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安徽省合肥市经开区中考化学三模试卷01](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7/14436135/0/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2023年安徽省合肥市经开区中考化学三模试卷02](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7/14436135/0/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2023年安徽省合肥市经开区中考化学三模试卷03](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7/14436135/0/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2023年安徽省合肥市经开区中考化学三模试卷
展开2023年安徽省合肥市经开区中考化学三模试卷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12小题,共12.0分)
1. 下列“变”化中涉及到化学变化的是( )
A. 树根“变”根雕 B. 粮食“变”美酒 C. 羊毛“变”毛毯 D. 冰川“变”河流
2. 2023年世界环境日中国的主题是“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下列做法中不符合这一主题的是( )
A. 加大水电、风电的开发利用 B. 减少使用一次性塑料制品
C. 修建新型厕所,推广使用节水马桶 D. 垃圾分类,不可回收的垃圾就地焚烧
3. 人体细胞中元素含量如图。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 氧元素主要来自吸入的空气 B. 磷元素是人体中的微量元素
C. 缺钙会导致青少年发育不良 D. 硫和钾在人体中各占0.75%
4. 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稀土生产国和出口国,钬是稀土的一种,它在元素周期表中的某些信息如图,下列有关钬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原子序数为67 B. 相对原子质量为164.9g
C. 属于金属元素 D. 原子核内质子数为67
5. 食用豆腐能获得人体所需要的多种氨基酸,其中含量最多的是亮氨酸(化学式:C6H13NO2),下列有关亮氨酸的说法错误的是( )
A. 由四种元素组成 B. 碳元素和氢元素的质量比为72:13
C. 一个亮氨酸分子由22个原子构成 D. 亮氨酸中氢元素的质量分数为20%
6. 推理是学习化学的一种重要方法。下列推理中正确的是( )
A. 石墨和金刚石都是碳单质,所以将石墨转化成金刚石是物理变化
B. 氖原子和氩原子最外层电子数相同,所以它们的化学性质相似
C. 铝和稀盐酸反应生成AlCl3,所以铁和稀盐酸反应生成FeCl3
D. 酸雨的pH<7,所以pH<7的雨水都是酸雨
7. 实验操作是实践探究的基础。下列操作正确的是( )
A. 称量氢氧化钠固体
B. 倾倒液体
C. 铁丝在氧气中燃烧
D. 添加酒精
8. 据文献报道,利用电催化反应可将CO2还原为清洁燃料CO,部分反应机理如图(吸附在催化剂表面上的物种用*标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 过程①中C元素的化合价不变
B. 反应②属于化合反应
C. 理论上,每生成1.4gCO,需补充2.2gCO2
D. H+在反应过程中起催化剂的作用
9. 下列劳动项目与所述化学知识错误的是( )
A. 用洗洁精去油污一一洗洁精有乳化功能
B. 活性炭自制冰箱去味剂——活性炭与异味反应除去
C. 用小苏打发面蒸馒头——NaHCO3能做面食的发酵剂
D. 向种植菠菜的地里施加草木灰(主要成分K2CO3)——提供钾元素
10. 如图所示甲、乙、丙、丁四种物质间相互关系中的反应,均为初中化学常见反应(“—”表示相连的两种物质能反应,“→”表示通过一步反应能实现转化),下列选项符合图示关系的是 ( )
选项
甲
乙
丙
丁
A
K2CO3
BaCl2
K2SO4
CaCl2
B
Mg
H2SO4
Cu
H2
C
Na2CO3
Ca(OH)2
CO2
CaCO3
D
Fe2O3
HCl
Fe
FeCl2
A. A B. B C. C D. D
11. 图甲所示为t1℃时相同质量的A、B两种物质分别溶解在100g的水中,再将两种溶液分别升温至t2℃、t3℃时溶液的变化情况;图乙所示为两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M表示物质A的溶解度曲线
B. t2℃时,溶液③和溶液④中溶质质量相等
C. t1℃时,加入物质A、B的质量均是20g
D. t3℃时,向溶液⑤加入60g物质A可全部溶解
12. 根据下列实验方案进行实验,能达到相应实验目的的是( )
A. 图1比较Zn和Fe的金属活动性强弱 B. 图2探究铁钉生锈时O2是否参与反应
C. 图3比较红磷和白磷的着火点 D. 图4测定空气中O2的含量
二、流程题(本大题共1小题,共5.0分)
13. 成都有丰富的钙芒硝矿(主要成分有硫酸钠和硫酸钙),是生产元明粉(硫酸钠)的重要原料,工艺流程和硫酸钠的溶解度曲线如下。回答问题。
(1)①处用到的分离方法是 ______ 。
(2)矿石粉共经过 ______ 次浸出,可有效增大“一段浸出液”的浓度,其目的是提高产率和 ______ 。
(3)终渣中主要含有硫酸钙,原因是 ______ 。
(4)②处浓溶液的温度约为 ______ 时,开始降温结晶,较为合适。
(5)硫酸钠可用于钡盐(如氯化钡)中毒的解毒剂,解毒原理的化学方程式为 ______ 。
三、科普短文题(本大题共1小题,共5.0分)
14. 镁(Mg)是一种年轻的金属,1808年英国化学家戴维用电解法最早制得少量的镁。镁呈银白色,熔点为649℃,质轻、密度为1.74g/cm3。镁的化学性质活泼,能与许多物质发生化学反应,镁在氧气中燃烧生成氧化镁,镁在氮气中燃烧生成氮化镁,镁在二氧化碳中燃烧生成碳和氧化镁。烟花和照明弹里都含有镁粉,是利用了镁在空气中燃烧能发出耀眼的白光,金属镁与战争有着密切的关系除照明弹里有镁粉外,燃烧弹里也装有镁粉。每架飞机的外表是用耗费近半吨镁的铝镁合金制成的。世界上镁产量最高的年份,往往就是发生战争的年份。因此,镁产量就成了战争的晴雨表和指示剂,人们常把镁称为“国防金属”。
(1)上述材料中描述镁的物理性质有 ______ (填一点即可)铝镁合金属于 ______ (填“纯净物”或“混合物”)。
(2)写出镁在二氧化碳中燃烧的化学方程式 ______ 。从原子结构角度解释金属镁化学性质活泼的原因: ______ 。
(3)在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实验中,不能用镁代替红磷,其原因是 ______ 。
(4)现有相同质量且相同形状的镁和铝两种金属,分别加入足量的溶质质量分数相同的稀硫酸中,产生氢气的质量与反应时间的关系如图所示。图中N代表 ______ (填“镁”或“铝”)。
四、实验题(本大题共1小题,共4.0分)
15. 根据下列装置图,回答有关问题:
(1)实验室通常利用图中装置A制取氧气,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______ 。
(2)若用装置C代替装置B进行制二氧化碳的实验,优点为可以控制反应的发生与停止,简述关闭弹簧夹,反应停止的原因 ______ 。
(3)为了制取纯净、干燥的二氧化碳气体,导管按气流方向连接的顺序是a接 ______ , ______ 接 ______ , ______ 接 ______ 。
五、探究题(本大题共1小题,共8.0分)
16. 请回答下列问题。
(1)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是中学化学的一个重要实验,某实验小组在制出二氧化碳后又用生成的二氧化碳制备出一氧化碳,然后用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铁并用F装置验证气体产物系列实验,实验装置如图:
①用A装置制取二氧化碳气体的最大优点是 ______ 。
②B装置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______ 。
③C装置的作用是 ______ 。
④E装置中发生反应的实验现象为 ______ ;写出该装置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______ 。
⑤G装置的作用是 ______ 。
(2)学习小组的同学在做金属与盐溶液的反应时,发现锌片与硫酸铜溶液反应生成红色固体物质的同时有较多的气泡放出,生成的是什么气体呢?(提示:反应只生成一种气体)
【提出猜想】产生的气体可能是SO2、O2或H2中的一种。
【查阅资料】SO2易溶于水,化学性质与二氧化碳相似,它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设计并进行实验】(请在空白处写上对应问题的答案)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______
无明显变化
产生的气体不是O2
______
无明显变化
产生的气体不是SO2
将该气体净化后通过表面含CuO的铜网(如图)
______ 。
产生的气体是H2
【实验反思】
①由上述实验可以推出,硫酸铜溶液中可能含有 ______ 。
②检验是否为氢气时,硬质玻璃管中放入表面有CuO的铜网,一定要先 ______ ,然后用酒精灯加热,防止爆炸。
六、计算题(本大题共1小题,共6.0分)
17. AgNO3溶液是实验室中的常用试剂。AgNO3的化学性质不稳定。在温度稍高或光照条件下可以发生反应:2AgNO3=光照2Ag↓+2NO2↑+O2↑(假设气体全部逸出)。现有一瓶100g10%的AgNO3溶液,久置后(不考虑水分挥发),将瓶内物质过滤,得到固体1.08g和若干滤液。试计算:
(1)AgNO3中N和O的质量比为 ______ 。
(2)滤液中AgNO3的质量分数(结果精确到0.1%)。
(3)若要将滤液的AgNO3恢复到原来的质量分数,并把溶液质量增加到200g。应在滤液中加入一定量水和AgNO3固体,计算加入AgNO3的质量。
答案和解析
1.【答案】B
【解析】解:A、雕刻过程中,只是树根的形状发生变化,无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错误;
B、粮食造酒是粮食中的糖类转化成酒精,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故正确;
C、用羊毛制作毛毯的过程中,羊毛的形状发生变化,无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错误;
D、冰融化成水的过程中,只是物质状态发生变化,无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错误。
故选:B。
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叫化学变化,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叫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的特征是:有新物质生成。判断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依据是:是否有新物质生成。
本考点考查了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区别,基础性比较强,只要抓住关键点:是否有新物质生成,问题就很容易解决。本考点主要出现在选择题和填空题中。
2.【答案】D
【解析】解:A、加大水电、风电的开发利用,有利于减少化石燃料的使用,故说法正确;
B、减少使用一次性塑料制品,有利于节约资源,故说法正确;
C、修建新型厕所,推广使用节水马桶,有利于节约水资源,故说法正确;
D、不可回收的垃圾就地焚烧,会造成空气污染,故说法错误。
故选:D。
根据造成环境污染的原因以及防治环境污染的措施来分析。
保护环境是每个公民应尽的责任和义务,我们应该从平时的点滴做起,如拒绝使用一次性筷子等.
3.【答案】C
【解析】解:A、水是人体中含量最多的物质,人体细胞中的氧元素主要来自摄入的水,故选项说法错误。
B、磷元素是人体中的常量元素,故选项说法错误。
C、钙主要存在于骨骼和牙齿中,使骨骼和牙齿具有坚硬的结构支架,幼儿和青少年缺钙会患佝偻病或发育不良,故选项说法正确。
D、由人体细胞中元素含量图,硫和钾在人体中不是各占0.75%,而是硫和钾等一共占1.5%,故选项说法错误。
故选:C。
A、根据人体中氧元素的来源,进行分析判断。
B、根据微量元素和常量元素的种类,进行分析判断。
C、根据钙的生理功能和缺乏症进行分析判断。
D、根据人体细胞中元素含量图,进行分析判断。
本题难度不大,了解化学元素与人体健康的关系、微量元素和常量元素的种类等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4.【答案】B
【解析】解:A.元素周期表标签的左上角的数字表示原子序数,原子中质子数=核电荷数=电子数=原子序数,故钬的原子序数为67,故A正确;
B.由元素周期表中每一格表示的信息可知:最下面的数字表示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故钬的相对原子质量为164.9,相对原子质量是一个比值,单位为“1”常省略不写,不是“g”,故B错误。
C.根据元素周期表中钬的元素名称可知钬字带有“钅”字旁,属于金属元素,故C正确;
D.在原子中,质子数=核电荷数=电子数=原子序数,由图中信息可知钬的原子序数为67,所以原子核内质子数也为67,故D正确;
故选:B。
元素周期表一格中信息:左上角数字表示原子序数,右上角符号表示元素符号,中间汉字表示元素名称,方格下面的数字表示相对原子质量。粒子结构示意图的含义:小圈和圈内的数字表示原子核和核内质子数,弧线表示电子层,弧线上的数字表示该层的电子数,据以上分析解答。
本题考查了元素周期表的特点及其应用等相关知识,掌握周期表的结构特点及原子结构知识即可解答。
5.【答案】D
【解析】解:A、由亮氨酸化学式的含义可知,亮氨酸是由碳、氢、氮、氧四种元素组成的,故选项说法正确。
B、亮氨酸中碳氢元素质量比是:(12×6):(13×1)=72:13;故选项说法正确。
C、一个亮氨酸分子是由6个碳原子、13个氢原子、1个氮原子和2个氧原子构成的,故一个亮氨酸分子由22个原子构成,故选项说正确。
D、亮氨酸中氢元素的质量分数为1×1312×6+1×13+14+16×2×100%=9.9%,故选项说法错误。
故选:D。
A、根据亮氨酸化学式的含义进行分析解答.
B、根据化学式进行计算亮氨酸中碳、氢元素的质量比.
C、根据亮氨酸分子的构成进行分析解答.
D、根据化合物中某元素质量分数公式进行分析判断.
本题难度不大,掌握化学式的含义以及有关计算等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6.【答案】B
【解析】解:A.石墨和金刚石都是碳单质,但属于两种不同的物质,所以将石墨转化成金刚石是化学变化,故A不正确;
B.最外层电子数决定化学性质,氖原子和氩原子最外层电子数相同,所以它们的化学性质相似,故B正确;
C.铝和稀盐酸反应生成AlCl3,但铁和稀盐酸反应生成FeCl2,故C不正确;
D.酸雨的pH<7,但pH<5.6的雨水才是酸雨,故D不正确。
故选:B。
A、根据石墨和金刚石都是碳单质,但属于两种不同的物质进行分析;
B、根据最外层电子数决定化学性质进行分析;
C、根据铝和稀盐酸反应生成AlCl3,但铁和稀盐酸反应生成FeCl2进行分析;
D、根据酸雨的pH<7,但pH<5.6的雨水才是酸雨进行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金属的化学性质等,注意完成此题,可以从题干中抽取有用的信息,结合已有的知识进行解题。
7.【答案】D
【解析】解:A、氢氧化钠固体易潮解,且具有腐蚀性,不能在纸上称量,应放在小烧杯等玻璃容器内称量,故A错误;
B、倾倒液体时,瓶塞倒放,标签朝向手心,试管倾斜,试剂瓶口紧挨试管口,图中试管未倾斜,瓶塞没有倒放,故B错误;
C、铁丝在氧气中燃烧时生成物的温度很高,实验前应在集气瓶中放入少量水或细沙,防止高温生成物溅落瓶底,使集气瓶炸裂,故C错误;
D、用漏斗向熄灭的酒精灯里添加酒精,故D正确。
故选:D。
根据基本实验操作的正确方法以及注意事项来分析。
本题难度不大,熟悉各种仪器的用途及使用注意事项、常见化学实验基本操作的注意事项是解答此类试题的关键。
8.【答案】C
【解析】解:A、过程①中C元素的化合价改变,故A错误;
B、反应②涉及的反应为COOH*+H++e−=CO*+H2O,化合反应是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物质生成另一种物质的反应,反应②不属于化合反应,故B错误;
C、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可知,反应前后元素的质量不变,1.4gCO中碳元素质量为1.4g×1228×100%=0.6g,2.2gCO2中碳元素质量为2.2g×1244×100%=0.6g,故理论上,每生成1.4gCO,需补充2.2gCO2,故C正确;
D、步骤①②均消耗了H+,其他步骤没有生成H+,则H+不是催化剂而是反应物,故D错误;
故选:C。
A、根据碳元素在反应前后的化合价来分析解答;
B、根据化合反应的概念来分析解答;
C、根据质量守恒定律来分析解答;
D、根据催化剂的定义来分析解答。
本题难度较大,根据所学知识结合题目信息来分析判断。
9.【答案】B
【解析】解:A.洗洁精具有乳化作用,所以可用洗洁精洗去油污,故选项说法正确;
B.活性炭具有疏松多孔的结构,可以吸附冰箱里的异味,不是与异味反应,故选项说法错误;
C.通过发酵剂(NaHCO3)与面团中的酸反应,产生大量二氧化碳气体,蒸煮过程中,二氧化碳受热膨胀,于是面食就变得松软好吃了,故选项说法正确;
D.草木灰主要成分是K2CO3,碳酸钾中含有钾元素,为菠菜的地里提供钾元素,故选项说法正确。
故选:B。
A.根据洗洁精具有乳化功能进行分析;
B.根据活性炭具有吸附性进行分析;
C.根据盐的用途进行分析判断;
D.根据化学肥料的功能进行分析。
本题难度不大,掌握盐的化学性质和用途、除油污的原理、化肥的相关知识等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10.【答案】C
【解析】解:A、甲(碳酸钾)不能转化成丁(氯化钙),故选项不符合图示关系。
B、乙(硫酸)不能和丙(铜)反应,故选项不符合图示关系。
C、甲(碳酸钠)能转化成丁(碳酸钙)、丙(二氧化碳),丁(碳酸钙)能转化成丙(二氧化碳),乙(氢氧化钙)能和甲(碳酸钠)、丙(二氧化碳)反应,故选项符合图示关系。
D、甲(氧化铁)不能直接转化成丁(氯化亚铁),故选项不符合图示关系。
故选:C。
A、根据甲(碳酸钾)不能转化成丁(氯化钙)来分析;
B、根据乙(硫酸)不能和丙(铜)反应来分析;
C、根据甲(碳酸钠)能转化成丁(碳酸钙)、丙(二氧化碳),丁(碳酸钙)能转化成丙(二氧化碳),乙(氢氧化钙)能和甲(碳酸钠)、丙(二氧化碳)反应来分析;
D、根据甲(氧化铁)不能直接转化成丁(氯化亚铁)来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物质的性质,解答时要根据各种物质的性质,结合各方面条件进行分析、判断,从而得出正确的结论。
11.【答案】C
【解析】解:A、t1℃时,相同质量的A、B两种物质分别溶解在100g的水中,能全部溶解,升温到t3℃时,A固体无析出,B固体部分析出,说明B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故M表示物质A的溶解度曲线,N表示物质B的溶解度曲线,故A正确;
B、t2℃时,A、B均全部溶解,且A、B质量相同,故溶液③和溶液④中溶质质量相等,故B正确;
C、t3℃时,溶剂的质量为100g,有部分B析出,而t3℃时,B的溶解度为20g,则t1℃时,加入物质A、B的质量均大于20g,故C不正确;
D、t1℃时,A物质的溶解度小于40g,该温度下,向100g水中加入A,A全部溶解,说明加入A的质量小于40g,t3℃时,A物质的溶解度为100g,还能继续溶解的A的质量>100g−40g=60g,所以向溶液⑤加入60 g物质A,可全部溶解,故D正确。
故选:C。
根据固体的溶解度曲线可以:①查出某物质在一定温度下的溶解度,从而确定物质的溶解性,②比较不同物质在同一温度下的溶解度大小,从而判断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的大小,③判断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变化情况,从而判断通过降温结晶还是蒸发结晶的方法达到提纯物质的目的。
本题难度不是很大,主要考查了固体的溶解度曲线所表示的意义,及根据固体的溶解度曲线来解决相关的问题,从而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12.【答案】B
【解析】解:A、该实验中,金属的种类以及酸的浓度均不同,无法探究金属的活动性强弱,该选项不能达到实验目的;
B、实验过程中,左边试管中的铁钉和水、氧气同时接触,能够生锈,右边试管中的铁钉只与水接触,不能生锈,说明铁生锈需要水和氧气同时参加,该选项能够达到实验目的;
C、实验过程中,红磷和白磷都不能燃烧,不能比较红磷和白磷的着火点,该选项不能达到实验目的;
D、木炭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导致水不能进入集气瓶,不能测定氧气的含量,该选项不能达到实验目的。
故选:B。
A、根据探究金属活动性的方法来分析;
B、根据铁锈蚀的条件以及探究方法来分析;
C、根据燃烧的条件以及实验设计来分析;
D、根据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原理来分析。
本题难度不是很大,化学实验方案的设计是考查学生能力的主要类型,同时也是实验教与学难点,在具体解题时要对其原理透彻理解,可根据物质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结合实验目的进行分析判断。
13.【答案】过滤 三 避免蒸发时消耗更多能源 硫酸钙在水中溶解能力较弱 40℃ Na2SO4+BaCl2=BaSO4↓+2NaCl
【解析】解:(1)矿石粉经过操作①得到滤渣和滤液,因此该操作把固体和液体分离开,属于过滤操作;
(2)根据流程可知,矿石粉共经过三次浸出,可有效增大“一段浸出液”的浓度,其目的是提高产率和避免蒸发时消耗更多能源;
(3)由于硫酸钙在水中溶解能力较弱,最终滤渣中主要含有硫酸钙;
(4)根据温度与溶解度曲线变化可知,温度在40℃之前,温度升高,硫酸钠溶解度增大,温度在40℃之后,硫酸钠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在下降,因此②处浓溶液的温度约为40℃时,开始降温结晶,较为合适;
(5)可溶性钡盐中含有钡离子,其属于重金属离子,有毒,需要把钡离子转化为沉淀而达到解毒的目的;因此硫酸钠可用于钡盐(如氯化钡)中毒的解毒剂,解毒原理的化学方程式为Na2SO4+BaCl2=BaSO4↓+2NaCl;
故答案为:
(1)过滤;
(2)三;避免蒸发时消耗更多能源;
(3)硫酸钙在水中溶解能力较弱;
(4)40℃;
(5)Na2SO4+BaCl2=BaSO4↓+2NaCl。
(1)固液分离采用过滤方法,据此分析;
(2)根据流程进行分析;
(3)根据硫酸钙的溶解性进行分析;
(4)根据温度与溶解度曲线变化进行分析;
(5)可溶性钡盐中含有钡离子,其属于重金属离子,有毒,需要把钡离子转化为沉淀而达到解毒的目的,据此分析。
本题考查了盐的化学性质,固体溶解度曲线及其作用,结晶的原理、物质的相互转化和制备,化学方程式的书写等相关知识,掌握学科基础知识即可解答。
14.【答案】银白色(或熔点为649℃,质轻、密度为1.74g/cm3等) 混合物 2Mg+CO2=点燃2MgO+C 镁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为2,小于4,在化学变化中容易失去2个电子形成镁离子 镁在空气中燃烧,消耗氧气的同时,还能消耗氮气和二氧化碳 镁
【解析】解:(1)镁呈银白色,熔点为649℃,质轻、密度为1.74g/cm3等,不需要通过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属于物理性质。铝镁合金属于混合物。
(2)镁在二氧化碳中燃烧生成氧化镁和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Mg+CO2=点燃2MgO+C。镁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为2,小于4,在化学变化中容易失去2个电子形成镁离子,所以金属镁化学性质活泼。
(3)根据题干信息,镁的化学性质活泼,能与许多物质发生化学反应,镁在氧气中燃烧生成氧化镁,镁在氮气中燃烧生成氮化镁,镁在二氢化碳中燃烧生成碳和氧化镁,所以镁在空气中燃烧,不仅能消耗氧气,还能消耗氮气和二氧化碳,会导致实验结果偏大,在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实验中,不能用镁代替红磷。
(4)从图象中不难看出,金属N的反应需要的时间短,说明金属N的反应速率快,即金属N的金属活动性强,金属N比M活泼,图中N代表镁。
故答案为:(1)银白色(或熔点为649℃,质轻、密度为1.74g/cm3等);混合物;
(2)2Mg+CO2=点燃2MgO+C;镁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为2,小于4,在化学变化中容易失去2个电子形成镁离子;
(3)镁在空气中燃烧,消耗氧气的同时,还能消耗氮气和二氧化碳;
(4)镁。
(1)根据化学性质与物理性质的差别是它们是否需要发生化学变化表现出来,物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是物理性质;含有一种的是纯净物,含有多种的是混合物分析;
(2)根据镁在二氧化碳中燃烧生成氧化镁和碳,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来分析;
(3)根据资料中的信息分析;
(4)根据金属和酸溶液反应的图象可以得出:①得到的氢气的多少②金属的活动性强弱:反应过程需要的时间越短说明该金属的活动性越强;金属越活泼,和稀硫酸反应的速率越快,需要的时间越短。
本题主要考查物质的性质,解答时要根据各种物质的性质,结合各方面条件进行分析、判断,从而得出正确的结论。
15.【答案】2KMnO4=△K2MnO4+MnO2+O2↑ 反应不断生成气体,装置内压强增大,将稀盐酸压入长颈漏斗,固液分离 i h f g c
【解析】解:(1)装置A适用于固体加热制氧气,试管口处有一团棉花,所以是加热高锰酸钾制氧气,同时生成锰酸钾和二氧化锰,化学方程式为2KMnO4=△K2MnO4+MnO2+O2↑;故答案为:2KMnO4=△K2MnO4+MnO2+O2↑;
(2)若用装置C代替装置B进行制二氧化碳的实验,优点为可以控制反应的发生与停止,关闭弹簧夹,反应停止的原因是反应不断生成气体,装置内压强增大,将稀盐酸压入长颈漏斗,固液分离;故答案为:反应不断生成气体,装置内压强增大,将稀盐酸压入长颈漏斗,固液分离;
(3)因为盐酸具有挥发性,会使制取的二氧化碳中混有氯化氢气体以及带出的水蒸气,可以通过量的碳酸氢钠饱和溶液除去氯化氢杂质,通过浓硫酸除去水蒸气,为了除杂比较彻底,需要长管进,短管出,因此为了得到纯净、干燥的二氧化碳气体,除杂装置的导管按气流方向连接的顺序正确的是a接i,h接f,g接c;故答案为:i;h;f;g;c。
(1)根据气体的发生装置确定反应的原理;
(2)根据装置的特点来分析;
(3)根据二氧化碳的除杂与干燥方法来分析。
本题考查了实验室制气体的原理书写、发生装置、收集装置的选择以及气体的验满、干燥和除杂,综合性比较强。关键是明确发生装置、收集方法选择的依据及相关的知识。
16.【答案】以控制反应的发生和停止 CO2+C=高温2CO 吸收未反应的二氧化碳 红棕色固体逐渐变成黑色固体 3CO+Fe2O3=高温2Fe+3CO2 收集未反应的一氧化碳 向盛满该气体的试管中,插入带火星的木条 将该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中 铜网由黑色变红色 硫酸 通入氢气
【解析】解:(1)①A装置带有多孔塑料隔板和弹簧夹,关闭弹簧夹,内部气体增多,压强增大,液体被压入长颈漏斗中,固液分离,反应停止,打开弹簧夹,气体输出,压强减小,液体重新进入试管,固液接触,反应发生,可以控制反应的发生和停止;
②B装置中二氧化碳与碳在高温条件下生成一氧化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O2+C=高温2CO;
③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因此C装置的作用是吸收未反应的二氧化碳;
④E装置中一氧化碳与氧化铁在高温条件下生成铁和二氧化碳,可观察到红棕色固体逐渐变成黑色固体,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3CO+Fe2O3=高温2Fe+3CO2;
⑤一氧化碳难溶于水,且一氧化碳有毒,直接排放会污染空气,因此G装置的作用是收集未反应的一氧化碳;
(2)[设计并进行实验](氧气具有助燃性,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实验结论是产生的气体不是氧气,因此向盛满该气体的试管中,插入带火星的木条,无明显变化;SO2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实验结论是产生的气体不是二氧化硫,因此将该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中,无明显变化;由于产生的气体是H2,故将该气体净化后通过表面含CuO的铜网,氢气与氧化铜在加热的条件下生成铜和水,可观察到的实验现象为铜网由黑色变红色;
实验反思:
①由上述实验可以推出,硫酸铜溶液中可能含有硫酸,因为稀硫酸和锌反应生成硫酸锌和氢气;
②氢气是可燃性气体,与空气混合点燃可能发生爆炸,因此检验是否为氢气时,硬质玻璃管中放入表面有CuO的铜网,一定要先通入氢气,排尽装置中的空气,然后用酒精灯加热,防止爆炸;
故答案为:
(1)①可以控制反应的发生和停止; ②CO2+C=高温2CO; ③吸收未反应的二氧化碳; ④红棕色固体逐渐变成黑色固体;3CO+Fe2O3=高温2Fe+3CO2;⑤收集未反应的一氧化碳;
(2)向盛满该气体的试管中,插入带火星的木条;将该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中;铜网由黑色变红色;①硫酸;②通入氢气。
稀盐酸与石灰石混合反应生成二氧化碳,二氧化碳与木炭加热反应生成一氧化碳,多余的二氧化碳被碱液吸收,用浓硫酸干燥气体,一氧化碳与氧化铁高温下反应生成铁和二氧化碳,澄清的石灰水可以用来检验二氧化碳,多余的一氧化碳用排水法收集,据此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物质的性质,解答时要根据各种物质的性质,结合各方面条件进行分析、判断,从而得出正确的结论。
17.【答案】(1)7:24
(2)解:设参加反应的硝酸银的质量为x,生成二氧化氮的质量为y、生成氧气的质量为z。
2AgNO3=光照2Ag↓+2NO2↑+O2↑
340 216 92 32
x 1.08g y z
340216=x1.08g x=1.7g
21692=1.08gy y=0.46g
21632=1.08gz z=0.16g
滤液中AgNO3的质量分数为100g×10%−1.7g100g−1.08g−0.46g−0.16g×100%≈8.4%。
答:滤液中AgNO3的质量分数为8.4%;
(3)加入AgNO3的质量为200g×10%−(100g×10%−1.7g)=11.7g。
答:加入AgNO3的质量为11.7g。
【解析】解:(1)AgNO3中N和O的质量比为14:(16×3)=7:24。
故答案为:7:24。
(2)设参加反应的硝酸银的质量为x,生成二氧化氮的质量为y、生成氧气的质量为z。
2AgNO3=光照2Ag↓+2NO2↑+O2↑
340 216 92 32
x 1.08g y z
340216=x1.08g x=1.7g
21692=1.08gy y=0.46g
21632=1.08gz z=0.16g
滤液中AgNO3的质量分数为100g×10%−1.7g100g−1.08g−0.46g−0.16g×100%≈8.4%。
(3)加入AgNO3的质量为200g×10%−(100g×10%−1.7g)=11.7g。
答:(2)滤液中AgNO3的质量分数为8.4%;
(3)加入AgNO3的质量为11.7g。
(1)根据化合物中各元素质量比=各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原子个数之比,进行分析解答。
(2)根据生成银的质量,由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列式计算出参加反应的硝酸银的质量、生成二氧化氮和氧气的质量,进而计算出滤液中AgNO3的质量分数。
(3)根据溶质质量=溶液质量×溶质的质量分数,进行分析解答。
本题有一定难度,掌握利用化学方程式与溶质质量分数的综合计算即可正确解答本题,确定生成银的质量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前提和关键。
2023年山东省济宁市经开区中考化学三模试卷: 这是一份2023年山东省济宁市经开区中考化学三模试卷,共1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填空题,流程题,简答题,实验题,探究题,计算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3年山东省济宁市经开区中考三模化学试题(含答案): 这是一份2023年山东省济宁市经开区中考三模化学试题(含答案),共11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填空题,流程题,推断题,实验题,科学探究题,计算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3年山东省滨州市经开区中考化学三模试卷(含解析): 这是一份2023年山东省滨州市经开区中考化学三模试卷(含解析),共22页。试卷主要包含了 下列实验操作正确的是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