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安塞腰鼓教学设计
展开【跟踪测试题】
一、基础训练
1.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飞溅(jiàn) 亢奋(kànɡ)羁绊(jī) 冗杂(yǒnɡ)
B.搏击(bó) 烧灼(zhuó)碰撞(pènɡ) 流苏(sū)
C.隐秘(yǐn) 奔突(tū)忘情(wànɡ) 戛然(ɡā)
D.蓦然(mù) 磅礴(bó)动魄(pò) 闭塞(sè)
2.下列词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瞳仁 晦暗 明淅 大彻大悟
B.振撼 耳畔 辐射 戛然而止
C.恬静 严竣 充沛 叹为观止
D.束缚 凝集 燥热 奇伟磅礴
依次填入横线上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百十个腰鼓发出的沉重响声,______在四野长着酸枣树的山崖上……
②黄土高原上,______一场多么壮阔、多么豪放、多么火烈的舞蹈哇——安塞腰鼓!
③每一个舞姿都使人______在浓烈的艺术享受中,使人叹为观止。
回荡 跳出 颤栗 B.碰撞 爆出 颤栗
C.回响 跳出 陶醉 D.碰撞 现出 沉浸
二、思考探究
4.品析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
一群茂腾腾的后生。
5.从修辞方法的角度赏析下面句子。
骤雨一样,是急促的鼓点;旋风一样,是飞扬的流苏;乱蛙一样,是蹦跳的脚步;火花一样,是闪射的瞳仁;斗虎一样,是强健的风姿。
三、能力拓展
阅读下面选文,完成6-7题。
材料一:安塞地处陕北,地域辽阔,沟壑纵横,属典型的黄土高原地貌,历史上就是军事重镇。当地群众传说,早在秦、汉时期,腰鼓就被驻防将士视同刀枪、弓箭一样不可少的装备。遇到敌人突袭,就击鼓报警,传递讯息;两军对阵交锋,以击鼓助威;征战取得胜利,士卒又击鼓庆贺。随着时间的流逝,腰鼓从军事用途逐渐发展成为当地民众祈求神灵、祝愿丰收、欢度春节时的一种民俗性舞蹈,但在击鼓的风格和表演上,继续保留着某些秦汉将士的勃勃英姿。
材料二:安塞腰鼓依据不同的风格韵律原有文、武之分,"文腰鼓"以扭为主,重扭轻打,轻松愉快、潇洒活泼,动作幅度小,类似秧歌的风格;"武腰鼓"以打为主,重打轻扭,欢快激烈、粗犷奔放,并有较大的踢打、跳跃和旋转动作,尤其是鼓手的腾空飞跃技巧,给人们以英武、激越的感觉。文、武腰鼓逐渐结合形成新的风格,而以安塞的西河口乡与真武洞两地最有特色。它们生动地反映了当地群众憨厚、淳朴的气质和性格特征。特别在表演中,又有机地揉合了民间武术和秧歌舞动作,有弛有张、活而不乱,进退有序、气势磅礴、浑厚有力。
材料三:安塞腰鼓多采用集体表演形式,参加者一般为男性。分两种形式:一种为路鼓,即边走边打,另一种为地鼓,在广场、舞台及指定地点表演。打鼓者多头系羊毛巾,腰结红绸带,鼓系腰间,两手执槌,在大鼓、大锣、铜铙及唢呐的伴奏下,左蹦右跳,生龙活虎,显示黄土高原的炽热情感,是力量的凝聚和爆发。
对以上三则材料的内容理解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在历史上,安塞腰鼓曾经作为装备,在击鼓报警、击鼓助威、庆祝胜利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安塞腰鼓在风格上有文、武之分,“文腰鼓”轻松愉快、潇洒活泼,“武腰鼓”欢快激烈、粗犷奔放。
C.随着时间的流逝,文武腰鼓逐渐结合形成新的风格, 不再有秦汉将士的勃勃英姿,更多反映了当地群众的憨厚淳朴。
D.安塞腰鼓多采用集体表演形式,无论是“路鼓”还是“地鼓”,都是力量的凝聚和爆发,显示黄土高原的炽热情感。
7.根据课文《安塞腰鼓》和以上三则材料,完成下面对联。
上联:粗犷奔放爆发
下联:高原后生展现蓬勃英姿
【标准答案】
B
D
3.B
4.“茂腾腾”是叠词,生动形象地写出了黄土高原上的年轻人生命力旺盛、生机勃发的样子。
5. 运用了比喻和排比的修辞方法,生动形象地写出腰鼓表演时鼓点的急促、流苏的飞扬、脚步的蹦跳、目光的闪射及风姿的强健,渲染了表演场面的壮阔、豪放与火烈,既有昂扬之势,又有整饬之美。
6.C
7.参考示例:
上联:安塞腰鼓粗犷奔放爆发磅礴力量
下联:高原后生跳跃旋转展现蓬勃英姿教材册别及单元
统编教材八年级下册 第一单元
课 题
3安塞腰鼓
课时
1课时
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安塞腰鼓教案: 这是一份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安塞腰鼓教案,共3页。教案主要包含了课标要求,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过程,归纳总结,布置作业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1学年3*安塞腰鼓教学设计: 这是一份2021学年3*安塞腰鼓教学设计,共3页。教案主要包含了导入新课,教学新课,板书设计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3*安塞腰鼓教学设计: 这是一份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3*安塞腰鼓教学设计,共5页。教案主要包含了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初读课文,整体感知,精读文章,品味语言,布置作业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