地理必修 第一册第二单元 自然地理要素及现象第一节 主要地貌的景观特点第2课时课时练习
展开第二章 第一节 第2课时
【A基础培优练】
时间:30分钟 总分:54分
(知识点1:风沙地貌。知识点2:喀斯特地貌)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45分)
[知识点1](2023年四川宜宾期末)唐诗“君不见走马川行雪海边,平沙莽莽黄入天。轮台九月风夜吼,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走”。据此完成第1~2题。
1.材料中诗文描述地区的主要外力作用类型是( )
A.流水作用 B.风力作用
C.冰川作用 D.海水作用
2.材料中诗文描述地区可见的景观是( )
A B C D
【答案】1.B 2.C
[解析]第1题,结合诗句中描述的“黄沙”“大风”“碎石”等特征,推测该地区为我国西北地区,气候较为干燥,风力作用强,B项正确。第2题,A项图为河流侵蚀地貌,B项图为喀斯特地貌,C项图为风蚀地貌,D项图为海岸地貌。
[知识点1](2023年福建宁德开学考试)下图为新月形沙丘景观图。据此完成第3~4题。
3.该地貌最可能位于我国( )
A.中部地区 B.东南地区
C.西北地区 D.东北地区
4.能正确表示该地貌形成过程的是( )
A.甲→乙→丙→丁 B.乙→甲→丁→丙
C.丙→丁→乙→甲 D.丁→丙→甲→乙
【答案】3.C 4.B
[解析]第3题,新月形沙丘为风力堆积作用形成的地貌,在我国主要分布在西北地区,C项正确。第4题,新月形沙丘坡度不对称,迎风坡为缓坡,背风坡为陡坡。四图中,乙图坡度对称,应为沙丘刚刚开始形成——在定向风的作用下,风沙遇到了草丛或灌木的阻挡堆起了小沙堆。之后风从迎风坡面上发生吹蚀,在背风坡形成旋涡进行堆积。与此同时,沙堆的左右两侧形成向内回转的气流,使两翼不断扩展,逐渐形成了新月形沙丘的弓形形态。由此可判定四幅图的排序为乙→甲→丁→丙。
[知识点2](2023年湖南衡阳期末)喀斯特地貌发育受石灰岩分布、地壳运动、气温和降水影响。石灰岩主要形成于清澈而温暖的浅海环境。我国某地地表喀斯特地貌包括峰林、峰丛、孤峰等(如图),该地石灰岩形成于同一时期且厚度相当。据此完成第5~6题。
5.该地貌在中国分布最广泛的地形区是( )
A.青藏高原 B.云贵高原
C.黄土高原 D.内蒙古高原
6.根据水溶蚀程度,该地峰林、峰丛、孤峰中石灰岩接受溶蚀的先后次序是( )
A.孤峰中的石灰岩、峰丛中的石灰岩、峰林中的石灰岩
B.峰林中的石灰岩、孤峰中的石灰岩、峰丛中的石灰岩
C.孤峰中的石灰岩、峰林中的石灰岩、峰丛中的石灰岩
D.峰丛中的石灰岩、峰林中的石灰岩、孤峰中的石灰岩
【答案】5.B 6.C
[解析]第5题,青藏高原由于海拔较高,气候干旱,主要以冰川地貌和风成地貌为主,A项错误;我国云贵高原以石灰岩为主,且气候湿润,降水量较大,所以喀斯特地貌广布,B项正确;黄土高原处于我国季风区向非季风区的过渡区,主要以流水地貌和风成地貌为主,C项错误;内蒙古高原地处我国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主要以风成地貌为主,D项错误。第6题,石灰岩出露地表时间越早,接受流水溶蚀越早。峰丛基部石灰岩连续且较厚,流水溶蚀程度较轻,接受溶蚀时间较晚;峰林基部石灰岩厚度变薄,断续相连,流水溶蚀程度较重,接受溶蚀时间较早;孤峰基部石灰岩分离,厚度最薄,流水溶蚀程度最严重,接受溶蚀时间最早。所以接受溶蚀的先后次序是:孤峰中的石灰岩、峰林中的石灰岩、峰丛中的石灰岩,C项正确。
[知识点2]读石林地貌发育过程示意图,完成第7~8题。
7.石林地貌常见于( )
A.云南省 B.陕西省
C.辽宁省 D.江苏省
8.图中地貌的演变顺序是( )
A.甲—乙—丙 B.乙—丙—甲
C.丙—甲—乙 D.丙—乙—甲
【答案】7.A 8.D
[解析]第7题,石林地貌主要形成于石灰岩地区,我国石灰岩分布地区主要位于西南地区。第8题,由于石灰岩层各部分含石灰质多少不同,被侵蚀的程度不同,就逐渐被溶解分割成互不相依、千姿百态、陡峭秀丽的山峰和奇异景观的溶洞。据图可知,丙图侵蚀程度最弱,说明丙处于发育初期;甲图侵蚀程度最强,说明甲处于发育后期,故图中地貌的演变顺序是丙—乙—甲。
[知识点1](2022年山东临沂月考)风把从地表吹扬起来的松散碎屑物质搬运到他处的过程,称为风力搬运。风的搬运能力极强。由于风力的强弱、被搬运物质的大小和密度不同,风的搬运形式也不同,以悬浮、滚动及跳动两种主要形式进行。悬浮形式以尘粒和粉尘粒为主,滚动和跳动形式以砂、砾为主。下图示意风力搬运的两种主要形式。据此完成第9~10题。
9.下列关于风力搬运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风的搬运能力与风力大小呈正相关
B.风力越小,风的搬运能力越强
C.风力搬运作用越明显,可搬运的碎屑物质颗粒越大
D.碎屑物质颗粒越小,风力搬运作用越明显
10.下列关于风力搬运形式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两种形式中,悬浮形式搬运的颗粒物数量较多
B.两种形式中,滚动和跳动形式搬运的颗粒物数量较多
C.风力增大,滚动可变为跳动
D.风力减小,滚动可能停止
【答案】9.B 10.B
[解析]第9题,由所学知识可知,风的搬运能力极强,一般与风力的大小呈正相关,A项正确;风力越小,风的搬运能力越弱,B项错误,符合题意;风力搬运作用越明显,可搬运的碎屑物质颗粒越大,C项正确;碎屑物质颗粒越小,重量越轻,风力搬运作用越明显,D项正确。第10题,由图可知,悬浮形式搬运的颗粒物数量较多,滚动和跳动形式搬运的颗粒物粒径大,数量较少,A项正确,B项错误;搬运形式随风力和颗粒物的大小而改变,风力增大,滚动可变为跳动,C项正确;当风力较小时,滚动可能停止,D项正确。
[知识点2](2022年广东普宁月考)龙里猴子沟风景名胜区距贵阳市中心28千米,景区内部资源是一个有机组合整体,主要景观有大面积的草原与草原中的峡谷、沟谷、峰林、峰丛、竖井、天坑、洼地等(如下图所示)。读龙里高山草原地貌特征示意图,完成第11~13题。
11.图示地区位于我国的( )
A.青藏高原 B.内蒙古高原
C.黄土高原 D.云贵高原
12.下列旅游景观与图示地貌相类似的是( )
A.长江三峡 B.桂林山水
C.黄山怪石 D.天涯海角
13.与该地貌的形成发育密切相关的自然因素是( )
A.岩石、光照 B.气候、土壤
C.土壤、地形 D.岩石、水文
【答案】11.D 12.B 13.D
[解析]第11题,读图可以看出,图中有峰丛、溶洞、地下河等,属于喀斯特地貌景观。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我国喀斯特地貌最典型的地区是云贵高原,D项正确。第12题,桂林山水属于喀斯特地貌,B项正确;长江三峡属于河流侵蚀地貌,不属于喀斯特地貌,A项错误;黄山怪石属于花岗岩风化地貌,C项错误;海南天涯海角属于海岸侵蚀地貌,D项错误。第13题,喀斯特地貌又称岩溶地貌,是可溶性岩石(以石灰岩为主)受地表水、地下水的溶蚀作用和伴随的机械作用所形成的各种地貌。因此与喀斯特地貌的形成发育密切相关的自然因素是岩石和水文,D项正确。
[知识点2]泉华地貌一般发育于有温泉活动的地区,是地下热水挟带着大量的矿物质通过构造通道上涌到地表后,经过反复蒸发,其中所含的矿物质沉积凝结而形成的地貌。下图为新疆某地泉华区地质剖面示意图。据此完成第14~15题。
14.据图文信息推断可能出现泉华地貌景观的是( )
A.甲处 B.乙处
C.丙处 D.丁处
15.从成因来看,泉华地貌属于( )
A.丹霞地貌 B.雅丹地貌
C.冰川地貌 D.喀斯特地貌
【答案】14.C 15.D
[解析]第14题,根据材料可知,泉华地貌发育于有地下热泉喷涌的区域,据图分析,丙处位于该地段。第15题,从成因来看,泉华地貌为地下热水挟带着大量的矿物质并使其中所含的矿物质沉积凝结而成,属于石灰岩地区的一种地貌,由于有石灰岩、地下河,侵蚀作用较强烈,多见于喀斯特地貌区域。
二、不定项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9分)
[知识点2](2023年山西河曲开学考试)深洼地(岩溶峰丛洼地)由正向凸的石峰和负向凹的封闭洼地组成。对深洼地形态特征进行研究,有利于充分挖掘地质遗迹的价值,对地质遗迹保护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下图示意深洼地形成过程。据此完成第16~18题。
16.图中地貌形成的主要外力作用是( )
A.风化作用 B.流水溶蚀
C.风力堆积 D.流水沉积
17.影响深洼地形成的主要因素是( )
A.岩溶裂隙发育 B.地下暗河坍塌
C.持续大气降水 D.地表水汇流
18.深洼地分布广泛的地区可能位于( )
A.陕西 B.贵州
C.广西 D.新疆
【答案】16.B 17.AC 18.BC
[解析]第16题,深洼地是岩溶峰丛洼地,属于典型的岩溶地貌,而岩溶地貌属于流水溶蚀地貌,B项正确。第17题,读图可知,原有岩体中有裂隙水,且溶蚀最为严重的地区就是在裂隙水区域,可以判断深洼地是由岩溶裂隙发育,A项正确;地下河并未坍塌,坍塌的是地下溶洞,促使洼地规模扩大,B项错误;读图可知,该区域在三个时期内都有大气降水,持续大气降水为溶蚀提供水分条件,C项正确;喀斯特地貌多地下河、溶洞,地表水不易汇流,D项错误。第18题,深洼地为岩溶地貌即喀斯特地貌,在我国西南地区广为分布,贵州、广西喀斯特地貌广布,B、C项正确。
【B素养提升练】
一、单项选择题
(2023年吉林洮南月考)壶穴是指自然外力对基岩表面侵蚀而形成的凹坑。我国贵州省绥阳县境内的阴河洞内发育着数量众多的壶穴。阴河洞内碳酸盐岩广布,气温常年保持在10~14 ℃。下图为阴河洞壶穴的演变过程示意图。据此完成第1~3题。
1.壶穴发育的过程是( )
A.a→b→c→d B.b→d→a→c
C.c→b→d→a D.d→a→b→c
2.始终伴随壶穴发育的地质作用是( )
A.流水侵蚀 B.流水溶蚀
C.冰川侵蚀 D.风力侵蚀
3.壶穴发育最快的时段在( )
A.1—3月 B.3—6月
C.6—9月 D.9—12月
【答案】1.C 2.B 3.C
[解析]第1题,由材料可知,壶穴是指自然外力对基岩表面侵蚀而形成的凹坑。洪水期时,水流向下游流动过程中,对下游河床产生侵蚀作用。图中下游河床基岩存在节理和裂隙,随着长期的流水侵蚀和溶蚀作用,基岩被破坏的程度不断加深,壶穴的深度和面积不断扩大,顺序应为c→b→d→a,C项正确。第2题,由材料可知,阴河洞内碳酸盐岩广布,碳酸盐易与水和二氧化碳发生反应,产生溶蚀作用,大多数时间处于溶蚀状态,B项正确。第3题,壶穴是由流水溶蚀、流水侵蚀共同作用下形成的,其发育速度取决于河流水量的大小,贵州省位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降水集中在夏季,在季节性洪水的影响下,壶穴发育速度较快,C项正确。
二、综合题
4.(2022年安徽合肥联考)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 新月形沙丘形成后,沙丘背风地带地面水平方向上出现风速差异,风速差异引起气压差异,风速与气压呈负相关。在干旱的气候、丰富的地下水和盛行风向的影响下,沙漠中会出现沙丘与湖泊共存的独特景观。图甲为新月形沙丘形态及其背风地带地面水平风速分布图。图乙是月牙湖沙漠湖泊示意图。
甲 乙
(1)简述风向与新月形沙丘形态特征的关系。
(2)分析阶段Ⅰ月牙湖形成的过程。
(3)从气候变化的角度,推测阶段Ⅱ月牙湖变成双湖的原因。
【答案】(1)迎风坡凸而缓,背风坡凹而陡,顺风向前延伸。
(2)在东北风的作用下,沙粒堆积形成新月形沙丘;在沙丘背风坡,沿着风蚀方向发生风蚀作用,形成月牙形湖盆;持续的风蚀作用后,地下水出露,形成月牙湖。
(3)阶段Ⅱ,因湖泊所在区域气候一度极端干旱,导致湖泊水位降低,湖盆出露;盛行风向改变,在西北风的作用下,新的新月形沙丘形成于湖盆中部,地下水位上升形成双湖。
中图版 (2019)必修 第一册第一节 常见自然灾害及其成因第2课时课后复习题: 这是一份中图版 (2019)必修 第一册第一节 常见自然灾害及其成因第2课时课后复习题,共10页。
地理必修 第一册第七节 植被与自然地理环境的关系课时作业: 这是一份地理必修 第一册第七节 植被与自然地理环境的关系课时作业,共9页。
中图版 (2019)第三节 大气受热过程与热力环流第2课时同步达标检测题: 这是一份中图版 (2019)第三节 大气受热过程与热力环流第2课时同步达标检测题,共1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