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解析:2023年安徽省亳州市蒙城县部分学校4月中考模拟联考化学试题(解析版)
展开2023年4月安徽中考名校信息联考卷
化学
注意事项:
1.化学试卷共两大题17小题,满分40分。化学与物理的考试时间共120分钟。
2.试卷包括“试题卷”和“答题卷”两部分,“试题卷”共6页,“答题卷”共2页。
3.请务必在“答题卷”上答题,在“试题卷”上答题是无效的。
4.考试结束后,请将“试题卷”和“答题卷”一并交回。
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H-1 C-12 O-16 Na-23
一、选择题(本大题包括12小题,每小题1分,共12分。每小题的4个选项中只有1个符合题意)
1. 安徽历史文化闻名全国,下列艺术品制作过程涉及化学变化的是
A. 万安罗盘 B. 阜南柳编
C. 泾县宣纸 D. 徽州石雕
【答案】C
【解析】
【详解】A、制作罗盘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选项A不符合题意;
B、柳编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选项B不符合题意;
C、造纸漂白过程中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故选项C符合题意;
D、石雕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选项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2. 化学与生活息息相关,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废旧电池深埋处理
B. 在酱油中加适量“铁”可预防缺铁性贫血
C. 人体所需的维生素量很小,不需要从外界摄入
D 用甲醛溶液浸泡海产品保鲜
【答案】B
【解析】
【详解】A、将废旧电池深埋,会污染土壤,该选项叙述不正确;
B、人体补“铁”可预防缺铁性贫血,该选项叙述正确;
C、人体所需的维生素虽然很小,但有些不能在人体中合成,需要从外界摄入,该选项叙述不正确;
D、甲醛对人体有害,不能浸泡海产品,该选项叙述不正确。
故选B。
3. 生活中,锂电池有广泛的应用,钴酸锂电池是一种常见的新能源汽车电池。如图是锂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信息,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锂原子的核外电子数为4 B. 锂的相对原子质量为6.941g
C. 锂属于非金属元素 D. 钴酸锂(LiCoO2)中Co的化合价为+3
【答案】D
【解析】
【详解】A. 锂原子的原子序数是3,原子序数在数值上等于原子内的质子数,原子中质子数=核外电子数,所以锂原子的核外电子数为3,此选项错误;
B. 相对原子质量是一个比值,单位是“1”,此选项错误;
C. 锂属于金属元素,此选项错误;
D. 钴酸锂(LiCoO2)中锂元素的化合价为+1,氧元素的化合价为-2,根据化合物中各元素化合价的代数和为零,Co的化合价为+3,此选项正确。
故选D。
4. 为保证实验顺利进行,必须掌握一定的化学实验基本操作技能,下列操作正确的是
A. 添加酒精 B. 称量固体
C. 滴加液体 D. 蒸发结晶
【答案】C
【解析】
【详解】A.不能向燃着的酒精灯内添加酒精,容易着火,选项操作错误;
B.氢氧化钠有腐蚀性,应放在玻璃器皿中称量,选项操作错误;
C.用胶头滴管滴加液体时,应该注意悬空垂直,不接触试管,选项操作正确;
D.蒸发时应该用玻璃棒不断搅拌,防止局部温度过高,造成液滴飞溅。选项操作错误;
故选:C。
5. 2022年诺贝尔化学奖颁给了研究“点击化学”的三位化学家,二苯基环辛炔-羧酸(化学式为C19H15NO3)是一种“点击化学”标记试剂。下列关于二苯基环辛炔羧酸的说法正确的是
A. 属于有机物 B. 含有38个原子
C. 氢、氧元素的质量比为5:1 D. 完全燃烧的产物是CO2和H2O
【答案】A
【解析】
【详解】A、由化学式可知,二苯基环辛炔羧酸含碳元素,属于有机物,符合题意;
B、二苯基环辛炔羧酸由分子构成,每个分子中含19个碳原子、15个氢原子、1个氮原子、3个氧原子共38个原子,不符合题意;
C、二苯基环辛炔羧酸中氢、氧元素的质量比为:15:(16×3)=5:16,不符合题意;
D、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不变,二苯基环辛炔羧酸由C、H、N、O四种元素组成,故完全燃烧生成产物除了二氧化碳和水,还有氮的氧化物,不符合题意。
故选A。
6. 热爱劳动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下列劳动项目与所涉及的化学知识不相符的是
选项 | 劳动项目 | 化学知识 |
A | 用活性炭除去冰箱中的异味 | 活性炭具有吸附性 |
B | 炒菜时油锅着火,用锅盖盖灭 | 锅盖隔绝了氧气 |
C | 用石灰浆刷墙 | Ca(OH)2与CO2反应 |
D | 用汽油清洗衣服上的油污 | 发生了乳化 |
A. A B. B C. C D. D
【答案】D
【解析】
【详解】A、活性炭疏松多孔,具有吸附性,能除去冰箱中的异味,故正确;
B、油锅着火时用锅盖盖住锅,可以使可燃物与氧气隔离,达到灭火效果,故正确。
C、石灰浆的主要成分是氢氧化钙,刷墙后氢氧化钙和二氧化碳反应,产生碳酸钙和水,故正确;
D、用汽油清洗衣服上的油污,汽油和油污相互溶解,利用了溶解原理,故错误;
故选:D。
7. 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是化学学科的核心素养之一。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干冰升华——二氧化碳分子间的间隔变大
B. 金刚石硬,石墨软——原子种类不同
C. 水壶中的水加热沸腾后,壶盖被顶起——水分子体积变大
D. 氯化钠溶于水——水分子作用下氯化钠分子均匀分散在水中
【答案】A
【解析】
【详解】A、干冰升华,是因为二氧化碳分子之间的间隔变大,符合题意;
B、金刚石和石墨均是由碳原子构成,但是碳原子的排列方式不同,故物理性质差异很大,故金刚石硬,石墨软,不符合题意;
C、水壶中的水加热沸腾后,壶盖被顶起,是因为温度升高,分子之间的间隔变大,分子的体积不变,不符合题意;
D、氯化钠溶于水,是因为在水分子的作用下,钠离子和氯离子均匀分散在水中,不符合题意。
故选A。
8. 某研究性学习小组在验证“碱使酚酞溶液变红”的实验时,发现将酚酞溶液滴入NaOH溶液中,溶液变成了红色,可是过一会儿红色却消失了。下列对产生此异常现象原因的猜想不合理的是
A. 可能是酚酞与O2发生了反应
B. 可能是NaOH与空气中的CO2发生了反应
C. 可能与NaOH溶液的浓度大小有关
D. 可能是使用的容器中有盐酸残留
【答案】B
【解析】
【详解】A、该实验在空气中进行,可能是空气中的物质作用而引起异常现象,所以可能是酚酞与氧气发生了反应,导致红色消失,故A猜想合理,不符合题意;
B、该实验在空气中进行,空气中的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发生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而碳酸钠溶液呈碱性,仍会使酚酞显红色,不会导致红色消失,故B猜想不合理,符合题意;
C、实验现象的异常可能是物质本身引起的,即可能与氢氧化钠溶液的浓度大小有关,故C猜想合理,不符合题意;
D、可能是使用的容器中有盐酸残留,残留的盐酸会与氢氧化钠发生中和反应生成盐和水,也会导致红色消失,故D猜想合理,不符合题意;
故选B。
9. 建立模型是学习化学的重要方法之一,下列有关模型正确的是
A. 空气的组成 B. 原子结构
C 地壳中元素含量 D. 材料分类
【答案】C
【解析】
【详解】A. 空气中的各种气体,按体积计:氮气占78%,氧气占21%,此选项错误;
B. 原子由居于原子中心的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原子核由质子、中子构成,此选项错误;
C. 地壳中元素含量由多到少的顺序为:氧(占48.60%)、硅(占26.30%)、铝、铁,非金属元素含量高,此选项正确;
D. 有机材料包括速率、合成纤维、合成橡胶,此选项错误。
故选C。
10. 载人航天器中利用如图所示的“氧再生系统”处理航天员排出的H2O和CO2。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 反应器1中产生和的体积比约是2:1
B. 反应器2中发生的是置换反应
C. 反应过程中水可循环利用
D. 该系统可降低舱内CO2的浓度
【答案】B
【解析】
【详解】A、反应器1中发生反应为水在一定条件下反应生成氢气和氧气,即,则反应器1中产生氢气和氧气的体积比约为2:1,不符合题意;
B、反应器2中发生反应为氢气和二氧化碳在一定条件下反应生成甲烷和水,生成物均是化合物,不属于置换反应,符合题意;
C、在该反应过程中,水既是反应物,又是生成物,可以循环利用,不符合题意;
D、在该系统中,二氧化碳被消耗,故可降低舱内二氧化碳的浓度,不符合题意。
故选B。
11. 如图是甲、乙两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T1℃时,100g甲的饱和溶液中溶解了30g甲物质
B. a点表示T2℃时乙的不饱和溶液
C. T2℃的甲、乙饱和溶液降温到T1℃,甲析出晶体较多
D. 要除去甲中混有的少量杂质乙,通常可采用降温结晶法
【答案】D
【解析】
【详解】A、T1℃时,甲的溶解度为30g,该温度下,100g甲的饱和溶液中溶质质量为:,不符合题意;
B、由图可知,a点在乙的溶解度曲线的上方,故a点表示T2℃时乙的饱和溶液,不符合题意;
C、T2℃甲、乙饱和溶液降温到T1℃,降温后,甲、乙的溶解度均减小,均有溶质析出,但是溶液质量未知,析出晶体的质量无法确定,不符合题意;
D、由图可知,甲、乙的溶解度均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加,甲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较大,乙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较小,故要除去甲中混有的少量杂质乙,通常可采用降温结晶法,符合题意。
故选D。
12. 为探究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热稳定性,将两根等长的口径较粗的玻璃管一端封闭,从开口的一端分别加入等量的Na2CO3和NaHCO3,另一端在适当位置弯成一定弧度,通过胶皮管连接玻璃管通入澄清石灰水中,再将玻璃管放入盛有植物油的大试管中(装置如图,部分夹持仪器已省去)。点燃酒精灯进行实验,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 采用油浴加热便于控制两者受热温度一致
B. 实验中观察到左侧试管内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右侧试管内无明显现象,说明NaHCO3比Na2CO3热稳定性差
C. 实验结束后先停止加热,然后将导管从石灰水中取出
D. 该实验装置的优点是对比性强,节约药品
【答案】C
【解析】
【详解】A、该实验中,采用油浴加热,便于控制两者受热温度一致,且温度比较稳定,不符合题意;
B、实验中观察到左侧试管内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右侧试管内无明显现象,说明碳酸氢钠分解生成了二氧化碳,碳酸钠没有反应,说明碳酸氢钠比碳酸钠的热稳定性差,不符合题意;
C、实验结束后先将导管移出水面,然后熄灭酒精灯,防止液体倒吸,符合题意;
D、该实验装置在试管中进行,优点是现象明显,对比性强,节约药品等,不符合题意。
故选C。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包括5小题,共28分)
13. 阅读下列科普短文,回答问题。
在“碳达峰、碳中和”的大背景下,CO2地质封存技术作为当前缓解CO2排放最有效的措施,将成为影响碳中和进度的关键。地质封存是通过管道将CO2注入油气田、咸水层或不可采煤层的密闭地质构造中,形成长时间或者永久性对CO2的封存。三种碳封存途径中,煤层CO2封存技术成本更低,同时可提高煤层气(主要含CH4)采出率,增加经济效益,符合国家绿色发展理念。
研究人员对不同的煤在相同条件下吸附CO2的能力进行研究,结果如图所示。
然而,煤层CO2封存也涉及多种安全风险。如CO2注入后,易引发地质体结构失稳,导致CO2泄漏,使土壤、水酸化,破坏周围的生态环境,对人类健康产生影响。
(1)CO2对环境的危害主要是______。
(2)CO2地质封存的主要途径有煤层封存、______。
(3)CO2使水酸化的原因是______(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4)对比图中的四条曲线,得出的结论是:在实验研究的压力范围内,______。
【答案】(1)导致温室效应
(2)通过管道将CO2注入油气田、咸水层封存
(3)CO2+H2O=H2CO3
(4)压力等条件相同时,吸收二氧化碳能力最好的是无烟煤
【解析】
【小问1详解】
空气中二氧化碳含量过高,会导致温室效应;
【小问2详解】
CO2地质封存的主要途径有煤层封存、通过管道将CO2注入油气田、咸水层封存;
【小问3详解】
CO2使水酸化的原因是二氧化碳能与水反应生成碳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O2+H2O=H2CO3;
【小问4详解】
对比图中的四条曲线,得出的结论是:在实验研究的压力范围内,压力等条件相同时,吸收二氧化碳能力最好的是无烟煤。
14. 某化学兴趣小组利用以下装置进行氧气的制取。
(1)仪器a的名称是______。
(2)A装置内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
(3)若要收集干燥的氧气,可将含有水蒸气的氧气从装置B的______(填“m”或“n”)端导入,试剂X是______;再用______(填字母序号)装置收集。
【答案】(1)长颈漏斗
(2)
(3) ①. m ②. 浓硫酸 ③. E
【解析】
【小问1详解】
仪器a是长颈漏斗;
【小问2详解】
A装置是固液不加热装置,可以用过氧化氢和二氧化锰制备氧气,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小问3详解】
若要收集干燥的氧气,需要对制备的氧气进行干燥,干燥气体用浓硫酸,所以X为浓硫酸,应该“长进短出”,所以应该从m口进,氧气密度大于空气,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氧气,故选:E。
15. 某废酸液主要含H2SO4和FeSO4,为减少污染,实现废物再利用,某科技小组设计了如下流程对该废酸液进行处理(假设废酸液中的其他物质不参与反应)。
(1)操作I的名称是______,该操作中玻璃棒的作用是______。
(2)加入石灰石的目的是______。
(3)“沉铁”过程中发生复分解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
(4)“水洗”后,为检验洗涤液中是否含氯离子,可向洗涤液中滴加______(填字母序号)。
A. 稀盐酸 B. NaOH溶液 C. AgNO3溶液
【答案】(1) ①. 过滤 ②. 引流
(2)除去废液中的硫酸,防止硫酸与后续生成的氢氧化铁沉淀发生反应
(3)
(4)C
【解析】
【小问1详解】
操作I是分离溶液和滤渣的操作,即为过滤操作;
过滤操作中玻璃棒的作用是引流;
【小问2详解】
某废酸液主要含H2SO4和FeSO4,加入石灰石,石灰石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钙,碳酸钙与硫酸反应生成氯化钙、二氧化碳和水,所以加入石灰石的作用是除去废液中的硫酸,防止硫酸与后续生成的氢氧化铁沉淀发生反应;
【小问3详解】
复分解反应是两种化合物相互交换成分生成另外两种化合物的反应,加入石灰乳(氢氧化钙),氢氧化钙与硫酸亚铁反应生成氢氧化亚铁沉淀和硫酸钙,该反应属于复分解反应,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小问4详解】
“水洗”后,为检验洗涤液中是否含氯离子,只需证明最后—次洗涤液中不含氯离子即可,由于稀盐酸不能检验氯离子的存在,氢氧化钠也不能检验氯离子的存在,而氯离子能与硝酸银溶液中的银离子反应生成氯化银沉淀,如果产生白色沉淀,说明洗涤液中含有氯离子,没有洗涤干净,如果不产生白色沉淀,说明洗涤液中不含有氯离子,洗涤干净,则可用硝酸银溶液检验洗涤液是否洗涤干净,故选C。
16. 暖宝宝是日常生活中广泛使用的一次性取暖用品,某化学实践小组的同学对其产生了浓厚兴趣,针对其成分和发热原理展开了项目式探究。
【任务一】探究暖宝宝中铁的存在
(1)小明将暖宝宝中粉末倒在滤纸上,然后用磁铁吸引,发现有大量黑色物质被吸引。小明据此推断该黑色物质是铁粉,但立即被其他同学否定,你认为被否定的原因是______。
(2)将磁铁分离出来的黑色物质等量分成两份,加入两只烧杯中,然后分别向烧杯中加入稀盐酸、硫酸铜溶液,发现黑色固体均全部溶解。
①加入稀盐酸的烧杯中的实验现象是______。
②与硫酸铜反应时样品表面有红色物质析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
分析得出结论:暖宝宝中的黑色物质是铁粉。
【任务二】认识暖宝宝的发热原理
(3)小组同学分析认为暖宝宝发热的原理是利用袋内的铁粉与______等物质反应放出热量。
(4)某品牌的暖宝宝外包装袋使用不透气塑料的目的是______。
【任务三】探究暖宝宝中的其他成分对发热的影响
小芳发现市售暖宝宝的成分中含有NaCl和活性炭,于是设计了图1装置进行探究。先检查装置气密性,然后将5g铁粉和2g活性炭加入三颈烧瓶,t1时刻加入2mL饱和NaCl溶液的同时将装有5mL稀盐酸的注射器插到烧瓶上,采集数据。
(5)根据图2,分析t1~t2s温度明显变化的原因:______;t2s后反应并未停止温度却开始降低,原因是______。
(6)根据图3,分析t3s后压强突然变大的原因:______。
【答案】(1)四氧化三铁是黑色固体,也能被磁铁吸引
(2) ①. 产生气体,溶液变成浅绿色,固体消失 ②.
(3)水、氧气
(4)防止铁接触水、氧气而生锈
(5) ①. 铁生锈放热 ②. 生锈所放热量小于热量散失
(6)铁生锈消耗氧气,使得锥形瓶内压强变小,稀盐酸被吸入与铁发生反应产生气体
【解析】
【小问1详解】
铁粉和四氧化三铁都是黑色的,都能被磁铁吸引,则填:四氧化三铁是黑色固体,也能被磁铁吸引;
【小问2详解】
结论:暖宝宝中的黑色物质是铁粉。
①稀盐酸和铁反应产生氯化亚铁和氢气,则烧杯中的实验现象是产生气体,溶液变成浅绿色,固体消失;
②铁与硫酸铜反应产生硫酸亚铁和铜,方程式是;
【小问3详解】
铁在潮湿的空气中生锈放热,则暖宝宝发热的原理是利用袋内的铁粉与水、氧气等物质反应放出热量;
【小问4详解】
外包装袋使用不透气塑料可隔绝氧气、水接触铁粉,防止铁生锈;
【小问5详解】
分析图3可知,t1-t2s这段时间温度升高,说明铁生锈放热;t2s后反应并未停止但温度却开始降低,可能的原因是铁生锈放出的热量小于热量的散失;
【小问6详解】
铁生锈消耗氧气,会使瓶内压强减小,稀盐酸被吸入瓶内与铁接触,发生反应产生氢气,使瓶内压强迅速增大,故填:铁生锈消耗氧气,使得锥形瓶内压强变小,稀盐酸被吸入与铁发生反应产生气体。
17. 为测定某纯碱样品(含少量氯化钠和不溶性杂质,杂质不参加反应)中碳酸钠的含量,取21.5g样品于烧杯中,加入100g稀盐酸,充分反应后测得烧杯内物质的质量为112.7g。
(1)计算该纯碱样品中碳酸钠的质量分数(写出计算过程,结果精确到0.1%)。
(2)若测得的结果比实际纯度高,则可能的原因是______(写出1点即可)。
【答案】(1)解:生成二氧化碳质量=21.5g+100g-112.7g=8.8g。
设:该纯碱样品中碳酸钠的质量为。
答:该纯碱样品中碳酸钠的质量分数是98.6%。
(2)盐酸挥发出的氯化氢混在二氧化碳中,使二氧化碳质量偏大,则测得的结果比实际纯度高。
【解析】
【小问1详解】
详见答案。
【小问2详解】
由于盐酸具有挥发性,挥发出的氯化氢混在二氧化碳中,使二氧化碳质量偏大,则测得的结果比实际纯度高。
2023年安徽省亳州市蒙城县部分学校中考化学模拟试卷: 这是一份2023年安徽省亳州市蒙城县部分学校中考化学模拟试卷,共1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流程题,科普短文题,实验题,探究题,计算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3年安徽省亳州市蒙城县中考三模化学试题(含解析): 这是一份2023年安徽省亳州市蒙城县中考三模化学试题(含解析),共1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填空题,实验题,流程题,计算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3年安徽省亳州市蒙城县部分学校4月中考模拟联考化学试题(含解析): 这是一份2023年安徽省亳州市蒙城县部分学校4月中考模拟联考化学试题(含解析),共14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科普阅读题,实验题,流程题,科学探究题,计算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