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学活动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第三单元同步练习部编版语文必修下册同步练习第1页
    第三单元同步练习部编版语文必修下册同步练习第2页
    第三单元同步练习部编版语文必修下册同步练习第3页
    还剩10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5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第三单元同步练习部编版语文必修下册同步练习

    展开

    这是一份第三单元同步练习部编版语文必修下册同步练习,共13页。
    第三单元同步练习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选择题
    1.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坐落    冒然     颠扑不破   出其不意
    B.蝉联    伸张     见微知著   老生常谈
    C.眩晕    招徕     词不达意   茫刺在背
    D.宣泄    通牒     惹是生非   看风驶舵
    2.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近几年,随着全民摄影时代、全媒体时代,出现了高清视频截图技术,以生产静态照片为职业的摄影记者的生存空间受到了挤压。
    B.工商总局网监司发布的《关于阿里巴巴集团进行行政指导工作情况的白皮书》,实际是行政指导座谈会会议记录,不具有法律效力。
    C.中国举办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纪念活动,目的在于为了唤醒人们对历史的记忆,表明维护二战成果、维护世界和平的坚定立场。
    D.中国女药学家屠呦呦获2015年诺贝尔医学奖,这不仅是中医药走向世界的一个重要里程碑,更是屠呦呦及其研究团队的巨大成功。
    3.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与上下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古诗中常常将“树叶”写作“木叶”,这是为什么呢?________于是“木叶”就自然而然有了落叶的微黄与干燥之感,它带来了整个疏朗的清秋的气息。
    ①至于“木”呢,那就说不定,它可能是透着黄色,而且在触觉上它可能是干燥的而不是湿润的。
    ②“木”不但让我们容易想起了树干,而且还会带来了“木”所暗示的颜色性。
    ③我们所习见的门闩、棍子、桅杆等,就都是这个样子。
    ④尽管在这里“木”是作为“树”这样一个特殊概念而出现的,而“木”的更为普遍的潜在的暗示,却依然左右着这个形象。
    ⑤树的颜色,即就树干而论,一般乃是褐绿色,这与叶也还是比较相近的。
    ⑥这里带着“木”字的更为普遍的性格。
    A.②⑤③⑥①④ B.⑤②①④③⑥ C.②⑤①③⑥④ D.⑤②①③④⑥
    4.下列语段横线处应填入的一组语句,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
    谈起北美生活经验,我个人感受最深的,便是浓浓的科幻氛围。有科幻传统的社会可以是商业的、现实的,但也一定拥有对人类未来憧憬的热情,及纵容这一热情的广阔空间。 。 。 。 。 ——“它们将众星视为田园,它们是农夫,它们不断播种,有时候会有收成”。
    ①从某种意义上说,这正是阿瑟·克拉克“太空漫游”系列里的外星智慧生命所不断做的工作
    ②播撒一千颗种子没有任何收成,那么播撒十万颗如何?总有一颗会发芽的
    ③一旦这颗种子发芽成长,将会给世界带来怎样的震撼与飞跃
    ④我觉得西方社会科幻风气的不懈培育正是这一播种过程
    ⑤想想看,一个少年遇到一本科幻书,从此埋下一颗伟大梦想的种子
    A.④②⑤③① B.⑤③④②①
    C.⑤③①④② D.②①④⑤③
    5.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
    A.袅袅(niǎo)       桅杆(wéi)             似乎(sì)           疏朗(lǎnɡ)
    B.橘颂(jú)         门闩(shuān)           窸窣(sū)           爽朗(shuǎnɡ)
    C.寒砧(zhēn)       迢远(tiáo)             缠绵(chán)         湿润(yùn)
    D.涔阳(cén)        漂泊(bó)              特殊(chū)          繁茂(mào)

    二、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①“木叶”是什么呢?按照字面的解释,“木”就是“树”,“木叶”也就是“树叶”,这似乎是不需要多加说明的。可是问题却在于:我们在古代的诗歌中为什么很少看见用“树叶”呢?其实“树”倒是常见的,例如屈原在《橘颂》里就说:“后皇嘉树,橘徕服兮。”而淮南小山的《招隐士》里又说:“桂树丛生兮山之幽。”无名氏古诗里也说:“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滋。”可是为什么单单“树叶”就不常见了呢?一般的情况,大概遇见“树叶”的时候就都简称之为“叶”。例如说:“叶密鸟飞碍,风轻花落迟。”(萧纲《折杨柳》)“皎皎云间月,灼灼叶中华。”(陶渊明《拟古》)这当然还可以说是由于诗人们文字洗炼的缘故,可是这样的解释是并不解决问题的,因为一遇见“木叶”的时候,情况就显然不同起来。诗人们似乎都不再考虑文字洗练的问题,而是尽量争取通过“木叶”来写出流传人口的名句。例如:“亭皋木叶下,陇首秋云飞。”(柳恽《捣衣诗》)“九月寒砧催木叶,十年征戍忆辽阳。”(沈佺期《古意》)可见洗练并不能作为“叶”字独用的理由,那么“树叶”为什么从来就无人过问呢?至少从来就没有产生过精彩的诗句。而事实又正是这样的,自从屈原以惊人的天才发现了“木叶”的奥妙,此后的诗人们也就再不肯轻易把它放过,于是一用再用,熟能生巧,而在诗歌的语言中,乃又不仅限于“木叶”一词而已。例如杜甫有名的《登高》诗中说:“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这是大家熟悉的名句,而这里的“落木”无疑正是从屈原《九歌》中的“木叶”发展来的。按“落木萧萧下”的意思当然是说树叶萧萧而下,照我们平常的想法,那么“叶”字似乎就不应该省掉。例如我们无妨这么说“无边落叶萧萧下”,岂不更为明白吗?然而天才的杜甫却宁愿省掉“木叶”之“叶”而不肯放弃“木叶”之“木”,这道理究竟是为什么呢?事实上,杜甫之前,庾信在《哀江南赋》里已经说过:“辞洞庭兮落木,去涔阳兮极浦。”这里与《九歌》的关系是脉络分明的。而杜甫之后,黄庭坚又继续了杜甫的发展,写出《登快阁》那首诗中的名句:“落木千山天远大,澄江一道月分明。”这里我们乃可以看到“落木”一词确乎并非偶然了。古代诗人们在前人的创造中学习,又在自己的学习中创造,使得中国诗歌语言如此丰富多彩,这不过是其中的小小一例而已。
    ②从“木叶”发展到“落木”,其中关键显然在“木”这一字,其与“树叶”或“落叶”的不同,也正在此。“树叶”可以不用多说,在古诗中很少见人用它;就是“落叶”,虽然常见,也不过是一般的形象。原来诗歌语言的精妙不同于一般的概念,差一点就会差得很多,而诗歌语言之不能单凭借概念,也就由此可见。从概念上说,“木叶”就是“树叶”,原没有什么可以辩论之处。可是到了诗歌的形象思维之中,后者则无人过问,前者则不断发展。像“无边落木萧萧下”这样大胆地发挥创造性,难道不怕死心眼的人会误以为是木头自天而降吗?而我们的诗人杜甫,却宁可冒这危险,创造出那千古流传、形象鲜明的诗句。这冒险,这形象,其实又都在这一个“木”字上,然则这一字的来历岂不大可思索吗?在这里我们就不得不先来分析一下“木”字。
    ③首先我们似乎应该研究一下,古代的诗人们都在什么场合才用“木”字呢?也就是说,都在什么场合“木”字才恰好能构成精妙的诗歌语言?事实上他们并不是随处都用的,要是那样,就成了“万应锭”了。而自屈原开始把它准确地用在一个秋风叶落的季节之中,此后的诗人们无论谢庄、陆厥、柳恽、王褒、沈佺期、杜甫、黄庭坚,都以此在秋天的情景中取得鲜明的形象,这就不是偶然的了。例如吴均的《答柳恽》说:“秋月照层岭,寒风扫高木。”这里用“高树”是不是可以呢?当然也可以。曹植的《野田黄雀行》就说:“高树多悲风,海水扬其波。”这也是千古名句,可是这里的“高树多悲风”却并没有落叶的形象,而“寒风扫高木”则显然是落叶的景况了。前者正要借满树叶子的吹动,表达出像海潮一般深厚的不平,________________这就是“木”与“树”相同而又不同的地方。“木”在这里要比“树”更显得单纯,所谓“枯桑知天风”这样的树,似乎才更近于“木”;它仿佛本身就含有一个落叶的因素,这正是“木”的第一个艺术特征。
    ④要说明“木”字何以会有这个特征,就不能不触及诗歌语言中暗示性的问题。这暗示性仿佛是概念的影子,常常躲在概念的背后,我们不留心就不会察觉它的存在。敏感而有修养的诗人们正在于能认识语言形象中一切潜在的力量,把这些潜在的力量与概念中的意义交织组合起来,于是成为丰富多彩、一言难尽的言说。它在不知不觉之中影响着我们,它之富于感染性启发性者在此,它之不落于言筌者也在此。而“木”作为“树”的概念的同时,却正是具有着一般“木头”“木料”“木板”等的影子,这潜在的形象常常影响着我们会更多地想起了树干,而很少会想到了叶子,因为叶子原不是属于木质的,“叶”因此常被排斥到“木”的疏朗的形象以外去,这排斥也就是为什么会暗示着落叶的缘故。而“树”呢?它是具有繁茂的枝叶的,它与“叶”都带有密密层层浓荫的联想。所谓“午阴嘉树清圆。”(周邦彦《满庭芳》)这里如果改用“木”字就缺少“午阴”更为真实的形象。然则“树”与“叶”的形象之间不但不相排斥,而且是十分一致的。也正因为它们之间太多的一致,“树叶”也就不会比一个单独的“叶”字多带来一些什么,在习于用单词的古典诗歌中,因此也就从来很少见“树叶”这个词汇了。至于“木叶”呢,则全然不同。这里又还需要说到“木”在形象上的第二个艺术特征。
    6.将下列编号语句依次填入第③段中空白处,语意连贯的一项是(    )
    ①而后者却是一个叶子越来越少的局面,
    ②所谓“扫高木”者岂不正是“落木千山”的空阔吗?
    ③这里叶子越多,感情才越饱满;
    ④“高木”则空阔,
    ⑤然则“高树”则饱满,
    A.①②③⑤④ B.③①②⑤④ C.③①②④⑤ D.①③⑤④②
    7.下列诗句不能证明第④段中“木”特点的一项是(    )
    A.风高群木落,夜久数星流
    B.木叶渐惊年,锦字因络纬
    C.万木云深隐,连山雨未开
    D.天秋木叶下,月冷莎鸡悲
    8.请结合全文内容,分析为何第①段中划直线句“九月寒砧催木叶,十年征戍忆辽阳”中的“木叶”不能改成“树叶”?
    9.第①段使用了很多问句,请分析划波浪线问句的作用。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肖培根:根植华夏绿药觅踪
    汤国星
    肖培根院士是追寻绿药不老的传奇。
    1958年那个激情燃烧的岁月,卫生部下达了全国第一次中药普查的任务,历史重担落在了26岁的肖培根肩上。“那时候,可以用四个字来讲,一无所有。图书馆的文献,就连哪些是常用的中药,这类资料都没有,那个时候都是零。”
    但是肖培根颇有大将风度,胸有成竹,指挥若定:首先聘请楼之岑、诚静容等专家做普查工作的兼职指导老师;第二,确定以中药材的“常用度”为普查的主要范围,指明任务方向,所谓“常用度”,就是重点抓500~600种常用中药,抓住了这个大头,就等于抓住了全国70%~80%的中药资源;第三,学中干,干中学,边干边学,上“实践大学”。此番韬略,即使今天依然可圈可点。肖培根根据每个人的特长,把植物室的年轻人派到全国各地中药“常用度”高的产区,自己则带头选择了工作量大的东北地区。野外调查异常艰苦,他常常是雇一辆马车拉着人和行李,跋山涉水,风餐露宿。肖培根从来都是以学生的姿态虚心求教。一个来自“中央单位、肩负国家任务”的干部,他的虚心与诚意,着实打动了每一位药农、每一位中药师傅的心,他们纷纷把自己“压箱底”的绝技倾囊相授,这让肖培根掌握了许多书本上没有、实践中行之有效的“绝活”。
    1959年,全国第一次中药资源普查圆满结束,肖培根向国家交出了合格的答卷。这是中国近代中药资源最具权威价值的普查报告。利用中药普查的成果资料,他又组织编写了新中国第一部《中药志》。
    1963年3月,肖培根作为专家被派往西非考察访问。代表团除了在西非考察当地的植物资源和药用植物资源以外,还为我国南方的植物园采集了大约200种重要的药用和经济植物种子。在此期间,肖培根等人还专门被阿尔及利亚卫生部部长邀请去抢救他们国家草药的传统文化。之后,肖培根又被派到坦桑尼亚帮助整理研究该国的草药。考察团深入到穷乡僻壤乃至撒哈拉沙漠边缘,那里温度高得鸡蛋放在外面,很快就能晒熟。在这样的环境下,考察团详查每种草药的功效,还访问了许多草医,资料汇总起来后,收获颇丰。考察团提交的报告,被世界卫生组织分发到各成员国,说中国帮助这些落后国家整理当地丰富的草药资源,是南南合作的典范。1979年,肖培根作为新中国第一个技术官员,奉派到日内瓦世界卫生组织总部工作,负责世界药用植物名录编制等工作。
    新中国刚成立时,西方国家对中国实行了物资禁运,凡是包含进口药代用品的一概不准向中国出口。那时肖培根刚刚大学毕业,国家交给他的第一个任务就是寻找能够替代进口药的国产资源。以肖培根为首的年轻人,奔赴全国各地,风餐露宿,不舍昼夜,很快就找到了替代利血平的萝芙木,随后阿拉伯胶、安息香、胡黄连等也找到了代用品。20世纪50年代初,全国第一次疾病防治大会上,发出了“让高血压低头,让肿瘤让路”的豪迈誓言,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物研究所正是利用萝芙木,冲破国外的封锁,研发出物美价廉、令几代国人难忘的降压灵。短短数年,这批可爱可敬的青年才俊们,在祖国广袤的大地上,寻觅到取之不尽的替代植物,解决了全国人民的需求。他们心中充满了万丈豪情:“这项任务给我们一个实际的体会:在药用植物界,相似的药材有相似的成分、相似的活性,从这里找到了最初的灵感。”
    “在长期的药用植物研究中,我发现在某一个植物类群中,它们的植物形态、化学成分和疗效之间存在一定的相关性。这种相关性如果再通过计算机和数学模式加以整理发掘,就能够寻找出很多规律性的东西来。”肖培根开阔的视野和开放的思路,使他成为最早将计算机引入中草药研究的药用植物专家,并且成功地在中国第一代计算机上展开了药用植物亲缘学的研究。1978年,《药学通报》终于复刊了。在第1期第1至第5页上,肖培根发表了重要论文《植物亲缘关系、化学成分和疗效间的联系性》,能够在复刊的首期首页上发表论文,只因四个字:分量质量。当然,它标志着孕育二十几年的新学科诞生了。
    (有删改)
    相关链接
    自1963年以来,肖培根应邀访问了50多个国家和地区,他一直在各种国际学术会议上满怀激情地介绍中药现代研究的最新成就,扩大中药在国际上的影响,并撰写英文专著对中医药进行系统论述和介绍。
    (摘编自张东风《肖培根院士的绿药情缘》)
    10.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有误的一项是(    )
    A.本文撷取了肖培根一生的若干传奇经历,写了他勇挑重担、锐意进取、钟情绿药的相关事迹,表现了一位杰出药用植物学家的伟大人格。
    B.在相关资料稀缺的情况下,年仅26岁的肖培根却胸有成竹地承担起国家交给他的第一个任务——完成全国第一次中药普查。
    C.肖培根安排工作时重点突出、任务明确,他强调进行全国中药普查时要重点抓500~600种常用中药,因为这些常用中药占据了中药资源的大头。
    D.《药学通报》复刊后,第一期的首页就刊登了肖培根的论文《植物亲缘关系、化学成分和疗效间的联系性》,只因这篇文章分量重、质量高。
    1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
    A.肖培根有大将风度,他勇挑重担,主动选择了任务量大的东北地区。在实际调研中,他始终以学生的姿态虚心求教,得到了药农和中药师傅们的高度认可。
    B.肖培根帮助落后国家整理当地的草药资源,这种援助是南南合作的典范。他本人也因此成为新中国第一个奉派到世界卫生组织总部工作的技术官员。
    C.新中国成立之初,西方国家对中国实行物资禁运,迫使我国研究人员必须找到能够替代进口药的国产资源。肖培根不分昼夜地努力,很快就找到了替代利血平的萝芙木。
    D.肖培根认为通过计算机可以整理出植物类群中规律性的东西,他成功地在中国第一代计算机上展开了药用植物亲缘学的研究,这标志着一门新的学科已经诞生。
    12.肖培根能够创立崭新的学科——“药用植物亲缘学”的原因有哪些?请结合材料具体分析。


    四、文学类阅读-单文本
    阅读下面两个文段,完成下面小题。
    【文段一】
    “木叶”是什么呢?按照字面的解释,“木”就是“树”,“木叶”也就是“树叶”,这似乎是不需要多加说明的。可是问题却在于:我们在古代的诗歌中为什么很少看见用“树叶”呢?其实“树”倒是常见的,例如屈原在《橘颂》里就说:“后皇嘉树,橘徕服兮。”而淮南小山的《招隐士》里又说:“桂树丛生兮山之幽。”无名氏古诗里也说:“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滋。”可是为什么单单“树叶”就不常见了呢?一般的情况,大概遇见“树叶”的时候就都简称之为“叶”。例如说:“叶密鸟飞碍,风轻花落迟。”(萧纲《折杨柳》)“皎皎云间月,灼灼叶中华。”(陶渊明《拟古》)这当然还可以说是由于诗人们文字洗练的缘故,可是这样的解释是并不解决问题的,因为一遇见“木叶”的时候,情况就显然不同起来。诗人们似乎都不再考虑文字洗练的问题,而是尽量争取通过“木叶”来写出流传人口的名句。例如:“亭皋木叶下,陇首秋云飞。”(柳恽《捣衣诗》)“九月寒砧催木叶,十年征戍忆辽阳。”(沈佺期《古意》)可见洗练并不能作为“叶”字独用的理由,那么“树叶”为什么从来就无人过问呢?至少从来就没有产生过精彩的诗句。而事实又正是这样的,自从屈原以惊人的天才发现了“木叶”的奥妙,此后的诗人们也就再不肯轻易把它放过。于是一用再用,熟能生巧,而在诗歌的语言中,乃又不仅限于“木叶”一词而已。例如杜甫有名的《登高》诗中说:“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这是大家熟悉的名句,而这里的“落木”无疑的正是从屈原《九歌》中的“木叶”发展来的。按“落木萧萧下”的意思当然是说树叶萧萧而下,照我们平常的想法,那么“叶”字似乎就不应该省掉。例如我们无妨说“无边落叶萧萧下”,岂不更为明白吗?然而天才的杜甫却宁愿省掉“木叶”之“叶”而不肯放弃“木叶”之“木”,这道理究竟是为什么呢?事实上,杜甫之前,庾信在《哀江南赋》里已经说过:“辞洞庭兮落木,去涔阳兮极浦。”这里与《九江》的关系是脉络分明的。而杜甫之后,黄庭坚又继续了杜甫的发展,写出《登快阁》那首诗中的名句:“落木千山天远大,澄江一道月分明。”这里我们乃可以看到“落木”一词确乎并非偶然了。古代诗人们在前人的创造中学习,又在自己的学习中创造,使得中国诗歌语言如此丰富多彩,这不过是其中的小小一例而已。
    (节选自林庚《说“木叶”》)
    【文段二】
    语言是意象的物质外壳。在诗人的构思过程中,意象浮现于诗人的脑海里,由模糊渐渐趋向明晰,由飘忽渐渐趋向定型,同时借着词藻固定下来。而读者在欣赏诗歌的时候,则运用自己的艺术联想和想象,把这些词藻还原为一个个生动的意象,进而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在创作和欣赏的过程中,词藻和意象,一表一里,共同担负着交流思想感情的任务。
    意象多半附着在词或词组上。一句诗可以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意象,如:“孤舟——蓑笠翁”“云破——月来——花弄影”“风急——天高——猿啸哀”“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也有一句诗只包含一个意象的,如:“北斗七星高”“楼上晴天碧四垂”。意象有描写性的,或称之为静态的,如“孤舟”“蓑笠翁”;也有叙述性的,或称之为动态的,如“云破”“月来”“花弄影”。意象有比喻性的,如“若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也有象征性的,如《离骚》中的香草、美人。
    一个意象不止有一个相应的词语,诗人不仅追求新的意象,也追求新的词藻。“东家蝴蝶西家飞,白骑少年今日归。”用“白骑少年”四字写思妇心中的游子,增强了游子给人的美感。词藻新,意象也新。“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以“红泥小火炉”入诗,词藻意象都新。
    诗的意象和与之相适应的词藻都具有个性特点,可以体现诗人的风格。一个诗人有没有独特的风格,在一定程度上即取决于是否建立了他个人的意象群。屈原的风格与他诗中的香草、美人,以及众多取自神话的意象有很大关系。李白的风格,与他诗中的大鹏、黄河、明月、剑、侠,以及许多想像、夸张的意象是分不开的。杜甫的风格,与他诗中一系列带有沉郁情调的意象联系在一起。李贺的风格,与他诗中那些光怪陆离、幽僻冷峭的意象密不可分。各不相同的意象和词藻,体现出各不相同的风格。它们虽然只是构成诗歌的砖瓦木石,但不同的建筑材料正可以体现不同的建筑风格。意象和词藻还具有时代特点。同一个时代的诗人,由于大的生活环境相同,由于思想上和创作上相互的影响和交流,总有那个时代惯用的一些意象和词藻。时代改变了,又会有新的创造出来。这是不难理解的。
    (节选自袁行霈《中国诗歌艺术研究》)
    13.对文段一表达的中心意思概括最准确的一项是(   )
    A.我国古代诗歌中有用“树”的,有用“叶”的,但很少用“树叶”。
    B.我国古代诗歌中大量的用“木叶”,又发展到用“落木”。
    C.洗练并不能作为“叶”字独用的理由。
    D.中国诗歌的语言丰富多彩,“木叶”是其中的小小一例。
    14.根据文段二的内容,给其拟一个合适的标题。(不超过8个字)
    15.运用文段一和文段二中的相关知识,鉴赏下面这首诗颈联中的意象。
    江汉
    [唐]杜甫
    江汉思归客,乾坤一腐儒。
    片云天共远,永夜月同孤。
    落日心犹壮,秋风病欲苏。
    古来存老马,不必取长途。


    五、材料作文
    16.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我的梦想:在威胁人类健康与生命的疾病斗争中,中医药学进一步发挥威力,为维护世界人民的健康与福祉作出贡献。
    ——屠呦呦
    我梦见我种的水稻长得像高粱那么高,穗子像扫把那么长,颗粒像花生那么大,我和我的朋友,就坐在稻穗下乘凉。
    ——袁隆平
    我有一个梦,我要把古代诗人的心魂、理想传递给下一代,我在等待,等待因为我的讲解而有一粒种子留在你的心里,多少年之后这一粒种子有一天会发芽,会长叶,会开花,会结果。
    ——叶嘉莹
    上述材料中三个人所表述的理想,哪一个对你更有启示意义?请选择一则,结合材料内容,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题目自拟,自选角度,确定立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
    1.B
    2.B
    3.C
    4.B
    5.B
    6.B 7.C 8.①“木叶”应该用于秋天叶落的季节。这句诗歌正是表现秋天寒风吹落树叶的景象,因而用“木叶”更好;此外“木”带有疏朗之感,往往令人想到落叶,而诗句确实是描写秋天落叶纷飞的景象,因而用“木叶”更好。
    ②而“树叶”一词在诗歌中不常见;此外“树叶”带有繁茂、浓荫的联想,不具备“疏朗”的特点,与诗句的环境氛围不符。 9.①问句引领着四个结构层次,使得文章脉络清晰,层次分明,作者也通过这些问句把议论层层推向深处。②问句能够深化概念认识,剖析概念的细微区别。③引导读者思考,吸引读者注意力,让读者在逐层推进中接近自己的观点,使得结论能够得到读者认可,更有说服力。

    10.B 11.A 12.①自力更生,不负使命。西方对我国实行物资禁运,肖培根带领一群有志青年,不辞艰辛,完成寻找替代进口药的国产资源的使命,找到了创建药用植物亲缘学的灵感。②善于运筹,潜心研究。肖培根接受全国第一次中药普查的重任,确定普查范围和方向,虚心请教,边干边学,编写出第一部《中药志》,奠定扎实的学术根基。③交流融合,见广识多。肖培根赴西非考察,采集整理药用植物种子;入世界卫生组织总部工作,编制世界药用植物名录,极大地增长了见识。④视野开阔,思路开放。肖培根能触类旁通,发现植物形态、成分、疗效之间的相关性,通过计算机和数学模式加以整理从而找到规律,进而催生“药用植物亲缘学”。(任意三点即可)

    13.B 14.意象和词藻的关系 15.这句诗中主要有“落日”与“秋风”两个意象。“落日”“秋风”意境雄壮开阔,体现了诗人的壮心不已的心态和积极用世的精神。

    16.例文:
    禾下乘凉嗅稻香,坚定实干兴中华
    屠呦呦致力于中医药学研究,维护人民的健康与福祉;叶嘉莹把古代诗人的心魂、理想传递给下一代,让中华文化发扬光大。她们都令我心怀感动与敬仰。但三人中,我对袁隆平院士的理想更有感触。
    经年坚持躬耕,以信念点亮一生两梦。袁老曾在演讲中吐露他一生追逐的两个梦想:禾下乘凉梦和杂交水稻普及全球梦。“他是一位真正的耕耘者,当他还是一名乡村教师时,已经具有颠覆世界的胆识。”彼时的袁隆平目睹祖国被贫困饥馑缠住腾飞的脚步,人民在歉年无收中饥肠辘辘,他暗下决心,要献出自己的一生探索丰收的秘诀,只求祖国能握牢自己的饭碗,人民能够于稻花香里笑说闲谈。在“感动中国”颁奖典礼举行之前,袁老已主持完成了第一阶段的超级稻工程,每公顷水稻产量达10.5吨,且已有品种作为商用。时年74岁的袁隆平院士并未自满止步于此,接下来的十几年,他仍为这一生两梦的实现而躬耕于田垄间,不畏风吹雨淋,亦不惧骄阳霜雪。
    杂交水稻在田野中茁壮抽穗吐芽,预报着丰收的喜悦;超级稻、海水稻正在为扫除全球饥荒作出巨大贡献。袁老的一生两梦在几十年的坚持躬耕中逐渐被点亮,那光亮照耀着他这一生的付出与奋斗。
    经年坚持进取,以精神润泽青年灵魂。很多同学在幼时便听老师说过袁隆平爷爷为杂交水稻事业奉献的故事,曾经是教科书级别的人物,依然在田间地头上查看水稻长势。一个又一个阶段的水稻研究工程被提出,一个又一个项目被完成,亩产攀上一个又一个新台阶,超级水稻走出国门,走向一个又一个国家,袁老因此成为青年一代口中的“魔稻祖师”。
    我们或许读不懂那么多工程突破的理论知识,但我们清楚地了解到,我们这一辈与七八十年代的父辈在食物上的巨大差距,这得益于袁老六十年如一日攻克饥饿难关的奉献。袁老出席湖南农业大学开学典礼时,引来在校学生团团包围,拍照问好,足见袁老的精神已深深地影响了青年一代。在他的指引下,我们学会了不急不躁终至千里之理,我们知道了要抛却浮名潜心钻研热爱事业。如今的我们更当揣凌云壮志埋首书册待他日绽放光芒,如袁老般为全人类的幸福倾尽一生。
    经年坚持探索,以深情助力华夏腾飞。从籼型杂交水稻到超级稻,从淡水稻到海水稻,中国人的餐桌上少了稀粥糠饭多了精米白饭,顿顿饱腹不再是梦想,而变成了实实在在的现实。人民上足发条积极投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牵绊中华民族发展的饥饿孱弱被斩断,华夏腾飞的步伐越来越快且底气十足。中华民族不仅牢牢握住了自己的饭碗,还将丰收的稻香传递至多个国家,为饱受饥饿摧残的其他民族带去了人道主义关怀,为华夏和平崛起赢来了一片赞誉。这份大国担当少不了袁老对这个世界的深情奉献,是他风雨数十年的探索为华夏崛起填充了十足的动力燃料。
    袁隆平数十年实干躬耕,点亮了他的两个伟大梦想,也令我辈青年备受鼓舞,使我们立志为人民、为祖国、为全世界而奋斗,我们希望将来自己能与袁老一般成为立国之材、建国之梁!

    英语朗读宝
    • 课件
    • 教案
    • 试卷
    • 学案
    • 其他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