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湘教版 (2019)选择性必修1 自然地理基础第二节 地表形态的变化同步训练题
展开课时2 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
| 必备知识基础练 | 进阶训练第一层 |
知识点一 | 风化作用与地表形态 |
1.下图中,岩石缝隙中充满了水(固态或液态)。引起图示岩石变化的主要作用是( )
A.物理风化作用 B.内力作用
C.化学风化作用 D.海陆变迁
盐风化是指岩石孔隙或裂隙中的盐类结晶生长,促进岩石表面颗粒分散式脱落的一种物理风化过程,盐风化作用与岩石结构、盐分含量、微气候环境有关。广东韶关丹霞山位于南岭南麓,该山睡美人南坡处砂岩崖壁上分布有开口均向下的蜂窝状洞穴,该洞穴是盐风化作用的产物。图1示意广东韶关丹霞山北部区域位置,图2示意当地蜂窝状洞穴发育过程。据此完成2~3题。
2.广东韶关丹霞山有利于盐风化作用发生的条件是( )
A.季风气候,干湿交替明显
B.气候干旱,风力强劲
C.砂岩广布,渗透性较差
D.昼夜温差大,蒸发微弱
3.a→b阶段蜂窝状洞穴( )
A.由多变少 B.由大变小
C.聚集状明显 D.多沿岩层层理分布
知识点二 | 流水作用与地表形态 |
下图示意某河流①②③④四个位置的沉积物颗粒组成。据此完成4~5题。
4.图示四个位置中,河流流速最大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5.如果四地中有一处位于河口处,则该地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虎跳峡位于金沙江的上游,因峡谷垂直落差为3 900多米而被认为是世界上最深的峡谷之一。该峡谷由金沙江冲击而成,江面最窄处仅30余米,谷坡陡峭,蔚为壮观。下图为虎跳峡景观图。据此完成6~7题。
6.虎跳峡的形态特征是( )
A.为“S”形曲流 B.河床平坦
C.谷底狭窄 D.岸壁较缓
7.在虎跳峡河床最常见到( )
A.较大的石块 B.细小的鹅卵石
C.沉积的泥沙 D.大量黄金矿砂
知识点三 | 风力作用与地表形态 |
下图为马泉河部分地区景观图(黑色线为部分显著新月形沙丘),马泉河是雅鲁藏布江的源头,河流宽谷地区沙丘地貌广泛发育,以新月形沙丘最为著名。据此完成8~9题。
8.马泉河宽谷地区的主导风向为( )
A.偏北风 B.偏南风
C.偏西风 D.偏东风
9.马泉河宽谷段沙丘地貌的主要物质来源是( )
A.枯水季的河漫滩 B.当地岩石风化物
C.河源冰川沉积物 D.新疆塔里木盆地
沙区群众把沙障统称为“风墙”,草方格沙障(下图)是用麦草、稻草、芦苇等材料,在流动沙丘上扎设成方格状的挡风墙。读图,完成10~11题。
10.草方格沙障主要分布在( )
A.宁夏平原 B.东南丘陵
C.东北平原 D.山东半岛
11.草方格沙障能够防沙治沙的原因是( )
①能增加降水量 ②能削弱风力侵蚀 ③增加土壤水分 ④减少气温日较差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 关键能力综合练 | 进阶训练第二层 |
天坑是四周岩壁峭立,平均深度和宽度均不小于100米的地表陷坑,为喀斯特地貌的一种典型代表。下图为湖南省某位高中学生在进行研学活动时所绘制的天坑形成过程中的四个阶段示意图。读图,完成1~2题。
1.形成天坑的主要外力是( )
A.流水 B.风力
C.冰川 D.海浪
2.研学活动结束后,同学们针对该学生绘制的示意图在微信群中进行了研讨。能正确表示天坑形成过程的是( )
A.甲→乙→丙→丁 B.乙→甲→丙→丁
C.丁→乙→丙→甲 D.丙→丁→乙→甲
白沙国家公园位于美国新墨西哥州的山间盆地中,全年降水极少,几乎可以忽略不计。白沙国家公园地貌为石膏沙漠,石膏颗粒细而轻,呈雪白色,极易溶于水。自然界中的石膏分布广泛,多形成于内陆湖泊或封闭海湾。白沙国家公园内有多种类型的沙丘,地貌景观丰富,为美国知名的旅游景区。下图示意白沙国家公园景观。据此完成3~5题。
3.相比于浇筑沥青水泥,白沙国家公园内的道路是直接用压路机在沙子上压制而成的,其主要原因是( )
A.沙丘移动,经常掩埋道路
B.地处偏远,道路建设成本高
C.气候恶劣,施工条件较差
D.游客较少,对道路需求小
4.白沙国家公园内石膏沙漠的形成过程为( )
A.地壳抬升—水相沉积—岩体风化
B.水相沉积—地壳抬升—岩体风化
C.水相沉积—岩体风化—地壳抬升
D.岩体风化—水相沉积—地壳抬升
5.其他地区少见白沙沙漠的主要原因是( )
A.物质来源较少
B.地处偏远,难以发现
C.白沙保存条件苛刻
D.地质条件较稳定
当波浪垂直向海岸运动时,泥沙平行于海岸堆积,在近岸浅海地带形成水下坝。受地壳运动、气候变化等因素影响,水下坝可露出海面形成沙坝。沙坝将海水分割,内侧便形成一个封闭或半封闭的潟湖,潟湖常有潮汐通道与大海相连。下图为某区域湖局部示意图。据此完成6~7题。
6.潟湖的形成过程可能是( )
A.地壳断裂—海岸洼地—海水入侵—形成潟湖
B.地壳断裂—海岸洼地—河水汇聚—形成潟湖
C.海浪堆积—地壳上升—形成沙坝—形成潟湖
D.海浪堆积—气候变暖—形成沙坝—形成潟湖
7.甲处的地貌类型及沙源分别是( )
A.冲积扇 海水沉积物
B.冲积扇 沙坝沉积物
C.冲积平原 河流堆积物
D.三角洲 海水沉积物
我国太行山东侧发育有嶂石岩地貌。图1是“某处嶂石岩景观的素描图”,呈现出自上而下呈三级阶梯状的陡崖。其形成过程如图2所示(图例Ⅰ~Ⅳ分别代表不同岩层)。据此完成8~9题。
图1
图2
8.阶梯状陡崖的发育过程是( )
A.①②③④ B.①③②④
C.④②③① D.④③②①
9.图示岩层中岩性最松软的是( )
A.Ⅰ B.Ⅱ C.Ⅲ D.Ⅳ
夷平面是指各种夷平作用形成的倾斜度为1‰~2‰的陆地平面,有准平原、山麓平原等类型。夷平作用是外力作用于起伏的地表,使其削高填洼逐渐变为平面的作用。西秦岭位于甘肃省东南部黄土高原和青藏高原过渡地带,地质时期气候温暖,夷平作用显著。下图为我国西秦岭及周边夷平面地形剖面图。据此完成10~11题。
10.推测西秦岭夷平过程的主要外力作用是( )
A.风力侵蚀 B.流水侵蚀
C.冰川侵蚀 D.流水溶蚀
11.在西秦岭每次进行大规模夷平作用的时期,该地区( )
A.以海洋为主 B.以海侵为主
C.地壳相对活跃 D.地壳相对稳定
12.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渭河的形成是区域地质、地势、岩性、洪流(降雨后沿沟谷及河道流动的暂时性线状流水)对沟谷的冲蚀和稳定的地下水补给共同作用的结果。图1示意渭河流域,图2示意该区域地质构造。
(1)从内、外力作用的角度,简述渭河的形成过程。
(2)与渭河平原南侧相比,指出北侧沉积物颗粒的大小,并分析原因。
| 核心素养升级练 | 进阶训练第三层 |
风是沙丘形成与演化的最重要动力。图1为我国贺兰山西部腾格里沙漠东南缘某年2月22日至12月16日某沙丘年内演化过程剖面图(沿西北—东南方向),图2中白色线条为该沙丘脊线。据此完成1~2题。
1.据图1判断6月9日前后该地主导风向为( )
A.西北风 B.东北风
C.西南风 D.东南风
2.该沙丘脊线的移动方向为( )
A.一直往西北 B.一直往东南
C.冬季往东南 D.固定不变
流石滩或者倒石锥扇形堆积地貌,是干旱地区山坡(坡度30°~50°)上岩石不断崩裂成碎石,在重力和下部地下潜流的作用下,碎石撒落时大砾石随惯性滚落到坡脚下,沿着山坡长期缓慢滑动形成的。下图为倒石锥景观图。据此完成3~4题。
3.山坡上岩石不断崩裂成碎石的主要原因是( )
A.温度变化 B.风力侵蚀
C.流水搬运 D.冰川移动
4.流石滩或倒石锥表层堆积物的分布特点为( )
A.锥顶颗粒物平均粒径大
B.中部颗粒物平均粒径大
C.锥底颗粒物平均粒径大
D.各部位颗粒物大小均匀
涪江是长江的二级支流,流域上游地质构造复杂,地层以变质岩为主,中下游地质构造简单,红色碎屑岩广布,以砂岩为主。下图示意涪江流域及该流域的“壶穴”(基岩河床上形成的近似壶形的凹坑)景观。读图,完成5~6题。
5.“壶穴”形成的主要外力作用为( )
A.流水侵蚀 B.流水搬运
C.风力侵蚀 D.风化作用
6.涪江流域的“壶穴”景观会出现在四川盆地边缘,主要是因为该地区( )
A.河流沉积物易被风化 B.盆地地形,气候湿热
C.盆地边缘河床起伏大 D.流水阶段性沉积
下图为黄河上游支流湟水河新庄段(兰州市红古区)河流阶地剖面示意图(图1)和附近某处阶地景观图(图2)。据此完成7~8题。
图1
图2
7.形成湟水河新庄段河流两侧黄土层的外力作用是( )
A.风力沉积 B.流水沉积
C.冰川沉积 D.流水搬运
8.图2中的景观应出现在阶地( )
A.T1 B.T3
C.T5 D.T6
西高止山区某地由两列与海岸线平行的山脉组成,河流自东向西入海。在某一条河流上共有两处与河流流向垂直的分水岭式悬崖和一段沿河流两岸发育的裂谷式悬崖(下图)。河流的溯源侵蚀对该区域地表形态的演化具有显著影响,高温多雨气候是其背后重要的驱动力。读图,完成9~10题。
9.悬崖Ⅰ、悬崖Ⅱ、悬崖Ⅲ和高原面形成的先后次序是( )
A.悬崖Ⅲ、悬崖Ⅰ、悬崖Ⅱ、高原面
B.悬崖Ⅱ、悬崖Ⅰ、悬崖Ⅲ、高原面
C.高原面、悬崖Ⅰ、悬崖Ⅲ、悬崖Ⅱ
D.悬崖Ⅰ、悬崖Ⅱ、悬崖Ⅲ、高原面
10.该地有利于悬崖发育的气候条件是( )
A.西侧受东南季风影响,降水充沛,河流侵蚀强
B.西侧为迎风坡,悬崖由陆地向海洋方向依次形成
C.雨季昼夜温差大,土壤发育程度高
D.高温多雨,风化、崩塌强烈
11.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 在我国的大西北地区,戈壁、沙漠与黄土依次呈东西向带状分布。黄土是一种组成成分均一的第四纪堆积物,具有多孔性、垂直节理发育等特点。下图为“黄土高原及其附近地区从戈壁带到黏黄土带的粒度分带图(粒度指颗粒的大小)”。
材料二 黄土峁(呈孤立的黄土丘)、黄土墚(平行于沟谷的长条状高地)和黄土塬(顶面平坦宽阔或微有起伏)分别处于黄土沟间地地貌形成演化过程中的不同时间阶段,是黄土高原上最基本的三种地貌形态,景观如下面甲、乙、丙三图所示。
(1)结合材料一,概括黄土高原组成物质粒度的分布特点,这是由什么外力作用造成的?
(2)根据材料二,请把甲、乙、丙按图上地貌类型的形成时间先后进行排序,并写出其分别对应的地貌名称。
(3)造成现代黄土高原基本地貌形态演变的主要外力作用是什么?
课时2 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
必备知识基础练
1.答案:A
解析:图中岩石出现了多个裂隙并有扩大趋势,这就是图示岩石的变化。题意表明,岩石缝隙中充满了固态或液态的水,当地气温变低时,原来液态水在岩层裂缝冻成脉冰,体积增大,向缝壁施加压力,使得裂隙扩大,甚至使得岩石破碎,导致这种变化的过程属于物理风化作用,不属于内力作用、化学风化作用,更不是海陆变迁,A符合题意,排除B、C、D。故选A。
2~3.答案:2.A 3.D
解析:第2题,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广东韶关丹霞山位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干湿交替明显,有利于岩石风化,有利于盐风化作用发生,A正确;该地区气候湿润,B错误;砂岩广布,渗透性较强,C错误;昼夜温差大,白天气温高,蒸发强烈,D错误。故选A。第3题,读图可知,a→b阶段蜂窝状洞穴由少变多,由小变大,多沿岩层层理分布,还没有出现明显的聚集状,D正确,A、B、C错误。故选D。
4~5.答案:4.D 5.A
解析:第4题,流水挟带物体的能力与流速呈正相关,随着流速逐渐减慢,大颗粒沉积物先沉积,小颗粒沉积物后沉积,即流速较大时,大颗粒沉积物沉积,流速较小时,小颗粒沉积物沉积。图中④地沉积物颗粒最大,因此④地流速最大,D正确;①、②、③地沉积物颗粒较小,说明当地河流流速比④地小,A、B、C错误。故选D。第5题,一般情况下,河流的流速从上游到下游逐渐减慢,当地河流流速开始减慢时,颗粒大的泥沙先沉积,颗粒小的泥沙后沉积,一般河流最下游流速最慢,沉积的沉积物颗粒最小,图中显示,在四个地点中,①地的沉积物颗粒最小,因此四个地点中,位于该河流最下游河口处的是①地,A正确,B、C、D错误。故选A。
6~7.答案:6.C 7.A
解析:第6题,读图,根据材料“虎跳峡位于金沙江的上游……江面最窄处仅30余米,谷坡陡峭”可知,河谷呈“V”字形,谷底狭窄,岸壁较陡,河床起伏大,因此C对,B、D错误;河流在中下游平缓地带受侧向侵蚀,形成“S”形曲流,A错误。故选C。第7题,虎跳峡两岸地势较陡,岩石风化崩塌,受流水侵蚀等外力作用落入河中,河谷中石块较大,因此A对;虎跳峡位于河流上游,落差大,流速快,不利于大量黄金矿砂沉积,因此D错误;由于细小的鹅卵石和沉积的泥沙多见于河流中下游,所以B、C错误。故选A。
8~9.答案:8.C 9.A
解析:第8题,读图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图中的新月形沙丘西侧坡度较缓,东侧坡度较陡,说明西侧为迎风坡,表明马泉河宽谷地区的主导风向为偏西风,A、B、D错误。故选C。第9题,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河流枯水期,河流沉积物在宽谷地区的河漫滩出露,经风力搬运作用,受地形等因素阻挡在河流宽谷地区堆积形成沙丘,所以马泉河宽谷段沙丘地貌的主要物质来源是枯水季的河漫滩,A正确;图中新月形沙丘为风力堆积地貌,B、C错误;马泉河是雅鲁藏布江的源头,位于青藏高原,距离新疆塔里木盆地远,其沙丘地貌的主要物质来源不可能是新疆塔里木盆地,D错误。故选A。
10~11.答案:10.A 11.C
解析:第10题,草方格沙障是在流动沙丘上扎设成方格状的挡风墙,可知草方格沙障主要分布在干旱、半干旱有流动沙丘的区域。宁夏平原属于干旱、半干旱区,流动沙丘面积广,A正确;东南丘陵属于湿润地区,东北平原、山东半岛属于湿润、半湿润区,流动沙丘面积小,B、C、D错误。故选A。第11题,草方格沙障用麦草、稻草、芦苇等材料,能够增加地表粗糙度,削弱风力,从而削弱风力侵蚀,能够防沙治沙,②正确;草方格沙障可以截留雨水,从而增加土壤水分,有利于固沙植物的存活,能够防沙治沙,③正确;草方格沙障不能增加降水量、减少气温日较差,①④错误,A、B、D错误。故选C。
关键能力综合练
1~2.答案:1.A 2.C
解析:第1题,天坑是喀斯特地貌的代表,由于石灰岩广布,并且石灰岩容易被水溶蚀,从而流失,所以主要外力为流水,A正确,B、C、D错误。故选A。第2题,天坑一般都出现在峰丛喀斯特地貌,而且地面河流切割很深的地区,天坑的形成分三个阶段:先是地表水沿裂隙下渗,对地下进行溶蚀,再有地下河流;如果地质条件有利,由于水的长期冲蚀,就会形成地下大厅,地下大厅垮塌后就形成了天坑。由此推断顺序为丁→乙→丙→甲,C正确,A、B、D错误。故选C。
3~5.答案:3.A 4.B 5.C
解析:第3题,由材料信息“白沙国家公园位于美国新墨西哥州的山间盆地中,全年降水极少”可知,当地气候干旱,降水少,在强风的驱使下,白色的沙丘移动性强,经常掩埋道路,而该地降水极少,仅仅依靠浇筑沥青水泥等工程措施固定沙丘的效果较差,所以白沙国家公园内的道路是直接用压路机在沙子上压制而成的,既可以减小道路建设成本,又可减少对景区生态环境的破坏,A正确;美国经济发达,科技水平高,地理位置偏远、气候恶劣等自然因素不是白沙国家公园内的道路是直接用压路机在沙子上压制而成的主要原因,B、C错误;白沙国家公园作为美国知名的旅游景区,游客较多,但这与白沙国家公园内的道路是直接用压路机在沙子上压制而成关系不大,D错误。故选A。第4题,结合材料信息分析,石膏是由钙酸盐组成的沉积岩,由河流挟带的钙酸盐在内陆湖泊中不断堆积,后因地壳隆起抬升,湖泊的水蒸发后,石膏以结晶的形式沉淀下来;在风化、风力作用下,石膏晶体最终破碎成沙子,形成石膏沙漠。综上所述,B正确,A、C、D错误。故选B。第5题,结合材料及第4题分析可知,白沙沙漠的形成经历了水相沉积—地壳抬升—岩体风化,说明白沙沙漠形成地区的地质条件不稳定,D错误;“石膏颗粒细而轻,呈雪白色,极易溶于水”,而白沙沙漠分布的地区,全年降水极少,因此石膏颗粒广泛,据此可知,白沙沙漠保存条件苛刻,C正确;由“自然界中的石膏分布广泛”,说明白沙沙漠物质来源较广,A错误;其他地区少见白沙沙漠的主要原因与地处偏远、难以发现关系不大,B错误。故选C。
6~7.答案:6.C 7.D
解析:第6题,由于当波浪垂直向海岸运动时,泥沙平行于海岸堆积,在近岸浅海地带形成水下坝。受地壳运动影响,水下坝可露出海面形成沙坝,由此可以判断出,潟湖的形成过程是海浪先带来泥沙在此堆积,随后随着地壳运动,地壳上升,使水下坝露出地表,形成沙坝,从而形成潟湖,因此潟湖的形成过程可能是海浪堆积—地壳上升—形成沙坝—形成潟湖,所以C正确,A、B、D错误。故选C。第7题,甲位于潟湖靠近沙坝一侧,结合材料“沙坝是泥沙平行于海岸堆积而成”和材料“潟湖常有潮汐通道与大海相连”可知,甲处沙源是涨潮时海浪挟带泥沙通过潮汐通道后流速减慢,泥沙堆积而成,是海水沉积物,B、C错误。冲积扇发育在河流上游出山口,冲积平原发育在河流中游平原地区,三角洲发育在海水附近,所以甲是三角洲,A错误,D正确。故选D。
8~9.答案:8.C 9.C
解析:第8题,外力不断侵蚀,崖面与原始崖墙面距离增大,据图可知,阶梯状陡崖的发育阶段依次是④②③①,C正确,A、B、D错误。所以选C。第9题,根据图2所示信息可知,同等侵蚀条件下,岩层Ⅲ遭受侵蚀的强度最大,说明该岩层最松软,C正确,A、B、D错误。所以选C。
10~11.答案:10.B 11.D
解析:第10题,西秦岭位于我国季风区,且降水量较多,在夷平作用过程中主要受流水侵蚀作用影响,B正确;风力侵蚀多为干旱地区的主要外力作用,A错误;冰川侵蚀只存在于高纬或者高海拔地区,由图可知西秦岭夷平面海拔不足3 600米,且位于温带地区,不符合冰川存在条件,C错误;该地区不是石灰岩沉积地貌,流水溶蚀不是主要外力侵蚀作用,D错误。故选B。第11题,西秦岭经过夷平作用形成夷平面,说明夷平时期已经为陆地,海退和海侵不明显,A、B错误;从构造运动角度来看,地壳稳定时期,地面经过长期剥蚀—堆积夷平作用,形成准平原,之后地壳抬升时期,准平原受外力作用切割、破坏,准平原残留在山顶或山坡上,形成山顶面,由此可见,在西秦岭每次进行大规模夷平作用的时期,该地区处于地壳相对稳定期,C错误,D正确。故选D。
12.答案:(1)地壳运动形成断层,断层线处岩石破碎,易被风化、侵蚀、搬运,形成沟谷,沟谷内雨水汇集形成洪流,洪流不断下蚀,当沟谷深及地下含水层时,地下水开始汇入沟谷,获得了稳定的地下水补给,从而发育成河流。
(2)北侧颗粒物较小。北侧河流主要流经黄土高原,黄土颗粒小;河流流程长,落差小,流速慢,泥沙搬运能力弱,故沉积物颗粒小。
解析:本大题以黄土高原及渭河流域为材料设置试题,涉及内、外力作用等相关内容,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论证探讨地理知识的能力,旨在培养学生综合思维等核心素养。(1)从内力的角度来说,渭河所在地区受地壳运动的影响,形成断层,断层附近岩石破碎,为外力侵蚀、搬运提供了前提条件;从外力的角度来说,该区域属季风气候,夏季降水集中,易形成洪流,而断层附近岩石破碎,易被流水等外力作用侵蚀、搬运,形成较深的沟谷,加剧流水下蚀,下蚀至地下含水层以后,可获得稳定的地下水补给,发育成为河流。所以渭河的形成是受内外力共同作用的结果。(2)根据图示分析,北侧沉积物主要来自于黄土高原地区,本身的黄土颗粒较小,同时,北侧河流长,河床比降较小,河流的搬运能力较弱,沉积物颗粒较小;而南侧沉积物主要来自秦岭北侧山区,河流短小,比降大,河流的搬运能力强,沉积物颗粒较粗。
核心素养升级练
1~2.答案:1.D 2.C
解析:第1题,根据图示分析可知,第三个沙丘与前两个形态不同,且是6月9日出现的,沙丘东南坡缓,西北坡陡;据所学知识可知,沙丘迎风坡较缓,背风坡较陡,因此可以确定东南坡为迎风坡,可判断6月9日前后该地主要风向为东南风。D正确,A、B、C错误。本题应选D。第2题,据图可知,2月22日、10月10日、12月16日这几个日期(冬季、春季、秋季)对应的沙丘均为西北坡缓,东南坡陡,说明西北坡为迎风坡,可判断主要盛行西北风,风会使沙丘向东南方向移动,而冬季盛行西北风,A错误,C正确;6月9日、7月20日这两个日期(夏季)对应的沙丘为东南坡缓,西北坡陡,说明东南坡为迎风坡,可判断主要盛行东南风,风会使沙丘向西北方向移动,B错误;根据以上分析可知,沙丘脊线处于运动中,D错误。本题应选C。
3~4.答案:3.A 4.C
解析:第3题,由材料可知,山坡多位于干旱地区,山坡上岩石逐渐破碎是物理风化作用的结果,主要原因是昼夜温差大,温度变化剧烈引起岩石的热胀冷缩,导致岩石破碎,A正确;风力侵蚀无法使得石块崩裂,B错误;流水搬运与冰川移动能够搬运石块,但无法使岩石崩裂,C、D错误。所以选择A。第4题,由材料可知,流石滩或倒立锥是由山坡崩裂的碎石长期在重力作用下滑落堆积形成。平均粒径大的颗粒物在重力作用下滑落距离远,在锥底堆积,B错误,C正确;平均粒径小的颗粒物滑落距离近,在锥顶堆积,A错误;因此堆积物的颗粒从顶部向边缘逐渐增大,D错误。所以选择C。
5~6.答案:5.A 6.C
解析:第5题,该流域的“壶穴”是涪江河床的基岩经河流中裹挟的砾石长时间冲刷、磨蚀而成的,所以“壶穴”形成的主要外力作用是流水侵蚀作用,A正确。风力侵蚀作用主要发生在干旱和半干旱地区,C错误。风化作用对“壶穴”的形成影响不大,D错误。流水搬运作用对“壶穴”形成有影响,但不是主要的外力作用,B错误。故选A。第6题,盆地边缘的河床起伏大导致当地的流水冲蚀能力和河流的含沙量以及砾石含量远高于其他平原河段,所以对河床底部的磨蚀能力和侵蚀能力较强,从而形成“壶穴”,C正确。不是河流沉积物风化形成,A错误。气候湿热对“壶穴”景观的形成影响不大,B错误。“壶穴”属于典型的流水侵蚀地貌,而不是流水堆积地貌,D错误。故选C。
7~8.答案:7.A 8.B
解析:第7题,黄土是以风力搬运的黄色粉土沉积物,黄土的形成是在西北风的作用下粗大砾石留在原地形成戈壁,较粗的沙子在近处堆积形成沙漠,细小的尘土东移南下形成黄土层,顺着风向,从戈壁到沙漠再到黄土,颗粒越来越小,所以形成湟水河新庄段河流两侧黄土层的外力作用是风力沉积,A正确。流水沉积与流水搬运不会形成黄土,B、D错误。冰川沉积的冰碛物分选性较差,不会形成黄土,C错误。故选A。第8题,根据图2中的信息,可以判断出图2所在的阶地既存在砾石层,也存在河漫滩,同时还存在单一黄土层,根据图1中的图示信息可以判断出只有T3阶地才既存在砾石层,也存在河漫滩沉积物,并且只存在单一黄土层,B正确。T1阶地无黄土与河漫滩沉积物,A错误。T5、T6阶地存在三层黄土层,而不是单一黄土层,C、D错误。故选B。
9~10.答案:9.C 10.D
解析:第9题,根据该处的基岩为片麻岩可以得出,片麻岩属于变质岩,是花岗岩经变质作用形成的,而花岗岩为岩浆冷凝作用在地下形成,说明该地先经过地壳抬升后才形成高原面,结合图示可以看出,后经外力作用,高原面面积减小,被切割成诸多孤立山丘,起伏增大;由材料“在某一条河流上共有两处与河流流向垂直的分水岭式悬崖和一段沿河流两岸发育的裂谷式悬崖”可知,图示区域悬崖是河流侵蚀的产物。早期,河流流程较短,悬崖Ⅰ所在山脉为当时的分水岭,因石英岩岩性坚硬,未蚀通前形成分水岭式悬崖Ⅰ;该地区高温多雨,河流水量大,侵蚀能力强,随着河流溯源切穿悬崖Ⅰ,在高原面中下切,形成裂谷式悬崖Ⅲ;当上溯至Ⅱ所在山脉时,因石英岩岩性坚硬,未蚀通前形成分水岭式悬崖Ⅱ。综上所述,C正确,A、B、D错误。故选C。第10题,据图可知,该河流位于印度西南部地区,夏季受来自海洋的西南季风影响,A错误;根据材料“河流自东向西入海,河流的溯源侵蚀对该区域地表形态的演化具有显著影响”以及上题的结论可知,悬崖由海洋向陆地方向依次形成,B错误;雨季降水多,晴天少,昼夜温差小,C错误;由材料“高温多雨气候是其背后重要的驱动力”可知,该地高温多雨,风化、侵蚀和崩塌作用强烈,有利于悬崖发育,D正确。故选D。
11.答案:(1)黄土高原组成物质自西北向东南形成沙黄土、黄土、黏黄土的次序分布,粒度依次减小。是由风力搬运和风力堆积作用造成的。
(2)排序:甲、乙、丙。名称:甲为黄土塬、乙为黄土墚、丙为黄土峁。
(3)流水侵蚀(水蚀作用)。
解析:本大题以黄土高原为材料设置试题,涉及黄土高原形成过程及黄土高原千沟万壑的成因相关内容,考查学生据图文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解答问题的能力。(1)黄土高原的黄土来自中亚和蒙古沙漠,由西北风挟带而来,西北风到达黄土高原区,风力大大减弱,挟带能力逐渐减小,因此从西北向东南,黄土颗粒越来越细,依次堆积了沙黄土、黄土、黏黄土。(2)黄土高原最基本的三种地貌形态形成过程:黄土土质疏松,且黄土高原地处东部季风区,降雨集中在夏季,多暴雨,易形成冲沟,原始地表被破坏,形成黄土塬;黄土塬在持久的流水作用下,原有的及新形成的冲沟进一步发展,深切、变宽、顶部面积减小,变为长条形的黄土墚;黄土墚被后来形成的沟壑横向切割,逐渐破碎,演变为黄土峁。因此形成时间先后依次为甲黄土塬→乙黄土墚→丙黄土峁。(3)黄土高原土质疏松,当地降水较多且集中在夏季,流水侵蚀作用显著,形成千沟万壑的地表形态。
湘教版 (2019)选择性必修1 自然地理基础第二节 地表形态的变化课后复习题: 这是一份湘教版 (2019)选择性必修1 自然地理基础第二节 地表形态的变化课后复习题,共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高中地理第一节 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作用第二课时复习练习题: 这是一份高中地理第一节 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作用第二课时复习练习题,共12页。试卷主要包含了蓝窗的形成过程中,终碛沉积物具有的特点是,冰楔作用属于外力作用中的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湘教版 (2019)选择性必修1 自然地理基础第二节 地表形态的变化第二课时测试题: 这是一份湘教版 (2019)选择性必修1 自然地理基础第二节 地表形态的变化第二课时测试题,共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