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单元(知识清单)-2023-2024学年五年级语文下册 部编版
展开第六单元知识清单
基础知识梳理
一、易读错的字
吾(wú)盾
弗(fú)能
大夫(fu)
孙膑(bìn)
讥讽(jī fěng)
撕(sī)开
桅杆(wéi)
吓唬(hǔ)
放肆(sì)
龇(zī)牙
牙咧(liě)嘴
瞄准(miáo)
锣(luó)鼓
一艘(sōu)
二、易写错字
矛:不要写成“予”。
誉:上部“兴”的最后一笔是捺。
丧:下部是“”,不要在横下多写一撇。
耀:“光”的末笔是竖提,“翟”下部是“隹”,共四横。
蔑:上中下结构,下部是“戍”,不要写成“戊”。
赢:部件较多,依次是“亡、口、月、贝、凡”。
艘:左部“舟”为部首时,长横不出头,“叟”上部的短竖要出头。
桅:“木”做部首时末笔撇变成点。
钩:右部是“勾”,不要写成“勺”。
三、生字组词。
矛(máo)(矛盾)(矛头)
盾(dùn)(矛盾)(盾牌)
誉(yù)(荣誉)(名誉)
吾(wú) (吾辈)(支吾)
丧(sànɡ)(丧气)(沮丧)
瞪(dènɡ)(瞪眼)(目瞪口呆)
耀(yào)(耀眼)(闪耀)
讥(jī)(讥讽)(讥笑)
讽(fěnɡ)(讽刺)(讽喻)
蔑(miè)(轻蔑)(蔑视)
锣(luó)(锣鼓)(敲锣)
赢(yínɡ) (赢了)(赢家)
艘(sōu)(一艘)
航(hánɡ)(起航)(航船)
肆(sì)(肆意)(放肆)
帽(mào)(帽子)(戴帽)
桅(wéi)(桅杆)(桅灯)
撕(sī)(撕开)(撕毁)
逗(dòu)(逗笑)(引逗)
唬(hǔ)(吓唬)(唬人)
钩(ɡōu)(钩子)(钩针)
扭(niǔ)(扭曲)(扭腰)
咧(liě)(咧嘴)(咧开)
舱(cānɡ)(船舱)(机舱)
鸥(ōu) (海鸥)(白鸥)
瞄(miáo)(瞄准)(瞄一眼)
四、多音字
夫fú (逝者如斯夫)fū (夫人) 调diào(调换)tiáo(调节) 扎zhā (扎针)zā(包扎)zhá (挣扎)
转zhuǎn(转动)zhuàn(转圈) 横hèng(横祸)híng(人行横道)
五、重点词语
夸耀 讥讽 轻蔑 赢了 一艘 航行 放肆 帽子
桅杆 吓唬 钩住 扭着 船舱 海鸥 瞄准
龇牙咧嘴 自相矛盾 瞪了一眼 垂头丧气
胸有成竹 哭笑不得 心惊胆战 得意扬扬
六、重点词语理解
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 誉:称赞
其人弗能应也。 弗;不。
不可同世而立。 立;存在
胸有成竹:比喻办事以前已经有全面的设想和安排。
不动声色:内心活动不从语气和神态上表现出来,
出谋划策:出主意,定计策。
摩拳擦掌:形容战斗或劳动之前,人们精神振奋,跃跃欲试的样子。
兴致勃勃:形容兴头很足。兴致:兴趣勃勃:旺盛的样子。
龇牙咧嘴:指张着嘴巴,露出牙齿。形容面目凶狠或疼痛难忍的样子
哭笑不得:哭也不是,笑也不是,形容处境尴尬,不知如何是好
心惊胆战:形容非常害怕。
七、近义词
坚—硬 约定—商定 依次—顺次 情形—情况 灵巧—伶俐
誉—赞 扫兴—败兴 挖苦—嘲讽 主意—办法 眼巴巴—眼睁睁
轻蔑—轻视 调换—改换 夸耀—炫耀 讥讽—讥笑 吓唬—恐吓
胸有成竹—成竹在胸 垂头丧气—没精打采 哭笑不得—啼笑皆非
心惊胆战—心惊肉跳 目瞪口呆—瞠目结舌 得意扬扬—洋洋自得
兴致勃勃—津津有味 遥遥领先—一马当先 摩拳擦掌—跃跃欲试
八、反义词
誉—贬 失败—成功 扫兴—尽兴 放肆—收敛 勇敢—怯弱
输—赢 挖苦—称赞 轻蔑—重视 灵巧—笨拙
风平浪静—波浪滔天 垂头丧气—得意扬扬 胸有成竹—束手无策
哭笑不得—泰然处之 心惊胆战—泰然自若
九、词语归类
①量词:一次比赛 三场比赛
类似的词语:一匹马 一支枪 一只大猴子 一声锣响 二十来个水手 第一根横木
②修饰词:勇敢的水手 桅杆的顶端 疑惑地看着
类似的词语:胸有成竹地说 轻蔑地说 得意扬扬地夸耀 眼巴巴地望着 觉得很扫兴 吓得大叫了一声 笑得很开心 笑得更欢 气得脸都红了
③动词:喜欢赛马 拍着他的肩膀 瞪了他一眼
类似的词语:讥讽田忌 打海鸥 瞄准儿子 追猴子 摘下帽子 攀着绳子 抓着桅杆 爬上桅杆 钩住绳子 调换顺序
④特殊词语。
ABB式词语:眼巴巴
类似的词语:皱巴巴 胖嘟嘟 懒洋洋
ABCC式词语:得意扬扬
类似的词语:文质彬彬 生机勃勃 死气沉沉 言之凿凿 气势汹汹
描写神态的词语:目瞪口呆 垂头丧气 得意扬扬 哭笑不得 龇牙咧嘴
类似的词语:眉飞色舞 全神贯注 大惊失色 兴高采烈 神采奕奕
含有人体器官的词语:心惊胆战 胸有成竹
类似的词语:手舞足蹈 眉开眼笑 膀大腰圆 心花怒放 张口结舌
⑤修饰词:轻蔑地说 疑惑地看着
类似的词语:眼巴巴地望着 垂头丧气地离开 胸有成竹地说 得意扬扬地夸耀
十、佳句积累。
1.语言描写
(1)“孙膑招呼田忌过来,拍着他的肩膀,说:“从刚才的情形看,齐威王的马比你的马快不了多少哇……”这是孙膑对田忌赛马失败后说的一段话。透过孙膑的语言,我们得知孙膑在观看比赛时进行了认真观察和用心思考。
(2)“孙膑还没说完,田忌瞪了他一眼,说:‘想不到你也来挖苦我!’”这是对田忌的语言描写,写出了田忌比赛失败后的沮丧心情以及对孙膑的误解。朗读这句话时要读出抱怨的语气。
2.神态描写
(1)“齐威王正在得意扬扬地夸耀自己的马,看见田忌和孙膑过来了,便讥讽田忌:‘怎么,难道你还不服气?’”“得意扬扬”“夸耀”“讥讽”写出了齐威王骄傲自大、得意忘形的样子。朗读这句话时要读出轻蔑的语气。
(2)“水手们笑得更欢了,孩子却气得脸都红了。”“气得脸都红了”写出了孩子的自尊心受到了伤害,十分生气,为后面孩子做出冒险的举动埋下伏笔。
(3)“这时候,甲板上的水手全都吓呆了。”“吓呆了”这是对水手们神态的描写,侧面写出了孩子处境的危险和事态的严重。
3.动作描写
(1)“猴子忽然跳到他面前,摘下他的帽子戴在自己的头上,很快地爬上了桅杆。”“跳到”“摘下”“戴”“爬上”写出了猴子动作的敏捷,表现了猴子的机灵与顽皮。
(2)“孩子气极了,他的手放开了绳子和桅杆,张开胳膊,摇摇晃晃地走上横木去取帽子。” 生气已经让孩子失去了理智,他为了得到自己的帽子,孤注一掷,把自己置于了危险的境地。
4.比喻句
“扑通一声,孩子像颗炮弹扎进了海里。”这句话写出了孩子跳入水中时的动作又快又猛。
十一、课文内容回顾。
1.《自相矛盾》一文写的是一个又卖矛又卖盾的人说的话前后抵触,被人揭穿的故事。故事告诉我们:说话、办事必须实事求是,前后一致,而不能故意夸大,言过其实,否则,就会陷入“自相矛盾”的境地。
2.《田忌赛马》一文借孙膑给齐国大将田忌出谋划策,使田忌在和齐威王赛马时取胜的故事,说明不论做什么事都要细致观察,认真思考,采用恰当的方法,才能取胜。
3.《跳水》一文记叙了在一艘帆船上发生的故事:一只猴子把船长儿子戴的帽子挂到了桅杆顶端最高的横木一头,孩子为了追回帽子,走上横木。在万分危急的时刻,船长急中生智,命令儿子跳水,使孩子转危为安。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在处理事情的时候,要果断,要做到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十一、素养与能力
1.《自相矛盾》初步接触文言文,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凭借课文中具体的注释,使学生在理解寓意的过程中受到启发教育。
2.《田忌赛马》抓住人物的动作、神态、语言来感悟人物的情感及性格特点,了解人物的思维过程,体会孙膑的足智多谋,学习他认真分析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的思想方法。了解人物的思维过程,体会孙膑的足智多谋;理解田忌转败为胜的原因。
3.《跳水》结合课文内容和人们当时的神态、动作、语言等体会孩子当时的危险处境,了解船长用枪逼孩子跳水的原因。体会船长在危急时刻急中生智、沉着果断处理问题的人格魅力。
4.《语文园地》引导学生回顾本单元课文,了解人物的思维过程, 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学会和积累理解文言文重点字意思的方法。了解描写人物感受的方法,并试着写一写;掌握修改作文的方法。通过“日积月累”的学习,了解古代各年龄段的称谓。
单元课文知识梳理
第15课:《自相矛盾》
1.课题解读
本文选自《韩非子·难一》,讲述了楚国有个卖盾和矛的人,他在夸耀自己的盾和矛时,理由前后抵牾,不能自圆其说。这一故事告诫人们说话做事要前后相应,不要自相矛盾。
2.课文重点理解
(1)楚人有鬻(yù)矛与盾者,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
理解:楚国有个人卖矛又卖盾,他夸耀自己的盾,说:“我的盾非常坚固,无论用什么矛都穿不破它!”
(2)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
理解:然后,他又夸耀自己的矛,说:“我的矛非常锋利,什么样的盾都能被它穿破!”
(3)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应也。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
理解:有人问他:“如果用你的矛去刺你的盾,会怎么样呢?”那个人被问得哑口无言。什么矛都无法穿破的盾与什么盾都能穿破的矛,是不能同时出现在一起的。
3.问题探究
(1)其人弗能应也”的原因是什么?
因为楚人发现自己前后说法之间是有冲突的,即什么都不能刺破的盾牌与什么都能刺破的长矛,是不可能同时存在的,所以他回答不出来。
(2)你觉得这个楚国人说的话有不对的地方吗?
有。他在夸耀自己的盾时,忽略了矛的锋利;而在夸耀自己的矛时,又忽略了盾的坚圆。这种逻辑是不对的,造成了自相矛盾的局面。
(3)从这个故事中,明白了什么道理?
我明白了,说话做事不要互相抵触、前后矛盾,要前后一致、实事求是,否则就会陷进“自相矛盾”的困境。
4.课后拓展
(1)作者简介。
韩非(约前280—前233),战国末期思想家,法家主要代表人物,曾师从荀子。他曾上书建议韩王变法图强,但未被采纳。他作为韩国的使臣出使秦国,受到秦王的重视,却被李斯等人谗害,于狱中自杀。其主要作品收录在《韩非子》中,今存55篇,重要篇目有孤愤五蠹(du)内储说外储说显学说难》等。
韩非死后,后人搜集其遗著并加入他人论述韩非学说的作品编成的。《韩非子成的。韩非它是集先秦法家学说大成的代表作,其中记载了大量脍炙人口的寓言故事,最著名的有“自相矛盾“守株待兔“滥竽充数”“老马识途"等。这些生动的寓言故事,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
(2)寓言故事
寓言故事是文学体裁中的一种,讲述带有劝谕或讽刺意味的故事。它的结构简单,多用借喻手法,使富有教育意义的主题或深刻的道理在简单的故事中体现。《韩非子》中的寓言故事有《守株待兔》《自相矛盾》《滥竽充数》《老马识途》《买椟还珠》《郑人买履》《扁鹊治病》《宋人疑邻》《心不在马》《曾子杀猪》《螳螂捕蝉》等。
(3)阅读文言文——三步法
第一步,释义。参考注释读懂每句话的意思。具体方法可概括为六个字:留、删、补、换、调、变。
“留”,就是保留。凡是古今意义相同的词,以及古代的人名、地名、物名等,翻译时可保留不变。
“删”,就是删除。删掉无须译出的文言虚词。例如,“其人弗能应也”中,句末的“也”是语气助词,不译。
“补”,就是增补。①变单音节词为双音节词;②补出省略句中的省略成分;③补出省略了的语句。注意:补出的省略的语句要加括号。
“换”,就是替换。用现代汉语词汇替换古代汉语词汇。例如,“吾盾之坚”中,把“吾”换成“我的”。
“调”,就是调整。古代汉语的句式和现代汉语有些不同,翻译时要注意调整为现代汉语句式,使之符合现代汉语的规范。
“变”,就是变通。在忠实于原文的基础上,灵活翻译有关文字。
※注:还应注意古今异义、通假字等。
第二步,断句。参考注释读懂每句话的意思,然后根据意思正确地断句,把句子读通顺。第三步,朗读。“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多读有助于理解文言文,要反复诵读,注意停顿,培养语感。
(4)推荐阅读
鲁有执长竿入城门者,初竖执之,不可入;横执之,亦不可入。计无所出。俄有老父至,曰:吾非圣人,但见事多矣。何不以锯中截而入?遂依而截之。
释义:鲁国有个拿着长长的竿子进入城门的人,起初坚着拿不能进入,之后横着拿,也不能进入,他实在想不出办法来了。不久,有个年长的人来到这里,说:“我不是圣赞,只不过见的事比较多。为什么不用锯子将长竿从中截断后进入城门呢?”那个鲁国人于是按照老人的办法将长竿截断了。
启示:那个鲁国人做事死板,不会思考。年长的人自作聪明,好为人师。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思维要灵活,不要墨守成规,不知变通;要积极动脑,不能盲目听从别人的意见。
第16课:《田忌赛马》
1.课题解读
田忌,人名,是战国时齐国的一位大将。这篇课文生动地记叙了战国时期齐国大将田忌与齐威王赛马,第一次比赛,田忌输了,孙膑仔细地观看了这场比赛,巧用智谋,用相同的马调换一下出场顺序,就转败为胜,表现了孙膑的足智多谋。
2.课文重点理解
(1)孙膑看了几场比赛后发现……而且都能分成上、中、下三等。
理解:从这句话可以看出孙膑是个善于观察、勤于思考的人。
(2)田忌问道:“你是说换几匹更好的马?”
理解:田忌想更换马的想法是一般人会想到的办法。他认为现在的马不行,那就换几匹比现在更好的马,这样才有赢的可能。其实这个方法是不可行的,因为更换的马未必会比之前的马跑得快。
(3)田忌很信任孙膑,决定全听他的。
理解:这里的“很信任”和开头的“非常赏识”呼应,因为赏识,所以信任;因为信任,孙膑才会“胸有成竹”地出谋划策。
(4)比赛双方摩拳擦掌,跃跃欲试。观众们也兴致勃勃地猜测着比赛结果。
理解:“摩拳擦掌”“跃跃欲试”“兴致勃勃”等词语写出了比赛前的场面,渲染了紧张的局势。
(5)齐威王好奇地向田忌:“你这样安排……出谋划策了?”
理解:这句话照应前面提到的孙膑的观察:大家的马脚力相差不多,而且都能分成上、中、下三等,相同的条件,要想取胜,谋略尤为重要。
3.问题探究
(1)为什么孙膑“胸有成竹”?说说孙膑制订计策的思维过程。
孙膑一开始就观察到马的脚力相差不多,而且都能分成上、中、下三等,他以此为依据,想出了以智取胜的办法。
孙膑的思维过程:如果田忌按照上等马对上等马、中等马对中等马、下等马对下等马的方式对阵,胜负难以预料。但是田忌的上等马一定比对方的中等马跑得快,田忌的中等马一定比对方的下等马跑得快。调换一下马的出场顺序,用下等马对上等马、上等马对中等马、中等马对下等马,就极有可能实现三局两胜,从而保证最终的胜利。
(2)孙膑为什么要让田忌这样安排马的出场顺序?
①孙膑知已知彼,经过细心观察,发现大家的马脚力相差不多,而且都能分成上、中、下三等,这是取胜的前提条件。②孙膑通过科学的分析,让田忌用下等马对齐威王的上等马,用上等马对齐威王的中等马,用中等马对齐威王的下等马,以最弱对最强抵消对方优势,再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最后,田忌以“胜两场输一场”的结果获胜。
(3)你认为孙膑、田忌各有怎样的思维方式?
孙膑:善于观察、认真分析,善于灵活处理问题。
田忌:有思维局限,不能换个角度思考问题。
(4)读完课文,说说你从文中受到了什么启发。
这个故事启示我们,在处理问题时,要仔细观察、认真分析,要试着打破固有的思维模式,换个角度思考问题,这样往往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4.课后拓展
(1)体现儿童奇思妙想、创新思维的古诗。
舟过安仁
[宋]杨万里
一叶渔船两小童,收篙停棹坐船中。
怪生无雨都张伞,不是遮头是使风。
诗意:在一叶小渔船上,有两个小孩子,他们收起了竹篙,停下了船桨,坐在船中。哦,怪不得没下雨他们也张开了伞呢,原来不是为了遮雨,而是想用伞当帆让风使船前进啊!
(2)孙膑
孙膑,战国中期齐国人。早年孙膑与庞涓同学兵法,后庞涓投奔魏国,任魏将军。庞涓自知能力不及孙膑,荐膑于魏,庞涓又恐孙膑位过于己,反而加害孙膑,断膑两足使其终生残疾不得为将。齐国使臣惜膑之才,把孙膑带回齐国,齐将田忌善待之,荐于齐威王,威王问兵法,拜膑为师。公元前353年,魏将庞涓率军攻打赵都邯郸,赵求救于齐,齐威王以田忌为将军,孙膑为军师出兵救赵。田忌依照孙膑的谋划,没有直接去邯郸救赵,而是引兵直取魏都大梁,攻敌必救,迫使庞涓弃赵回救。孙膑在桂陵设伏,战胜庞涓。孙膑一举既解赵国之急,又败魏国之师。公元前341年,魏国以庞涓为将大举攻韩,韩告急于齐。齐宣王问救早与晚孰利。孙膑指出,韩魏之兵未弊而救之,是我代韩而受魏之兵。不如阴固韩之志,晚承魏之弊,“则可重利而得尊名也”。齐王善其策,在魏韩交兵五战五不胜之际起兵攻魏,庞涓以疲惫之师与孙膑战于马陵,兵败自刎。
1972年山东临沂银雀山汉墓出土的竹简《孙膑兵法》,反映了孙膑的军事思想。《孙膑兵法》认为战争有一定的规律;在战略战术上贵“势”,即依据一定条件占据主动和优势;突破前人速战速决的理论,提出了持久作战的思想;适应战国时期经济的发展,强调攻城;认为只有覆军杀将方为全胜,开创歼灭战的理论;对野战中车垒的运用、阵法的研究和将领的必备条件等均有阐述。
(3)齐威王
齐威王,战国时期齐国国君。妫姓,田氏,名因齐。战国初年,齐的大权在田氏手中,后田和得到周王承认而成为齐君。田和之孙威王针对卿大夫专权、国力不强之弊,用邹忌为相,田忌为将,孙膑为军师,进行政治改革,修明法制,选贤任能,赏罚分明,国力日强。经桂陵(今河南长垣西北)、马陵两役,大败魏军,开始称雄于诸侯。又礼贤重士,在国都临淄(今山东淄博市东北)稷门外建稷下学宫,广招天下贤士议政讲学,成为当时的学术文化中心。到齐威王末年,齐国成为诸侯国中最强盛的国家。
(4)与思维相关的故事。
相传战国时期,孙膑初到魏国,魏王要考查一下他的本事,以确定他是否真的有才华。一次,魏王召集众臣,当面考查孙膑的智谋。魏王坐在宝座上,对孙膑说:“你有什么办法让我从宝座上下来吗?庞涓出谋说:“可在大王宝座下边生起火来。"魏王说:“不可取。”孙膑说:“大王坐在上面,我是没有办法让大王下来。不过,大王如果是在下面,我却有办法让大王坐上去。魏王听了,得意扬扬地说:“那好。”说着就从宝座上走了下来,还说:“我倒要看看你有什么办法让我坐上去。周围的大臣一时没有反应过来,也都嘲笑孙膑不自量力,等着看他的笑话。这时候,孙膑却哈哈大笑起来,说:“我虽然无法让大王坐上去,却已经让大王从座位上下来了。"这时,大家才恍然大悟,对孙膑的才华连连称赞。
(5)推荐阅读
孙膑庞涓斗智
魏惠王花了好些金钱招天下豪杰。当时有个魏国人叫庞涓的来求见,向他讲了些富国强兵的道理。魏惠王听了挺高兴,就拜庞涓为大将。
庞涓真有点本领。他天天操练兵马,先从附近几个小国下手,一连打了几个胜仗,后来连齐国也给他打败了。打那时候起,魏惠王更加信任庞涓。
庞涓自以为是了不起的能人。可是他知道,他有一个同学齐国人孙膑,本领比他强。据说孙膑是吴国大将孙武的后代,只有他知道祖传的《孙子兵法》。
魏惠王也听到孙膑的名声,有一次跟庞涓说起孙膑。庞涓派人把孙膑请来,跟他一起在魏国共事。哪儿知道庞涓存心不良,背后在魏惠王面前诬陷孙膑私通齐国。魏惠王十分恼怒,把孙膑办了罪,在孙膑的脸上刺了字,还挖掉了他的两块膝盖骨。
幸好齐国有一个使臣到魏国访问,偷偷地把孙膑救了出来,带回齐国。
齐国大将田忌听说孙膑是个将才,把他推荐给齐威王。齐威王也正在改革图强。他跟孙膑谈论兵法后,大为赏识,只恨没早点见面。
公元前354年,魏惠王派庞涓进攻赵国,围了赵国的国都邯郸。第二年,赵国向齐威王求救。齐威王想拜孙膑为大将,孙膑忙推辞说:“不行。我是个受过刑的残废人,当了大将,会给人笑活。大王还是请拜田大夫为大将吧。”
齐威王就拜田忌为大将,孙膑为军师,发兵去救赵国。孙膑坐在一辆有篷帐的车子里,帮助田忌出主意。
孙膑对田忌说:“现在魏国把精锐的兵力都拿去攻赵国,国内大多是些老弱残兵,十分空虚。咱们不如去攻魏国大梁。庞涓听到了,一定要放弃邯郸,往回跑。我们在半道上等着,迎头痛击他一顿,准能把他打败。”
田忌就按照这个计策做去。庞涓的军队已经攻下邯郸,忽然听说齐国打大梁去了,立刻吩咐退兵。刚退到桂陵(今河南长垣西北)地方,正碰上齐国兵马。两下里一开仗,庞涓大败。
齐国大军得胜而归,邯郸之围也解除了。
公元前341年,魏国又派兵攻打韩国。韩国也向齐国求救。那时候,齐威王已经死了。他的儿子齐宣王派田忌、孙膑带兵救韩国。孙膑又使出他的老法子,不去救韩,却直接去攻魏国。
庞涓得到本国的告急文书,只好退兵赶回去,齐国的兵马已经进魏国了。
魏国发动大量兵力,由太子申率领,抵抗齐军。这时候,齐军已经退了。庞涓察看一下齐军扎过营的地方,发现齐军的营盘占了很大的地方。他叫人数了数做饭的炉灶,足够十万人吃饭用的。庞涓吓得说不出话来。
第二天,庞涓带领大军赶到齐国军队第二回扎营的地方,数了数炉灶,只有能够供五万人用的了。
第三天,他们追到齐国军队第三回扎营的地方,仔细数了数炉灶,只剩了两万人用的了。庞涓这才放了心,笑着说:“我早知道齐军都是胆小鬼。十万大军到了魏国,才三天工夫,就逃散了一大半。”他吩咐魏军没日没夜地按着齐国军队走过的路线追上去。
一直追到马陵(今河北大名县东南),正是天快黑的时候。马陵道十分狭窄,路旁边都是障碍物。庞涓恨不得一步赶上齐国的军队,就吩咐大军摸黑往前赶去。忽然前面的兵士回来报告说:“前面的路给木头堵住啦!”
庞涓上前一看,果然见道旁的树全砍倒了,只留下一棵最大的没砍,细细瞧去,那棵树的一面还刮去了树皮,露出一条树瓤来,上面影影绰绰还写着几个大字,因为天色昏暗,看不清楚。
庞涓叫兵士拿火来照。有几个兵士点起火把来。趁着火光一瞧,那树瓤上面写的是:“宠涓死于此树下。”
庞涓大吃一惊,连忙吩咐将士撤退,已经晚了。四周不知道有多少箭,像飞蝗似的冲魏军射来。一时间,马陵道两旁杀声震天,到处是齐国的兵士。
原来这是孙膑设下的计策,他故意天天减少炉灶的数目,引诱庞涓追上来。他算准魏兵在这时辰到达马陵,预先埋伏着一批弓箭手,吩咐他们只等树下有火光,就一齐放箭。庞涓走投无路,只得拔剑自杀。
齐军乘胜大破魏军,把魏国的太子申也俘虏了。
打这以后,孙膑的名气传遍了各诸侯国。他写的《孙膑兵法》一直流传到现在。
第17课:《跳水》
1.课题解读
本文叙述了在一艘外国轮船上发生的故事:一只猴子把船长儿子戴的帽子挂到了桅杆最高的横木的一头,孩子为了追回帽子,走上横木。在万分危急的时刻,船长急中生智,命令儿子跳水,水手及时下水抢救,终于使孩子转危为安。故事蕴涵着这样的道理:事物是不断发展和变化的,我们要根据情况的变化采取相应的果断行为。
2.课文重点理解
(1)这一天风平浪静,水手们都在甲板上。一只大猴子在人群里钻来钻去,模仿人的动作,惹得大家哈哈大笑。它显然知道大家拿它取乐,因而更加放肆起来。
理解:因为风平浪静,水手们无所事事,才有时间逗猴子玩。猴子和人熟悉,人们心情很放松。这一段给后面提供具体的活动场所、活动环境,写出了人们的心理状态等,为下文做铺垫。
(2)水手们又大笑起来,只有那个孩子哭笑不得,眼巴巴地望着猴子坐在桅杆的第一根横木上,摘下帽子来用牙齿咬,用爪子撕,好像故意逗他生气。
理解:“哭笑不得”哭也不是,笑也不是,形容处境尴尬,不知如何是好。“眼巴巴”形容急切地看着不如意的事情发生而无可奈何。
(3)“孩子吓唬它,朝着它大喊大叫。猴子不但不理,还撕得更凶了。
理解:猴子和大家很熟悉,又知道大家在拿它取乐,不会对它怎么样,还觉得逗引一个小孩更能取乐,所以就放肆了。
(4)水手们笑得更欢了,孩子却气得脸都红了。他脱了上衣,爬上桅杆去追猴子。
理解:因为猴子放肆撕咬他的帽子,任凭他怎么喊叫都不听,水手们笑得更欢了,猴子的逗弄和水手的笑让孩子自尊心受到了伤害,所以要去追猴子。从“气得脸都红了”可以看出自尊心受到了伤害。
(5)孩子气极了,他的手放开了绳子和桅杆,张开胳膊,摇摇晃晃地走上横木去取帽子。这时候,甲板上的水手全都吓呆了。
因为孩子只要一失足,直摔到甲板上就没命了。即使他走到横木头上拿到了帽子,也难以回转身来。孩子有生命危险,所以全都吓呆了。
玩笑开大了,怎么光顾拿猴子取乐了,没有考虑孩子的内心感受,没有保护好孩子呢?
(6)有个人吓得大叫了一声。孩子听到叫声往下一望,两条腿不由得发起抖来。
“不由得”是“不禁”的意思,孩子往下一看,这么高,也感觉到害怕了,吓得两腿发抖了。
(7)二十来个勇敢的水手已经跳进了大海:四十秒钟——大家已经觉得时间太长了。
破折号表示意思转折。前后半句并不矛盾。四十秒钟,在平时看来的确不算长,可是,当孩子落入大海之后,他的生命随时都会有危险,每一秒对于大家都是煎熬;所以大家觉得时间太长。这种感觉,突出了孩子处境的危险,也表现了人们对于孩子的担心和不安。
3.问题探究
(1)文章开头两句话有什么作用?
这两句话开门见山地介绍了故事发生的环境,为全文做了必要的铺垫:①交代了事情发生的条件。正因为风平浪静,水手们才会轻松悠闲起来,才有兴趣拿猴子取乐。②暗示了事情的结局。正因风平浪静,孩子跳进水里才能被水手迅速救起,转危为安。由此可见,这两句话的含义是跟事情的发生和结局密切相关的,在文章的开头作了简明的交代,使文章前后照应,结构严谨。
(2)默读课文,想想故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把下面的内容填写完整,再讲讲这个故事。
水手拿猴子取乐→(猴子拿走船长儿子的帽子,孩子被激怒,孩子走到桅杆顶端的横木取帽子,陷入险境)→(船长逼孩子跳海而化险为夷)
讲故事:
在一艘环游世界归来的帆船上,人们逗猴子取乐,猴子放肆起来,摘走船长儿子的帽子,反过来逗孩子。孩子因猴子的挑逗和水手的哄笑而生气,爬上桅杆去夺帽子。后来,孩子在猴子的挑衅下失去理智,走上桅杆顶端的横木去取帽子,从而陷入险境。在水手和孩子都被吓呆的关键时刻,船长机智、果断,用枪逼着孩子跳入大海而化险为夷。
(3)课文多次描写水手们的“笑”,把相关的语句找出来,说说这几次“笑”与故事情节发展的联系。
“这一天风平浪静,水手们都在甲板上……因而更加放肆起来”,猴子因水手拿它取乐而更加放肆,拿走了孩子的帽子,这是故事的起因。
“水手们又大笑起来,只有那个孩子哭笑不得,眼巴巴地望着猴子坐在桅杆的第一根横木上,摘下帽子来用牙齿咬,用爪子撕,好像故意逗他生气。”孩子一方面因为水手的哄笑而难堪,另一方面对猴子无计可施,所以一时哭笑不得。
“水手们笑得更欢了,孩子却气得脸都红了。”水手们更加放肆的笑声深深伤害了孩子的自尊心,让孩子恼羞成怒。于是他不顾一切去追赶猴子,这就进一步推动了故事的发展,才有了后面孩子陷入危险的情节以及如何救孩子的高潮等。
(4)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告诉我们:遇事不能任性,要沉着冷静,善于分析,不可鲁莽。
(5)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告诉我们:遇事不能任性,要沉着冷静,善于分析,不可鲁莽。
(6)船长真会对儿子开枪吗?你可以看出船长有怎样的品质?
不会,因为他爱儿子,才会想到用这种办法救人。也只有他才会想到用这种办法救人。跳水是救儿子的最好办法,他这是在逼迫孩子跳水。 船长有机智、勇敢、沉着、果断的优良素质。
4.课后拓展
(1)作者简介
列夫·尼古拉耶维奇·托尔斯泰:(1828年9月9日-1910年11月20日),19世纪中期俄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思想家,哲学家,代表作有《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等。
托尔斯泰出生于贵族家庭,1840年入喀山大学,1847 年退学回故乡在自己领地上作改革农奴制的尝试。1851~1854年在高加索军队中服役并开始写作。1854~1855年参加克里米亚战争。1855年11月到彼得堡进入文学界。1857年托尔斯泰出国,看到资本主义社会重重矛盾,但找不到消灭社会罪恶的途径,只好呼吁人们按照“永恒的宗教真理”生活。1860~1861年,为考察欧洲教育,托尔斯泰再度出国,结识赫尔岑,听狄更斯演讲,会见普鲁东。1863~1869年托尔斯泰创作了长篇历史小说《战争与和平》。1873~1877年他经12次修改,完成其第二部里程碑式巨著《安娜·卡列尼娜》。70年代末,托尔斯泰的世界观发生巨变,写成《忏悔录》(1879一1882)。80年代创作:剧本《黑暗的势力》(1886)、《教育的果实》(1891),中篇小说《魔鬼》(1911)、《伊凡·伊里奇之死》1886)、《克莱采奏鸣曲》(1891)、《哈泽·穆拉特》(1886~1904);短篇小说《舞会之后》(1903),特别是1889~1899年创作的长篇小说《复活》是他长期思想、艺术探索的总结。
托尔斯泰晚年力求过简朴的平民生活,1910年10月从家中出走,11月病逝于一个小站,享年82岁。
列宁对他的评价是托尔斯泰是“俄国革命的镜子”,是具有“最清醒的现实主义”的“天才艺术家”。高尔基对他的评价是“不认识托尔斯泰者,不可能认识俄罗斯。
(2)列夫·托尔斯泰名言
◇爱和善就是真实和幸福,而且是世界上真实存在和唯一可能的幸福。
◇理想的书籍是智慧的钥匙。
◇人生的价值,并不是用时间,而是用深度去衡量的。
◇财富并非永久的朋友,朋友却是永久的财富。
◇生命就是运动,人的生命就是运动。
◇决心就是力量,信心就是成功。
◇天才的十分之一是灵感,十分之九是血汗。
◇理想是指路明灯。没有理想就没有坚定的方向;没有方向就没有生活。
◇做好事的乐趣乃是人生惟一可靠的幸福。
(3)概括主要内容——串联六要素法
写人记事的文章一般包括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只要找出这六要素,再将它们串联起来,就能概括出文章的主要内容了。
例如,本文的六要素是这样的:
时间——风平浪静的一天。
地点——一艘环游世界归来的帆船上。
人物——船长的儿子、水手们、船长,外加一只猴子。
起因—水手们拿猴子取乐,猴子放肆,摘走了船长儿子的帽子。
经过——猴子将帽子挂到了桅杆顶端最高的横木的一头,孩子为了追回帽子,走上横木,陷入了危险的境地。
结果—船长果断用枪逼迫孩子跳海,水手们救起了孩子,使孩子转危为安。
主要内容:风平浪静的一天,在一艘环游世界归来的帆船上,水手们拿猴子取乐。放肆的猴子摘走了船长儿子的帽子,并把帽子挂到了桅杆顶端最高的横木的一头。孩子为了追回帽子,走上横木,陷入了危险的境地。在这万分危急的时刻,船长果断用枪逼迫孩子跳海,水手们救起了孩子,使孩子转危为安。
语文园地
1.交流平台
(1)交流指导
①回顾本单元《田忌赛马》《跳水》两篇课文中的主要人物,交流他们面对了什么样的情况,想出了什么办法,了解他们的思维过程。
②认真阅读教材中“交流平台”的内容后比较、讨论,看看自己的结论和“交流平台”中所写的内容有什么异同,可以在不同处做好标记。
③分享平时阅读或生活中遇到的一些情境,说说自己遇到问题是怎样思考和解决的。
④总结成功或失败的原因,明白在生活中遇到问题,也应该先分析当时的情况,再选择合适的办法去解决。
(2)交流范例
丁丁:学习《自相矛盾》时,我推测了向楚人发问的人的思维过程。这个楚人说没有东西能刺破他的盾,又说他的矛什么都能刺破。但没有东西能刺破的盾和什么都能刺破的矛是不可能同时存在的,那到底是他的盾坚固还是他的矛锋利呢?用他的矛去刺他的盾会怎样呢?这个楚人真是自相矛盾!
当当:《田忌赛马》中,孙膑通过仔细观察,发现只要调整马的出场顺序就能使田忌在赛马中获胜;跳水》中,船长在万分危急的情况下,根据具体情况进行综合考量,当机立断,做出让儿子跳水的决定,使儿子脱险获救。他们的机智和果断让人叹服。
冬冬:在生活中,当我们遇到问题时,不要惊慌失措,也不要垂头丧气,而应该认真分析当时的具体情况,然后思考出恰当的办法去解决。
2.词句段运用
(1)读一读,注意加点的字,说说你有什么发现。
我的发现:①每组都是用一个双音节词来解释加点的单音节词。②词语释义中的加点字是文言文中要解释的单音节词,也就是说文言文中的一些单音节词可以用现代汉语中的一些双音节词来解释。
(2)读一读,注意加点的部分,说一说自己类似的体验,再选择一种体验写一写。
◇二十来个勇敢的水手已经跳进了大海:四十秒钟——大家已经觉得时间太长了。等孩子一浮上来,水手们就立刻抓住了他,把他救上了甲板。
◇几十年,几百年,几千年,时间一转眼就过去了。成千上万只绿翅膀的苍蝇和八只脚的蜘蛛来了又去了。
提示:第一段话,通过放大人们的感受,突出了人们心理上的时间的漫长和人们等待的焦虑;第二段话,罗列一组表示时间漫长的词语,说这么漫长的时间“一转眼就过去了”,突出时间流逝之快。
示例:◇两点,两点半,三点,三点半…我在床上翻来覆去,一次又一次地望向墙上的挂钟,天怎么还不亮啊?我们什么时候才能出发去旅行呀?
◇一年,三年,五年…转眼间,我已经十二岁了,回忆起小时候的趣事,仿佛就在昨天。
3.下面的片段节选自叶圣陶先生为一位中学生修改的作文。读完后,你对叶圣陶先生的修改有什么感受?和同学交流。
提示:叶圣陶先生对这篇作文做了仔细的推敲、修改,主要是从以下四个方面修改的。
①改正不恰当的标点符号和错别字。
如,“心就像刚上岸的鱼‘扑腾、扑腾’一个劲儿地跳”,在“鱼”后加上了逗号,删掉了“扑腾、扑腾”中的顿号。将“象开玩笑似的说”中的“象”改为“像”。
②把用词不准确的地方改准确。
如,把“一张画像”改为“一幅画像”。把“书皮”改为“课本的包书纸”。将“我递给同桌小强看,还不停地给他讲着”中的“不停”改为“悄悄”,这就更符合当时正在上课的实际情况。将“一只手把画给拿走了”“原来拿画的正是王老师”“忽然他又把画放下”中的“画”改为“几何课本”,因为王老师拿的是带有画的课本,并不仅仅是一幅画。
③)把不通顺的句子改通顺。
如,“口里还不住地呐喊”改为“从口里还吐出来几个字”,因为呐喊是“大声喊叫助威”的意思,而画面是不可能出声的,这样改既符合画面的意思,又使表达更确切。作文中还写道:“我看见他的粗眉紧皱着,像拧成了一股黑绳。”“拧成了一股黑绳”比喻不当,言过其实,叶圣陶先生改为“我看见他紧皱着眉头”,不仅文字简洁,而且符合当时的实际情况。
④增删词句,使语言更规范,意思表达更清楚、完整。
如,作文中写“上课了,他挺直了腰板望了望大家,然后鞠躬让大家坐下”,叶圣陶先生改为“上课铃一响,他走进教室,挺直腰板望了望大家,然后鞠躬,让大家坐下”,使句子不啰唆,句与句之间的衔接比较紧密,意思表达得也更准确完整。
4.日积月累
提示:题目中涉及的词语都是我国古代对不同年龄的特定的称谓。
豆蔻年华:指女子十三四岁的年纪。
注释:出自唐代杜牧《赠别》:“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及筓:指女子年满十五岁。
注释:笄:束发用的簪子。古时女子年满十五岁把头发绾起来,戴上簪子。◎弱冠:指男子二十岁左右的年纪。
注释:古代男子二十岁行冠礼,表示已经成人,因为还没达到壮年,所以叫作弱冠。◎而立:指人三十岁。
注释:出自《论语·为政》:“三十而立。”指人至三十,应该有所成就。
◎不惑:指人四十岁。
注释:出自《论语·为政》:“四十而不惑。”指年至四十,能明辨是非而不受迷惑。◎花甲:指人六十岁。
注释:以天干与地支依次错综搭配,六十年周而复始,称“花甲”。后来用以形容年纪。
◎古稀:指人七十岁。
注释:出自唐代杜甫《曲江》:“人生七十古来稀。”
◎期颐:指人一百岁。
注释:出自《礼记·曲礼上》:“百年曰期,颐。”指百岁高龄的人需要颐养。
第八单元(知识清单)-2023-2024学年五年级语文下册 部编版: 这是一份第八单元(知识清单)-2023-2024学年五年级语文下册 部编版,共22页。试卷主要包含了易读错的字,易写错字,生字组词,多音字,形近字组词,重点词语,重点词语理解,近义词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第七单元(知识清单)-2023-2024学年五年级语文下册 部编版: 这是一份第七单元(知识清单)-2023-2024学年五年级语文下册 部编版,共21页。试卷主要包含了易读错的字,易写错字,生字组词,多音字,重点词语,重点词语理解,近义词,反义词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第五单元(知识清单)-2023-2024学年五年级语文下册 部编版: 这是一份第五单元(知识清单)-2023-2024学年五年级语文下册 部编版,共1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易读错的字,易写错字,多音字,重点词语,重点词语理解,近义词,反义词,词语归类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