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五单元(单元测试)六年级语文下册部编版
展开六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测试
一、单项选择题 (20分)
1.下列画线的四字词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在学习中遇到困难时,我们要不耻下问地向老师请教。
B自然科学领域中有许多见微知著的现象,等待着我们去发现。
C学习不能三天打鱼两天晒网,要有锲而不舍的精神。
D这台机器一直运行良好,居然做出了残次品,这是大家司空见惯的事情。
2.下列选项中,画线字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 一见如故
B通国之善弈者也 能歌善舞
C思援弓缴而射之 惊弓之鸟
D孰为汝多知乎 知己知彼
3.下列句子朗读停顿划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
B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
C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D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孟。
4.填入下面语段中横线上最恰当的一项是( )。
为了使人们的生活更快摆脱疫情的影响,政府实施了许多创新之举,如发放消费券,区长直播带货,真是“____________”
A有意栽花花不发,无心插柳柳成荫。
B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
C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D苟利于民,不必法古;苟周于事,不必循旧。
5.与“见微知著”意思不相近的一项是( )。
A睹瓶中之冰,而知天下之寒。
B见一叶而知深秋。
C尺有所短,寸有所长。
D窥一斑而见全豹。
二、判断题 (10分)
1.“最后把‘?’拉直变成‘!’,找到真理。”这句话中“!”是指通过探索,还解决不了疑问,发现不了真理,因而感到惊叹。 ( )
2.《表里的生物》中“我看得入神,唯恐父亲再把这美丽的世界盖上”,这句话表明了“我”小时候是个天真的孩子,且对怀表充满无限的好奇。 ( )
3.《他们那时候多有趣啊》一课中“一本真正的书”指的是机器人。 ( )
4.《两小儿辩日》中两个孩子争论的问题是:太阳什么时候离人近。 ( )
5. 《学弈》这篇课文告诉我们学习必须持之以恒,不能半途而废。 ( )
三、读拼音,写词语。(10分)
biàn dòu( ) jiù yuán( )
cuì ruò( ) xī shuài( )
xí guàn( ) sōu suǒ( )
jiē tī( ) chū bǎn( )
四.品读句子,完成练习。(20分)
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
(1)“弗若”的意思是____________。
(2)这句话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3)“探汤”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用陈述句写出“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的意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你见微知著,善于发问并不断探索,那么,当你解决了若干个问号之后,( )有可能发现真理。
(5)在括号里填上恰当的关联词。
(6)这句话说明发现真理的前提条件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把名言警句补充完整。(20分)
(1)“_____则变,_____则通,_____则久。”这句话告诉人们遇事
不必死钻牛角,而应该懂得通融、屈伸。
(2)商朝开国君主商汤把“苟日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刻在自己的洗澡用具上,时刻提醒自己要及时反省和不断革新。
(3)“青,_______________。”这句话用青与蓝的关系,来比喻学生如果能用功研究学问,坚持不懈地努力,可以比他的老师更有成就。
(4)“苟利于民,__________;苟周于事,__________”这句话的意思是只要对人民有好处,就不必一定效法古人的制度;只要有助于事情的成功,就不必沿袭旧有的规矩。
六、阅读 (20分)
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节选)
①有人说过这样一句话: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其实,这句话本身就是一个真理。
②纵观千百年来的科学技术发展史,那些在科学领域有所建树的人,都善于从细微的、司空见惯的现象中发现问题,不断发问,不断解决疑问,追根求源,最后把“?”拉直变成“!”,找到真理。
……
③更有趣的是一位名叫阿瑟林斯基的俄裔美国睡眠研究专家。一次,他发现儿子睡觉的时候,眼珠忽然转动起来。他感到很奇怪:为什么睡觉时眼珠会转动?这会不会与做梦有关?会是什么关系呢?阿瑟林斯基带着一连串的疑问,对自己八岁的儿子进行了实验,结果表明:脑电波的变化与做梦有关。接着,他又对二十名成年人进行了反复的观察实验,最后得出结论:睡眠中眼珠快速转动的时候,人的脑电波也会发生较大的变化,这是人最容易做梦的阶段。阿瑟林斯基的研究成果,成为心理学家研究做梦的重要依据。
1.课文的主要观点是什么?
2.选文③列举了怎样的事例来证明观点。
3.体会②段中划线语句的语言表达特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