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 (2019)选择性必修3第一章 有机化合物的结构特点与研究方法第二节 研究有机化合物的一般方法第一课时教案
展开第一章 有机化合物的结构特点与研究方法
第二节 研究有机化合物的一般方法
第一课时 有机物的分离与提纯
教学目标:
1.知道怎样研究有机化合物应采取的步骤和方法。
2.会根据有机机物的性质利用蒸馏、重结晶和萃取等方法对有机化合物进行分离提纯。
素养目标:
通过蒸馏、重结晶和萃取等有机化合物分离、提纯的学习,发展科学探究与创新意识的学科核心素养。
教学重、难点:
蒸馏、重结晶和萃取等有机化合物分离提纯的常用方法。
教学过程:
研究有机化合物的一般步骤:
学习任务一:分离、提纯
(一)分离、提纯物质的原则是什么
①不引入新杂质(不增);
②不减少提纯物质的量(不减);
③效果相同的情况下可用物理方法的不用化学方法;
④可用低反应条件的不用高反应条件。
(二)有机物为什么要进行分离、提纯
1.从天然资源中提取有机物,通常得到的是含有_____的粗品。在工厂生产、实验室合成的有机物往往也混有未反应的____和反应______等。
2.进行有机物组成、结构、性质和应用的研究,首先要获得_____的有机物。粗品必须经过_____、_____才能得到较为纯净的物质。
(三)有机物分离、提纯常用的方法有哪些
提纯含杂质的有机物的基本方法是利用有机物与杂质_____性质的差异将它们分离。在有机化学中用的分离和提纯方法有_____、_____、________
1.蒸馏:
利用混合物中各种成分的______不同,而使其分离的方法。
⑴适用范围:常用于分离、提纯______有机物;
⑵条件:有机物热稳定性较____、含少量______与杂质沸点相差____。
如,甲烷与氯气发生取代反应得到的液态混合物中含二氯甲烷(沸点40℃)、三氯甲烷(沸点62℃)和四氯化碳(沸点77℃) ,分离提纯它们的方法就是蒸馏法。实验室常用的蒸馏装置如图1-7所示。
2.萃取
(1)液-液萃取:
利用__________在两种互不相溶的溶剂中的_______不同,将有机物从一种溶剂______到另一种溶剂的过程。
①作萃取用的溶剂叫________。常用的萃取剂:乙醚(C2H5OC2H5)、乙酸乙酯、二氯甲烷等。
②将萃取后两种互不相溶的液体分开的操作叫______。
补充:碘水中用四氯化碳萃取碘的实验
(2)固-液萃取:
用有机溶剂从________中溶解出待分离组分的过程。
3.重结晶——分离、提纯固体有机物。
(1)原理:利用被提纯物质及杂质在同一溶剂中的_______不同,而将杂质除去
(2)关键:选择适当的溶剂
选择溶剂的要求:
①杂质在溶剂中溶解度_____或______,易于除去。
②被提纯有机物在此溶剂中的溶解度受温度的影响较___,能够进行冷却结晶。
(3)如果重结晶所得的晶体纯度不能达到要求,可再次进行_______提高纯度
探究:重结晶法提纯苯甲酸
[问题]
某粗苯甲酸样品中含有少量氯化钠和泥沙,提纯苯甲酸需要经过哪些步骤?
[资料]
苯甲酸可用作食品防腐剂。纯净的苯甲酸为无色结晶,其结构可表示为 ,熔点122℃,沸点249 ℃。苯甲酸微溶于水,易溶于乙醇等有机溶剂。苯甲酸在水中的溶解度如下:
[实验]
(1)观察粗苯甲酸样品的状态。
(2)将1g粗苯甲酸放入100mL烧杯,加入50mL蒸馏水。加热,搅拌,使粗苯甲酸充分溶解。
(3)使用漏斗趁热将溶液过滤至另一烧杯中,将滤液静置,使其缓慢冷却结晶。
(4)将滤液完全冷却后滤出晶体,并用少量蒸馏水洗涤。将晶体铺在干燥的滤纸上,晾干后称其质量。
实验记录和数据处理:
[讨论]
(1)重结晶法提纯苯甲酸的原理是什么?
原理:苯甲酸在水中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较大,将粗苯甲酸溶于热水,过滤可以除去不溶性的泥沙,可溶性杂质食盐等在苯甲酸结晶时留在母液中,从而达到提纯的目的。
主要操作步骤:①加热溶解;②趁热过滤;③冷却结晶;④过滤、洗涤;⑤干燥;⑥称量。
(2)溶解粗苯甲酸时加热的作用是什么?趁热过滤的目的是什么?
溶解更多的苯甲酸,有利于冷却时结晶析出;防止过滤时苯甲酸结晶析出。
(3)实验操作中多次使用了玻璃棒,分别起到了哪些作用?
溶解时,搅拌加速溶解;过滤时,引流作用;称量时,转移固体。
(4)如何检验提纯后的苯甲酸中氯化钠已被除净?
取提纯后的苯甲酸少许于试管中,加水溶解,再加入几滴AgNO3溶液,如无白色沉淀生成,说明NaCl已除净。
科学·技术·社会 色谱法
色谱法通常利用吸附剂和溶剂对不同化合物吸附、分配等作用的差别来分离、提纯化合物。常见吸附剂有硅胶、氧化铝、碳酸钙等。1903年,俄国植物生理学家和化学家茨韦特(M . C . ЦBeT ,1872一1919)发表了第一篇关于色谱法的论文。他在玻璃管的一端塞上一团棉花,在管中填充碳酸钙粉末,再把溶有绿色植物色素的溶液自上而下注入玻璃管中。结果植物色素被碳酸钙粉末吸附,并分成三段,上段为绿色,中段和下段为黄色。他将三段碳酸钙分别取出后用乙醇洗脱,使植物色素分离出三种主要成分。经分析,这三种色素分别是叶绿素、叶黄素和胡萝卜素。
茨韦特的柱色谱实验当时并未引起人们的注意。25年后,德国化学家库恩(R . Kuhn ,1900一1967)在分离、提纯胡萝卜素异构体和确定维生素的结构时应用了色谱法,并在1938年获得了诺贝尔化学奖。此后,色谱法成为化学家分离、提纯有机化合物的重要方法之一。人们还开发了纸色谱、薄层色谱、气相色谱和高效液相色谱等多种色谱方法。
板书设计:
作业设计:
教学反思
人教版 (2019)选择性必修3第二节 高分子材料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这是一份人教版 (2019)选择性必修3第二节 高分子材料第一课时教学设计,共7页。
高中化学人教版 (2019)选择性必修3第三章 烃的衍生物第四节 羧酸 羧酸衍生物第一课时教案设计: 这是一份高中化学人教版 (2019)选择性必修3第三章 烃的衍生物第四节 羧酸 羧酸衍生物第一课时教案设计,共8页。
化学选择性必修3第一节 有机化合物的结构特点第三课时教学设计及反思: 这是一份化学选择性必修3第一节 有机化合物的结构特点第三课时教学设计及反思,共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