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3 文化交流与传播第二单元 丰富多样的世界文化第3课 古代西亚、 非洲文化当堂检测题
展开姓名: 班级
第3课 古代西亚、 非洲文化
本课重点 | 古代西亚、埃及和阿拉伯文化成就,认识世界文化的多元特征 |
本课难点 | 从史料实证的角度理解上述地区对人类文化发展的贡献 |
一、单选题
1.“美索不达米亚历史,在很大程度上也就是来自北面的入侵者印欧人与来自南面的入侵者闪米特人为争夺这块肥沃的大河流域地区而展开长达数千年的斗争的历史。”此观点强调了( )
A.人类文明的冲突 B.古代战争的目的
C.地理环境的影响 D.历史形成的残酷
【答案】C
【详解】
材料中的观点表明古代北方印欧人及南方闪米特人入侵美索不达米亚是为了肥沃的两河流域,说明古代人口迁徙受地理环境的影响很大,C正确;题意没有提及文明和历史的残酷,故排除AD;题意只提及地理环境的影响,而古代战争的目的不仅仅是大河流域的争夺,故B排除。
2.据考古发现,公元前1700年左右以苏美尔语书写的泥板历书(共109行)是目前所知历史上最早的一部农人历书。就其内容(从灌溉、耕耘到收获)而言,是一部小自耕农的农业手册。汉谟拉比时代还开凿了运河并有管理严格的灌溉网。这表明( )
A.两河流域的人们比较重视农业发展 B.楔形文字的形成与农业发展有关
C.古代苏美尔人是农业的创始人 D.古代巴比伦是当时农业最发达的国家
【答案】A
【详解】
材料反映了两河流域的人们编撰农书、开凿运河、管理灌溉等活动,说明两河流域的人们比较重视农业发展,故A项正确;材料并没有涉及楔形文字方面的信息,故B项排除;原始农业是古代各地先民共同创造的,不是苏美尔人始创,故C项排除;材料没有比较古代各地的农业发展情况,无法得出古代巴比伦是当时农业最发达的国家的结论,故排除D项。
3.史诗《吉尔伽美什》将城邦首领吉尔伽美什描绘成半人半神的英雄。他进行残暴统治,致使民怨四起,人们便向神灵哭诉,于是神灵创造出巨人恩奇都去惩罚他,但两人在决斗中成为好朋友,此后吉尔伽美什弃恶从善,为民除害,立下许多功绩。材料可以用来反映( )
A.尼罗河流域文学发达 B.两河流域的文明程度
C.亚述帝国的王权崇拜 D.伊斯兰教的重要影响
【答案】B
【详解】
根据材料结合所学可知,史诗《吉尔伽美什》是两河流域的文学瑰宝,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两河流域的政治、经济状况,因此材料可以反映两河流域的文明程度,B项正确;史诗《吉尔伽美什》是古代两河流域居民创作的文学作品,并不是尼罗河流域的文学作品,A项排除;史诗《吉尔伽美什》叙述了苏美尔地区乌鲁克国王吉尔伽美什的活动,并非亚述帝国,C项排除;7世纪初穆罕默德创立伊斯兰教,故史诗《吉尔伽美什》的创作不可能受到伊斯兰教影响,D项排除。
4.文字是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载体。《汉谟拉比法典》由某种文字书写而成并雕刻在黑色玄武岩石柱流传至今。这种文字是
A.象形文字 B.楔形文字 C.腓尼基文字 D.甲骨文
【答案】B
【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汉谟拉比法典》是古代巴比伦国王汉谟拉比颁布的法典,其文字是楔形文字,B正确;象形文字下各个地区都存在,但不是古巴比伦的文字,排除A;腓尼基文字是腓尼基人在楔形字基础上将原来的几十个简单的象形字字母化形成,排除C;甲骨文是古代中国的文字,排除D。
5.古巴比伦王国的一部法典规定:杀死或伤害奴隶不算犯罪,只须向主人赔偿损失,就算了事;盗窃或隐藏他人奴隶者处死;消灭他人奴隶标记者断指或处死;殴打自由民或反抗主人的奴隶处割耳之刑。这说明该法典的实质是
A.体现自由平等 B.体现“君权神授”
C.维护奴隶主的利益 D.规定严格的等级制度
【答案】C
【详解】
材料“盗窃或隐藏他人奴隶者处死;消灭他人奴隶标记者断指或处死”体现的是对奴隶主阶级私有财产的保护,C正确;《汉谟拉比法典》的本质是奴隶主阶级专制的工具,不可能实现自由平等,A排除;材料与“君权神授”无关,B排除;D说法与材料无关,排除。
6.古代埃及和西亚都有辉煌的文化成就,在许多领域走在当时世界的前列。古代埃及文化和古代西亚文化的相似之处有
①创造世界上古老的文字 ②留下完整的成文法典
③留下了辉煌的建筑和艺术 ④依据河水涨落制定历法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①②
【答案】A
【详解】
古代埃及有象形文字,西亚的楔形文字是迄今所知世界上最早的文字,①正确;古埃及有豪华的陵墓建筑和神庙,古代西亚有泥偶雕像和规模宏大的王宫,③正确;②符合西亚,西亚的古巴比伦王国留下了《汉谟拉比法典》;④符合古代埃及文化。故选A;排除BCD。
7.作为埃及最大的神庙,卡尔纳克神庙给人的感觉就是夸张,且不说塔门巨大而厚重,雕像高大而挺拔,就连多柱式大厅中的134根圆柱子,每根“盛开”的莲花大圆柱顶可以站立100余人。最神奇的要数哈特谢普苏特女王的方尖碑,高30米,重320吨。这说明
A.古埃及统治深受宗教影响 B.神庙富甲一方,势力强大
C.古埃及人以此宣扬来世说 D.豪华的陵墓建筑备受欢迎
【答案】A
【详解】
从题干中可看出卡尔纳克神庙给人以高大夸张的感觉,尤其是女法老的方尖碑更为厚重高大,这些均可以说明古代埃及以法老为代表的统治者通过宏伟的神庙建筑加强神学统治,故A项正确。从题干中无法看出神庙势力强大,故B项错误;题干中未涉及来世说,故C项错误;神庙不属于陵墓建筑,故D项错误。
8.央视频道的《世界历史》是一部跨越国度、跨越时空、跨越民族,以人类社会发展史为题材的大型纪录片,其中第6、7集《古代埃及文明》以丰富的视听手段再现埃及历史。下面说法不可能出现在该纪录片中的是
A.公元前3100年左右,初步实现了统一 B.古代埃及人使用象形文字
C.发明了世界上最早的太阳历 D.留下了目前所知世界上最早的史诗
【答案】D
【详解】
目前所知世界上最早的史诗是古代西亚的《吉尔伽美什》,因此D错误,符合题意;ABC关于古埃及文化的描述均正确,不符合题意。故选D。
9.古代埃及人赞颂尼罗河的诗篇:“啊,尼罗河,我赞美你,你从大地涌流出来,养活着埃及……一旦你的水流减少,人们就停止了呼吸。”对这句话理解最准确的是
A.埃及奴隶制国家建立在尼罗河畔 B.古埃及人都饮用尼罗河水
C.尼罗河孕育了古埃及文明 D.尼罗河是古埃及人挖掘出来的
【答案】C
【详解】
古埃及位于非洲东北角,世界上最长的河流尼罗河贯穿埃及南北。每年尼罗河定期泛滥,当洪水退去后,两岸留下肥沃的黑色淤泥,非常有利于农业生产,古埃及文明得以孕育、繁衍。因此,古埃及文明被认为是“尼罗河的赠礼”,排除ABD,故C项符合题意。
10.金字塔是古代埃及文明的象征。通过考察研究金字塔,我们可以了解到当时哪些方面的社会状况( )
①建筑技术②宗教信仰③自然科学④专制王权
A.① B.①②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答案】D
【详解】
古埃及是发源于尼罗河流域的文明古国,金字塔是古埃及的象征,是古埃及人民智慧的结晶,反映了古埃及社会经济发展的较高水平,体现了当时高超的建筑技术,①正确;金字塔体现了古埃及人注重来世的宗教信仰,②正确;金字塔的建造过程体现了自然科学知识的充分运用,③正确;规模巨大的金字塔是法老的陵墓,也是专制王权的象征,④正确;①②③④正确,故选D;ABC不全面,排除。
11.古埃及文明是世界上最早的文明之一,那么下列关于埃及文明说法正确的是
①古埃及科学和文化成就较高,突出成就之一是太阳历
②金字塔反映了古埃及国王的无限权力,是古埃及人智慧的结晶
③古埃及的楔形文字是世界上最早的文字之一
④古埃及文明被认为是“尼罗河的赠礼”,是因为尼罗河孕育了古埃及文明
A.①②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答案】C
【详解】
楔形文字是两河流域文明的成果,③错误,BD排除;①②④均属于对埃及文明的正确描述,C正确,A排除。故选C。
12.下面两图分别反映了古代两个区域文明的政治统治制度,下列文明表述对应正确的是( )
图1
图2
A.古代埃及文明 古代中国文明
B.古代埃及文明 古巴比伦文明
C.古巴比伦文明 古代印度文明
D.古代印度文明 古代希腊文明
【答案】A
【详解】
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来看,图1体现的是古代埃及的以法老制度为核心的比较完善的官僚系统,图2体现的是古代中国的宗法分封制。故答案为A项。B项古巴比伦文明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古巴比伦文明、古代印度文明均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古代印度文明、古代希腊文明均不符合题意,排除。
13.古代埃及人制定了世界上第一部太阳历,将一年分为三季,每季四个月,年末另加五天为节日。古代埃及制定该历法的主要目的在于( )
A.揭示尼罗河定期泛滥的规律
B.彰显法老对于科技文化的重视
C.指导农业以合理地安排农事
D.探索自然奥秘以神化专制统治
【答案】C
【详解】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埃及人为了安排农事,必须掌握尼罗河定期泛滥的规律,因此制定了太阳历。故答案为C项。A项揭示尼罗河定期泛滥的规律亦是为了指导农业以合理地安排农事,排除;B项彰显法老对于科技文化的重视,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D项探索自然奥秘以神化专制统治与题无关,排除。
14.古代两河流域居民通过观察牲羊内脏占卜,通称为脏卜。脏卜内容包罗万象,数量众多,仅古巴比伦时期的出土占卜文献中就有88%属于脏卜卜辞。其中对“脏卜卜辞”史料价值的叙述最确切的是( )
A.卜辞都是由象形文字书写而留存后世
B.从中可透视古代两河流域的人神关系
C.可佐证古代两河流域法律神授的史料
D.研究古代两河流域社会的第一手史料
【答案】D
【详解】
试题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古代两河流域的文明,旨在考查正确认识历史史料价值的能力。古代两河流域通用楔形文字,故排除A项;B项中“人神关系”的表述与现实不符,故排除;C项的表述与汉谟拉比法典的史实不符,故排除;题目中出土于两河流域的占卜文献属于直接真实反应古代两河流域历史面貌的原始资料,故本题应选D项。
15.中国、印度的文化有很大一部分是通过阿拉伯人传入欧洲的;阿拉伯文化本身是在吸收了古代希腊和古代东方文化的基础上产生的,阿拉伯帝国充当了东西方之间的文化使者。促成阿拉伯帝国这一特殊身份的( )
A.东西方交流的加深 B.阿拉伯人勤奋善学 C.地理位置的特殊性 D.阿拉伯帝国的强大
【答案】C
【详解】
阿拉伯帝国位于亚欧非三洲交汇地带,是古代东西方商道的必经之地,这一独特的地理位置为其成为东西方文化使者提供了客观条件,故C正确;东西方交流的加深是结果,不是条件,排除A;阿拉伯人的勤奋善学是主观因素,不是客观条件,排除B;阿拉伯帝国的强大与其充当东西方之间的文化使者没有必然联系,排除D。故选C。
16.花剌子密是阿拉伯杰出数学家,他第一个使用包括“0”在内的数码代替阿拉伯原来的字母记数法。这套数码也凭借其著作传入欧洲,后为世界所采用,被称为“阿拉伯数字”,大大促进了计算科学的发展。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阿拉伯人发明了这套数码 B.阿拉伯人为世界文化作出了重要贡献
C.阿拉伯人创立了伊斯兰教 D.阿拉伯人传播了光辉灿烂的西方文化
【答案】B
【详解】
题干中“这套数码也凭借其著作传入欧洲,后为世界所采用,被称为‘阿拉伯数字’,大大促进了计算科学的发展”信息,表明阿拉伯人为世界文化作出了重要贡献,故选B项;这套数码是印度人发明,排除A项;这套数码和伊斯兰教无关,排除C项;阿拉伯人是向欧洲传播了东方文化,而不是传播了西方文化,排除D项。故选B。
17.阿拉伯文化在整个中世纪是一个强势文化,对东西方都产生过深远的影响。有人说“阿拉伯人点燃了文明之火,照亮了欧洲黑暗的走廊”。材料表明
A.阿拉伯人是东西方文化的传播使者 B.文化传播实现于国家统治范围内
C.阿拉伯文化对文艺复兴有推动作用 D.欧洲文明源自阿拉伯及东方国家
【答案】C
【详解】
材料“阿拉伯人点燃了文明之火,照亮了欧洲黑暗的走廊”强调的是阿拉伯文化对欧洲思想解放的助推作用,C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对欧洲思想解放的作用,排除 A项;材料未涉及“文化传播实现于国家统治范围内”的说法,排除B项;欧洲文明起源于古希腊罗马,排除D项。故选C项。
18.观察下列三幅图片,从中传达的信息正确的是( )
A.甲骨文的出土,有力证明了我国文字可考的历史从夏朝开始
B.罗塞塔石碑碑文有楔形文字,是研究古埃及历史的珍贵资料
C.《汉谟拉比法典》的出现,说明印度河流域进入了文明时代
D.不同区域出土了不同的文物,充分体现了世界文明的多样性
【答案】D
【详解】
三幅图片分别出土于世界不同的区域,代表了不同的区域文化,因而体现了世界文明的多样性,故D项正确;甲骨文的发现,证明了我国文字可考的历史从商朝开始,故A项错误;罗塞塔石碑的文字是古埃及的象形文字,故B项错误;《汉谟拉比法典》石柱是古两河流域的文物,故C项错误。
19.西亚文明从两河流域南部向周边地区扩张。下列史实能够印证这一特征的是
①古巴比伦王国首次统一两河流域 ②古希腊向地中海和黑海周边殖民
③亚述一度征服埃及 ④地中海变成罗马的内海
A.①③ B.②③④ C.③④ D.①②③
【答案】A
【详解】
根据所学可知,古巴比伦王国兴起于两河流域下游,首次统一了两河流域,把势力伸展到地中海东岸。亚述不仅统一了整个两河流域地区和小亚细亚的一部分,而且一度征服埃及。①③符合题意,A项正确;古希腊向地中海和黑海周边地区殖民体现了希腊文明的扩张,地中海变成罗马的内海属于罗马文明的扩展,②④不符合题意,排除BCD项。故选A项。
20.英国著名东非史学家马修回忆他20世纪50年代在东非的考古工作时说:“我认为所调查的一些遗址是沿海地区阿拉伯或波斯殖民遗物……但我逐渐发生了怀疑,因为它们是非洲式的。”据此可推知
A.东非文明的发展深受周边民族文化影响 B.阿拉伯或波斯殖民者的文化逐渐东非化
C.东非文明遗址的存在说明东非外贸发达 D.阿拉伯的伊斯兰教文明在东非广泛传播
【答案】A
【详解】
根据材料“我认为所调查的一些遗址是沿海地区阿拉伯或波斯殖民遗物……但我逐渐发生了怀疑,因为它们是非洲式的”可知,马修发现东非的一些遗址中有阿拉伯或波斯殖民遗物。结合所学可知,由于环印度洋贸易的发展和伊斯兰教的传入,使东非国家深受阿拉伯或波斯文明的影响,这与材料的说法相符,故A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东非文化受阿拉伯或波斯殖民者文化的影响,不是“阿拉伯或波斯殖民者的文化逐渐东非化”,故B项错误;材料未体现东非外贸发达,故C项错误;材料未体现伊斯兰教文明在东非广泛传播,故D项错误。
二、材料分析题
2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从公元前3200年到公元前2350年,十几个苏美尔城邦……支配着美索不达米亚的公共事务。……当和平得以维系,政府也会组织建造大型公共设施。宫殿、神庙和抵御外敌的高墙出现在所有苏美尔的城市中,全部工作都由吉尔伽美什这样的领袖来组织和协调完成。神话中就曾提到吉尔伽美什在乌鲁克建造城墙和神庙的事迹。……比建筑物更为重要的是灌溉系统,它支撑着农业生产与城市社会。随着人口的增加,苏美尔人扩大了蓄水池和水渠的灌溉网络。
材料二 下图为古埃及一位祭司的墓室壁画。这位祭司大约生活在公元前15世纪,画中描绘了埃及南部的农民犁地并播种的情形。
——以上材料均据(美)杰里·本特利《新全球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两河流域早期文明的政治特色。
(2)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为什么说在两河流域早期文明中“比建筑物更为重要的是灌溉系统”。
(3)比较材料一、二,说明两河流域的早期文明与古代埃及文明的共同特征。
【答案】
(1)城邦政治盛行;形成了较为完备的国家机器;政府承担管理公共事务的职能。
(2)农业是各个城邦赖以生存的基础,灌溉系统的修建能够为农业生产提供可靠的保障。
(3)神庙、祭司等与宗教相关的事务及相关机构或人物在社会生活中具有重要作用;都重视农业生产的发展,都拥有特色农业生产技术。
【详解】
2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人类文明的第一缕光出现在水土丰沛的大河流域。西亚的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每年春季的河水泛滥给农田带来肥沃的淤泥,大约在公元前4300年,生活在这里的苏美尔人开始了向文明的过渡。北非的尼罗河纵贯埃及全境,水量充沛,土壤肥沃,有学者把埃及称为“尼罗河的馈赠”,约公元前3100年,埃及开始形成统一的国家,并且创造了辉煌灿烂的高度文明。
根据以上材料,提炼出一个观点,并结合材料和所学世界史的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体现材料主题;史论结合,论述条理清楚)
【答案】观点:各区域人类的早期文明往往发源于大河流域。
论述:大河流域由于水量充沛,土壤肥沃,在生产力极端落后的人类早期,更适合于人类生存和居住,由此决定了各区域人类最早的文明往往诞生在各大河流域。如西亚的两河流域,早在公元前4300年左右,生活在这里的苏美尔人就开始了向文明的过渡,他们创造了迄今所知世界上最早的文字——楔形文字,其中有大量的“大麦”和“鱼”的文字,《吉尔伽美什》中著名的洪水故事,则生动反映了两河流域居民对生活和生命的态度。北非的尼罗河流域则孕育了古埃及文明,公元前3100年左右,古埃及初步实现统一,其莎草纸文书是古埃及文明的重要特征之一,他们还发明了世界上最早的太阳历,对后世历法产生了重大影响。
综上所述,大河流域由于特殊的地理优势,往往成为人类早期文明的发源地。
【详解】
根据“西亚的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北非的尼罗河纵贯埃及全境,水量充沛,土壤肥沃,有学者把埃及称为“尼罗河的馈赠””等信息可概括得出观点为各区域人类的早期文明往往发源于大河流域。论述时可从大河流域在地理环境方面的优势进行理解。最后再进行总结可得出大河流域由于特殊的地理优势,往往成为人类早期文明的发源地
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3 文化交流与传播第9课 古代的商路、 贸易与文化交流练习: 这是一份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3 文化交流与传播第9课 古代的商路、 贸易与文化交流练习,共14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材料分析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3 文化交流与传播第11课 古代战争与地域文化的演变同步测试题: 这是一份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3 文化交流与传播第11课 古代战争与地域文化的演变同步测试题,共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材料分析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3 文化交流与传播第二单元 丰富多样的世界文化第3课 古代西亚、 非洲文化同步训练题: 这是一份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3 文化交流与传播第二单元 丰富多样的世界文化第3课 古代西亚、 非洲文化同步训练题,共9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材料分析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