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教案:第二章第1节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展开第二章 声现象
第1节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教材解读 | 本章的章首图是大象,并给这幅图配了文字,这样安排主要是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虽然大象的图片不像其他图(如锣鼓)更具有明显的声特征,但是由于立意比较新颖、奇特,有意想不到的效果,对激发学生学习和探究的欲望会有较好的作用。 声现象丰富多彩,教材从不同的方面给出了声音产生的情况,意在给学生创设一个情景,使学生可以就这几幅图或图以外其他物体发声的情况,谈谈物体发声时的共同特征。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让学生动手做一些活动,来进一步探究物体发声时的共同特征。活动中应尽可能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最好让学生自己想出做什么样的活动,并观察物体是怎样发声的。“想想做做”这个栏目中,应该尽量让学生互相交流。如果学生能够说一些关于发声的新奇现象,不仅可以调动学习的兴趣,而且还能锻炼学生的交流能力。 对于声音的传播,教学中应使学生体会到声音传播必须要有传播的载体——介质。教材重点在于让学生自己探究固体传声,教师演示气体传声,学生设计液体传声。 自然界中有许多现象可以说明声音的传播需要时间,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有所不同。“小资料”中给出了一些介质中的声速,可引导学生总结固、液、气体的传声快慢。“科学世界”中介绍了人耳是怎样听到声音的,体现从物理走向社会的教学理念。 | |||
教 学 目 标 | 知识与技能
| ①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②知道声音是靠介质传播的; ③知道声速以及声速跟介质的种类和介质的温度有关; ④了解骨传导。 | ||
过程与方法
| ① 通过观察和实验,让学生探究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② 在学习活动中,让学生掌握初步的探究问题的方法,以及学会和别人交流与合作。 | |||
情感、态度 与价值观
| ①在教学中,通过观察、实验、合作与交流等活动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让学生养成自己去探究物理现象的习惯; ②培养学生善于观察、独立思考、实事求是和归纳总结的能力,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 |||
重 难 点 处 理 | 重点 | ①声音的产生: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采用“实验对比法”进行探究,即对比物体发声与不发声的不同点,对于微小振动,采用“转换法”探究。 ②声音的传播:声音靠介质来传播。举例分析气体、液体、固体传播声音的例子,做好真空铃的实验。 | ||
难点 | 声音在介质中以波的形式传播。采用“类比法”处理,即用水波模拟声波的传播,可以让学生观察实验,也可以借助多媒体演示。 | |||
知识拓展 | 转换法:物理学中对于一些看不见、摸不着的现象或不易直接测量的物理量,通常用一些非常直观的现象去认识或用易测量的物理量间接测量,这种研究问题的方法叫转换法。转换法主要是指在保证效果相同的前提下,将不可见、不易见的现象转换成可见、易见的现象;将陌生、复杂的问题转换成熟悉、简单的问题;将难以测量或测准的物理量转换为能够测量或测准的物理量的方法。本节课中将物体的振动进行放大就是运用了转换法,例如鼓皮的振动通过小沙粒的跳动体现等。 | |||
教学过程 | 教师札记 | |||
【新课导入】 | 采用素材一中导入方式一【活动导入】 | |||
【新课推进】 1.情景创设 过渡语:考考大家的记忆力,看完下面的视频文件之后我要请同学们说说,你刚才都听到了哪些动物的声音?(播放视频文件“动物好声音”,见素材二) 设问:你听到的这些声音是怎么发出的? 2.过程展开 探究一:发声体在振动。 让学生利用身边的器材(例如刻度尺、橡皮筋、纸、塑料薄膜等物体)发出声音,进行体验。思考:你是怎样做到让这些物体发出声音的? 让学生谈自己的方法,寻找物体发声时的共同特征。 演示实验:发声的音叉可将细线悬挂的乒乓球弹开 归纳:要让它们发声,就要让它们振动起来。 追问:若物体停止振动,它还能发出声音吗? 归纳: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振动停止则发声停止。 探究二:声波 过渡语:弄清了声音产生的原理之后,我们再来思考:声音又是以何种方式,通过什么介质,传到我们耳朵,从而被我们听到的? 教师:与水波相比较引出声波,进行如下描述:“……这样空气中就形成密疏相间的波动,以发声体为中心向远处扩展……”我们把这种波动称为“声波”。(展示如下所示图片) 过渡语:哪些物质可以传递声波呢? 探究三:声的传播需要介质 (1)从学生听老师讲课、听学校广播通知、听喇叭播放的口令、听音乐做课间操,日常的交谈等现象,总结:空气可以传声。 (2)播放视频文件“水能传声”(见素材二)。举例:花样游泳运动员潜入水下也能听到音乐,跟着节奏翩翩起舞;“怕得鱼惊不应人”等总结:液体可以传声。 (3)演示实验——“神奇土电话”(见素材三) 举例:隔墙有耳、伏地听声等。 总结:固体可以传声。 |
引导学生通过活动掌握从特殊到一般的“综合归纳法”
可适当增加演示实验(见素材三)并及时进行研究方法点拨,介绍“转换法”
播放视频“声音的产生和传播”(见素材二)。
此处还可以引用古诗词如“夜半钟声到客船”等,为课堂增加一些文学色彩。 | |||
(续表)
教学过程 | 教师札记 |
归纳:所有的固体、液体、气体都可以作为传声介质。 过渡语:没有介质声音能不能传播呢? 多媒体播放视频文件“声音的产生和传播”中的“真空铃”实验部分(见素材二)。 归纳:声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 过渡语:各种介质都可以传声,但传播声音的快慢是否相同呢? 探究四:声速 夏夜,时有雷电发生。为什么总是先看到闪电后听到雷声呢? 是因为眼睛长到了耳朵的前面吗? 阅读教材P30页《小资料》。学生分析数据,讨论说出自己发现的规律。 归纳:声速与介质的种类、温度有关,一般规律为:v固>v液>v气。 探究五:回声 介绍回声形成的原因、听到回声的条件、回声的利用和防止;与回声有关的神奇建筑等。 课堂小结(略) |
关于“真空铃”实验,可以介绍用手机、真空罩进行的实验。该实验还可说明电磁波可以在真空中传播,而声波不能。 适时点拨,介绍“科学推理法”(见素材三)
在讨论交流中让学生知道光和声的传播都需要时间,从而引出声速。
可以介绍“一敲双声、一敲三声”现象,验证声速与介质种类有关。
与回声相关的视频资料见素材二中。
|
初中人教版第1节 声音的产生和传播教案设计: 这是一份初中人教版<a href="/wl/tb_c10591_t8/?tag_id=27" target="_blank">第1节 声音的产生和传播教案设计</a>,共2页。教案主要包含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二章第1节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案: 这是一份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二章第1节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案,共4页。教案主要包含了知识目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布置作业,板书设计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初中物理第1节 声音的产生和传播教案设计: 这是一份初中物理第1节 声音的产生和传播教案设计,共4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师PPT展示,教师提出问题,学生回答,学生活动,教师提问,教师引导学生回答,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教师展示PPT视频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