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1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教学演示ppt课件
展开第1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
文明与野蛮相对应,用来指社会的一种进步的过程。 ——马克垚《世界文明史》 进入文明社会的最根本标志是国家的出现,国家是文明社会的概括。 ——王巍《对中华文明起源研究有关概念的理解》
追溯文明起源的实质是探寻什么?
现在国际上的判断标准是,一个文化能不能被称为文明,关键在于是否已经进入国家社会的形态,是否具有一套礼仪系统和统治管理的制度。在这点上国际社会已经达成了共识。 ——《申遗成功的良渚古城遗址,因何而特别?》《新京报》2019年7月7日
“国家是文明社会的概括” ——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及国家的起源》
从考古发现中辨识进入文明社会的关键特征:农业与手工业显著发展,出现明确的社会分工;贵重资源和高等级手工业制品的生产和分配为贵族所控制;社会发生显著的阶层分化,出现埋葬贵族的大型墓葬和专门墓地,形成了以某些特殊的贵重器物体现持有者尊贵身份的礼制;出现作为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都邑以及附属的大型高等级建筑和公共设施;暴力与战争成为较为普遍的社会现象;形成了王权管理的区域性政体,出现了具有强制性的公共权力——国家。 ——王巍《勾勒五千年前的文明图景 —“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成果巡览》
①用时间轴形式梳理演进历程及特点(结合地图)(时空观念)②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角度勾勒出中国原始社会演进的基本结构(线索), 并分析私有制和阶级产生的原因。(唯物史观)
学习任务:请结合教材,梳理中国原始社会人类生产生活的演进历程及特点。
一.石器时代的古人类和文化遗存 ---中华文明的起源
中国旧石器时代重要人类遗址分布图
中国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存分布图
①用时间轴形式梳理演进历程及特点(结合地图)
②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角度勾勒出中国原始社会演进的基本结构(线索), 并分析私有制和阶级产生的原因。(唯物史观)
打制石器,狩猎、采集,群居,学会用火
磨制石器,社会分工、私有制、阶级分化
河姆渡遗址出土的猪纹陶钵
1973年出土于河姆渡遗址的猪纹陶钵,整个器形呈长方形,四角弧圆,平底,夹炭黑陶制成,钵的外壁刻着一只造型逼真的猪,这是一件典型的盛食器,河姆渡人就是用它来放置食物的,我们从中也可以想象人类最初养猪的模样。
实证中华文明五千年的圣地
出现都邑、公共设施、公共权力
玉器在当时的良渚社会是高等级身份的体现物
私有制产生,阶级分化日益明显,部落中出现了权贵阶层
大约相当于龙山文化时代
邦国具备了国家的初始形态
特征有宫殿建筑、天文建筑以及各种礼器,阶级阶层分化也比较明显(陶寺遗址)
国家形成的标志为:一是阶级的存在,二是凌驾于社会之上的公共权力的设立。阶级或阶层的出现是这一管理机构得以建立的社会基础,凌驾于全社会之上的公共权力的设立则是国家的社会职能,是国家机器的本质特征。“ ——王震中《中国古代国家的起源与王权的形成》
二.从部落到国家---中华文明和早期国家的形成时期
这反映了公天下的禅让制到家天下的世袭制的转变过程,并非一帆风顺。
③文化遗存:二里头遗址很有可能是夏文化的遗存
②国家管理:中央 地方
夏朝国家的特征尚不明显。大体已经具备了国家的框架。
(2013年全国Ⅱ卷24题)司马迁著《史记》时,文献关于黄帝的记述内容不一甚至荒诞,有人据以否定黄帝的真实性。司马迁游历各地,常常遇到人们传颂黄帝的事迹。有鉴于此,他从文献中“择其言尤雅者”,编成黄帝的事迹列于本纪之首。这一撰述过程表明A.《史记》关于黄帝的记录准确可信 B.传说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历史真实C.历史文献记录应当与口头传说相印证 D.最完整的历史文本记录的历史最真实
古史传说有真实的成分,也有虚构的成分。用传说证史,应结合文献、考古等材料加以证实。
思考:传说是否都不可信?你如何看待传说的证史价值?
司马迁采取传说与文献互证的方法,其方法也是现代历史学认可的方法。
三.商和西周---中华文明和早期国家的发展时期
殷墟遗址,甲骨文,青铜器,内外服制
我们如何研究商朝的历史?
“二重证据法”就是将“地下发现之新材料”(考古发掘)与“纸上之材料”(传世文献)二者互相释证,使某部分证明为信史。 “二重证据法”被公认为是研究历史的基本方法,为历史研究者提供了如何运用史料的成功示范,丰富了古史研究的可信资料。
商朝在国家管理上实施了怎样的统治方式?对文明发展有什么影响?
内外服制。以王畿为中心,向四周扩散,形成一种同心圆的模式,核心是中原文化,逐渐向外扩散。
外服指王畿以外的臣属地区,散布着许多臣服于商的部落、部族,其中较大者被称为“方”,今天亦称方国。这些部族、方国首领要为商王承担一定的义务,被赐予侯、伯等称号。总的来看,外服之地只是间接地受商统治,隶属关系并不稳固,往往视商之国力盛衰而定。外服以至外服以外的方国,其经济多较商落后,故而也不时进入王畿抢掠。终商一代,与方国的战争十分频繁。 ----张帆:《中国古代简史》
“内服”是由商王直接控制的王畿之地,“外服”则是商王间接控制的方国和部族。
分封对象:王族、功臣、先代贵族
积极影响: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政治统治消极:诸侯享有相当大的独立性,埋下了地方分裂割据混战隐患。
---天下归周 ---天下归宗
宗法制与分封制相互补充,解决了统治阶级内部在权力和财产分配方面的冲突与矛盾。
---天下归周 ---天下归宗 ---天下归序
严格等级秩序,规范社会行为
国人暴动,共和行政,犬戎破京
主要生产部门,生产工具多为木、石、骨、蚌等,青铜农具极少
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诗经·小雅·北山》p7【史料阅读】方里而井,井九百亩,其中为公田。八家皆私百亩,同养公田,公事毕,然后敢治私事。 —《孟子•滕文公下》
青铜铸造业,纺织业(世界最早养蚕缫丝的国家)
周天子名义上占有全国的土地和臣民,土地不能随意买卖。奴隶集体劳作。
性质:奴隶主土地国有制
②社会经济:商和西周是奴隶制社会经济发展并走向繁荣的时期
1.(2020.1·浙江高考·1)《诗经·大雅》祭祀乐歌有谓:“文王在上,於昭于天。周虽旧邦,其命维新。……文王陟(升)降,在帝左右。……文王孙子,本支百世。凡周之士,不显亦世。”诗文形象地反映了西周的政治风格。下列项中,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①神权与王权结合 ②“传贤”演化为“传子” ③以旧邦维护政治联系 ④按血缘宗族关系分配政治权力 A.①④ B.②③ C.①②④ D.②③④
【解析】材料“文王在上,於昭于天”,利用神权强化王权,故①正确;夏朝王位世袭制标志着“传贤”演化为“传子”,故②错误,材料“周虽旧邦,其命维新”,可见西周注重制度的创新,而非以旧邦维护政治联系,故③错误;材料西周宗法制是按血缘宗族关系分配政治权力,故④正确; 选择A项符合题意。
2.(2020·天津高考·1)井田制下,村社内的土地分为公田和私田,私田是分给村社成员的份地,按制度定期交换,村社成员要随份地变动而迁居,即“三年一换土易居”。这意味着私田 A.可以进行交易买卖 B.收获全部上缴国家 C.属于小农经济范畴 D.所有权归国家所有
【解析】据所学井田制的知识可知,其为土地国有制,据材料“井田制下”“按制度定期交换”可知,私田并未突破井田制的范畴,村社成员只有使用权,所有权依然归国家,故选D项;既然是在井田制的前提下实行的,那么私田也是不允许进行交易买卖的,排除A项;材料并未提及私田产品的归属问题,从材料“三年一换土易居”的规定中无法看出其收获是否全部上缴国家,排除B项;小农经济是封建土地私有制的产物,而井田制属国有制,排除C项。
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1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说课ppt课件: 这是一份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1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说课ppt课件,共31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判断文明的要素,文字的出现,铜器的使用,城市的出现,国家的产生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1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图片ppt课件: 这是一份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1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图片ppt课件,共33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何为文明,何为国家,如何证实,实物史料,文献史料,阅读第一子目,本课小结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1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教课课件ppt: 这是一份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1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教课课件ppt,共35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教学目标,黄帝轩辕黄帝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