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统编版必修 下册第三单元8* 中国建筑的特征优质学案
展开高中语文统编版必修下册8 * 中国建筑的特征 梁思成学案
【学习目标】
一.
1.速读课文,列出课文的结构提纲,了解文章的大体内容。
2.细读相关片段,了解中国建筑的特征,激发对我国建筑艺术的热爱之情。
3.学习科普文章的语言,分析作者运用的说明方法,培养对说明文的鉴赏能力。
二.
1.主旨归纳
作者通过记叙自己在成长道路上的两件趣事——对鲤鱼世界的遐想和对爱因斯坦未竟事业的向往,并回忆它们是如何启迪自己走上科学探索道路的——告诉我们:好奇心和遐想在人的成长教育中是何等可贵,由此而激发出来的学习探索精神对于一个人的成才又是何等重要。
2.结构图示
3.写法赏析
(1)叙事寓理,思想深刻。
本文最大的特点是作者在讲述自己的教育历程中讲述了科学道理,重点讲述科学研究的方法。这种结构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是童年的两件趣事引导作者走上了科学道路,在行文中,作者还对科学思想进行了探讨,对科学概念进行了恰当解释。如对反物质的解释,对建造电子感应加速器的详细叙述等,这些无不包含着丰富的科学知识。
(2)语言生动形象。
在人们的印象当中,物理学知识高深莫测。本文虽然也夹杂着一些高深的物理学知识,读来却没有像一般说明文那样枯燥、难懂。对其形象地描述,增强了文章的感性认识,让我们容易理解文章的主旨,感受其科学态度。如对于鲤鱼世界的遐想,尤其是那场暴雨之后,对鲤鱼“科学家”心理行为的描述更是生动有趣。作者还借助想象,采用拟人化的笔法,让鲤鱼“科学家”会看会想,会提出问题会说话,这样就使深奥的道理变得浅显易懂。如第9段中,“它说:‘突然之间,不知怎的我就被拉出了咱们的宇宙……随后,我发现自己突然又被扔回了咱们的世界。’”
【重点难点】
重点:了解中国建筑的基本特征,并梳理文脉,体会本文的思路美。
难点:发现本文语言的文学性。
【导学基础知识】
1. 走近作者
2. 背景解读
1931年9月,在创立以研究中日古代建筑为宗旨的中国营造学社社长朱启钤先生的邀请下,梁思成离开东大,回到北平,进入中国营造学社任职,踏上了他研究中国建筑发展史的漫漫长路。为了积累资料和寻求科学依据,梁思成开始了他的艰苦的,同时也是颇具独创性的建筑调查活动。在长达几十年的时间里,他跋山涉水,历尽困难,陆续实地考察了河北、山西、浙江、山东、河南、陕西以及西南地区的古建筑遗迹,进行了大量的拍照、测绘、资料整理和科研工作,于1944年写成《中国建筑史》。
本文发表于1954年1月,随着北京新城建设的开展,古城的城墙和城门也随之面临被拆除的命运。为此,梁思成奔走呼吁:“中国建筑的个性乃即我民族之性格”“一国一族之建筑适反鉴其物质精神、继往开来之面貌”。在北京城墙存废的辩论会上他说,拆城墙如同抽他的筋、剥他的皮一样。他向中央政府谏言,力主在北京城的西面建一座新城作为政府所在地,这样便可以完整地保留全部老北京城。然而,他的呼吁无济于事,他的建议没有被采纳,他也因此遭受了不公正对待。
3. 相关知识
科普作品
科普作品是一种以向大众普及科学知识为主要目的的作品。“科普”一词就是指“科学普及”。科普作品传统上以文字或图画为基本载体,不过随着媒体技术的发展,科普作品也常常以视频媒体等其他形式出现。
科普作品的主要功能和目的就是宣传普及科学知识。它有以下特点:
(1)科普作品所述内容具有一定的学科专业性。阅读对象主要是不熟悉该学科的非专业人士。但这种专业性是有限制的。这就和一般的文学作品或娱乐作品区分开来。
(2)科普作品具有一定的娱乐性、普及性、可读性和通俗性。在叙述内容上要求通俗易懂,深入浅出,能引起普通读者的阅读兴趣。这就和专业学术文献区分开来。
(3)科普作品在陈述专业科学知识时要求把握一定程度的严谨性。想象与科学现实之间的差别一般需要明确指出,或者至少要保证读者不会混淆两者。这就和科学幻想作品(简称科幻)区分开来。
(4)科普作品允许适当地虚构作品情节、人物、环境等,以增加可读性。这就和一般的科学新闻、科学纪实或科学报告区分开来。
【导读理解】
一.
本文通俗易懂地阐明了中国建筑体系在世界各国数千年文化史中的地位、地理分布、形成年代和历史意义,重点概括了中国建筑在结构和装饰上的基本特征,提出了中国建筑学的文法理论,以及各世界各民族建筑之间的“可译性”问题。
二.
1、作者着重说明了中国建筑的九大特征中的哪几项?
明确:
作者总结出中国建筑的九大特征,并不是平均用笔的,而是根据重要程度或说明的难易程度有所侧重,重点说明的特征有:(二)平面布置,表现出中国院落文化的特色;(三)结构方法,体现了中国建筑结构体系的特殊性;(四)斗拱,是“中国建筑中最显著的特征之一”;(六)屋顶,斜坡飞檐是中国建筑的典型形象;(七)色彩,大胆使用朱红和彩绘成为中国建筑鲜明的特色。
2、下列句子运用比喻修辞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1)这些地区的建筑和中国中心地区的建筑,或是同属于一个体系,或是大同小异,如弟兄之同属于一家的关系。
明确:
以弟兄关系来比喻中国周边国家的建筑与中国中心地区的建筑的关系,形象地说明了它们属于一个系统(大家庭),从而可见中国建筑的影响力之大已超出了国家的界限。
(2)两柱之间也常用墙壁,但墙壁并不负重,只是像“帷幕”一样,用以隔断内外,或划分内部空间而已。
明确:
以“帷幕”比喻墙壁,形象生动地说明了中国建筑中墙壁的作用是“隔断内外”和“划分内部空间”,而不担负承重的任务。
(3)建筑的“文章”也可因不同的命题,有“大文章”或“小品”。“大文章”如宫殿、庙宇等等,“小品”如山亭、水榭、一轩、一楼。
明确:
以“文章”比喻建筑,用“大文章”比喻宏大壮观的建筑,用“小品”比喻小巧别致的建筑,让读者利用对文章大小的感觉体验,来体会建筑规模大小的不同,恰当明了。
3、如何理解中国建筑的“文法”?作者是如何说明这种“文法”的?
明确:
这是一种比喻的说法,借语言文字中“文法”的术语来说明中国建筑的风格和手法。所谓“中国建筑的‘文法’”就是中国建筑几千年来形成并沿用的惯例法式,不论是建筑框架、整体结构,还是台基、屋顶都遵循着一定的法式,法式就像语言中的文法一样。
为了说明中国建筑的“文法”,作者还提到希腊、罗马建筑体系创造了“五种典范”,以说明“文法”在每种建筑体系中都有;然后列举了中国建筑所遵循的法式:建筑是木架结构,砍割并组织木材成为梁架,成为斗拱,成为一“间”,成为个别建筑物的框架;用举架的公式求得屋顶的曲面和曲线轮廓;结束瓦顶,求得台基、台阶、栏杆的比例;等等。这些事例都证明了无论哪个地方的中国建筑体系的建筑物,都遵循这样的法式。
4、中国建筑的“文法”的“拘束性”和“灵活性”表现在哪里?作者是如何说明的?
明确:
“拘束性”指建筑物遵循一定的“文法”,即惯例法式,“灵活性”指在惯例法式的约束下能出现不同的样式,能有多样性的表现。这种特点体现在具体的建筑上,既表现出中国建筑的一贯风格,又具有独特的个性作者在说明中国建筑“文法”的“拘束性”和“灵活性”时,依旧沿用前文的“文法”的比喻,以文章来比喻建筑:用“文章的文法”比喻建筑的法式,用“在文法的拘束下的许多体裁”比喻“在建筑法式约束下的不同建筑样式”,用“大文章”和“小品”分别比喻宫殿、庙宇等和山亭、水榭、一轩、一楼等建筑。让读者深刻地体会到中国建筑的“文法”的“约束性”和“灵活性”。
5、如何理解作者提出的各民族的建筑之间的“可译性”?
明确:
“可译性”是一种比喻的说法,是以“语言和文学”为喻,把具有相同功用、主要性能的各民族建筑比作表达意义相同的语言文字,把不同的表现形式比作不同的语言形式。用“可译性”说明各民族建筑的实质像不同的语言一样,有着同一性质。作者指出同性质的建筑,各民族的建筑“语言”的风格是不一样的,体现出的是不同的文化心态和不同的文化特点。
但是无论是什么体系的建筑,其主要目的是供人类使用,都可以通过纷繁复杂的表现形式解读出建筑的个性特征。恰似不同民族的语言表达同一意思,语言形式却不相同。了解了建筑的这个特点,我们可以通过建筑的“可译性”来借鉴、吸收其他建筑体系的建筑特为自己所用。
6、《中国建筑的特征》既有形象生动的描述,也有理论层面上的解释,文章内容非常丰富,但是繁而不乱,有条不紊。作者是怎样做到的呢?
明确:
采用了科学的说明顺序:事例逻辑顺序,由总到分,由主要到次要。逻辑上先总后分,先主后次,从结构特征到装饰特征,层次简洁严密。对特征突出部分用“最显著”“最主要”“最大胆”等修饰语加以界定。第3~13段是课文的主体部分,由建筑物“下部的台基、中间的房屋本身和上部翼状伸展的屋顶”这三个主要构成作为基本特征的第一点,再依序分别从结构原则、方法、斗拱、举折、举架的结构特征和装饰特征以及屋顶、颜色、构件和材料的装饰特征作清晰的介绍,条理十分清楚。
7、在行文过程中谈“诗、词、歌、赋、论著、散文、小说”“大文章”“小品”的,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这样写起了什么作用?
明确:
运用了打比方的说明方法。打比方的说明方法使得说明文语言和描述对象形象生动,而喻体选用一组文学样式分别形容建筑的构件和特征,使中国古代建筑的特点古典韵味十足,文化气息浓厚,本体和喻体相得益彰,为说明性文字增添了色彩。
【巩固练习】
1.研习课文中国建筑的基本特征(二),说说中国建筑中称为“一‘所’房子”的建筑有什么样的特点。
2.在不改变原意的前提下,将下面这段文字重组为三个句子,每句均以“静”字开头。
中国古典园林不论依傍何种建筑流派,都要以“静”为自己独特的韵律。有了“静”,全部构建会组合成一种古筝独奏般的淡雅清丽;而失去了“静”,它内在的整体风致也就不可寻了。
3.下列句子,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这个体系分布到很广大的地区:西起葱岭,东至日本、朝鲜,南至越南、缅甸,北至黑龙江,包括蒙古人民共和国的区域在内。
B.孔子思想中虽保留了天命的主宰地位,但其具体内容,总是同“德”之存失,“斯文”之兴衰,“道”之行废等精神联系在一起。
C.中国建筑怎样用举架的公式求得屋顶的曲面和曲线轮廓;怎样结束瓦顶;怎样求得台基、台阶、栏杆的比例;怎样切削生硬的结构部分;这都是我们建筑上两三千年沿用并发展下来的惯例法式。
D.在《诗经》里就有“如鸟斯革,如翚斯飞。”的句子来歌颂像翼舒展的屋顶和出檐。
4.下列各句中,加粗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句是( )
A.佛教中潮汕节日的祭祀活动与我国其他地方大同小异,不过普及到民间,在具体仪式上也有自己的特色。
B.漫天的云雾和层积云,随风飘移,时而上升,时而下坠,时而回旋,时而舒展,构成一幅奇特的千变万化的云海大观。
C.为大力实施“农民体育健身工程”,我区组建了科学健身指导团,深入农村进行现场辅导和培训,把一些群众喜闻乐见、简单易学的科学健身项目送到广大农民群众中去,让农民真正感受科学健身带来的活力和魅力。
D.受金融危机的影响,今年圣诞节,过惯了大大咧咧生活的欧美人也开始捂紧钱袋子,只给孩子购买礼品,自己则能省则省。
5.下列加粗字的注音正确的一项是( )
A.额枋(fáng) 轴线(zhóu) 切削(xiāo) 瓦当(dāng)
B.框架(kuàng) 穹隆(qióng) 屋脊(jī) 帷幕(wéi)
C.房檩(lǐn) 抱厦(xià) 斗拱(gǒng) 画舫(fǎng)
D.门槛(kǎn) 椽子(chuán) 接榫(sǔn) 轮廓(kuò)
6.下面这段话有五处用语不得体,请指出这五处并改正。
为恭贺我社摄影家协会成立20周年,特面向全国征集“最美洞庭湖”摄影作品。参赛者务必按时交稿。对于不符合启事规定而入展的作品,我们将垂询相关作者,及时沟通洽谈;确认为剽窃作品者,将被取消参赛资格,并在报刊上通报教育。
7.根据下面一段文字,在“设计理念”“住宅特点”下的方框内填写恰当的词语。(每空不超过5个字)
设计理想住宅,应从科技服务于人类出发,以人类的健康幸福与文明发展为核心。按照上述理念进行设计,住宅区里,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树林、溪流、湿地形成有机整体,为人们提供与大自然亲密接触的良好生态环境;采用高科技的毛细管冷暖传递系统调节室内空气,为人们提供恒温、恒湿、“恒氧”的舒适生活空间;采用雨水收集和生活用水净化处理系统以实现水资源的多次使用,高效采集太阳能以满足家庭用电需求,为人们提供最佳的节能生活方式。
①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 ④___________
8.简明、严密是本文突出的语言特点。如“个别的建筑物,一般地由三个主要部分构成:下部的台基、中间的房屋本身和上部翼状伸展的屋顶”这句话中“一般”“主要”就用得很严密,因为有一些建筑物,为适应特殊的需要,或为符合特定的审美要求,就可能不这样。
下图是某学校的教学楼安全疏散示意图,请用一段话对疏散路线进行说明。要求:内容完整,表述简明、准确,语言连贯,不超过75个字。
9.观察下面丰子恺的漫画《建筑的起源》,说明漫画内容,并写出两点启示。
(1)漫画内容:_______________
(2)启示: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答案:①中心性:围绕着一个或若干个庭院或天井建造而成;②对称性:左右均齐对称;③朝阳性:主要房屋一般采取向南的方向;④主次性:主要部分一般有砖石墁地,庭院或天井里往往种植树木花草。
解析:依据“围绕着一个或若干个庭院或天井建造”可概括出特点①。依据“在这种布置中,往往左右均齐对称,构成显著的轴线”可概括出特点②。依据“主要的房屋一般地都采取向南的方向,以取得最多的阳光”可概括出特点③。依据“这样的庭院或天井里虽然往往也种植树木花草,但主要部分一般地都有砖石墁地”可概括出特点④。
2.答案:“静”是不论依傍何种建筑流派的中国古典园林独特的韵律;“静”能使全部构建组合成一种古筝独奏般的淡雅清丽;“静”一旦失去,园林内在的整体风致也就不可寻了。
解析:本题考查变换句式的能力。变换句式应遵循三个原则:①符合改句的句式特点;②变式不变意;③变式不漏意。原句陈述的是中国古典园林以“静”为自己的独特韵律的特点,强调“静”对园林的重要意义。答题时应注意题目以“静”字为开头的要求。
3.答案:A
解析:B.“‘德’之存失,‘斯文’之兴衰,‘道’之行废”为同类的短句并列,且中间的停顿较短,所以句中的两个逗号应改为顿号。C.最后一个“;”改为“:”,因为后面有“这都是”,说明是对前面内容的总结。D.去掉引号里面的句号。
4.答案:D
解析:A项,大同小异:大部分相同,只有小部分不同。使用恰当。B项,千变万化:有千万种变化,形容变化非常多。使用恰当。C项,喜闻乐见:喜欢听,乐意看。使用恰当。D项,大大咧咧:形容随随便便,满不在乎。不合语境。应改为“大手大脚”。
5.答案:D
解析:A项,“枋”应读“fāng”。B项,“脊”应读“jǐ”。C项“厦”应读“shà”。
6.答案:①“恭贺”改为“庆祝”;②“参赛者务必”改为“请参赛者”;③“垂询”改为“咨询”;④“洽谈”删掉;⑤“教育”删掉。
解析:①“恭贺”与“庆祝”使用对象不同,“庆祝”说的是与自己有关的事,而“恭贺”说的是别人的事。②“务必”一词语气强硬,不合适。③“垂询”为敬辞,称别人对自己的询问。不合语境。④“洽谈”指接洽商谈,一般是指在商业活动中的交谈行为。不合语境。⑤报刊对投稿者没有“教育”的权利与义务。
7.答案:①以人为本;②生态和谐;③空间舒适;④生活节能;
解析:解答此类题型,要求考生对文段中的信息进行筛选,选出主要信息,剔除次要信息。所给材料是总分结构的说明性语段,考生需要先整体感知材料,把握说明的中心和特点,筛选出被说明的事物及其特征,然后用符合字数要求的最精确的语言填空。①处,可根据语段第一句,压缩为“以人为本”;②处,可根据“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生态环境”,压缩为“生态和揩”;③处,可根据“采用高科技……提供……舒适生活空间",压缩为“空间舒适”;④处,可根据“采用雨水收集……提供最佳的节能生活方式”,压缩为“生活节能”。
8.答案:【写作示例】
①309、310室和化学实验室、化学准备室的人员从西面疏散,经由西面楼梯离开教学楼;②其余房间内人员从东面疏散,经由东面楼梯离开教学楼。(若先写向东疏散的场所亦可)
解析:【写作指导】如何做到语言“简明”?
(1)明确“简明”的基本要求:
①语言表达要明白易懂——要做到词语选择能让人明白易懂,必须注意避免用冷僻的词语,避免用已经“死去”的词语,避免滥用外来词语与方言词语。
②语言表达要准确规范——使用词语要准确、规范,为的是不生误解,不生歧义。这就要求写作者善于把语言中许多近义词之间的细微差别分辨清楚,按照词语约定俗成的用法来运用,要让别人能准确地理解自己所要表达的意思。
(2)具体可从三方面入手:
①不说废话,做到避重复、会省略、去赘疣,要善于运用代词来指代上下文中已经出现的人、事、物。
②要正确使用词语,忌用那些令人费解的词语,防止产生误解,避免歧义。
③要合理安排句子,挑选合适的句式,等等。
9.答案:内容:孩子正在专心地搭积木,垒出了一个门,旁边是散落的积木。
启示:①解放孩子的双手,还给孩子个性空间;②培养孩子的创造性,要从小做起。
解析:此图内容是孩子正在专心地搭积木,垒出了一个门,旁边是散落的积木。对漫画内容的解说,要找出合适的角度,抓住漫画的中心。这个漫画的启示要从动手能力的培养角度分析。
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必修 下册12 祝福优质导学案: 这是一份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必修 下册12 祝福优质导学案,共10页。学案主要包含了学习目标,重点难点,学习与检测,学习记录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必修 下册8* 中国建筑的特征学案: 这是一份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必修 下册8* 中国建筑的特征学案,共19页。
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必修 下册8* 中国建筑的特征学案: 这是一份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必修 下册8* 中国建筑的特征学案,共2页。学案主要包含了学习任务,学习准备,学习方式,学习环节,课堂小结,课后作业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