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版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3(人教版)第一单元 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 专题强化练101](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8/14404296/0/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2023版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3(人教版)第一单元 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 专题强化练102](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8/14404296/0/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2023版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3(人教版)第一单元 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 专题强化练1
展开专题强化练1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1.(2022山东潍坊四中开学考试)鲁国尚儒学,是儒学文化的发展基地;齐地学术较为庞杂,阴阳五行学、道家之学、儒学都相当发达;楚国道家与辞赋最具特色;三晋以法家与游说之士为盛;秦地主要接受三晋学术……但以各地所出文化人才而论,则以关东的齐鲁三晋郑卫周等地最为兴盛。这反映了当时 ( )
A.地理位置对文化的发展具有决定作用
B.中国思想文化博采众长、兼收并蓄
C.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积极吸收外来文化
D.各家学派各执己见,适应集权需要
2.(2022山东淄博一模)荀子提出“天之生民,非为君也。天之立君,以为民也”。董仲舒指出“君者,民之心也,民者,君之体也”。这反映了二者 ( )
A.和谐共处的理念 B.以民为本的观念
C.实施仁政的诉求 D.天人合一的思想
3.辽人在自称“中国”的同时,并不反对宋人称“中国”。金人进入中原后,援引“懂礼即中国”的思想主张,自称“中国”,但也没有将宋人排除在“中国”之外。这说明 ( )
A.两宋文化得到广泛传播
B.各民族的交流日益频繁
C.中原文明得到广泛认同
D.文化多元一体意识增强
4.钱穆先生在《国史大纲》中指出,宋儒热心讲学的目的,固在开发民智,陶育人才,而其最终目的,则仍在改进政治,创造理想的世界。这表明宋儒 ( )
A.完全摆脱先秦儒学的影响
B.基本实现了儒学的复兴
C.注重发挥经学教化的职能
D.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5.(2022黑龙江密山四中月考)明清之际的思想家顾炎武提出以“众治”取代“独治”,王夫之要求“不以天下私一人”,唐甄痛斥“凡为帝王者皆贼也”,黄宗羲也认为“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这些主张 ( )
A.宣扬民主启蒙的思想
B.彻底否定了君主专制制度
C.体现继承与发展关系
D.反映了对传统体制的反思
6.(2022山东淄博一中月考)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下图为汉代画像石,刻画了春秋时期两位中国思想家的一次会面:孔子带领他的弟子问礼于老子。衣袖中伸出大雁头的人像正是孔子,孔子躬身向老子行礼,大雁是孔子送给老子的见面礼。老子拄拐杖相迎,躬身还礼。
从图文材料中提取三个有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信息,并加以简要分析。(要求:所提取信息有效,表述成文,论据准确,逻辑清晰)
答案与分层梯度式解析
专题强化练1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1.B | 2.B | 3.D | 4.D | 5.D |
|
|
|
1.B 材料反映的是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文化多样,体现了中国文化具有包容性,故选B项;A项夸大了地理位置对文化发展的作用,排除;材料反映的是中国文化的发展,未涉及外来文化,排除C项;各家学派主张不同,并不是所有学派都适应中央集权的需要,排除D项。
2.B 根据材料可知,荀子认为上天养育人民,并不是为了君主,但上天设立君主,却是要他为人民做事的。董仲舒认为君和民的关系好像“心”和“体”的关系一样,是相互关联的。二者都具有以民为本的观念,B项正确;天人合一指天与人的关系紧密相连,不可分割,材料对此没有体现,排除D项。
3.D 辽人、金人和宋人都自称“中国”,体现了当时部分民族政权对“中国”这一概念的认同,即都认为自己是“中国”,说明文化多元一体意识增强,故选D项;材料反映的是部分民族政权对“中国”概念的认同,并不代表两宋文化得到广泛传播和各民族的交流日益频繁,排除A、B两项;部分民族政权认同“中国”的概念不代表广泛认同中原文明,排除C项。
4.D 材料反映宋儒讲学的目的之一是开发民智、陶育人才,最终目的是改进政治,创造理想的世界,体现出宋儒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D项正确;宋儒本身就是对儒学的继承与发展,排除A项;材料说明宋儒重视政治,并不涉及儒学复兴,排除B项;C项仅符合“开发民智,陶育人才”的内容,无法体现宋儒讲学的最终目的,排除。
5.D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想家批判封建君主专制,一是对明朝废除宰相制度的反思,二是对传统儒家思想的坚守,传统儒家思想中蕴含了对绝对专制的否定,D项正确;他们的主张起到了一定的思想解放作用,但材料主旨不是宣扬民主启蒙的思想,排除A项;“彻底”一词表述太绝对,排除B项;这些思想家基本上生活在同一时代,且材料内容体现不出继承关系,排除C项。
6.答案 示例
孔子和老子躬身互拜、以雁为礼的谦敬之姿,是中国传统礼仪文化的写照。
孔子问礼于老子,是儒家所提倡的虚心好学之风的反映。该画像石宣扬的是儒家学派谦虚好学、尊老敬贤的美德与精神。该画像石也是儒、道两家相互交流、相互补充的历史见证。儒、道两家虽有不同的思想主张,但在先秦时期就彼此吸收、融合,并不互相排斥;儒道两家在两汉时期交流融合,共同成为汉代人民的精神信仰。汉代人将孔子和老子躬身互拜的场景刻在砖石之上,反映的是两种思想的交流与融合,为的则是铭记和传承。
解析 首先,根据题目要求,阅读材料,提取信息,如根据“汉代画像石”“孔子带领他的弟子问礼于老子”“孔子躬身向老子行礼……老子拄拐杖相迎,躬身还礼”等,围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一主题可得出“孔子和老子躬身互拜、以雁为礼的谦敬之姿,是中国传统礼仪文化的写照”;然后结合所学知识,对所获信息的核心、宣扬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及其时代价值进行分析,展开阐释,如孔子问礼于老子的画像石,反映了儒家所提倡的虚心好学之风,宣扬了谦虚好学、尊老敬贤的美德与精神,是儒、道两派相互交流、相互补充的历史见证,体现了先秦时期儒、道两家思想彼此吸收、融合,儒道两家在两汉时期交流融合,共同成为汉代人民的精神信仰,汉代的这一画像石反映了两种思想的交流与融合,为的是铭记和传承。解题过程中注意所提取信息有效,表述成文,论据准确,逻辑清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