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我所欲也》教案第1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2/14512840/0/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鱼我所欲也》教案第2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2/14512840/0/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鱼我所欲也》教案第3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2/14512840/0/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语文九年级下册鱼我所欲也教学设计
展开
这是一份语文九年级下册鱼我所欲也教学设计,共6页。教案主要包含了导入新课,了解作家作品,整体感知,疏通文意,文言知识积累,作业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9 鱼我所欲也教学目标:1、积累文中常见文言词汇,把握文章大意。2、梳理本文论证思路,掌握对比论证、比喻论证等论证方法。3、领悟作者“舍生取义”的思想感情,能够运用历史眼光审视作品当代意义。第1课时课时目标:1.初读课文,积累重点的文言词句。2.译读课文,理解文章大意。一、导入新课复习导入:回顾《孟子二章》的主要内容和语言特色。内容:《富贵不能淫》是关于“何为大丈夫”的探讨;《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阐述磨难的重要性。语言特色:《富贵不能淫》语言幽默,善用排比、反问,气势非凡,无可辩驳。《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论证全面透彻,句式灵活多样。 二、了解作家作品1.作者简介孟子(约公元前372-289年),名轲、字子舆。战国时期邹国人,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是继孔子之后儒家学派的集大成者,与孔子并称“孔孟”,后世尊称其为“亚圣”。《孟子》一书相传是孟子及其弟子共同编著的。 他主张“仁政”,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的民本思想,反对暴政害民。其言论汇编在《孟子》一书中。2.背景链接本文选自《孟子·告子上》(《孟子译注》,中华书局1960年版)。题目是编者加的。孟子所处的时代,是一个“上下交征利(上上下下互相争夺利益)”的时代。《孟子》的第一篇《梁惠王上》,就揭示了这样一个现实。孟子认为,一国上下不顾道义地逐利,就会出现作乱犯上之事,必然导致国破家亡。所以,孟子甚至将“富”与“仁”对立起来。他在《鱼我所欲也》中提出的“舍生而取义”的观点,既是对人性的一种期望,也是对仁政的一种期待。 三、整体感知,疏通文意1.朗读课文(1)需要注意的字音。故不为苟得也(wéi)(ɡǒu) 死亦我所恶(wù) 一箪食(dān)一豆羹(ɡēnɡ) 蹴尔(cù) 不屑(xiè)今为(wèi)宫室之美为(wéi)之2.结合注释,疏通文意译文:鱼,是我所想要的;熊掌,也是我所想要的。如果这两种东西不能同时都得到的话,那么我就只好放弃鱼而选取熊掌了。生命,也是我所想要的。道义,也是我所想要的。如果这两种东西不能同时都得到的话,那么我就只好牺牲生命而选取道义了。生命是我所喜爱的,但我所喜爱的还有胜过生命的东西,所以我不做苟且偷生的事;死亡是我所厌恶的,厌恶的有比死亡更厉害的东西,所以有的灾祸我不躲避。如果人们所喜爱的东西没有超过生命的,那么凡是能够用来求得生存的手段,有什么不可以使用呢?如果人们所厌恶的事情没有超过死亡的,那么凡是能够用来逃避灾祸的坏事,有什么不可以做的呢?采用某种手段就能够活命,可是有的人却不肯采用;采用某种办法就能够躲避灾祸,可是有的人也不肯采用。由此可见,他们所喜爱的有比生命更宝贵的东西(那就是“义”);厌恶的有比死亡更厉害的东西,不仅贤人有这种本性,人人都有,只不过有贤能的人不丧失罢了。一碗饭,一碗汤,吃了就能活下去,不得到它就会饿死。没有礼貌地吆喝着给他,饥饿的行人也不愿接受;用脚踢给别人吃,乞丐也因轻视而不肯接受。高官厚禄却不辨是否合乎礼义就接受了它。这样,高官厚禄对我有什么好处呢?是为了住宅的华丽,妻妾的侍奉和熟识的穷人感激我吗?从前(有人)为了(道义)(宁愿)死也不愿接受(别人的施舍),却为了住宅的华丽却接受了它;从前(有人)为了(道义)(宁愿)死也不愿接受(别人的施舍),现在(有人)却为了妻妾的侍奉却接受了它;从前(有人)为了(道义)(宁愿)死也不愿接受(别人的施舍),如今(有人)却为了让所认识穷困贫乏的人感激他们的恩德而接受了它。这种(行为)难道不可以停止吗?这就叫做丧失了人所固有的本性。四、文言知识积累(1)通假字。①故患有所不辟也(“辟”同“避”,躲避)②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辩”同“辨”,辨别)③所识穷乏者得我与(“得”同“德”,感恩、感激。“与”同“欤(yú)”,语气词)④乡为身死而不受(“乡”同“向”,先前、从前)(2)古今异义。古义:古代盛食物的一种容器,形似高脚盘 例句:一豆羹今义:豆科植物 古义:代词,这 例句: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今义:判断动词,是 古义:益处,好处 例句:万钟于我何加焉今义:加上、增加 古义:能够用来 例句:则凡可以得生者今义:表示许可,能够(3)一词多义。 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介词,为了)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动词,做,这里引申为采用)故不为苟得也(动词,得到,获得)所识穷乏者得我与(同“德”,感恩、感激)与所识穷乏者得我与(同“欤”,语气词)呼尔而与之(动词,给予)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连词,那么)得之则生(连词,就)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却)(4)词类活用。所识穷乏者得我与(同“德”,名词用作动词,感恩、感激)(5)重点虚词。呼尔而与之(代词,他)为宫室之美(助词,的)呼尔而与之(连词,表修饰,不译)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连词,表转折,却)于所欲有甚于生者(介词,比)万钟于我何加焉(介词,对)五、作业1.背诵课文2.翻译下列句子。(1)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2)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3)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4)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5)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6)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7)此之谓失其本心。(生自主翻译,师明确) (1)如果这两样东西不能同时都具有的话,那么我就只好牺牲生命而选取道义了。(2)采用某种手段就能够活命,可是有的人却不肯采用;采用某种办法就能够躲避灾祸,可是有的人也不肯采用。(3)由此可见,他们所喜爱的有比生命更宝贵的东西(那就是“义”),他们所厌恶的,有比死亡更严重的事(那就是“不义”)。(4)不仅贤人有这种本性,人人都有,不过贤人能够不丧失(它)罢了。(5)没有礼貌地吆喝着给他(食物),过路的饥民也不肯接受;用脚踩过给别人吃,乞丐也不愿意接受。(6)先前为了“礼义”宁愿死也不接受(施舍),现在(有人)为了住宅的华丽却接受了。(7)这就叫作丧失了人所固有的羞恶廉耻之心。 第2课时一、检查背诵,导入新课1.生齐背课文。2.导入新课。师:上节课,我们已经初步理解了文章大意,大家已经能流利地背诵全文。这节课,我们将进一步从细节处探究文章,加深体会。二、把握中心论点,梳理论证思路1.把握中心论点。文中哪句话可以作为全文的中心论点?这个论点是怎样提出来的?这样提出论点有什么好处? 舍生而取义者也。这个论点是由比喻引出来的,以“鱼”喻“生”,以“熊掌”喻“义”,点明“义”的价值高于生命,提出“舍生取义”的论点。比喻论证:形象地区别了“生”与“义”的价值高下。类比论证:由此及彼,由浅入深,引出“生”与“义”的论题来,自然明晓。先设喻而后提出论点,这是因为“鱼”与“熊掌”在当时都是难得的食物,而“熊掌”是其中更珍贵者。二者不可得兼,取其中更珍贵者合乎情理也符合逻辑。同理,生命和道义的价值也不同。在作者看来,道义要比生命重要得多,在二者不能同时得到的情况下,必须舍弃生命选取道义。这样由此及彼,由浅入深,运用比喻论证,引出“生”与“义”的论题,自然,明晓。2.梳理论证思路。阅读教材P49课后习题第一题,将图表补充完整,理清作者的论证思路。【设计意图】先引导学生概括文章的中心论点,再联系课后习题,梳理作者的论证思路,从而使学生对本文有一个整体的把握。三、品读课文,理解内容1.第1段结尾的“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的“是心”和文章最后一句“此之谓失其本心”的“本心”各指什么?怎样理解这两句话?预设 “本心”指的是“人的羞恶之心”,“是心”指的是“这种心”,其义和“本心”相同。第1段结尾的这句话是说贤者会保持与生俱来的“羞恶之心”,不让它丢失;相反,“失其本心”正是丢失了“羞恶之心”。这种观点正是孟子“性善论”的体现。2.文章阐明了“义”的重要性,你认为今天还有坚持“义”的必要吗?为什么?我认为应该分情况来看待这个问题。首先,生和义,这并不是一个二选一的问题。孟子提出的“舍生取义”,是在一种不可规避的两难情境中做出的选择,即“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其次,“义”是需要去分辨的。有“甚于生”的“义”,如国家大义,就像面对新冠肺炎疫情,无数医护工作者、解放军战士、志愿者不顾自身安危,奔赴疫区,战斗在抗疫第一线,这便是“舍生取义”的当代表率;除此之外,还有“莫甚于生”的“义”,比如当我们在日常生活中遇到没有能力解决的危机时,“舍生取义”并不可取,这时候更倡导见义智为,见义巧为。总之,无论在孟子的时代,还是在今天,“舍生取义”都是有条件的,是受具体的社会情境制约的。 (三)主题归纳 本文以鱼和熊掌设喻,提出“舍生取义”的中心论点,阐述了义重于生、义重于利和不义可耻的道理,赞扬了那些重义轻利、舍生取义的人,批评了那些苟且偷生、见利忘义的人,告诫人们要以“义”为重,不要失去“本心”。四、拓展延伸早在几千年前,孟子就提出了“鱼和熊掌不可得兼”的问题和应当“舍生取义”的观点,那么在现代社会,面对愈来愈多的诱惑,面对人生的各种考验,我们应当做出怎样的选择呢?阅读课件上的名句,说说你的看法。(生各抒己见)1.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孟子)2.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裴多菲)3.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义的价值高于生命,人应该有舍生取义的精神,这一观点在“上下交征利”的战国时代有积极作用,对后世知识分子的精神修养也有相当的影响。如苏武、岳飞、邓世昌、朱自清、闻一多等。随着时代的发展,“义”的内涵发生了变化。我们现在所说的“义”是指社会正义,“利”指一己之私利,当面对这两者难全的时候,我们应该坚持社会正义。五、布置作业孟子善于运用日常生活中的事例进行类比说理,使抽象的道理变得浅显易懂。学习这种方法,写一段话,说明一个道理。孟子提倡的“舍生取义”和孔子提倡的“杀身成仁”,一起成为儒家道德的最高标准,同时也激励着历代仁人志士为祖国贡献出最大的力量。孟子由口腹之欲推衍到道德之美的独特论证方法,化抽象为形象,便于理解,令人深思,我们在以后的写作过程中,可以借鉴这种手法。
相关教案
这是一份初中语文鱼我所欲也教案设计,共7页。
这是一份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下册第三单元9 鱼我所欲也教学设计,共3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情景导入 生成问题,自学互研 生成新知,合作探究 生成能力,当堂演练 达成目标,课后反思 查漏补缺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语文九年级下册第三单元9 鱼我所欲也教学设计,共4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情景导入,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拓展延伸,附:板书设计,课后反思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文档详情页底部广告位](http://img.51jiaoxi.com/images/257d7bc79dd514896def3dc0b2e3f598.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