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3年新教材高中地理第4章地球上水的运动与能量交换第3节海_气相互作用及其影响课件中图版选择性必修1 课件 0 次下载
- 2023年新教材高中地理热点微专题5第5章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地域分异规律课件中图版选择性必修1 课件 0 次下载
- 2023年新教材高中地理章末整合提升5第5章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地域分异规律课件中图版选择性必修1 课件 0 次下载
- 2023年新教材高中地理第5章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地域分异规律第1节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课件中图版选择性必修1 课件 0 次下载
- 2023年新教材高中地理第5章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地域分异规律第2节自然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课件中图版选择性必修1 课件 0 次下载
2023年新教材高中地理本册整合提升课件中图版选择性必修1
展开要点一 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1.昼夜交替(1)晨昏线的判断:顺着地球的自转方向,由夜进入昼的为晨线,由昼进入夜的为昏线。(2)晨昏线的移动方向:与地球自转的方向相反,为自东向西移动。(3)昼夜交替的周期:1个太阳日。
2.时差(1)产生原因:经度差异→同一纬线,东边的时刻比西边的时刻 早→“东早西晚”。(2)计算方法:先求经度差或时区差,“东加西减”。(3)日期变更:自西向东过0时经线,日期要加一天,过国际日界线(180°经线),日期要减去一天;新的一天的范围是从0时所在经线向东到180°经线,旧的一天的范围是从0时所在经线向西到180°经线。3.沿地表水平运动物体的运动方向发生偏转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赤道不偏转。
[试题演练]下图为以北极为中心点的地球运动示意图,图中阴影部分表示7月6日,非阴影部分为7月7日。读图,完成第1~2题。
1.NA的经度为( )A.135°EB.45°WC.45°ED.135°W2.此时北京时间为( )A.7月6日11时B.7月7日11时C.7月6日8时D.7月7日13时【答案】1.B 2.B
【解析】第1题,图中中心点为地球北极点,则地球逆时针自转,图中阴影部分表示7月6日,非阴影部分为7月7日,则NA经线以东为7月7日(今天),NB以东为7月6日(昨天),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零时经线以东为今天,180°经线以东为昨天,则NB为180°经线,NA为零时经线,图中显示,NA位于NB (180°)以西225个经度,因此NA为45°W,B项正确。第2题,根据上题的分析可知,NA为0时经线,NA的经度为45°W,即45°W的地方时为0:00,北京时间为120°E的地方时, 120°E位于45°W以东165°,即早11小时,因此此时北京时间为7月7日11时,B项正确。
要点二 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1.昼夜长短的变化(1)季节变化(以北半球为例)。①夏半年,昼长夜短,越往北昼越长、夜越短,北极地区出现 极昼。②冬半年,昼短夜长,越往北昼越短、夜越长,北极地区出现 极夜。③春、秋分日:全球各地昼夜等长,均为12时。
(2)纬度变化。①对称规律:同一纬线上各点昼夜长短相同(同线等长);南北半球同纬度昼夜长短相反。②递增规律:北半球,夏半年纬度越高,昼越长;冬半年纬度越高,夜越长。③变幅规律:赤道全年昼夜平分;纬度越高,昼夜长短的变化幅度越大;纬度越低,变化幅度越小。
2.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变化(1)纬度变化:从太阳直射点所在纬线分别向南北两侧递减;离直射点距离越近(纬度差越小),正午太阳高度角越大,即“近大远小”。(2)季节变化:直射点向本地所在纬线移来,则正午太阳高度角增大,移去则减小,即“来增去减”。3.太阳视运动北半球,夏半年日出东北,日落西北;日出越早,日落越晚,方位越偏北;出现极昼的地区,日出正北,日落正北。
[试题演练](2022年山东菏泽模拟)2022年1月1日,《中国国家地理》通过某平台发布一张在某地采用多次曝光技术拍摄的照片 (下图) , 为广大读者送上新年第一天的“日不落”天文奇观。据此完成第3~4题。
3.拍摄照片时镜头指向( )A.正东B.正南C.正西D.正北4.未来一个月,拍摄地( )A.正午太阳高度变小B.日出正南方向C.持续出现极昼D.开始出现极夜【答案】3.B 4.A
【解析】第3题,“日不落”即极昼现象。由材料可知,图中拍摄的应该是一天中太阳高度最低的时段前后的景观,且太阳高度最低时正好位于地平线上,说明当地该日刚好出现极昼现象,地方时为0时左右,1月1日,只有南极附近地区才会出现极昼,0时太阳位于正南方向,B项正确。第4题,未来一个月,也就是从1月1日到2月1日,太阳直射点一直向北移动,该地的正午太阳高度变小,A项正确;未来一个月后,拍摄地极昼现象消失,但仍然具有昼长夜短的特点,日出东南方向,日落西南方向,B、C项错误;未来一个月期间,太阳直射点一直位于南半球,当地不会出现极夜,D项错误。
要点三 内力作用与地表形态1.板块构造与地貌(1)生长边界→板块张裂→地壳薄弱→岩浆侵入或喷出,地球内部能量释放→易形成火山,形成新的岩石(岩石年龄新),地热资源丰富→如冰岛。(2)消亡边界→板块挤压→碰撞产生巨大能量,易发生地震→岩层消亡(岩石年龄老),部分褶皱隆起→如非洲板块与亚欧板块挤压,使地中海缩小,阿尔卑斯山脉隆起,地中海沿岸多地震;南极洲板块与美洲板块挤压,消亡边界处形成海沟,美洲板块挤压抬升,形成安第斯山脉。
2.地质构造与构造地貌(1)褶皱——背斜和向斜。
(2)断层——地垒和地堑。
[试题演练]石油地质图上,某一岩层顶部海拔相同点的连线,称为构造等高线(单位:米),它可以直观地反映地下的构造情况,是石油勘探与开发中常用的图件。读某区域含油岩层顶部构造等高线示意图(图中虚线为河流),完成第5~6题。
5.①②③表示地质勘探过程中三种不同类型的钻井,据图判断它们分别是( )A.气井、水井、油井B.水井、气井、油井C.气井、油井、水井D.水井、油井、气井6.该地沿E→F线绘制的地质剖面图是( )
【答案】5.B 6.B
【解析】第5题,①钻井所在处岩层海拔低,有利于集水,②③处钻井岩层海拔较高,与背斜相似,适于储存油气资源;②钻井所在处海拔高于③处,因此②处为气井、③处为油井。第6题,E→F线由高到低,再到高,且沿线穿过了断层。
要点四 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1.主要的侵蚀作用与侵蚀地貌
2.主要的堆积作用与堆积地貌
[试题演练]下图为金沙江某河段河流阶地示意图。读图,完成第7~9题。
7.图示河段的河流流向最可能为( )A.自西北向东南B.自北向南C.自东北向西南D.自东南向西北8.图示河流阶地形成之前,该地区可能发生的内力作用是( )A.地壳运动B.变质作用C.地震D.岩浆活动9.下面四个阶段中,河流流速最慢的是( )A.T1B.T2C.T3D.T4【答案】7.A 8.D 9.B
【解析】第7题,图中箭头所指方向为东北方向,金沙江位于北半球,河流右岸侵蚀,左岸堆积。读图可知,该河段河流东北岸以河流堆积地貌为主,据此可判断,河流流向最可能为自西北流向东南。第8题,读图可知,金沙江该河段的基岩为玄武岩,属于喷出岩,因此河流阶地形成之前,最可能发生岩浆活动。第9题,河流流速快慢会影响河流阶地沉积物颗粒的大小,河水流速快,沉积物颗粒大;河水流速慢,沉积物颗粒小。T1、T2、T3、T4四个阶地中,T2阶地由粉砂层组成,沉积物颗粒小,因此此时期河流流速最慢;T1、T3、T4阶地由河流砾石组成,沉积物颗粒大,河流流速快。
要点五 岩石圈的物质循环1.三大类岩石
2.岩石圈物质循环图的判读
(1)岩浆:“三进一出”。(2)岩浆岩:“一进三出”。(3)变质岩和沉积岩:“二进二出”。(4)沉积物指向的一定是沉积岩。
[试题演练]图Ⅰ为位于河北阜平的片麻岩天生桥(天生桥由瀑流沿山谷裂隙冲蚀而形成),图Ⅱ为岩石圈物质循环过程示意图。读图,完成第10~11题。
10.图Ⅱ中表示天生桥岩石类型的是( )A.甲B.乙C.丙D.丁11.形成图Ⅰ中天生桥景观的地质作用是( )A.①B.②C.③D.④【答案】10.B 11.A
【解析】第10题,天生桥片麻岩的岩石类型是变质岩,与丁相关的箭头“一进三出”,说明其是岩浆岩,丙是岩浆,乙是变质岩,甲是沉积岩。第11题,形成图Ⅰ中天生桥景观的地质作用是外力作用,图中①是外力作用。
要点六 常见天气系统1.锋面与天气(1)冷锋:冷气团主动向暖气团移动,暖气团被迫抬升。过境时,出现刮风、阴雨(雪)等天气。过境后,气温降低,气压升高,天气转晴。(2)暖锋:暖气团主动向冷气团移动,暖气团主动爬升。过境时,多形成连续性降水天气。过境后,气温升高,气压降低,天气转晴。(3)准静止锋:冷、暖气团势力相当,锋面移动幅度很小,降水强度小,多连续性阴雨天气。
2.低压(气旋)、高压(反气旋)与天气
[试题演练]在北半球中纬度锋面气旋发展的后期,若冷锋赶上暖锋,则东侧的暖锋向西、向南伸展,最后螺旋状地环绕在气旋中心四周,形成类似于“暖心”的结构。这一过程被称为暖锋后弯卷入过程。右图示意冬季某时刻北美大西洋300米高度气温与气旋中心。据此完成第12~13题。
12.图示范围内最高气温与最低气温的最大差值可能是( )A.14.9 ℃B.13.9 ℃C.12.9 ℃D.9.9 ℃13.甲地短时间内迎来的天气变化是( )A.风力加强,降水增多,气温升高B.风力减弱,降水增多,气温下降C.风力加强,降水减少,气温升高D.风力减弱,降水减少,气温下降【答案】12.B 13.A
【解析】第12题,图示地区等温距为2 ℃,气旋中心“暖心”的最高气温为14~16 ℃,冷空气最低气温为2~4 ℃,最高气温与最低气温相差值为10~14 ℃,气温的最大差值可能是13.9 ℃,B项正确。第13题,根据锋面图例可知,甲地未来一段时间内,大气由暖气团向冷气团一侧运动,会经历一次明显的降水过程,气温升高;气压梯度力会增大,风力应该增大,故风力加强。
要点七 气压带和风带及其对气候的影响1.气压带、风带(1)形成及分布。
(2)移动规律。随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而移动,就北半球而言,大致是夏季偏北,冬季偏南。
(3)对气候的影响。①低压带控制地区,盛行上升气流,水汽易凝结,降水丰富,气候湿润。②高压带控制地区,盛行下沉气流,水汽不易凝结,降水稀少,气候干旱。暖高压控制→炎热干燥;冷高压控制→寒冷干燥。③风带:西风控制降水多,信风和极地东风控制降水少。④气压带和风带交替控制→同一地区不同季节受气压带和风带交替控制→气候特点有显著季节差异,如热带草原气候和地中海气候。
2.海陆的热力差异→海陆的气压分布→产生季风环流(1)东亚季风。
(2)南亚季风:夏季南半球的东南信风北移越过赤道,向右偏转,形成西南季风;冬季受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影响,风由陆地吹向海洋,形成东北季风。
[试题演练]下图为我国某地风向方位角(以正北方向为起点,顺时针方向转过的角度)月变化统计。读图,完成第14~16题。
14.7月,该地的盛行风是( )A.东南风B.东北风C.西南风D.西北风15.导致该地8—9月风向发生明显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地球公转速度由慢变快B.洋流流向发生变化C.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D.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16.该地的气候特征是( )A.冬冷夏热,全年少雨B.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C.冬冷夏热,夏雨稍多D.夏季高温多雨,冬季温暖少雨【答案】14.C 15.D 16.D
【解析】第14题,读图可知,风向方位角是以正北方向为起点,顺时针方向转过的角度。7月,该地的盛行风向转过的角度约为240°,盛行风是西南风。第15题,根据风向方位角,8—9月,该地风向由西南风转变为东南风,再转变为东北风。两者风向相反,说明该地处于季风控制区,风向发生明显变化的主要原因是海陆热力性质差异。第16题,该地夏季盛行西南风,冬季盛行东北风,可推断位于我国西南地区,属于亚热带、热带季风气候,气候特征是夏季高温多雨,冬季温暖少雨。
要点八 水体的相互补给河流因流经地区的气候、地形等条件存在差异,其补给类型和特点也存在显著差异,具体比较如下表所示。
[试题演练]鄱阳湖是长江流域的第一大湖泊,其水量变化受降水、流域内河流径流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下图为2000—2015年鄱阳湖水量和流域降水总量的年际和季节变化图。读图,完成第17~18题。
17.鄱阳湖水量( )A.年际变化小,季节变化大B.年际变化大,季节变化小C.汛期期间年际变化大D.降水多的月份年际变化小
18.10—11月,伴随着流域降水的增多,鄱阳湖平均水量却持续降低,主要是因为( )A.长江水位低,湖水外泄B.湖泊面积大,湖水蒸发多C.流域内河流补给有延迟D.围湖造田广,截留湖水多【答案】17.C 18.A
【解析】第17题,读图可以看出,鄱阳湖水量年际变化大,季节变化也大,A、B项错误。鄱阳湖水量在5—10月汛期期间年际变化大,枯水期的年际变化相对小,C项正确。5月、6月降水多的月份年际变化大,D项错误。第18题,10—11月,流域降水量虽然有小幅度上升,但是此时湖泊水位高,而长江水位相对低,湖泊水补给河流水,湖水外泄,所以鄱阳湖平均水量持续降低,A项正确。与夏季相比,10—11月,气温相对降低,蒸发减弱,B项错误。流域内河流补给延迟,不会导致鄱阳湖平均水量持续降低,C项错误。10—11月,鄱阳湖平均水量持续降低与围湖造田关系不大,D项错误。
要点九 洋流及其对地理环境的影响1.洋流的分布规律
2.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试题演练]下图是某海区海水等温线分布图。读图,完成第19~20题。
19.对图中甲、丙两洋流的叙述,正确的( )A.甲为暖流,丙为寒流B.甲在南半球,丙在北半球C.甲向西南方向流,丙向东北方向流D.甲在高纬度,丙在低纬度
20.下列关于甲、丙两洋流的影响的叙述,正确的是( )①甲洋流对所经过的海区能起到增温、增湿的作用 ②丙洋流能使所经过的海区盐度增大 ③在甲、丙之间的乙地常年多雾 ④在甲、丙之间的乙地有渔场形成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答案】19.A 20.C
【解析】第19题,洋流的流向与等温线的凸出方向是一致的,据此可知,甲洋流由水温较高处流向水温较低处,为暖流;丙洋流由水温较低处流向水温较高处,为寒流,A项正确。整体来看,图中海水越往北水温越低,由此可知,甲、丙都在北半球, B项错误。洋流的流向与等温线的凸出方向是一致的,所以甲向东北方向流,丙向西南方向流, C项错误。甲处水温比丙处高,所以甲处纬度比丙处低, D项错误。
第20题,甲洋流为暖流,对所经过的海区能起到增温增湿的作用,①正确;丙洋流为寒流,能使所经过的海区盐度降低,②错误;甲、丙之间的乙地为寒、暖流交汇处,水汽容易凝结,所以常年多雾,③正确;在甲、丙之间的乙地,寒、暖流交汇,海水发生扰动,营养物质丰富,有利于渔场形成,④正确。
要点十 海—气相互作用1.海—气之间的水热交换(1)热量交换。①海洋热量的来源:海水吸收太阳辐射,并将热量储存,使海水增温,说明太阳辐射是海洋热量的来源。②大气热量的来源:海水通过传导、对流等方式加热近地面大气,并通过长波辐射的形式将热量传递给大气。
③热量的交换:海水吸收太阳辐射而增温,又通过蒸发失去热量。这些热量随水汽进入大气中,当水汽凝结时,又会将从海洋中吸收的热量释放出来。(2)水分交换:海水蒸发为水汽,水分进入大气;在一定的条件下,大气中水汽凝结,形成降水,大部分直接落回海洋。
2.厄尔尼诺与拉尼娜现象产生的影响(1)厄尔尼诺现象——赤道附近太平洋中、东部海域异常升温现象。带来的影响如下。
(2)拉尼娜现象——赤道附近太平洋东部海域异常降温现象。带来的影响如下。
[试题演练]厄尔尼诺与南方涛动关系密切。塔希提与达尔文两地(位置如图甲)的海平面气压差的距平值(某一系列数值中的某一个数值与平均值的差)被普遍地用以表示南方涛动的特征指数。南太平洋副热带高气压带与印度洋赤道低气压带差值的距平值连续保持负值时发生厄尔尼诺现象。下图乙为1980—2016年南方涛动指数年际变化,纵轴数值表示南方涛动特征指数。读图,完成第21~22题。
21.厄尔尼诺现象发生时( )A.信风带势力增强,太平洋东部海水异常增温B.信风带势力增强,太平洋东部海水异常降温C.信风带势力减弱,太平洋东部海水异常增温D.信风带势力减弱,太平洋东部海水异常降温
22.1988—1992年( )A.塔希提气压一直高于达尔文,1992年出现厄尔尼诺现象B.塔希提气压一直低于达尔文,1988年出现厄尔尼诺现象C.塔希提气压由大于达尔文转变为小于达尔文,1988年出现厄尔尼诺现象D.塔希提气压由大于达尔文转变为小于达尔文,1992年出现厄尔尼诺现象【答案】21.C 22.A
【解析】第21题,根据材料可知,厄尔尼诺现象导致南太平洋副热带高气压带与印度洋赤道低气压带差值低于多年平均值,说明信风比平均年弱,东南信风减弱导致太平洋东部冷海水上泛减弱,太平洋东部海水异常增温,C项正确。第22题,一般情况下,塔希提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达尔文受赤道低气压带控制,塔希提气压高于达尔文气压;距平为负值时,说明塔希提与达尔文气压差值小于平均值,发生厄尔尼诺现象,A项正确。
要点十一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1.自然环境要素间的物质迁移和能量交换(1)要素组成:大气、水、土壤、生物、岩石及地貌等。(2)物质迁移和能量交换:水循环、大气环流、生物循环、岩石圈物质循环等。2.自然环境的整体功能(1)生产功能:自然环境具有合成有机物的能力。(2)稳定功能:自然地理要素通过物质迁移和能量交换,使自然环境具有自我调节、保持性质稳定的功能。
3.自然环境的统一演化和要素组合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每时每刻都在演化,一个要素的演化必然伴随着其他各要素的演化,各要素的演化是统一的。4.自然环境对干扰的整体响应某一要素受干扰发生变化,其他要素发生连锁变化,最终导致整个自然环境发生改变。
[试题演练]风尘沉积通量的大小可以指示地区干燥度的变化。下图反映了青藏高原隆起与西北地区风尘沉积通量的变化情况。读图,完成第23~24题。
23.从水循环的过程看,青藏高原的隆起影响西北地区同期风尘沉积通量变化的主要环节是( )A.地面蒸发B.水汽输送C.大气降水D.地面径流
24.根据图中信息分析判断,青藏高原的隆起对西北地区地理环境的影响是( )①气候的大陆性变强 ②植被覆盖率增大 ③河湖及其水量增加 ④太阳辐射更强A.①④B.②③C.①②D.③④【答案】23.B 24.A
【解析】第23题,从图中可以看出,随着青藏高原的隆起,西北地区风尘沉积通量呈上升趋势,由此推断青藏高原阻断了印度洋水汽进入,水汽输送减少,致使西北地区气候更加干旱。第24题,青藏高原的隆起使西北地区更加干旱,晴天增多,太阳辐射增强。
要点十二 自然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1.影响因素太阳辐射量、距海远近等→产生水分和热量差异→影响自然环境要素间物质迁移和能量交换。
2.分异规律(1)纬度地带性:热量为基础,自然带呈现东西向延伸、南北向 更替。(2)陆地干湿度地带性:水分为基础,自然带呈现与海岸线平行的方向延伸,与海岸线垂直的方向更替。(3)垂直地带性:从山麓到山顶,因水热状况及其组合差异,分布着不同的景观带,构成垂直带谱。山麓基带与当地陆地自然地带一致。(4)地方性分异规律:受地形、岩石风化物等地方性因素影响,通过物质和能量再分配,形成尺度较小的地域分异。
[试题演练]下图示意世界某区域自然带分布。读图,完成第25~26题。
25.图示地区自然带的分布体现的是( )A.非地带性分异规律B.陆地干湿度地带性C.纬度地带性D.垂直地带性26.该地区甲自然带东部纬度偏低,与其密切相关的是( )A.面积辽阔的高原地形 B.太阳辐射的纬度差异C.降温减湿的拉布拉多寒流 D.降水丰富且四季分配均衡【答案】25.C 26.C
中图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本册整合提升课件: 这是一份中图版 (2019)必修 第一册本册综合教课内容ppt课件,共60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知识·体系构建,要点·归纳提升,要点四大气受热过程,②水平分布规律,2空间分布规律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湘教版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3本册整合提升教学课件: 这是一份高中地理湘教版 (2019)选择性必修3 资源、环境与国家安全本册综合教学ppt课件,共60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知识·体系构建,要点·归纳提升,环境污染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中图版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3全册整合提升教学课件: 这是一份中图版 (2019)选择性必修3 资源、环境与国家安全本册综合教学课件ppt,共60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知识·体系构建,要点·归纳提升,试题演练,环境污染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