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必修 下册9 说“木叶”精品教学设计及反思
展开《说“木叶”》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探究中国古典诗歌中“木叶”意象的艺术特征,重点理解中国古典诗歌语言富于暗示性的特点。
教学重点:
探究中国古典诗歌中“木叶”意象的艺术特征,重点理解中国古典诗歌语言富于暗示性的特点。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借鉴课文分析诗歌的方法,分析诗歌语言的言外之意,从而提高学生鉴赏古代诗歌的能力。
教学方法:筛选概括法、分析归纳法、比较探究法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 导入:(图片展示秋天风景)
金秋十月,秋高气爽,我们好想和家人朋友一起,去宝兴的东拉山大峡谷,去康定的新都桥,去阿坝的毕棚沟,感受那秋天的独特韵味。在这里,如果我不说赏“红叶”,而说赏“落叶”,赏“木叶”。那又是一种怎样的感受呢?今天,就让我们到林庚先生的《说“木叶”》这篇课文中去寻找答案吧!
二、 教学目标展示
探究中国古典诗歌中“木叶”意象的艺术特征,重点理解中国古典诗歌语言富于暗示性的特点。
三、 阅读课文、整体感知。【课堂检测】
同学们通过预习案已经细读了课文,并了解了本文的作者和写作背景,接下来,让我们通过课堂检测的形式对同学们的预习情况做一个初步地了解。
1.学生迅速阅读课文,将本文的思路梳理出来。
(学生朗读课文,注意圈点勾画每个自然段中的关键句,主旨句等,再根据每段所讲内容划分层次。旨在理解课文内容,会筛选归纳概括文段信息。)
【好,现在哪位同学能把你的梳理结果给我们展示一下,请高佳伟同学来说一下,恩,在这里高佳伟把第三段归结到了文章的第二部分,有没有同学和他的划分是不同的呢?谁来分享一下。好,有请汪国宇同学来回答,哦,国宇同学呢,把第三自然段归结到了课文第一部分,那我们一起来看以下,第三自然段讲了什么?段落开头说从“木叶”发展到“落木”,其中关键在于“木”字,其与“树叶”或“落叶”的不同,也正在此。从这我们可以看出作者除了发现古代诗人们钟爱“木叶”,还发现最主要的原因在于“木”字,那接下来的第二部分,主要讲的就是“木”的艺术特征了。所以,在这里归结到第一部分更合适一些。好,现在老师把参考答案放映出来,大家看一下。】
第一部分:(第1-3段)列举我国古代诗歌史上的一个现象,即“木叶”是历代诗人笔下钟爱的对象,而“木叶”形象的关键在一个“木”字。
第二部分:(第4-6段)说明了“木”的两个艺术特征,以及为什么有这些特征。
第三部分:(第7段)总结全文,点明“树叶”与“木叶”虽然只有一字之差,到了艺术形象的领域却差别很大。
(从这里我们看到诗人们都喜欢用“木叶”而不用“树叶”的关键原因就在这个“木”字,接下来,我们就通过重点研读文章的第二部分来分析木字的独特之处。)
四、 深入课文、重点研讨【合作探究】
(一) 研读4、5、6三段,思考并交流以下问题。
- 品读吴均的“秋月照层岭,寒风扫高木”与曹植的“高树多悲风,海水扬其波”,思考诗句中 “高木”与“高树” 所创造的意境有何不同?(引导学生重点品读第4段)
【同学们先齐读一下第四段,初步感知文中作者对这两句诗的解读。】
【好,读完之后,现在请同学们结合文中作者的分析,用两分钟的时间,将这两句诗所描述的画面,用文字的形式表述出来。】
【好,大部分同学都已经写完了,哪位同学能来和我们分享一下你的成果呢。】
请庞雪影同学来分享一下:(你把你的本子给我,我来帮你读一下吧)
秋月照层岭,寒风扫高木:天高气爽的秋晨,一轮明月悬挂在高空,照在光秃秃的高岭上,深秋的阵阵寒风将高岭上树的叶子纷纷吹落。
【哪位同学能给我们描述一下第二句呢?】
【请杨雅欣同学来为我们读一下你的描述吧。恩,好,杨雅欣同学很有想象力,她说高高的树木被狂风吹袭,就像平静的海面上突然掀起了起伏的波浪一样。说得非常很好。】
【现在同学们来对比一下,看看两幅画面有什么不同?来请第一组的语文学科长来说一下。他说第一幅是萧瑟、空旷的。第二幅树叶的起伏不平。
【那接下来,请这位同学再说说你是从哪看出第一幅画面是空旷的呢?抓住了秋、寒:可以看出此时是秋风叶落的季节。扫:可以看出风的急,风的猛烈。疾风将高树上的叶子吹得越来越少了,那么,远望层层叠叠的山岭,叶子越来越少的树木,让我们感受到了一种“落木千山”的空旷之感。】
【高树多悲风,海水扬其波:悲风,疾劲之风。多:容易高大的树木往往容易招惹疾劲的巨风,浩瀚的大海常常掀起汹涌澎湃的浪涛。高树:叶子很多,密密层层的,只有这种疾劲的巨风,才能把它吹得起伏不平。如果树叶很少,那不会呈现像海潮一般深厚的不平。】
参考答案:高木:叶子越来越少,“落木千山”(远望无数秋山,山上的落叶飘零了,浩渺的天空此时显得更加辽远阔大。)的空阔
高树:借满树叶子的吹动,表达出海潮一般深厚的不平,叶子越多,越绵密,感情越饱满。(饱满:丰满、充实、充足、充满感情的。)
“木”和“树”在概念上是相同的,但是当它们作为意象进入诗歌以后,所营造的意境就不同了,高木是空阔的,高树是绵密饱满的。究其原因,主要是“木”本身仿佛含有一个落叶的因素,这正是“木”的第一个艺术特征。
2.“木”本身仿佛就含有一个落叶的因素,这正是“木”的第一个艺术特征,为什么“木”会有这个特征呢?(引导学生重点品读第5段)
【现在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的第5段,并试着找出“木”为什么含有落叶的因素。好,现在哪位同学能把你找到的答案和大家分享一下。
语文课代表请你说一说,好,课代表认为主要原因就是诗歌语言具有暗示性的特点。课代表是从理论的角度回答的,那哪位同学能结合理论具体解释一下呢,好,请杨东正同学来试试。杨东正同学找到了本段的第五行中的关键句,大家一起看以下。好,找的很好,这里呢,老师给同学们总结一下。】
参考答案: 在古诗词中“木”的形象富有暗示性。它作为“树”的概念的同时,却正是具有着一般“木头”“木料”“木板”等的影子,这潜在的形象常常影响着我们会更多地想起了树干,而很少会想到叶子,因为叶子原不是属于木质的,“叶”因此常常被排斥到“木”疏朗的形象以外去。这种排斥使“木” 仿佛本身就含有一个落叶的因素。
(课件展示:木——木头、木料、木板——(联想)树干——落叶)
“木”含有落叶的因素,那这样的话,在诗歌中就直接用“落叶”这一意象来表情达意就行了,为什么还要用“木叶”呢,要了解这个问题呢,我们还需要知道“木”的另一个艺术特征。
3.【了解木的另一个艺术特征,我们需要重点研读课文的第6自然段,请一名同学来为我们朗读一下。好,刘睿举手了,大家鼓掌,欢迎刘睿为我们朗读。同学们在听的过程中思考木的另一个艺术特征是什么?】
【好,同学们听完了刘睿的朗读,谁来说一说,你认为的“木”的另一个艺术特征是什么?好,请杨东同学来说说。对,木让我们容易想起树干,也会让我们想起木所暗示的颜色上的微黄以及触觉上的干燥,这就是木的第二个特征。】
课件展示:木的另一个艺术特征:木——(联想)颜色触感——微黄干燥
【为了更好地理解木的第二个艺术特征,我们可以结合文中的诗句来把握】
品味“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美女妖且闲,采桑歧路间。柔条何冉冉,落叶何翩翩。”及“静夜四无邻,荒居旧业贫;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三句诗中的“木叶”“落叶”“黄叶”的不同意味。(引导学生重点品读第6段)
【这部分我们采用小组讨论的方式来解决。好,现在开始分组谈论。】
【好,时间已经悄悄地过去了,同学们通过激烈的讨论已经有了每个小组自己的答案。那哪个小组能派代表展示一下呢?】
【好,第3组同学举手了,请你说说你们组的讨论结果吧。恩,你们组分享的是第一句诗歌的理解。那请你来具体分析一下,说说诗句中的“木叶”有怎样的意味。秋风:可以看出此时是秋风落叶的季节。秋天的树叶的颜色是枯黄的,没有水分所以触感上是干燥的。袅袅:风吹物而摇动的样子。下:就是叶子被风吹落的飘零状态】
课件展示:木叶——干燥微黄而飘零
【第二句诗中“落叶”的意味哪组能来分析一下呢?好,第五组的马琳举手了,请马琳代表第五组来发言。马琳说,这里的“落叶”是春夏之交的饱含水分的绵密的叶子。那你是从哪里分析出来的呢?请和我们大家分享一下吧!柔和冉冉:都指柔软,那在这里 “柔条”就是桑树的枝条是柔嫩的。从“柔嫩”我们可以看出此时采桑女采摘的不是枯黄的桑叶,而是正值春夏之交的饱含水分的绵密的嫩桑叶。】
课件展示:落叶——春夏之交饱含水分的繁密的叶子。
【还有最后一句中“黄叶”的理解,哪个组来展示一下。好,第1组的姜萌。请你来说一说,你认为这句中的“黄叶”有怎样的意味。恩,好,姜萌说这里的黄叶,颜色是黄色的,质感雨中的黄叶,所以是不干燥的。是不干燥的,那就缺少了木叶的那种飘零之意。
课件展示 : 黄叶——湿润微黄而不飘零,因雨显得太黄。
刚才我们通过诗句分析了高树、高木、木叶、落叶、黄叶几个意象所营造的不同意境,从而把握了“木”的艺术特征,现在我们通过表格的形式来梳理一下刚才所学的内容。
【这表格我想请两位同学来帮助我们完成,谁想来试一试。好,有请杨文双和李根两位同学。两位同学把表格已经填好了,同学们来点评一下。好,通过同学们的共同努力,这个表格已经完成了。】
4.小结:通过表格对“木叶(落木)”和“树叶”区别作一个小结。
木和树在概念上是没有区别的,但它们作为意象进入诗歌语言后,由于诗歌语言的暗示性特点,所以它们营造的意境就有了明显的不同。通过这个表格我们来总结一下“木叶”的艺术特征。
【 “木叶”用在秋风落叶的季节,落叶和微黄干燥是“木叶”这个意象的暗示性。“木叶”出现在秋季,我们知道时令一到秋天,一年就快结束了。古人由此产生联想并发出感慨,人到暮年,一生也快结束了。所以面对这空阔疏朗的秋景古代文人们或因身处异乡、或因仕途不顺而产生这种离人的叹息、游子的飘零以及清秋的性格。】梳理板书
所以这就是“木叶”的艺术特征:
第一,木叶它本身就含有落叶的因素,“木”能让人感受到落叶的微黄与干燥;
第二,读者在读到“木叶”的诗句时,就能自然而然地联想到空阔、疏朗、冷清、萧瑟的秋天气息,它有离人的叹息,有游子的漂泊之意,还有清秋的性格特征。
5.通过对诗歌意象“木叶”艺术特征的学习,为我们在以后的诗歌阅读中提供了怎样的启示?
诗歌语言具有暗示性的特质。仿佛是概念的影子,常常躲在概念的背后。我们不留心就不会察觉它的存在。敏感而有修养的诗人们正在于能认识语言形象中一切潜在的力量,把这些潜在的力量与概念中的意义交织组合起来,成为丰富多彩一言难尽的言说。
【学习了诗歌语言的暗示性,我们就要学以致用,现在我们通过当堂训练来对我们所学的内容进行迁移训练】
四、知识迁移、拓展训练 【当堂训练】
以“桃花”为例分析诗歌语言的言外之意。
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崔护《题都城南庄》
【给同学们2分钟,同学们把自己的想法写在导学案上,一会我们来分享答案。大家已经完成得差不多了,哪位同学能给我们展示一下呢?请周亮雨同学来发言。周亮雨认为第一句的桃花既可以指实实在在的桃花。同时呢,她也可以指少女的面容。那你是从哪分析出来的呢?桃花:想到了桃花颜色的粉红和质感的柔嫩,这个意象的暗示性就让我联想到了少女那娇艳粉嫩的面容。这个“桃花”还有诗人“寻春遇艳”的那种桃花般的心情。】
好,这就是我们今天要讲的诗歌语言的暗示性,现在我们对本节课的内容做一个小结。
五.课文小结
中国诗歌语言具有暗示性的特点,讲究含蓄。诗歌的语言是有尽的,但它包含的意思,给读者的暗示,启发则是无尽的。“作诗最忌太直、太露;读诗最忌太滞、太凿。一览无尽的作品算不上真正的艺术,拘守章句的读者也不是真正的鉴赏家。”(袁行霈)我们在鉴赏诗歌时要从语言入手,但不要被语言所局限,应当从言内到言外,品尝那些言外的微妙滋味。
六.课后拓展
以“草”这个意象为例,去搜集与“草”有关的诗句,来分析这些诗句的言外之意。
七.板书设计 说木叶
林庚
落叶 联想 叹息
木叶 暗示性———— 漂泊
干燥 想象 清秋
微黄
高中语文9 说“木叶”精品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这是一份高中语文9 说“木叶”精品第二课时教学设计,共6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情境导入,教学目标与核心素养,活动设计,合作探究,课堂练习,拓展提高,课堂总结,板书设计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必修 下册9 说“木叶”优秀第一课时教案: 这是一份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必修 下册9 说“木叶”优秀第一课时教案,共5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情境导入,教学目标与核心素养,预习检测,作者介绍,新知讲解,合作探究,课堂练习,拓展提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人教统编版必修 下册第三单元9 说“木叶”教案设计: 这是一份人教统编版必修 下册第三单元9 说“木叶”教案设计,共9页。教案主要包含了导入新课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