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 高中生物 选修一 第1章 人体稳态维持的生理基础 基础夯实苏教版 (含解析)
展开第1章 人体稳态维持的生理基础 基础夯实——2022-2023学年高二生物学苏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1单元达标测试卷
考试时间:90分钟 满分:100分
一、单项选择题:共13题,每题3分,共39分。每题只有一个选项最符合题意。
1.关于神经系统的结构基础,表述正确的是( )
A.中枢神经系统由大脑和脊髓组成
B.自主神经系统是脊神经的一部分,包括传入神经和传出神经
C.交感神经使内脏器官的活动加强,副交感神经使内脏器官的活动减弱
D.轴突是神经元的长而较细的突起,能将信息传向其他神经元
A.伸肌肌群内既有感受器也有效应器
B.b神经元的活动可受大脑皮层控制
C.若在Ⅰ处施加一个有效刺激,a处膜电位的变化为:内负外正→内正外负→内负外正
D.神经递质释放并作用于突触后膜的过程属于体液调节
3.为研究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对心脏的支配作用,分别测定狗在正常情况、阻断副交感神经和阻断交感神经后的心率,结果如表所示。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
实验处理 | 心率(次/分) |
正常情况 | 90 |
阻断副交感神经 | 180 |
阻断交感神经 | 70 |
A.副交感神经兴奋引起心脏搏动减慢
B.对心脏支配占优势的是副交感神经
C.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的作用不受大脑控制
D.正常情况下,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均可检测到膜电位变化
4.关于神经递质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神经递质成分一般为大分子蛋白质,也可以是激素类物质
B. 神经递质的释放要消耗能量,体现了细胞膜的选择透过性
C. 某些腺体的细胞膜上也有神经递质的受体,接受递质后会引起腺体的分泌
D. 递质与突触后膜上受体结合一定能引起突触后膜的电位变化
5.自突触是神经元轴突与自身的树突或胞体形成的突触连接(如图所示),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该神经元的突触小泡只存在于A处
B.静息时自突触神经元细胞膜内外存在电位差
C.刺激C点时,细胞膜对钠离子的通透性增大
D.刺激B点时,引起胞体反应的信号有电信号和化学信号
6.在t1、t2、t3时刻分别给予某神经纤维三次强度相同的甲刺激,测得神经纤维电位变化如图所示。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t1时由于甲刺激的强度过小,无法引起Na+内流
B.t2、t3两次甲刺激可以累加,导致动作电位产生
C.实验表明动作电位的产生和刺激的强度密切相关
D.增大t3时甲刺激的强度,动作电位的峰值升高
7.下列关于各级神经中枢功能的叙述,错误的是( )
A.一般成年人可以“憋尿”,这体现了神经系统的分级调节
B.“植物人”的脑干、脊髓等中枢仍然能发挥调控作用
C.大脑皮层H区发生障碍的患者不能听懂别人谈话
D.给病人输氧时要在纯氧中混入5%的二氧化碳,以维持下丘脑呼吸中枢的兴奋
8.鸢尾素是一种蛋白质类激素、运动时血液中鸢尾素含量会上升,它对突触结构有一定的保护作用,还能促进大脑中与记忆有关的海马区神经细胞的生长。研究人员利用小鼠进行了相关实验。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
A.鸢尾素主要影响的是神经元之间的兴奋传递
B.鸢尾素是在核糖体上合成的
C.施加了鸢尾素阻断剂的小鼠记忆能力提高
D.体育锻炼可在一定程度上预防记忆衰退
9.斯他林等在发现促胰液素之后,继续进行研究:把一条狗的小肠黏膜刮下来,过滤后注射给另一条狗,后者在胰液分泌明显增加的同时,血压还骤然下降。下列推测或叙述合理的是( )
A.滤液中物质的作用效果多样说明激素不具有专一性
B.该研究说明促胰液素还具有降血压的作用
C.胰液的增加可能是小肠黏膜细胞分泌促胰液素的结果
D.本实验对照组应注射等量的清水
10.有关促胰液素发现史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沃泰默认为:胰液的分泌是神经调节
B. 斯他林和贝利斯在沃泰默研究的基础上,勇于向权威挑战,大胆质疑、探索和创新是成功的关键
C. 促胰液素是人们发现的第一种激素,是由胰腺分泌的
D. 促胰液素是小肠粘膜分泌的,作用于胰腺,促进胰腺分泌胰液
11.垂体被称为“内分泌王国”,可分为垂体前叶和垂体后叶。垂体前叶又称为“腺垂体”,能合成多种激素;垂体后叶又称为“神经垂体”,它本身并不合成激素,主要储存和释放由下丘脑神经分泌细胞运送到其内的激素。以下关于垂体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抗利尿激素由腺垂体释放到内环境中并作用于肾脏等靶器官
B.神经垂体属于神经系统,腺垂体属于内分泌系统
C.垂体分泌微量的促甲状腺激素即能高效调节甲状腺的功能
D.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储存在垂体后叶中
12.如图为雌性高等动物性激素分泌的调节示意图,下列与此相关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① 分泌的促性腺激素只被运往②
B.② 除了能分泌雌激素外还能形成卵细胞
C.雌激素的化学本质是脂质
D.若让该动物口服雌激素,则① 活动将减弱
13.三碘甲状腺原氨酸(T3)是以碘和酪氨酸为原料在甲状腺细胞内合成的一种甲状腺激素,当T3的含量达到一定值时会发生如图所示的调节过程。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T3在细胞质内与相应的受体结合后发挥作用
B. 图示细胞应是下丘脑细胞
C. T3含量升高会促进TSH 的合成和分泌
D. 测定血清中T3的含量可用于诊断甲状腺疾病
二、多项选择题:共5题,每题5分,共25分。每题有不止一个选项符合题意。每题全选对者得5分,选对但不全的得3分,错选或不答的得0分。
14.研究发现,基底前脑区神经元细胞腺苷积累受损会导致睡眠稳态调节异常,储存于神经元囊泡中的ATP释放到突触间隙,在酶的作用下形成腺苷,与突触后膜腺苷受体结合调节睡眠。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腺苷和突触后膜结合有助于机体睡眠 B.ATP释放到突触间隙的跨膜方式属于胞吐
C.腺苷作为一种信息分子调节机体睡眠 D.腺苷是ATP脱去两分子磷酸基团后的产物
15.如图表示电刺激轴突上一点后,该神经细胞轴突膜外在某一时刻的电位示意图,A、B、C、D为轴突上等距离的点,在B、D两点连接上一个电表,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此时的指针读数显示的是动作电位的值
B. 电刺激的点一定是D点,因为此时膜外为负电位
C. 此时A点膜外可能是负电位,也可能是正电位
D. 若刺激A点,电表会出现两次方向相反的偏转
16.用火柴棍由脚跟向前轻划新生儿足底外侧边缘时,大拇脚趾会缓缓地上翘,其余各趾呈扇形张开,该现象在6~18个月逐渐消失。下列关于该现象的描述正确的是( )
A.新生儿完成这些动作属于非条件反射
B.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共同控制该动作完成
C.该现象消失说明低级中枢的活动受高级中枢的调控
D.在大脑中央前回的顶部有控制脚趾运动的代表区
17.褪黑素是由哺乳动物和人的松果体产生的激素,它能缩短入睡时间、延长睡眠时间,从 而起到调整睡眠的作用。褪黑素的分泌调节过程如图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该过程不能体现激素的分级调节
B.长时间光照会使褪黑素的分泌增多
C.该过程中褪黑素的分泌存在反馈调节
D.微量注射褪黑素作用于下丘脑能促进动物睡眠
18.下列有关激素的叙述错误的是( )
A.激素都是有机高分子 B.激素只作用于相应的靶器官、靶细胞
C.激素属于信息分子 D.激素直接参与细胞内多种生命活动
三、非选择题:共3题,共36分。
19.如图是一个反射弧和突触的结构示意图,根据图示信息回答下列问题。
(1)图1中代表效应器的应为标号________,它由_______________构成。
(2)图2中的1表示_______,其中的物质为____。该结构形成可能与_____(细胞器)有关。
(3)兴奋在A结构处传递方向为___________的,原因是_________。
(4)假如图3中的Y来自图1中的A,图3中的X来自大脑皮层,当针刺破手指的皮肤,感受器接受刺激后,导致效应器产生反应,则Y释放的物质具有使突触后膜产生________的作用,此反射属于________反射。当我们取指血进行化验时,针刺破手指的皮肤,但我们并未将手指缩回是因为大脑皮层发出的指令是对这个刺激不作出反应,此例说明___________。此时X释放的物质对突触后膜具有_____________作用。
20. 现有相同容积的玻璃缸几只,利用自然的清水、同龄且发育状态相同的小蝌蚪60只、饲喂蝌蚪的饲料、未经处理的具有生物活性的甲状腺激素,并把具有生物活性的甲状腺激素放在50℃的温水中处理10 min。根据这些现有的条件,请你设计一个实验,验证甲状腺激素经过处理以后,是否还有生物活性。
(1)实验方案的设计
第一步,取玻璃缸3只,分别标记为甲、乙、丙;
第二步, ;
第三步,如果甲缸每天饲喂饲料,丙缸每天饲喂用具有生物活性的甲状腺激素相拌的饲料,则乙缸怎样饲喂? ;
最后经过一定时间的饲喂,观察现象,得出结果和结论。
(2)结果分析
①若乙、丙缸的蝌蚪发育同步,迅速变态为小青蛙,而甲缸还是蝌蚪状态,说明
;
②若乙缸的蝌蚪发育比甲缸快,比丙缸慢,则说明了 。
(3)该实验设置甲、丙两组实验的目的是 。
21.吸食毒品会严重危害人体健康,破坏人体的正常生理机能。中脑边缘多巴胺系统是脑的“奖赏通路”,通过多巴胺使此处的神经元兴奋,传递到脑的“奖赏中枢”使人感到愉悦,因而多巴胺被认为是引发“奖赏”的神经递质。目前可卡因是最强的天然中枢兴奋剂,吸毒者把可卡因称作“快乐客”。图甲是神经递质多巴胺的释放和转运机理,MNDA为细胞膜上的结构。研究表明,毒品可卡因能干扰多巴胺的回收,并导致体内T细胞数目下降,请据图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MNDA的作用是 。
(2)由图甲可知,可卡因的作用机理是 ,导致突触间隙中多巴胺含量 ,从而增强并延长对脑的刺激,产生“快感”。这一过程可以用图乙中 (填“x”“y”或“z”)曲线表示。
(3)吸毒成瘾的原因可能是长期吸食可卡因,使突触后膜上的MNDA (填“增多”“减少”或“不变”),一旦停止吸食,突触后膜的多巴胺作用效应会减弱,吸毒者需要吸入更大剂量的毒品,从而造成对毒品的依赖。
答案以及解析
1.答案:D
解析:A、中枢神经系统包括脑(大脑脑干和小脑等,位于颅腔内)和脊髓(位于椎管内),A错误; B、脑和脊髓发出的神经分别为脑神经和脊神经,脑神经和脊神经是神经系统的周围部分,自主神经系统是脑神经和脊神经的一部分,包括交感神经与副交感神经,自主神经系统都是传出神经,B错误; C、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作用于同一内脏器官通常是相反的,但交感神经可抑制胃肠蠕动,而副交感神经则是促进胃肠蠕动,C错误; D、轴突是神经元的长而较细的突起,能将信息传向其他神经元的树突或胞体,D正确。故选:D。
2.答案:D
解析:A、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伸肌肌群内既有传入神经纤维,也有传出神经纤维,所以伸肌肌群内既有感受器也有效应器,A正确;B、b神经元位于脊髓,属于低级神经中枢,其活动可受高级神经中框大脑皮层控制,B正确;C、神经纤维在静息状态时膜电位为内负外正,而受到有效刺激后,产生动作电位,膜电位变为内正外负,C正确;D神经递质的释放是兴奋在神经元与神经元之间或者神经元与肌细胞之间的电信号的传递,是兴奋在神经上传递的一部分不是属于体液调节,D错误。故选:D。
3.答案:C
解析:由表可知,阻断副交感神经,心率大幅度提高,说明副交感神经对心脏搏动起抑制作用,A正确;阻断副交感神经,心率大幅度提高,阻断交感神经,心率降低的较少,因此,对心脏支配占优势的是副交感神经,B正确;阻断副交感神经,心率大幅度提高,说明副交感神经对心脏搏动起抑制作用,阻断交感神经,心率降低,说明交感神经对心脏搏动起促进作用,副交感神经与交感神经的作用是相互拮抗的,C错误;阻断副交感神经或阻断交感神经,心率均有变化,说明正常情况下,副交感神经与交感神经均处于工作状态,所以均可以检测到膜电位变化,D正确。
4.答案:C
解析:A、神经递质的成分一般是一种有机小分子物质,不是蛋白质,A错误; B、突触前膜释放神经递质是胞吐,消耗能量,体现了细胞膜的流动性,B错误; C、某些腺体可作为效应器,其细胞膜上有识别神经递质的受体,接受递质后会引起腺体的分泌,C正确; D、抑制型神经递质递质与突触后膜上受体结合后,不一定引起突触后膜的电位变化,D错误。
故选:C。
5.答案:A
解析:神经元的突触小泡存在于神经元轴突末端的突触小体中,A处、C处的左端都是轴突末端的突触小体,因此都存在突触小泡,A错误;静息时,自突触神经元细胞膜两侧的电位为内负外正,存在电位差,B正确;刺激C点时,细胞膜对钠离子的通透性增大,钠离子内流,产生动作电位,C正确;刺激B点时,兴奋可通过轴突传导到胞体(电信号),自突触处可通过释放神经递质(化学信号)作用于胞体,D正确。
6.答案:B
解析:t1时的甲刺激是低于临界值的刺激,虽然不能直接引起动作电位产生,但依旧可以引起Na+内流,A错误;据图可知,t2、t3两次甲刺激可以累加并引起神经纤维产生动作电位,B正确;由题干“在t1、t2、t3时刻分别给予某神经纤维三次强度相同的甲刺激”可知,该实验不能证明动作电位的产生和刺激的强度密切相关,C错误;据图可知时甲刺激可以引起神经纤维产生动作电位,但动作电位峰值不变,不会随着刺激强度增大,D错误。
7.答案:D
解析:A、排尿中枢位于脊髓,成年人可以有意识地控制排尿,说明脊髓的排尿中枢受大脑皮层的控制,体现了神经系统的分级调节,A正确;B、“植物人”也能呼吸、排尿、排便等,所以其脑干、脊髓的中枢仍然能发挥调控作用,B正确;C、H区为听觉性语言中枢,故大脑皮层H区发生障碍的患者不能听懂别人谈话,C正确;D、呼吸中枢在脑干不是在下丘脑,D错误。
8.答案:C
解析:由题干信息可知,鸢尾素对突触结构有一定的保护作用,神经元之间信息的传递靠突触,所以推测鸢尾素主要影响的是神经元之间的兴奋传递,A正确;鸢尾素是一种蛋白质类激素,合成场所是核糖体,B正确;鸢尾素能促进大脑中与记忆有关的海马区神经细胞的生长,故施加了鸢尾素阻断剂的小鼠记忆能力会降低,C错误;运动时血液中鸢尾素含量会上升,结合鸢尾素的作用可知,体育锻炼可在一定程度上预防记忆衰退,D正确。
9.答案:C
解析:滤液中物质的作用效果多样,可能是因为滤液中的物质多样多种,不能说明激素不具有专一性,A错误;小肠黏膜细胞除了能分泌促胰液素,还有多种酶和其他物质,所以狗的血压下降不能说明是促胰液素作用的结果,只能说明小肠黏膜中的物质具有降血压的作用,B错误;促胰液素是由小肠黏膜细胞分泌的,进入血液,由血液传送到胰腺,使胰腺分泌胰液,所以狗的胰液分泌明显增加可能是小肠黏膜分泌促胰液素的结果,C正确;动物实验的对照组应注射等量生理盐水,以保持细胞正常的形态结构,注射清水会使动物细胞吸水过多而涨破,D错误。
10.答案:C
解析:A、沃泰默他囿于定论,认为胰液分泌是一个十分顽固的神经反射,A正确;
B、斯他林和贝利斯能成功的重要原因是在沃泰默研究的基础上,勇于向权威挑战,大胆质疑、探索和创新(认为胰液分泌可能受化学物质的调节),B正确;
C、促胰液素是人们发现的第一种激素,是由小肠粘膜分泌的,C错误;
D、促胰液素是人们发现的第一种激素,是由小肠粘膜产生的,进入血液后,由血液传送到胰腺,使胰腺分泌胰液,D正确。
故选C。
11.答案:C
解析:抗利尿激素由下丘脑合成,垂体后叶(神经垂体)释放到内环境中并作用于肾小管、集合管,A错误;神经垂体和腺垂体均属于内分泌系统,B错误;激素具有微量、高效的特点,C正确;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由下丘脑合成并释放,作用于垂体前叶,促进垂体前叶合成和释放促甲状腺激素,不储存在垂体后叶,D错误。
12.答案:A
解析:A、分析题意可以知道(1)为垂体,抗利尿激素是下丘脑细胞分泌,垂体释放的,A错误;
B、(2)是卵巢,它除了能分泌雌性激素外还能形成卵细胞,B正确;
C、雌性激素的化学本质是脂质,C正确;
D、若让该动物口服雌性激素,因为存在着反馈调节,则(1)活动将减弱,D正确.
所以A选项是正确的.
13.答案:D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激素调节,考查学生的获取信息的能力和综合运用能力。据题图可知,T3的受体在细胞核内,A项错误;题图所示细胞能合成TSH(促甲状腺激素),应是垂体细胞,B项错误;“×”表示抑制,T3含量升高会抑制TSH的合成与分泌,C项错误;测定血清中T3的含量可用于诊断甲状腺疾病,D项正确。
14.答案:ABC
解析:基底前脑区神经元细胞腺苷积累受损会导致睡眠稳态调节异常,推测腺苷和突触后膜结合有助于机体睡眠,A正确;储存于神经元囊泡中的ATP释放到突触间隙,推测ATP释放到突触间隙的跨膜方式属于胞吐,B正确;腺苷与突触后膜腺苷受体结合调节睡眠,因此腺苷是一种信息分子,C正确;腺苷是腺嘌呤核糖,是ATP脱去三分子磷酸基团后的产物,D错误。
15.答案:AB
解析:A、此时的指针读数为动作电位值,故A错误;
B、电表右偏,D点此时膜外为负电位,D点可能发生去极化,也可能发生复极化,因此电刺激的点可能是D点,也可能是D点左边一点,也可能是D点右边一点,故B错误;
C、若ABCD离得较近,此时A点膜外可能是负电位,也可能是正电位,故C正确;
D、若刺激A点,兴奋传至B,电表左偏,兴奋传至D, 电表右偏,因此电表会出现两次方向相反的偏转,故D正确。
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为AB。
16.答案:ACD
解析:非条件反射为先天具有,条件反射为后天形成,新生儿的该反应显然为非条件反射,A正确;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支配内脏、血管和腺体的活动,而题干所述是躯体运动,不由自主神经系统控制,B错误;6~18个月婴儿高级中枢逐渐发育完全,该现象消失说明低级中枢活动受高级中枢的调控,C正确;高级神经中枢(如大脑中央前回的顶部)有控制脚趾运动的代表区,可以控制脚趾的运动,D正确。
17.答案:BD
解析:A、分级调节是一种分层控制的方式,常见的调节方式属于神经体液调节,其中下丘脑为神经中枢,松果体为效应器,未体现激素的分级调节, A正确;B、由图可知,暗信号可促使褪黑素增多,则光信号会抑制褪黑素分泌,导致褪黑素分泌减少,B正确;C、由图可知,褪黑素含量增多时,其抑制下丘脑向松果体传递兴奋,即存在反馈调节,C正确;D、由题意可知,褪黑素可促进动物睡眠,注射褪黑素,导致褪黑素含量过高,可以促进睡眠,同时其抑制下丘脑的功能,使褪黑素的含量恢复正常,D错误。故选BD。
18.答案:AD
解析:激素不都是有机高分子,如甲状腺激素、性激素等不是大分子;激素随体液运输,但只能作用于靶细胞和靶器官;激素属于信息分子;激素只能传递调节代谢的信息,自身不能参与代谢活动;故选AD。
19.答案:(1)5;传出神经末梢及其所支配的肌肉或腺体
(2)突触小泡;高尔基体;神经递质
(3)单向;神经递质只存在于突触前膜的突触小泡中,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
(4)兴奋(神经冲动或动作电位);非条件;脊髓中的低级中枢受脑中相应的高级中枢的调控;抑制兴奋
解析:(1)由题图可知,图1中⑤是效应器,它是由传出神经末稍及其所支配的肌肉或腺体构成。
(2)图2中的1表示突触小泡,由高尔基体形成,内含神经递质。
(3)A表示突触结构,神经递质存在于突触小体的突触小泡中,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所以兴奋在突触处传递方向为单向的。
20.答案:(1)在甲乙丙三只缸中分别放养各20只发育状况相同的小蝌蚪;
乙缸每天饲喂在50℃的温水中处理10 min处理的甲状腺激素的饲料
(2)①乙缸中用50℃的温水中处理10 min处理的甲状腺激素仍具有活性;
②丙缸中甲状腺激素活性比乙缸的强
(3)对照
解析:(1)第三步:根据实验目的和自变量可以知道,将实验分为三组分为甲、乙、丙三组,如果甲缸每天饲喂饲料,丙缸每天饲喂用具有生物活性的甲状腺激素相拌的饲料,则乙饲喂拌有在50℃的温水中处理10 min的甲状腺激素的饲料。
(2)①如果甲状腺激素经过50 ℃的水温处理后,对其生物活性没有影响,则乙、丙缸的蝌蚪发育同步迅速变态为小青蛙,而甲缸还是蝌蚪状态;②如果甲状腺激素经过50 ℃的水温处理后生物活性降低,则乙缸的蝌蚪发育比甲缸快,比丙缸慢。
(3)甲、丙实验属于对照实验。
21.答案:(1)识别多巴胺、运输Na+
(2)与多巴胺转运载体结合,阻止多巴胺进入突触前膜;增多;y
(3)减少
解析:(1)据图甲可知,MNDA的作用是识别多巴胺、运输Na+。
(2)据图甲可知,可卡因能与多巴胺转运载体结合,阻止多巴胺回收入突触前膜,导致突触间隙中多巴胺含量增多,从而增强并延长对脑的刺激,产生“快感”。根据题意可知,可卡因使得多巴胺不能及时被回收,因此回收时间比正常情况延长,但是最终可以全部回收,则这一过程可以用图乙中y曲线表示。
(3)长期吸食可卡因,机体会通过减少受体蛋白数量来缓解毒品的刺激,即减少突触后膜上的MNDA,导致突触后膜对神经递质的敏感性降低。
苏教版 (2019)选择性必修1 稳态与调节第二节 体液调节第一课时课时训练: 这是一份苏教版 (2019)选择性必修1 稳态与调节第二节 体液调节第一课时课时训练,共9页。
高中生物苏教版 (2019)选择性必修1 稳态与调节第一节 神经调节第四课时同步达标检测题: 这是一份高中生物苏教版 (2019)选择性必修1 稳态与调节第一节 神经调节第四课时同步达标检测题,共9页。
苏教版 (2019)选择性必修1 稳态与调节第一节 神经调节第一课时精练: 这是一份苏教版 (2019)选择性必修1 稳态与调节第一节 神经调节第一课时精练,共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