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3年中考语文文言文专题训练《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含答案)
展开
这是一份2023年中考语文文言文专题训练《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含答案),共1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课内阅读,对比阅读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3年中考语文文言文专题训练《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一、课内阅读阅读《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回答各题。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知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①委而去之②寡助之至,亲戚畔之2.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3.《孟子》说服力极强,结合文段中的语句具体分析其语言特色。4.《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中说“得道着多助”,下面的链接材料中说“得天下有道”。这两个“道”的意思一样吗?说说你的理解。【链接材料】孟子曰:“桀、纣之失天下者,失其民也;失其民者,失其心也。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得其心有道:所欲与之聚之,所恶勿施尔也,民之归仁也,犹水之就下,兽之走圹①也。”【注释】①圹(kuàng):野外。 5.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问题。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1)下列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兵革非不坚利也 兵:武器B.委而去之 去:离开C.三里之城 城:外城D.寡助之至 至:极点(2)下列各项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寡助之至 往之女家B.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以河内守亚夫为将军C.然而不胜者 以顺为正者D.环而攻之 何苦而不平(3)下列对选文理解与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孟子,战国时期思想家,《孟子》是由孟子及其弟子著作的语录体典籍。B.本文首先提出“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中心观点,接着两两比较,指明“天时”的重要性。C.“城非不高也”以下四个并列双重否定句,极力陈述守方所具备的“地利”条件。D.孟子认为君主行仁政,得民心,获得“人和”的有利条件,往往会无往不胜、无敌天下。6.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孟子》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1)下列选项中对相关词语的分析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相委而去”的“委”是“丢下”“舍弃”的意思,由此可推断“委而去之”的“委”,应为“放弃”“舍弃”之意。B.“三里之城”“舜发于畎亩之中”“域民不以封疆之界”中的“之”,均可译为“的”。C.“攻亲戚之所畔”中的“畔”和“曾益其所不能”中的“曾”,用法相同,都是通假字。D.“寡助之至”的“至”与“宾至如归”中的“至”同义,均可理解为“到”。(2)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②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3)下面对文段内容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选文观点明确,强调“人和”的核心思想,借讨论战争来论述推行仁政、赢得民心的重要性。B.孟子开篇采用两两比较的方式来阐述观点,先将“地利”与“人和”比较;再将“天时”与“地利”比较。C.孟子认为君王施行仁政则“多助”,“多助”则“天下顺之”,就会得到人民的支持和拥护。D.《孟子》文章以雄辩著称,选文运用了双重否定句、排比句等特殊句式,有着肯定、加强语言气势的作用,也增强了说服力。(4)请阅读链接材料,分析材料中周文王和商纣王的事例如何印证选文中孟子的观点。【链接材料】西伯曰文王……笃仁,敬老,慈少。礼下贤者①,日中不暇食②以待士,士以此多归之。伯夷、叔齐在孤竹,闻西伯善养老,盍③往归之。帝纣好酒淫乐,厚④赋税以实鹿台之钱,而盈钜桥之粟。益收狗马奇物,充仞⑤宫室……百姓怨望而诸侯有畔者,於是纣乃重刑辟⑥,有炮烙⑦之法。西伯归,乃阴⑧修德行善,诸侯多叛纣而往归西伯。西伯滋⑨大,纣由是稍⑩失权重。【注释】①礼下贤者:对有才德的人谦下有礼。②不暇食:顾不上吃饭。暇,空闲。③盍:何不。④厚:加重。⑤仞:满。⑥乃重刑辟:开始实行严刑峻法。⑦炮烙:纣王所创的一种酷刑。⑧阴:暗中。⑨滋:增强。⑩稍:渐渐。(节选自司马迁《史记•周本纪》)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孟子》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7.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多助之至/余人各复延至其家B.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兵临城下C.固国不以山溪之险/汝心之固D.委而去之/太丘舍去8.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2)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9.文中孟子认为君主怎样做才能够“战必胜”?理由是什么? 二、对比阅读阅读甲、乙两文,完成下面小题。[甲]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乙]子奇治阿子奇年十六,齐君使治阿①。既而君悔之,遣使追。追者反曰:“子奇必能治阿,共载皆白首也。夫以老者之智,以少者决之,必能治阿矣!”子奇至阿,铸库兵以作耕器,出仓廪以赈贫穷,阿县大治。魏闻童子治邑,库无病,仓无粟,乃起兵击之。阿人父率子兄率弟以私兵战遂败魏师。注释:①阿:地名10.解释甲文中加点的字(1)委而去之( )(2)亲戚畔之( )11.解释乙文中加点的字(1)追者反曰( )(2)乃起兵击之( )12.用现代汉语翻译甲文中中的划线句(1)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2)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13.请给下面的句子断句阿 人 父 率 子 兄 率 弟 以 私 兵 战 遂 败 魏 师14.子奇采取了哪些具体措施使“阿县大治”?(用自己的话回答) 15.阅读下面两个文段,完成下面小题。【甲】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选自《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乙】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遍,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选自《曹刿论战》)(1)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固:巩固 B.亲戚畔之 畔:同“叛”,背叛C.肉食者鄙 鄙:鄙陋,这里指目光短浅 D.忠之属也 忠:忠诚(2)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七里之郭/肉食者谋之 B.环而攻之而不胜/云归而岩穴暝C.域民不以封疆之界/何以战 D.战则请从/然则北通巫峡(3)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4)下列对选文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甲乙选文都写到了与战争相关的内容,但角度不同。甲文主要写战争结果,乙文主要叙述战前准备。B.甲乙选文对取得战争胜利前提条件的认识是一致的,都强调了民贵、人和的重要性。甲文认为君主应施以仁政,得民心。乙文则表示君主在政治上要取信于民。C.甲乙选文语言简洁精炼。甲文“战必胜矣”中仅用“必”字就凸现取胜的信心,乙文以“鄙”一字就表达出曹刿对权贵的蔑视。D.甲乙选文,都运用了对比手法。甲文把“地利”和“人和”进行比较,得出“地利不如人和”的结论;乙文从庄公与曹刿的对比中,以庄公的驽钝、浮躁反衬曹刿的机敏、持重。阅读下面文言文选段,按要求完成下面小题。【甲】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节选自孟子《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乙】子奇年十六,齐君使治阿。既而悔之,遣使追。追者反曰:“子奇必能治阿,共载皆白首也。夫以老者之智,以少者决之,必能治阿矣!”子奇至阿,铸库兵以作耕器,出仓廪以赈贫穷,阿县大治。魏闻童子治邑,库无兵,仓无粟,乃起兵击之。阿人父率子,兄率弟,以私兵战,遂败魏师。(节选自佚名《子奇治县》)16.下列加点字注音正确的一项是( )A.米粟(sù) B.亲戚畔之(bàn)C.父率子(lǜ) D.遂败魏师(zhú)17.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1)委而去之_______(2)故君子有不战________(3)必能治阿_______(4)子奇至阿________18.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2)乃起兵击之19.【乙】文中“_________________”一句形象地印证了【甲】文中“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的结论。 20.阅读回答问题。(甲)饮酒(其五)陶渊明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乙)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1)下面对《饮酒》(其五)一诗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A.“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写诗人虽身居闹市,但门庭冷落。B.“心远地自偏”意思是指心远离官场和世俗,自然觉得住的地方僻静了。C.“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中的“见”字,写出了诗人看到南山美景时的随意与自然。D.结尾两句抒发感情,是对全篇的总结。“真”即人的自然本性,“忘言”是指本想说明白。(2)下列句中加点的“以”的意义与例句的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A.以顺为正者(《富贵不能淫》)B.自康乐以来(《答谢中书书》)C.以天下之所顺D.请以军礼见(《周亚夫军细柳》)(3)解释句中加点词的意思。①悠然见南山②七里之郭③域民不以封疆之界(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①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②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5)(甲)文中“飞鸟相与还”描写了什么样的情景?表现出诗人怎样的心情?(6)(乙)文中孟子认为君主怎样做才能够“战必胜”?理由是什么?(7)(乙)文中为了证明观点的正确,作者列举了哪两个例子?分别从哪两个角度提出的?
参考答案:1.(1)放弃(2)同“叛”,背叛 2.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士兵的人心所向、上下团结。 3.示例:“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连用三个并列排比句,气势磅礴,增强了说服力,进一步强调物质条件的不足恃,从反面说明了“人和”的重要性。 4.不一样。《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中所说的“道”,指的是统治着施行的“仁政”;链接材料中所说的“道”,指的是统治者得天下的方法、途径。 5.(1)C(2)A(3)B 6.(1)D(2)①巩固国防不能靠山川的险阻,征服天下不能靠武力的强大。②所以,(能行“仁政”的)君主不战则已,战就一定胜利。(3)B(4)第一段从正面印证了作者的观点,理由:讲述的是西伯侯行仁政逐渐强盛的事。第二段从反面印证了作者的观点,理由:记叙了商纣王不行仁政采用严刑峻法逐渐衰落的事。 7.D 8.(1)使人民定居下来(而不迁到别的地方去),不能靠疆的边界,巩固国防不能靠山河的险要,震慑天下不能靠武器的锐利。(2)能行“仁政”的君王,支持、帮助他的人就多,不施行“仁政”的君主,支持、帮助他的人就少。 9.君主要“得道”,也就是“施仁政”。因为“施仁政”,才能实现“人和”,得到人民的支持和拥护。人心向背是决定战争胜负的根本条件,因此,施仁政的君主,能以“多助”战“寡助”,战必胜。 10. 放弃 同“叛”,背叛 11. 通“返”,返回 于是 12.(1)使百姓定居下来,不能依靠疆域的界限,巩固国防不能靠山河的险要。(2)所以施行仁政的人要么不作战,作战就必须胜利。 13.阿人父率子/兄率弟/以私兵战/遂败魏师 14.把兵库里的武器融化后制造农具,给百姓使用;打开粮仓救济贫苦的人 15.(1)D(2)C(3)庄公说:“祭祀用的猪牛羊及玉帛之类的祭品,(我)从来不敢虚报数目,一定要做到诚实可信。”(4)A 16.A 17. 离开 所以 治理 到 18.(1)施行仁政的君主,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多;不施行仁政的君主,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少。(2)(魏国)于是起兵攻打阿县。 19.阿人父率子,兄率弟,以私兵战,遂败魏师 20.(1)A(2)C(3)①闲适淡泊的样子;②外城;③限制。(4)①弃城而逃,这是(因为)有利的地形比不上人心的团结。②能施行仁政的君主,支持,不施行仁政的君主、帮助他的人就少。(5)在美好的黄昏景色中,飞鸟结伴返回山林,适性而动,悠然自得。(6)孟子认为,“得道”也就是“施行仁政”。理由:得道者多助。(7)例子一:城“环而攻之而不胜”,论证了“天时不如地利”的观点,从进攻的角度。例子二:城高、池深、兵利、粮多,论证了“地利不如人和”的观点,从防守的角度。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专题16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备战2024年中考语文之文言文对比阅读(全国通用),文件包含专题16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原卷版-备战2024年中考语文之文言文对比阅读全国通用docx、专题16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解析版-备战2024年中考语文之文言文对比阅读全国通用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42页, 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中考语文二轮专题复习知识点总结 文言文阅读 10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共4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一词多义,重点实词,虚词的意义及用法,特殊句式,重点句子翻译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2023年中考语文一轮专题复习:课内文言文阅读练习《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共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基础知识,问题探究与课后练习,中考真题再现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