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记金华的双龙洞》教案教学设计和教学反思01](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1/2/14388762/0/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统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记金华的双龙洞》教案教学设计和教学反思02](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1/2/14388762/0/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小学语文记金华的双龙洞教案
展开《记金华的双龙洞》教学设计和教学反思
教学目标:
1.学生能够理解文章的大意,在文章中找到关键词汇。
2.学生能够使用简短的语言讲述双龙洞的故事,流畅准确。
3.学生能够通过本文的学习了解双龙洞的历史和风景。
4.学生能够掌握阅读理解的技巧,提高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
教学重难点:
1.重点:使学生理解文章的大意,掌握文章的关键词汇。
2.难点:使学生理解双龙洞的文化背景,提高学生在阅读理解时的分析能力。
教学方法:
1.通过讲述和细胞呈现的方式让学生对生动形象的双龙洞建筑有直观感受。
2.由简单到复杂,由浅入深地培养学生的理解分析能力。
3.通过小组合作互动的方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思维能力。
教学准备:
1.精心准备学生喜欢的明信片等。
2.教师需要提前学习金华,双龙洞的相关信息。
3.准备PPT等多样化教学资源,全面丰富地展示双龙洞。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引出课题
1.教师导入:上节课我们跟随巴金爷爷一起感受了壮美的海上日出景象,学习了“按变化顺序写景”的写作方法。这节课我们将和作家叶圣陶先生一起走进金华,走进神奇的地下溶洞。(板书课题:记金华的双龙洞)
出示课件1:
2.教师引导:首先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作者——叶圣陶。请你自己读一读。
出示课件2:
3.教师引导:叶圣陶为什么被“优秀的语言艺术家”呢?他的文章又有怎样独特的魅力呢?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
(设计意图:谈话导入,快速引出课题,通过介绍作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初读文本,扫除阅读障碍
1.教师说明要求:自由读课文,标记自然段,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遇到不懂的词语可以借助字典进行理解。时间4分钟,开始吧!
出示课件3:
学生自主阅读。
教师组织交流:同学们读完了吗?文章中出现了一些比较陌生的词语,请同学们说一说是什么意思:突兀森郁、蜿蜒、器用、名目、上源。
学生交流分享,教师点拨。
出示课件4:
2.教师引导:文章共有8个自然段,接下来请同学分段把文章读给大家听。(指名读文,共找两组)
学生分段朗读文章,教师适时评价指导。
(设计意图:通过初读、认读生字词、指名读等环节,扫清了学生的阅读障碍。)
三、整体把握,理清结构
1.初读课文,梳理脉络。
教师启发思考:《记金华的双龙洞》这篇课文是一篇游记,写了叶圣陶爷爷在游览金华的双龙洞时所看到的景象。接下来就请你默读课文,试着找一找作者是按照怎样的顺序介绍双龙洞的?把课后第一小题中的路线图补充完整。(时间两分钟)
出示课件5:
教师引导:同学们读完了吗?谁来说一说?
预设:通过阅读,我知道了叶圣陶爷爷是按照游览的顺序介绍双龙洞的。他的游览路线是路上→(洞口)→(外洞)→(孔隙)→(内洞)→出洞。(教师适时板书:路上→洞口→外洞→孔隙→内洞→出洞、游览顺序)
2.默读课文,分出层次。
教师启发思考:再读一读文章,你能对照着路线图,在文章中找出相应的段落,说一说每段主要写了些什么吗?
预设1:我认为文章的2-3段介绍的是去双龙洞的路上所看到的景色。第4自然段描写的是洞口,第5自然段描写的是孔隙,第6-7自然段在描写内洞的景物,第8自然段是描写作者出洞。
预设2:我认为第4自然段除了描写洞口外,还描写了双龙洞的外洞。
教师追问:那课文的第1段在写什么呢?
预设3:第1段交代了作者游览双龙洞的时间和地点。
教师点拨并启发:作者按照游览的先后顺序,分段依次介绍了所看到的各处景物。第1段交代了游览双龙洞的时间和地点。第2-3段描写了去双龙洞路上的见闻。第4段依次写了洞口和外洞。第5段重点描写了由外洞进入内洞的孔隙。第6-7段描写了双龙洞的内洞。最后第8自然段简述了作者出洞的情况。我们可以很容易的找到各处景物所对应的段落,你是从哪些句子中找到的呢?在文中找一找、画一画。
出示课件6:
预设:课文中写到“出金华城大约五公里到罗店,过了罗店就渐渐入山。”“入山大约五公里就来到双龙洞口”“走进去……这是外洞”“在外洞找泉水的来路,原来从靠左边的石壁下方的孔隙流出。”“这就到了内洞”“我排队等候,又仰卧在小船里,出了洞。”我是从这些句子中发现的。
出示课件7:
教师引导思考:同学们找的非常准确,请你再读一读这些句子,想一想这些介绍行踪的句子在课文中有什么作用?
预设1:这些句子能够让我们看到叶圣陶爷爷游览的路线。
教师补充:是的,这些句子是过渡句。叶圣陶爷爷按照游览的顺序,依次对双龙洞的各处景物进行了介绍,使文章的脉络非常清晰,透过文字我们仿佛就在跟随着叶圣陶爷爷的脚步一起游览。
3.找出重点描写
教师引导思考:在描写双龙洞各处景物时,叶圣陶爷爷所用笔墨一样多吗?有没有重点描写哪处景物?
预设1:我认为重点描写了路上的景色。
预设2:我认为重点描写了孔隙和内洞。
教师启发思考:我们读一读关于这几处景物的描写,你们觉得哪处景物更有特点,留给你的印象更深?
预设:我觉得孔隙和内洞最有特点,孔隙给我留下的印象最深。
教师讲解:是的,叶圣陶爷爷重点描写了孔隙和内洞,其中对于孔隙的描写更是让人觉得印象深刻。当你在写作时遇到所要描写的景物很多的情况时,也可以挑选一到两处给你留下最深印象的景物重点来写。
4.感受文章线索
教师提问:文章中提到了许多自然景物,有一个景物反复提到了多次,你发现了吗?
预设:我发现作者反复提到了泉水。
教师启发思考:真聪明!请你找一找文章中关于泉水的描写,看看泉水是在沿着怎样的路径流淌?你又发现了什么?(给生3分钟时间)
学生独立思考后,进行全班交流,教师出示文章中关于泉水的描写。
出示课件8:
预设:我发现作者所描写的每一处景点都提到了泉水。作者说它的上源是在石洞里,顺着左边石壁下方的孔隙流出,流过外洞,流出洞口,一直流往山下。
教师启发思考:这样的顺序和作者的游览顺序有什么不同?
预设:泉水流出的方向和作者游览的方向是相反的。作者是从山下往山上走,从外洞往内洞游览,而泉水是从内洞往外洞流出,从山上流向山下。
教师讲解:同学们真了不起!作者在写这篇文章时不仅按照游览的先后顺序依次介绍了各处景点,还通过泉水这样一个流动的景物贯穿文章始终,如果说游览路线是文章的一条线索,那泉水就是文章的另一线索,两条线索相互呼应,让文章读来非常有条理,顺序更鲜明,这样写真是别具匠心!
教师小结:通过阅读课文,梳理文章脉络,我们知道了作者按照游览先后顺序依次介绍了去双龙洞的路上、洞口、外洞、孔隙、内洞的见闻感受以及出洞的情况,同时还发现了文章中的两条线索。双龙洞的各处景物独具特色,下节课我们继续去品读。
(设计意图:通过对文章的整体把握,对重点内容的梳理,对线索的挖掘,帮助学生理清了文章的结构脉络,分出了段落层次。对过渡句的解读,更加深了学生对“按游览顺序写景”的体会。)
四、自学生字,引导练习
1.学生自学
教师说明要求:请同学们给生字注音,每个抄写两遍。在自学的过程中,你认为哪里需要老师讲解,或者把想和大家分享的勾画出来,一会儿我们一起交流。
学生同桌互查,找出错误进行改正。
2.集体交流
教师指导学习:请大家观察这两组生字,你发现了什么?
出示课件9:
预设:它们都是左右结构,但是“杜、陆、端、源”是左窄右宽,“鹃、郁、移、额、乳”是左右等宽。
教师点拨:生字不仅要多写,还要会观察,这样才能把字写得好看。
教师针对个别生字进行指导:“臀”字要注意笔画的穿插避让,字要写得扁一些。下面的“月”写宽一些,托住上面的部分。“窄”字宝盖头下方的“撇、点”不要丢掉。“笋”是竹字头,下面“尹”字中间一横要写得长一些。下面请同学们再把这几个字写一写。
出示课件10:
五、课堂总结
教师总结:这节课我们通读了课文,梳理了文章脉络,知道了叶圣陶爷爷按照游览的顺序依次介绍了双龙洞路上、洞口、外洞、孔隙、内洞的见闻感受和出洞情况。其中又重点描写了孔隙和内洞,下节课,我们将继续跟随叶圣陶爷爷的脚步,去看看双龙洞各部分景物有怎样神奇的特点,叶圣陶爷爷又是如何把这些特点写清楚的。
六、布置作业
1.再读一读课文,体会文章按游览顺序写景的方法。
2.练写本课生字并组词。
教学反思:
1.本节课充分利用现代多媒体教学手段,为学生提供了美轮美奂的视觉体验。
2.通过“分组展示”,“小组合作”,“角色扮演”等互动方式,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思维能力。
3.同时,通过“阅读训练”,提高了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分析能力。
4.课堂上还考虑到学生对故事情节和形象的感受,让学生真正理解文章所传达的信息。
小学语文人教部编版四年级下册记金华的双龙洞教学设计: 这是一份小学语文人教部编版四年级下册记金华的双龙洞教学设计,共3页。
人教部编版四年级下册记金华的双龙洞教案: 这是一份人教部编版四年级下册记金华的双龙洞教案,共3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准备,教学过程,教学反思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小学人教部编版白鹅教案及反思: 这是一份小学人教部编版白鹅教案及反思,共3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准备,教学过程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语文朗读宝](http://img.51jiaoxi.com/images/5dd06cfaa1fe0fadf633abb41c796edd.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