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中山市2022-2023学年九年级上学期11月期中化学试题
展开中山市2022年11月九年级化学科期中测试试卷
第I卷(选择题共45分)
一、单选题(本题共15小题,每题3分,共45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
1. 下列涉及化学变化的是
A. 海市蜃楼 B. 瓷碗破碎 C. 蜡烛燃烧 D. 酒精挥发
【答案】C
【解析】
【分析】物质变化过程中生成新物质的变化为化学变化,无新物质生成的变化为物理变化,据此分析选项。
【详解】A.海市蜃楼只是光物导致的一种自然现象,过程中没有生成新物质,属于物理变化,故选项A不符合题意;
B.瓷碗破碎是物质形态变化,无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选项B不符合题意;
C.蜡烛燃烧过程中生成二氧化碳和水,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故选项C符合题意;
D. 酒精挥发是乙醇分子间距离增大,物质发生状态变化,无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选项D不符合题意,故选C。
2. 试管是常见的化学仪器,下列实验操作正确的是
A. 滴加液体药品 B. 取用固体药品
C. 倾倒液体 D. 清洗试管
【答案】B
【解析】
【详解】A.胶头滴管要垂直悬空在试管正上方滴加液体药品,不能碰到试管内壁,故实验操作错误,不符合题意;
B.启用固体药品,将盛有药品的药匙(或纸槽)小心地送到试管底部,然后使试管直立起来,故实验操作正确,符合题意;
C.倾倒液,瓶塞要倒放在桌面上,故实验操作错误,不符合题意;
D.清洗试管,用手指拿住试管,用手腕摆动,不能上下振荡,以免液体洒出,故实验操作错误,不符合题意;
故选:B。
【点睛】本题考查化学实验基本操作,理解和掌握正确的实验操作,知道常见化学实验基本操作的注意事项是解题的关键。
3. 右图为中山市某时刻的空气质量日报,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当前空气质量首要污染物为臭氧
B. 空气质量指数越高,空气质量状况越好
C. 二氧化硫、一氧化碳、二氧化碳属于空气质量主要污染物
D. 当前空气质量适合极少数敏感人群户外活动
【答案】A
【解析】
【详解】A、根据图中信息可知,当前空气质量首要污染物为臭氧,符合题意;
B、根据图中信息可知,污染指数越高,空气质量级别大,因此级别越大空气质量状况越差,不符合题意;
C、二氧化硫、一氧化碳属于空气质量主要污染物,二氧化碳是空气中的成分,不是污染物,不符合题意;
D、根据图中信息可知,当前空气质量不适合极少数敏感人群户外活动,不符合题意;
故选: A。
4. 已知下列四个反应在一定条件下都能发生,其中属于分解反应的
A. B.
C. D.
【答案】D
【解析】
【详解】A、该化学反应是由两种物质生成另一种物质的反应,属于化合反应,故A不符合题意;
B、该化学反应是由两种物质反应生成另外两种物质,不属于分解反应,故B不符合题意;
C、该化学反应是由两种物质生成另一种物质的反应,属于化合反应,故C不符合题意;
D、该化学反应是由一种反应物生成两种其他物质的反应,属于分解反应,故D符合题意;
故选D。
【点睛】化合反应的定义:两种或两种以上物质生成另一种物质的反应;
分解反应的定义:一种反应物生成两种或两种以上其他物质的反应。
5. 盛放酒精的试剂瓶应张贴下列哪个标志
A. B. C. D.
【答案】D
【解析】
【详解】A.图示标志为腐蚀品标志,酒精没有腐蚀性,故选项标志不符合题意;
B.图示标志为腐有毒品标志,酒精不是有毒品,故选项标志不符合题意;
C.图示标志为腐爆炸品标志,酒精不是爆炸品,故选项标志不符合题意;
D.图示标志为易燃液体标志,酒精属于易燃液体,故选项标志符合题意;
故选:D。
【点睛】本题考查常见危险化学品标志,了解各个标志所代表的含义是正确解题的关键。
6. 下列物质属于纯净物的是
A. 呼出的气体 B. 海水 C. 二氧化锰 D. 氨水
【答案】C
【解析】
【分析】纯净物由一种物质组成,混合物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组成。
【详解】A、人体呼出的气体中含有水蒸气、氮气、二氧化碳等物质,属于混合物;不符合题意;
B、海水中含有水和氯化钠等物质,属于混合物;不符合题意;
C、二氧化锰是由一种物质组成的,属于纯净物;符合题意;
D、氨水中含有、水等物质,属于混合物;不符合题意;
故选:C。
7. 中子、质子、电子等构成原子,原子构成分子,无数个水分子聚集在一起形成了水这种物质。这些微粒中,能保持水的化学性质的是
A. 水分子 B. 构成水分子的原子
C. 中子和质子 D. 电子
【答案】A
【解析】
【详解】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水是由水分子构成的,则能保持水化学性质的微粒是水分子,故选A。
8. 空气中的各种成分是人类生产活动的重要资源,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 氮气化学性质不活泼,可在食品包装袋中充入氮气以防腐
B. 稀有气体在通电时能发出不同颜色的光,可制成霓虹灯
C. 氧气能支持可燃物燃烧,可作为燃料
D. 空气中二氧化碳含量增多,可引起温室效应的加剧
【答案】C
【解析】
【详解】A、氮气化学性质不活泼,可在食品包装袋中充入氮气以防腐,故A不符合题意;
B、稀有气体在通电时能发出不同颜色的光,可制成霓虹灯,故B不符合题意;
C、氧气具有助燃性,可支持可燃物燃烧,不能作为燃料,故C符合题意;
D、二氧化碳是温室气体,空气中二氧化碳含量增大会导致温室效应加剧,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9. 下列做法有利于节约水资源或减少水体污染的是
A. 农业和园林浇灌用大水漫灌的方式 B. 工业废水直接排入江河中
C. 生活污水集中处理和排放 D. 为提高农作物产量,大量使用化肥农药
【答案】C
【解析】
【详解】A、农业和园林浇灌用大水漫灌的方式,做法不利于节约用水;
B、工业废水直接排入江河中,做法不利于减少水体污染;
C、生活污水集中处理和排放,做法有利于减少水体污染;
D、为提高农作物产量,大量使用化肥农药,做法不利于减少水体污染;
答案:C。
10. 已知碘-131原子的核电荷数为53,中子数为78,则该原子核外电子数为
A. 25 B. 53 C. 78 D. 131
【答案】B
【解析】
【详解】在原子中,核外电子数=质子数=核电荷数=原子序数,碘-131原子的核电荷数为53,故该原子核外电子数也为53。
故选B。
11. 人类认识化学并使之成为一门学科,经历了漫长过程,下列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A. 人类最初对物质的认识仅限于其表面性质的阶段
B. “元素论”和“原子—分子论”是物质科学的基石,是科学和哲学的重要思想工具
C. 元素周期律的发现使化学学习和研究变得有规可循
D. 跟卢瑟福原子模型比较,道尔顿原子模型不科学,对科学发展的贡献不大
【答案】D
【解析】
【详解】A、人类最初对物质的认识仅限于其表面性质的阶段,故A说法正确;
B、“元素论”和“原子—分子论”是物质科学的基石,是科学和哲学的重要思想工具,故B说法正确;
C、1869年俄国的科学家门捷列夫发现了元素周期律,并首次编制了元素周期表,使化学学习和研究变得有规律可循,故C说法正确;
D、跟卢瑟福原子模型比较,道尔顿原子模型虽然不科学,但是推动了科学的发展,对以后得研究奠定了基础,故D说法错误;
故选D。
12. 2021年诺贝尔化学奖授予了在不对称有机催化方面做出巨大贡献的本杰明·利斯特和大卫·麦克米伦。下列有关催化剂说法正确的是
A. 催化剂理论上可重复使用
B. 催化剂只能加快化学反应速率
C. 催化剂可以增加生成物的质量
D. 同一化学反应只能有一种催化剂
【答案】A
【解析】
【详解】A、催化剂只改变化学反应速率,不改变自身的质量和化学性质,所以理论上可以循环利用,故A正确;
B、催化剂可以改变反应速率,可以加快速率,也可以减慢速率,故 B错误;
C、催化剂只改变反应速率,不改变反应结果,不能增加生成物的质量,故C错误;
D、不同种催化剂可能对于同一个反应都有催化效果,如二氧化锰对过氧化氢分解产生氧气起催化作用,氯化铁或氯化铜也可以催化过氧化氢分解,故D错误。
故选A。
13. 如图为某元素的阴离子的结构示意图。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该阴离子的结构示意图中x=7
B. 该元素为硫,是一种非金属元素
C. 该元素原子在化学反应中容易失去电子
D. 该阴离子中,核电荷数小于核外电子数
【答案】D
【解析】
【详解】A、根据题意该粒子是离子,故其最外层电子数应为8,选项错误;
B、根据示意图可知,圆圈里的数字表示质子数,质子数等于原子序数故该元素是17号元素即氯元素,偏旁部首是“气”,属于非金属元素,选项错误;
C、根据原子中质子数等于核外电子数,故该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为,大于4,因此在化学反应中容易得到电子,选项错误;
D、根据阴离子的核外电子数大于核内质子数,根据题意该粒子是阴离子,核外有18个电子大于核内17个质子,质子数即核电荷数,故核电荷数小于核外电子数,选项正确;
故选:D。
14. 下列鉴别物质的方法,错误的是
A. 用肥皂水鉴别硬水和软水 B. 用水鉴别木炭粉和四氧化三铁粉末
C. 用酚酞试液鉴别蒸馏水和氨水 D. 用燃烧木条鉴别氧气和二氧化碳
【答案】B
【解析】
【详解】A、向水样中加入肥皂水振荡,若泡沫多浮渣少则为软水,若泡沫少浮渣多则为硬水,故可以用肥皂水鉴别硬水和软水,选项正确,不符合题意;
B、木炭粉和四氧化三铁粉末都是黑色粉末,且都不溶于水,故无法用水鉴别木炭粉和四氧化三铁粉末,选项错误,符合题意;
C、氨水显碱性能使酚酞溶液变红,水不能使酚酞溶液变红,故可以用酚酞试液鉴别蒸馏水和氨水,选项正确,不符合题意;
D、氧气具有助燃性,能使燃烧的木条燃烧更旺,二氧化碳不具有助燃性和可燃性,将燃烧的木条伸入二氧化碳中木条会熄灭,故可以用燃烧的木条鉴别氧气和二氧化碳,选项正确,不符合题意;
故选B。
15. 如图所示,下列实验设计不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A. 探究二氧化锰能否加快过氧化氢分解
B. 探究石蜡燃烧后是否有二氧化碳生成
C. 检验氧气是否集满
D. 检查装置气密性
【答案】C
【解析】
【详解】A、实验过程中,伸入没有加入二氧化锰的试管中的带火星的木条不能复燃,加入二氧化锰的试管中的带火星的木条复燃,说明二氧化锰能够加快过氧化氢的分解速率,故该选项能够达到实验目的,A不符合题意;
B、实验过程中,烧杯内壁的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说明石蜡燃烧生成了二氧化碳,故该选项能够达到实验目的,B不符合题意;
C、实验过程中,即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也不能说明已经收集满,这是因为氧气密度比空气大,要把带火星的木条放在集气瓶口时,带火星的木条复燃,才能够确定氧气已经收集满,故该选项不能达到实验目的,C符合题意;
D、该装置的气密性检查方法是:当拉动注射器的活塞时,锥形瓶内压强变小,若气密性良好,则可以看到长颈漏斗的下端会产生气泡,图示操作能达到实验目的,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55分)
二、填空题(本大题共2小题,共15分)
16. 化学可以从微观角度认识世界,请用微粒的观点回答问题。
(1)氧气和液氧是同种物质,因为它们都是由_______构成的。
(2)氧气可压缩储存于钢瓶中,说明_______。
(3)空气中的氧气与氮气可以混合均匀,是_______的结果。
(4)碳在氧气中燃烧,写出此化学变化的符号表达式_______,此化学变化过程中,没有改变的粒子是_______(写微粒名称)。
(5)科学家发现,利用催化剂可有效消除室内装修材料释放的有害气体甲醛(HCHO)。其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如下,写出该反应的符号表达式_______。
【答案】(1)氧分子 (2)受压时氧气分子间的间隔变小
(3)分子不断运动 (4) ①. ②. 氧原子和碳原子
(5)
【解析】
【小问1详解】
氧气和液氧都是由氧分子构成的;故填:氧分子;
【小问2详解】
氧气可压缩储存于钢瓶中,因为受压时氧气分子间的间隔变小;故填:受压时氧气分子间的间隔变小;
【小问3详解】
空气中的氧气无处不在,是分子不断运动的结果;故填:分子不断运动;
【小问4详解】
碳在氧气中燃烧,生成二氧化碳,符号表达式为;
原子是化学变化的最小粒子,氧气与碳发生化学反应时,没有改变的两种粒子是氧原子和碳原子;故填:;氧原子和碳原子;
【小问5详解】
由微观示意图知,甲醛和氧气在催化剂作用下生成二氧化碳和水,符号表达式为;故填:。
17. 《茶疏》中对泡茶过程有如下记载:“治壶、投茶、出浴、淋壶、烫杯、酾茶、品茶…”,自古人们都对自然界的水进行净化处理。
(1)实验室净水过滤时,玻璃棒的作用是_______,若液面高于滤纸边缘,导致的后果是_______,过滤_______(填“能”或“不能”)将硬水软化。
(2)自来水厂净水过程中,通常要加入絮凝剂,其作用是_______。
(3)公园内的直饮水机,是将自来水再净化处理的过程,如下图所示。
其中,活性炭的作用是_______,推测②超滤膜的作用是_______,步骤③的主要目的是_______。
【答案】(1) ①. 引流 ②. 滤液浑浊,过滤失败 ③. 不能
(2)吸附水中悬浮的杂质,使其沉降
(3) ①. 吸附水中的色素和异味 ②. 过滤杂质 ③. 杀菌消毒
【解析】
【小问1详解】
过滤时玻璃棒的作用是引流,其目的是防止液体溅出或冲破滤纸;若液面高于滤纸边缘,部分未经过滤的液体会从漏斗内壁和滤纸间的缝隙留下,导致滤液浑浊,过滤失败;过滤是用来分离难溶性固体和液体的操作,硬水是指含有较多钙镁化合物的水,故过滤不能将硬水软化;
【小问2详解】
自来水厂进水过程中加入絮凝剂明矾,会产生胶体吸附水中悬浮的杂质,使其发生沉降;
【小问3详解】
活性炭因具有疏松多孔的结构,而具有很强的吸附性,能够吸附水中的色素和异味;超滤膜利用过滤的原理,可以除去水中的部分杂质,其作用是过滤杂质;紫外线具有杀菌消毒的作用,可以杀灭水中的病原微生物,故步骤③用紫外灯管照射的主要目的是杀菌消毒。
三、实验题(本大题共2小题,共20分)
18.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结合下列实验装置图回答问题。
(1)写出仪器的名称:①_______;②_______。
(2)实验室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反应的符号表达式为_______;在试管口要放一团棉花,原因是_______;发生装置可选择_______(填编号)。若用装置F收集一瓶氧气,氧气应从_______(填a或b)端进入集气瓶。
(3)氯气是一种密度比空气大,可溶于水的气体,实验室可用二氧化锰与浓盐酸混合加热制取。发生装置不选择B的理由是_______;收集装置_______(填“能”或“不能”)选择E,原因是_______。
【答案】(1) ①. 试管 ②. 长颈漏斗
(2) ①. ②. 防止固体颗粒进入导管,堵塞导管 ③. A ④. b
(3) ①. 制取氯气需要在加热的条件下进行,而B装置为常温型发生装置 ②. 不能 ③. 氯气是一种可溶于水的气体
【解析】
【小问1详解】
由实验装置图可知,仪器①的名称为试管,仪器②的名称为长颈漏斗;
【小问2详解】
高锰酸钾在加热的条件下,反应生成锰酸钾、二氧化锰和氧气,反应的符号表达式为;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时,在试管口放一团棉花,是为了防止固体颗粒进入导管,堵塞导管;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时,反应物高锰酸钾为固体,反应条件为加热,故发生装置选择固固加热型发生装置A;氧气密度大与空气,用多功能瓶排空气法收集时,气体应从长管进短管出,即氧气应从b端进入集气瓶;
【小问3详解】
实验室用二氧化锰与浓盐酸混合加热制取氯气,反应条件需要加热,而B装置为常温型发生装置,故发生装置不选择B;氯气是一种可溶于水的气体,故收集氯气不能用排水集气法的装置E;
19. 某兴趣小组同学对过氧化氢分解的实验进行如下探究
(1)探究过氧化氢溶液的浓度对分解速率的影响,实验数据记录如表:
实验序号
过氧化氢溶液质量
过氧化氢溶液浓度
MnO2质量
相同时间内产生O2的体积
I
500g
1%
0.1g
9mL
Ⅱ
50.0g
2%
0.1g
16mL
Ⅲ
50.0g
4%
0.1g
31mL
根据实验数据分析,得出结论_______,你认为影响双氧水分解速率的因素还可能有_______(写一条)。过氧化氢溶液分解反应的符号表达式是_______,下图中可用于测量O2体积的装置是_______(填编号)。
(2)探究MnO2的用量对过氧化氢溶液分解速率的影响
实验如图甲所示,分别用不同质量的MnO2与等体积的3%H2O2溶液混合反应。在等温条件下,产生氧气体积与装置内压强成正比(反应放热忽略不计)。图乙是用压强传感器连接电脑绘制的实验过程中装置内的压强变化曲线图。
根据图乙分析,得出的结论是_______;下图是分别用0.1克MnO2与不同体积的H2O2溶液混合反应过程中,压强传感器连接电脑绘制的装置内的压强变化曲线图,可以得出的结论是_______。
【答案】(1) ①. 在一定范围内,过氧化氢溶液的浓度越大,其分解速率越快 ②. 温度(催化剂种类等) ③. ④. c
(2) ①. 其他条件相同时,在一定范围内,二氧化锰越多,过氧化氢溶液分解越快,但不影响最终产生氧气的量 ②. 二氧化锰用量相同时,相同浓度的过氧化氢溶液分解速率相差不大,其他条件相同时,过氧化氢溶液的用量越多,产生的氧气的量就越多。
【解析】
【小问1详解】
由实验数据表可知,实验I、Ⅱ、Ⅲ所用过氧化氢溶液的浓度逐渐增大,相同时间内产生O2的体积也逐渐变大,说明过氧化氢溶液分解速率也在加快,故在一定范围内,过氧化氢溶液的浓度越大,其分解速率越快;过氧化氢溶液在催化剂的作用下,可以分解生成水和氧气,故影响双氧水分解速率的因素还可能有催化剂的种类和温度等;过氧化氢溶液在二氧化锰做催化剂的条件下反应生成水和氧气,反应的符号表达式为;该实验利用“排出水的体积即为反应生成氧气体积”的原理测定反应生成氧气的体积,实验中用多功能瓶排水法收集水的体积,故气体应从短管进,装置c满足题意;
【小问2详解】
在等温条件下,产生氧气体积与装置内压强成正比,即图甲中装置内的压强越大,产生氧气的体积越多,由图乙可知,在等体积的3%H2O2溶液中,加入二氧化锰在质量为0.03g、0.06g和0.08g的情况下,产生氧气的速率会加快,但最终产生氧气的量相同,说明其他条件相同时,在一定范围内,二氧化锰越多,过氧化氢溶液分解越快,但不影响最终产生氧气的量;由0.1克MnO2与不同体积的H2O2溶液混合反应过程中压强变化曲线图可知,二氧化锰用量相同时,相同浓度的过氧化氢溶液分解速率相差不大,其他条件相同时,过氧化氢溶液的用量越多,产生的氧气的量就越多。
四、综合题(本题1小题,共10分)
20. 氨(NH3)的合成对人类的发展有着重要的贡献。合成氨的流程如下图,请回答:
(1)合成氨的原料之一氮气主要从分离液态空气中得到,这是利用了氧气和氮气的_______不同,氮气属于_______(“单质”或“化合物”)。
(2)氮气和氢气混合压缩后再进入合成塔。氮气和氢气混合压缩属于物理变化,判断的依据是_______。
(3)氮气和氢气在高温高压条件下反应生成氨,写出此反应符号表达式_______,该反应属于_______反应(填基本反应类型)。
(4)该流程中可循环利用的物质是_______。
(5)流程中,主要通过化学变化实现的是______。
A. 合成塔 B. 水冷器 C. 氨分离器 D. 循环气体
【答案】(1) ①. 沸点 ②. 单质
(2)没有新物质生成 (3) ①. ②. 化合
(4)氮气、氢气##N2、H2 (5)A
【解析】
【小问1详解】
合成氨的原料之一氮气主要从分离液态空气中得到,这是利用了氧气和氮气的沸点不同,氮气沸点低先逸出,剩下的气体主要是氧气,氮气是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属于单质。
小问2详解】
物质发生物理变化还是化学变化的依据:有无新物质生成,氮气和氢气混合压缩属于物理变化,判断的依据是没有新物质生。
【小问3详解】
氮气和氢气在高温高压条件下反应生成氨,写出此反应的符号表达式:,多种物质参与反应生成一种物质的反应叫做化合反应,该反应属于化合反应。
【小问4详解】
该流程中可循环利用的物质是氮气和氢气,因为将反应物氢气、氮气通入合成塔,氨分离塔中分离出氮气、氢气,作为循环气体又通入合成塔。
【小问5详解】
A、合成塔有新物质生成,通过化学变化实现的;
B、水冷器没有新物质生成,不是通过化学变化实现的;
C、氨分离器没有新物质生成,不是通过化学变化实现的;
D、循环气体没有新物质生成,不是通过化学变化实现的;
答案:A。
五、计算题(本题1小题,共10分)
21. 某同学设计下图装置,进行空气中氧气含量测定的实验。
已知: ,氧化铜为黑色粉末。
(1)该装置中气球的作用是_______。
(2)已知反应前气球是瘪的,请根据以下实验数据,计算实验测得的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是多少(写出计算分析过程,精确到0.1%)
硬质玻璃管中空气的体积
反应前注射器中空气的体积
反应后注射器中空气的体积
50ml
20ml
8ml
(3)该实验测定的空气中氧气体积分数与理论数值存在偏差,请分析出现偏差的可能原因:_______(写一点)。
【答案】(1)缓冲,防止试管内气体温度升高,气压增大,冲开橡胶塞
(2)由实验原理可知,仪器内气体减少的体积为氧气的体积,则氧气的体积分数=
(3)铜粉不足,氧气未消耗完或装置未冷却至室温,导致装置内气压偏大,读取到的体积减少值偏小
【解析】
【小问1详解】
图中气球的作用是:缓冲,防止试管内气体温度升高,气压增大,冲开橡胶塞,故填写:缓冲,防止试管内气体温度升高,气压增大,冲开橡胶塞。
【小问2详解】
详解见答案。
【小问3详解】
实验结果与理论值有差异,可能原因1铜粉不足,氧气未消耗完,2装置未冷却至室温,导致装置内气压偏大,读取到的体积减少值偏小,故填写:铜粉不足,氧气未消耗完或装置未冷却至室温,导致装置内气压偏大,读取到的体积减少值偏小。
广东省中山市小榄镇2023-2024学年九年级上学期11月期中化学试题: 这是一份广东省中山市小榄镇2023-2024学年九年级上学期11月期中化学试题,共8页。
广东省中山市2023-2024学年九年级上学期期中考化学试题: 这是一份广东省中山市2023-2024学年九年级上学期期中考化学试题,共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考生必须保持答题卡的整洁,下列实验操作中,正确的是,化学符号是独特的化学语言,推理是一种重要的化学思维方法,下列有关水的净化说法错误的是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广东省中山市三十八校联考2023-2024学年九年级上学期11月期中化学试题: 这是一份广东省中山市三十八校联考2023-2024学年九年级上学期11月期中化学试题,文件包含核心素养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27奇偶性课件pptx、核心素养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奇偶性》教案docxdocx、核心素养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27奇偶性导学案docx等3份课件配套教学资源,其中PPT共23页, 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