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陕西省西安市重点中学中考化学九模试卷
展开2023年陕西省西安市重点中学中考化学九模试卷
1. 物质分类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认识物质世界。下列物质属于纯净物的是( )
A. 赤铁矿 B. 稀盐酸 C. 蒸馏水 D. 空气
2. 2023年6月5日是第53个“世界环境日”,主题是“建设人类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下列做法符合这一主题的是( )
A. 工业废水直接排放 B. 研制开发清洁能源 C. 就地焚烧塑料垃圾 D. 废旧电池随意丢弃
3. 化学与生活息息相关。下列做法中不涉及化学变化的是( )
A. 用活性炭吸附色素异味 B. 用75%的酒精杀菌消毒
C. 用熟石灰改良酸性土壤 D. 用小苏打治疗胃酸过多
4. 规范操作是实验成功的基础。下列操作符合实验规范的是( )
A. 稀释浓硫酸
B. 读取液体体积
C. 称量NaOH固体
D. 测定液体pH
5. 下列有关实验现象的描述正确的是( )
A. 打开浓盐酸的试剂瓶,瓶口上方会出现白色烟雾
B. 镁条点燃时发出耀眼的白光,放热,生成氧化镁
C. 黄铜片和纯铜片相互刻划,纯铜片表面划痕更深
D. 铁丝在空气中燃烧时,火星四射,生成黑色固体
6. 化学符号是一种美妙的语言,具有独特内涵。下列有关图示或符号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2H:表示两个氢分子
B. N:可以表示氮元素、1个氮原子
C. :镁元素的质量是24.31g
D. 该粒子是氧原子
7. 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是化学学科的核心素养。下列对于事实的微观解释不正确的是( )
A. 稀盐酸、稀硫酸具有相似的化学性质—它们的溶液中都含有H+
B. 炎热的夏天汽车轮胎发生爆炸—轮胎内气体分子体积变大
C. 水通电时分解生成氢气和氧气—化学反应中分子种类改变
D. 金刚石和石墨物理性质差异大—碳原子的排列方式不同
8. 下列各组实验方案设计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
A. 探究燃烧的所有条件
B. 探究铁钉生锈的所有条件
C. 验证质量守恒定律
D. 比较空气与呼出气体中CO2的含量
9. 如图是某同学探究物质溶解的吸放热现象及温度对物质溶解度的影响实验,实验现象如图一所示,溶解度曲线如图二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 图一中的M物质对应图二中的溶解度曲线为a曲线
B. 将NH4NO3换为CaO固体,也可观察到相同的实验现象
C. N的饱和溶液从t1℃升温到t2℃,溶质质量分数变大
D. 在t2℃时,M和N的饱和溶液中,溶剂的质量大小关系无法确定
10. “生活中处处有化学,化学就在我们身边”。请回答下列问题:
(1)奶制品、豆类和虾皮等含有丰富的钙元素,婴幼儿缺钙会导致 ______ 。
(2)长期饮用硬度较大的水不利于身体健康,生活中常用 ______ 的方法将硬水软化。
(3)农谚有“雷雨发庄稼”的说法,因为雷雨过程中会产生Ca(NO3)2等硝酸盐。硝酸钙属于 ______ (填“氮肥”、“磷肥”、“钾肥”或“复合肥”)。
(4)洗碗时,加了洗涤剂的水能除去餐具上的油污,是利用了洗涤剂的 ______ 作用。
11. 四大发明是我国古代科学技术的代表性成就,对世界文明发展产生了影响力。
(1)指南针。《梦溪笔谈》中记载:“方家以磁石磨针锋,则能指南”。磁石中的主要成分Fe3O4具有磁性,磁性属于 ______ (填“物理”或“化学”)性质。
(2)造纸术。农田的秸秆可作为造纸原料,其主要成分纤维素的完全水解产物是葡萄糖(C6H12O6),葡萄糖中碳元素与氢元素的质量比为 ______ (填最简整数比)。
(3)黑火药。黑火药爆炸化学方程式为S+2KNO3+3C=K2S+N2↑+3X↑,X的化学式为 ______ 。
(4)印刷术。活字印刷使用墨汁印出来的字迹能长期保存,这是因为 ______ 。
12. 能源利用、环境保护和新材料的开发是我们共同关注的问题。
(1)三大化石燃料都属于不可再生能源,主要包括煤、 ______ 、天然气。
(2)海水吸收CO2会造成海洋酸化,使海水的pH ______ (填“变大”或“变小”)。
(3)“问天”实验舱由长征五号B运载火箭载入轨道,该火箭是采用液氢、液氧和煤油作为推进剂。液氢作为燃料的优点是 ______ (只写一点)。
(4)一种新型材料氮化铝(AlN)应用于新能源汽车,在工业上由氧化铝、焦炭和氮气在高温条件下反应制得。氮化铝中氮元素的化合价为 ______ 。
13. 金属的发现和使用推动了人类社会的发展。
(1)焊锡是锡铅合金,常用来焊接金属,是因为焊锡比锡的熔点 ______ (填“高”或“低”)。
(2)兴趣小组为探究锌、铁、铜的金属活动性强弱,进行了如下实验:
①试管A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______ 。
②同学们发现仅通过观察试管A、B、C中的现象无法达到实验目的,于是补充试管D实验,最终得出了三种金属的活动性强弱顺序,则X和Y可以是下列组合中的 ______ (填序号)。
a.Fe片和稀H2SO4
b.Zn片和FeSO4溶液
c.Zn片和CuSO4溶液
14. 根据不同温度下氯化钠和硝酸钾的溶解度,回答问题:
温度/℃
0
10
20
30
40
50
溶解度/g
NaCl
35.7
35.8
36.0
36.3
36.6
37.0
KNO3
13.3
20.9
31.6
45.8
63.9
85.5
(1)40℃时,硝酸钾的溶解度为 ______ 。
(2)硝酸钾中混有少量氯化钠时,提纯硝酸钾的方法是 ______ (填“降温”或“蒸发”)结晶。
(3)T℃时NaCl和KNO3具有相同的溶解度mg,则T和m的取值范围是 ______ (填序号)。
A.10
则最终烧杯⑤中析出的固体质量为 ______ g。
15. 实验室有4瓶失去标签的溶液,已知分别为稀硫酸、硫酸铜溶液、氯化钡溶液和氢氧化钠溶液中的一种,现将这四瓶溶液编号为A、B、C、D,回答下列问题:
(1)观察到A溶液为蓝色,则可鉴别出A溶液中的溶质为 ______ 。
(2)分别取B、C、D溶液于试管中,加入A溶液,观察到盛有B溶液的试管中产生蓝色沉淀,写出A溶液和B溶液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______ 。
(3)不借助其他试剂, ______ (填“能”或“否”)成功鉴别出4种溶液并分类摆放回药品柜。
16. 如图是实验室制取气体的常用装置。
(1)写出仪器①的名称: ______ 。
(2)用装置B制备二氧化碳的化学方程式为 ______ 。
(3)若要用装置D收集氧气,则验证O2已经收集满的方法是 ______ 。
(4)实验室制得的CO2中常混有HCl气体和水蒸气,若想除去其中的HCl气体和水蒸气,可将混合气体通过E和F装置,导管口的连接顺序为:混合气体→ ______ (填字母)。
A.a→b→c→d
B.c→d→b→a
C.c→d→a→b
D.b→a→c→d
(5)将CO2通入G装置中,使紫色石蕊溶液变红的物质是 ______ 。
17. 无明显现象实验的可视化研究是实验探究的重要内容。某兴趣小组同学在老师的指导下借助下列装置探究无明显现象的反应:
【实验步骤】用圆底烧瓶收集一瓶纯净、干燥的CO2气体,组装好装置并检查气密性良好后,用注射器向圆底烧瓶内缓慢注入5mLNaOH溶液,轻轻振荡烧瓶后打开止水夹,观察到B中的水倒吸入A中的圆底烧瓶,并在导管尖嘴处产生喷泉,与此同时D中的溶液倒吸入C中,C中的溶液由红色变为无色。
【反思交流】
(1)C中溶液由红色变为无色,这是从 ______ (填“反应物消失”或“生成物出现”)的角度证明了盐酸和氢氧化钠发生了反应。二者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______ 。
(2)仅根据A中的实验现象无法证明NaOH与CO2发生了反应,若将注射器中的5mLNaOH溶液换为 ______ ,通过对比实验现象也可从与(1)相同的角度证明该反应发生。
【继续探究】
兴趣小组同学分组继续展开如下相关问题的探究。
【提出问题】
甲组:A中反应后的溶质是什么?
乙组:C中盐酸是否过量?
【实验猜想】
猜想1:Na2CO3
猜想2:NaOH和Na2CO3
猜想1:盐酸过量
猜想2:盐酸不过量
【实验验证】
取少量A中的溶液于试管中,加入过量的 ______ (填化学式)溶液,观察到产生白色沉淀,过滤,给滤液中加入酚酞溶液,酚酞为红色
取少量C中的无色溶液于试管中,向其中加入Fe粉,观察到黑色粉末消失, ______ (填实验现象)
【得出结论】
猜想2成立
猜想1成立
【拓展与反思】
下列代替乙组实验方案中Fe粉,也能得出猜想1成立的是 ______ (填序号)。
A.Ag
B.CuO
C.AgNO3溶液
【总结提升】通过以上实验活动,同学们的探究能力和科学思维得到了提升。
18. 化学兴趣小组按如图实验测定部分变质的NaOH固体中Na2CO3的质量分数。
(1)最终滤液中的溶质是 ______ (填化学式)。
(2)根据上述数据计算原固体混合物中Na2CO3的质量分数。
答案和解析
1.【答案】C
【解析】解:A、赤铁矿的主要成分是氧化铁,属于混合物,故错误;
B、稀盐酸含有氯化氢和水,属于混合物,故错误;
C、蒸馏水中只含有水一种物质,属于纯净物,故正确;
D、空气中含有氧气、氮气等物质,属于混合物,故错误。
故选:C。
纯净物由一种物质组成,混合物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组成。
由一种物质组成的物质属于纯净物,混合物中至少含有两种物质,根据物质的组成种类可以判断物质属于纯净物,还是属于混合物。
2.【答案】B
【解析】解:A、工业废水中含有有害物质,直接排放会造成水体污染,做法不符合这一主题,不符合题意;
B、研制开发清洁能源,能减少化石燃料的使用,可以减少污染物的排放,有利于环境保护,做法符合这一主题,符合题意;
C、露天焚烧塑料垃圾会产生大量的有害气体和粉尘,造成环境污染,做法不符合这一主题,不符合题意;
D、废旧电池中含有有毒的重金属,随意丢弃会污染土壤和水源,做法不符合这一主题,不符合题意。
故选:B。
根据造成环境污染的原因以及防治环境污染的措施来分析。
本题考查了造成环境污染的原因以及防治环境污染的措施等,难度不大。
3.【答案】A
【解析】解:A、用活性炭吸附色素异味,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选项正确。
B、用75%的酒精杀菌消毒,是利用酒精与蛋白质反应,使其失去活性,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故选项错误。
C、用熟石灰改良酸性土壤,是熟石灰和酸发生中和反应,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故选项错误。
D、用小苏打治疗胃酸过多,是碳酸氢钠和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水和二氧化碳,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故选项错误。
故选:A。
化学变化是指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物理变化是指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化学变化与物理变化的本质区别是有无新物质生成,据此抓住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区别结合事实进行分析判断即可。
本题难度不大,解答时要分析变化过程中是否有新物质生成,这里的新物质是指和变化前的物质是不同种的物质,若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若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
4.【答案】A
【解析】解:A、稀释浓硫酸时,要把浓硫酸慢慢地沿器壁注入水中,同时用玻璃棒不断搅拌,以使热量及时的扩散;一定不能把水注入浓硫酸中,以防止酸液飞溅;图中所示操作正确。
B、量取液体读数时,视线与液体的凹液面最低处保持水平,图中视线没有与液体的凹液面最低处保持水平,图中所示操作错误。
C、托盘天平的使用要遵循“左物右码”的原则,且氢氧化钠具有腐蚀性,应放在玻璃器皿中称量,图中所示操作错误。
D、用pH试纸测定溶液的pH时,正确的操作方法为在白瓷板或玻璃片上放一小片pH试纸,用玻璃棒蘸取待测液滴到pH试纸上,把试纸显示的颜色与标准比色卡比较,读出pH。不能将pH试纸伸入待测液中,以免污染待测液,图中所示操作错误。
故选:A。
A、根据浓硫酸的稀释方法(酸入水,沿器壁,慢慢倒,不断搅)进行分析判断。
B、根据量筒读数时视线要与量筒内液体的凹液面的最低处保持水平进行分析判断。
C、根据托盘天平的使用要遵循“左物右码”的原则、氢氧化钠具有腐蚀性,进行分析判断。
D、根据用pH试纸测定溶液的pH的方法进行分析判断。
本题难度不大,熟悉各种仪器的用途及使用注意事项、常见化学实验基本操作的注意事项是解答此类试题的关键。
5.【答案】C
【解析】解:A、浓盐酸具有挥发性,打开装有浓盐酸试剂瓶的瓶塞,从浓盐酸中挥发出来的氯化氢气体与空气中的水蒸气接触形成盐酸小液滴,瓶口上方有白雾产生,故选项说法错误。
B、镁条点燃时发出耀眼的白光,放热,生成氧化镁是实验结论而不是实验现象,故选项说法错误。
C、合金的硬度比组成它的纯金属的硬度大,纯铜片表面划痕更深,故选项说法正确。
D、铁丝在空气中只能烧至发红,不会剧烈燃烧、火星四射,故选项说法错误。
故选:C。
A、根据浓盐酸具有挥发性,进行分析判断。
B、根据镁条燃烧的现象进行分析判断。
C、根据合金的硬度比组成它的纯金属的硬度大,进行分析判断。
D、根据铁丝在空气中不能燃烧,进行分析判断。
本题难度不大,掌握浓盐酸具有挥发性、合金的性质、常见物质燃烧的现象等即可正确解答,在描述实验现象时,需要注意烟和雾的区别、实验结论和实验现象的区别。
6.【答案】B
【解析】解:A、原子的表示方法:用元素符号来表示一个原子,表示多个原子,就在其元素符号前加上相应的数字,所以2H表示2个氢原子,故A错误;
B、N可以表示氮元素、1个氮原子,故B正确;
C、周期表中下面的数字表示相对原子质量,所以镁的相对原子质量是24.31,故C错误;
D、质子数<电子数,表示氧离子,故D错误。
故选:B。
本题考查化学用语的意义及书写,解题关键是分清化学用语所表达的对象是分子、原子、离子还是化合价,才能在化学符号前或其它位置加上适当的计量数来完整地表达其意义,并能根据物质化学式的书写规则正确书写物质的化学式,才能熟练准确的解答此类题目。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化学用语的书写和理解能力,题目设计既包含对化学符号意义的了解,又考查了学生对化学符号的书写,考查全面,注重基础,题目难度较易。
7.【答案】B
【解析】解:A.稀盐酸、稀硫酸中都含有相同的H+,因此具有相似的化学性质,故A正确;
B.炎热的夏天汽车轮胎发生爆炸,是因为温度升高,轮胎内气体分子间的间隔增大,导致压强增大,气体分子体积没有改变,故B错误;
C.化学反应的实质是构成物质的微粒发生改变或构成物质的微粒重新排列,所以水通电时分解生成氢气和氧气,分子种类发生改变,故C正确;
D.金刚石和石墨都是由碳元素组成的单质,两种单质都是由碳原子构成的,两者物理性质差异较大的原因是碳原子的排列方式不同,故D正确。
故选:B。
根据分子的基本特征:分子质量和体积都很小;分子之间有间隔;分子是在不断运动的;同种的分子性质相同,不同种的分子性质不同,可以简记为:“两小运间,同同不不”,结合事实进行分析判断。
本题难度不大,掌握分子的基本性质(可以简记为:“两小运间,同同不不”)及利用分子的基本性质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是解答此类题的关键。
8.【答案】D
【解析】解:A、铜片上白磷与氧气接触,温度达到着火点,发生燃烧;红磷与氧气接触,温度没有达到着火点,不能发生燃烧;说明燃烧需要温度达到着火点;水中红磷不与氧气接触,温度没有达到着火点,不能发生燃烧,不能说明燃烧需与氧气接触,故选项实验方案设计不能达到实验目的。
B、左边试管中的铁钉与水接触,不能够生锈;右边试管中的铁钉与水隔绝,只与氧气接触,不能生锈;不能探究铁钉生锈的所有条件,故选项实验方案设计不能达到实验目的,不符合题意;
C、碳酸钙与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钙、水和二氧化碳,反应产生的二氧化碳会逸出,不能验证质量守恒定律,故选项实验方案设计不能达到实验目的。
D、呼出气体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比空气更明显,说明呼出气体中二氧化碳含量较高,故选项实验方案设计能达到实验目的。
故选:D。
A、根据薄铜片上的白磷和红磷、水中的白磷的燃烧情况,进行分析判断。
B、根据铁锈蚀的条件,进行分析判断。
C、验证质量守恒定律的实验时,选用药品和装置应考虑:①只有用天平称量质量没有变化的化学变化才能直接用于验证质量守恒;②如果反应物中有气体参加反应,或生成物中有气体生成,应该选用密闭装置。
D、根据检验二氧化碳使用澄清石灰水,进行分析判断。
本题难度不是很大,化学实验方案的设计是考查学生能力的主要类型,同时也是实验教与学难点,在具体解题时要对其原理透彻理解,可根据物质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结合实验目的进行分析判断。
9.【答案】D
【解析】解:A、根据图一第一个烧杯,滴入水后,氢氧化钠固体溶于水放热,温度升高,M的饱和溶液变浑浊,说明M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所以图一中的M物质对应图二中的溶解度曲线为b曲线,A选项说法错误,故该选项不符合题意;
B、根据推断,可知道N物质的溶解度曲线是a曲线,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所以如果将NH4NO3换为CaO固体,CaO固体溶于水会放热,温度升高,则N的饱和溶液不会变浑浊,现象不同,B选项说法错误,故该选项不符合题意;
C、N的饱和溶液从t1℃升温到t2℃,溶解度增大,但因为溶质溶剂都没有发生改变,溶质质量分数不变,C选项说法错误,故该选项不符合题意;
D、在t2℃时,M和N的饱和溶液中,由于溶液的质量不确定,所以溶剂的质量大小关系无法确定,D选项正确,符合题意;
故选:D。
根据固体的溶解度曲线,可以比较不同物质在同一温度下的溶解度大小,从而判断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的大小;可以判断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变化情况,从而判断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判断温度改变后,溶液中各种成分的变化程度。据此分析。
本题难度不是很大,主要考查了固体的溶解度曲线所表示的意义,及根据固体的溶解度曲线来解决相关的问题,从而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10.【答案】佝偻病 煮沸 氮肥 乳化
【解析】解:(1)奶制品、豆类和虾皮等含有丰富的钙元素,婴幼儿缺钙会导致佝偻病,老年人缺钙易患骨质疏松;
(2)可溶性钙、镁化合物在加热时,能形成沉淀,故生活中常用煮沸的方法降低水的硬度;
(3)硝酸钙只含氮、磷、钾中的氮元素,属于氮肥;
(4)洗碗时,加了洗涤剂的水能除去餐具上的油污,是利用了洗涤剂的乳化作用,能将油污乳化为细小油滴,随水冲走。
故答案为:(1)佝偻病;
(2)煮沸;
(3)氮肥;
(4)乳化。
(1)根据化学元素与人体健康的关系来分析;
(2)根据硬水软化的方法来分析;
(3)根据化肥的分类来分析;
(4)根据除油污的原理来分析。
本题考查的是化学与生活的知识,完成此题,可以依据已有的知识进行解答。
11.【答案】物理 6:1 CO2 常温下,碳的化学性质不活泼
【解析】解:(1)磁性不需要通过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属于物理性质。
(2)葡萄糖中碳元素与氢元素的质量比为(12×6):12=6:1。
(3)由S+2KNO3+3C=K2S+N2↑+3X↑可知:生成物的分子中少了6个氧原子和3个碳原子,而X的计量数为3,则一个X分子由1个碳原子和2个氧原子构成,故X为CO2。
(4)墨汁的主要成分是碳,常温下化学性质不活泼,在空气中很难与其他物质发生反应,故使用墨汁印出来的字迹能长期保存。
故答案为:
(1)物理;
(2)6:1;
(3)CO2
(4)常温下,碳的化学性质不活泼。
(1)物质的化学性质是需要发生化学变化才能表现出来的性质,物理性质是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的性质,包括物质的颜色、状态、气味、熔点、沸点、密度、溶解性等,化学性质一般包括可燃性、氧化性、稳定性、还原性等。
(2)根据化合物中各元素质量比=各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原子个数之比,进行分析解答。
(3)由质量守恒定律:反应前后,原子种类、数目均不变,进行分析解答。
(4)根据碳的化学性质,进行分析解答。
本题难度不大,掌握碳的化学性质、化学反应前后原子守恒、化学式的有关计算等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12.【答案】石油 变小 热值高(合理即可) −3
【解析】解:(1)三大化石燃料包括煤、石油、天然气,它们在短期内得不到补充,是不可再生能源;
(2)二氧化碳和水反应生成碳酸,碳酸为酸性,海水的酸性增强,所以使海水的pH变小;
(3)液氢作为火箭燃料的优点是:氢气的热值高,燃烧产物是水,不污染环境等;
(4)铝元素显+3价,设氮化铝氮元素的化合价是x,根据在化合物中正负化合价代数和为零,可得:(+3)+x=0,则x=−3。
故答案为:(1)石油;
(2)变小;
(3)热值高(合理即可);
(4)−3。
(1)根据化石燃料的种类来分析;
(2)根据溶液的酸碱性与pH的关系来分析;
(3)根据氢能的优点来分析;
(4)根据化合物中元素化合价的计算方法来分析。
本题考查了燃料燃烧对环境的影响、有关化石燃料的知识、化合价的计算方法等,难度较小。
13.【答案】低 Zn+H2SO4=ZnSO4+H2↑ ab
【解析】解:(1)合金的熔点一般小于各成分金属的熔点,焊锡是锡铅合金,常用来焊接金属,是因为焊锡比锡的熔点低;
(2)①试管A中锌与稀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锌和氢气,该反应方程式为:Zn+H2SO4=ZnSO4+H2↑;
②试管A中锌与稀硫酸反应,试管B中铜与稀硫酸不反应,说明在金属活动性顺序中锌>氢,铜<氢,试管C中铁能与硫酸铜反应,说明铁比铜活泼,所以试管D中可以比较锌与铁的活动性顺序,
a、Fe片和稀H2SO4发生反应,且与试管A比较没有锌与稀硫酸反应剧烈,说明锌比铁活泼,结合试管ABC即可说明金属活动性顺序为:锌>铁>铜,故正确;
b、Zn片和FeSO4溶液发生反应说明锌比铁活泼,结合试管ABC即可说明金属活动性顺序为:锌>铁>铜,故正确;
c、Zn片和CuSO4溶液发生反应说明锌比铜活泼,结合试管ABC还是无法比较锌与铁的活动性顺序,故错误;
故答案为:(1)低;
(2)①Zn+H2SO4=ZnSO4+H2↑;
②ab。
(1)根据合金的性质来分析;
(2)根据金属的活动性顺序及其验证方法来分析。
要会利用金属活动顺序表分析实验,氢前边的金属会与稀硫酸、盐酸反应,但氢后边的金属不会与稀硫酸、盐酸反应,前边的金属会把后边的金属从其盐溶液中置换出来。
14.【答案】63.9g 降温 D 8.4
【解析】解:(1)40℃时,硝酸钾的溶解度为63.9g;
(2)硝酸钾、氯化钠的溶解度均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加,硝酸钾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较大,氯化钠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较小,故硝酸钾中混有少量氯化钠时,提纯硝酸钾的方法是降温结晶;
(3)20℃时,溶解度:氯化钠大于硝酸钾,30℃时,溶解度:氯化钠小于硝酸钾,故T的取值范围为20
(4)烧杯①和④中分别盛有50℃时50g的热水,将烧杯①和烧杯④中溶液均降温至20℃,并一起倒入烧杯⑤中,此时溶剂的质量为100g,加入硝酸钾的质量为:40g,加入氯化钠的质量为18.5g,20℃时,硝酸钾的溶解度为31.6g,氯化钠的溶解度为36.0g,即该温度下,100g水中最多溶解36.0g氯化钠,31.6g硝酸钾,则氯化钠完全溶解,硝酸钾部分溶解,析出硝酸钾的质量为:40g−31.6g=8.4g,即析出固体的质量为:8.4g。
故答案为:(1)63.9g;
(2)降温;
(3)D;
(4)8.4。
(1)根据40℃时,硝酸钾的溶解度为63.9g进行分析;
(2)根据硝酸钾、氯化钠的溶解度均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加,硝酸钾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较大进行分析;
(3)根据20℃时,溶解度:氯化钠大于硝酸钾,进行分析;
(4)根据该温度下,100g水中最多溶解36.0g氯化钠,31.6g硝酸钾,则氯化钠完全溶解,硝酸钾部分溶解进行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结晶的原理、方法及其应用等,注意完成此题,可以从题干中抽取有用的信息,结合已有的知识进行解题。
15.【答案】CuSO4 CuSO4+2NaOH=Cu(OH)2↓+Na2SO4 能
【解析】解:(1)硫酸铜溶液呈蓝色,其他三种物质的溶液均为无色。若观察到A溶液为蓝色,则可鉴别出A溶液中的溶质为CuSO4;
(2)分别取B、C、D溶液于试管中,加入A溶液,观察到盛有B溶液的试管中产生蓝色沉淀,说明B溶液为氢氧化钠溶液,氢氧化钠和硫酸铜反应生成氢氧化铜和硫酸钠,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uSO4+2NaOH=Cu(OH)2↓+Na2SO4;
(3)硫酸铜溶液呈蓝色,先鉴别出硫酸铜溶液,然后再向硫酸铜溶液中分别滴加其它三种溶液,有白色沉淀生成的是氯化钡溶液,有蓝色沉淀生成的是氢氧化钠溶液,无明显现象发生的是稀硫酸,所以不借助其他试剂,能成功鉴别出4种溶液并分类摆放回药品柜。
故答案为:(1)CuSO4;
(2)CuSO4+2NaOH=Cu(OH)2↓+Na2SO4;
(3)能。
鉴别物质时,首先对需要鉴别的物质的性质进行对比分析找出特性,再根据性质的不同,选择适当的试剂,出现不同的现象的才能鉴别。
本题难度不大,解题时往往需要从题目中挖出一些明显或隐含的条件,抓住突破口(突破口往往是现象特征、反应特征等),获得结论,最后把结论代入原题中验证。
16.【答案】分液漏斗 CaCO3+2HCl=CaCl2+H2O+CO2↑ 将带火星的木条放在m端,木条复燃,说明已收集满 B 碳酸
【解析】解:(1)通过分析题中所指仪器的名称和作用可知,仪器①的名称:分液漏斗;
(2)用装置B制备二氧化碳的反应为稀盐酸和碳酸钙生成氯化钙、水和二氧化碳,化学方程式为:CaCO3+2HCl=CaCl2+H2O+CO2↑;
(3)若要用装置D收集氧气,氧气密度比空气大,从n端通入,空气从m端排出,则验证O2已经收集满的方法是将带火星的木条放在m端,木条复燃,说明已收集满;
(4)实验室制得的CO2中常混有HCl气体和水蒸气,若想除去其中的HCl气体和水蒸气,可将混合气体通过E和F装置,先除去HCl气体,用F装置,气体从长管通入,短管排出,然后干燥气体,气体从长管通入,短管排出,则导管口的连接顺序为:混合气体→c→d→b→a,故选:B;
(5)将CO2通入G装置中,二氧化碳和水反应生成碳酸,显酸性,能使紫色石蕊溶液变红色,则使紫色石蕊溶液变红的物质是碳酸。
故答案为:(1)分液漏斗;
(2)CaCO3+2HCl=CaCl2+H2O+CO2↑;
(3)将带火星的木条放在m端,木条复燃,说明已收集满;
(4)B;
(5)碳酸。
(1)根据实验室常用仪器的名称和题中所指仪器的作用进行分析;
(2)根据用装置B制备二氧化碳的反应为稀盐酸和碳酸钙生成氯化钙、水和二氧化碳进行分析;
(3)根据二氧化碳密度比空气大,不具有助燃性进行分析;
(4)根据饱和碳酸氢钠可以除去氯化氢,浓硫酸具有吸水性,洗气应该长进短出进行分析;
(5)根据二氧化碳和水反应生成碳酸,显酸性,能使紫色石蕊溶液变红色进行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常见气体的发生装置与收集装置的探究,发生装置依据反应物的状态和反应条件选择,收集装置依据气体的密度和溶解性选择。
17.【答案】反应物消失 HCl+NaOH=NaCl+H2O 5mL蒸馏水 BaCl2(或CaCl2) 有气泡产生,溶液由无色变为浅绿色 B
【解析】解:(1)C中为滴有酚酞的氢氧化钠溶液,一开始溶液中因为有氢氧化钠,溶液为红色,溶液由红色变为无色,说明溶液中没有氢氧化钠了,这是从反应物消失的角度证明了盐酸和氢氧化钠发生了反应,D试管内稀盐酸倒吸进C中,盐酸与氢氧化钠反应生成氯化钠和水,二者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HCl+NaOH=NaCl+H2O;
(2)用注射器向圆底烧瓶内缓慢注入5mL NaOH溶液,轻轻振荡烧瓶后打开止水夹,观察到B中的水倒吸入A中的圆底烧瓶,并在导管尖嘴处产生喷泉,仅根据A中的实验现象无法证明NaOH与CO2发生了反应,也可能是二氧化碳溶于水形成的喷泉,为了确保变量只有一个,所以加入相同体积的蒸馏水,即将注射器中的5mLNaOH溶液换为5mL的蒸馏水,通过对比产生喷泉的大小也可从与(1)相同的角度(反应物的消失)证明该反应发生;
甲组:A中反应后的溶质是什么?
根据实验结论猜想2成立,即A中反应后的溶质为氢氧化钠和碳酸钠,取少量A中的溶液于试管中,加入过量的BaCl2(或CaCl2)溶液,检验并除去碳酸钠,氯化钡(或氯化钙)与碳酸钠反应生成碳酸钡沉淀(或碳酸钙沉淀)和氯化钠,观察到产生白色沉淀,说明含有碳酸钠,过滤,给滤液中加入酚酞溶液,酚酞为红色,说明含有氢氧化钠,即可说明猜想2成立;
乙组:C中盐酸是否过量?
根据结论猜想1成立,即C中盐酸过量,取少量C中的无色溶液于试管中,向其中加入Fe粉,铁与盐酸反应生成氯化亚铁和氢气,观察到黑色粉末消失,有气泡产生,溶液由无色变为浅绿色,即可说明盐酸过量,即猜想1成立;
[拓展与反思]
代替乙组实验方案中Fe粉,也能得出猜想1成立;
A、银不与盐酸反应,不能代替铁粉,不符合题意;
B、氧化铜与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铜和水,观察到黑色固体溶解,溶液由无色变为蓝色,说明盐酸过量,即可说明猜想1成立,符合题意;
C、硝酸银溶液虽然能与盐酸反应生成白色的氯化银沉淀,但是C中的氯化钠也会与硝酸银反应生成氯化银沉淀,所以无法确定盐酸的存在,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
(1)反应物消失;HCl+NaOH=NaCl+H2O;
(2)5mL蒸馏水;BaCl2(或CaCl2);有气泡产生,溶液由无色变为浅绿色;B。
(1)盐酸与氢氧化钠反应生成氯化钠和水,据此分析;
(2)NaOH与CO2发生反应,是二氧化碳溶于水,从两方面进行对比分析;氧化铜与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铜和水,氯化钡(或氯化钙)与碳酸钠反应生成碳酸钡沉淀(或碳酸钙沉淀)和氯化钠,依据化学反应具体分析。
本题考查了实验探究物质的组成成分以及含量、碱的化学性质、盐的化学性质,解此类题时,首先要将题中的知识认知透,然后结合学过的知识进行解答。
18.【答案】NaOH、Ca(OH)2
【解析】解:(1)部分变质的NaOH固体中含有NaOH和Na2CO3,Na2CO3和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氢氧化钠,氢氧化钙过量,则Na2CO3完全反应,所以最终滤液中的溶质是氢氧化钠和氢氧化钙,化学式为:NaOH、Ca(OH)2。
(2)设10g固体混合物中Na2CO3的质量为x。
Na2CO3+Ca(OH)2=CaCO3↓+2NaOH
106 100
x 4g
106100=x4g
x=4.24g
则原固体混合物中Na2CO3的质量分数为:4.24g10g×100%=42.4%。
答:原固体混合物中Na2CO3的质量分数为42.4%。
故答案为:
(1)NaOH、Ca(OH)2;
(2)42.4%。
(1)根据部分变质的NaOH固体中含有NaOH和Na2CO3,Na2CO3和过量的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氢氧化钠来分析;
(2)根据碳酸钙的质量和化学方程式的计算来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了化学方程式的计算,在根据化学方程式计算时,第一要正确书写化学方程式,第二要使用正确的数据,第三计算过程要完整。
2023年陕西省西安市经开一中中考化学三模试卷: 这是一份2023年陕西省西安市经开一中中考化学三模试卷,共1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填空题,推断题,探究题,计算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3年陕西省西安市长安区中考化学二模试卷(含解析): 这是一份2023年陕西省西安市长安区中考化学二模试卷(含解析),共18页。
2023年陕西省西安市重点中学中考化学八模试卷(含解析): 这是一份2023年陕西省西安市重点中学中考化学八模试卷(含解析),共1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