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身会员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新教材2023年高中历史第4单元明清中国版图的奠定与面临的挑战第15课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梯度作业部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立即下载
    加入资料篮
    新教材2023年高中历史第4单元明清中国版图的奠定与面临的挑战第15课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梯度作业部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01
    新教材2023年高中历史第4单元明清中国版图的奠定与面临的挑战第15课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梯度作业部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02
    新教材2023年高中历史第4单元明清中国版图的奠定与面临的挑战第15课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梯度作业部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03
    还剩4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15课 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课后练习题

    展开
    这是一份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15课 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课后练习题,共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素养达标,能力提升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一、素养达标
    1.(2022·福建泉州)明代弘治年间,“湖广熟,天下足”作为民间的谚语开始出现。康雍乾时期,朝廷对奏文本中经常出现“江浙百姓全赖湖广米粟”“湖广全省向为东南诸省所仰赖”等表述。这一变化反映了( D )
    A.江浙地区农业生产衰退B.湖广地区经济地位得到官方认可
    C.江浙地区经济结构变动D.湖广地区粮食生产超过江浙地区
    [解析] 材料“湖广熟,天下足”“江浙百姓全赖湖广米粟”体现的是明清时期湖广地区的粮食生产超过江浙地区,D项正确;江浙地区农业生产衰退的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官方对湖广地区认可的态度,排除B项;材料与江浙地区经济结构变动的说法无关,排除C项。
    2.(2022·河北邯郸)明朝中后期的安徽徽州地区,男子结婚几个月以后,就会外出经商,有可能十几年不回家一次,以至于有父子途中见面而互相不认识的情况发生。反之,男子成年婚配后,经年累月在家中劳作者,常被亲友耻笑。这体现了该区域( C )
    A.小农经济解体B.长途贸易兴起
    C.经商之风盛行D.人伦亲情淡薄
    [解析] 材料反映了明代徽商的经商情况。当地民众对于外出经商普遍认可,对在家劳作的人则非常鄙视,说明当地经商之风盛行,C项正确;小农经济解体是在晚清时期,排除A项;材料无法体现长途贸易是否在此时期兴起,排除B项;D项表述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
    3.(2022·浙江衢州)万历以来,松江地区就有男子以缝袜、制鞋为生。太仓城中,有许多男子靠操轧花生活。苏松地区在正德之前,“百姓十一在官,十九在田”,四五十年后,放弃农业而经营工商业者,增加了三倍。材料反映了明朝该地区( D )
    A.城市商业的繁荣B.男子社会地位低下
    C.自然经济已经瓦解D.家庭副业地位愈益重要
    [解析] 材料“松江地区就有男子以缝袜、制鞋为生”“有许多男子靠操轧花生活”体现的是家庭副业地位日益重要,D项正确;材料与城市商业繁荣的说法无关,排除A项;中国古代属于男权社会,男子社会地位的说法错误,排除B项;自然经济开始瓦解是在鸦片战争后,排除C项。
    4.(2022·江苏苏州)明代吴中才子祝允明曰:“言学则指程朱为道统,语诗则奉杜甫为宗师,谈书则曰苏、黄,评画则云马、夏,凡厥数端,有如天定神授,毕生毕世不可转移,宛如在胎而生知,离母而故解者,可胜笑哉,可胜叹哉!”由此可知,祝允明( C )
    A.崇尚唐宋文化B.讲求门派传承
    C.主张个性解放D.否定伦理道德
    [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祝允明讥讽那些读死书、死读书的人,可知他是个有思想,个性解放的人,故选C项;材料没有指向他崇尚唐宋文化,排除A项;材料与门派传承无关,排除B项;材料与否定伦理道德无关,排除D项。
    5.(2022·湖北十堰)17—18世纪中国思想界出现了新现象,儒学家们经常以超世间的“道”和“世间”的“势”相抗衡。这体现出当时的儒学家们( A )
    A.对君主专制制度的反思B.借鉴了道家和法家思想
    C.对近代民主理论的探索D.对西方民权思想的宣传
    [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清之际儒家思想在政治上的新表现是对君主专制制度的反思,经济上主张工商皆本,思想上主张经世致用,因此A项正确;B项与董仲舒的新儒学有关,排除;受时代和阶级的局限性影响,C、D两项说法不符合当时的史实,排除。
    6.(2022·安徽定远)乾隆年间,朝廷要求地方官员查禁大量戏曲剧本。在禁毁一些民间剧本的同时,朝廷鼓励并组织力量改编和创作了大量义夫节妇、孝子顺孙、忠君孝亲、劝人向善一类的剧本,供民间戏曲表演。这一措施意在( C )
    A.促进中国文学艺术创新B.推动戏曲艺术的繁荣
    C.借助戏曲强化人伦秩序D.阻止儒家思想的传播
    [解析] 根据材料“在禁毁一些民间剧本的同时,朝廷鼓励并组织力量改编和创作了大量义夫节妇、孝子顺孙、忠君孝亲、劝人向善一类的剧本”及所学知识可得,清朝在利用戏曲强化人伦秩序,C项正确;材料重点是禁止一些剧本和鼓励一些剧本产生的影响,而不只是对文学的发展,排除A项;材料未强调戏曲到达繁荣的程度,而是这样做对人伦秩序的影响,排除B项;材料并未体现对儒家文化的态度,排除D项。
    7.(2022·甘肃凉州)京剧是中华民族的国粹。它是在18世纪下半叶经徽戏、秦腔、汉调的交融,并借鉴吸收昆曲、京腔之长而形成的。京剧的形成体现了( A )
    A.中华传统文化所具有的兼容性B.不同文化都能够实现融会贯通
    C.中华文化薪火相传和一脉相承D.各具特色的文化艺术异彩缤纷
    [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京剧的形成过程吸收了各家之长,体现了中华传统文化具有兼容性,A项正确;B项说法过于绝对,并非所有的文化都能实现融会贯通,排除B项;京剧的形成并非是文化的薪火相传而是文化的吸收借鉴,排除C项;材料强调京剧的形成过程吸收了各家之长,与文化艺术异彩缤纷无关,排除D项。
    8.(2022·安徽期末)明清朝廷为标榜“文治”,明成祖时编成了中国古代最大的类书《永乐大典》,辑录了上古到明初的书籍8 000多种,乾隆时编成了中国古代最大的丛书《四库全书》,在编纂时按照清廷的标准销毁了不少“禁书”。这些史实说明,明清大型典集编纂( A )
    A.源自政治统治的需要B.体现对传统科技的总结
    C.是商品经济繁荣的结果D.受到了文治学术的影响
    [解析] 由题干信息“明清朝廷为标榜文治、按照清廷的标准销毁了不少禁书”,可知明清大型典集编纂是为了国家政治统治的需要,故A项正确;《永乐大典》《四库全书》不是对传统科技的总结,故B项错误;明清总结性巨著是自然经济的产物,故C项错误;“受到了文治学术的影响”偏离了题干主旨,故D项错误。
    9.(2022·福建南平)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农村城镇化是城市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江南市镇到南宋时掀起一个发展热潮,数量大幅度增加并形成颇为密集的区域分布网络。更值得注意的是市镇市场发展水平的提高,草市将农家生产和消费活动与市场联系起来,镇将农村市场与城市市场和跨地区市场联接起来,使之成为区域市场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一般小农家庭根据市场需求种植某种经济作物以维持生计,如镇江府有专门种植果蔬的农户,平江府城郊有许多专事菊花种植和盆景制作的“花户”,手工业领域则有专门从事纺织业的“机户”和“染户”等。
    ——摘编自陈国灿《南宋江南市镇与农村城镇化现象》
    材料二 市镇是城市经济与农村经济发生联系的媒介,附近农村中的农副产品和原料运到市镇上出售,市镇中手工业产品推销到附近农村中去,市镇成为商品生产的组织者。市镇的兴起与发展,反映了乡村逐步都市化的进程,因而市镇作为城乡间的中介和过渡地带,具有显著的历史意义。商品生产的规模扩大,分工协作更加细密,形成了拥有自由雇佣劳动者的作坊或工场。随着商品经济的繁荣,人们逐渐改变了重农轻商的传统观念,社会风尚从城市到乡村,从北方到南方,都发生了变化,而变化则大都从经济发达的地区向边远广大乡村扩散。
    ——摘编自方如金《明清市镇经济的特点与影响——以江浙地区为例》
    (1)根据材料一,指出宋朝江南市镇发展的新现象,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清时期江南市镇的发展对农村社会的影响。
    [答案] (1)现象:市镇数量增加;区域分布网络形成;市镇市场发展水平提高;农村市场体系逐渐形成;专业生产出现。
    原因:农村商品经济的活跃;经济重心的南移;城市化发展的带动。
    (2)影响:加强了城乡交流;推动了乡村城市化;冲击了民风民俗;推广了经济作物的种植。
    [解析] (1)新现象,根据材料“数量大幅度增加并形成颇为密集的区域分布网络”可得出宋朝江南市镇的发展数量增加,区域分布网络形成;根据材料“更值得注意的是市镇市场发展水平的提高”可得出市镇市场发展水平提高;根据材料“草市将农家生产和消费活动与市场联系起来……使之成为区域市场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可得出农村市场体系逐渐形成;根据材料“镇江府有专门种植果蔬的农户,平江府城郊有许多专事菊花种植和盆景制作的‘花户’”可得出专业生产出现。原因,根据材料“草市将农家生产和消费活动与市场联系起来”等信息可知,南宋时期镇将农村市场与城市市场和跨地区市场联接起来,农村市场体系逐渐形成,这主要得益于农村商品经济的发展;根据材料“农村城镇化是城市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可得出城市化发展的带动促进南宋江南市镇的发展;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南宋时期,我国经济重心已经南移完成,这促进南方市镇进一步发展。
    (2)根据材料“市镇是城市经济与农村经济发生联系的媒介”可得出市镇是城市经济与农村经济发展的媒介,加强了城乡交流;根据材料“市镇的兴起与发展,反映了乡村逐步都市化的进程”可知,明清时期江南市镇的发展推动了乡村城市化;根据材料“人们逐渐改变了重农轻商的传统观念,社会风尚从城市到乡村,从北方到南方,都发生了变化”可知,随着江南市镇的发展人们的思想观念发生变化,冲击了民风民俗;根据材料“商品生产的规模扩大”可知,明清时期江南市镇的发展推广了经济作物的种植。
    二、能力提升
    10.(2022·山东德州)下表为明朝中后期南方手工业生产与原料供应状况。由此可见( D )
    A.新的经营方式出现B.经济重心南移完成
    C.手工工场规模扩大D.区域经济联系加强
    [解析] 从材料中的生产中心及原料供应地来看,说明的是当时区域经济联系加强,D项正确;新的经营方式指的是资本主义萌芽,材料未涉及,排除A项;经济重心南移完成是在南宋,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手工工场的规模,排除C项。
    11.(2021·广东高考)在明代,庶民袖小衣短,“去地五寸”;生员袖大衣长,“去地一寸”,体现斯文之气,且其服饰颜色和制式内含“比德于玉”“规言矩行”等意。这反映了当时( A )
    A.儒家思想规范社会生活B.科举制度限制社会流动
    C.社会等级结构日益固化D.市民文化突破礼制限定
    [解析] 根据“体现斯文之气,且其服饰颜色和制式内含‘比德于玉’‘规言矩行’等意”可知明代生员的服饰中体现了儒家思想的影响,说明儒家思想规范社会生活,故选A项;科举制是有利于社会流动的,排除B项;根据服饰的差别不能说明社会等级日益固化,排除C项;生员的服饰体现了儒家思想的影响,和市民文化无关,而且也不能说明市民文化突破了礼制限定,排除D项。
    12.(2022·云南昆明)明清之际,黄宗羲、顾炎武和王夫之等学者将明朝覆亡归因于王阳明“明心见性”之空学,而近代魏源、康有为和谭嗣同等学者却对之推崇备至,致使其再次兴起。这说明王阳明心学( B )
    A.适合不同时代思想需求B.有益于个人主体自由
    C.与正统理学有很大区别D.发扬了“孔孟之学”
    [解析]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王阳明心学所主张的“心外无物”“心外无理”等都反映了个人主体自由,因此魏源、康有为和谭嗣同等学者对之推崇备至,B项正确;显然,王阳明的心学不适合明清之际的时代需求,排除A项;王阳明心学属于宋明理学,两者没有本质区别,排除C项;发扬了“孔孟之学”与题意无关,排除D项。
    13.(2022·江西期中)1605年,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编辑《乾坤体义》,被《四库全书》编纂者称为“西学传入中国之始”。明清前期,西学传入主要以传教士和一些中国人对西方科学著作的翻译为主。这反映出明清时期( B )
    A.中国古代的传统科技继续领先
    B.西学传入的影响范围还相当有限
    C.清朝在文化上未实行闭关锁国
    D.西学东渐已成为文化交往的主流
    [解析] 根据“明清前期,西学传入主要以传教士和一些中国人对西方科学著作的翻译为主”等信息可以得出,明清时期西学的传入主要还是依靠传教士和部分中国人对西方的了解,其传播的手段及范围相当有限,B项正确;材料没有中西方对比,不能得出领先,排除A项;材料不能得出清政府的文化政策,排除C项;“主流”的说法错误,排除D项。
    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选取两则或以上材料,自行拟定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论证。(要求:观点明确,逻辑清晰,表述清楚,史论结合)
    [答案] 论述示例:选取:材料一、二、三
    论题:小说段落折射出明清社会经济重大变革
    论证:材料一、二均出现了“银两”作为通货的情况,而白银的大规模流通是在明清时期;材料二中出现了“棉衣过寒”的对话,但中国人普遍使用棉布是在元代黄道婆改良棉纺织术之后;材料三中出现了“领内帑钱粮”的商人,但中国古代长期实行抑商政策,商人社会地位在明清时期才有所提升。由此可见,上述事物几乎是明清时期特有的,并非小说所描写的唐、宋等时期应当出现的。究其原因,文学作品的创作往往带有作者自身所生活时代的印迹,而材料中的三部作品作为明清小说的代表,其中的描写也就一定程度上揭示了明清时期中国社会经济领域重大变革,具体如货币体系、产业结构、社会阶层等方面的重大变革。
    其它论题:
    ①由材料一、二得出:
    A.文化作品因时代局限而出现史实错误;
    B.文化作品常是对自身所处时代的写照。(银两、棉衣)
    ②由材料一、三得出:明清时期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弊端凸显(贪污、钱权)。
    ③由材料二、三得出:明清时期商品经济领域出现新的变化(银子、棉衣、富商)。
    [解析] 从两或三则材料中提炼出合适的论题,如选取:材料一、二、三。提出论题:小说段落折射出明清社会经济重大变革。论证:从材料中找出两个以上与论题相关的史料进行论述,可从材料一、二均出现了“银两”作为通货的情况,在明清时期白银的大规模流通;材料二中出现了“棉衣过寒”的对话,说明元代后中国人普遍使用棉布作衣料;材料三中出现了“领内帑钱粮”的商人,说明商人社会地位在明清时期才有所提升等;最后总结提升,说明明清文学作品往往带有作者自身所生活时代的印迹,其中的描写也就一定程度上揭示了明清时期中国社会经济领域重大变革。(符合题目要求,观点明确,论证充分即可。)
    手工业
    生产中心
    原料供应地
    丝织业
    苏州、杭州等地
    湖州
    棉织业
    松江
    河北、山东、河南等地
    冶铁业
    广东佛山镇
    广东罗定、阳春、阳江各县
    材料一 明容与堂刻本《水浒传》插图
    郓哥大闹授官厅(第二十六回)
    材料二 这个道:“我们也有些侥幸:拿这二十两银子买猪羊去。如今到了乾方集上,先吃几壶酒儿。把东西开个花帐儿,落他二三两银子,买件绵衣(棉衣)过寒,却不是好?”
    ——[明]吴承恩
    《西游记》第八十九回
    材料三 且说那买了英莲、打死冯渊的薛公子,亦系金陵人民,本是书香继世之家……且家中有百万之富,现领着内帑(tǎnɡ,皇家府库)钱粮,采办杂料……人命官司一事,他竟视为儿戏,自为花上几个臭钱,没有不了的。
    ——[清]曹雪芹
    《红楼梦》第四回
    相关试卷

    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14课 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同步练习题: 这是一份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14课 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同步练习题,共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素养达标,能力提升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14课 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课时作业: 这是一份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14课 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课时作业,共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高中人教统编版第15课 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精练: 这是一份高中人教统编版第15课 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精练,共3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史载,解析,答案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 课件
    • 教案
    • 试卷
    • 学案
    • 其他

    免费资料下载额度不足,请先充值

    每充值一元即可获得5份免费资料下载额度

    今日免费资料下载份数已用完,请明天再来。

    充值学贝或者加入云校通,全网资料任意下。

    提示

    您所在的“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为试用账号,试用账号每位老师每日最多可下载 10 份资料 (今日还可下载 0 份),请取消部分资料后重试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您所在的“深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为试用账号,试用账号每位老师每日最多可下载10份资料,您的当日额度已用完,请明天再来,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您所在的“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余额已不足,请提醒校管理员续费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重新选择
    明天再来
    个人账户下载
    下载确认
    您当前为教习网VIP用户,下载已享8.5折优惠
    您当前为云校通用户,下载免费
    下载需要:
    本次下载:免费
    账户余额:0 学贝
    首次下载后60天内可免费重复下载
    立即下载
    即将下载:资料
    资料售价:学贝 账户剩余:学贝
    选择教习网的4大理由
    • 更专业
      地区版本全覆盖, 同步最新教材, 公开课⾸选;1200+名校合作, 5600+⼀线名师供稿
    • 更丰富
      涵盖课件/教案/试卷/素材等各种教学资源;900万+优选资源 ⽇更新5000+
    • 更便捷
      课件/教案/试卷配套, 打包下载;手机/电脑随时随地浏览;⽆⽔印, 下载即可⽤
    • 真低价
      超⾼性价⽐, 让优质资源普惠更多师⽣
    VIP权益介绍
    • 充值学贝下载 本单免费 90%的用户选择
    • 扫码直接下载
    元开通VIP,立享充值加送10%学贝及全站85折下载
    您当前为VIP用户,已享全站下载85折优惠,充值学贝可获10%赠送
      充值到账1学贝=0.1元
      0学贝
      本次充值学贝
      0学贝
      VIP充值赠送
      0学贝
      下载消耗
      0学贝
      资料原价
      100学贝
      VIP下载优惠
      0学贝
      0学贝
      下载后剩余学贝永久有效
      0学贝
      • 微信
      • 支付宝
      支付:¥
      元开通VIP,立享充值加送10%学贝及全站85折下载
      您当前为VIP用户,已享全站下载85折优惠,充值学贝可获10%赠送
      扫码支付0直接下载
      • 微信
      • 支付宝
      微信扫码支付
      充值学贝下载,立省60% 充值学贝下载,本次下载免费
        下载成功

        Ctrl + Shift + J 查看文件保存位置

        若下载不成功,可重新下载,或查看 资料下载帮助

        本资源来自成套资源

        更多精品资料

        正在打包资料,请稍候…

        预计需要约10秒钟,请勿关闭页面

        服务器繁忙,打包失败

        请联系右侧的在线客服解决

        单次下载文件已超2GB,请分批下载

        请单份下载或分批下载

        支付后60天内可免费重复下载

        我知道了
        正在提交订单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下载确认

        下载需要:0 张下载券

        账户可用:0 张下载券

        立即下载
        使用学贝下载
        账户可用下载券不足,请取消部分资料或者使用学贝继续下载 学贝支付

        如何免费获得下载券?

        加入教习网教师福利群,群内会不定期免费赠送下载券及各种教学资源, 立即入群

        即将下载

        新教材2023年高中历史第4单元明清中国版图的奠定与面临的挑战第15课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梯度作业部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该资料来自成套资源,打包下载更省心 该专辑正在参与特惠活动,低至4折起
        [共10份]
        浏览全套
          立即下载(共1份)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