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8.1 梦游天姥吟留别多媒体教学课件ppt
展开李白(701年—762年) ,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与杜甫并称为“李杜”。其人爽朗大方,爱饮酒作诗,喜交友。他是一位杰出的浪漫主义诗人,诗风雄奇豪放,想象丰富,语言流转自然,音律和谐多变。 主要作品有五绝《静夜思》 《秋浦歌》,七绝《望天门山》,五律《送友人》,古体诗《梦游天姥吟留别》《将进酒》《行路难》,词《菩萨蛮·平林漠漠烟如织》《 忆秦娥·箫声咽》,散文《春夜宴从弟桃花园序》等。
此诗作于李白出翰林之后。唐玄宗天宝三载(744年),李白在长安受到权贵的排挤,被放出京。天宝四载(745年),李白将由东鲁(在今山东)南游吴越,写了这首描绘梦中游历天姥山的诗,留给在东鲁的朋友,所以也题作《梦游天姥山别东鲁诸公》。
阅读题目,你读到了哪些信息?
⑴梦游:在梦里游玩。说明内容的虚实。⑵天姥:指天姥山,是所梦的内容。⑶吟:古诗体式,多有悲愁慨叹之意,形式活泼,如同散文中的随笔,可以不拘一格。属于歌形体一种,其不同在于它重在吟咏情性。⑷留别:说明本诗写作目的。是临行前留下这首诗向朋友话别的意思,不过本诗主要内容并无惜别之感,而是借题发挥,表明自己的态度和意向是真。
梦前—————梦中—————梦醒
海客谈瀛洲,烟涛微茫信难求;越人语天姥,云霞明灭或可睹。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天台一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
航海的人谈起瀛洲,烟波渺茫实在难以找到。
浙江一带的人谈起天姥山,云霞忽明忽暗,(天姥山)有时可以看到。
天姥山仿佛与天相连,遮住天空。山势高峻超过五岳,遮掩了赤城山。
天台山虽高四万八千丈,对着(天姥山)好像要拜倒在它的东南面一样。
天姥山高峻巍峨,气势雄伟。“连”“横”“拔”“掩”“倒”等准确鲜明地描绘了天姥山高峻雄伟的特点;运用对比和夸张的手法,将天姥山与五岳、赤城山、天台山进行对比,把其高耸的样子表现得淋漓尽致。它纵可连天,横可遮天,高过五岳,遮掩赤城,万丈天台拜倒在它的脚下。然而,事实上,天姥山只不过是浙江的一处灵秀之地,与天台并峙,较之五岳更是小巫见大巫,这便是用夸张的手法营造了一种神奇的氛围,表达了诗人对天姥山的向往之情,从而引出下文的梦游之境。
第一段中,诗人着力刻画了天姥山的什么特点?是如何表现其特点的?
把神山和天姥山并提,起陪衬作用,以虚衬实,瀛洲是海上的仙山,虚无缥缈,神奇莫测;天姥是地上的高山,实实在在,可以前往探访,使人油然而产生神游天姥之念,表现天姥山的神奇色彩,使诗“神”的特色凸显而出。也为下文入梦作了铺垫。
第一段:用夸张、烘托的手法描绘出天姥山的雄奇壮丽,点出入梦之由,向往天姥山。从瀛州入笔,从虚衬实,给天姥山胜景染上一层神奇色彩。为梦境的展开镀上一层色调,暗含着一个“梦”字。
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度镜湖月。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谢公宿处今尚在,渌水荡漾清猿啼。脚著谢公屐,身登青云梯。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
我想根据越人说的话梦游到吴越,一个夜晚飞渡过明月映照下的镜湖。
镜湖上的月光照着我的影子,一直伴随我到了剡溪。
谢灵运住的地方如今还在,清澈的湖水荡漾,山中猿猴叫声凄清。
我脚上穿着谢公穿的那种木鞋,亲自攀登直上云霄的山路。
在半山腰看见了从海上升起的太阳,听到空中天鸡的啼鸣声。
千岩万转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熊咆龙吟殷岩泉,栗深林兮惊层巅。云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烟。列缺霹雳,丘峦崩摧。洞天石扉,訇然中开。
山岩重叠,道路盘旋弯曲,方向不定,迷恋着花,依倚着石头,不觉天色已经晚了。
熊在咆哮,龙在长吟,声音震荡着岩石和泉水,使森林战栗,使层巅震惊。
云层黑沉沉的,像是要下雨,水波荡漾,升起阵阵烟雾。
闪电迅雷,使山峦崩裂。仙府的石门,訇的一声从中间打开。
青冥浩荡不见底,日月照耀金银台。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忽魂悸以魄动,恍惊起而长嗟。惟觉时之枕席,失向来之烟霞。
天空广阔无际,看不到尽头,日月照耀着金银做的楼台。
驾乘云彩的神仙以彩虹做衣裳,以清风为马,一个接一个地下来。
老虎弹奏着琴瑟,鸾鸟驾着车回转。仙人们成群结队密密如麻。
我忽然心惊胆战,神志恍惚,猛然惊醒,不禁长声叹息。
醒来时见到的只有身边的枕席,刚才梦中所见的烟雾云霞全都消失了。
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度镜湖月。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谢公宿处今尚在,渌水荡漾清猿啼。
承上启下,从现实过渡到梦境,既写出了梦之所源又写出了梦之所向。“之”代指“越人语”,承上;“飞度镜湖月”“飞”表现了诗人急切的心情与对生活自由自在的追求。这一神来之笔突出了梦境,从而引出下文对梦境的描写。
这几句描绘了梦中所见的第一景,朗朗月色,澄碧湖水,荡漾渌水,清亮猿啼,构成了一幅清丽恬静的画面。
“照”和“送”写出什么?
明月与人如影随形,人与自然和谐一体,体现对自然的热爱和眷恋。
诗人为何提到“谢公”?
1.人文景观,丰富内容,增添文学色彩。2.遭遇相似,折射出对怀才不遇的感慨。
谢灵运是南朝时期著名的山水派诗人,他热衷政治仕途,但到了刘宋时代,他的仕途地位受到威胁,不很顺利;后来他干脆辞官,领着僮仆门生几百人游山玩水,以排遣政治上的不满。谢灵运与李白一样,也是空有满腔抱负,却在政治上饱受打击,都有政治上的不满。所以,李白借谢灵运来写自己,也表达了自己要效仿谢灵运寄情山水、鄙弃俗世。
脚著谢公屐,身登青云梯。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千岩万转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
诗人梦中所见之景由静谧幽美的“湖月”转向奇丽壮观的“海日”,时间也在倏忽间由夜晚转向清晨。石径通云,海日升空,天鸡高唱,山花烂漫。这是梦中展现的第二景。
感情:迷醉神荡,乐而忘返
熊咆龙吟殷岩泉,栗深林兮惊层巅。云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烟。
夜晚降临,熊在咆哮,龙在长吟,而且震得“深林”“层巅”都在发抖。天气也在急剧变化,黑沉沉的云,像要下雨,水面升起烟雾,这样的环境,令人感到身居高危之地而毛骨悚然。这是梦中的第三景,可用阴森恐怖来形容。
列缺霹雳,丘峦崩摧,洞天石扉,訇然中开。青冥浩荡不见底,日月照耀金银台。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
闪电。列,同“裂”,分裂。缺,指云的缝隙
仙界之门终于在电闪雷鸣、丘峦崩摧之中敞开了,一幅奇异而璀璨的画面呈现在眼前,画面由晦暗突然转为光芒万丈。只见仙境之中,天空看不见尽头,日月交辉,霞光万千,楼台宫阙中金银闪耀,数不清的仙人凌空御风,裙裾飘飘,纷纷从云中降落下来迎接诗人的驾到。场面何等辉煌、灿烂!这就是诗人热切向往的神仙境界,诗歌至此进入高潮。
“云之君”披彩虹为衣,驱长风为马,虎为之鼓瑟,鸾为之驾车,为奔赴盛会而来,场面盛大而热烈。群仙列队迎接诗人到来,金银筑成的楼台与日月交相辉映,景色壮丽,异彩纷呈,体现了李白诗歌的浪漫主义风格。仙山的盛会正是李白在人世间生活的反映,这里除了有他长期漫游经历过的万壑千山的印象、古代传说、屈原诗歌的启发与影响,还有长安数年宫廷生活的印迹。这一切都通过浪漫主义的非凡想象凝聚在一起。
诗中的仙人盛会有什么特点?体现了李白什么样的写作风格?
洞天奇景图(神仙洞府,仙人盛会)
意境:光辉灿烂、富丽堂皇、热闹盛大、和乐融融
感情:惊叹艳羡,令人神往。表现了诗人极度兴奋愉快的心情。
忽魂悸以魄动,恍惊起而长嗟。惟觉时之枕席,失向来之烟霞。
在梦境最高点悬崖勒马,急转直下。由幻想转到现实。作者与读者的情绪随之沉静,在全文形成了起伏的波澜。
梦境消失,失意留恋,痛苦惆怅
从“长嗟”“惟”“失”中可以看出,诗人此时是失落的。“亦如此”将梦境和现实联系起来,梦中的经历可以说是诗人的人生经历的折射,诗人听闻天姥——寻访——登临——遇仙——梦醒的过程,其实就是对人生理想的向往——追寻——遇到困难——圆梦——梦碎的过程。世间一切都如南柯一梦,醒来无踪。“东流水”的意象就是取“逝去”之意,万事皆如此。由希望到失望,抒发了诗人内心的苦闷。
梦中醒来,诗人的心境如何?请抓住关键字词加以分析。
第二段:写梦游天姥山的过程。起句承上启下,度入梦境,不露痕迹。梦中所历,从谧静幽美的湖月到奇丽壮观的海日,从万转千折的山径到令人战栗的层巅,从山景幻入仙境,目眩神迷,惊讶莫测,展示了一幅气象万千的梦游图景和诗人对仙境的向往。
作者所描写的梦境体现了诗人的什么风格?
大胆的夸张,奇特的想象,集中体现了浪漫主义风格。
2.大胆的夸张(向天横、拔五岳、掩赤城、倾天台)
1.丰富的想象(天鸡、金银台、霓衣、风马、云之君)
●从本诗看李白诗歌的浪漫主义风格
4.奇特的构思全诗运用对比手法,从现实(浑浊、冷酷)到梦境(美妙、欢乐),又回到现实。
3.瑰丽的色彩(云霞、明月、渌水、清猿 、海日 、青冥 )
如果梦境是一个故事的话,那么仙人的出现带来了梦境的最高潮。诗人的幻想如神仙遨游,天马行空,无拘无束,任意奔驰。 思考讨论:诗人为何花如此多的笔墨来描绘梦境呢?对表现主题有什么作用?
梦中仙境象征作者追求的理想境界。写仙境之美妙是为了反衬现实的丑恶,写幻想是为“不事权贵”的立场服务。写自己对神仙世界的向往正是为了表明对黑暗现实的厌恶和不满,以及对自由的追求,同时也表现了诗人蔑视权贵,傲岸不屈的性格。
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别君去兮何时还?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人世间的欢乐也是像梦中的幻境这样,自古以来万事都像东流的水一样一去不复返。
告别诸位朋友远去(东鲁)啊,什么时候才能回来?暂且把白鹿放牧在青崖间,等到要远行时就骑上它访名山。
怎能卑躬屈膝去侍奉权贵,使我不能心情愉快,露出笑容呢?
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别君去兮何时还?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面对现实,作者禁不住长嗟短叹。“世间”两句,作者是在感叹什么?
世事无常、人生如梦的感伤
“安能”两句表现出诗人什么性格和精神?
蔑视权贵、追求自由的反抗精神。
封建社会等级森严,但李白却敢于蔑视权贵,不与世俗同流合污,追求个性自由。从这两句诗中,我们看到了诗人的傲气和傲骨。这两句诗与前面的梦境所表现的主题是一致的。梦境象征着诗人追求的理想境界,写梦境的美好是为了反衬现实的丑恶,写在梦境中自由遨游是为了反衬在现实中的失意和碰壁。写梦境是着眼于现实,为了一吐在长安数年所累积的怨愤之气。这里发出的感慨和呼喊,正是被梦境激荡的结果。也就是说,诗歌前后所表现的主题是一致的,都是在写诗人对自由生活的向往,区别只在于一个是用梦的形式曲折地表达出来,一个是诗人的直抒胸臆罢了。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反映了诗人什么样的性格?这里和前面的梦境所表现的主题是否一致?
鉴赏名句“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从这里可以看出诗人的思想是曲折复杂的,但是它的主要方面是积极的,富有反抗精神的。是诗中的思想精华。这铿锵有力的十六个字,是诗人思想和个性的体现,表达了诗人宁愿寄情山水,也决不向权贵屈服,也决不取悦于世而苟且偷生,充分显示了诗人的反抗精神和豪迈气概。这正是本诗的主题所在。
第三段:梦后感慨。写诗人梦醒后的失意以及不卑不亢、豪放旷达的胸怀。当中有对人生的伤感,逃避现实、消极处世的一面,也有蔑视权贵、追求自由的反抗精神。后者是主要的感情。
全诗三节各写何内容?归纳层意。
一、梦游之 由(起)—— 叙述 从“海客谈瀛洲”到“对此欲倒东南倾”
二、梦游之 景(见)—— 描写 从“我欲因之梦吴越”到“失向来之烟霞”
三、梦游之 吟(叹)—— 议论、抒情 从“世间行乐亦如此”到“使我不得开心颜”
积极--蔑视权贵、追求自由
消极--世事无常、人生如梦
从全诗看,哪些是写实,哪些是写虚(梦)?
入梦缘由(现实)梦境路线(梦中)梦中仙境(梦中)梦醒留别(现实)
你从这首诗中的哪些诗句,读出了李白诗歌的豪放飘逸?
明确:构思上最突出的特点是想象奇特,为了借别离之情来表现自己不事权贵的思想,作者不是直接描写现实生活中景物,而是以丰富的想象借助梦游的形式来展示一个个奇景,塑造出一个个梦幻中的生动形象使本文具有了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并大量的运用了衬托(如用瀛洲、天台来衬天姥山)、比喻(如“身登青云梯”)、夸张(如“天台一万八千丈”)、对比(如将仙境与人事比、理想与现实比)等手法,使幻想中的景物活灵活现,也更好地表达了作者的内在感情。
⑴构思奇特。全诗以游仙为构思的出发点,借天姥山的高峻和有关传说,虚构出一个与黑暗的现实社会形成鲜明对照的神仙世界,以此表达诗人对自由、光明的渴望与追求,同时也写出他不满现实、不趋炎附势、蔑视权贵的反抗精神。⑵想象丰富。神话传说和对自然山川的真实体验融合在一起,运用丰富的想象和大胆夸张,充分体现了李白诗歌的浪漫主义风格。⑶语言灵活。形式错落,富有节奏感,兼用长短句,打破“七言”的束缚。
本诗通过梦游仙境,描绘了天姥山的奇景,赞美了仙界的光明美好,表现了诗人鄙弃黑暗现实,蔑视权贵,追求自由的理想。
表现手法:借景抒情 白描 烘托 情景交融 虚实结合 动静结合 动静结合 色彩 多种感官综合运用
人教统编版必修 上册8.1 梦游天姥吟留别课文ppt课件: 这是一份人教统编版必修 上册8.1 梦游天姥吟留别课文ppt课件,共18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作者及写作背景,解析诗歌,整体感知,梦游天姥吟留别,情感解读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必修 上册第三单元8(梦游天姥吟留别 登高 *琵琶行并序)8.1 梦游天姥吟留别课前预习课件ppt: 这是一份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必修 上册第三单元8(梦游天姥吟留别 登高 *琵琶行并序)8.1 梦游天姥吟留别课前预习课件ppt,共22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学习目标,解题梦游天姥吟留别,字词音,诵读感知,理清思路,合作探究第一部分,情向往之情,合作探究第二部分,开放性探究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必修 上册8.1 梦游天姥吟留别教学ppt课件: 这是一份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必修 上册8.1 梦游天姥吟留别教学ppt课件,共29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学习目标,走近李白,文题解读,内容虚实,所梦内容,写作目的,背景探寻,文意疏通,问题探究,时间顺序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