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物学人教版(2019)必修二 第2章 基因和染色体的关系学案
展开第二章 第1节 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一)
1. 体细胞:除生殖细胞外,构成机体的细胞统称为体细胞。
生殖细胞:指雌配子和雄配子(如:精子和卵细胞)
- 魏斯曼的预测:在精子和卵细胞成熟的过程中,必然有一个特殊的过程使染色体数目减半;受精时,精子和卵细胞融合,染色体数目得以恢复正常。
【注意】
魏斯曼仅为预测,后续科学家观察到减数分裂过程才证明他的预测是正确的。
- 减数分裂:
(1)定义:进行有性生殖的生物,在产生成熟生殖细胞时进行的染色体数目减半的细胞分裂。
(2)特点:染色体复制一次,细胞分裂两次。
(3)结果:成熟生殖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比原始生殖细胞的减少一半。
【补充】
(1)同源染色体:①形态、大小一般都相同;(特例:X和Y染色体)
②一条来自父方、一条来自母方。
(要求:①②同时满足,缺一不可!!)
(2)联会:指同源染色体两两配对的现象,发生于减数分裂Ⅰ前期。
(3)四分体:联会后的每对同源染色体即为一个四分体。
1个四分体=1对同源染色体
=2条染色体
=4条姐妹染色单体
=4个DNA分子
=8条脱氧核糖核苷酸链
(4)染色体互换:联会时期,四分体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可能会发生缠绕,
并交换相应的片段。(可参考教材20页图2-3)
(5)等位基因:位于同源染色体相同位置上的基因,决定相对性状。
(如下图中A和a、B和b、C和c)
(6)非等位基因:①位于同源染色体不同位置上的基因;
(如图中A和C、A和c、a和C、a和c)
②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基因。
(如图中A和B、A和b、a和B、a和b、C和B、C和b、
c和B、c和b)
【例题1】
如图所示:
(1)同源染色体:A和B C和D
非同源染色体:A和C A和D B和C B和D
姐妹染色单体: a和a’ b和b’ c和c’ d和d’
非姐妹染色单体:a和b a和b’等
(2)图中有2对同源染色体,2个四分体,4条染色体,
8条染色单体,8个DNA。
【例题2】
此细胞含 4条染色体
0条染色单体
2对同源染色体
0个四分体
4个DNA分子
此细胞含 4条染色体
8条染色单体
2对同源染色体
2个四分体
8个DNA分子
6. 精子的形成(不考虑染色体互换):
(1)场所:睾丸中的曲细精管(哺乳动物)
(2)过程:
分裂间期染色体复制 减数分裂Ⅰ
精原细胞(1个) 初级精母细胞(1个)
减数分裂Ⅱ 变形
次级精母细胞(2个,2种) 精细胞(4个,2种)
精子(4个,2种)
【注意】
① 精原细胞为原始生殖细胞(属于特殊的体细胞),染色体数目与体细胞
相同;精子为成熟生殖细胞,染色体数目为体细胞的一半。
② 精细胞的变形 不属于 减数分裂过程,是另一个过程!
【重点】产生精细胞的减数分裂过程(一些重要时期的特征):
①减数分裂前的间期:DNA复制和蛋白质合成(可合称为“染色体复制”);
②减数分裂Ⅰ前期:同源染色体联会,形成四分体;
③减数分裂Ⅰ中期:同源染色体整齐排列在赤道板两侧;
④减数分裂Ⅰ后期:同源染色体彼此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
⑤减数分裂Ⅱ中期:染色体的着丝粒整齐排列在赤道板上;
⑥减数分裂Ⅱ后期:着丝粒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离。
(减数分裂Ⅱ各时期特征与有丝分裂相同,区别是有丝分裂全过程含有同源染色体,而减数分裂Ⅱ全过程不含有同源染色体!)
7. 卵细胞的形成(不考虑染色体互换):
(1)场所:卵巢中的卵泡(哺乳动物)
(2)过程:
分裂间期染色体复制 减数分裂Ⅰ
卵原细胞(1个) 初级卵母细胞(1个)
减数分裂Ⅱ
次级卵母细胞(1个)、第一极体(1个) 卵细胞(1个,1种)
第二极体(3个,2种)
【注意】
① 卵原细胞为原始生殖细胞(属于特殊的体细胞),染色体数目与体细胞
相同;卵细胞为成熟生殖细胞,染色体数目为体细胞的一半。
② 卵细胞的形成需经过两次细胞质不均等分裂(详见下条),目的:使卵细
胞获得较多的细胞质,可为受精后形成的受精卵和早期胚胎细胞发育
提供足够的物质和能量。
③ 三个极体由于含有的细胞质过少,产生不久后便会退化消失。
【重点】产生卵细胞的减数分裂过程中,各时期染色体的行为变化与产生精细胞的过程相同,不同点在于:
①减数分裂Ⅰ后期(初级卵母细胞),细胞质不均等分裂;
②次级卵母细胞的减数分裂Ⅱ后期,细胞质不均等分裂。
(而第一极体的减数分裂Ⅱ后期,细胞质均等分裂)
8.(1)减数分裂Ⅰ的结果:染色体数目减半
实质:同源染色体分离
(2)减数分裂Ⅱ的结果:DNA数目减半
实质:姐妹染色单体分离
【小结1】 精子、卵细胞形成过程的比较:
【小结2】 减数分裂和有丝分裂的比较:
【辨析】 细胞分裂图像的辨别:
★方法:看有无同源染色体、同源染色体有无特殊行为
①有同源染色体:a. 有丝分裂(同源染色体无特殊行为)
b. 减数分裂Ⅰ(同源染色体有特殊行为)
②无同源染色体:减数分裂Ⅱ
9. DNA、染色体、染色单体的数目变化(以体细胞中含2N条染色体为例)
第二章 第1节 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二)
1. 受精作用:
(1)定义:精子和卵细胞相互识别、融合成为受精卵的过程。
(2)结束标志:精子的细胞核与卵细胞的细胞核发生融合。
(3)特点:精子的头部进入卵细胞后,卵细胞的细胞膜会发生复杂的生理反应,以阻止其他精子进入。(1个卵细胞只能与1个精子发生受精作用!!!)
(4)结果:受精卵中的染色体数恢复到体细胞中的数目。
- 受精卵中的染色体:一半来自父方(精子),一半来自母方(卵细胞)
受精卵中的DNA:更多来自母方,理由如下:
①细胞核DNA—— 一半来自父方(精子),一半来自母方(卵细胞)
②细胞质DNA—— 几乎全部来自母方(卵细胞)
【注意】
细胞核DNA会与蛋白质结合成为染色体,细胞质DNA则独立存在,因此染色体只存在于细胞核中!
- 经减数分裂产生的配子类型的计算:
(1)单个精原细胞:可产生4个精子,种类为2种(不发生染色体互换时)
可产生4个精子,种类为4种(发生染色体互换时)
(2)单个卵原细胞:可产生1个卵细胞,种类为1种(无论是否发生互换)
(3)某一生物个体(含多个精原细胞/卵原细胞):可产生2n种配子(精子/卵细
胞),n为同源染色体的对数
【示例】
人类有23对同源染色体,故一个人可产生的配子种类为223种;
果蝇有4对同源染色体,故一只果蝇可产生的配子种类为24种。
4. (1)遗传具有稳定性的原因:减数分裂+受精作用
(两个过程使生物体前后代染色体数目保持恒定)
(2)遗传具有多样性的原因:
①配子的多样性:减数分裂Ⅰ后期,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
减数分裂Ⅰ前期,四分体的非姐妹染色单体发生互换。
②受精作用:雌雄配子随机结合
【重点】 根据染色体组成判断配子的来源:
★口诀:
①“同为同一次”——染色体组成相同,可能来自同一次级精/卵母细胞;
②“补为同一初”——染色体组成互补,可能来自同一初级精/卵母细胞
或同一精/卵原细胞。
【例题】
如图为某个体产生的8个精细胞,请判断:
(1)可能来自同一次级精母细胞的是:
无
(2)可能来自同一初级精母细胞的是:
①和④、②和⑥、③和⑦、⑤和⑧
(3)可能来自同一精原细胞的是:
①和④、②和⑥、③和⑦、⑤和⑧
(4)以上精细胞至少来自8个次级精母细胞,至少来自4个精原细胞。
【补充】 13三体综合征:患者体细胞中13号染色体多了一条
致病原因:患者的父亲(或母亲)减数分裂异常,从而导致配子异常。
可能①:减数分裂Ⅰ后期,同源染色体未分离;
可能②:减数分裂Ⅱ后期,姐妹染色单体分离后未移向细胞两极。
【注意】
患者体细胞中染色体数目异常,减数分裂时会发生联会紊乱,导致配子无法形成,因此患者无法正常生育后代。
5. 如图表示在动物不同生命活动过程中,细胞内染色体数目的变化曲线,请判断各区段代表的时期:
A→C:减数分裂Ⅰ
C→G:减数分裂Ⅱ
H→I:受精作用
I→M:有丝分裂
6. 生物体的生命历程:
减数分裂 受精作用
原始生殖细胞 成熟生殖细胞 受精卵
有丝分裂、细胞分化
生物个体(含多种体细胞+原始生殖细胞)
第二章 第2节 基因在染色体上
1. 萨顿的假说:基因在染色体上。
(1)依据:基因与染色体的行为存在着明显的平行关系。
(2)方法:类比推理法
【注意】
类比推理法得出的结论不一定正确,还需实验的验证!!
【补充】
基因的行为VS染色体的行为(此表即为萨顿提出假说的依据,理解即可)
【注意】
萨顿只是提出“基因在染色体上”的假说,摩尔根通过果蝇杂交实验,证实了“基因在染色体上”假说成立。
2. 果蝇用作遗传实验材料的优点:①易饲养,繁殖快,后代数量多;
②有多对易于区分的相对性状;
③染色体数目少,易于观察。
3. (1)染色体的分类:① 常染色体:与性别决定无关的染色体。
② 性染色体:与性别决定有关的染色体。
(2)性别决定方式:人和果蝇均为“XY型性别决定方式”,即:
雌性个体表示为:XX (有两条X染色体则表现为雌性)
雄性个体表示为:XY (有1条X和1条Y染色体则表现为雄性)
【注意】
雌雄同株的植物无常染色体、性染色体之分!
4. 摩尔根的果蝇杂交实验:
(1)观察实验,发现问题:
P 红眼雌果蝇 × 白眼雄果蝇 ① F1全为红眼,说明:红眼为显性性状;
② F2中红眼:白眼=3:1,说明:果蝇眼色的遗传遵循分离定律;
F1 红眼(雌、雄) ③ F2中白眼性状均为雄性,与性别相关联,说明:控制果蝇眼色的基因位于性染色体。
相互交配
F2 红眼(雌、雄) 白眼(雄)
3 : 1
(2)作出假设(提出假说):
摩尔根假设,控制白眼的基因(w)与控制红眼的基因(W)均位于X染色体,Y染色体上不含有对应的等位基因,据此作出此杂交实验的遗传分析图解:
雌果蝇:
XWXW (红眼,纯合子)
XWXw (红眼,杂合子)
XwXw (白眼,纯合子)
雄果蝇:
XWY (红眼,纯合子)
XwY (白眼,纯合子)
3 : 1
(3)演绎推理:摩尔根对测交实验的设计和预测;
实验验证:摩尔根完成测交实验,观察测交后代的性状表现及比例。
测交实验①:F1红眼雌果蝇与白眼雄果蝇(隐形纯合子)杂交 (如左图所示)
测交实验②:F1红眼雄果蝇与白眼雌果蝇(隐形纯合子)杂交 (如右图所示)
(4)得出结论:
控制果蝇眼色的基因位于X染色体,Y染色体不含有对应的等位基因。
【补充】
摩尔根后续发现:① 一条染色体上携带多个基因;
② 基因在染色体上呈线性排列。
【辨析】 相关概念:
(1)等位基因:位于同源染色体相同位置 决定相对性状
例:图中有3对等位基因:A和a、b和B、C和c
(2)非等位基因:
① 位于同源染色体上:A和B/b、a和B/b
② 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A和C/c、a和C/c等
(3)形成配子时会彼此分离的基因:A和a、C和c等
能够自由组合的基因:A和C/c 、B和C/c等
5. 孟德尔遗传规律的现代解释:
(1)基因分离定律的实质:等位基因随同源染色体的分开而分离
(2)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
(3)两条定律的发生时间:同时发生于减数分裂Ⅰ后期
【注意】
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无法自由组合!!!
【补充】基因型为AaBb的个体,产生的配子类型:
① 两对等位基因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可产生4种配子:AB、Ab、aB、ab
理由: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彼此分离,非同源染色体
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
②两对等位基因位于同源染色体上:可产生2种配子
Ⅰ若基因在染色体上的排布如下图,则配子为:AB、ab
理由: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彼此分离,但同源染色体
上的非等位基因无法自由组合。
Ⅱ若基因在染色体上的排布如下图,则配子为:Ab、aB
理由: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彼此分离,但同源染色体
上的非等位基因无法自由组合。
6. 遗传学相关科学家及其贡献:
第二章 第3节 伴性遗传
1. 性别决定方式:
(1)XY型性别决定:人类、果蝇等
雌性个体含同型的性染色体,表示为XX;
雄性个体含异型的性染色体,表示为XY。
(2)ZW型性别决定:鸟类
雌性个体含异型的性染色体,表示为ZW;
雄性个体含同型的性染色体,表示为ZZ。
【补充】 生物的染色体组成:
人类:体细胞含22对常染色体+1对性染色体,X染色体比Y染色体大;
果蝇:体细胞含3对常染色体+1对性染色体,X染色体比Y染色体小。
2.伴性遗传:决定性状的基因位于性染色体上,在遗传上总是和性别相关联。 例:①红绿色盲(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
②抗维生素D佝偻病(伴X染色体显性遗传)
常染色体遗传:决定性状的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在遗传上和性别无关联。 例:①白化病(常染色体隐性遗传)
②多指(常染色体显性遗传)
【注意】
① 性染色体上携带多种基因,只有一部分基因与性别决定有关;
② 所有位于染色体上的基因(即细胞核基因)都遵循孟德尔的遗传定律,
细胞质基因则不遵循孟德尔的遗传定律。
3. 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如红绿色盲)的特点:
① 常表现为隔代遗传;
② 患者中男性多于女性;
③ 女患父必患,母患子必患。
4. 伴X染色体显性遗传病(如抗维生素D佝偻病)的特点:
① 常表现为连续遗传;
② 患者中女性多于男性;
③ 父患女必患,子患母必患。
5. 伴性遗传理论在实践中的应用:
(1)推算后代的患病概率,指导优生。
(2)指导育种工作:
让非芦花公鸡(ZbZb)和芦花母鸡(ZBW)杂交,子代中所有非芦花鸡(ZbW)均为雌性,所有芦花鸡(ZBZb)均为雄性,通过羽毛即可辨认性别。
【补充】 系谱图中遗传病类型的判断:
② 无中生有为隐性,隐性遗传看女病,父子无病非伴性;
② 有中生无为显性,显性遗传看男病,母女无病非伴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