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下册曹刿论战精品课后作业题
展开(培优篇)2022-2023学年下学期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九年级同步分层作业 20 曹刿论战/《左传》
一.选择题(共5小题)
1.下列加点词古今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牺牲玉帛,弗敢加也 B.小大之狱,虽不能察
C.公将战,曹刿请见 D.可以一战
2.下列句子中“之”的含义与其他三句不同的是( )
A.肉食者谋之 B.忠之属也
C.公将驰之 D.彼竭我盈,故克之
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肉食者鄙(指目光短浅)
B.衣食所安(安全)
C.忠之属也(类)
D.彼竭我盈(指士气正旺盛)
4.《曹刿论战》中“我”“公”“肉食者”分别指( )
A.曹刿、鲁庄公、高官厚禄者。
B.鲁国、鲁庄公、当权者。
C.鲁国、公众、生活优渥的人。
D.曹刿、公众、当权者。
5.下列句子的翻译有误的一项是( )
A.十年春,齐师伐我。译文:鲁庄公十年的春天,齐国军队攻打我们鲁国。
B.又何间焉?译文:你又何必参与呢?
C.何以战?译文:为什么要作战呢?
D.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译文:祭祀用的祭品,我从来不敢虚报数目,一定依照实情。
二.语言运用(共1小题)
6.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
(1)何以战:
以:
(2)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以:
三.默写(共1小题)
7.请把下列句子中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
(1) 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2)一鼓作气,再 而 衰,三 而 竭。
四.翻译(共1小题)
8.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十年春,齐师伐我。
(2)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3)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4)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5)齐师败绩。公将驰之。
(6)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五.文言文阅读(共2小题)
9.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问题。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遍,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选自《曹刿论战》)
(1)下面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衣食所安/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B.忠之属也/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C.齐人三鼓/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D.公问其故/彼竭我盈,故克之
(2)把语段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3)“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一句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4)“位卑未敢忘忧国”的意思是虽然身份低微,仍然不忘担忧国事。曹刿一介平民,在国家危难之际,挺身而出,为国解忧。阅读下面两则材料,简要说明“位卑未敢忘忧国”的精神在弦高和卜式身上是如何体现的。
材料一
秦穆公兴兵袭①郑,过周而东。郑贾人②弦高将西贩牛,道遇秦师于周、郑之间,乃矫③郑伯之命,犒④以十二牛,宾⑤秦师而却之⑥,以存郑国。
(选自《淮南子•氾论训》)
材料二
时汉方事⑦匈奴,式⑧上书,愿输⑨家财半助边⑩。上使使问式:“欲为官乎?”式曰:“自小牧羊,不习仕宦,不愿也。”使者曰:“子何欲?”式曰:“天子诛勾奴,愚以为贤者宜死节,有财者宜输之,如此而匈奴可灭也。”
(选自《汉书•公孙弘卜式兒宽传》)
【注】①袭:偷袭。②贾人:商人。在当时社会地位不高。③矫:假托。④犒:犒劳。⑤宾:以客礼对待。⑥却之:使秦军撤退。⑦事:这里指抵抗。⑧式:卜式,人名。⑨输:交纳。⑩边:边防。
10.阅读下面的文言语段,完成问题。
刺客列传(节选)
曹沫者,鲁人也,以勇力事鲁庄公。庄公好力。曹沫为鲁将,与齐战,三败北①。鲁庄公惧,乃献遂邑②之地以和,犹复以为将。
齐桓公许与鲁会于柯③而盟。桓公与庄公既盟于坛上,曹沫执匕首劫齐桓公,桓公左右莫敢动,而问曰:“子将何欲?”曹沫曰:“齐强鲁弱,而大国侵鲁亦甚矣。令鲁城坏④即压齐境,君其图之!”桓公乃许尽归鲁之侵地。既已言,曹沫投其匕首,下坛,北面⑤就⑥群臣之位,颜色不变,辞令如故。桓公怒,欲倍⑦其约。管仲曰:“不可。夫贪小利以自快⑧,弃信于诸侯,失天下之援,不如与之。”于是桓公乃遂割鲁侵地,曹沫三战所亡地,尽复予鲁。
[注释]①败北:战败。②遂邑:今山东宁阳县。③柯:齐邑,今山东阳谷县阿城镇。④坏:倒塌。⑤北面:面朝北。⑥就:趋向,回到。⑦倍:通“背”,违背。⑧快:快意。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
①以勇力事鲁庄公
②齐桓公许与鲁会于柯而盟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弃信于诸侯,失天下之援,不如与之。
(3)你认为曹沫具有怎样的性格特点?曹沫和曹刿,你更喜欢哪一个?为什么?
(培优篇)2022-2023学年下学期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九年级同步分层作业 20 曹刿论战/《左传》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选择题(共5小题)
1.下列加点词古今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牺牲玉帛,弗敢加也 B.小大之狱,虽不能察
C.公将战,曹刿请见 D.可以一战
【解答】答案
A.不同,“牺牲”古义:古代祭祀用的猪牛羊等,今义:为了正义的事业而献出生命;
B.不同,“狱”古义:案件,今义:监狱;
C.相同,“将”:将要;
D.不同,“可以”古义:可以凭借,今义:表示可能或能够;
故选:C。
【点评】古今异义现象在文言文阅读中常会遇到。只有准确辨析出这个词是否古今异义,才能正确理解其表达的意思,顺畅地翻译文意。在复习过程中,考生要重视掌握辨析古今异义词的几种有效方法。把握好判定标准。古今异义是指某个词语古已有之,现在仍然使用,字音字形完全相同,而意义已发生了变化的词。简单地说,我们判定一个词是否古今异义词,需要看四个方面:这个词古代就有;这个词语现在还在使用;这个词语的词形词音与现代汉语的完全相同;古义与今义不同。如果这个词具备了这四个方面的条件,那就可以判定这个词就是古今异义词了。
2.下列句子中“之”的含义与其他三句不同的是( )
A.肉食者谋之 B.忠之属也
C.公将驰之 D.彼竭我盈,故克之
【解答】A项句意为:大官们自会谋划这件事的。之,代词,这件事;
B项句意为:这是忠于职守的一种表现。之,助词;
C项句意为:鲁庄公就要下令驱车追击齐军。之,代词,指代齐军;
D项句意为:他们的勇气已经完了,我们的勇气正旺盛,所以战胜了他们。之,代词,指代齐军。
本题要求选择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项。
故选B。
【点评】“之”的用法:
①语之曰(之:代词)
②吾欲之南海,何如?(之:往,到…去)
③水陆草木之花(之:的)
④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之:用于主语和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⑤久之,目似瞑,意暇甚(之:补充音节)
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肉食者鄙(指目光短浅)
B.衣食所安(安全)
C.忠之属也(类)
D.彼竭我盈(指士气正旺盛)
【解答】ACD.正确;
B.有误,句意:衣食(这一类)养生的东西。安:养。
故选:B。
【点评】解答此类题目,要在理解句意的基础上解释词语,尤其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特殊情况。
4.《曹刿论战》中“我”“公”“肉食者”分别指( )
A.曹刿、鲁庄公、高官厚禄者。
B.鲁国、鲁庄公、当权者。
C.鲁国、公众、生活优渥的人。
D.曹刿、公众、当权者。
【解答】“齐师伐我。公将战”的意思是:齐国军队攻打我们鲁国。鲁庄公将要迎战。由此可知:“我”指“鲁国”,“公”指“鲁庄公”;“肉食者鄙,未能远谋”的意思是:当权的人目光短浅,不能深谋远虑。从中可知,”;“肉食者”指“当权者”。
故选:B。
【点评】考查对于课文内容理解的题,需要根据上课老师的讲解,尤其要结合本文的写作背景和中心来作答。
5.下列句子的翻译有误的一项是( )
A.十年春,齐师伐我。译文:鲁庄公十年的春天,齐国军队攻打我们鲁国。
B.又何间焉?译文:你又何必参与呢?
C.何以战?译文:为什么要作战呢?
D.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译文:祭祀用的祭品,我从来不敢虚报数目,一定依照实情。
【解答】ABD.正确;
C.有误,句意:您凭借什么作战?
故选:C。
【点评】文言文翻译“六字诀”:
1.留。即保留原文中的专有名词、国号、年号、人名、地名、官名、职称、器具名称等,可照录不翻译;
2.直。即将文言中的单音节词直接译成以该词为语素的现代汉语的双音节或多音节词;
3.补。即将文言文中省略的词语、句子成分,在译文中适当地补充出来;
4.删。即删去不译的词。凡是古汉语中的发语词、判断词、在句子结构上起标志作用的助词、凑足音节的助词等,在现代汉语中没有词能替代,便可删去;
5.调。即对文言文中不同于现代汉语句式的特殊句式,翻译时要进行必要的调整,使译文完全符合现代汉语的表达习惯;
6.换。即对古今意义相同,但说法不同的词语,翻译时都要换成现在通俗的词语,使译文通达明快。
二.语言运用(共1小题)
6.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
(1)何以战:
以: 凭借
(2)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以: 把
【解答】(1)句意:凭借什么来作战。以:凭借;
(2)句意:不敢独自享用,一定把它分给别人。以:把。
答案:
(1)凭借;
(2)把。
【点评】解答此类问题,首先要了解“以”的几种常见用法,然后再结合句子进行分析。
三.默写(共1小题)
7.请把下列句子中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
(1) 曹刿 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2)一鼓作气,再 鼓 而 气 衰,三 鼓 而 气 竭。
【解答】(1)省略了主语“曹刿”。
(2)省略了谓语“鼓”和主语“士气”。
答案:
(1)曹刿
(2)鼓 气 鼓 气。
【点评】文言文在不影响语意表达的前提下,经常会省略某些句子成分,这种句子叫省略句。在翻译的时候,要将省略的部分补充出来。
四.翻译(共1小题)
8.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十年春,齐师伐我。
(2)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3)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4)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5)齐师败绩。公将驰之。
(6)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解答】(1)关键词:伐:攻打。句意:鲁庄公十年的春天,齐国军队攻打鲁国。
(2)关键词:肉食者:吃肉的人,指当权者。间:参与。句意:打仗的事情当权者会谋划,你又何必参与呢?
(3)关键词:鄙:目光浅陋。句意:当权者目光短浅,不能深谋远虑。
(4)关键词:狱:案件。情:诚实,这里指诚心。句意:大大小小的案件,虽然不能件件了解德很清楚,但一定要处理德合情合理。
(5)关键词:败绩:大败。驰:驱车追赶。句意:齐军大败,鲁庄公要下令驾车追赶齐军。
(6)关键词:难测:难以推测。伏u:埋伏。句意:像齐国这样的大国,他们情况是难以推测的,怕他们设下埋伏。
答案:
(1)鲁庄公十年的春天,齐国军队攻打鲁国。
(2)打仗的事情当权者会谋划,你又何必参与呢?
(3)当权者目光短浅,不能深谋远虑。
(4)大大小小的案件,虽然不能件件了解德很清楚,但一定要处理德合情合理。
(5)齐军大败,鲁庄公要下令驾车追赶齐军。
(6)像齐国这样的大国,他们情况是难以推测的,怕他们设下埋伏。
【点评】课文句子翻译一定要掌握好,平时多累积实词虚词,翻译要注意句子通顺。
五.文言文阅读(共2小题)
9.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问题。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遍,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选自《曹刿论战》)
(1)下面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B
A.衣食所安/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B.忠之属也/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C.齐人三鼓/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D.公问其故/彼竭我盈,故克之
(2)把语段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3)“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一句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4)“位卑未敢忘忧国”的意思是虽然身份低微,仍然不忘担忧国事。曹刿一介平民,在国家危难之际,挺身而出,为国解忧。阅读下面两则材料,简要说明“位卑未敢忘忧国”的精神在弦高和卜式身上是如何体现的。
材料一
秦穆公兴兵袭①郑,过周而东。郑贾人②弦高将西贩牛,道遇秦师于周、郑之间,乃矫③郑伯之命,犒④以十二牛,宾⑤秦师而却之⑥,以存郑国。
(选自《淮南子•氾论训》)
材料二
时汉方事⑦匈奴,式⑧上书,愿输⑨家财半助边⑩。上使使问式:“欲为官乎?”式曰:“自小牧羊,不习仕宦,不愿也。”使者曰:“子何欲?”式曰:“天子诛勾奴,愚以为贤者宜死节,有财者宜输之,如此而匈奴可灭也。”
(选自《汉书•公孙弘卜式兒宽传》)
【注】①袭:偷袭。②贾人:商人。在当时社会地位不高。③矫:假托。④犒:犒劳。⑤宾:以客礼对待。⑥却之:使秦军撤退。⑦事:这里指抵抗。⑧式:卜式,人名。⑨输:交纳。⑩边:边防。
【解答】(1)本题考查一词多义。
A.安:养,奉养/安适;安逸。
B.属:都是“类”的意思。
C.三:第三次/三:几个。
D.原因/所以。
故选:B。
(2)本题考查学生对句子翻译能力。翻译的要求是做到“信、达、雅”,翻译的方法是“增、删、调、换、补、移”,我们在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倒装句就要按现代语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译时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
句中重点词:狱,案件。察,明察。以,按照。情,实情。句意:大大小小的案件,虽然不能件件都了解得清楚,但一定要根据自己的诚心处理。
(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语句作用的能力。解答此题需在通晓全文大意的基础上,结合语句的意思来分析作用。这句话的意思的“高官们见识浅陋,不能作长远谋划”,此句是曹刿请见的原因,用高管的“鄙”从侧面衬托出曹刿的“远谋”,也为下文写鲁庄公的目光短浅做铺垫。
(4)本题考查学生阅读材料的能力。从材料一中“郑贾人弦高将西贩牛”可以知道,弦高本是普通商人(位卑)。从“犒以十二牛,宾秦师而却之,以存郑国”可以知道,他在面对秦军侵略时挺身而出,以他的智慧和财产令秦军撤退,保住了郑国。从材料二中“时汉方事匈奴,式上书,愿输家财半助边”可以知道,卜式作为普通百姓,但也愿意捐出一半家产资助边防事业,为国家贡献自己的力量。
答案:
(1)B
(2)大大小小的案件,虽然不能件件都了解得清楚,但一定要根据自己的诚心处理。
(3)说明当权者浅薄无知,交代曹刿进见的原因,衬托曹刿的远见卓识;为下文写鲁庄公的目光短浅做铺垫。(意思对即可)
(4)弦高本是普通商人(位卑),却在面对秦军侵略时挺身而出,以他的智慧和财产令秦军撤退,保住了郑国。卜式作为普通百姓,虽无为官的才能与意愿,但也愿意捐出一半家产资助边防事业,为国家贡献自己的力量。
【点评】“当”的解释:
1、当之无愧(承当、承受)
2、当奖率三军(应当)
3、今当远离(将要)
4、木兰当户织(对着,向着)
5、当此时,诸郡县苦秦吏者(值,正在)
10.阅读下面的文言语段,完成问题。
刺客列传(节选)
曹沫者,鲁人也,以勇力事鲁庄公。庄公好力。曹沫为鲁将,与齐战,三败北①。鲁庄公惧,乃献遂邑②之地以和,犹复以为将。
齐桓公许与鲁会于柯③而盟。桓公与庄公既盟于坛上,曹沫执匕首劫齐桓公,桓公左右莫敢动,而问曰:“子将何欲?”曹沫曰:“齐强鲁弱,而大国侵鲁亦甚矣。令鲁城坏④即压齐境,君其图之!”桓公乃许尽归鲁之侵地。既已言,曹沫投其匕首,下坛,北面⑤就⑥群臣之位,颜色不变,辞令如故。桓公怒,欲倍⑦其约。管仲曰:“不可。夫贪小利以自快⑧,弃信于诸侯,失天下之援,不如与之。”于是桓公乃遂割鲁侵地,曹沫三战所亡地,尽复予鲁。
[注释]①败北:战败。②遂邑:今山东宁阳县。③柯:齐邑,今山东阳谷县阿城镇。④坏:倒塌。⑤北面:面朝北。⑥就:趋向,回到。⑦倍:通“背”,违背。⑧快:快意。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
①以勇力事鲁庄公 侍奉
②齐桓公许与鲁会于柯而盟 签订誓约、结盟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弃信于诸侯,失天下之援,不如与之。
(3)你认为曹沫具有怎样的性格特点?曹沫和曹刿,你更喜欢哪一个?为什么?
【解答】(1)本题考查文言实词含义的理解。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先理解词语所在句子的含义,然后结合句意来推断词语意思。
①句意为:凭借勇力侍奉鲁庄公。事:侍奉。
②句意为:齐桓公答应和鲁国在柯地会盟订约。盟:签订誓约、结盟。
(2)本题考查文言文句子翻译。翻译文言文句子要尽量保持原文遣词造句的特点,直译和意译相结合。
句中重点词语有:弃信,失去信用。与,给。句意为:在诸侯中失去信义,失去各国的帮助,不如给它。
(3)本题考查人物评价。答题时要观点明确,围绕人物性格特征分析,言之有理即可。从《刺客列传》中“以勇力事鲁庄公”“与齐战,三败北”“桓公与庄公既盟于坛上,曹沫执匕首劫齐桓公”能看出曹沫有勇无谋、好勇尚力,大胆鲁莽。《曹刿论战》叙述了作战前和作战后曹刿的言论。前者体现了他的政治主张,后者体现他的军事才能。曹刿深谋远虑、有勇有谋、沉稳持重。曹刿有勇有谋,是个谋士。曹沫有勇无谋,只是个莽夫。针对人物特点来谈喜欢的理由即可。
答案:
(1)①侍奉;②签订誓约、结盟;
(2)在诸侯中失去信义,失去各国的帮助,不如给它。
(3)曹沫有勇无谋、好勇尚力,大胆鲁莽。
示例1:我喜欢曹刿。他细致严谨,眼观长远,而且忠诚爱国,体恤百姓,这种一心为国为民的人值得敬仰。
示例2:我喜欢曹沫。他三败三战,英勇顽强;面对强大的齐桓公,敢于维护国家利益,我认为他的胆略过人,勇气可嘉。
【点评】文言文内容理解分析题,解题方法:
1.引用原文句子回答;
2.摘录原文关键的词语回答;
3.用自己的话组织文字回答。
三种方法,采用第一、二种方法回答的准确率一般会比较高。
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下册曹刿论战练习题: 这是一份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下册曹刿论战练习题,共5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综合性学习,课内阅读,对比阅读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下册曹刿论战优秀同步测试题: 这是一份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下册曹刿论战优秀同步测试题,共33页。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下册曹刿论战达标测试: 这是一份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下册曹刿论战达标测试,共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综合性学习,课内阅读,课外阅读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