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江苏专版2023_2024学年新教材高中历史第三单元法律与教化单元测评课件部编版选择性必修1 课件 0 次下载
- 江苏专版2023_2024学年新教材高中历史第三单元法律与教化第八课中国古代的法治与教化分层作业课件部编版选择性必修1 课件 0 次下载
- 江苏专版2023_2024学年新教材高中历史第三单元法律与教化第九课近代西方的法律与教化分层作业课件部编版选择性必修1 课件 0 次下载
- 江苏专版2023_2024学年新教材高中历史第三单元法律与教化第九课近代西方的法律与教化课件部编版选择性必修1 课件 0 次下载
- 江苏专版2023_2024学年新教材高中历史第三单元法律与教化第十课当代中国的法治与精神文明建设分层作业课件部编版选择性必修1 课件 0 次下载
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1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第8课 中国古代的法治与教化图片课件ppt
展开第8课 中国古代的法治与教化
基础落实·必备知识全过关
重难探究·能力素养全提升
一、先秦时期的德治与法治
1.夏商周时期的德治与法治
2.春秋战国时期的德治与法治之争
①周王室衰微,大国争霸,礼崩乐坏。
②诸侯国君纷纷寻找治国新思想,儒家的德治思想和法家的法治思想影响最大。
(2)早期的德治与法治之争 ①诱因:子产“铸刑书”。 ②表现:叔向反对刊布法律,认为刑罚适用于乱世,公布刑书会使老百姓更注重争端,而不顾道德礼义。
(3)儒家与法家之争
二、秦汉至隋唐时期的法律与教化
(1)秦朝:以法家思想治国,推动了律的编纂。
(2)汉朝:沿袭秦律,制成《________》。
(3)秦汉朝廷还发布法律文告,称“令”。律和令都具有法律效力。
(1)唐朝的法治
(2)唐朝的礼治
三、宋元至明清时期的法律与教化
概念阐释敬天保民“敬天保民”是西周初期统治的基本政治和治国方针,其内涵认为“上天”把统治人间的“天命”交给那些有“德”者,一旦统治者“失德”,也就会失去上天的庇护,新的有“德”者会应运而生,取而代之,作为君临天下的统治者应该“以德配天”。
阅读教材第一子目,子产“铸刑书”引发了一场辩论。以叔向为代表的贵族阶级为何反对颁布成文法?这场辩论的实质是什么?
提示 原因:维护贵族统治,法律不公开,贵族拥有解释法律、免于刑罚的特权。实质:是一场新旧势力的权力之争。
《韩非子》中的核心思想是以君主专制为基础的法、术、势结合思想,秉持进化论的历史观,主张极端的功利主义,认为人与人之间只有利害而没有仁爱,强调以法治国,以利用人,对秦汉以后中国封建社会制度的建立产生了重大影响。
阅读教材第二子目“江陵张家山汉墓《二年律令》等出土简牍”。说明律和令的法律效力如何。此汉简的出土有何意义?
提示 效力:律和令都具有法律效力。意义:《二年律令》的出土,极大地丰富了人们对秦律和汉律的认识。
图解历史魏晋时期的律令儒家化
易错提醒“律”与“例”的关系“例”是“律”的补充,同“律”一样,也是审理案件、定罪量刑的依据。不同在于,“律”的纂修比较慎重,具有相当的稳定性;而“例”则因时制宜,随时增删和修改,是一种更为灵活的法律形式。“例”的数量多于律条。在司法实践中,“例”的法律效用大于律,成为统治者实行司法专横、鱼肉百姓的工具。
清代“圣谕十六条”载:第三条:和乡党以息争讼;第四条:重农桑以足衣食。材料说明清代乡约宣讲的内容有何特点?
提示 清代的乡约把宣讲“圣谕”,稳定社会秩序和发展农业经济当作重要内容。
主题一 中国古代的德治与教化
视角1 儒家的德治思想
材料 孔子认为,礼乐制度的松弛、崩坏,导致社会动荡,极力主张“道之以德,齐之以礼”,重建社会秩序①。孔子曾把重建礼乐秩序的希望寄托在统治者身上,称:“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②。”——摘编自姜林祥《中国儒学史》
思考: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孔子的治国思想。
提示 重建礼制社会,以礼治国;希望主政者能担当重建礼乐秩序的大任。
视角2 中国古代的乡约教化
材料 宋代一些地方实行乡约制度。其功能主要是扬善惩恶,制定规约进行道德教化,并建立民间组织和相关的赏罚制度①,明清时期,宣讲“圣谕”成为乡约最重要的内容。当时,由地方官吏广泛推行乡约制度,设立乡约组织,每月召集百姓宣讲、教化。康熙年间颁布了乡约组织必须宣讲的“圣谕十六条”,内容包含“重农桑以足衣食”“训子弟以禁非为”等②。——摘编自杨开道《中国乡约制度》
思考: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代到明清时期乡约制度的变化,并说明乡约制度的积极作用。
提示 变化:宋以道德教化为主,明清增加了宣讲“圣谕”的内容;乡约组织从民间自发建立到由地方官吏推动设立。积极作用:有利于维护社会秩序,加强基层社会治理;有利于发展生产;促进了儒家文化和传统道德的传播。
1.先秦时期的“德治”与“法治”的不同
2.宋元至明清时期的社会教化
1. “敬天保民”思想是西周统治的基本政治方针,体现了周初统治者的进步性。( )
2. 儒家推崇“人治”,治国时偏重人的作用,强调道德感化,实行仁政,带有民本思想,即所谓的“王道”。( )
3. 汉朝儒学开始向基层渗透,控制教育和科举,在社会上广泛传播,甚至深入族规、家训之中。( )
4. 程朱理学在宋朝的基层教化中发挥主导作用,以乡约形式面向百姓。( )
5. 乡约由儒学士人在民间发起,经政府利用和推广而具有约束力。( )
1.儒家的德治思想强调民本,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法家的法治思想更符合战国时期各国富国强兵、政令统一的需要。2.宋朝以后,理学在社会上广泛传播,深入社会基层,并以乡约形式直接面向底层百姓宣讲。
主题二 中国古代法律的发展历程
视角1 秦汉国家治理的区别
材料 有学者认为,秦代曾经试图建立一个完全依靠外在的制度与法律管理的国家①,但到了汉代,实际成功的却是以经典为依据的道德教育加上以法律为依据的外在管束的所谓“霸王道杂之”的方式②。——摘编自张洪林《中国传统法律文化》
思考: 根据材料,概括从秦代到汉代的社会管理方式发生的变化。
提示 秦代崇尚法治,侧重法律制度;汉代兼具儒法思想,外儒内法。
视角2 中国古代法律的特点
材料 从《法经》到《大清律例》,中国封建法典自成体系,独具特色,素有中华法系之称①。中国古代“法自君出”,君主始终掌握国家的最高立法权,皇帝的诏书往往成为法律②。中国古代法律,强调遵行礼教,强调纲纪伦常,礼的许多内容被直接写进法律③。——摘编自叶孝信《中国法制史》
思考: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概括中国古代法律制度的特点,并分析其形成的原因。
提示 特点:自成体系,特色鲜明;皇帝掌握立法权;以礼入法,以礼入刑,礼法并行。原因:中国古代实行君主专制制度,皇权至上;儒家思想是主流思想,法律受其伦理纲常思想的影响。
1.秦汉至隋唐法律的演变
2.中国古代法律的特点及表现
1. 子产“铸刑书”的内容具有鲜明的改革色彩,为法家的“以法治国”提供了经验,也为历代王朝的法制建设奠定了基础。( )
2. 法家提倡“法治”,即强调法的作用,主张用严刑峻法来统一人们的思想和行为,建立君主专制国家,即所谓的“霸道”。( )
3. 唐朝具有“德主刑辅,礼法并用”的法律指导思想。( )
4. 明清时期的法律既重视律,也重视例。( )
1.汉魏以后,儒家思想作为主流思想逐步融入法典,礼法结合。2.魏晋时期,律令儒家化是最重要的变化,其目的在于维护儒家提倡的三纲五常。3.《唐律疏议》是中华法系确立的标志,是礼法结合的典范,也是历代王朝创制法律的蓝本。4.《大明律》开创了律例合编的体例。
国家治理——中华法系特色之礼法结合 材料 必须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法律是成文的道德,道德是内心的法律,法律和道德都具有规范社会行为、维护社会秩序的作用。治理国家、治理社会必须一手抓法治、一手抓德治,实现法律和道德相辅相成、法治和德治相得益彰。发挥好法律的规范作用,必须以法治体现道德理念、强化法律对道德建设的促进作用。发挥好道德的教化作用,必须以道德滋养法治精神、强化道德对法治文化的支撑作用。
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1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第9课 近代西方的法律与教化课前预习ppt课件: 这是一份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1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第9课 近代西方的法律与教化课前预习ppt课件,共37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培养·史学思维,1渊源,1《十二铜表法》,1特征,三权分立,个人权利,程序公正,宗教伦理与教化,新兴资产阶级,易错提醒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历史选择性必修1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第9课 近代西方的法律与教化作业ppt课件: 这是一份历史选择性必修1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第9课 近代西方的法律与教化作业ppt课件,共24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A级必备知识基础练,B级能力素养提升练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历史选择性必修1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第8课 中国古代的法治与教化作业课件ppt: 这是一份历史选择性必修1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第8课 中国古代的法治与教化作业课件ppt,共21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A级必备知识基础练,B级能力素养提升练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