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人教部编版第二单元 夏商周时期: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第七课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导学案及答案
展开第7课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
1、商鞅变法中三条主要措施的作用各是什么?
奖励耕战,其作用是加强了国家的经济、军事实力;建立县制的作用是加强了中央集权,增强了国家的行政职能;承认土地私有,准许土地自由买卖,则确定了新兴地主阶级的土地所有权,地主阶级的社会地位大为上升。
2、商鞅变法中对废除奴隶主旧制度最关键的措施是废除井田制,允许土地自由买。
3、商鞅变法成功的原因是什么?
(1)顺应了历史潮流;
(2)制定的措施具体有效;
(3)于同旧势力做斗争;
(4)百姓信任;
(5)国君支持。
4、商鞅变法给我们的启示是什么?
(1)改革是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强大推动力。
(2)改革不是一帆风顺的,有时甚至要付出血的代价。
(3)顺应历史潮流的改革终究会取得成功。
(4)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离不开深化改革,勇于创新。
(5)青少年要有勇于改革、敢于创新的精神。
一、选择题
1.商鞅变法中,主要为了加强君主权力而实行的措施是
A.确立县制 B.鼓励耕织 C.奖励军功 D.严刑峻法
2.据《史记》载“商鞅治秦,集小乡邑聚为县,置令、丞,凡三十一县。”商鞅此举
A.促进军事力量的强大 B.加强了对地方的管辖
C.保护了世袭贵族的利益 D.加大了地方长官的权力
3.改革是兴利除弊、振兴国家的重要手段。商鞅变法使秦国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国家。商鞅变法内容中,对后世政治制度影响最深远的措施是
A.承认土地私有 B.建立县制 C.奖励耕战 D.废除旧贵族的特权
4.商鞅变法内容中,对秦国封建制度确立起决定作用的是
A.废除旧贵族的世袭特权
B.废除井田制,允许土地自由买卖
C.奖励军功
D.建立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
5.《战国策》中说:“商君治秦,法令至行,公平无私,罚不讳强大,赏不私亲近。法及太子,黥劓(割鼻)其傅。”据此可知商鞅变法
A.执法必严,贯彻得力 B.维护旧贵族利益
C.讲究策略,缓和矛盾 D.重视对人民教化
6.某班同学讨论“商鞅变法是否成功”时产生了不同意见,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商鞅变法顺应了历史潮流,是成功的
B.商鞅变法实现了秦国的富强,是成功的
C.商鞅变法为秦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所以是成功的
D.商鞅最后被杀,所以说变法是失败的
7.商鞅变法获得成功的原因是:
①变法符合社会发展的要求
②变法的内容代表了新兴地主阶级利益
③商鞅有改革的魄力,得到秦孝公的支持
④变法符合奴隶主贵族的心愿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
8.《战国策·秦策》中记载某次变法:“期年之后,道不拾遗,民不妄取,兵革大强……。”材料反映出这次变法
A.使秦国国力和军队战斗力大为增强
B.是商鞅主持的
C.为以后秦国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D.使秦国成为最强盛的诸侯国
二、综合题
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治世不一道,便国不必法古”
材料二鼓励农民开垦荒地,努力种田和织布的人可免除徭役和赋税,弃农经商或因懒惰而贫穷的人,连同家属罚作奴婢;废除贵族的世袭特权,奖励打仗有功的人;建立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
——王耀海《商君变法研究》
材料三(新法)“行五年,秦人富强”,“行之十年,秦民大悦,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乡邑大治。”
——《史记》
请回答:
(1)材料一图片中“立木为信”和“舌战守旧群臣”的人是谁?支持他变法的君主是谁?
(2)根据材料二,概括这次变法有哪些改革措施?(不得搬抄原材料)
(3)根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分析上述变法有何影响。
(4)综合上述材料,谈谈这场变法对我们今天的改革有何启示?
参考答案
1.A
【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商鞅变法中主要为了加强君主权力的是建立县制,因为县的长官是县令,由国君任命,这一措施对后世影响最为深远。故A符合题意;B项是经济措施,排除;C项是军事方面的措施,排除;D项是法律方面的措施,排除。故选择A。
2.B
【详解】
根据题干“商鞅治秦,集小乡邑聚为县,置令、丞,凡三十一县。”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商鞅此举是指商鞅变法中确立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加强了对地方的管辖,B正确;商鞅变法中奖励军功,对有军功者授予爵位并赏赐土地,促进军事力量的强大,排除A;商鞅变法废除贵族的世袭特权,加大了新兴地主阶级的权力,排除CD。故选B。
3.B
【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商鞅变法的建立建立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加强了中央集权,对后世政治制度影响最深远,B符合题意;A属于经济方面的措施,排除;C提高了军队战斗力和发展了经济,不是对后世政治影响最深的措施,排除;D触犯了旧贵族的利益,不是对后世影响最深的措施,排除。故选择B。
4.B
【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商鞅变法规定废除井田制,允许土地自由买卖,这一措施对秦国封建制度的建立起了决定作用。故B正确。ACD起的不是决定作用,故排除ACD项。故选B。
5.A
【详解】
根据材料“公平无私,罚不讳强大,赏不私亲近。法及太子,黥劓(割鼻)其傅”可知,商鞅变法对太子也一视同仁,体现了商鞅变法执法必严,贯彻得力,A项正确;材料内容体现了商鞅变法对任何人一视同仁,执法必严的特征,没有体现维护旧贵族利益的特点,B项错误;材料内容主要体现了商鞅变法执法必严,贯彻得力的特点,没有体现讲究策略,缓和矛盾的问题,C项错误;材料内容主要体现了商鞅变法不畏权贵,执法必严的特点,没有强调其重视对人民教化的问题,D项错误。
6.D
【详解】
依据所学可知,公元前356年,商鞅在秦孝公的支持下,开始变法,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使秦国成为当时最强大的国家,为秦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商鞅变法顺应了历史潮流,是成功的改革,ABC三项的说法都是正确的,不符合题意;商鞅虽然最后被杀,但是变法对当时社会产生了积极的影响,是成功的,D项说法错误,符合题意;故选D。
7.A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商鞅变法成功的认识。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商鞅变法顺应了历史发展的趋势,变法的内容代表了新兴地主阶级利益;商鞅制定了一系列具体有效的办法,得到秦孝公的支持;商鞅变法触动了奴隶主贵族的利益,他们强烈反对。商鞅敢于同旧势力斗争最终取得了成功,使秦国成为战国后期最强大的封建国家。故正确答案是A。
考点:人教新课标七年级上册·国家的产生和社会的变革·大变革的时代
8.C
【详解】
通过商鞅变法,秦国的经济得到发展,军队的战斗力不断增强,发展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封建国家,为后来秦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对秦国以至中国历史的发展都起了重要作用。A.C.D项都是商鞅变法的作用,其中C项是商鞅变法最主要的作用,故C项正确,排除AD;商鞅主持变法是变法的过程而不是变法的意义,因此B项不符合题意,排除。
9.(1)商鞅。秦孝公
(2)奖励耕织;奖励军功;建立县制。
(3)商鞅变法使秦国的国力大为增强,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一跃成为最强盛的诸侯国,为以后秦国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4)改革是一个国家向前发展的推动力;改革是强国之路,我们要坚持走改革开放的道路。(言之有理即可)
【详解】
(1)结合所学知识,材料一图片中“立木为信”和“舌战守旧群臣”的人是商鞅。战国时期,为了实现富国强兵,秦国国君秦孝公支持商鞅进行变法。
(2)根据材料二概括商鞅变法的改革措施,依据“鼓励农民开垦荒地,努力种田和织布的人可免除徭役和赋税”可知奖励耕织,依据“弃农经商或因懒惰而贫穷的人,连同家属罚作奴婢”可知重农抑商,依据“废除贵族的世袭特权,奖励打仗有功的人”可知奖励军功,依据“建立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可知建立县制。
(3)根据材料三“行五年,秦人富强”可知商鞅变法使秦国的国力大为增强,“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乡邑大治”可知商鞅变法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再结合所学知识,变法使得秦国一跃成为最强盛的诸侯国,为以后秦国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4)综合上述材料,商鞅变法使得秦国实现了富国强兵,可见改革是强国之路;商鞅变法推动了秦国的社会转型,可见改革是一个国家向前发展的推动力,再结合今天的改革,可见我们要坚持走改革开放的道路,不断与时俱进。
初中历史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第七课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学案设计: 这是一份初中历史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第七课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学案设计,共2页。学案主要包含了学习目标,知识链接,基础感知,合作学习,当堂训练,课下作业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 夏商周时期: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第七课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导学案: 这是一份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 夏商周时期: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第七课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导学案,共2页。学案主要包含了学习目标,知识链接,基础感知,合作学习,当堂训练,总结归纳,课下作业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初中历史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 夏商周时期: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第七课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学案及答案: 这是一份初中历史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 夏商周时期: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第七课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学案及答案,共4页。学案主要包含了学习目标,学习重难点,自主预习,自学反馈,概括总结,独立训练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