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语文高教版(中职)基础模块 上册从军行七首(其四) 王昌龄一等奖课件ppt
展开王昌龄
从军行
“行”是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
导入:
我们曾学过唐代诗歌的一些代表作品,如李白、杜甫的诗歌,山水田园诗派的王维的诗。在初、盛唐时期,除了山水田园诗派,还有一个重要的诗派,那就是—边塞诗派。盛极一时的边塞诗是构成盛唐之音的一个基本内容,它在中国诗歌史上的地位,是前无古人的。
导 入
在唐代,有一批诗人十分擅长描写边塞征战生活,后人称他们为“边塞诗人”,形成了所谓的“边塞诗派”,反映边塞征战生活的诗作逐渐蔚为大观。所以说边塞诗是唐代这个诗歌大国的一束奇葩。
边塞诗
代表诗人有高适、岑参、王昌龄
A、边塞风光 如: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岑 参(cén shēn)《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B、边疆战士的艰苦生活 如: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 ——李白《塞下曲六首(选一)》C、杀敌报国,建功立业的抱负 如: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王昌龄《从军行》D、边疆将士思乡的情思 如: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李 益《夜上受降城闻笛》(Xiáng)
(1)内容
雄壮豪迈
景物:大漠、烽烟、长城、黄沙、长云、秋月、雪山、孤城、雁、鹰特点:雄奇、奇丽、奇寒、辽阔、壮阔、广阔
(2)景物及特点
(3)风格特点
(3)常用手法
比喻、夸张、用典、烘托
“行”是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
解题:
文题背景
《从军行》原是中国古代的歌曲类别。《乐府解题》中说:“从军行皆军旅辛苦之辞。”王昌龄的《从军行》沿用乐府旧题来表现唐代的边塞生活,是由七首联缀而成的组诗。这里选取的是其中的第四首,写西北边塞战士艰苦奋战的高昂斗志。
作者简介
王昌龄(约公元698-756年),唐代著名边塞诗人。字少伯,京兆长安(今西安)人。中过进士,做过官。擅长写七言绝句,后人誉为“七绝圣手”。他早年曾漫游四方,去过边塞,他的边塞诗用心理描写展现军人爱国立功和思乡怀土的内心世界。世称王龙标,其诗含蓄、深婉、浑厚、明快,有“诗家夫子王江宁”之称。安史之乱时被杀害。现存诗一百八十一首,作品有《王昌龄集》。
“行”是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
初步感知:
初步感知
从军行七首(其四) 王昌龄青海 长云 暗雪山,孤城 遥望 玉门关。黄沙 百战 穿金甲,不破 楼兰 终不还!
青海湖、雪山、一座孤城 、玉门关青海湖本是碧波荡漾,美丽宁静的,雪山指的是祁连山,它海拔四千至五千米,终年积雪,银光闪耀,异常壮丽。这一青一白两道风景,本应带给我们纯洁的美感,可为什么作者用了一个“暗”字呢?明确:风云变幻,转眼间长云翻滚,高原气候变化大,气候恶劣; 黄沙漫天,地理环境差; 还有战事不断,连年的烽火,四起的硝烟,也遮暗了雪山。给人以沉重压抑之感。
从诗中读到了边塞的哪些景物?
明确:诗开始两句,次第展现出广阔地域的画面:青海湖的上空,长云弥漫;浓厚的云层,使湖北面绵延千里的祁连雪山也显得隐隐约约;越过雪山,是矗立在河西走廊荒漠中的一座孤城;再往西,就是和孤城遥遥相对的军事要塞———玉门关。这幅集中了东西数千里广阔地域的长卷,就是当时西北边塞戍(shù)边将士生活、战斗的典型环境。壮阔,雄浑,苍凉的边地风光。小结:诗人移情入境,用“暗“和“孤”向我们展示了一幅孤寂、苍凉的画面,让我们感受到边塞气候的——恶劣,环境的——艰苦,将士对家人的——思念。青海:指青海湖。今青海省西宁市西。雪山:指河西走廊南面的祁连山。
前两句描绘了怎样的一幅画面?
漫天的阴云
古代通往西北的边塞关口,在甘肃省
铠甲,古代兵士穿的战衣
这里借代侵袭西北边境的敌人
青海湖上阴云漫天,遮蔽了远处雪山,遥望来路孤城玉门关,思乡之情油然而生。
戍边将士们在黄沙大漠身经百战,金甲磨穿,不灭强敌,誓不归还。
诗中表现了戍边将士的豪情壮志。全诗格调悲壮,充满着英雄主义的气概。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行”是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
欣赏品味:
欣赏品味
不打败敌人决不回家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青海湖上的乌云一片连着一片, 遮住了雪山。
遥望远处的孤城玉门关
守卫边疆的将士们在大沙漠里身经百战,金甲磨穿
用暗色弱光来渲染边塞的荒凉, 艰苦,写景壮阔悲凉。
寄托了远戍将士思乡盼归的情怀 。
黄沙,荒凉萧瑟;百战,战斗频繁,时间漫长;穿金甲,战斗艰苦激烈。
用典(借用典故,意指消灭侵扰唐朝边境的外敌。),抒写了身经百战的将士誓扫边尘,以身许国的豪情壮志。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边地之景:荒凉
思归之情:深切
久戍之苦:残酷
破敌之志:豪壮
明确:通过境界壮阔、环境恶劣的景物描写,衬托戍边将士不畏艰难,守卫边疆的豪情壮志。这首诗一二两句,境界阔大,感情悲壮,含蕴丰富;三四两句转折有致,对照鲜明,抒写出了戍边将士的豪情斗志。整首诗的典型环境与人物感情高度统一,体现出王昌龄绝句的突出优点,也是盛唐边塞诗中的优秀篇章。
一、二两句写景对表现戍边将士有什么作用?
第三、四句诗由情景交融的环境描写转为直接抒情,对戍边将士的战斗生活与胸怀作了集中概括的表现和抒写。 “黄沙百战穿金甲”以黄沙百战,金甲穿破,点出征战时间之久,暗示战争的激烈频繁、残酷、艰苦以及敌军的凶悍、边境的荒凉。在这样的环境下,将士们发出“不破楼兰终不还”的以身许国的豪迈誓言。因此三、四句是直抒爱国之情。
三、四句抒发了什么感情?
“行”是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
小结:
豪迈报国之情
百战——穿金甲
不破楼兰——终不还
悲凉壮阔之景
青海、长云、雪山
孤城、玉门关
爱国之情
从军行
小 结
诗从西部边疆的自然风光写起,以守边将士的豪迈气概结尾,情景交融,达到了十分动人的艺术境界。全诗前两句是铺垫,是烘托,是渲染;后两句是抒情,是显志,是歌赞。景中寄情,以实代虚;情中有物,以实化虚。整首诗不仅格调高昂豪迈,蕴含深邃,而且用语也十分洗炼、精道。
1.对这首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是一首七言绝句,“从军行”是乐府旧题。 B.全诗四句借景抒情,真实地再现了边塞环境的艰苦,刻画了征人的心理活动。 C.这首诗表现了戍边将士不畏环境艰苦,不惧战争残酷,誓死破敌,报国卫边的壮志。 D.这首诗境界阔大,气势雄浑,格调高亢,是盛唐边塞诗的代表作。
B
欣赏练习
2.“青海长云暗雪山”,此句勾勒出怎样的画面?( ) A雪山的山影倒映在青海湖面上 B青海上空,长云弥漫;北面横亘着隐隐的雪山 C青海与雪山绵延成一线,四周黑云围绕D雪山的山谷中,有个终日白云缭绕的青海湖。
B
3.对下列诗句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青海长云暗雪山”一句写青海湖上空浓云密布,使雪山也显得暗淡无光。展示了戍边将士恶劣的生活环境。B.“孤城遥望玉门关”一句写边塞的遥远及戌边将士对家乡的思念。C.“黄沙百战穿金甲”一句写战争的频繁和残酷。D.“不破楼兰终不还”一句写戍边将士有家不能归的怨愤之情。
D
凉州词 (王翰) 葡萄美酒夜光杯, 欲饮琵琶马上催。 醉卧沙场君莫笑, 古来征战几人回。
凉州词(王之涣)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芙蓉楼送辛渐(其一) 寒雨连江夜入吴, 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 一片冰心在玉壶。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岑参)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犹著。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黪淡万里凝。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谢谢
中职语文高教版(中职)基础模块 上册蜀相 杜 甫一等奖课件ppt: 这是一份中职语文高教版(中职)基础模块 上册蜀相 杜 甫一等奖课件ppt,文件包含高教版中职语文基础模块上册第四单元《蜀相》课件pptx、高教版中职语文基础模块上册第四单元《蜀相》同步分层练习docx、高教版中职语文基础模块上册第四单元《蜀相》教案docx等3份课件配套教学资源,其中PPT共30页, 欢迎下载使用。
高教版(中职)基础模块 上册不求甚解 马南邨精品课件ppt: 这是一份高教版(中职)基础模块 上册不求甚解 马南邨精品课件ppt,文件包含高教版中职语文基础模块上册第四单元《不求甚解》课件pptx、高教版中职语文基础模块上册第四单元《不求甚解》同步分层练习docx、高教版中职语文基础模块上册第四单元《不求甚解》教案docx等3份课件配套教学资源,其中PPT共24页, 欢迎下载使用。
语文基础模块 上册咬文嚼字 朱光潜公开课课件ppt: 这是一份语文基础模块 上册咬文嚼字 朱光潜公开课课件ppt,文件包含高教版中职语文基础模块上册第四单元《咬文嚼字》课件pptx、高教版中职语文基础模块上册第四单元《咬文嚼字》教案docx、高教版中职语文基础模块上册第四单元《咬文嚼字》同步分层练习docx等3份课件配套教学资源,其中PPT共36页, 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