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课《秋天的怀念》教学设计 2022—2023学年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1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2/14244168/0/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第5课《秋天的怀念》教学设计 2022—2023学年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2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2/14244168/0/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第5课《秋天的怀念》教学设计 2022—2023学年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3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2/14244168/0/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秋天的怀念教学设计
展开
这是一份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秋天的怀念教学设计,共6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学目标确定依据,教学过程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学校:
学科:语文
教师:
课题:《秋天的怀念》
课型:精品阅读课
班级(人数):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把握母亲的形象。
2.训练学生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的能力。
3.培养学生有感情地读好课文的能力和深入理解课文内容的能力。
二、教学目标确定依据:
1.教学内容分析:
(1)《秋天的怀念》是一篇怀念母亲的文章, 作者通过回忆的方式,将零零碎碎的细节串联起来,写出了自己在瘫痪时,怀着博大无私之爱的母亲是怎样细心、耐心、小心、忍辱负重地照顾自己,以此来表达对母亲的深深愧疚和怀念之情。文章的语言朴素、真切,却又意味深远,寄悲观于从容,蓄智慧于认真的人生思考之中。
(2)文章选定了秋天这样一个特定的季节,一是作者的母亲是在秋天去世的,二是在看到菊花时想到了母亲生前曾说过的要带他去看菊花的事,由此想到了母亲,抒发了怀念之情。
(3)《秋天的怀念》一文应指导学生在朗读时注意语气和停顿,把握好感情色彩,让学生在有感情的朗读中把握文章的主旨,以及题目的寓意,注意文章的叙事线索及其所附着的人物情感,体会作者的怀念和忏悔。
2.学生情况分析:
对于七年级学生来说,理解本文的主题并不难,但是如何使学生的内心真正受到震撼,从而激发感恩情怀呢?如何引导学生真正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呢?基于以上问题的思考,在教学中,应以反复朗读为基本立足点,抓住关键词句,引导学生读出感悟、读出体会,进一步联系生活实际,唤起学生真切的情感体验。引导学生抓住课文中人物的动作、语言等描写,体味人物内心情感,使学生受到熏陶感染,并以此点燃学生情感,引发学生真情,促进学生主动探求,培养学生独立阅读能力。
三、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训练学生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的能力。
2.理解课文内容,把握母亲的形象。
3.感受博大、宽厚的母爱和儿子对母亲的怀念、忏悔、自责。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开
放
式
导
入
同学们,现在是什么季节?你认为秋天是什么样的季节?
是啊!秋天硕果累累,大地丰收,是多么美好。然而在作家史铁生的心里,秋天却弥漫着无限的伤感,这是为什么呢?这节课让我们跟随作家史铁生走进秋天的故事——《秋天的怀念》。
板书:秋天的怀念
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唤起学生主动求知的欲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明确教学起点,为教学推进做好准备。创设秋天的情境,引发学生的思考。
核
心
过
程
推
进
一、
自主
预习,梳理脉络
1.画出生字词,自学交流并汇报。
(1)生自己读(2)指名读
2.读课文,自主读,展示读
3.了解作者,梳理脉络
4 .文章围绕母亲对“我”的无微不至的照料写了几件事?
1.对照课本及工具书扫清字词障碍。
2.自主阅读,主动思考。
3.史铁生(1951-2010),原籍河北涿县,生于北京,1967年毕业于清华大学附属中学,1969年去延安一带插队。因双腿瘫痪于1972年回到北京。后来又患肾病并发展到尿毒症,需要靠透析维持生命。自称“职业是生病,业余在写作”。
4.预设:
(1)“我”发脾气,母亲抚慰“我”。
(2)母亲为了“我”隐瞒病情。
(3) 母亲央求“我”去看花。
(4) 母亲临终嘱托。
训练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把时间还给学生。
初读课文,了解作者的生平背景,初步概述文章情节,有助于学生对文本的整体把握和对文本情感的认知。
二、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作者已经54岁了。母亲离开他已经几十年了。多年来,他一直思念着自己的母亲。这是他写的一段话,请读一读,你能读出作者怎样的情感?
同学们轻声朗读,圈点勾画并做适当批注,主动思考,概括提取关键信息。
预设:
作者对母亲的怀念、思念之情。
作者对母亲的忏悔、懊悔、后悔、悔恨之情。
作者对母亲的自责、内疚之情。
(4)作者欣喜于自己的成长,已能完全理解母亲了。
让学生谈出阅读感受,在资料的帮助下感知作者的情感,有助于学生的情感得以真正体验。
三、
深入学习,问题研读
1.默读全文,思考:课文里写了几次北海菊花?
2.作者的生活态度前后有什么改变?(标画出表现作者对生活态度发生变化的语句。)
3.是谁促使作者对生活的态度产生巨大的转变,并影响了作者的人生观?
自主阅读,圈点勾画,同桌互相交流。
预设:
1.(1)第一次:母亲说:“听说北海的花儿都开了,我推着你去走走。”“我”说:“不,我不去!”(2)第二次:母亲说:“北海的菊花开了,我推着你去看看吧。”“我”说:“什么时候?”母亲喜出望外。(3)第三次:妹妹推“我”去北海看了菊花。各色的菊花在秋风中正开得烂漫。
2.“我活着有什么劲”(绝望)——“要好好儿活”(再生)。
3.母亲
通过顺读故事情节,初步认知母亲的形象和文中对母亲的刻画,以利于下一课时对母亲形象的分析感悟。
开
放
式
延
伸
从文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母亲爱花,但她更爱儿子?
生生交流
预设:
“母亲喜欢花,……那些花都死了。”
“母亲进来了,挡在窗前……央求般的神色。”
“喜出望外……高兴得一会儿坐下,一会儿站起……”
“母亲就悄悄地躲出去……她又悄悄地进来,眼边红红的……”
“对于‘跑’和‘踩’一类的字眼儿,她比我还敏感。”
“她昏迷前的最后一句话是:‘我那个有病的儿子和我那个还未成年的女儿……’”
自主阅读,感悟课文内容,把时间还给学生。
作业设置
A层:课后字词听写并改错
B层:课后思考探究二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作者运用细节描写刻画人物和运用色彩烘托情感的写作手法。
2.体会磨难对于人生的意义,学习在磨难中坚强成长的品质。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开
放
式
导
入
上节课我们初步了解了《秋天的怀念》的内容,请同学们回顾课文内容。
1.本文以叙述为主要表达方式,记叙了母亲的哪几件事?
2.标画出文中对母亲描写的语句, 说说这些描写对表现母爱的作用。
至少在文中标画两处,并以旁批的形式谈谈这些描写作用的看法
【生在组内交流发言。】
让学生自主回顾上堂课的主要内容,有助于学生对本堂课的学习重点的把握。
核
心
过
程
推
进
一、理解人物,把握写法
1.判断下列句子采用了哪种人物描写方法,并结合相关词句说说它们对表现母爱的作用。
(1)母亲就悄悄地躲出去,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地听着我的动静。
(2)母亲扑过来抓住我的手,忍住哭声说:“咱娘儿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好好儿活……”
(3)她憔悴的脸上现出央求般的神色。
(4)还记得那回我带你去北海吗?你偏说那杨树花是毛毛虫,跑着,一脚踩扁一个……
(5)她忽然不说了。对于“跑”和“踩”一类的字眼儿,她比我还敏感。
2.课文最后一段为什么详写各种颜色的菊花在“秋风中正开得烂漫”?结尾重复母亲“好好儿活”的话,有什么深意?
1.读相关句子,认真思考问题;
2.圈点批注,生生合作。
预设:
(1)动作描写。“悄悄”出去是为了让“我”尽情发泄心中的苦痛,期待“我”能恢复平静和理智,也突出了母亲的谨慎小心,说明母亲怕“我”痛苦、伤心;“偷偷”表现了母亲不放心“我”,关注着“我”,表现了母亲的慈爱和细心。
(2)动作、语言描写。“扑”“抓”两个动作,说明母亲非常在意儿子的内心感受,害怕儿子禁不住打击,失去生活的勇气;“忍”写出了母亲尽管十分悲痛,却抑制悲伤鼓励、安慰儿子的痛苦心情。母亲说“好好儿活”,带着几分无奈,几分顽强,母亲知道自己的生命也许不长了,却仍在不屈地与病魔抗争,不希望看到身怀病痛的儿子失去与病魔抗争的信心。
(3)神情描写。“憔悴”暗示出母亲在病魔的折磨下身体已经十分不好;“央求”反映出母亲既盼望儿子早日摆脱阴影,又怕自己支撑不到那一天的复杂心理。
(4)语言描写。表现了母亲心中十分快乐,表现了母亲对“我”的爱之深。
(5)心理描写。母亲很怕她的话刺激到“我”,所以变得小心翼翼,变得敏感。
2. 一连串排比句表面上是在描写北海菊花的美丽,实际上是用象征的手法,赋予菊花深刻的含义。作者之所以浓墨重彩地写菊花,恰恰是对母亲生前那句“好好儿活”的觉悟解读,进一步深化了主题。菊花象征作者对生命的渴望与眷恋。结尾重复母亲“好好儿活”的话,揭示了主旨。“我”说“要好好儿活”,体现出了心中的坚强与自信,“我”明白了母亲没有说完的话,找到了自我,感悟到了生活的真谛。
让学生带着疑问去探究学习内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通过人物描写,分析人物形象,进而理解文中人物的情感。
二、
合作探究,体味情感
反复阅读,体味情感
1.母亲为什么“挡”在窗前?
2.分角色朗读第2自然段,体会“我”和母亲不同的态度和心情。
3.如何理解“她又悄悄地出去了”?
预设:
1.不想让多愁善感的“我”看到落叶凋零的萧条景象,怕“我”产生伤感痛苦,甚至是绝望的心情,怕“我”从而失去对生活的信心。
“我”:漫不经心、马虎应付、无所谓。母亲:喜出望外、兴奋、高兴得不知所措。
【对比强烈、鲜明,要在读中反复体会,在体会中品读人物,要读出当时人物的心境、态度、情感;对学生朗读进行评价、指导。】
母亲像做错事的孩子,小心翼翼,生怕刺激到“我”。
通过学生反复诵读重点语段,着重让学生理解作者的情感流露,启发学生的自读自悟能力。
三、
小组合作,展示交流
如何理解“又是秋天,妹妹推我去北海看了菊花。黄色的花淡雅,白色的花高洁,紫红色的花热烈而深沉,泼泼洒洒,秋风中正开得烂漫。我懂得母亲没有说完的话”?
盛开的菊花犹如坚强勇敢地活过来的“我”,艳丽的色彩是对“我”人生的描绘,“我”最终懂得了母亲“好好儿活”的真正含义,而菊花就成为了“我”怀念母亲永远的寄托。
通过对文本的深层挖掘,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开
放
式
延
伸
学了这篇课文,你懂得了什么?你想对自己、对母亲或是对史铁生说些什么?
示例:从这篇文章中,我看到的不仅仅是母爱,还有作者对生命的思索。当苦难、逆境来临的时候,我们首先应想到的是好好活,让这唯一一次的活热烈而辉煌。
把时间还给学生,留给学生独立思考的空间
作业设置
A层:以“妈妈,我想对你说”为题,给母亲写一封信。
B层:阅读史铁生的《病隙碎笔》,并做读书笔记。
板书设计
秋天的怀念
反思重建
相关教案
这是一份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秋天的怀念教学设计,共3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过程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秋天的怀念教案及反思,共3页。教案主要包含了导入新课,整体感知,感受母爱,体味情感,总结,拓展延伸,布置作业,推荐作品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秋天的怀念教学设计,共3页。教案主要包含了导入,统观全局,理清篇章脉络,拓展,作业设计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文档详情页底部广告位](http://img.51jiaoxi.com/images/257d7bc79dd514896def3dc0b2e3f598.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