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学年高中地理新中图版选择性必修1 期中检测试卷01](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10/12904492/0/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2021-2022学年高中地理新中图版选择性必修1 期中检测试卷02](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10/12904492/0/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2021-2022学年高中地理新中图版选择性必修1 期中检测试卷03](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10/12904492/0/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2021-2022学年高中地理新中图版选择性必修1 期中检测试卷
展开期中检测试卷
(时间:90分钟 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2021·天津市滨海新区汉沽第六中学月考)读下面四幅示意图,回答1~2题。
1.上图中,能正确表示黄赤交角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2.若黄赤交角由现状变为23°31′,下列现象中不会出现的是( )
A.北极圈的度数变为66°29′
B.地球上太阳光直射的范围增大
C.地球上出现极昼、极夜的天数增加,范围增大
D.地球上温带范围减小
答案 1.B 2.C
解析 第1题,黄赤交角是地球公转轨道面(黄道面)与赤道面的夹角,目前是23°26′;赤道面与地轴垂直。因此正确表示黄赤交角的是图②,选B。第2题,极圈的度数与黄赤交角度数互余,若黄赤交角由现状变为23°31′,则北极圈的度数变为66°29′。太阳光直射的范围为南北回归线及其之间的地区,回归线的纬度数与黄赤交角度数相等,若黄赤交角由现状变为23°31′,则地球上太阳光直射的范围增大。温带指回归线到极圈之间的地区,若黄赤交角由现状变为23°31′,则温带范围变为从23°31′到66°29′,较之前减小。极昼和极夜的天数受地球公转快慢的影响,与黄赤交角无关;极昼、极夜的范围是从极圈到极点之间,若黄赤交角由现状变为23°31′,北极圈的度数变为66°29′,极昼、极夜的范围增大。选C。
下图中的圆表示20°纬线圈,箭头表示地球自转方向。读图完成3~4题。
3.若A地的经度为10°W,则B地的经纬度为( )
A.(20°S, 170°E) B.(20°N,160°W)
C.(20°S, 130°E) D.(20°N,130°W)
4.若图中非阴影部分为今天,阴影部分为昨天,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OA所在经线为0° B.OB所在经线为180°
C.北京时间为6时 D.OA的地方时为12时
答案 3.B 4.C
解析 第3题,图中地球逆时针自转,故为北半球,B地的纬度为20°N ;若A地的经度为10°W,据地球自转方向可知,B地在A地的西方且相差150°,西经度数是向西增大的,因此B地的经度为160°W,B地的经纬度为(20°N,160°W),选B。第4题,日界线有两条:180°经线和地方时为0时的经线。顺地球自转方向,0时经线向东至180°经线为新一天,故OB为0时所在经线,OA为180°所在经线,A、B错误;读图, OA与OB相差150°,故OB为30°E, 地方时为0时,则北京时间为6时,OA的地方时为10时,C对、D错,选C。
(2020·江苏南京模拟)在北半球,把手表平置,时针指向太阳方向,在当地时间12时前,按顺时针沿时针与12时刻度线之间所成的夹角的平分线方向为南方(图a),12时后,按逆时针沿时针与12时刻度线之间所成的夹角的平分线方向为南方。当北京时间7时时,正在罗布泊(41°N,90°E)野外考察的李教授将手表的时针对准了刚刚升起的太阳(图b)。据此回答5~6题。
5.李教授所在地的南方应该是图b中的( )
A.S1 B.S2 C.S3 D.S4
6.图c中,能正确表示此时晨线的是( )
A.L1 B.L2 C.L3 D.L4
答案 5.C 6.C
解析 第5题,李教授所在的罗布泊的经度是90°E,北京时间7时时,罗布泊的地方时是5时。图b中太阳位置不动,表盘顺时针旋转,将5时刻度线指向太阳方向,此时是12时前,按顺时针方向,时针与12时刻度线之间所成的夹角为210°,角的平分线位于旋转前表盘10时刻度线与11时刻度线之间,即图b中S3的位置(见下图)。南方应该是图b中的S3。
第6题,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此时90°E经线与晨线相交,图c中,能正确表示此时晨线的是L3,C对。L1、L4与90°E无交点,A、D错。L2只在极点处与90°E相交,B错。
(2020·河北邢台月考)下图为“我国某城市(20°N,110°E)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年内变化图”,该地夏至日昼长为13小时13分钟。读图回答7~9题。
7.该地( )
A.位于热带季风气候区
B.夏至日正午太阳高度角达到一年中的最大值
C.一年内正午太阳高度角的最大差值约为40°
D.冬至日的正午太阳高度角为43°08′
8.关于图中各时间段的叙述,正确的是( )
A.①~②时间段,太阳直射点向北移动
B.②~③时间段,地球公转速度越来越快
C.③~④时间段,北极地区一直处于极昼
D.④~①时间段,太阳直射点向南移动
9.北半球冬至日,N城市(20°S,70°W)的昼长约为( )
A.10小时47分钟 B.12小时
C.13小时13分钟 D.16小时
答案 7.A 8.B 9.C
解析 第7题,根据该地的经纬度可知,该地位于热带季风气候区,A对。该地位于赤道与北回归线之间,正午太阳高度角最大时为90°,夏至日正午太阳高度角约为86°34′,B错。冬至日正午太阳高度角最小,约为46°34′,一年内正午太阳高度角最大差值为43°26′,C、D错。故选A。第8题,由图可知,①~②~③时间段该地正午太阳高度角先增大后减小,且增大时间短,减小时间长,可知①~②~③时间段太阳直射点逐渐南移,同理③~④~①时间段太阳直射点逐渐北移。①~②时间段,太阳直射点向南移,A错。②~③时间段,太阳直射点由20°N向南移,地球公转逐渐接近近日点,公转速度越来越快,B对。③~④时间段,太阳直射点从南回归线向北移动,北极地区并非一直处于极昼,C错。④~①时间段,太阳直射点向北移动,D错。故选B。第9题,根据该地位于北纬20°,夏至日昼长为13小时13分钟可判断,该地冬至日夜长为13小时13分钟,此时与之纬度相同的南半球N城市昼长为13小时13分钟,故选C。
(2020·百师联盟开学联考)新月形沙丘是平面形如新月的沙丘,是风积地貌的一种。新月形沙丘的纵剖面有两个不对称的斜坡,其中一斜坡两侧形成接近对称的两个尖角,称为沙丘的两翼。新月形沙丘大部分出现在沙漠的边缘地带。下左图为“新月形沙丘景观图”,右图为“新月形沙丘剖面图”。据此完成10~11题。
10.新月形沙丘两翼的延伸指向( )
A.迎风坡 B.背风坡
C.西部 D.东部
11.新月形沙丘大部分出现在沙漠边缘地带的可能原因是沙漠边缘( )
A.临近戈壁滩,植被状况差
B.地形复杂,利于泥沙沉积
C.高压控制,主导风向稳定
D.风力减弱,风积作用显著
答案 10.B 11.D
解析 第10题,根据风的侵蚀与搬运作用特点可知,缓坡为迎风坡,陡坡为背风坡,则新月形沙丘两翼的延伸指向新月形沙丘的背风坡,B正确。第11题,沙丘是风积地貌,沙漠边缘受下垫面等因素影响,风力减弱,风力侵蚀、搬运作用减弱,风力沉积作用显著,因而分布大范围的新月形沙丘,D正确。
(2021·江西省南昌市八一中学期末)“一线天”是我国名山奇峰中常有的石景,因两壁夹峙,缝隙所见蓝天如一线而得名。如图中的“一线天”一年中有两次(2月21日和A日)清晨日出时,阳光能穿过夹缝照到“一线天”的尽头。读图,完成12~13题。
12.该“一线天”的走向为( )
A.东南—西北走向 B.东北—西南走向
C.东西走向 D.南北走向
13.A日可能为( )
A.4月21日 B.6月22日
C.8月23日 D.10月21日
答案 12.A 13.D
解析 第12题,2月21太阳从东南方升起,该日阳光能穿过夹缝照到“一线天”的尽头,说明该“一线天”的走向为东南—西北走向,选A。第13题,据材料可知,“一线天”一年中有两次,说明2月21日和A日的清晨日出方位相同,则要满足两次太阳直射点所处的纬度位置相同,2月21日距离春分日有28天左右,则秋分日之后的28天左右约为10月21日,选D。
波浪岩(Wave Rock)位于澳大利亚西部城市帕斯以东340千米处的沙漠中,完全由花岗岩构成,它的形状像一排即将破碎的巨大且冻结了的波浪(如下面左图),下面右图为“岩石圈物质循环示意图”。完成14~15题。
14.形成波浪岩奇特形状的主要原因是( )
A.岩浆活动 B.风力侵蚀
C.海浪侵蚀 D.流水溶蚀
15.构成波浪岩的岩石属于上面右图中的( )
A.① B.② C.③ D.④
答案 14.B 15.B
解析 第14题,根据材料,波浪岩位于沙漠之中,主要是风力侵蚀作用的结果,B对。第15题,读右图可知,①处应是岩浆,岩浆只能形成岩浆岩,②是岩浆岩;碎屑物指向沉积岩,④是沉积岩,③是变质岩。构成波浪岩的岩石是花岗岩,应属于岩浆岩,B对。
泥火山是地下深处高压泥浆和气体通过岩石裂隙运移到地表而形成的锥状堆积体。下图示意全球泥火山分布。据此完成16~18题。
16.全球泥火山主要分布在( )
A.板块内部活跃地区 B.板块内部稳定地区
C.板块生长边界附近 D.板块消亡边界附近
17.泥火山最可能位于( )
A.断层构造 B.背斜顶部
C.向斜槽部 D.褶皱翼部
18.在岩石圈物质循环过程中,泥火山喷发物质在地球表层可转化为( )
A.喷出岩 B.侵入岩
C.沉积岩 D.变质岩
答案 16.D 17.A 18.C
解析 第16题,从图示可以看出,泥火山主要分布在地中海—喜马拉雅火山地震带和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属于板块消亡边界,选D。第17题,根据材料可知,泥火山是地下深处高压泥浆和气体通过岩石裂隙运移到地表而形成的锥状堆积体,可判断泥火山最可能位于断层构造,选A。第18题,在岩石圈物质循环过程中,泥火山喷发物质在地球表层经过外力作用可以转化为沉积岩,选C。
(2019·全国文综Ⅱ)霍林河发源于大兴安岭,为山前半干旱区及部分半湿润区的平原带来了流水及泥沙。受上游修建水库和灌溉的影响,山前平原河段多年断流。断流期间,山前平原上的洼地增多增大。据此完成19~21题。
19.修建水库前,营造该地区山前平原地表形态的力主要来自( )
A.构造运动 B.流水
C.冰川 D.风
20.断流期间,山前平原上的洼地增多增大是由于( )
A.地面沉降 B.流水侵蚀
C.风力侵蚀 D.冻融塌陷
21.伴随着洼地增多增大,周边地区可能出现( )
A.水土流失 B.沼泽化
C.土地沙化 D.盐碱化
答案 19.B 20.C 21.C
解析 第19题,来自大兴安岭的流水为山前平原带来了地表水、泥沙,同时也补给了地下水。受泥沙堆积影响,河流不断改道,地貌为泛滥平原,河床位置不固定,河漫滩广布,流水地貌发育良好,B正确;地处沉积平原,地面以沉降为主,而构造运动常形成高山、深谷,使地表变得高低不平,A错;我国只有山岳冰川,没有大陆冰川,因此该地不受冰川影响,C错;虽然一年四季流水作用和风力作用存在季节差异,但即使在风力作用最强的春季,由于地下水位高,河漫滩地表泥沙湿,亚表层泥沙被地下水浸泡,风力无法扬沙和侵蚀,D错。第20题,断流期间本区的风力改造了地表,侵蚀出风蚀洼地,C正确;地面沉降多为区域性的,沉降面积可能增加,但不会出现洼地不断增多现象,A错;即使在流水作用时期,本区也为流水堆积地区,流水不可能侵蚀出大量的洼地,何况处于流水断流时期,B错;本区虽然存在冻融作用,理论上可以形成冻融塌陷,但由于断流后地下水下降,加之地面松散物质为洪积物,质地粗,含水量低,因此冻融作用不明显,D错。第21题,在上游修建水库和灌溉,使区域的地貌营力由流水作用变为风力作用,引起下游地区土地次生沙化,C正确;水土流失是由于地表水侵蚀而引起的,沼泽化和盐碱化多由地下水上升引起,而该区域河道断流,地下水下降,不可能发生水土流失、沼泽化和盐碱化,A、B、D错误。
(2020·广东实验中学期中)位于新西兰南岛的亚伯塔斯曼国家公园面积约225平方千米,最高峰海拔1 156米。某游客在“五一”劳动节期间前往该公园进行徒步、自驾相结合的深度体验游。下图为该游客在公园内拍摄的一处景点照片,该景点位于海岸悬崖旁,由一形如苹果的巨型球状花岗岩从中间分裂为两瓣而成,被称为分裂苹果岩。据此完成22~23题。
22.花岗岩是一种较好的建材,形成这种岩石的作用为( )
A.变质作用 B.岩浆活动
C.地壳运动 D.固结成岩
23.该游客对分裂苹果岩的形成过程做了下列推理,其中合理的是( )
A.地壳抬升→剥蚀出露→球状风化→岩体断裂
B.地壳抬升→剥蚀出露→岩体断裂→球状风化
C.地壳下沉→剥蚀出露→水平挤压→岩体断裂
D.地壳下沉→剥蚀出露→水平拉张→岩体断裂
答案 22.B 23.A
解析 第22题,花岗岩是岩浆侵入到地壳内部形成的侵入岩,形成这种岩石的作用为岩浆活动,选B。第23题,分裂苹果岩是由巨型球状花岗岩从中间分裂为两瓣而成,是岩浆侵入到地壳内部形成的侵入岩;该景点位于海岸悬崖旁,说明经历了地壳抬升运动;花岗岩周围的围岩被外力剥蚀,围岩被剥蚀完毕后,花岗岩岩体出露地表,在外力的风化作用下,形成球状风化物,继续在外力的风化、侵蚀作用下,岩体发生断裂,形成现在的分裂苹果岩,选A。
读下图,完成24~25题。
24.该岛铁路形状为“环形”,说明其最主要影响因素是( )
A.河流 B.气候
C.地形 D.冻土
25.甲和乙之间的铁路没有按图中虚线修建,最有可能的原因是( )
A.虚线处是鞍部 B.虚线处是河谷
C.虚线处等高线稀疏 D.虚线处等高线密集
答案 24.C 25.D
解析 第24题,由经纬度可知,该岛为日本的本州岛,以山地为主的地形成为其交通运输线建设的主要障碍,铁路主要分布在地形平坦的沿海地区。第25题,虚线处虽然是直线,距离近,却没有建铁路,最有可能是因为其地势陡(等高线密集),不适宜铁路选线。
二、综合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50分)
26.读“北半球二分二至日的地球位置示意图”,完成下列要求。(12分)
(1)在图上用箭头画出地球自转、公转的方向。(2分)
(2)写出节气名称:①________;④________。(2分)
(3)当地球公转速度达到一年中最大值时,它刚好位于公转轨道上的( )(2分)
A.①附近 B.②附近 C.③附近 D.④附近
(4)当地球运行到⑤位置时,北京的昼夜长短状况是________,昼夜长短的变化趋势是________________。(2分)
(5)当地球位于⑥位置时,太阳直射的位置正处于下图中的________(填字母代码)段。(2分)
(6)在a段过程中地球公转速度的变化为____________。(2分)
答案 (1)画图略(在地轴的北端画逆时针方向为自转方向,在公转轨道上画逆时针方向为公转方向)。
(2)夏至 春分
(3)C (4)昼短夜长 昼渐长、夜渐短 (5)a
(6)逐渐变慢
解析 (1)地球自转和公转方向一致,均为自西向东。(2)连接①③所示地心与日心,①位置太阳直射北回归线,为夏至,然后结合公转方向即可判断,②为秋分,③为冬至,④为春分。(3)地球在近日点附近公转速度较快。(4)地球公转到⑤位置时,太阳直射南半球且向北移动,北半球昼短夜长,且昼渐长、夜渐短。(5)地球公转到⑥位置时,太阳直射北半球且向北移动,对应a。(6)在a段过程中,太阳直射点逐渐接近远日点(7月初),公转速度逐渐变慢。
27.下图为“地球部分地区昼夜分布示意图”,图中阴影部分表示黑夜,其余部分表示白昼。读图回答问题。(9分)
(1)据图判断,太阳直射点的地理坐标是____________;则此时为________________前后(填日期)。(2分)
(2)甲、乙、丙三地一年中昼夜长短变化幅度最小的是________地。(2分)
(3)一年中甲、乙、丙三地正午太阳高度角变化幅度( )(2分)
A.甲地最大 B.乙地最大
C.丙地最大 D.三地相同
(4)甲、乙、丙三地至少需要再过________小时才能全部进入新的一天,届时甲地的地方时是______日________时。(3分)
答案 (1)(180°,23°26′S) 12月22日 (2)乙 (3)D (4)16 23 4
解析 (1)根据地球自转方向可以判断出,该图为北半球。北极圈及其以北地区出现极夜现象,可判断出太阳直射南回归线(此时为12月22日前后)。甲所在经线为白昼的中央经线,故太阳直射点的地理坐标为(180°,23°26′S)。(2)赤道上昼夜等长,即昼夜长短变化为0,极圈及其以北(南)地区出现极昼和极夜现象,昼夜长短变化最大。由极圈到赤道昼夜长短变化幅度逐渐变小。从图中可以看出,乙地最靠近赤道,昼夜长短变化幅度最小。(3)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来回移动,即一年中回归线到极圈之间的各地正午太阳高度角变化幅度一致,都为46°52′。(4)甲、乙、丙三地相比,丙地时间最晚,为12月22日8时,要想进入新的一天应再过16小时,此时甲地时间为12月23日4时。
28.(2020·山东潍坊期末)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问题。(15分)
扇三角洲多发育在活动的构造区,是由邻近高地直接推进到水体(湖或海)中的冲积扇。进积和退积是断陷盆地处扇三角洲发育过程中的两种常见沉积方式,形成的三角洲多呈扇形,前缘沉积物粒径大小变化尤为明显。进积表示陆源物质供应速率快、三角洲前缘不断向前延伸,形成的沉积物下细上粗,退积则相反,下图1示意某地扇三角洲及甲处沉积层沉积物粒径变化,图2示意辫状河流及沙洲景观。
(1)指出影响图中扇三角洲面积大小及形态的因素。(3分)
(2)根据甲处沉积物粒径变化特点,推断扇三角洲发育过程中沉积方式的变化特点并说明理由。(6分)
辫状河流多发育在山区或河流上游起伏较小河段以及较平坦的冲积扇上,河道较多,经多次分叉和汇聚,在数不清的大小沙洲间来回摇摆,分分合合最终形成相互交织的状态。
(3)试描述图中辫状河流的形成过程。(6分)
答案 (1)河流含沙量;山麓地形地貌;沿岸风浪大小等。
(2)先进积后退积。早期沉积物粒径自下而上由小到大,说明三角洲前缘不断向前延伸,河流的搬运能力不断增强,为进积;后期沉积物粒径自下而上由大变小,说明三角洲不断后退,河流的搬运能力减弱,为退积。
(3)上游地势起伏大,流速快,侵蚀和搬运能力强,挟带大量泥沙;在河床平坦开阔处,流速减慢,泥沙大量沉积形成沙洲;河流水位季节变化大,枯水期沙洲凸显,沙洲将河流水道阻挡,致其分叉形成辫状河流。
29.读“我国某地区示意图”,完成下列问题。(14分)
(1)分析A处的聚落形态及其形成条件。(4分)
(2)据图分析,与A处相比,B处聚落密度较________,大致呈________________格局分布。(4分)
(3)A、B、C、D四处的聚落中,______处的聚落最有可能发展成为城市,并说出理由。(6分)
答案 (1)A处聚落呈条带状。形成条件:位于河流沿岸,水资源丰富;河漫滩地形,地势相对平坦;土壤较肥沃。
(2)大 团聚型、棋盘式
(3)C 位于河流交汇处,水运便利;有丰富的煤炭资源;地势平坦开阔,水源丰富。
解析 (1)A处位于山区河谷地带,聚落形态应为条带状。(2)B处位于平原地区,聚落大多呈团聚型、棋盘式格局分布,而且密度较大。(3)从图中信息看,C处位于河流交汇处,水运便利,水源丰富,地势平坦,有煤炭资源,易发展为城市。
2021-2022学年高中地理新中图版选择性必修1 期末检测试卷(二): 这是一份2021-2022学年高中地理新中图版选择性必修1 期末检测试卷(二),共12页。
2021-2022学年高中地理新中图版选择性必修1 期末检测试卷(一): 这是一份2021-2022学年高中地理新中图版选择性必修1 期末检测试卷(一),共12页。
中图版 (2019)选择性必修1 自然地理基础第二节 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达标测试: 这是一份中图版 (2019)选择性必修1 自然地理基础第二节 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达标测试,共4页。试卷主要包含了下列说法正确的是,该段河流位于,关于晨昏线的叙述,正确的是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