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版高中历史人教版选择性必修1 第五单元 货币与赋税制度第1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8/14404250/0/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2023版高中历史人教版选择性必修1 第五单元 货币与赋税制度第2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8/14404250/0/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2023版高中历史人教版选择性必修1 第五单元 货币与赋税制度第3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8/14404250/0/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2023版高中历史人教版选择性必修1 第五单元 货币与赋税制度 试卷
展开
这是一份2023版高中历史人教版选择性必修1 第五单元 货币与赋税制度,共11页。
第五单元 货币与赋税制度(全卷满分100分,考试用时60分钟)一、选择题(本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下图为春秋战国货币起源原生区域示意图。当时,东西南北的货币呈现出多元性的特点。这一现象反映了( )A.争霸战争加速了货币的统一B.经济地理环境影响货币类型C.经济发展推动货币改革D.图腾崇拜影响了货币样式2.唐前期,政府规定每位纳税者可授田总额为100亩,事实上纳税者实际拥有的土地面积往往比这要少很多,但每位纳税者的纳税数目都是固定的,并不考虑个人的经济状况。由此可知( ) A.赋税制度亟待做出重大调整B.纳税者实际负担较为沉重C.租庸调制缺乏稳固运行基础D.均田制徒有其名,并无其实3.唐代租庸调制规定百姓可以“纳绢代役”,宋代王安石的募役法则规定百姓可以出钱免役。这实质上反映了( )A.中国古代货币经济的确立B.封建政权对农民阶级剥削的加重C.中国古代赋役制度的变更D.封建政权对农民人身控制的减弱4.在唐代,饮茶习俗逐渐风靡全国,许多著名的茶园规模大,产量高。唐中期,政府开始征收茶税。宋代川陕地区的茶园买卖频繁,交子成为交易的重要中介。宋仁宗天圣元年(1023年),政府设益州交子务,首发“官交子”126万贯。这说明( )A.唐宋时期官府主导茶叶交易B.纸币成为宋代主要流通货币C.商业发展推动国家政策调整D.唐代的茶税已经超过农业税5.元代纸币流通广泛,一度成为丝路贸易的“硬通货”。《元史》记载,至元二十二年,忽必烈“遣马速忽、阿里赍钞千锭往马八图(国)求奇宝”。这表明当时( )A.纸币国际化提升元朝影响力B.海上贸易通道遭遇严重的阻碍C.纺织业获得广阔的海外市场D.厚往薄来的朝贡贸易十分繁荣6.下表是明代洪武至弘治年间(1368—1505年)徽州祁门土地买卖契约情况表。此表反映了( )时间使用通货类别及契约张数洪武年间至永乐年间宝钞23、银1、布1宣德年间至景泰年间宝钞4、银27、布42、稻谷4天顺年间至弘治年间银52、稻谷1A.白银始终是主要流通货币B.生活资料均可作为支付手段C.布匹、稻谷一直作为支付手段D.宝钞在民间的信用降低7.下表是明清时期耕地和人口变化的数据。清中期人口比明初增加的政策因素是( )时期耕地面积人口明初8.5亿亩6 600余万清中期约10亿亩超过3亿 A.大量耕地被开垦,可以养活更多的人B.“摊丁入亩”政策使百姓不再隐瞒人口C.一条鞭法减轻了农民的赋税负担D.重农抑商政策对农业生产的影响8.清同治中期,江苏依据嘉庆、道光以来的钱漕折征惯例,确立了每岁根据银米市价核定田赋征价的弹性。这样的定价机制改变了传统以固定化为基本原则的田赋运作制度。这种变化( )A.开启了漕务管理市场化改革B.一定程度上增加了百姓负担C.反映了晚清税制走向近代化D.改变了清廷赋税的收支结构9.下表为1927—1937年国民政府关税税率变化表。这一变化( )年份1927—192919301931—193219331934—1937税率4%10%15%20%25% A.为政权稳定提供物质条件 B.维护了国际市场稳定C.有利于保护民族经济发展 D.推动了关税自主运动10.1934年,美国颁布《白银法案》,据此大量高价收购中国白银。国民政府于1935年进行了币制改革,确定实行法币政策,以中央银行、中国银行、交通银行(后加中国农民银行)所发行之钞票为法币;禁止银元的流通,收归国有的白银移存国外,作为外汇准备金;放弃银本位制,采用外汇本位制。这一举措( )A.维护了国家的独立主权 B.形成了统一的国内市场C.建立起完善的金融体系 D.有利于国内市场的稳定11.在改革开放前的27年间,中国曾对关税税率进行过19次调整,其中较大范围的一次是1964年取消全部出口关税和降低68个税目的进口税率,但始终未能降低中国关税的整体水平。这一时期,我国关税的高税率是基于( )A.增加财政收入 B.调整经济结构C.巩固计划体制 D.保护本国经济12.下图所示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个人所得税起征金额(单位:元)的变化。由此可知,中国个人所得税起征金额的变化 ( )A.保障了低收入者的生活B.降低了民众的劳动积极性C.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D.旨在均衡不同阶层的收入13.2015年11月30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决定从2016年10月1日起将人民币纳入特别提款权货币篮子,人民币成为除欧元、美元、英镑、日元之外的第五种货币。据此说明( )A.中国改革成就突出,成为经济主导B.人民币和欧元等结盟对抗美元C.人民币国际化的进展加快D.新国际货币体系以美元为主导14.下列历史事实与推论之间,逻辑关系正确的是( ) 历史事实推论A1816年,英国制定法案,实行金本位制,其他资本主义国家也先后采用,金币自由流通促进了资本主义生产和贸易发展B1929年,美国爆发经济大危机,大量银行倒闭。1933年,美国宣布禁止黄金出口英镑巩固了资本主义世界通行货币的地位C1944年,布雷顿森林体系确定美元与黄金的固定比值,各国货币与美元挂钩美国取代英国,成为海上霸主D1971年,美国宣布停止美元兑换黄金。之后,浮动汇率制逐渐取代固定汇率制欧元和日元取代美元霸主地位 15.有人认为布雷顿森林体系留下了以下遗产:一是各国都认同应避免“以邻为壑”的竞争性贬值;二是应开展多边合作,这种合作体现了国际经济关系的民主化;三是要使国际储备货币的发行和国际收支的调节从属于一种有约束力的规则,而不是基于某些国家的自愿。以上( )A.来自布雷顿森林体系的成功实践B.体现了布雷顿森林体系的经验与教训C.是世界经济体系化建设取得的成就D.保障了战后世界经济稳定和有秩序运行二、非选择题(本题共3大题,共55分)16.(20分)中国使用货币的历史长达五千年之久,形成了一部丰富多彩的货币发展史,影响深远。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 时期典型货币基本描述夏商周在考古发掘中,夏商遗址出土了大量天然贝壳,贝作为货币一直沿用到春秋时期春秋战国青铜货币大量出现且货币形状繁多,其中赵国铲币、齐国刀币、秦国圆形方孔钱、楚国蚁鼻钱较著名秦汉秦始皇规定在全国范围内通行圆形方孔的半两钱;公元前118年,汉武帝废除汉初郡国制币权,由中央统一铸五铢钱唐621年,唐高祖下令统一铸造“开元通宝”钱,结束了秦汉以来以重量铢两定名的钱币体系,此后铜钱不再用钱文标示重量,都以“通宝”“元宝”相称北宋1023年,宋仁宗下令设益州交子务,由京朝官一二人担任监官主持交子发行,并“置抄纸院,以革伪造之弊”,严格其印制过程。这便是我国最早由政府正式发行的纸币——“官交子” 根据材料,谈谈你对中国古代货币形制演变特点的理解。(20分)(要求:表述成文、持论有据、论述充分、逻辑清晰) 17.(15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清朝乾隆三十一年(1766年)与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财政收入比较表(单位:万两)年份田赋关税厘金盐税及杂税项收入总计数额比重(%)数额比重(%)数额比重(%)数额比重(%)数额比重(%)17662 99170.354012.70072317.04 25410019033 54633.83 04228.992 29821.91 60615.3110 492100 注:田赋指征收土地税;关税指对进出口商品贸易征税;厘金指1853年始征的商业税。(1)提取清朝财政收入变化的信息,并说明理由。(10分) (2)财政收入是一个时代经济形势发展的晴雨表,结合晚清的史实谈谈你的看法。(5分) 18.(20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世纪初,随着资本主义世界市场逐渐初步形成,国际间货币结算日益频繁和复杂。1816年英国制定法案,实行金本位制。此后,其他资本主义国家也都先后采用,形成了以英镑为中心、以金币或黄金在国际间流通为主的国际金本位货币制度。在这一制度下,各国的金币具有法定的含金量,金币可以自由流通,而且不易贬值。 材料二 1929年经济大危机爆发后,金本位制崩溃。资本主义世界货币失去了统一的标准和基础,国际货币关系陷入日益动荡和混乱的状态。二战后确立了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体系,即布雷顿森林体系。布雷顿森林体系确定35美元兑换1盎司黄金的固定比值,各国货币与美元挂钩。美元实际上等同于黄金,取得了在资本主义世界货币体系中的霸权地位。 材料三 进入20世纪70年代以后,美国经济实力及地位相对下降,美元的购买力也日益下降。一些西方国家要求美元贬值并向美国兑换黄金,美国不予理睬,于是德、意、比、荷等国先后实行浮动汇率制。在此情况下,美国政府于1971年宣布停止美元兑换黄金,布雷顿森林体系瓦解。此后,固定汇率制被浮动汇率制取代。——以上材料均摘编自姜春明、佟家栋《世界经济概论》(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国际金本位制产生的原因和影响。(8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布雷顿森林体系确立的背景及其特点。(6分)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布雷顿森林体系解体的原因,并说明影响世界货币制度变化的主要因素。(6分) 答案与解析第五单元 货币与赋税制度1.B2.C3.D4.C5.A6.D7.B8.C9.C10.D11.D12.C13.C14.A15.B 一、选择题1.B 材料反映的是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纷纷铸造自己的货币,货币形式多样化。北部农业较发达,货币样式与农业生产密切相关,形似“铲”;南部地区商品交换较发达,货币形似“贝”,由此可知,经济地理环境影响货币类型,故B项正确。2.C 依据材料可知,唐前期每位纳税者实际授田数目一般比规定数目少很多,但每位纳税者的纳税数目都是固定的,因此无法保证该制度下税源的稳定,所以唐朝租庸调制缺乏稳固的运行基础,故C项正确。3.D 租庸调制规定百姓可以“纳绢代役”,募役法规定百姓可以出钱免役,说明实物地租向货币地租转变,实质是国家对农民人身控制的减弱,故选D;中国古代货币经济早已确立,排除A;材料不能反映封建政权对农民阶级剥削的加重,排除B;中国古代赋役制度的变更只是现象,不是实质,排除C。4.C 据材料可知,随着茶叶交易规模的扩大,政府针对茶叶交易开始征税,并开始发行“官交子”,这说明当时商业发展推动了国家政策的调整,故C正确;材料信息不能体现官府对茶叶交易的主导,A错误。5.A 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由于国力和经济相对发达,元代纸币成为丝路贸易的“硬通货”,使得元朝的影响力提升,A项正确。6.D 依据表格信息可以看出,从明初到明中期,土地买卖契约中,宝钞逐渐退出了流通领域,说明宝钞在民间的信用逐渐降低,D正确。7.B 据材料“清中期人口比明初增加”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清朝雍正时期实行“摊丁入亩”,把丁银分摊入田赋中,使百姓不再隐瞒人口,故人口较明初增多,B正确。大量耕地被开垦不属于政策因素,A错误。明清时期都实行重农抑商政策,这无法解释清中期人口比明初增多的现象,D错误。8.C 清同治中期,江苏确立了每岁根据银米市价核定田赋征价的弹性,这表明晚清赋税征收和市场的关联度提高,这种变化反映了晚清税制走向近代化,故C正确。9.C 从表格数据可以看出,1927—1937年国民政府关税税率不断提高,这使外国商品失去价格优势,因此有利于保护民族经济发展,C正确;关税税率的变化无法为政权稳定提供物质条件,排除A;关税自主运动发生于1925年,排除D。10.D 依据材料可知,国民政府实行币制改革,确定实行法币政策,禁止银元的流通,有利于防止白银外流,稳定当时国内金融秩序,在一定程度上稳定了国内市场,D正确;国民政府的币制改革针对的是金融问题,不是国家的独立主权问题,A错误;国民政府的币制改革有利于国内统一市场的形成,B错误;仅仅依靠币制改革不能建立起完善的金融体系,C错误。11.D 材料“未能降低中国关税的整体水平”体现了改革开放前,中国的关税税率相对较高,结合所学可知,改革开放前的中国经济水平相对落后,实行相对较高的关税税率,有利于保护本国经济,D正确;实行较高的关税税率,一定程度上不利于对外贸易的进行,从长远来看,并不能起到增加财政收入的效果,排除A;实行较高的关税税率和内部经济结构的调整并无太大关系,排除B;计划经济体制主要在国内实行,和关税税率的高低没有必然关联,排除C。12.C 材料反映了1986年以后,中国个人所得税起征金额不断提高。结合所学可知,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快速发展,居民收入不断提高,个人所得税起征金额提高有利于增加居民可支配收入,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C正确;个人所得税起征金额提高可以使低收入者免于缴税,但不能从根本上保障他们的生活,排除A;个人所得税起征金额提高,有利于激发民众的劳动积极性,排除B;“均衡不同阶层的收入”是个人所得税设立的目的,而调整起征金额是为了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排除D。13.C 材料中人民币加入特别提款权货币篮子,表明人民币走向世界,体现了人民币国际化的进展加快,C正确。14.A 1816年,英国确立金本位制,此后逐渐形成了以英镑为中心、以金币或黄金在国际间流通为主的国际金本位货币制度,对资本主义生产和贸易的发展有促进作用,故A正确;第一次世界大战英国损失巨大,1929年经济大危机在美国爆发,这一时期英镑的地位受到了冲击,故排除B;C错在美国成为“海上霸主”,排除;20世纪70年代初,布雷顿森林体系解体,但美元仍是国际贸易结算的主要货币,故D错误。15.B 避免竞争性贬值是国际社会基于20世纪30年代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大危机的教训达成的共识,也是建立布雷顿森林体系的主要目的之一,但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与世界银行投票权的规定,明显不符合民主化原则,而材料中第三点实际上是布雷顿森林体系的教训,因为“规则”对美国的约束是有限的,B项正确。 二、非选择题16.答案 示例中国古代货币形制演变表现出如下特点:由使用天然货币向使用人工货币转变;由形制杂乱繁多向形制统一规范转变;由地方铸币向中央铸币转变;由文书重量向“通宝”“元宝”转变;由金属货币向纸币转变。(5分)中国古代农业的持续发展、手工业技术的进步,特别是铸币技术的进步和商品经济发展、商业贸易的推动,使中国古代货币形制逐渐走向规范固定;这也是专制皇权不断加强和历代政府强力推行的结果;中国古代货币形制的演变推动了货币制度和货币体系走向成熟和完善,从而促进了经济发展,方便了人民生活,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国家统一和社会稳定。(15分)17.答案 (1)变化:田赋绝对额(数额)上升不大,但相对额(比重)下降巨大;关税、厘金绝对额(数额)、相对额(比重)增加显著;盐税及杂税项收入绝对额(数额)增加、相对额(比重)下降;财政收入总额增加显著。(4分)理由:小农经济逐渐解体但仍占重要地位;中国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西方近代生产方式的传入;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清末新政有利于工商业的发展;政府税收政策的调整;等。(6分)(2)看法:财政收入增加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清朝社会经济的发展与进步。厘金出现表明清朝财政结构已具有近代特征。但关税增长从侧面反映了列强对中国的经济侵略;盐税及杂税项收入数额增加,说明人民负担加重,社会矛盾加剧。(5分)解析 (1)变化,横向和纵向分析表格中的数据可得出答案。理由,结合所学,从小农经济的地位、鸦片战争的影响、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商品经济的发展等方面进行概括。(2)看法,根据所学可从财政收入所反映的社会经济发展状况、社会结构变化等方面进行分析作答。18.答案 (1)原因:资本主义世界市场逐渐初步形成,国际贸易的发展;英国经济实力强大。(4分)影响:促进资本主义生产和世界经济的发展,有利于确立和维护英国的世界经济中心地位。(4分)(2)背景:金本位制崩溃;吸取经济大危机和二战的教训;恢复战后经济的需要;战后世界力量对比发生变化。(4分)特点:实行固定汇率制;以美元为中心。(2分)(3)原因:美国经济地位下降,美元购买力下降;日本和欧洲的崛起;布雷顿体系自身存在缺陷。因素:主要经济力量对比发生变化;经济全球化。(6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