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单元 医疗与公共卫生 练习题--2022-2023学年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2 经济与社会生活
展开第六单元 医疗与公共卫生 练习题--2022-2023学年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2 经济与社会生活
一、单选题
1.1835~1949年欧美各教会在华共设有两万五千张病床,投资五千万美元,年均约四百名外国医护人员在华工作;英国传教士医生合信1850年在广州编译出版了较系统的西方医学著作《全体新论》,这些资料说明
A.教会医院是文化侵略的先锋
B.欧洲宗教改革浪潮传播到中国
C.在华传教士的活动有客观积极作用
D.近代中国的反洋教斗争高涨
2.20世纪初上海广智书局出版的《最近卫生学》一书提出,“夫欲保国,必先强种,而强种之术,舍人人自解卫生,自能卫生,其道无由。吾国自医学失传,卫生一事,阙而不讲,此国民体格所以日趋于弱也。”书中观点意在( )
A.说明建立完善医疗体系的重要性 B.大力宣传国家卫生防疫基本常识
C.强调卫生之事应该与救国相结合 D.督促政府积极开展卫生防疫工作
3.从1347至1353年,席卷整个欧洲的被称之为“黑死病”的鼠疫大瘟疫,夺走了2500万欧洲人的性命,包括很多神父也染病死亡。人们对生活的态度产生了极大地转变;卫生观念得到更新;女性地位有所提高;城乡流动变大;科学技术取得进步。由此可见,这场疫情( )
A.证明了神学理论的荒诞 B.引发了深刻的社会变革
C.奠定了工业革命的基础 D.推动了理性主义的兴起
4.我国第一部药学专书《神农本草经》大约成书于汉代,《唐本草》是世界上第一部由国家制定的药典,宋代颁行了多部官修本草,明代李时珍撰成药物学集大成之作《本草纲目》,由朝廷颁行。这些史实说明,我国古代药学的发展
A.源于大一统的政治体制 B.得益于国家力量的支持
C.是商品经济繁荣的结果 D.受到了宋明理学的推动
5.中国古代医术,亦称“仁术”,如唐朝的孙思邈提出:“人命至重,有贵千金,一方济之,德逾于此。”这反映了古代中国医学
A.重在总结实践经验 B.受到封建伦理道德的约束
C.重视医学理论建构 D.蕴含着儒家文化的价值观
6.历史上,我国西南地区疟疾疫情十分严重,该地长期被视为“瘴疠之地”。20世纪50年代,国家通过卫生组织建设、宣传教育普及服药、卫生扫除等多方面措施,基本控制了疫情。这反映了新中国成立初期( )
A.地域发展差异缩小 B.公共卫生体系的完善
C.疫情防控成效显著 D.西部大开发初见成效
7.1869年,连接红海和地中海的苏伊士运河贯通;1914年,便利大西洋和太平洋之间航运的巴拿马运河开始运行。这些运河的开通( )
A.助推了环球航行的实现 B.反映了工业革命的需求
C.促进了全球贸易的发展 D.加剧了沿线国家的冲突
8.下面是一些关于预防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宣传画。这些宣传画有利于
①全民卫生意识的提升 ②文明卫生生活方式的养成
③医疗卫生体系的完善 ④医疗卫生常识的普及
A.①② B.①②④ C.②③ D.①③④
9.北宋山东郓城儒医钱乙,三岁丧母,寄居于姑母家。他跟随姑父吕氏习医,并赡养姑父直至终老,“以孝子礼”安葬吕氏。他早年在民间行図,以擅长儿科闻名;后出仕朝廷,官至太医丞。在数十年的行医实践中,他精心总结小儿病诊治的规律,撰写了《小儿药证直诀》,创立了我国最早的儿科病历,被誉为“幼科鼻祖”。由材料可知,钱乙践行了如下哪些儒家思想( )
①仁孝观念 ②忠君思想
③“格物致知”理念 ④“绝假存真”理念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10.我国人口的平均预期寿命从1949年的35岁增加到2015年的76.3岁,达到了当时中等发达国家水平,这反映了( )
A.我国医疗技术发展迅速 B.我国药品品种齐全
C.我国体育运动发展迅速 D.我国医疗体系健全
11.计划经济时期,我国建立了以城镇公费、劳保医疗和农村合作医疗为主体的医疗保障制度。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逐步建立了基本医保制度和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实现了医疗保障的全民覆盖。我国大力推进医疗保障体系建设的根本出发点是
A.满足经济体制改革需要 B.与世界各国医保体系接轨
C.让人民的生活幸福美满 D.提高我国的医疗保障水平
12.中医药学是中国文化的瑰宝,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中发挥着“治未病”中的预防和救治中的独特作用,我国古代某医学著作确立的“审因辨证、因证立法、以法系方、遣方用药”的施治原则至今适用。该著作( )
A.是一部中医基础理论著作 B.奠定了中医临床学的基础
C.是第一部政府颁布的药典 D.系统总结了中药学的经验
13.对如表的解读,合理的是
帝王年号(公元) | 疫病情形 |
太宁三年(325年) | 元帝虑勒南寇,使王导率众讨勒。勒军粮不接,死疫太半。 |
永和七年(351年) | 三月,中原大乱,因以饥疫,人相食,无复耕者。 |
隆安五年(401年) | 十一月,(刘裕追击大破孙恩)三战并大获,俘馘以万数。恩自是饥馑疾疫,死者太半。 |
义熙四年(408年) | (敬宣)军次黄兽,与伪将谯道福相持六十余日,遇疠疫,又以食尽,班师,为有司所劾,免官。 |
A.唐代的疫情比较频繁 B.自然灾害导致疫病频发
C.疫病主要集中于北方 D.疫病往往与战乱相伴生
14.下表为近代以来英国颁布的一系列法律。
1875年 | 1866年 | 1945年 | 1946年 | 1947年 | 1949年 | 1952年 |
《公共卫生法》 | 《环境卫生法》 | 《工业分布法》 | 《新城法》 | 《城乡规划法》 | 《国家公园和乡村通道法》 | 《城镇发展法》 |
据此可知,英国
A.“城市病”问题的严重 B.政府对城市建设的重视
C.工业化进程的飞速发展 D.城市化助推工业化发展
15.《天津县志》中收录了元朝诗人傅若金的《直沽口》:“远漕通诸岛,深流会两河。鸟依沙树少,鱼傍海潮多。转粟春秋入,行舟日夜过。兵民杂居久,一半解吴歌。”据此可知,当时( )
①经济重心已经开始南移 ②漕运与海运均比较发达
③行省制度促进经济发展 ④交通运输影响地域文化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16.从1950年到1957年,中国人的平均寿命从36岁延长到57岁。学龄儿童的入学率同期从25%增至50%。进入大中学校的人数也大量增加。这主要取决于( )
A.人们对健康和教育的重视 B.社会主义制度的逐步建立
C.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完善 D.教育卫生事业的健康发展
二、材料分析题
17.阅读材料后按要求回答。
材料一 在十五世纪之前,天花大本营局限在欧亚大陆、西非、北非,以及一些毗邻地区。十六到十八世纪,每隔十几年,美洲就会爆发一次大规模天花病,感染者死亡率高达25%—30%,最终导致美洲许多地区的印第安人的人口长期下降。有学者指出,“虽然欧洲人带给新大陆的第一种疾病不得而知,但记录最好的疾病是天花”。北美洲的天花疫情于1518年首次爆发于艾斯帕尼奥拉岛的非洲黑奴中,很快病毒便蔓延到整个加勒比海地区,1520年传播到墨西哥,无数人被夺去生命,疫情波及到的人数约占1492年(印第安)人口总数的90%。
——摘自《剑桥插图医学史》
材料二 1831,英国爆发霍乱。10年间,伯明翰、曼彻斯特和利物浦等工业城市的平均死亡率从20.69‰升到30.8‰。1843年发表的《英国劳动人口环境卫生状况调查报告》指出,“各种传染病、地方病和其他疾病都是由腐烂的动植物、潮湿与肮脏引起、加重或传播的,与过度拥挤的居住环境也紧密相关”。
——摘编自《19世纪英国公共卫生体系建立》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天花疫情在北美洲蔓延的主要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材料中所述时间内死亡率上升的原因。
18.公共卫生和疾病防治历来颇受重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欧美传教士深感中国城市公共卫生问题严重。他们将传教事业与公共卫生工作联系在一起,取得的突出成就有预防天花的种牛痘技术的推广、对眼病的防治、对鼠疫等流行病的预防宣传和治疗。租界等外国人居住集中的地区,则成为中国公共卫生事业近代化的先行地区。上海租界自从成立之初,就逐步完善市政建设,建立公共卫生制度。辛亥革命后,大批海外留学生回国,带来了先进的卫生知识与疾病预防的新思想。从总体上说,民国年间多数城市都设立了专门管理公共卫生的卫生局,公共卫生事业有所发展。现代医学的提倡者们主张大力促进公共卫生事业的发展,但他们攻击传统中医知识是不科学的和迷信的,使中西医关系紧张。
——摘编自何小莲《论中国公共卫生事业近代化之滥殇》
材料二 新中国成立初期,公共卫生体系十分薄弱。从1953年起,在国家的统一领导和部署下,通过行政、立法等手段,到21世纪初,形成了中央、省、市和县四级疾病预防控制体系。中国卫生工作走的是以预防为主的低投入、高产出、低成本、高效益的道路,面向最广大的人民群众提供了最基本的公共卫生保障。这种“中国模式”取得了巨大成果。通过60年的不懈努力,中国传染病大规模暴发、流行减少。进入21世纪,我国新医疗体系改革取得重要成就,已经基本形成了医疗保障体系的全覆盖。
——摘编自李立明《新中国公共卫生60年的思考》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近代公共卫生事业兴起和发展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新中国公共卫生建设的特点,并说明其意义。
参考答案:
1.C
【分析】
【详解】从材料中可知,近代中国时期,外国教会和传教士对于中国的医疗投资和翻译书籍都做出了重大贡献,C正确;A不是材料体现的主旨,排除;材料未涉及宗教改革内容,排除B;材料中未提到中国人民反洋教斗争,排除D。
2.C
【详解】从材料中可以看出,该书强调卫生观念与强种、救国相结合,C项正确;当时并没有建立比较完善的医疗体系,排除A项;大力宣传国家卫生防疫基本常识只是材料中局部信息,排除B项;材料只是强调通过书籍宣传,并没有督促政府积极开展医疗卫生工作,排除D项。故选C项。
3.B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黑死病使得当时欧洲的经济、科技以及人们的思想观念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转变,引起了深刻的社会变革,B项正确;神学理论的荒诞需要由科学理论证明,而非鼠疫,排除A项;工业革命发生于18世纪中叶到19世纪三四十年代的英国,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C项;推动理性主义兴起的是启蒙运动,排除D项。故选B项。
4.B
【详解】由材料“《唐本草》是世界上第一部由国家制定的药典,宋代颁行了多部官修本草,明代李时珍撰成药物学集大成之作《本草纲目》,由朝廷颁行”可知,古代中国药物学著作大都是由国家或者朝廷制定或颁行的,由此得出,古代药学的发展得益于国家力量的支持,B符合题意;材料反映的是国家对药学发展的支持,没有体现政治制度的影响,A不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商品经济发展的相关信息,C不正确;药学的发展与宋明理学没有必然联系,D不正确。
点睛:本题考查古代科技的成就,与时代热点紧密结合。科技的发展离不开国家的大力支持,无论是在古代还是在当代,国家对科技的重视和支持是科技发展的重要原因之一。本题属于材料型选择题,解题的关键在于准确把握材料主旨。
5.D
【详解】根据“仁术”“人命至重,有贵千金,一方济之,德逾于此。”可以看出,古代医学中蕴含着儒家济世的思想,反映出医学受到儒学的影响,D项正确;ABC项从材料的内容中不能得出,排除。
6.C
【详解】20世纪50年代,国家通过努力基本控制了西南地区长期肆虐的疟疾疫情,反映出新中国成立初期国家疫情防控成效显著,C项正确;西南疫情的基本解决不能说明地域发展差异的缩小,排除A;西南地区疟疾被控制不能证明公共卫生体系的完善,排除B;西部大开发与题干内容无关,排除D。
7.C
【详解】依据材料“苏伊士运河贯通”,“巴拿马运河开始运行”,这些运河的开通,都便利了交通运输,加强了世界的经济联系,促进了全球贸易的发展,C项正确;环球航行在新航路开辟时期,已经实现,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工业革命的需求,排除B项;材料涉及的是运河开通的积极作用,排除D项。故选C项。
8.B
【详解】用宣传画的形式,传播正确洗手法、预防感染方法等,推动了医疗卫生常识的普及,有利于全民卫生意识的提升,有利于人们文明卫生生活方式的养成,①②④符合题意,B项正确;宣传正确洗手,预防感染等知识,促进了医疗卫生常识的普及,④符合题意,不包括④的A项错误;材料不能说明医疗卫生体系发展、完善,③不符合题意,与之组合的CD两项错误。
9.A
【详解】根据材料中的“寄居于姑母家,跟随姑父吕氏习医。他赡养姑父直至终老,并‘以孝子礼’安葬吕氏”信息可以得出践行了儒学仁孝观念,由材料中的“出仕朝廷,官至太医丞”信息可以得出践行了儒家忠君思想,由材料中的“在民间行医”、“数十年的行医实践中,精心总结小儿病诊治的规律,撰写了《小儿药证直诀》”等信息可以得出践行了儒学格物致知理念,①②③组合符合题意,A项正确;“绝假存真”理念是晚明思想家李贽提出来的,与材料中所处时代不符合,④不选,①②④组合不合题意,排除B项;同理①③④组合不合题意,排除C项;②③④组合也不合题意,排除D项。故选A项。
10.A
【详解】我国人口的平均寿命增长,得益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医疗科技手段的发展,先进的科学技术和医学技术促进了人们的健康,A正确;BCD是影响因素之一,但是并非是主要原因,排除。故选A。
11.C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建国以来,我国努力实现医疗保障全民覆盖,大力推进医疗保障体系建设的根本出发点是,让人民的生活幸福美满,C项正确;满足经济体制改革需要与计划经济时期,我国就建立了医疗保障制度等不符,排除A项;与世界各国医保体系接轨是具体目标,并非我国进行医疗保障体系的根本出发点,排除B项;提高我国的医疗保障水平是具体做法,并非根本出发点,排除D项。故选C项。
12.B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伤寒杂病论》是中国传统医学著作之一,是一部论述外感病与内科杂病为主要内容的医学典籍,作者是东汉末年张仲景。《伤寒杂病论》系统地分析了伤寒的原因、症状、发展阶段和处理方法,创造性地确立了对伤寒病的“六经分类”的辨证施治原则,奠定了理、法、方、药的理论基础,B项正确;《黄帝内经》是一部中医基础理论著作,排除A项;《唐本草》是第一部政府颁布的药典,排除C项;《神农本草经》系统总结了中药学的经验,排除D项。故选B项。
13.D
【详解】根据材料“元帝虑勒南寇,使王导率众讨勒。勒军粮不接,死疫太半”“中原大乱,因以饥疫”“三战并大获,俘馘以万数。恩自是饥馑疾疫,死者太半”“与伪将谯道福相持六十余日,遇疠疫”可知,疫病的出现往往与战乱相伴生,D项正确;材料时间并不是唐代,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自然灾害,而是疫病与战乱相伴生,排除B项;材料中的疫病情形涉及南方地区,排除C项。故选D项。
14.B
【详解】通过观察表格内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近代以来英国政府就公共卫生、工业分布、城乡规划和公园、乡村通道等问题颁布一系列法律,体现了英国政府对城市建设的重视,B项正确;“城市病”问题的严重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A项;只有一系列立法,不能说明工业化进程的飞速发展,排除C项;城市化助推工业化发展与材料内容无关,排除D项。故选B项。
15.D
【详解】根据“远漕通诸岛,深流会两河。鸟依沙树少,鱼傍海潮多。转粟春秋入,行舟日夜过。兵民杂居久,一半解吴歌。”可知元朝时期天津地区漕运与海运均比较发达,交通运输影响天津地方文化,②④符合题意,D项正确;经济重心开始南移在唐中期以后,①不符合题意;题干不涉及行省制度,③不符合题意,排除ABC项。故选D项。
16.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50年到1957年(中国)。据本题材料信息得出主要结论:1950-1957年,中国人均寿命、教育事业取得长足进步,主要原因在于此时期中国通过三大改造、制定宪法等,逐步建立起了社会主义制度,为各项事业的发展提供了制度保障,B项正确;AD项表述虽正确,但不是主要原因,排除AD项;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社会主义经济体制刚刚建立,C项表述错误,排除C项。故选B项。
17.(1)主要原因:由于新航路开辟和殖民扩张,全球各地联系加强;西方殖民者将天花病毒带到了美洲大陆;同时黑人奴隶被转卖到美洲客观上扩大了疫病蔓延的来源;美洲长期独立于其他大洲之外,对天花病毒缺乏抵抗力。(任答三点)
(2)霍乱传染病的流行;工业革命和城市化发展造成的环境污染;人口高度聚集和城市贫困现象导致的疾病和死亡。
【详解】(1)根据材料“十六到十八世纪,每隔十几年,美洲就会暴发一次大规模天花病”并结合所学可得出,由于新航路开辟和殖民扩张,全球各地联系加强;根据材料“虽然欧洲人带给新大 陆的第一种疾病不得而知,但记录最好的疾病是天花”可得出,西方殖民者将天花病毒带到了美洲大陆;根据材料“北美洲的天花疫情于1518年首次爆发于艾斯帕尼奥拉岛的非洲黑奴中”可得出,黑人奴隶被转卖到美洲客观上扩大了疫病蔓延的来源;结合所学可知,美洲长期独立于其他大洲之外,对天花病毒缺乏抵抗力。
(2)根据材料“1831,英国暴发霍乱”可得出,霍乱传染病的流行;根据材料“工业城市的平均死亡率从20.69%o升到30.8%。”“都是由腐烂的动植物、潮湿与肮脏引起、加重或传播的,与过度拥挤的居住环境也紧密相关”并结合所学可得出,工业革命和城市化发展造成的环境污染,人口高度聚集和城市贫困现象导致的疾病和死亡。
18.(1)原因:传教士传医以促传教;租界示范和刺激作用;留学生带回的先进思想;民国政府的重视。
(2)特点:政府主导;立法保障;服务人民;覆盖面广。 意义:改变了旧中国卫生事业落后的局面;保障了广大人民的身体健康,提高了国民的身体素质;有利于社会稳定和经济持续发展。
【详解】(1)原因:根据材料一中“将传教事业与公共卫生工作联系在一起”可概括出传教士传医以促传教;根据材料中“租界等外国人居住集中的地区,则成为中国公共卫生事业近代化的先行地区”可分析出租借示范和刺激作用;根据材料“大批海外留学生回国,带来了先进的卫生知识与疾病预防的新思想”可概括出留学生带回的先进思想;根据材料“民国初年多数城市都设立了专门管理公共卫生的卫生局,公共卫生事业有所发展”可得出民国政府的重视。
(2)特点根据材料二中“在国家的统一领导和部署下,通过行政、立法等手段”可得出政府主导;立法保障;根据材料中“面向最广大的人民群众提供了最基本的公共卫生保障”,“已经基本形成了医疗保障体系的全覆盖”可归纳出服务人民;覆盖面广。 意义:根据材料和所学可知,我国医疗体系取得了重大成就,有利于改变了旧中国卫生事业落后的局面;卫生事业的进步,保障了广大人民的身体健康,提高了国民的身体素质;卫生事业的进步有利于社会稳定和经济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