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安徽省滁州市定远县城西六校中考化学二模试卷(含解析)
展开2023年安徽省滁州市定远县城西六校中考化学二模试卷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第I卷(选择题)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12小题,共12.0分)
1. 我国科技飞速发展,近年来在众多方面取得了新突破,下列过程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
A. 开采深海可燃冰
B. 把光存储1小时
C. 天问一号发射升空
D. 碲化镉薄膜光能发电
2. 2023年“中国水周”的活动主题为“强化依法治水,携手共护母亲河”。下列关于水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地球上的水储量是丰富的,可供利用的淡水资源却是有限的
B. 可用肥皂水鉴别硬水和软水
C. 水的净化过程中用活性炭对水进行杀菌消毒
D. 用水可以鉴别硝酸铵和氢氧化钠固体
3. 连花清瘟胶囊的主要原料是连翘,连翘中含有“连翘苷”,其化学式为C27H34O11,下列有关“连翘苷”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连翘苷属于氧化物 B. 连翘苷中含有72个原子
C. 连翘苷的相对分子质量为534g D. 连翘苷中碳元素质量分数最大
4.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酸雨的pH<7,是因为其中溶解了SO2、NO2、CO2等空气污染物
B. 生铁和钢都是铁的合金,与纯铁比它们的硬度大、熔点高
C. 燃烧属于剧烈的氧化反应,放热,食物腐败属于缓慢的氧化反应,吸热
D. 打开盛放浓盐酸的试剂瓶,瓶口出现白雾
5. 正确的实验操作是实验成功的保证。下列实验操作正确的是( )
A. 塞紧橡胶塞 B. 移走蒸发皿
C. 连接仪器 D. 放置滴管
6. 利用植物发酵、蒸馏制得的乙醇被称为“绿色汽油”。乙醇的化学式为C2H5OH,则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乙醇属于氧化物
B. 乙醇是由2个碳原子、6个氢原子和1个氧原子构成的
C. 乙醇中碳、氢元素的质量比为4:1
D. 保持乙醇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是碳原子、氢原子和氧原子
7. 明末科技著作《物理小识》中对“硇水”(指硝酸)的记载为“剪银块投之,则旋而为水”,银与硝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3Ag+4HNO3=3AgNO3+2H2O+R↑,则R的化学式为( )
A. NO B. NH3 C. N2O D. NO2
8. 如图为NaOH分别在水和酒精中的溶解度曲线,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NaOH属于易溶物质
B. NaOH的溶解度大小只受温度影响
C. 10℃时,80gNaOH能溶解于50g水中形成130g溶液
D. 将40℃时NaOH的酒精饱和溶液升温,溶质的质量分数不变
9. 2030年碳排放达到峰值,2060年实现碳中和是我国向世界做出的承诺,节能减排的重要手段就是合理利用二氧化碳。有科学家正在研究将二氧化碳转化为甲烷,如图是反应的微观示意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
A. 该反应的基本反应类型为置换反应
B. 反应前后原子数目增加
C. 参加反应的甲、乙两物质质量比是固定的,且为2:11
D. 反应生成丙和丁的分子个数比为1:1
10. 在压强为101kpa时,将1L氧气置于密闭容器中降温,变为淡蓝色液体。关于该过程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氧原子的质量变小 B. 氧分子的数目变少
C. 氧分子之间的间隔变小 D. 氧分子的体积变小
11. 下列方案不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 )
选项
实验目的
实验方案
A
除去稀盐酸中混有的少量硫酸
加入适量的氯化钡溶液,过滤
B
区别硝酸铵和氢氧化钠固体
分别加水,观察温度变化
C
除去CO2中混有的少量CO
通入澄清石灰水中
D
鉴别合成纤维和羊毛纤维
取样,灼烧,辨别气味
A. A B. B C. C D. D
12. 兴趣小组利用手持技术证明二氧化碳能与氢氧化钠发生化学反应,兴趣小组设计了“图1”的装置,加入25mL的氢氧化钠溶液,并开启pH传感器,测得的相关数据如“图2”,下面说法错误的是 ( )
A. pH的不断减少的说明了CO2和NaOH发生了反应
B. pH的不断减少的说明溶液中OH−也在不断的减少
C. pH的不断减少的说明了CO2和NaOH的反应会放出热量
D. 在实验过程中,图1中的圆底烧瓶内压强也会减小
第II卷(非选择题)
二、流程题(本大题共1小题,共5.0分)
13. 复印机使用的墨粉中含有Fe3O4粉末,如图是工业制备Fe3O4的主要流程。请回答下列问题。
(1)步骤①发生的主要反应属于 ______ 反应(填基本反应类型)。
(2)试剂X的化学式为 ______ 。
(3)步骤③通入氧气的同时还需要有H2O参与反应,写出此步骤的化学方程式: ______ 。
(4)操作Y用到了玻璃棒,在该过程中的用途是 ______ ;如果经过操作Y,得到的溶液中依然有沉淀,可能的原因是 ______ (写出1点即可)。
三、科普短文题(本大题共2小题,共11.0分)
14. 阅读下列短文,回答有关问题。
《2050年世界与中国能源展望》中提出,全球能源结构正在向多元、清洁、低碳转型。太阳能的利用是热门研究方向之一、例如,可以利用太阳能将水转化为H2,某种光分解水的过程如图一所示,产生的H2在一定条件下与CO2反应合成液态燃料CH3OH(甲醇)。也可以在太阳光照下,通过光催化将H2O、CO2直接转化为CH3OH、H2、CO、CH4等太阳能燃料(图二)。另外,还可以利用照明灯、人体散发的热量等生活中随处可见的废热发电,我国研发的“柔性、可裁剪碲化铋(Bi2Te3)/纤维素复合热电薄膜电池”,能充分贴合人体体表,实现利用体表散热为蓝牙耳机、手表、智能手环等可穿戴电子设备供电(图三)。可以看出,在新能源的开发和利用中,化学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1)某种光分解水的过程如图一所示,该反应最终的生成物是 ______ ,请写出其中反应Ⅱ化学方程式 ______ 。
(2)图二通过光催化可将H2O、CO2转化为CH3OH、H2、CO、CH4等太阳能燃料,该过程是 ______ 变化(填“物理”或“化学”)。
(3)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______ 。
A.能源结构向多元、清洁、低碳转型
B.生活中废热无法利用
C.图一转化过程中循环利用的物质有Fe3O4和FeO
(4)H2在一定条件下可与CO2反应合成液态燃料CH3OH,化学方程式为 3H2+CO2=一定条件CH3OH+H2O,现有4吨氢气可以得到多少吨甲醇?
15. 多数汽车使用汽油或柴油作为燃料,燃烧产生对空气造成污染的一氧化碳、氮的氧化物等物质。发展新能源汽车是全球汽车产业转型升级绿色发展的必由之路。氢氧燃料电池可用作新能源汽车的驱动电源,它以氢气为燃料,氧气为氧化剂,铂为电极材料,电解质溶液可以显酸性或碱性,生成物是清洁的水,实现真正意义上的零排放、零污染。
(1)石油分馏可得到汽油,石油属于 ______ (填“可再生”或“不可再生”)能源。
(2)二氧化氮是氮的氧化物之一,排放到空气中溶于雨水形成 ______ ,会腐蚀建筑物。
(3)下列物质不能作为氢氧燃料电池电解质溶液的是 ______ (填标号)。
A.硫酸溶液
B.氢氧化钾溶液
C.氯化钠溶液
(4)氢氧燃料电池的总反应方程式为 ______ ,该工作原理是将化学能转化为 ______ 能。
(5)为了降低燃油车尾气排放,在尾气系统中装有催化转化器,可使一氧化碳和一氧化氮转化生成两种无污染的气体,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______ 。
四、探究题(本大题共1小题,共7.0分)
16. 某化学兴趣小组在学完酸碱化学性质后,进行了以下实验。
【活动与探究1】甲同学取实验台上的敞口放置的氢氧化钠溶液少许放入烧杯中滴加几滴酚酞溶液后,又向其中连续滴加稀盐酸,发现溶液中产生气泡。
(1)写出产生气泡的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______ ,最后溶液呈无色。于是他认为该氢氧化钠溶液已变质且上述反应恰好完全反应。
【评价与交流】乙同学认为甲的说法不完全正确,乙认为其错误的理由是 ______ 。
(2)同学们想进一步探究甲同学实验后所得溶液中溶质成分,于是他们做了下面实验:
【活动与探究2】取甲同学实验后所得溶液少许,滴加碳酸钠溶液,看到的现象是产生气泡。因此得出甲所得溶液中的溶质是(3) ______ (填名称)。
【反思与提升】探究2中还可以将碳酸钠溶液换成与其主要成分不同类别的一种物质(4) ______ (填化学式),将这种物质加入到少许甲实验后所得的溶液中,也可以产生气泡,得出相同结论。老师看过同学们的实验后建议小组同学检验一下实验台上的氢氧化钠溶液的变质情况,经过讨论,大家一致认为需要进行如下实验:
【活动与探究3】另取实验台上的氢氧化钠溶液少许于试管中,向其中加入适量的氯化钙溶液(显中性,CaCl2+Na2CO3=2NaCl+CaCO3↓)除尽碳酸钠,观察到溶液中产生白色沉淀的现象,再取上层清液,滴入(5) ______ 溶液,观察到(6) ______ ,证明氢氧化钠溶液部分变质。
【归纳与总结】根据活动与探究可以认识到,探究物质成分时,若两种物质成分的化学性质有相似点时,选择试剂时应注意不能直接选择与两种物质反应产生(7) ______ 的物质。
五、计算题(本大题共1小题,共5.0分)
17. 现有含杂质的氯化镁样品20g(杂质不溶于水,也不参加反应),向其中加入一定量的氢氧化钠溶液恰好完全反应,过滤,得到234g质量分数为10%的溶液。
求:
(1)样品中氯化镁的质量分数;
(2)所加入氢氧化钠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计算结果精确到0.1%)。
答案和解析
1.【答案】C
【解析】解:A、开采可燃冰的过程中无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A不合题意;
B、把光存储1小时的过程中无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B不合题意;
C、火箭发射有燃烧过程,会生成新物质,属于化学变化,故C符合题意;
D、碲化镉薄膜光能发电过程中无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D不合题意。
故选:C。
化学变化是指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物理变化是指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本质区别为是否有新物质生成;据此分析判断。
本题难度不大,解答时要分析变化过程中是否有新物质生成,若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若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
2.【答案】C
【解析】解:A.地球表面约71%被水覆盖,其中海水约占全球总储水量的96.5%,淡水约占全球水储量的2.53%(可利用的淡水只占其中的30.4%,不到全球总水储量的1%),故A正确;
B.取等量的软水和硬水,向其中加入等量的肥皂水搅拌,产生大量泡沫的是软水,不产生泡沫或产生泡沫很少且易起浮渣的水是硬水,故B正确;
C.活性炭具有吸附性,可以除去部分不溶性杂质、可溶性杂质和臭味等,没有杀菌消毒的作用,故C不正确;
D.硝酸铵固体溶于水吸热,温度降低,氢氧化钠固体溶于水放热,温度上升,故D正确;
故选:C。
A、根据淡水约占全球水储量的2.53%(可利用的淡水只占其中的30.4%,不到全球总水储量的1%)进行分析;
B、根据加入等量的肥皂水搅拌,产生大量泡沫的是软水,不产生泡沫或产生泡沫很少且易起浮渣的水是硬水进行分析;
C、根据活性炭具有吸附性进行分析;
D、根据硝酸铵固体溶于水吸热,温度降低,氢氧化钠固体溶于水放热,温度上升进行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水的净化等,注意完成此题,可以从题干中抽取有用的信息,结合已有的知识进行解题。
3.【答案】D
【解析】解:A、连翘苷由C、H、O三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不属于氧化物,故选项说法错误。
B、连翘苷由连翘苷分子构成,每个连翘苷分子中共含有72个原子,故选项说法错误。
C、相对分子质量是一个比值,单位为“1”,不是“g”,常省略不写,故选项说法错误。
D、连翘苷中C、H、O元素的质量比为(12×27):(1×34):(16×11)=162:17:88,则碳元素的质量分数最大,故选项说法正确。
故选:D。
A、氧化物是只含有两种元素且其中一种元素是氧元素的化合物。
B、根据连翘苷的微观构成,进行分析判断。
C、相对分子质量单位是“1”,不是“g”。
D、根据化合物中各元素质量比=各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原子个数之比,进行分析判断。
本题难度不大,理解题意、灵活运用化学式的含义、有关计算等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4.【答案】D
【解析】解:A.通常把pH<5.6的降水称为酸雨,是因为其中溶解了SO2、NO2等空气污染物,酸雨的形成与CO2无关,故A错误;
B.生铁和钢都是铁的合金,与纯铁相比它们的硬度增大、熔点降低,故B错误;
C.燃烧属于剧烈的氧化反应,放热,食物腐败属于缓慢的氧化反应,也放热,故C错误;
D.浓盐酸有挥发性,挥发出氯化氢气体与空气中的水蒸气结合形成盐酸的小液滴,所以打开盛放浓盐酸的试剂瓶,瓶口出现白雾,故D正确。
故选:D。
A、根据酸雨的概念以及成因来分析;
B、根据合金的性质来分析;
C、根据氧化反应放热来分析;
D、根据浓盐酸具有挥发性来分析。
本题考查了酸雨的成因、合金的性质、氧化反应的概念以及浓盐酸的挥发性等,难度不大。
5.【答案】C
【解析】解:A、塞紧橡胶塞时不应把试管抵在桌面上,以防试管破碎扎伤手,图中操作错误;
B、蒸发皿不能直接用手移走,避免被烫伤,应该用坩埚钳移走蒸发皿,图中操作错误;
C、连接玻璃导管和胶皮管的正确操作是右手玻璃导管用水湿润使其润滑,然后稍稍用力转动插入胶皮导管,图中操作正确;
D、滴管不能平放于桌面上,应插入干净的瓶中,图中操作错误。
故选:C。
根据常见实验操作的方法和注意事项进行分析判断。
本题难度不大,熟悉各种仪器的用途及使用注意事项、常见化学实验基本操作的注意事项是解答此类试题的关键。
6.【答案】C
【解析】解:A、乙醇是由碳、氢、氧三种元素组成,不属于氧化物,故选项说法不正确;
B、乙醇由分子构成,1个乙醇分子是由2个碳原子、6个氢原子和1个氧原子构成的,故选项说法不正确;
C、乙醇中碳、氢元素的质量比为(12×2):(1×6)=4:1,故选项说法正确;
D、乙醇是由乙醇分子构成,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则保持乙醇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是乙醇分子,故选项说法不正确。
故选:C。
A、氧化物是由两种元素组成的,且其中有一种元素是氧元素的化合物;
B、根据物质的构成情况来分析;
C、根据化合物中元素的质量比来分析;
D、根据物质的构成情况以及分子的性质来分析。
本题难度不大,考查同学们结合新信息、灵活运用化学式的含义与有关计算进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7.【答案】A
【解析】解: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和数目不变,由银与硝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3Ag+4HNO3=3AgNO3+2H2O+R↑可知,反应前有3个Ag、4个H、4个N、12个O,反应后有3个Ag、4个H、3个N、11个O,所以R中有1个N、1个O,则R的化学式为:NO。
故选:A。
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和数目不变来分析。
化学反应遵循质量守恒定律,即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不变,原子的种类、总个数不变,这是书写化学方程式、判断物质的化学式、判断化学计量数、进行相关方面计算的基础。
8.【答案】A
【解析】解:A、20℃时,溶解度≥10g的物质为易溶物质,由溶解度曲线图可知,NaOH在水中溶解度大于10g,属于易溶物质,故A正确;
B、由溶解度曲线图可知,NaOH的溶解度大小与温度和溶剂的种类有关,故B错误;
C、由溶解度曲线图可知,10℃时,NaOH的溶解度为100g,50g水中最多能溶解50gNaOH,所以10℃时,80 g NaOH不能完全溶解于50g水中,最多只能溶解50gNaOH,形成溶液的质量为:50g+50g=100g,故C错误;
D、将40℃时NaOH的酒精饱和溶液升温,酒精有挥发性,受热易挥发,溶剂质量减少,溶质质量可能不变或减少,溶质的质量分数改变,故D错误。
故选:A。
根据固体的溶解度曲线,可以查出某物质在一定温度下的溶解度,从而确定物质的溶解性;可以比较不同物质在同一温度下的溶解度大小,从而判断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的大小。
本题难度不是很大,主要考查了固体的溶解度曲线所表示的意义,及根据固体的溶解度曲线来解决相关的问题,从而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9.【答案】C
【解析】解:A、该反应的基本反应类型不是置换反应,因为反应后没有单质,故A错误;
B、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数目,质量及种类都不会改变,故B错误;
C、由微观示意图可知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4H2+CO2=一定条件2H2O+CH4,则参加反应的甲、乙两物质质量比是固定的,且为(2×4):(44×1)=2:11,故C正确;
D、由C中的化学方程式可知,反应生成丙和丁的分子个数比为2:1,故D错误。
故选:C。
A、根据该反应的基本反应类型不是置换反应进行分析;
B、根据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数目,质量及种类都不会改变进行分析;
C、根据微观示意图可知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4H2+CO2=一定条件2H2O+CH4进行分析;
D、根据C中的化学方程式进行分析。
本题是微观模型考查题,在解答此类题时认真阅读分析图示,看懂每个图形表示的含义是解决此类题目的关键,比如本题,通过仔细观察找出其中的反应物和生成物,并写出化学方程式,结合选项进行分析判断。
10.【答案】C
【解析】解:在压强为101kpa时,将1L氧气置于密闭容器中降温,变为淡蓝色液体,氧分子之间间隔变小,氧分子的质量、体积、数目多少均不变。
故选:C。
根据分子的基本性质,进行分析判断。
本题难度不大,了解分子的基本性质(可以简记为:“两小运间,同同不不”)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11.【答案】C
【解析】解:A、硫酸能与适量的氯化钡溶液反应生成硫酸钡沉淀和盐酸,再过滤,能除去杂质且没有引入新的杂质,符合除杂原则,故选项方案能达到实验目的。
B、分别加水,观察温度变化,溶于水温度降低的是硝酸铵,溶于水温度升高的是氢氧化钠,可以鉴别,故选项方案能达到实验目的。
C、CO2能与澄清石灰水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水,一氧化碳不与澄清石灰水反应,反而会把原物质除去,不符合除杂原则,故选项方案不能达到实验目的。
D、取样,灼烧,辨别气味,产生烧焦羽毛气味的是羊毛纤维,产生特殊气味的是合成纤维,可以鉴别,故选项方案能达到实验目的。
故选:C。
除杂质至少要满足两个条件:①一般加入的试剂只能与杂质反应,不能与原物质反应;②反应后不能引入新的杂质。
鉴别物质时,首先对需要鉴别的物质的性质进行对比分析找出特性,再根据性质的不同,选择适当的试剂,出现不同的现象的才能鉴别。
本题难度不是很大,化学实验方案的设计是考查学生能力的主要类型,同时也是实验教与学难点,在具体解题时要对其原理透彻理解,可根据物质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结合实验目的进行分析判断。
12.【答案】C
【解析】解:A、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氢氧化钠减少,溶液pH开始减小,选项A正确;
B、减小溶液氢氧根离子浓度,pH较大,而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氢氧根减少,所以pH减小,选项B正确;
C、pH变化与温度没有关系,选项C错误;
D、二氧化碳被吸收,气体减少,所以内部压强减少,选项D正确;
故选:C。
A、根据图2信息分析回答此题;
B、C、根据pH与溶液酸碱性有关;
D、根据内部气体体积变化分析回答此题。
在解此类题时,首先要将题中的知识认知透,然后结合学过的知识进行解答。
13.【答案】置换 NaOH 4Fe(OH)2+O2+2H2O=4Fe(OH)3 引流 滤纸破损(合理即可)
【解析】解:(1)步骤①发生的主要反应为铁和稀硫酸反应生成硫酸亚铁和氢气,该反应符合“一种单质与一种化合物反应生成另一种单质和另一种化合物”的反应,属于置换反应;
(2)由图可知,硫酸亚铁和试剂X反应生成氢氧化亚铁和硫酸钠,故试剂X为氢氧化钠,化学式为:NaOH;
(3)步骤③中氢氧化亚铁和氧气、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铁,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4Fe(OH)2+O2+2H2O=4Fe(OH)3;
(4)操作Y实现了固液分离,是过滤,过滤时,玻璃棒的作用是引流;
过滤后滤液仍浑浊,可能原因是滤纸破损(会使得液体中的不溶物进入下面的烧杯,从而使得滤液浑浊)、液面高于滤纸边缘(会使部分液体未经过滤纸的过滤直接流下,该操作会使滤液仍然浑浊)或盛接滤液的烧杯不干净等。
故答案为:(1)置换;
(2)NaOH;
(3)4Fe(OH)2+O2+2H2O=4Fe(OH)3;
(4)引流;滤纸破损(合理即可)。
(1)根据步骤①发生的主要反应为铁和稀硫酸反应生成硫酸亚铁和氢气,该反应符合“一种单质与一种化合物反应生成另一种单质和另一种化合物”的反应进行分析;
(2)根据硫酸亚铁和试剂X反应生成氢氧化亚铁和硫酸钠进行分析;
(3)根据氢氧化亚铁和氧气、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铁进行分析;
(4)根据操作Y实现了固液分离,是过滤,过滤时,玻璃棒的作用是引流,过滤后滤液仍浑浊的可能原因进行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物质的制备等,注意在书写化学方程式后,首先检查化学式,再检查是否配平、反应条件和沉淀、气体符号的标注。
14.【答案】氢气和氧气 H2O+3FeO=一定条件Fe3O4+H2↑ 化学 AC
【解析】解:(1)某种光分解水的过程如图一所示,由图可知,该反应最终的生成物是氢气和氧气;其中反应Ⅱ是水和氧化亚铁在一定条件下生成四氧化三铁和氢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H2O+3FeO=一定条件Fe3O4+H2↑。
(2)通过光催化可将H2O、CO2转化为H2、CO、CH4、CH3OH(甲醇)等太阳能燃料,该过程中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
(3)A、能源结构向多元、清洁、低碳转型,故选项说法正确;
B、生活中的废热可转化为电能,故选项说法错误;
C、从图一可以看出,转化过程中循环利用的物质有Fe3O4和FeO,故选项说法正确;
故选:AC。
(4)设可以得到甲醇的质量为x。
3H2+CO2=一定条件CH3OH+H2O
6 32
4t x
632=4tx
x=21.3t
答:可以得到甲醇的质量为21.3t。
故答案为:
(1)氢气和氧气;H2O+3FeO=一定条件Fe3O4+H2↑;
(2)化学;
(3)AC;
(4)21.3t。
(1)根据反应Ⅱ是水和氧化亚铁在一定条件下生成四氧化三铁和氢气来分析;
(2)根据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是化学变化来分析;
(3)根据题干中的信息来分析;
(4)根据氢气的质量和化学方程式的计算来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加了学生分析问题的思维跨度,强调了学生整合知识的能力。
15.【答案】不可再生 酸雨 C 2H2+O2=点燃2H2O 电 2CO+2NO=催化剂2CO2+N2
【解析】解:(1)石油在短期内不能从自然界得到补充,属于不可再生能源。
(2)二氧化氮是氮的氧化物之一,排放到空气中溶于雨水形成酸雨,会腐蚀建筑物。
(3)由题意知,电解质溶液可以显酸性或碱性,硫酸溶液显酸性,氢氧化钾显碱性,均可作为氢氧燃料电池电解质溶液,氯化钠溶液呈中性,不可作为氢氧燃料电池电解质溶液,故选C。
(4)反应为氢气和氧气点燃生成水,反应方程式为2H2+O2=点燃2H2O,该工作原理是将化学能转化为电能。
(5)一氧化碳和一氧化氮转化生成两种无污染的气体,根据质量守恒定律知,反应前后元素种类不变,故两种无污染的气体为氮气和二氧化碳,即一氧化碳和一氧化氮在催化剂作用下生成氮气和二氧化碳,化学方程式为2CO+2NO==催化剂= 2CO2+N2。
故答案为:(1)不可再生;
(2)酸雨;
(3)C;
(4)2H2+O2=点燃2H2O;电;
(5)2CO+2NO=催化剂2CO2+N2。
(1)根据石油在短期内不能从自然界得到补充,进行分析;
(2)根据二氧化氮是氮的氧化物之一,进行分析;
(3)根据电解质溶液可以显酸性或碱性,硫酸溶液显酸性,氢氧化钾显碱性,均可作为氢氧燃料电池电解质溶液,氯化钠溶液呈中性进行分析;
(4)根据氢气和氧气点燃生成水进行分析;
(5)根据一氧化碳和一氧化氮转化生成两种无污染的气体,根据质量守恒定律知,反应前后元素种类不变进行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酸雨的产生等,注意完成此题,可以从题干中抽取有用的信息,结合已有的知识进行解题。
16.【答案】Na2CO3+2HCl=2NaCl+CO2↑+H2O 加入稀盐酸有气泡产生,证明溶液中有碳酸钠,氢氧化钠已变质,该结论正确,但是酚酞溶液在酸性溶液和中性溶液中都不显色,因此不能说明反应恰好完全反应,所以结论不完全正确 氯化钠和氯化氢 Mg 无色酚酞 无色酚酞溶液变红 相同现象
【解析】解:(1)碳酸钠与稀盐酸反应生成二氧化碳和水和氯化钠,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Na2CO3+2HCl=2NaCl+CO2↑+H2O,加入稀盐酸有气泡产生,证明溶液中有碳酸钠,氢氧化钠已变质,而酚酞溶液在酸性溶液和中性溶液中都不显色,因此不能说明反应恰好完全反应,则乙同学认为甲的说法不完全正确,乙认为其错误的理由是加入稀盐酸有气泡产生,证明溶液中有碳酸钠,氢氧化钠已变质,该结论正确,但是酚酞溶液在酸性溶液和中性溶液中都不显色,因此不能说明反应恰好完全反应,所以结论不正确;
(3)取甲同学实验后所得溶液少许,滴加碳酸钠溶液,看到的现象是产生气泡,说明溶液中有盐酸,因此得出甲所得溶液中的溶质是氯化钠和氯化氢;
(4)活泼金属与盐酸反应生成氢气,看到气泡证明有盐酸存在,因此加入排在氢之前的活泼金属即可,则探究2中还可以将碳酸钠溶液换成与其主要成分不同类别的一种物质是Mg;
(5)氢氧化钠溶液显碱性,能使无色酚酞溶液变红,则再取上层清液,滴入无色酚酞溶液;
(6)氢氧化钠溶液显碱性,能使无色酚酞溶液变红,则取上层清液,滴入无色酚酞溶液,观察到无色酚酞溶液变红,证明氢氧化钠溶液部分变质;
(7)根据活动与探究可以认识到,探究物质成分时,若两种物质成分的化学性质有相似点时,选择试剂时应注意不能直接选择与两种物质反应产生相同现象的物质。
故答案为:(1)Na2CO3+2HCl=2NaCl+CO2↑+H2O,加入稀盐酸有气泡产生,证明溶液中有碳酸钠,氢氧化钠已变质,该结论正确,但是酚酞溶液在酸性溶液和中性溶液中都不显色,因此不能说明反应恰好完全反应,所以结论不完全正确;
(3)氯化钠和氯化氢;
(4)Mg;
(5)无色酚酞;
(6)无色酚酞溶液变红;
(7)相同现象.
(1)根据碳酸钠与稀盐酸反应生成二氧化碳和水和氯化钠来分析解答;根据无色酚酞在酸性和中性溶液中都是无色来分析解答;
(3)根据甲同学实验后所得溶液中滴加碳酸钠溶液,看到的现象是产生气泡来分析解答;
(4)根据活泼金属与酸反应有气泡产生来分析解答;
(5)根据碱性溶液能使无色酚酞溶液变红来分析解答;
(6)根据溶液中有氢氧化钠,显碱性,能使无色酚酞溶液变红来分析解答;
(7)根据区分两种物质的方法来分析解答;
在解此类题时,首先要将题中的知识认知透,然后结合学过的知识进行解答,此类题难度较大,要细心进行分析解答。
17.【答案】解:所得溶液中NaCl的质量为:
234g×10%=23.4g
设样品中MgCl2的质量为x;NaOH溶液中NaOH的质量为y;生成Mg(OH)2的质量为z。
MgCl2+2NaOH=Mg(OH)2↓+2NaCl
95 80 58 117
x y z 23.4g
95117=x23.4g x=19g
80117=y23.4g y=16g
58117=z23.4g z=11.6g
(1)样品中氯化镁的质量分数为:
19g20g×100%=95%;
(2)氢氧化钠溶液的质量=234g+11.6gg−19g=226.6g
则加入的氢氧化钠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
16g226.6g×100%≈7.1%
答:(1)样品中氯化镁的质量分数为95%;
(2)氢氧化钠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7.1%.
【解析】氯化镁和氢氧化钠恰好反应生成氢氧化镁沉淀和氯化钠,所得滤液是氯化钠溶液,10%的溶液234g中溶质氯化钠的质量是:234g×10%=23.4g,由方程式算出氯化镁的质量,进而求出其质量分数;根据氯化钠的质量算出氢氧化钠的质量,再除以氢氧化钠溶液的质量,氢氧化钠溶液的质量可据质量守恒定律求解。
本题容易出错的地方是氢氧化钠溶液质量的计算,可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分析,并了解混合物中物质的质量分数,溶质的质量分数计算方法,结合题意分析解答即可.
2023年安徽省滁州市定远县朱马学校中考一模化学试题(含解析): 这是一份2023年安徽省滁州市定远县朱马学校中考一模化学试题(含解析),共15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科普阅读题,流程题,科学探究题,实验题,计算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3年安徽省滁州市定远县育才学校中考一模化学试题(含解析): 这是一份2023年安徽省滁州市定远县育才学校中考一模化学试题(含解析),共12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填空题,实验题,流程题,科学探究题,计算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3年安徽省滁州市定远县连江镇郭集学校中考一模化学试题(含解析): 这是一份2023年安徽省滁州市定远县连江镇郭集学校中考一模化学试题(含解析),共1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填空题,实验题,科学探究题,计算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