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吉林省第二实验学校中考化学二模试卷(含答案解析)
展开2023年吉林省第二实验学校中考化学二模试卷
1. 中国是茶的故乡,中国人发现并利用茶,已有4700多年历史。其中熟茶的过程主要包括采摘、摊晾、杀青、揉捻、渥堆发酵、出堆解块等操作,下列熟茶的部分制作过程中以化学变化为主的是( )
A. 采摘 B. 摊晾 C. 揉捻 D. 发酵
2. 下列关于空气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 氧气能支持燃烧,可作助燃剂 B. 氮气约占空气质量的78%
C. 稀有气体通电会发出有色的光 D. 二氧化碳是绿色植物生长不可缺少的气体
3. 规范的实验操作是实验成功的保证。下列有关试管的实验操作正确的是( )
A. 给液体加热
B. 用胶塞塞住试管
C. 加入药品
D. 放置洗净的试管
4. 下列物质由原子构成的是( )
A. 金刚石 B. 氯化钠 C. 氢气 D. 水
5. 中国诗词既蕴含人文思想,又焕发理性光辉。从化学视角对下列诗词的解释合理的是( )
A. 雪融成水水成冰——分子种类发生变化
B. 烈火焚烧若等闲——原子种类发生变化
C. 花气袭人知骤暖——温度升高,分子运动速率加快
D. 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温度降低,水分子体积发生变化
6. 如图为化学试卷答题卡中的条形码(样码)。条形码有黏性,其黏性主要来源于胶黏剂-丙烯酸。丙烯酸的化学式为C3H4O2,下列关于丙烯酸的说法合理的是( )
A. 丙烯酸的相对分子质量为72g
B. 丙烯酸中氢元素质量分数最大
C. 丙烯酸中碳元素与氧元素的质量比为9:8
D. 丙烯酸由3个碳原子、4个氢原子和2个氧原子构成
7. 科学家发现海底埋藏着大量可燃烧的“冰”——可燃冰,其中主要含有甲烷水合物。甲烷燃烧的微观示意图如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和数目都不变 B. 该反应的基本类型为置换反应
C. 反应前后分子的种类和数目都不变 D. 参加反应的甲和乙的分子个数比为1:3
8. 化学与生产、生活、科技、环境等关系密切。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加入铁强化剂的酱油有助于防治缺铁性贫血
B. 精密仪器、图书档案着火可用水基型灭火器扑灭
C. 地沟油经化学方法处理制成航空燃油,实现变废为宝
D. “天问一号”使用的太阳能电池,是将太阳能转变为电能
9. 为探究物质的燃烧条件,某同学进行了如图所示的实验,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 现象①③说明白磷的着火点比红磷的着火点低
B. 现象①②说明物质的燃烧需要达到一定的温度
C. 现象②③说明物质燃烧需要氧气
D. 现象③说明红磷不是可燃物
10. 下列实验方案中,能达到相应目的的是( )
A. 分离CaO和CaCO3固体:将固体混合物高温煅烧
B. 制备Fe(OH)3固体:向FeCl2溶液中加入足量NaOH溶液后,过滤、洗涤、干燥
C. 鉴别NaOH、NH4NO3、CaCO3、NaCl四种固体:分别取样,加足量水,观察现象
D. 除去CO2中混有的HCl和水蒸气:将气体依次通过足量的饱和NaOH溶液和浓硫酸
11. 回答下列问题:
(1)3个镁离子可用符号表示为 ______ ;
(2)生理盐水中溶剂的化学式为 ______ 。
12. 世界118位优秀青年化学家,形成了一张“青年化学家元素周期表”,其中包括8位中国青年化学家。雷晓光、姜雪峰、刘庄分别成为“N、S、Hg”元素的代言人。
(1)图Ⅰ为汞的原子结构示意图,汞原子在化学反应中易 ______ (填“得到”或“失去”)电子;
(2)氮化铝(AlN)具有耐高温、抗冲击、导热性好等优良性质,工业上将氧化铝、氮气和碳在一定条件下反应制得AlN和CO,请写出相应的化学反应方程式 ______ ;
(3)图Ⅱ是硫元素的“价一类”二维图:
①写出X所对应物质的化学式 ______ ;
②物质Y的排放可能会引起酸雨,为防止环境污染,可用 ______ (填字母序号)吸收物质Y。
A.盐酸溶液
B.烧碱溶液
C.石灰浆
D.饱和食盐水
13. 谢和平团队开创的海水原位直接电解制氢的原理与技术,彻底避免了电解水制氢对纯净水的高度依赖,有望加速推进形成中国原创“海洋绿氢”全球新兴战略产业,开启无需纯水的制氢新时代。
(1)电解水时,若正极产生100mL气体,则负极产生气体 ______ mL;
(2)电解水和 ______ 实验均能证明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
(3)电解水时,常向水中加入少量氢氧化钠以增强导电性,电解一段时间后,测得溶液的pH将 ______ (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14. “二十四节气”是我国上古农耕文明的产物,农耕生产与节气息息相关。
(1)雨水——一叶春雨过,千畦尽成绿。雨水始,雨量增。生活中可用 ______ 鉴别雨水是硬水还是软水;
(2)小满——小满天逐热,温风沐麦圆。为促进小麦生长,需追加肥料,下列肥料属于复合肥的是 ______ (填字母序号);
A.KNO3
B.Ca(H2PO4)2
C.K2CO3
D.CO(NH2)2
(3)芒种——家家麦饭美,处处菱歌长。小麦提供的营养素主要是 ______ ;
(4)白露——白露满地红黄白,棉花地里人如海。棉花属于 ______ (填“天然”或“合成”)纤维。
15. 截至2023年3月10日,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研制并成功发射的航天器已达400颗。航天器的制作中使用了大量的金属材料,请回答下列与金属材料有关的问题:
(1)航天器的天线大多使用钛合金制成。钛合金与金属钛相比, ______ 的硬度更大;
(2)带有氧化膜[氧化铝]的铝合金外壳的航天器无法穿越充满硫酸“酸雨”的金星大气层,其原因可用化学反应方程式表示为: ______ ;
(3)航天器的电路大多使用铜导线。铜生锈后变为铜锈,其主要成分是Cu2(OH)2CO3,类比铁锈的成分和铁生锈的条件,可知:铜与空气中的水、氧气和 ______ 三种物质共同作用而生锈。
16. 化学兴趣小组对化学实验装置进行改进,装置图如下:
(1)实验Ⅰ,滴入水后立即打开止水夹,整个实验过程中可观察到注射器的活塞运动情况为 ______ ;
(2)实验Ⅱ,打开分液漏斗活塞,通入干燥氧气约十秒钟,引燃铁丝下端的火柴,伸入塑料瓶内,并对准玻璃管上方,可观察到铁丝剧烈燃烧,实验装置改进后的优点是 ______ (填序号);
①实验随时可做,不用提前制备气体,更方便
②塑料瓶代替集气瓶,不用放水防止其炸裂
③集氧气的制取、干燥、性质验证于一体,实验更优化
(3)实验Ⅲ,能证明金属活动性Fe>Cu>Ag的现象是 ______ ;
(4)实验Ⅳ,同时取下U形管两端胶塞, ______ (填“左”或“右”)边玻璃管液面上升速度更快。
17. 硝酸钾的溶解度曲线为图Ⅰ中甲、乙两曲线中的一条。根据信息回答下列问题。
(1)t2℃,将50g甲加入到50g水中,充分溶解后,得到 ______ g甲溶液;
(2)由图Ⅱ推测硝酸钾的溶解度曲线是图Ⅰ中的 ______ (填“甲”或“乙”);
(3)图Ⅱ中“某一步操作”得到饱和溶液前后的变化过程,在图I中可能是 ______ ;
A.a点→c点
B.c点→a点
C.c点→b点
D.c点→d点
(4)结合图Ⅰ、图Ⅱ相关信息,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______ 。
A.甲溶液中含有少量乙,采用蒸发结晶的方法提纯甲
B.图Ⅱ中“某一步操作”后,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一定变大
C.t1℃时,配制等质量的甲、乙饱和溶液,需要水的质量:甲<乙
D.t2℃时甲、乙的饱和溶液,分别蒸发掉10g水,恢复至t2℃时,甲析出的晶体较多
18. 常温下,配制某硝酸钾溶液过程如图所示(加水过程中无热量变化):
(1)随着水的加入,烧杯中硝酸钾的质量分数大小关系可能为 ______ ;
A.a>b>c
B.a=b=c>d
C.a=b>c>d
D.a=b
A.硝酸钾中含有杂质
B.称量时,药品与砝码放反了,且使用了游码
C.量取水时俯视读数
D.将量筒中的水倒入烧杯时有水溅出
E.转移已配好的溶液时,有少量溶液溅出
19. 实验室有如下气体制备装置,请回答下列问题:
(1)仪器a的名称是 ______ ;
(2)实验室使用装置AGE制取并收集干燥的氧气,则G中盛放的药品是 ______ ,气体从导管 ______ (填“b”或“c”)处通入;
(3)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原理可用化学反应方程式表示为 ______ ,若要获得平稳的二氧化碳气流,应选择的发生装置是 ______ (填字母序号)。
20. 《神农本草经》记载:“石胆,味酸,寒。.....能化铁为铜成金银。”石胆即胆矾,易溶于水,难溶于乙醇。
化学兴趣小组以生锈的铜屑为原料[主要成分是Cu,含有少量油污、CuO、Cu(CO3)2、Cu(OH)2]制备胆矾。流程如下:
已知:Cu+2H2SO4(浓)=CuSO4+SO2↑+2H2O。回答下列有关问题:
(1)步骤①中,操作a的名称是 ______ ;该操作需要用到的玻璃仪器有烧杯、玻璃棒和 ______ ;
(2)步骤②中,若仅用浓H2SO4溶解固体铜,可能产生的不良后果是 ______ ;
(3)经步骤④得到的胆矾,不能用水洗涤的主要原因是 ______ 。
21. 化学兴趣小组利用沉淀法测定某Na2CO3溶液的浓度,将Ca(OH)2溶液逐渐滴加到50gNa2CO3溶液中,产生沉淀的质量与所滴入Ca(OH)2溶液的质量关系曲线如图Ⅰ所示:
(1)写出A点对应的溶液中大量存在的离子 ______ (用化学符号表示);
(2)实验过程中,小吉取少量上层溶液,加入足量稀盐酸,始终无气泡产生,由此小吉判断所取溶液为B点对应的溶液。小林认为小吉的结论有误,理由是 ______ ;
(3)实验结束时,小美要证明所滴加的Ca(OH)2溶液已过量,可选用的药品是 ______ ;
A.酚酞溶液
B.CO2
C.稀盐酸
D.Na2CO3溶液
(4)图Ⅱ是Na2CO3溶液与Ca(OH)2溶液反应的微观示意图。物质发生反应的过程中,数目减少的粒子是 ______ ;
(5)根据化学反应方程式及生成沉淀的质量,计算得出该Na2CO3溶液的质量分数为 ______ 。
答案和解析
1.【答案】D
【解析】解:A、采摘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选项错误;
B、摊晾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选项错误;
C、揉捻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选项错误;
D、发酵生成新物质,属于化学变化;故选项正确;
故选:D。
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叫化学变化,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叫物理变化,采摘、摊晾、揉捻都属于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的特征是:有新物质生成。判断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依据是:是否有新物质生成。
本考点考查了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区别,基础性比较强,只要抓住关键点:是否有新物质生成,问题就很容易解决。本考点主要出现在选择题和填空题中。
2.【答案】B
【解析】解:A、氧气能支持燃烧,可做助燃剂,故A正确;
B、空气成分中体积分数最大的是氮气,氮气约占空气体积的78%,故B错误;
C、稀有气体在通电时发出不同颜色的光,故C正确;
D、二氧化碳是空气的成分,绿色植物光合作用需要二氧化碳,二氧化碳是绿色植物生长不可缺少的气体,故D正确。
故选:B。
空气中含有氧气(21%)和氮气(78%)、少量的二氧化碳,氮气性质稳定,氧气具有助燃性,二氧化碳是绿色植物生长不可缺少的气体,据以上分析解答。
本题考查了氧气的化学性质、空气的成分及各成分的体积分数、常见气体的用途等相关知识,掌握各气体的性质和用途是解答的关键。
3.【答案】D
【解析】解:A、给液体加热时,液体体积不能超过试管容积的三分之一,故选项操作错误。
B、用胶塞塞住试管时,不能将试管防止桌面挤压,防止压破试管底部,故选项操作错误。
C、用镊子往稀硫酸中加入块状锌粒时,应将试管稍微倾斜,让锌粒缓慢滑下去,故选项操作错误。
D、洗净的试管要倒放在试管架上,故选项操作正确。
故选:D。
A、根据给液体加热时,液体体积不能超过试管容积的三分之一来分析;
B、根据用胶塞塞住试管时,不能将试管防止桌面挤压,防止压破试管底部来分析;
C、根据用镊子往稀硫酸中加入块状锌粒时,应将试管稍微倾斜,让锌粒缓慢滑下去来分析;
D、根据洗净的试管要倒放在试管架上来分析。
本题难度不大,熟悉各种仪器的用途及使用注意事项、常见化学实验基本操作的注意事项是解答此类试题的关键。
4.【答案】A
【解析】解:A、金刚石属于固态非金属单质,是由碳原子直接构成的,符合题意,故选项正确。
B、氯化钠是含有金属元素和非金属元素的化合物,氯化钠是由钠离子和氯离子构成的,不符合题意,故选项错误。
C、氢气属于气态非金属单质,是由氢分子构成的,不符合题意,故选项错误。
D、水是由非金属元素组成的化合物,是由水分子构成的,不符合题意,故选项错误。
故选:A。
根据金属、大多数固态非金属单质、稀有气体等由原子构成;有些物质是由分子构成的,气态的非金属单质和一般由非金属元素组成的化合物,如氢气、水等;有些物质是由离子构成的,一般是含有金属元素和非金属元素的化合物,如氯化钠,进行分析判断即可。
本题难度不大,主要考查了构成物质的微观粒子方面的知识,对物质进行分类与对号入座、掌握常见物质的粒子构成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5.【答案】C
【解析】解:A、雪融成水水成冰,属于物理变化,分子种类没有发生变化,故选项说法错误。
B、烈火焚烧若等闲,属于化学变化,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不变,故选项说法错误。
C、花气袭人知骤暖,是因为温度升高,分子运动速率加快,故选项说法正确。
D、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温度降低,水分子间的间隔发生变化,故选项说法错误。
故选:C。
根据分子的基本特征:分子质量和体积都很小;分子之间有间隔;分子是在不断运动的;同种的分子性质相同,不同种的分子性质不同,可以简记为:“两小运间,同同不不”,结合事实、质量守恒定律,进行分析判断。
本题难度不大,了解质量守恒定律、分子的基本性质(可以简记为:“两小运间,同同不不”)是解答此类题的关键。
6.【答案】C
【解析】解:A、相对分子质量单位是“1”,不是“g”,常常省略不写,故选项说法错误。
B、丙烯酸中碳元素、氢元素、氧元素的质量比为(12×3):(1×4):(16×2)=9:1:8,则丙烯酸中碳元素质量分数最大,故选项说法错误。
C、丙烯酸中碳元素与氧元素的质量比为(12×3):(16×2)=9:8,故选项说法正确。
D、丙烯酸是由丙烯酸分子构成的,1个丙烯酸分子由3个碳原子、4个氢原子和2个氧原子构成,故选项说法错误。
故选:C。
A、相对分子质量单位是“1”,不是“g”。
B、根据化合物中各元素质量比=各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原子个数之比,进行分析判断。
C、根据化合物中各元素质量比=各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原子个数之比,进行分析判断。
D、根据丙烯酸的微观构成,进行分析判断。
本题难度不大,理解题意、灵活运用化学式的含义、有关计算等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7.【答案】A
【解析】解:A、化学反应遵守质量守恒定律,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和数目都不变,故选项说法正确。
B、由甲烷燃烧的微观示意图,图中反应是1个甲烷分子和2个氧分子反应生成1个二氧化碳分子和2个水分子,宏观上甲烷与氧气反应生成二氧化碳和水,生成物均为化合物,不属于置换反应,故选项说法错误。
C、由甲烷燃烧的微观示意图,图中反应是1个甲烷分子和2个氧分子反应生成1个二氧化碳分子和2个水分子,反应前后分子的种类发生了改变,数目没有发生改变,故选项说法错误。
D、由甲烷燃烧的微观示意图,图中反应是1个甲烷分子和2个氧分子反应生成1个二氧化碳分子和2个水分子,参加反应的甲和乙的分子个数比为1:2,故选项说法错误。
故选:A。
根据甲烷燃烧的微观示意图,图中反应是1个甲烷分子和2个氧分子反应生成1个二氧化碳分子和2个水分子,进行分析判断。
本题有一定难度,通过微观粒子的反应模型图,考查了微观上对化学反应的认识,学会通过微观示意图把宏观物质和微观粒子联系起来、从微观的角度分析物质的变化是正确解答此类题的关键。
8.【答案】B
【解析】解:A、缺铁会引起贫血,加入铁强化剂的酱油有助于防治缺铁性贫血,故选项说法正确。
B、精密仪器、图书档案着火可用二氧化碳灭火器扑灭,水基型灭火器会损坏精密仪器、图书档案,故选项说法错误。
C、地沟油经化学方法处理制成航空燃油,实现变废为宝,故选项说法正确。
D、“天问一号”使用的太阳能电池,是将太阳能转变为电能,故选项说法正确。
故选:B。
A、根据缺铁会引起贫血,加入铁强化剂的酱油有助于防治缺铁性贫血来分析;
B、根据精密仪器、图书档案着火可用二氧化碳灭火器扑灭,水基型灭火器会损坏精密仪器、图书档案来分析;
C、根据地沟油经化学方法处理制成航空燃油,实现变废为宝来分析;
D、根据“天问一号”使用的太阳能电池,是将太阳能转变为电能来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物质的性质,解答时要根据各种物质的性质,结合各方面条件进行分析、判断,从而得出正确的结论。
9.【答案】B
【解析】解:A、现象①③不同是因为铜片上的白磷满足了物质燃烧的三个条件,水中的白磷不能燃烧是因为不与氧气接触,故A错误;
B、现象①是因为满足了燃烧的三个条件,现象②是因为没有达到着火点,说明燃烧需要温度,故B正确;
C现象②是因为没有达到着火点,现象③是因为不与氧气接触,因此不能说明物质燃烧需要氧气,故C错误;
D、水中上的白磷不燃烧,是因为没有与氧气接触,不能说明红磷不是可燃物,故D错误。
故选:B。
A、现象①③不同是因为与氧气(或空气)的接触不同;
B、现象②是因为没有达到着火点,现象①是因为满足燃烧的条件;
C、现象②是因为没有达到着火点,现象③是因为不与氧气接触;
D、红磷是可燃物。
本题主要检测学生对“燃烧需要同时满足三个条件”这一知识点的掌握情况。
10.【答案】C
【解析】解:A、碳酸钙在高温的条件下分解为氧化钙和二氧化碳气体,因此将固体混合物高温煅烧,实验后只得到CaO,不能分离出碳酸钙,故A选项错误;
B、向FeCl2溶液中加入足量NaOH溶液后,得到的是氢氧化亚铁,而不是氢氧化铁,故B选项错误;
C、分别取样,加水,难溶于水的是CaCO3,溶于水温度几乎无变化的是NaCl,溶于水温度升高的是NaOH,溶于水温度降低的是NH4NO3,可以鉴别,故C选项正确;
D、CO2和HCl气体均能与NaOH溶液反应,不但能把杂质除去,也会把原物质除去,不符合除杂原则,故D选项错误。
故选:C。
A、根据碳酸钙高温分解来分析;
B、根据物质的制备方法来分析;
C、根据物质溶于水的现象来分析;
D、根据物质的性质与除杂方法来分析。
本题难度不是很大,化学实验方案的设计是考查学生能力的主要类型,同时也是实验教与学难点,在具体解题时要对其原理透彻理解,可根据物质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结合实验目的进行分析判断。
11.【答案】3Mg2+ H2O
【解析】解:(1)离子的表示方法:在表示该离子的元素符号右上角,标出该离子所带的正负电荷数,数字在前,正负符号在后,带1个电荷时,1要省略.若表示多个该离子,就在其元素符号前加上相应的数字,故3个镁离子可表示为:3Mg2+;
(2)生理盐水中溶剂是水,其化学式为:H2O。
故答案为:(1)3Mg2+;
(2)H2O。
本题考查化学用语的意义及书写,解题关键是分清化学用语所表达的对象是分子、原子、离子还是化合价,才能在化学符号前或其它位置加上适当的计量数来完整地表达其意义,并能根据物质化学式的书写规则正确书写物质的化学式,才能熟练准确的解答此类题目。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化学用语的书写和理解能力,题目设计既包含对化学符号意义的了解,又考查了学生对化学符号的书写,考查全面,注重基础,题目难度较易。
12.【答案】失去 Al2O3+N2+3C2AlN+3COH2SBC
【解析】解:(1)最外层电子数是2,在化学反应中易失去2个电子而形成阳离子。
(2)工业上将氧化铝、氮气和碳在一定条件下反应制得AlN和CO,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Al2O3+N2+3C2AlN+3CO。
(3)①X属于氢化物,且硫元素的化合价为−2价,氢元素显+1价,其化学式为H2S。
②物质Y属于氧化物,且硫元素的化合价为+4价,氧元素显−2价,为二氧化硫;二氧化硫能与烧碱溶液反应生成亚硫酸钠和水,能与石灰浆中的氢氧化钙反应生成亚硫酸钙和水,可吸收物质Y的是BC。
故答案为:
(1)失去;
(2)Al2O3+N2+3C2AlN+3CO;
(3)①H2S;BC。
(1)若最外层电子数多于4,在化学反应中易得电子,若最外层电子数少于4,在化学反应中易失去电子。
(2)根据工业上将氧化铝、氮气和碳在一定条件下反应制得AlN和CO,进行分解答。
(3)①根据X属于氢化物,且硫元素的化合价为−2价,进行分析解答。
②根据物质Y属于氧化物,且硫元素的化合价为+4价,进行分析解答。
本题难度不大,掌握化学方程式的书写方法、原子结构示意图中最外层电子数与得失电子的关系、“价一类”二维图的含义等是正确解题的关键。
13.【答案】200 氢气在氧气中燃烧 变大
【解析】解:(1)电解水时,与电源负极相连的玻璃管内的气体体积多,是氢气;与电源正极相连的玻璃管内产生的气体体积少,是氧气;且两者的体积之比大约是2:1,可简记为:正氧负氢、氢二氧一,电解水时,若正极产生100mL气体,则负极产生气体200mL。
(2)电解水和氢气在氧气中燃烧实验,氢气和氧气分别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均能证明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
(3)电解一段时间后,氢氧化钠的质量不变,水的质量减少,溶液的碱性增强,测得溶液的pH将变大。
故答案为:
(1)200;
(2)氢气在氧气中燃烧;
(3)变大。
(1)电解水时,与电源负极相连的玻璃管内的气体体积多,是氢气;与电源正极相连的玻璃管内产生的气体体积少,是氧气;且两者的体积之比大约是2:1,可简记为:正氧负氢、氢二氧一,据此结合题意进行分析解答。
(2)根据水的组成,进行分析解答。
(3)根据电解一段时间后,氢氧化钠的质量不变,水的质量减少,进行分析解答。
本题难度不大,掌握电解水的实验现象、结论(正氧负氢、氢二氧一)等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14.【答案】肥皂水 A 糖类 天然
【解析】解:(1)硬水和软水的区别在于所含的钙、镁离子的多少,生活中可用肥皂水来区分硬水和软水,产生泡沫较多的是软水,较少的硬水。
(2)KNO3中含有氮、磷、钾这三种营养元素中的钾元素和氮元素,属于复合肥。
(3)小麦中富含淀粉,淀粉属于糖类。
(4)棉花属于天然纤维。
故答案为:
(1)肥皂水;
(2)A;
(3)糖类;
(4)天然。
(1)根据硬水和软水的区别在于所含的钙、镁离子的多少,进行分析解答。
(2)同时含有氮、磷、钾三种元素中的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肥料称为复合肥。
(3)根据人体所需六大营养素的种类、食物来源,结合题中所给的食物判断所含的营养素,进行分析解答。
(4)根据天然纤维是自然界原有的或经人工培植的植物上、人工饲养的动物上直接取得的纺织纤维;合成纤维是由人工合成方法制得的,生产不受自然条件的限制,进行分析解答。
本题难度不大,了解天然纤维和合成纤维的特征、各种营养素的生理功能与食物来源、复合肥的特征等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15.【答案】钛合金 Al2O3+3H2SO4=Al2(SO4)3+3H2O二氧化碳
【解析】解:(1)合金的硬度比组成它的纯金属的硬度大,钛合金与金属钛相比,钛合金的硬度更大。
(2)氧化铝能与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铝和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Al2O3+3H2SO4=Al2(SO4)3+3H2O。
(3)铁在空气中锈蚀,实际上是铁跟空气中的氧气、水共同作用的结果;铜生锈后变为铜锈,其主要成分是Cu2(OH)2CO3,由质量守恒定律,反应前后元素种类不变,则铜与空气中的水、氧气和二氧化碳三种物质共同作用而生锈。
故答案为:
(1)钛合金;
(2)Al2O3+3H2SO4=Al2(SO4)3+3H2O;
(3)二氧化碳。
(1)根据合金的硬度比组成它的纯金属的硬度大,进行分析解答。
(2)根据氧化铝能与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铝和水,进行分析解答。
(3)根据铜生锈后变为铜锈,其主要成分是Cu2(OH)2CO3,铁在空气中锈蚀,实际上是铁跟空气中的氧气、水共同作用的结果进行分析解答。
本题难度不大,掌握铁锈蚀的条件、合金的性质、化学方程式的书写方法等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16.【答案】先向右后向左 ①②③ 铁丝表面有红色物质,银丝表面无变化 左
【解析】解:(1)实验Ⅰ,滴入水后立即打开止水夹,生石灰和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钙,反应放出大量的热,试管中的白磷燃烧,放出大量的热,温度升高,压强增大;随着反应的进行氧气被消耗,温度恢复至室温,压强逐渐减小,则注射器的活塞运动情况为先向右后向左。
红磷燃烧放出大量的热,温度升高,压强增大;最终压强一定比反应前小
(2)实验Ⅱ,打开分液漏斗活塞,通入干燥氧气约十秒钟,引燃铁丝下端的火柴,伸入塑料瓶内,并对准玻璃管上方,可观察到铁丝剧烈燃烧,制取氧气的实验属于固液常温型,实验随时可做,不用提前制备气体,更方便;塑料瓶代替集气瓶,不用放水防止其炸裂;集氧气的制取、干燥、性质验证于一体,实验更优化。
(3)实验Ⅲ,能证明金属活动性Fe>Cu>Ag的现象是铁丝表面有红色物质,银丝表面无变化,两个实验分别说明了金属活动性Fe>Cu,Cu>Ag。
(4)实验Ⅳ,同时取下U形管两端胶塞,左边管中二氧化碳能与氢氧化钠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压强迅速减小,则左边玻璃管液面上升速度更快。
故答案为:
(1)先向右后向左;
(2)①②③;
(3)铁丝表面有红色物质,银丝表面无变化;
(4)左。
(1)根据生石灰和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钙,反应放出大量的热,进行分析解答。
(2)根据实验Ⅱ,改进实验的优点,进行分析解答。
(3)在金属活动性顺序中,位于前面的金属能把排在它后面的金属从其盐溶液中置换出来,进行分析解答。
(4)根据碱的化学性质,进行分析解答。
本题难度不大,掌握碱的化学性质、金属活动性顺序、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实验原理等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17.【答案】90 甲 BC CD
【解析】解:(1)t2℃甲物质的溶解度为80g,即此温度下,100g水中最多溶解80g甲物质,因此50g水中最多溶解40g甲物质,因此得到溶液的质量为40g+50g=90g,故答案为:90;
(2)由图Ⅱ可得,t2℃加入60g物质于100g水中,硝酸钾全部消失,则硝酸钾在此温度下的溶解度≥60g,因此硝酸钾的溶解度曲线是甲,故答案为:甲;
(3)t2℃100g水中加入60g硝酸钾形成不饱和溶液,因此可以加入溶质或降低温度使其饱和,故答案为:BC;
(4)A.甲溶液中含有少量乙,甲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比较大,因此采用降温结晶的方法提纯甲,错误;
B.图Ⅱ中“某一步操作”可以是降温温度,溶液中溶质和溶剂的质量不变,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不变,错误;
C.t1℃时乙的溶解度小于甲,因此配制等质量的甲、乙饱和溶液,需要水的质量:甲<乙,正确;
D.t2℃时甲的溶解度大于乙,因此甲、乙的饱和溶液,分别蒸发掉10g水,恢复至t2℃时,甲析出的晶体较多,正确。
故选:CD。
(1)根据t2℃甲物质的溶解度进行分析;
(2)根据t2℃时物质的溶解度进行分析;
(3)根据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变化及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转化方法进行分析;
(4)根据两种物质的溶解度及变化趋势进行分析。
本题难度不是很大,主要考查了固体的溶解度曲线所表示的意义,及根据固体的溶解度曲线来解决相关的问题,从而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18.【答案】C AB
【解析】解:(1)一定量的硝酸钾,第一次、第二次加入25g水后都有固体剩余,属于饱和溶液,所以a=b,第三次又加入了25g的水,所以cc>d,故选:C;
(2)A、硝酸钾中含有杂质,溶质质量偏小,导致配制硝酸钾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偏小,故正确;
B、称量时,药品与砝码放反了,且使用了游码,溶质质量偏小,导致配制硝酸钾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偏小,故正确;
C、量取水时俯视读数,溶剂质量偏小,导致配制硝酸钾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偏大,故错误;
D、将量筒中的水倒入烧杯时有水溅出,溶剂质量偏小,导致配制硝酸钾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偏大,故错误;
E、转移已配好的溶液时,有少量溶液溅出,不会影响溶质质量分数,故错误。
故选:AB。
故答案为:(1)C;
(2)AB。
(1)根据溶液的状态,以及溶质、溶剂的质量进行分析;
(2)根据导致配制硝酸钾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偏小,可能是溶剂多了或者溶质少了进行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了溶液成分的判断和溶质质量分数的分析,难度不大,加强记忆即可解答。
19.【答案】长颈漏斗 浓硫酸 bCaCO3+2HCl=CaCl2+H2O+CO2↑B
【解析】解:(1)长颈漏斗方便加液体药品,故答案为:长颈漏斗;
(2)实验室使用装置AGE制取并收集干燥的氧气,则G中盛放的药品是浓硫酸,并且长进短出;故答案为:浓硫酸;b;
(3)实验室制取CO2,是在常温下,用大理石或石灰石和稀盐酸制取的,碳酸钙和盐酸互相交换成分生成氯化钙和水和二氧化碳,因此不需要加热,分液漏斗可以控制反应的速率;故答案为:CaCO3+2HCl=CaCl2+H2O+CO2↑;B。
(1)仪器的名称与用途;
(2)制取装置包括加热和不需加热两种,如果用双氧水和二氧化锰制氧气就不需要加热,如果用高锰酸钾或氯酸钾制氧气就需要加热.氧气的密度比空气的密度大,不易溶于水,因此能用向上排空气法和排水法收集,氧气可以用浓硫酸干燥,并且长进短出;
(3)实验室制取CO2,是在常温下,用大理石或石灰石和稀盐酸制取的,碳酸钙和盐酸互相交换成分生成氯化钙和水和二氧化碳,因此不需要加热。二氧化碳能溶于水,密度比空气的密度大,因此只能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
本考点主要考查了仪器的名称、气体的制取装置和收集装置的选择,同时也考查了化学方程式的书写、气体的干燥等,综合性比较强。气体的制取装置的选择与反应物的状态和反应的条件有关;气体的收集装置的选择与气体的密度和溶解性有关。本考点是中考的重要考点之一,主要出现在实验题中。
20.【答案】过滤 漏斗 产生二氧化硫,污染空气 胆矾能溶于水
【解析】解:(1)步骤①中,操作a将固体和液体分离,则操作a的名称是过滤;该操作需要用到的玻璃仪器有烧杯、玻璃棒和漏斗;
(2)步骤②中,若仅用浓H2SO4溶解固体铜,则铜和浓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铜、二氧化硫和水,则可能产生的不良后果是:产生二氧化硫,污染空气;
(3)经步骤④得到的胆矾,不能用水洗涤的主要原因是:胆矾能溶于水。
故答案为:
(1)过滤;漏斗;
(2)产生二氧化硫,污染空气;
(3)胆矾能溶于水。
(1)根据过滤操作能将固体和液体分离,以及过滤操作需要用到的玻璃仪器有烧杯、玻璃棒和漏斗来分析;
(2)根据步骤②中,若仅用浓H2SO4溶解固体铜,则铜和浓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铜、二氧化硫和水来分析;
(3)根据胆矾能溶于水来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物质的性质,解答时要根据各种物质的性质,结合各方面条件进行分析、判断,从而得出正确的结论。
21.【答案】Na+、CO32−、OH− Ca(OH)2过量也无气泡 BDCa2+、CO32− 10.6%
【解析】解:(1)将氢氧化钙溶液逐渐滴加到50g碳酸钠溶液中,B点恰好完全反应,A点溶液中溶质为碳酸钠和氢氧化钠,则A点对应的离液中大量僦离子为:Na+、CO32−、OH−;
(2)由于氢氧化钙过量时,实验过程中,取少量上层溶液,加入足量稀盐酸,也无气泡,由此小吉判断所取溶液为B点对应的溶液,小林认为小吉的结论有误;
(3)A、碳酸钠也呈碱性,可以使无色酚酞溶液变红,故不符合题意:
B、二氧化碳可以和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白色沉淀,故符合题意:
C、稀盐酸和氢氧化钙反应无明显现象,故不符合题意:
D、碳酸钠可以和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白色沉淀,故符合题意:
(4)氢氧化钙和碳酸钠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氢氧化钠,由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可知,物质发生反应的过程中,数目减少的粒子是Ca2+、CO32−;
(5)设碳酸钠的质量为x。
Ca(OH)2+Na2CO3=CaCO3↓+2NaOH
106 100
x 5g
106100=x5g
x=5.3g
该Na2CO3溶液的质量分数为5.3g50g×100%=10.6%。
答:该Na2CO3溶液的质量分数为10.6%。
故答案为:
(1)Na+、CO32−、OH−;
(2)Ca(OH)2过量也无气泡;
(3)BD;
(4)Ca2+、CO32−;
(5)10.6%。
(1)根据碳酸钠过量分析;
(2)根据氢氧化钙过量时,与盐酸反应也无气泡分析;
(3)根据碱的性质分析;
(4)根据微观示意图中离子的变化分析;
(5)根据碳酸钙的质量结合化学方程式计算。
本题主要考查物质的性质,解答时要根据各种物质的性质,结合各方面条件进行分析、判断,从而得出正确的结论。
2023年吉林省长春市朝阳区吉林省第二实验学校中考二模化学试题(含答案): 这是一份2023年吉林省长春市朝阳区吉林省第二实验学校中考二模化学试题(含答案),共11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填空题,实验题,科学探究题,计算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3年吉林省第二实验学校中考一模化学试卷: 这是一份2023年吉林省第二实验学校中考一模化学试卷,共4页。
2023年吉林省长春市中考化学一模试卷(含答案解析): 这是一份2023年吉林省长春市中考化学一模试卷(含答案解析),共15页。试卷主要包含了 下列物质属于氧化物的是, 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分类法是化学学习的重要方法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