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苏教版间隔排列教案
展开
苏教版数学三年级上册《一一间隔排列》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理解——间隔排列的含义,发现——间隔排列可分为“两种物体数量相等”“两种物体数量相差1"两类,会用——对应、看头尾的方法比较两种物体的数量,能应用排列规律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经历观察、比较,分类,抽象,概括,论证的过程,学会借助数学联想,完全归纳,数学想象等方法探索规律,发展数学思考能力。
3.积累探索规律的经验,感受思维乐趣,培养数学学习的积极情感。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会用“一一对应”法比较一一间隔排列中两种物体的数量。
教学难点
理解用“看头尾”法比较——间隔排列中两种物体的数量的数学道理。
教学过程
一、整体分类,引入新知
创设情境:兔子乐园,结合小兔给同学们留下的密码,进行观察分类。
揭示课题:像这样两种颜色的珠子一个隔着一个排列,就是我们今天要研究的“一一间隔排列”现象。
二、活动体验,探究新知
1.整体观察
出示:在绿茵茵的草地上,小兔们挂起手帕做背景,用木桩和篱笆围出表演场地,跳起舞蹈欢迎同学们到来。
提问:你在图中看到了哪些一一间隔排列的现象呢?
学生1:木桩和篱笆是一一间隔排列的。
学生2:小兔和蘑菇是一一间隔排列的。
学生3:夹子和手帕也是一一间隔排列的。
2.初步分析
提问:这些一一间隔排列现象中,每行都有两种不同物体,这里面又藏着什么有研究价值的数学问题呢?
学生1:想知道每行一一间隔排列中的两种物体数量。
学生2:想比较一一间隔排列中两种物体数量的多少。
(学生自主研究,并在活动单上填写表格)
小兔( )只 | 木桩( )根 | 夹子( )个 |
蘑菇( )个 | 篱笆( )块 | 手帕( )块 |
(学生统计出每行两种物体的具体数量,兔子8只、蘑菇7个;木桩13根、篱笆12块;夹子10个、手帕9块。)
学生1:两种物体的数量一种多一种少。
学生2:兔子数量比蘑菇多1,木桩数量又比篱笆多1,夹子数量比手帕也多1。
学生3:每行一一间隔排列的现象中,两种物体的数量都相差1。
3.发现规律
提问:为什么每行一一间隔排列的两种物体的数量都相差1呢?
(学生以蘑菇和兔子为例进一步研究,然后展示同学们使用的方法)
学生1:把1只兔子和1个蘑菇分别圈起来,这样最后一只小兔没有蘑菇和它圈在一起了,所以就能看出兔子的数量比蘑菇多1。
学生2:把1只兔子和1个蘑菇分别连在一起,这样最后1只兔子没有蘑菇跟它连了,所以也能一眼看出兔子的数量比蘑菇多1。
小结:像这样把1只兔子和1个蘑菇圈或连在一起,就是把1只兔子对应着1个蘑菇,这样1个对应1个,在数学上就叫“一一对应”。
4.建构模型
图示:如果我们用三角形表示图中的一种物体,正方形表示另一种物体,就这样一个对应着一个摆下去,中间有若干组这样的一一对应排列,我们用三个小圆点表示,直到最后只剩下一个三角形。
提问:运用一一对应的方法,最后一个三角形没有正方形与它对应,这时我们就可以确定这两种图形的数量是怎样的呢?
追问:回顾兔子乐园里以及黑板上的一一间隔排列现象,这些排列中的两种物体的数量关系都相差1,难道一一间隔排列时两种物体的数量一定相差1吗?有没有其他的数量关系呢?
(同学们用三角形、正方形学具摆一摆、数一数)
拓展:这位同学上黑板把两种图形一个对应着一个摆了5组,如果两种图形足够多,黑板又足够长,中间有若干组用三个小圆点表示,这样一一对应的两种图形,一直摆下去,只要三角形和正方形从始至终一一对应,那么这两种图形的数量就一定相等。
提问:当两种物体一一对应的组数不确定,甚至多得无法用连线或画图来验证,有没有办法根据它们排列的特征,快速判断两种物体的数量关系呢?
发现:一一间隔排列时,两种物体的首尾不同,它们的数量相等;两种物体的首尾相同,它们的数量就相差1;首尾相同时,两端的物体数量多1。
三、巩固应用,拓展提升
1.根据特征,确定数量
(1)20只小兔站一排,每两只小兔中间有一个蘑菇,一共有( )个蘑菇。
(2)把20块手帕像上面那样夹在绳子上,一共需要( )个夹子。
2.动手操作,整体比较
探索:如果把红色珠子和黄色珠子一颗隔一颗地串成一串,红珠子有6颗,黄珠子最少有几颗?最多呢?
(学生利用学具进行串珠子游戏,边动手操作,边动脑思考)
展示:学生们4种不同的串法。
结果:黄珠子最少有5颗,最多有7颗,还有可能是6颗。
3.应用规律,解决问题
出示:木工坊里,小兔在锯木头的情境。
提问:像上图这样锯木料,每次锯下1段需要3分钟,如果把这根木料锯成5段,一共需要多少分钟?
交流:根据一一间隔排列规律,木料锯成5段,锯了4次,每次用3分钟,一共需要12分钟。
4.链接生活,拓展视野
出示:生活中一一间隔排列现象的一组照片,让同学说一说一一间隔排列规律在生活中的应用。
四、总结回顾,深化认知
总结:回到课始的兔子乐园门口,再次看到门上②④两串珠子,除了课始知道它们是一一间隔排列现象外,现在还可以知道它们中藏着什么秘密?
提问:如果把两种颜色的珠子一一间隔地围成一圈,做成手链,你选哪一根呢?为什么?
拓展:其实生活中除了有一一间隔排列,还有两两间隔、三三间隔等更丰富有趣的现象呢。
教学反思
01精心设计情境
新课标特别重视“情境”设计,在“课程理念”中指出:“引导学生在真实情境中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利用观察、猜测、实验、计算、推理、验证、数据分析、直观想象等方法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本课的情境设计具有整体性和趣味性。从课始的兔子乐园情境入手,整节课围绕兔子乐园中的有关情境活动展开了教学。课始情境——兔子乐园的教学目的是从生活现象中初步发现间隔排列现象;新知情境——兔子蘑菇、手帕夹子、木桩篱笆的教学目的是为了分析数量和感知规律,动手操作的目的是为了理解规律和建构模型;练习情境——手工坊(串珠子)、木工坊(锯木头)、图片展(生活美)的教学目的是为了巩固新知和形成技能,并感悟数学美。
02精心设计问题
问题是数学的心脏。新课标在“教学建议”中专门提出“注重发挥情境设计与问题提出对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的促进作用,使学生在活动中逐步发展核心素养”“重视设计合理问题”“问题提出应引发学生认知冲突,激发学生学习动机,促进学生积极探究”等具体要求。
本课,精心设计了学生学习活动中的关键引领性问题。例如在学生初步感悟了兔子乐园里兔子和蘑菇、手帕和夹子、木桩和篱笆的一一间隔排列现象后,提出“两种物体之间的数量有什么规律呢?”,引发学生动手实践与自主探究;在学生初步发现情境图中三组物体的数量都相差1之后,教师又提出“一一间隔排列的两种物体数量一定相差1吗?”激发学生进一步探究与发现规律;在学生初步发现规律与建构模型之后,教师进一步提出:“一一间隔排列中,两种物体何时数量相等?何时数量相差1?”这样的问题设计,可谓一波未平一波又起,不断向平静的湖面投下石子,引发学生思维的涟漪,促进学生的深度理解。
03精心设计板书
我一直以为,板书是课堂的发展线索,是教学的内在灵魂,是教师的智慧结晶,是学生的学习支撑。尽管新课标删除了“2011年版”中关于板书的阐述,我依然要在这里抄录重温:“注重课堂教学的板书设计。必要的板书有利于实现学生的思维与教学过程同步,有助于学生更好地把握教学内容的脉络。”
本课中,按照课堂的进程,我们可以梳理出板书的先后顺序:间隔排列、一一、数量、相差1、一一对应、第一次图形板贴、第二次图形板贴、相等、首尾、相同、不同、两端的多1以及板书之间的连接线等等。这样的板书不是刻意痕迹很重地书写和讲授,而是根据学习的进程,源于学生的发现,指向知识间的联系,体现了学生的学和老师的教同步发展,体现了知识和技能的发展脉络,水乳交融,混为一体,深得无痕教育的意蕴。
苏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一一间隔排列》教研课教学设计: 这是一份苏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一一间隔排列》教研课教学设计,共4页。教案主要包含了创设情境,初步感知一一间隔现象,拓展练习,巩固应用规律,学生操作,发现问题,课后延伸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小学数学苏教版三年级上册五 解决问题的策略间隔排列教案设计: 这是一份小学数学苏教版三年级上册五 解决问题的策略间隔排列教案设计,共6页。教案主要包含了创设情境,感知规律,动手操作,寓教于乐,铺垫规律,总结拓展,升华规律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小学数学苏教版三年级上册间隔排列教案及反思: 这是一份小学数学苏教版三年级上册间隔排列教案及反思,共5页。教案主要包含了四串是两种颜色间隔排列的),揭示课题,“理”,“拓”,总结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