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学活动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第二单元 生产工具与劳作方式 单元检测--2022-2023学年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2

    第二单元 生产工具与劳作方式 单元检测--2022-2023学年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2第1页
    第二单元 生产工具与劳作方式 单元检测--2022-2023学年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2第2页
    第二单元 生产工具与劳作方式 单元检测--2022-2023学年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2第3页
    还剩16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第二单元 生产工具与劳作方式 单元检测--2022-2023学年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2

    展开

    这是一份第二单元 生产工具与劳作方式 单元检测--2022-2023学年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2,共19页。
    高中历史(人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2单元检测第二单元 生产工具与劳作方式一、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要求的。本大题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1、《无锡道中赋水车》咏颂:“翻翻联联衔尾,荦荦确确蜕骨蛇……天公不念老农,唤取阿香推雷车。”这里“水车”的使用(  )A.开启农具自动化的先河B.提高了农田抗旱的能力C.标志着灌溉技术的成熟D.使农业摆脱自然的束缚2下表为先秦时期关于铁的文献记载。据此可知 (  )出处记载《诗·秦风·驷驖》有“驖孔阜”之句。驖(tie)言马色黑如铁《左传·昭公二十九年》晋国用铁铸刑鼎,鼎上铸有范宣子的刑书,铸鼎的铁是作为军赋向民间征收的《吴越春秋》使童女童男三百人鼓装炭,金铁乃,遂以成剑A.铁的应用范围较广B.政府支持冶铁业发展C.南北经济差距明显D.官营手工业规模扩大3、经考古发掘,东北至辽西,西北至甘肃、青海、新疆一带,西南至云贵边陲,当前已有五十个以上地点出土了汉代的铁农具。据此可知,汉代(  )A.农业生产力水平有所提高B.社会经济重心逐渐转移C.农业生产方式发生质的变化D.先进冶铁技术普及全国4、汉武帝曾以赵过为搜粟都尉,教民耕。“三犁共牛,一人将之,下种、挽,皆取备焉,日种一顷(100亩)。”直到东汉时期,陕西中部地区“犹赖其利”。据此可知(  )A.牛三犁的耕作技术在全国推广B.曲辕犁的使用与普及加快了播种速度C.播种工具的革新提高了生产效率D.政府的重视使农产品亩产量逐年增加5图1、图2依次为东汉水排、唐代筒车。它们反映了中国古代(  )A.农业生产技术发展的趋势 B.生产工具动力有了新发展C.水利灌溉事业的发展历程D.生产关系发展演进的趋势6、“以机器取代手工工具,以蒸汽机取代人力、兽力、水力、风力……把生产过程中的各个环节的机器合理地组成机器系统,形成生产的流水线,科学计算每道工序需要的时间,合理安排劳动力。这样,一种新的生产组织形式便诞生了。”材料中“新的生产组织形式”指的是 (  )A.手工工场           B.工厂C.垄断组织           D.跨国公司7、1917年范旭东创办永利制碱厂,1926年其生产的“红三角”牌纯碱,在美国万国博览会上获金质奖章,被誉为“中国近代工业进步的象征”,面对掌声和鲜花,其工程师侯德榜说:“我们的一切发明都属于祖国。”以下对材料的认识,正确的是(  )A.中国近代工业赶超世界先进水平B.永利制碱厂采用了近代工厂制度C.“实业救国”情怀推动技术进步D.创新是近代中国工业化的主要动力818世纪后半期到19世纪初,英国接受救济的人口中有工作能力的人所占的比例大大增加。1802—1803年,英格兰和威尔士地区接受福利救济的人数为104万,其中60岁以上及病残无工作能力的人数为16.7万,其余则是有劳动能力的成人及其小孩。这一现象表明当时英国(  )A.工人运动的兴起B.福利国家的建立C.民主范围的扩大D.产业结构的转型9、明代史载,松江原本没有暑袜。有人使用尤墩镇所产轻薄棉布制成单暑袜,大受欢迎;松江本地新开设的百余家暑袜店的店主,把尤墩布分发给当地男妇缝纫成袜,男妇以“从店中给筹取值”为生。这表明(  )A.“商帮”开始介入商品生产B.江南市镇体系发展起来C.家庭手工业已逐渐衰落D.棉纺织业出现雇佣关系10晚清中国工业企业的资本大体由国家资本、私人资本和借贷资本三部分组成。甲午战争之前,资本构成比例大致为国家资本占43.44%,借贷资本占11.38%,买办和官僚资本占18.34%,商人资本占26.84%。这反映出晚清工业(  )A.成为中国经济支柱B.资本主义已渗透到农业经济C.资本构成渐趋合理D.政府是早期工业化主导力量11、下表是18世纪中期至19世纪中期英国国民总收入和英国工人实际工资变化表。据此可知,在工业革命期间,英国(  )英国国民总收入变化表年份约1770约1790—1793约1830—1835数额(百万英镑)140175360英国工人实际工资变化表(即按实际购买力计算的工资,1851年为100)年份175517971835指数42.7442.4878.69A.工人实际收入与经济发展同步增长B.经济快速发展依赖于廉价的劳动力C.工人生活整体上没有改善D.社会贫富差距进一步拉大12、1965—1991年,法国第三产业在国民生产总值中的比重从39%提高到68%,实现了经济重心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转移,又从第二产业向第三产业的转移。促使法国产业结构发生如此变化的原因是(  )A.人们消费水平的提高B.国际分工格局的影响C.科学技术进步的推动D.国家经济政策的指导13、19世纪以来,欧洲许多城镇兴建大型图书馆,以营利为目的的流行书籍和报纸大量增加,在被调查的200个工人家庭中至少有60个妇女有固定阅读的习惯。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经济繁荣促进了教育完善 B.工业革命消除了教育隔阂C.经济发展改变了生活方式D.教育模式发生了根本改变14下图是2015年到2019年中国手机网络支付用户规模统计情况(单位:万人),据此可推知(  )A.政府对移动支付给予大力支持B.科技发展改变了人们消费方式C.移动支付成为主要的支付方式D.支付便捷推动了经济社会发展15、自从有了订餐软件,人们随时随地都可以挑选附近的各种美食,并享受送餐上门的服务,这为许多上班族节省了更多的工作、娱乐的时间。这一材料反映了(  )A.交通运输业推动餐饮业的革命 B.互联网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C.人们饮食习惯发生革命性变化 D.人们饮食结构的革命性变化16、对下图主旨的解读,准确的一项是(  )A.工厂制带来生产组织和管理形式巨变 B.内燃机发明促使近代交通运输业兴起C.第三次科技革命以发展第三产业为主 D.产业突破是工业革命迅速发展的关键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小题,共52分)1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2分)材料 铁器逐步推广到各个生产领域,特别是农业生产领域大量铁制农具的使用,引来了农业生产技术的一场革命。——摘编自《国史概要》材料二 明清时期人口大幅度增加的过程中,牛耕大量退出,唐宋时期代表先进生产力的江东犁,到明清时已被铁搭所取代。铁搭用人,而江东用牛。《天工开物》记载:“吴郡力田者,以锄代,不藉牛力。愚见贫农之家,会计牛值与水草之资,窃盗死病之变,不若人力亦便。”(注:铁搭:农具名,用于刨土。)(1)根据材料一中的图1和图2,将两者联系起来,说明中国古代农耕文明发展过程中的变化。(6分)(2)根据材料二,说明明清时期耕作方面变化的表现及原因。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该变化可能产生的直接影响。(6分)18、棉花的音译与棉花传入路线。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4分)材料 《后汉书》记哀牢夷(位于缅甸云南交界处)种植棉花,“绩以为布,幅广五尺”,哀牢夷被汉征服后,植棉东传到广西及越南边境一带。越南语中的“Kopaih”指的就是棉花,转译成汉文就是“古贝”。7世纪左右,植棉逐渐传布到广东及福建,棉花一词摆脱越南语的发音,而采用中国音的译名“吉贝”。棉花另一个发音从梵语Patta演变而来,译成中文被称为叠(dié)、白叠等。……记载:“西州交河郡(位于西域)……土贡:丝、、布。”唐初编撰的《梁书》载:“高昌国(位于天山南路)多草木,草实如茧,茧中丝如细轳,名曰白叠子,国人多取织以为布。”——摘编自赵冈等《中国棉纺织史》材料二 棉花传入中国之前,中国人衣服的主要原材料,富贵者是丝,平民百姓则以麻、为主。至唐代,在广大内地,棉布还是稀有之物。元朝时,闽广广泛种植棉花,“纺织为布”;“一名黄道婆者,自崖州来,乃教以做、弹、纺、织之是”,推动了松江地区棉纺织业发展。1289年,元朝政府在浙东、江东、江西、湖广、福建设置木棉提举司,责民岁输棉布十万匹;1296年,又颁布江南税则,规定棉花和棉布为夏税征收的实物。到了清代,“天下无不衣棉之人,无不宜棉之土”。(1)阅读材料,指出棉花传入我国的路线。依据材料说明作者的研究方法。(4分)(2)阅读材料二并结合所学,分析元朝棉纺织业迅速发展的原因及影响。(10分)19、阅读下面材料,完成题目。(14分)材料 到20世纪90年代中期,互联网快速普及和移动通信技术的迅猛发展与应用,形成了第四次商业浪潮:电子商务。电子商务可以一周7天、一天24小时地提供服务,它可以将业务延伸到互联网接通的每一个地方。它通过建立虚拟商务网络,连接世界各地的生产商、销售商和消费者,将企业与消费者之间的经济依存关系联结得更加紧密,构成真正意义上的全球化经济。它通过建立电子商务平台来重新配置社会的各种资源……信息的发布和交流、市场调研、广告投放、商务洽谈、签约、各种单证的核对以及物流的控制和资金的交付都可以更有效率地实现。电子商务模式可以降低商务活动各环节的成本,如中间环节减少,采购和物流环节的成本降低。企业从各种不同的角度来了解及区别客户,经济活动从过去的以企业为中心转变为以客户为中心。有人预言,传统商业将成为21世纪的恐龙。——摘编自陈晓松《电子商务的优势及其制约因素》等(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电子商务出现的原因。(8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电子商务相对于传统商业而言的特点。(6分)20、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围绕“技术革命”确定一个论题,进行论述。(要求:主题明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晰)(12分)答案与解析1、B解析:本题中关键的解题信息是“唤取阿香推雷车”,这说明该“水车”使用的是人力,而非农具自动化,故A项错误;“水车”是灌溉工具,提高了农田的抗旱能力,故B项正确;标志着灌溉技术成熟的是唐朝出现的筒车,所以可以排除C项;从材料中“天公不念老农,唤取阿香推雷车”可以看出农业对自然的依赖,并未摆脱自然的束缚,因此D项错误。2A解析:诗经中形容马的颜色黑如铁,晋国用铁铸刑鼎,《吴越春秋》中记载用铁铸剑,反映出在不同方面都有用到铁,说明其应用范围较广,故选A项;材料与政府态度无关,排除B项;材料没有南北比较,排除C项;由材料不能得出是官营还是私营,排除D项。3、A 解析:中国境内多处边疆地区发掘出土了汉代铁农具,说明当时铁农具逐渐在全国范围普及,意味着农业生产力水平有所提高,A项正确;B项不符合史实,排除;汉代的农业生产方式是一家一户的小农经济,未发生根本变化,排除C项;题干涉及的是铁农具范围的扩大,而非冶铁技术的普及,排除D项。4、C解析:结合所学可知,西汉赵过作耧车,是古代播种用的农具,由牲畜牵引,后面有人扶着,可以同时完成开沟和下种两项工作,车由三只脚组成,下有三个开沟器,播种时,用头牛拉着车,脚在平整好的土地上开沟播种,同时进行覆盖和镇压,一举数得,省时省力,故其效率可以达到“日种一顷”,由此可见,播种工具的革新提高了生产效率,故C项正确;A项“全国推广”在材料中并未体现,排除;材料强调的是车而非曲辕犁,而且唐朝才发明曲辕犁,排除B项;材料没有体现政府的态度对农业亩产量的影响,排除D项。故选C项。5B解析:图1是水排,是水力鼓风冶铁工具,图2是筒车,是以水为动力的灌溉工具,二者体现了生产工具动力有了新发展,故选B项;水排是鼓风冶铁的工具,不是农业生产技术,排除A项;水排不是灌溉工具,排除C项;图1是水排,图2是筒车,二者共同体现生产工具的变化,不是生产关系的发展,排除D项。6、B解析:根据材料“以蒸汽机取代人力、兽力、水力、风力”“把生产过程中的各个环节机器合理地组成机器系统,形成生产的流水线”,可知材料所形容的是以蒸汽动力为代表的机器工厂,通过紧密的生产分工来提高生产效率,B项正确;手工工场主要是手工劳动,排除A项;垄断组织主要是用电力作为生产动力,排除C项;跨国公司主要以信息技术作为依托,排除D项。故选B项。7、C解析:由材料中“我们的一切发明都属于祖国”可以得出,“实业救国”的情怀推动了“红三角”牌纯碱的技术进步,故选C项;中国近代工业落后于世界先进水平,排除A项;永利制碱厂采用了近代工厂制度,题干材料并未体现,排除B项;材料没有体现创新和近代中国工业化发展的关系,排除D项。8D解析:材料体现的是伴随着工业革命的进行,英国接受社会福利的范围呈现扩大趋势,这主要是因为工业革命引发了产业结构调整,提高了生产力,D项正确;材料与工人运动兴起无关,排除A项;英国福利国家的建立是在二战后,排除B项;此时英国的民主范围仍然十分狭小,排除C项。故选D项。9、D解析:松江原本没有暑袜,但是松江暑袜店主将尤墩布分发给当地男妇缝纫成袜,男妇以“从店中给筹取值”为生,这是一种典型的雇佣关系,D项正确;A项错在“开始”,排除;题干主旨并不是关于江南市镇,排除B项;题干反映出家庭手工业和市场的关系,不能说明家庭手工业衰落,排除C项。10D解析:据材料数据可知晚清中国工业资本中,国家资本占近一半,居于绝对优势地位,说明清政府是工业化建设的主导力量,故选D项;晚清中国依旧是以小农经济为基础的农业经济,排除A项;工业资本占比未反映农业经济,排除B项;工业资本构成体现政府主导,不利于资本市场化,资本结构不合理,排除C项。11、D解析:根据对比表中英国国民总收入和工人实际工资的数据变化,可知工人工资水平提高速度赶不上国民总收入增加速度,说明社会贫富差距进一步拉大,故D项正确;依据表中的英国国民总收入和工人实际工资的数据变化分析,工人实际收入与经济发展并不同步增长,故A项错误;表中涉及的数据变化是在英国工业革命期间,工人使用机器生产,经济快速发展主要依赖于生产工具的改进,不是依赖于廉价的劳动力,故B项错误;工人实际工资在1797—1835年有较大幅度增长,说明工人生活在一定时期内有明显改善,故C项错误。12、C解析:法国第三产业在国民生产总值中的比重从39%提高到68%,其根本原因在于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新的科学技术进步推动经济重心向第三产业的转移,故选C项。消费水平的提高,可以刺激生产,但不属于主要原因,A项错误;国际分工格局虽然有利于西方发达国家的发展,但这属于外因,不属于主要原因,B项错误;国家经济政策也推动了产业结构变化,但与科技生产力相比,属于次要原因,D项错误。13、C解析:以营利为目的的流行书籍和报纸大量增加,说明拥有大量的书籍消费主体,在19世纪出现,应是工业革命的功劳,说明工业革命提高了消费能力,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故选C项;材料的内容是消费性书籍的增多,没有涉及教育完善问题,排除A项;工业革命减少教育隔阂,无法消除教育隔阂,排除B项;工业革命会导致教育模式发生一定的变化,但没有发生根本改变,排除D项。14B解析: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中国手机网络支付用户规模持续增长,这极大改变了中国人的生活消费方式,B项正确;材料中并未涉及政府支持,排除A项;中国手机网络支付用户规模持续增长,但并不能说明移动支付成为主要的支付方式,排除C项;材料未强调支付方式与经济发展的关系,排除D项。故选B项。15、B解析:依据材料“自从有了订餐软件,人们随时随地都可以挑选附近的各种美食,并享受送餐上门的服务”可知互联网技术的发展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因此B项正确。A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对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并未涉及交通运输业对餐饮业的影响;C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人们的饮食习惯改变;D项错误,材料并未体现人们饮食结构的变化。16、D解析:依据材料,第一次工业革命推动人类进入“蒸汽时代”,铁路、棉纺织业、钢铁业得以大发展;第二次工业革命推动人类进入“电气时代”,电力、石化、汽车工业得以大发展;第三次科技革命推动人类进入“信息时代”,信息技术、航天、生物工程得以发展,这说明产业突破是工业革命迅速发展的关键,故选D项;工厂制是第一次工业革命生产组织方式的变化,不能涵盖三次工业革命,排除A项;第一次工业革命发明火车和蒸汽轮船是近代交通运输业的兴起,排除B项;第三次科技革命推动了产业结构的调整,但并非以第三产业为主,排除C项。17、答案:(1)农耕技术逐步普及,耕作技术不断进步,犁的改进更适合地区土质特点和耕作的需要。(2)表现:牛耕大量退出,江东犁被铁搭取代,人力取代畜力。原因:明清时期人口大量增加;使用牛耕成本高。影响:耕作技术上出现倒退,农业难有突破;农业占用大量劳动力,不利于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18、答案:(1)陆上丝绸之路和西南丝绸之路。作者借助语言学和历史文献的研究探索棉花的传入路线。(2)原因:棉花的广泛种植;黄道婆改进棉纺织技术;政府重视,设置专门管理机构;将棉花和棉布作为税收的内容。影响:进一步推动棉花作为经济作物的广泛种植,推动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增加了政府税收的来源,提高了国家财政收入;各阶层广泛使用棉织物,丰富了衣着的材质。19、解析:第(1)问,根据材料“20世纪90年代……迅猛发展与应用”可以得出互联网快速普及和移动通信技术的迅猛发展与应用;根据材料“电子商务可以一周7天……每一个地方”可以得出电子商务自身的优势;结合所学可知,这与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经济全球化和各国政府的推动密切相关。第(2)问,根据材料“更有效率地实现……成本降低”可以得出商业运行更有效率,各个环节成本更低;根据材料“经济活动从过去的以企业为中心转变为以客户为中心”可以得出经济活动以客户为中心;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电子商务不受时空限制。答案:(1)原因:生产力水平的巨大进步;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影响;经济全球化的推动;知识经济的兴起;互联网快速普及和移动通信技术的迅猛发展与应用;电子商务自身的优势;各国政府的推动。(2)特点:不受时空限制;企业和消费者之间联系更密切;商业运行更有效率;各个环节成本更低;经济活动以客户为中心。(答出3点即可)20、答案:示例 论题:科技创新驱动制造业发展不断升级。阐述:18世纪60年代至19世纪中期,随着哈格里夫斯珍妮纺纱机的发明,引发了纺织生产领域一系列的发明创造,瓦特改良的蒸汽机大大推动了机器的发明和使用,机器生产取代手工劳动,生产效率大幅度提高,工业生产出现革命性的变化,蒸汽时代推动近代制造业进入了1.0时代。19世纪中后期至20世纪初,随着发电机和电动机的相继问世,电力逐步取代蒸汽,成为工厂机器的主要动力,电灯、电话等一系列电器的发明应用、新机器的发明和制造,进一步推动了电力的广泛应用。电力、石油作为新工业动力而出现大幅度提高了设备的功率,最终使生产效率再次得到跨越式发展,流水线、标准化生产模式的电气时代是人类发展的重要里程碑,制造业进入了2.0时代。从20世纪四五十年代以来,电子计算机的迅速发展和广泛运用,标志着第三次工业革命的到来,第一台可编程逻辑控制器的诞生,标志工业自动化控制系统在工业设备中得到应用,制造业的效率以及创新性因此提升到了新的高度,人类跨入自动化时代,推动制造业进入3.0时代。进入21世纪以来,继蒸汽革命、电气革命、信息革命之后,人类将迎来以信息物理系统为基础,以生产高度数字化、网络化、机器自组织为标志的第四次工业革命。
     

    英语朗读宝
    • 课件
    • 教案
    • 试卷
    • 学案
    • 其他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