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初中历史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 夏商周时期: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第七课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学案
展开第二单元 夏商周时期: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
第7课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
通过了解这一时期的生产力水平和社会关系的变化,初步理解战国时期商鞅变法等改革;通过《黄帝内经》和名医扁鹊,了解这一时期的医学成就;通过都江堰工程,感受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
一、唯物史观:运用辩证的观点来认识战国七雄如何形成的?了解战国时期兼并战争的影响。
二、时空观:了解商鞅变法的时空背景,内容和意义,知道改革使秦国强大起来 。
三、史料实证:运用文献资料、视频,了解都江堰水利工程,感受古代中国人民的聪明才智 。
四、历史解释:根据史料分析,要重点掌握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和历史作用,要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素养 。
五、国家情怀:认识都江堰水利工程是我国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培养我们的爱国情感和国家认同感,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一、战国七雄
1.七国形成:齐楚秦燕赵魏韩(东南西北到中间);赵、魏、韩三家分晋,田氏代齐
2.春秋、战国时战争的对比
| 春秋时期 | 战国时期 |
目的 | 争霸(成为霸主) | 兼并(统一全国) |
特点 | 时间短、规模小、战争次数少 | (1)战争规模大,(3)交战区域广,(2)参战兵力多,(4)持续时间长。 |
方式 | 强者通过召集盟会来确立霸主地位 | 强者吃掉弱者,进而统一中国 |
主要战役 |
| 桂陵之战(围魏救赵)、马陵之战(减灶计)、长平之战(纸上谈兵) |
二、商鞅变法
1、各国变法原因:
经济方面:铁制农具和牛耕进一步推广,为适应这一先进生产力,各诸侯国实行变法。
政治方面:新兴地主阶级势力壮大,要求废除旧贵族特权。
军事方面:为在兼并战争中取胜。
2、商鞅变法
(1)目的:富国强兵,在兼并战争中取胜。
(2)时间:公元前356年
(3)支持者:秦孝公
(4)变法内容及其作用:
| 措施 | 作用 |
政治上 | 1、确立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影响最深远) | 有效控制了地方,政令的通行加强了国家的管理,加强了中央集权 |
2、废除贵族世袭特权 | ||
3、改革户籍制度,加强对人民的管理 | ||
4、严明法度,禁止私斗 | ||
经济上 | 1、废除井田制,允许土地自由买卖(最能体现变法性质) | 耕地增加,提高生产力增加税收,促进农业的发展。 |
2、鼓励耕织,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 | ||
3、统一度量衡 | ||
军事上 | 奖励军功,对有军功者授予爵位并赏赐土地 | 提高了军队战斗力 |
【温馨提示】商鞅变法的措施中,对封建制度确立起决定作用的是国家承认土地私有,允许自由买卖;对旧贵族打击最大的是废除贵族世袭特权;对中国的地方行政制度影响最深远的是建立县制。激发农民生产积极性的是鼓励耕织,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
(5)商鞅变法的影响:使秦国的国力大增,提高了军队战斗力,一跃成为战国后期最强大的诸侯国,为以后秦统一六国奠定了基础。
(6)变法成功的原因: ①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根本原因);②变法得到了秦孝公的支持;③商鞅个人敢于与旧势力坚决斗争;④制定的措施具体有效;⑤百姓的信任。
(7)商鞅变法的启示:①改革是强国之路;②改革要具有创新精神;③改革都不是一帆风顺的,都需要付出巨大的代价;
三、造福千秋的都江堰
1.修建:公元前256年,秦国蜀郡郡守李冰主持,在成都附近的岷江上修建了都江堰。
2.工程结构:渠首和灌溉网。渠首分为鱼嘴、宝瓶口和飞沙堰
3.功能:防洪、灌溉、水运等,是一座综合性的水利工程
4.影响:①使成都平原成为沃野,变成天府之国;
②2200多年来,都江堰发挥着巨大作用,在世界水利史上绝无仅有,充分反映出我国人民智慧。
1.(2022年中考真题•湘潭)人们在端午节吃粽子、划龙舟,是为了纪念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 )
A.屈原 B.贾谊 C.李白 D.胡宏
2.(2022年中考真题•东营)如图为我国古代造福千秋的综合性水利枢纽,历经2200多年,至今仍发挥着巨大作用,该水利枢纽是( )
A.都江堰 B.灵渠 C.通济渠 D.永济渠
3.(2022年中考真题•江西)支持商鞅变法的秦孝公死后,商鞅被害,然而新法并没有被废止。这说明商鞅变法( )
A.得到了旧贵族势力的支持
B.顺应了历史发展潮流
C.维护了旧的政治经济秩序
D.遏制了地主阶级势力
4.(2022年中考真题•株洲)观察《战国形势图》,今天的“制造名城•幸福株洲”属于当时哪一诸侯国的势力范围( )
A.齐国 B.楚国 C.韩国 D.秦国
5.(2022年中考真题•怀化)“商君治秦,法令至行,公平无私,罚不讳强大,赏不私亲近……”这段话可以看出商鞅推行变法赏罚分明。商鞅在军事上的奖励措施是( )
A.免除徭役 B.授予爵位、赏赐土地
C.赏赐金钱 D.赐予奴隶
6.(2022年中考真题•张家界)它集堤防、分洪、排沙、控流等功效于一体,充分发挥防洪、灌溉、水运等多方面作用,使成都平原成为“天府之国”;2200多年来,一直发挥着巨大作用,这在世界水利史上绝无仅有。该水利工程是( )
A.灵渠 B.都江堰 C.大运河 D.三峡工程
7.(2021年中考真题•滨州)顺应时势,从富国强兵的需要出发,礼贤下士,推行县制,奖励耕战,“变法以治,更礼以教百姓”的典范是( )
A.管仲改革 B.商鞅变法
C.北魏孝文帝改革 D.大化改新
8.(2021年中考真题•枣庄)从东汉起,“天府之国”就是成都平原的代名词,而把成都平原塑造成“天府之国”的第一推动力是一座古老的水利工程。这座水利工程是( )
A.都江堰 B.灵渠 C.永济渠 D.京杭大运河
9.(2021年中考真题•青岛)2021年中考真题年5月15日,我国首个火星探测器“天问一号”成功着陆火星。“天向”一词出自《楚辞•天问》,表达了古人对宇宙、人世的探索和追问。天问、墨子、天宫、蛟龙、悟空等大国重器的命名,均蕴含着厚重深沉的传统文化内涵,这些大国重器的命名( )
A.反映了中国科学技术的发达
B.均受到了中国古代神话传说的影响
C.凸显了中国综合国力的强盛
D.体现了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的结合
10.(2021年中考真题•内江)如图反映了战国中期以后,通过不断兼并战争,诸侯国势力此消彼长先后崛起情况,其中逐渐成为势力最强大的诸侯国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11.(2021年中考真题•益阳)荀子曾这样评价战国时期各诸侯国军队的战斗力:“齐之技击不可以遇魏氏之武卒,魏氏之武卒不可以遇秦之锐士。”这种现象的出现与商鞅变法中哪项措施有关( )
A.鼓励耕织 B.严明法度 C.奖励军功 D.确立县制
12.(2021年中考真题•烟台)边蜀原认为:秦始皇扫平六国统一天下是必然的,因为秦国打下了统一天下的基础。秦国代表了当时的先进生产力,农业生产发达……组织好最强大最合理的军团。据此可知,“秦始皇扫平六国统一天下”得益于( )
A.管仲改革 B.商鞅变法
C.独尊儒术 D.北魏孝文帝改革
13.(2021年中考真题•云南)《战国策•秦策一》记载:(商鞅变法)“……期年之后,道不拾遗,民不妄取,兵革大强诸侯畏惧。”材料反映的是商鞅变法的( )
A.背景 B.内容 C.过程 D.影响
14.(2021年中考真题•济南)公元前344年,秦国政府下令统一度量衡,并颁布了度量衡标准器(如图)。该文物可用于研究( )
A.管仲改革 B.商鞅变法 C.文景之治 D.孝文帝改革
15.(2021年中考真题•鄂尔多斯)根据商鞅变法法令的规定,斩敌军官一人,可以获得何种奖励( )
A.减免赋税 B.免除徭役 C.免服兵役 D.爵位和土地
16.(2021年中考真题•丹东)据《华阳国志•蜀志》记载:“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时无荒年,天下谓之,天下谓之‘天府’也”。描写的是哪一水利工程所发挥的作用( )
A.灵渠 B.都江堰 C.永济渠 D.大运河
1.(2022年中考真题•重庆)如图是一位同学绘制的有关战国时期历史发展的思维导图。图中①处应填写的正确内容是( )
A.周平王迁都洛邑 B.社会生产力发展
C.齐桓公称霸中原 D.百家争鸣的出现
2.(2022年中考真题•湘潭)战国后期秦灭楚后,在湘江流域设立了( )
A.南海郡 B.长沙郡 C.豫章郡 D.衡阳郡
3.(2022年中考真题•广东)《诗经》是我国的第一部诗歌总集,内容丰富。其中,不仅提到252种动植物,还描述了动植物与环境的关系,也有选择农作物良种的概念。这表明,《诗经》( )
A.文笔清新节奏明快 B.内容通俗易懂
C.蕴含朴素科学意识 D.韵律典雅优美
4.(2022年中考真题•海南)“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盛,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诸侯亲服。获楚、魏之师,举地千里,至今治强。”材料反映了商鞅变法的( )
A.背景 B.目的 C.内容 D.影响
5.(2021年中考真题•常德)战国时期诸侯争霸不仅兼并小国,而且大国之间也出现兼并现象。这突出反映了( )
A.变法使各国实力增强 B.统一趋势增强
C.各国君主争霸野心强烈 D.分封制彻底崩溃
6.(2021年中考真题•济南)春秋时期,齐鲁两国在今天济南市莱芜区发生了一次战争,被称为( )
A.涿鹿之战 B.长勺之战 C.长平之战 D.巨鹿之战
7.(2021年中考真题•福建)谚语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雨洒清明节,麦子豌豆满地结”反映了( )
A.饮食文化丰富生活 B.农历节气指导农耕
C.祭祀礼仪追思先祖 D.种植技术推陈出新
8.(2021年中考真题•淄博)我国某历史遗迹拥有世界文化遗产、世界自然遗产、世界灌溉工程遗产三项桂冠。它是( )
A.长城 B.故宫 C.都江堰 D.京杭大运河
9.(2021年中考真题•福建)图1至图2所示内容体现了都江堰( )
A.造福千秋 B.控流发电 C.沟通水系 D.方便航运
10.(2021年中考真题•眉山)春秋时期,大的诸侯国兵力仅六七万人。战国时期,军队人数成倍增加,如秦、楚两国的兵力都达百万,齐、赵、魏、韩、燕等国的兵力也都有数十万。这一变化反映了当时( )
A.人们踊跃参军作战 B.作战方式发生改变
C.战争破坏越来越大 D.统一已成必然趋势
参考答案
1.【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端午节的来历,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战国时期,楚国都城被秦国占领,楚国诗人屈原无比绝望,于公元前278年五月初五投汨罗江自尽,以身殉国。屈原为国为民而死,楚国人为了纪念屈原,每年的五月初五这天吃粽子、划龙舟。后来国家把这天定为端午节。
故选:A。
2.【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都江堰,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如图为我国古代造福千秋的综合性水利枢纽,历经2200多年,至今仍发挥着巨大作用,该水利枢纽是都江堰。公元前256年,蜀郡郡守李冰主持,在成都附近的岷江上修建了都江堰。都江堰由渠首和灌溉网两大系统工程构成。渠首工程建于岷江之中,分为鱼嘴、宝瓶口和飞沙堰三个主体工程。鱼嘴是在江心修筑的分水堤坝,形似大鱼卧于江中,将岷江分成内江和外江。内江用于灌溉,外江用于分洪。宝瓶口是在内江下游人工凿山开出的出水口,引水流入网状的渠道,灌溉农田。飞沙堰是分水堤坝与宝瓶口之间长120米的滚水坝,在洪水期用于分洪,并减少泥沙淤积。都江堰建成之后,成都平原成为沃野,被称为“天府之国”。2200多年来,都江堰一直发挥着巨大的作用,这在世界水利史上绝无仅有,充分反映出我国人民的智慧。BCD不符合题意,排除。
故选:A。
3.【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了商鞅变法。战国时期新兴地主阶级为了确立封建统治,发展封建经济,纷纷掀起变法运动。商鞅死亡后他所推行的新法也没有被废止,说明商鞅推行的新法得到了民众的拥护,即商鞅变法顺应了历史发展潮流,B项正确;商鞅变法被旧贵族势力所反对,没有维护旧的政治经济秩序,排除AC项;商鞅变法促进了地主阶级势力的发展,排除D项。
故选:B。
4.【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战国七雄的历史,应重点掌握战国七雄之一楚国的地理位置。依据题干信息“株洲、战国七雄”判断,结合所学知识:株洲在今湖南省,战国七雄中的楚国统治着湖南、湖北等广大的南方地区。
故选:B。
5.【答案】B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了商鞅变法的相关知识,重点掌握商鞅变法的内容以及历史意义等知识。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战国时期,秦孝公为了增强秦国的实力,在争雄战争中处于有利地位,公元前356年,秦国商鞅在秦孝公的支持下进行变法。商鞅变法在军事上的措施是奖励军功,对有军功者授予爵位并赏赐土地。经过商鞅变法,秦国的国力大为增强,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一跃成为最强盛的诸侯国,为以后秦国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B符合题意。
故选:B。
6.【答案】B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了都江堰等知识,重点掌握都江堰的修建以及影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都江堰是战国时期秦国蜀郡太守李冰父子在岷江流域主持修建的大型水利工程,它由“分水鱼嘴”“飞沙堰”“宝瓶口”等组成,它是一项综合性的(防洪、灌溉)工程,消除了岷江水患,灌溉了大片田地,使成都平原成为“天府之国”。至今仍然发挥着分洪、灌溉和运输的作用。两千多年来,一直造福人民。都江堰2000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B符合题意。
故选:B。
7.【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商鞅变法的内容及影响。依据题干关键信息“推行县制,奖励耕战”可知本题考点为商鞅变法。公元前356年,商鞅在秦孝公的支持下开始变法。变法使国家承认土地私有,准许自由买卖;商鞅变法承认土地私有,允许土地买卖。这样就破坏了奴隶制的生产关系,促进了封建经济的发展。B项符合题意;ACD均与题干关键信息不符,故排除ACD。
故选:B。
8.【答案】A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都江堰的相关史实。掌握相关基础知识。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天府之国”它通过2018年度世界灌溉工程遗产评选,正式列入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名录。这项水利工程是都江堰。都江堰修筑前,岷江水患不断,成都平原旱涝无常。公元前256年蜀郡郡守李冰主持,在成都附近的岷江上修筑了都江堰。都江堰是一座综合性的水利枢纽,发挥出防洪、灌溉、水运等多方面的作用。2200多年来,都江堰一直发挥着巨大的作用,使成都平原成为天府之国。都江堰的修建使成都平原成为沃野,A正确;灵渠位于广西,B排除;永济渠和京杭大运河位于北方地区,主要是运输功能,CD排除。
故选:A。
9.【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科技成就的命名,知道这些大国重器的命名体现了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的结合。这些大国重器的命名体现了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的结合,有利于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有利于激发国人学习传承优秀传统文化。
故选:D。
10.【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战国纷争,知道战国中期以后,逐渐成为势力最强大的诸侯国是秦国。战国中期以后,逐渐成为势力最强大的诸侯国是秦国。商鞅变法使秦国的国力大增,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一跃成为最强盛的诸侯国,为以后秦国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BCD不符合题意。
故选:A。
11.【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商鞅变法,知道题干现象的出现与商鞅变法中奖励军功有关。题干现象的出现与商鞅变法中奖励军功有关。商鞅变法的内容包括军事上,奖励军功,对有军功者授予爵位并赏赐土地。这一措施的实行大大提高了秦军的战斗力。ABD与题干无关。
故选:C。
12.【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商鞅变法,知道“秦始皇扫平六国统一天下”得益于商鞅变法。据题干“……秦国代表了当时的先进生产力,农业生产发达……组织好最强大最合理的军团”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公元前356年秦孝公任用商鞅开始变法,经过商鞅变法,使秦国的国力大增,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一跃成为最强盛的诸侯国,为以后秦国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故“秦始皇扫平六国统一天下”得益于商鞅变法。
故选:B。
13.【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商鞅变法,知道材料反映的是商鞅变法的影响。材料反映的是商鞅变法的影响。经过商鞅变法,秦国的经济得到发展,军队的战斗力不断加强,发展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国家,为秦统一六国奠定了基础。
故选:D。
14.【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商鞅变法的统一度量衡的相关知识,解题的关键是“文物铜方量的图片”。公元前344年,秦国政府下令统一度量衡,并颁布了度量衡标准器(如图)铜方量。该文物可用于研究商鞅变法。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战国时期,秦孝公为了增强秦国的实力,在争雄战争中处于有利地位,公元前356年,秦国商鞅在秦孝公的支持下进行变法。商鞅变法规定:废井田,开阡陌,国家承认土地私有,允许土地自由买卖。奖励耕织,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奖励军功,根据军功大小,授予爵位和田宅,废除没有军功的旧贵族的特权。编制户籍,实行连坐法。统一度量衡,有利于经济交流和发展,建立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ACD与战国时期的秦国无关,排除。
故选:B。
15.【答案】D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了商鞅变法相关知识,重点掌握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
商鞅规定,秦国的士兵只要斩获敌人(敌军的军官)一个首级,就可以获得一级爵位、田一顷,宅一处和仆人一个,斩杀的首级越多,获得的爵位就越高,D项正确;商鞅规定,生产粮食和布帛多的,可免除本人徭役和赋税,排除A项和B项;商鞅变法奖励军功,没有免服兵役,排除C项。
故选:D。
16.【答案】B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了都江堰的史实,都江堰建成之后,成都平原成为沃野,被称为“天府之国”。根据材料可知,描写的是水利工程都江堰所发挥的作用。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公元前256年,秦国蜀郡郡守李冰主持,在成都附近的岷江上修建了都江堰。都江堰是一座综合性的水利枢纽,使堤防、分洪、排沙、控流等功效合成为一个系统,发挥出防洪、灌溉、水运等多方面的作用。建成之后,成都平原成为沃野,被称为“天府之国”。B符合题意。
故选:B。
1.【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战国时期社会发展的相关史实,掌握相关基础知识。
据思维导图并结合所学知,伴随着社会生产力发展,地主阶级势力增强,各国纷纷变法改革,促进了社会的转型,中国逐步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ACD三项与图中“地主阶级势力增强”没有必然联系,排除。
故选:B。
2.【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战国纷争,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战国后期秦灭楚后,在湘江流域设立长沙郡。秦代长沙郡以今长沙地区为中心,涵盖了湖南大部分地区。ACD不符合题意,排除。
故选:B。
3.【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诗经》的内容。《诗经》是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收集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的诗歌。“不仅提到252种动植物,还描述了动植物与环境的关系,也有选择农作物良种的概念”反映的是《诗经》注意到动植物与生长环境之间的关系,蕴含朴素科学意识。ABD的选项内容不能从材料中得出。
故选:C。
4.【答案】D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了商鞅变法相关知识,重点掌握商鞅变法的目的、背景、内容以及影响。“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盛,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诸侯亲服。获楚、魏之师,举地千里,至今治强。”材料反映了商鞅变法的取得的成效,属于商鞅变法的影响。战国时期,秦孝公为了增强秦国的实力,在争雄战争中处于有利地位,公元前356年,秦国商鞅在秦孝公的支持下进行变法。经过商鞅变法,秦国的国力大为增强,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一跃成为最强盛的诸侯国,为以后秦国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D符合题意。
故选:D。
5.【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春秋争霸。理解战国时期兼并战争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国家统一。根据所学知识,大国兼并小国,大国相互兼并,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促进局部统一,即统一趋势增强,B正确;题干没有涉及变法、分封制的内容,排除AD;题干强调的是兼并,而不是争霸,排除C。
故选:B。
6.【答案】B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长勺之战的相关史实。重点掌握春秋战国时期的重要作用。长勺之战是发生在中国春秋时代齐国与鲁国之间的一场战役,发生于公元前684年的长勺(今山东省莱芜)。此次战役,是继干时之战后齐、鲁另一次重要战役。鲁国在此次战役取得胜利,间接促成数年后齐鲁息兵言和。选项B符合题意。涿鹿之战是距今大约4600年前,黄帝部族联合炎帝部族与蚩尤所进行的一场大战。长平之战是战国时期秦国率军在赵国的长平(今山西省晋城高平市西北)一带同赵国军队发生的战争。巨鹿之战是秦末大起义中项羽率领数万楚军(后期各诸侯义军也参战)同秦名将章邯、王离所率四十万秦军主力在巨鹿(现属邢台市平乡县地区)进行的一场重大决战性战役。
故选:B。
7.【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农历节气。题干关键信息“雨洒清明节,麦子豌豆满地结”。“雨洒清明节,麦子豌豆满地结”的意思是:在清明这个节气前后下雨,麦子豌豆会大丰收。由此可知,“雨洒清明节,麦子豌豆满地结“反映了农历节气指导农耕,故B符合题意;饮食文化丰富生活、祭祀礼仪追思先祖、种植技术推陈出新在题干谚语中不能体现,排除ACD。
故选:B。
8.【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是世界文化大花园中一朵璀璨的奇葩。都江堰拥有世界文化遗产、世界自然遗产、世界灌溉工程三大世界遗产项目,标志着中华五千年文明史的实证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国际主流学术界广泛认可。
故选:C。
9.【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都江堰,知道图片内容都体现了都江堰造福千秋。图片内容都体现了都江堰造福千秋。都江堰是一座综合性的水利枢纽,使堤防、分洪、排沙、控流等功效合成为一个系统,发挥出防洪、灌溉、水运等多方面的作用。建成之后,成都平原成为沃野,被称为“天府之国”。2200多年来,都江堰一直发挥着巨大的作用,这在世界水利史上绝无仅有,充分反映出我国人民的智慧。
故选:A。
10.【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春秋争霸、战国纷争,知道题干现象反映了当时统一已成必然趋势。据题干“春秋时期,大的诸侯国兵力仅六七万人。战国时期,军队人数成倍增加”可知,从春秋到战国,军队人数越来越多,战役规模越来越大,这一变化反映了当时统一已成必然趋势。
故选:D。
初中历史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第十三课 东汉的兴衰导学案: 这是一份初中历史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第十三课 东汉的兴衰导学案,共7页。学案主要包含了湖南专用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七年级上册第十一课 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导学案: 这是一份七年级上册第十一课 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导学案,共10页。学案主要包含了西汉的建立,文景之治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第十课 秦末农民大起义导学案: 这是一份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第十课 秦末农民大起义导学案,共9页。学案主要包含了秦的暴政,陈胜吴广起义,农民起义军推翻秦朝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