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下载
终身会员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第四单元(A卷·知识通关练)-【单元测试】2022-2023学年高一语文分层训练AB卷(统编版必修上册)
    立即下载
    加入资料篮
    资料中包含下列文件,点击文件名可预览资料内容
    • 解析
      第四单元(A卷·知识通关练)-2022-2023学年高一语文分层训练AB卷(统编版必修上册)(解析版).docx
    • 原卷
      第四单元(A卷·知识通关练)-2022-2023学年高一语文分层训练AB卷(统编版必修上册)(原卷版).docx
    第四单元(A卷·知识通关练)-【单元测试】2022-2023学年高一语文分层训练AB卷(统编版必修上册)01
    第四单元(A卷·知识通关练)-【单元测试】2022-2023学年高一语文分层训练AB卷(统编版必修上册)02
    第四单元(A卷·知识通关练)-【单元测试】2022-2023学年高一语文分层训练AB卷(统编版必修上册)03
    第四单元(A卷·知识通关练)-【单元测试】2022-2023学年高一语文分层训练AB卷(统编版必修上册)01
    第四单元(A卷·知识通关练)-【单元测试】2022-2023学年高一语文分层训练AB卷(统编版必修上册)02
    第四单元(A卷·知识通关练)-【单元测试】2022-2023学年高一语文分层训练AB卷(统编版必修上册)03
    还剩16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5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第四单元(A卷·知识通关练)-【单元测试】2022-2023学年高一语文分层训练AB卷(统编版必修上册)

    展开
    这是一份第四单元(A卷·知识通关练)-【单元测试】2022-2023学年高一语文分层训练AB卷(统编版必修上册),文件包含第四单元A卷·知识通关练-2022-2023学年高一语文分层训练AB卷统编版必修上册解析版docx、第四单元A卷·知识通关练-2022-2023学年高一语文分层训练AB卷统编版必修上册原卷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31页, 欢迎下载使用。

    2022—2023学年高一语文分层训练

    第四单元 A卷·知识通关练

     (150分钟,150分)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2022河北邯郸高一月考)(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材料一:

    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我国的农耕文明催生了数以万计的乡村聚落。在自然和文化的共同约束下,当地居民通过自己的生产、生活方式不断适应和改造着周边的自然环境,塑造了独特的景观形态和社会关系。这些保留至今由人与自然持续互动的结果就是乡村遗产,也是研究乡村地区人地关系的重要的文本。因此,乡村遗产兼具历史文化遗产地乡村生产生活承载地的双重特征,包含了山体、水体、建筑、植被等有形的物质层面,也蕴含了哲学观、生产技术、生活智慧等无形的精神层面。

    在遗产保护领域,价值认定是保护的前提。文化遗产的内在价值通常被理解为历史、审美和科学价值。所以,对乡村遗产的认知与保护首先应以价值为导向。作为乡村遗产的核心组成部分,乡土建筑是指散落于村镇中、富有地方特色的传统建筑,除了一般的居民住宅外,还包括与人生活息息相关的祠堂、商铺、作坊、桥梁等建筑。乡土建筑是乡土文明的物质和精神载体,其建筑形态和建筑装饰等更为多样复杂,与其周边自然环境的关系更密切,很多乡村地区特别是少数民族地区的建筑中包含非物质文化遗产。因此,在乡村遗产视野下审视乡土建筑的价值时,不仅要关注建筑本体的价值(其蕴含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包括建筑自身的历史久远度,与重要事件、人物或文化的关联度,某一地域或民族建筑类型的代表性,或者艺术审美上的价值),更要研究其背后所体现的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

       (摘编自复旦大学国土与文化资源研究中心

    《乡村遗产视野下的乡土建筑》)

     

    材料二:

    在乡村遗产的保护实践工作中,应尝试在原生土壤中理解、尊重当地居民关于遗产的种种认知和实践行为,协助他们找到一条可持续的保护道路。

    位于福建省永泰县的永泰庄寨与不同家族的迁徙繁衍有关。诸多家族搬迁到永泰后,开始建造居所。一些家族在营建过程中更注重安全性,逐渐形成了一个大家族共有的聚居防御空间。由此可见,永泰庄寨正是家文化的社区凝聚力的外在表现。而面对部分庄寨倒塌损毁等现象,所采取的保护手段要重在通过现代的组织方式,强化庄寨文化遗产价值内涵的传承,增强当地居民对乡土的归属感和对乡村遗产保护的参与感。所以,对庄寨的修缮既是文化遗产的保护行为,也是构建身份认同的重要手段。

    另外,运用文化景观的方法和视角重新认知乡村遗产的价值,注重挖掘人与自然相处过程中产生的一系列土地利用模式、景观内涵和文化观念,是近年来乡村保护的一个重要突破。

    对当地居民来说,乡村文化景观是他们悉心培育的结果,蕴含着他们在和自然共处中摸索出的生存智慧与相处模式。在西南地区的一些村落中,可以看到当地居民对各类自然要素的灵活运用,包括气候、土壤、水体、石材、动植物等,如红河哈尼梯田文化景观、榕江大利村古建筑群、石阡楼上村古建筑群等。与之互为表里的是敬畏自然、亲近自然的观念,这是他们所秉持的遗产观念,或者说是他们的一种生活态度。

    保护乡村遗产,我们还需要将其放在城乡关系的视角下进行定位。明清时期,商业氛围有所改善,江南市镇经济发达,不少乡村集市朝着市镇方向发展。同样,在现代频繁的城乡往来中,乡村向城镇破界的可能性也在增大。

    比如位于浙江省兰溪市的诸葛村,历史上诸葛村村民凭借水运条件,在勃兴的兰溪药业中脱颖而出。中药业、商业和农业的并行,塑造了诸葛村的文化面貌,使城乡间互动更加频繁。从其古建筑与村落格局可见,业态的更新与诸葛村乡村遗产的保护和发展有着紧密联系。20世纪90年代后,诸葛村逐步走出了一条旅游利用、文物保护和社区发展的融合之路。2018年,诸葛村带动400余位当地村民直接从事旅游业,年接待量达60余万人次,旅游年综合收入突破亿元人民币。通过对家园的共同维护和旅游产业的开发,诸葛村的集体经济和社区凝聚力得到了较大提升,既为城市居民提供了了解乡土文化的平台,也在这个过程中实现了乡村遗产价值转化,这在中国众多乡村遗产保护案例中是较为难得的。

    (摘编自刘邵远、杜晓帆《乡村遗产:

    田野中的家国情怀》)

    材料三:

    早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就有过发展的外源型内源型的争论。最典型的是,联合国大会决定以60年代为联合国第一个发展十年并制定了《联合国第一个发展十年国际发展战略》,采取外源型发展模式,试图让发展中国家复制欧美经济发达国家的发展模式,其结果是发展中国家社会经济仍然进步缓慢。到20世纪90年代,内源型发展模式逐渐成为联合国向国际社会推介的一种新型发展理念。内源型发展模式指的是基于社会本身的文化特征和行为结构来构建自己的发展方式内源型发展战略否定了发达国家发展道路和发展模式的唯一性,否定了只注重经济增长而忽视社会文化发展的模式。

    历史文化资源的积累是一个动态的历史过程,历史文化遗产具有一定的物化形式与现实载体。在各个村落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当地人民创造了丰富多彩的历史文化遗产。这些历史文化遗产不单是各个村落独特的文化资本,也是各个村落内源性的生产要素。进一步挖掘、有效利用乡村各个方面的历史文化遗产,使乡村成百上千年积淀下来的静态历史文化遗产,转变成与乡村现代化进程有机嫁接起来的活态遗产动态遗产,成为乡村新的经济增长点。

    (摘编自李宇军《用好乡村历史文化遗产》)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

    A.乡村遗产是当地居民通过自己的生产、生活方式持续改造周边自然环境形成的结果。

    B.在对乡土建筑进行保护时,应在乡村遗产的视野下重点对其建筑本体的价值进行审视。

    C.红河哈尼梯田文化景观充分体现了当地居民灵活运用自然要素的智慧和敬畏、亲近自然的理念。

    D.诸葛村成为乡村遗产保护的成功案例,其根源是发展了集体经济、提升了社区凝聚力。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

    A.关注乡土建筑的本体价值,研究其背后的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体现了以价值为导向的乡村遗产保护理念。

    B.永泰庄寨保护过程中强化当地居民对乡土的归属感和对乡村遗产保护的参与感,给如何找到一条可持续的乡村遗产保护道路提供了思路。

    C.内源型发展模式以社会本身的文化特征和行为结构为基础,它不只注重发展经济,更注重发展社会文化。

    D.深入挖掘乡村历史文化遗产的内源性生产要素,使其由静态遗产转变为动态遗产,能够助力乡村经济发展。

    3.下列说法中,不能支撑材料三观点的一项是(  )(3)

    A.乡村过去留下的老房旧俗在一定程度上成为了乡村振兴道路上的包袱,所以对此必须破旧立新,快刀斩乱麻,放开手脚干。

    B.有必要深入挖掘乡村的文化价值,融入生态文化、历史文化、民俗文化等元素,形成独具特色的文化品牌,实现乡村可持续发展。

    C.贵州西江千户苗寨所拥有的民族文化种类丰富,数量众多,具有显著的竞争优势,近年来逐渐形成了以旅游业为主导的产业集群。

    D.传统村落孕育出的乡贤文化具有连接故土、维系乡情的精神纽带作用,应使其再度成为农村靓丽的文化风景,促进乡村社会进步。

    4.请简要梳理材料二的行文脉络。(4) 

     

    5.某地规划兴建一座古城,以重现历史繁华,改善旅游生态,提升城市形象。请你结合材料,对这一规划提出一些合理化建议。(6)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2022炎德名校联盟高一月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此时月迹

    程杨松

    月亮被一阵晚风轻轻推送,无声越过东边的堤岸,在弧形的蓝海以渐慢的速度游弋,几缕飘浮的游云如丝絮,是月亮游弋时溅起的浪花。没有城市霓虹的沾染,我能轻易发现月亮渐变的色泽,和丰富生动的纹理。

    阔别故村多年,每次短暂归来,我的身份介于主人和客人之间,更像是个无所事事、游手好闲的人:假如没有必要的安排,我会倚靠着床头午睡到红日西斜,然后起身、洗漱,穿一身休闲衣,端一把竹椅子,坐在院子阴凉的屋檐下喝带回来的老枞茶,看看带回来的各式各样的书,用琐碎的细节建构短暂的村居时光。一盏茶喝三泡,一页书也看三遍,肺腑便涌起了温情暖意,呼吸有了稳妥的轻柔与绵长。

    许多黄昏,我蛰居在略显颓废的老屋院落,与一把椅子相亲,也与更多的自然之物美好相亲:没有炊烟,但能听到无形的风发出多变的声迹,还能看到它在草木摇曳中仓促现形;或者看远处隐现的河流突然一拐消逝在更远处,却用依稀的水声盥洗人间。等待眼前之物被灰茫的暮色一一隐藏,村庄里渐次亮起的晚灯窥望寂野……此时天空深蓝,晚霞流落,归鸟啁啾。无须太久,明月会升于东山,群星会闪烁苍穹,夜晚会抵临大地。

    村里的屋舍错落,低矮,有疏朗、空阔的格局。每一粒星光都无遮无挡地洒落在屋顶上,像一阵细密的雨,我似乎能听见雨落的幽微足音。我相信,星宿是逝去的人凝望大地的目光,是他们向后人传递久别后的讯息。月光瓢泼,把每一扇窗台照亮,也照亮了窗台前痴痴等候的身影。月色浓稠,无声无息温柔流淌,漫过山野,漫过田地,漫过村庄,却塌陷在人的额头上。这冰冷的星光,这沁凉的月色,不辞千遥万远,来赶赴人间之约。每每与它们久别后又相逢故地,我总会目光润热、内心温灼。

    月色渐渐堆卷,渐渐积蓄,细浪一样轻轻地涌向远方,泛起微微荡漾的水波纹。有限的夜晚在月光的海面上慢慢显影:弟妹在厨房拾掇,父亲坐在屋檐下啜饮一杯浓茶,弟弟倚靠着门操弄手机,妻子在屋前踱步;院落里,零星的花树吐露出幽微的气息,萤火虫率性飞舞,蝉在纵情抒怀,猫头鹰打起沉闷的节拍……

    一条灰白的窄油路把局促的视野抬起来,蛇一样游向远方,那是通往大姑家的路。大姑叫水娇,今年68岁,有芬芳甜美的名字,却已老得一团模糊,像月光下一道薄凉的影子。她家在我们河流的堤岸,是我们舟楫的码头。每次回来,我们都会去她家里坐坐,喝她从山里采摘的野生黄金茶,吃她用柴火灶煮的土板栗、烘晒的瓜果干,还有自制的炒花生,让一副肠胃再回到美好的从前。她热情地带我们去马路边,连夜到她的菜地里砍青豆、摘菜瓜,让我带回我蛰居的南方小城。她捏着一个小手电在前面带路,却把光亮尽量照向后方。月光、星光、手电筒的光圈,相互重叠交融,把几抹身影淡淡凸显,投进目光里。我对大姑说,这么亮,又何须手电筒呢?大姑笑笑回我,你们住惯的城里,路平,灯亮,村子里只有盈盈的月光,打个手电也就是个意思呀!

    大姑的菜园在一条水渠的两边,一边的青豆林相互搀扶着奔向远地。她弯下年迈的腰,啪啪啪,用柴刀砍,一株又一株,青豆哗哗倒下,一座柔软的青山缓缓搭建起来。我说够了,真的够了,她不听,也不停,又啪啪啪再砍倒几株,说,自种的青豆能保鲜,不嫌弃就多吃几餐,不然就又要等来年了。水渠的另一边是一片玉米地,棒子已经掰回去了,留下稀疏的玉米秆子,像时节的感叹号。斑驳的月光浇灌地面,几个黄澄澄的菜瓜在水渍一样的藤蔓间偃卧,上面全是密密麻麻的虫眼。大姑略带遗憾地说,都是萤火虫吃的,虫多的时候,用手抖一抖瓜藤,就像一阵白亮亮的雨珠洒落。她浅浅的笑意没有打折,仍旧停泊在已然枯萎的脸上,却分明有了月色般的光泽。我似乎看到了那绚烂至美的一幕。

    月色朗朗,洒满沟渠,随一脉细水流向远方。我知道,这里是一脉水流的上游,水流的前方是灯火喧嚣的城市,是水深火热的生活,是无可转圜的人生,是日渐微薄的未来……但又有什么关系呢?此时月迹,已牢牢印记眼瞳,深深镌刻内心!               (有删改)

    6.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

    A.第一段中的没有城市霓虹的沾染与最后一段中的水流的前方是……微薄的未来透出作者对城市生活的倦意。

    B.第二段中我的身份介于主人和客人之间一句含意丰富,透露出作者对自己与故乡之间在情感上存在一定距离的感叹。

    C.第四段中月色浓稠,无声无息温柔流淌……却塌陷在人的额头上一句形象地抒发了时光易逝、人生易老的无奈。

    D.在去砍青豆、摘菜瓜的路上,虽然月光很亮,但大姑仍打着手电,是因为她怕作者住惯了灯亮的城里,不习惯走乡村的夜路。

    7.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

    A.第一段运用比拟与比喻等修辞手法描写出月亮的动态之美,为下文写作者由月而引发的感悟张本,奠定了悲凉的情感基调。

    B.第二段运用了一连串的动作描写,倚靠”“穿”“”“”“等词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离开城市后短暂的村居时光的惬意。

    C.从时间变化的角度来看,作者分别写了夕阳西斜、黄昏来临、明月东升等不同时间段自己的状态和所看到的景色。

    D.整篇文章意境优美,语言清新淡雅,给人一种诗情画意之感,让读者深刻感悟到作者那份暂得的喜悦与对故乡的不舍之情。

    8.请赏析文章最后一段。(4)

     

    9.文章用较长的篇幅写与大姑有关的事情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6)

     

     

    二、古代诗文阅读(35)

    ()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

    (2022·河北衡水高一检测)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与元微之书

    白居易

    四月十日夜,乐天白:

    微之微之!不见足下面已三年矣,不得足下书欲二年矣,人生几何,离阔如此?况以胶漆之心,置于胡越之身,进不得相合,退不能相忘,牵挛乖隔,各欲白首。微之微之,如何如何!天实为之,谓之奈何!

    仆初到浔阳时,有熊孺登来,得足下前年病甚时一札,且云:危慑之际,不暇及他,唯收数帙文章,封题其上曰:他日送达白二十二郎,便请以代书。悲哉!微之于我也,其若是乎!又睹所寄闻仆左降诗云:残灯无焰影幢幢,此夕闻君九江。垂死病中惊坐起,暗风吹雨入寒窗。此句他人尚不可闻,况仆心哉!至今每吟,犹恻恻耳。

    且置是事,略叙近怀。仆自到九江,已涉三载。形骸且健,方寸甚安。下至家人,幸皆无恙。长兄去夏自徐州至,又有弟妹六七人提挈同来。顷所牵念者,今悉置在目前,得同寒暖饥饱,此一泰也。江州风候稍凉,地少瘴疠。湓鱼颇肥,江酒极美。其余食物,多类北地。仆门内之口虽不少,司马之俸虽不多,量入俭用,亦可自给。身衣口食,且免求人,此二泰也。仆去年秋始游庐山,到东西二林间香炉峰下,见云水泉石,胜绝第一,爱不能舍。因置草堂,前有乔松十数株,修竹千余竿。青萝为墙援,白石为桥道,流水周于舍下,飞泉落于檐间,红榴白莲,罗生池砌。大抵若是,不能殚记。每一独往,动弥旬日。平生所好者,尽在其中。不唯忘归,可以终老。此三泰也。计足下久不得仆书,必加忧望,今故录三泰以先奉报,其余事况,条写如后云云。

    微之微之!作此书夜,正在草堂中山窗下,信手把笔,随意乱书。封题之时,不觉欲曙。举头但见山僧一两人,或坐或睡。又闻山猿谷鸟,哀鸣啾啾。平生故人去我万里瞥然尘念此际暂生余习所牵便成三韵云:忆昔封书与君夜,金銮殿后欲明天。今夜封书在何处?庐山庵里晓灯前。笼鸟槛猿俱未死,人间相见是何年!微之微之!此夕我心,君知之乎?乐天顿首

    (选自《白氏长庆集》,有删节)

    【注】 唐宪宗元和十年,白居易被贬为江州司马。元微之,即元稹,为白居易好友,当时被贬为通州司马。牵挛乖隔:牵制隔离。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

    A.平生故人/去我万里/瞥然尘念/此际暂生/余习所牵/便成三韵云

    B.平生故人去我/万里瞥然/尘念此际/暂生余习所牵/便成三韵云

    C.平生故人/去我万里/瞥然/尘念此际/暂生余习/所牵便成三韵云

    D.平生故人去我/万里瞥然尘念/此际暂生/余习所牵便成/三韵云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

    A.足下,是旧时交际用语,下称上或同辈相称的敬辞。战国时多用以称君主。

    B.胡越,胡与越,北方称胡,南方称越。亦泛指北方和南方的各民族。

    C.谪,封建时代把高级官吏降职并调到边远地方做官。有很少的时候用于表示升职。

    D.顿首,指磕头。古代的一种交际礼仪。跪拜礼之一,为正拜,以头叩地即举而不停留。书简表奏用语,表示致敬,常用于结尾。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

    A.白居易与元稹虽然身处南北异地,但是彼此牵念,情谊深厚,心志相通。而三年之别,近两年未接书信,让白居易不禁悲叹人生短暂,对命运、未来深感凄楚无奈。

    B.白居易被贬时,元稹用诗叙述了他在凄寒雨夜残灯之下,听闻消息病体惊起而坐,伤痛之情溢于言表,而白居易每次吟诵此诗,也因担忧元稹病况悲伤不已。

    C.白居易家里人丁不少,其俸禄不多,节俭用度,亦能衣食自给。而所居江州环境宜人、酒食美妙、所住草堂风景秀丽的细致描绘也显现了作者随遇而安的旷达情怀。

    D.白居易在拂晓之际,为元稹回赠诗篇,诗中以往昔之富贵反衬今日之沦落,以笼鸟槛猿比喻自己和好友均遭贬谪的困顿处境,寄寓了作者抑郁不平之气。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

    (1)危慑之际,不暇及他,唯收数帙文章,封题其上曰:他日送达白二十二郎,便请以代书。(4)

    (2)计足下久不得仆书,必加忧望,今故录三泰以先奉报,其余事况,条写如后云云。(4)

     

    14.作者在信的第三段向友人报告了在江州的三件值得宽慰的事,有何作用?(3)

     

     

    ()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

    (2022·临沂高一检测)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15、16题。

     

    南  海

    文天祥

    朅来南海上,人死乱如麻。

    腥浪拍心碎,飙风吹鬓华。

    一山还一水,无国又无家。

    男子千年志,吾生未有涯。

    【注】①文天祥(1236—1283),南宋政治家、文学家,爱国诗人,抗元名臣。此诗写于文天祥兵败被俘,被押解南去又回返的途中。②朅来:指离开。③飙:暴风。

    15.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作者离开南海,看到死人多得像乱麻一般,侧面交代了这里曾发生过激烈的战争。

    B.最后一联借景抒情,并卒章显志,写出了作为抗元名臣的文天祥凛然的民族气节。

    C.颈联中“还”和“又”二字很有分量,加强了句中语气,增强了作者情感的表达。

    D.暴风吹来,波涛涌起,浪花里散发出浸泡尸体的腥味,作者鬓发已白,心情难抑。

    16.本诗表达了作者哪些情感?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6分)

    答:

     

     

    ()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

    17.补写出下列名句中的空缺部分。(6)

    (1)《念奴娇·赤壁怀古》中,苏轼面对千古常新的江山,想起在这个历史舞台上曾经叱咤风云的许多历史人物,不禁感慨“     ,      ”。 

    (2)辛弃疾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写孙权时期的旧迹已被岁月洗涤净尽的两句是“     ,       ”。 

    (3)陶潜辞官归隐,如俊鸟出笼,任意西东,“      ,      ”(《归园田居》)充分表达了他重获自由的愉悦。 

     

    三、语言文字运用(20)

    (落实教材任务改编)某校高一年级开展“家乡生活现状”调查活动,请根据下面的调查材料,完成后面的任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11)

      我至今还记得小时候故乡的模样,数十座低矮不一的房屋,在炊烟弥散的树影里错落,根茎般延伸的土路衔连所有的院落;几棵浓荫翳日的榕树屹立村头,一湾沟圳从树旁穿过。村里人总是与缠身的贫穷作战,(   )。他们甚至在春意      的日子里,也无心留意花红柳绿,即使是夜晚,也没有闲心去想一想春天的      ,而是头顶三两疏星,到下弦月映照下的田沟去看水、放水。而今,故乡的变化可谓是      ,最让我高兴的是,故乡开始注意生态保护,花草复萌,疏浚河沟,遍栽的果树,滴翠的竹林。每当我在村头漫步、桥上徜徉;或在亭中流连、塘边沉吟……无不身入、心入,感受每一寸土地呈现的变化。对我自己来说,尽管往事如流水一般过去,但回望故乡人身上      的不畏艰辛、勇往直前的品格,都激励着我在生活中、在学习上,努力拼搏,争创佳绩。 

    18.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  )

    A.他们无论白天黑夜,总是把心搁在田野上,搁在庄稼中,搁在泥土里

    B.无论白天黑夜,他们总是把心搁在泥土里,搁在庄稼中,搁在田野上

    C.他们无论白天黑夜,总是把心搁在庄稼中,搁在田野上,搁在泥土里

    D.无论白天黑夜,他们总是把心搁在田野上,搁在泥土里,搁在庄稼中

    19.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分) (  )

    A.萦绕 花团锦簇 翻天覆地 凸现

    B.缠绕 姹紫嫣红 判若云泥 凸显

    C.萦绕 姹紫嫣红 翻天覆地 凸显

    D.缠绕 花团锦簇 判若云泥 凸现

    20.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  )

    A.故乡开始注意生态保护,花草复萌,疏浚河沟,遍栽的果树,滴翠的竹林。

    B.故乡开始注重生态保护,疏浚河沟,遍栽果树,花草复萌,竹林滴翠。

    C.故乡开始注重生态保护,疏浚河沟,遍栽果树,复萌的花草,滴翠的竹林。

    D.故乡开始注意生态保护,花草复萌,遍栽果树,疏浚河沟,竹林滴翠。

    21.下图是“农民休闲生活方式”情况的问卷调查结果,请据此图就如何提高农民精神生活水平向当地政府提两条建议。要求:建议中不能出现数字,每条不超过20字。(6分)

    答:

    22.在返乡调查过程中,家乡的许多风物,如一个挂在秋日枝头的柿子、秋天落叶后的白杨、村中的老槐树、高大的银杏树、老牛、锄头、镰刀等农村的动植物以及农具等都给同学们留下了深刻印象。请参照下面的诗歌,自选一个事物,写一首短小的现代诗歌,以备入编《家乡风物记》诗集。要求:事物必须明确;运用比喻或拟人手法;不必仿照示例句式;不超过10行。(5分)

    示例:

    枫树

    真是一个纯朴的山里女子

    秋风,一句悄悄的情话

    便让她羞红了

    整个季节

    答:

     

    (针对新高考大小作文趋势改编)三、作文(60分)

    (一)微写作(10分)

    23.南宋诗人翁卷的《乡村四月》描写了江南农村初夏时节的景色,阅读这首诗,用自己的话描绘诗中所展现的乡村四月的景色。要求:充分联想想象,语言简洁生动,100字以内。(10分)

    乡村四月

    绿遍山原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

    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蚕桑又插田。

    (二)大作文(40分)

    23.根据以下材料,选取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40分)

      土,地之吐生物者也。——《说文解字》

      土里生长的不只是庄稼,还有习俗、文化……——《乡土中国》

     


     

    语文朗读宝
    • 精品推荐
    • 所属专辑
    • 课件
    • 教案
    • 试卷
    • 学案
    • 其他

    免费资料下载额度不足,请先充值

    每充值一元即可获得5份免费资料下载额度

    今日免费资料下载份数已用完,请明天再来。

    充值学贝或者加入云校通,全网资料任意下。

    提示

    您所在的“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为试用账号,试用账号每位老师每日最多可下载 10 份资料 (今日还可下载 0 份),请取消部分资料后重试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您所在的“深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为试用账号,试用账号每位老师每日最多可下载10份资料,您的当日额度已用完,请明天再来,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您所在的“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余额已不足,请提醒校管理员续费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重新选择
    明天再来
    个人账户下载
    下载确认
    您当前为教习网VIP用户,下载已享8.5折优惠
    您当前为云校通用户,下载免费
    下载需要:
    本次下载:免费
    账户余额:0 学贝
    首次下载后60天内可免费重复下载
    立即下载
    即将下载:资料
    资料售价:学贝 账户剩余:学贝
    选择教习网的4大理由
    • 更专业
      地区版本全覆盖, 同步最新教材, 公开课⾸选;1200+名校合作, 5600+⼀线名师供稿
    • 更丰富
      涵盖课件/教案/试卷/素材等各种教学资源;900万+优选资源 ⽇更新5000+
    • 更便捷
      课件/教案/试卷配套, 打包下载;手机/电脑随时随地浏览;⽆⽔印, 下载即可⽤
    • 真低价
      超⾼性价⽐, 让优质资源普惠更多师⽣
    VIP权益介绍
    • 充值学贝下载 本单免费 90%的用户选择
    • 扫码直接下载
    元开通VIP,立享充值加送10%学贝及全站85折下载
    您当前为VIP用户,已享全站下载85折优惠,充值学贝可获10%赠送
      充值到账1学贝=0.1元
      0学贝
      本次充值学贝
      0学贝
      VIP充值赠送
      0学贝
      下载消耗
      0学贝
      资料原价
      100学贝
      VIP下载优惠
      0学贝
      0学贝
      下载后剩余学贝永久有效
      0学贝
      • 微信
      • 支付宝
      支付:¥
      元开通VIP,立享充值加送10%学贝及全站85折下载
      您当前为VIP用户,已享全站下载85折优惠,充值学贝可获10%赠送
      扫码支付0直接下载
      • 微信
      • 支付宝
      微信扫码支付
      充值学贝下载,立省60% 充值学贝下载,本次下载免费
        下载成功

        Ctrl + Shift + J 查看文件保存位置

        若下载不成功,可重新下载,或查看 资料下载帮助

        本资源来自成套资源

        更多精品资料

        正在打包资料,请稍候…

        预计需要约10秒钟,请勿关闭页面

        服务器繁忙,打包失败

        请联系右侧的在线客服解决

        单次下载文件已超2GB,请分批下载

        请单份下载或分批下载

        支付后60天内可免费重复下载

        我知道了
        正在提交订单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还可免费领教师专享福利「樊登读书VIP」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下载确认

        下载需要:0 张下载券

        账户可用:0 张下载券

        立即下载
        账户可用下载券不足,请取消部分资料或者使用学贝继续下载 学贝支付

        如何免费获得下载券?

        加入教习网教师福利群,群内会不定期免费赠送下载券及各种教学资源, 立即入群

        即将下载

        第四单元(A卷·知识通关练)-【单元测试】2022-2023学年高一语文分层训练AB卷(统编版必修上册)
        该资料来自成套资源,打包下载更省心 该专辑正在参与特惠活动,低至4折起
        [共10份]
        浏览全套
          立即下载(共1份)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