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五上科学第15课《雨和雪》教案(定稿)
展开教学内容 | 15.雨和雪 | 课时安排 | 1-1 | 总课时 | 25 | ||
教学目标 | 1.能够比较雨和雪的异同,知道雨和雪是常见的降水形式; 2.做模拟雨的形成实验,并能够结合示意图,描述雨和雪的形成过程; 3.了解更多的降水形式,描述不同降水形式的特点。 | ||||||
教学重难点 | 重点:做模拟雨的形成实验,结合示意图描述雨和雪的形成过程。 难点:根据示意图描述雨和雪的形成过程。 | ||||||
教学准备 | 教师材料:PPT。 学生材料:酒精灯、三脚架、石棉网、烧杯、培养皿、热水、冰块、火柴。 | ||||||
授课时间 |
| ||||||
教 学 过 程 | 个 性 化 备 课 | ||||||
一、导入新课 1.出示雪地场景,观看下雪视频(或体验下雪情境),体验人造雪带来的观感。 2.谈话:厦门不会下雪,有人见过真正的雪吗? 3.学生描述感受。 4.师:南方虽然不会下雪,但是会下雨,今天我们体验了人造雪,但是却能够模拟一场真正的雨。 5.揭题: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学习《雨和雪》。
二、探究新知 (一)观察不同,猜测成因。 1.谈话:对于我们熟悉的雨和不熟悉的雪,你了解多少?它们有什么不同之处? 2.请学生写下不同之处,让学生上台张贴板书。 雨:液体、四季都有…… 雪:固体、一般发生在冬天、一般在北方才会下雪…… 3.请学生写下相同之处,让学生上台张贴板书。 相同点:本质都是水,都是从云中降下来。 4.提问:为什么一样从天下落下,有时候是雨,有时候是雪? 5.学生讨论,猜测。 (二)创造条件,进行人造雨。 1.师:雨水哪里来?(空气中) 出示水蒸气宝宝。 2.追问:空气中的水哪里来?(地面上) 出示水滴宝宝 3.谈话:水蒸气如何变成雨?(需要遇到冷的环境) 4.小结:水蒸气遇冷会液化成小水滴。 (三)模拟实验,验证猜想 1.谈话:想要做雨的模拟实验,应该创造什么样的条件?(要有水蒸气,冷的环境) 2.师:如何得到水蒸气?(加热水) 3.师:如何让水蒸气变成小水滴?(盖上蒸发皿) 4.出示器材,利用酒精灯加热一杯水(为节约时间,可采用热水。)盖上蒸发皿,一段时间后观察现象。(可以观察到蒸发皿上有小水珠) 5.思考:此时小水珠还没法变成雨,如果让小水珠变成小水滴落下来?(创设冷的环境) 6.出示冰块,在培养皿上放上冰块,观察现象。(小水珠聚集后落下来) 7.学生填写、绘制报告单,贴上水滴、水蒸气等的示意图。 8.思考:根据雨的形成,猜测雪是如何形成的?(更寒冷的环境下形成) 9.在报告单上,增加雪的形成过程。 10.小结:当云中的小水滴或者小冰晶越聚越多、越聚越大,大道上升气流拖不住时,才会掉下来,从而产生降水。水滴直接落下或者冰晶在下落过程中融化,就成了雨。冰晶在过程中没融化,就成了雪。雪也是降水的一种形式。 三、 总结拓展 1.播放微课,认识更多降水形式:冰雹、雨夹雪、冬雨等。 2.讨论,这些降水有什么特点?
板书设计:
15.雨和雪
教学反思: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