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中包含下列文件,点击文件名可预览资料内容
还剩14页未读,
继续阅读
成套系列资料,整套一键下载
第五单元《乡土中国》(B卷·能力提升练)-【单元测试】2022-2023学年高一语文分层训练AB卷(统编版必修上册)
展开
这是一份第五单元《乡土中国》(B卷·能力提升练)-【单元测试】2022-2023学年高一语文分层训练AB卷(统编版必修上册),文件包含第八单元A卷·知识通关练-单元测试2022-2023学年高一语文分层训练AB卷统编版必修上册解析版docx、第八单元A卷·知识通关练-单元测试2022-2023学年高一语文分层训练AB卷统编版必修上册原卷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29页, 欢迎下载使用。
2022—2023学年高一语文分层训练
第八单元 A卷·知识通关练
(150分钟,150分)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深圳市2022年高一月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①近一段时间,“内卷化”成了一个网络热词,被频繁地用于各类社交媒体针对诸多社会热点事件的讨论之中:从对各行各业内日益普遍化的“996”工作模式的声讨,到对高考负担过重与教育资源分配不平等趋势的担忧,甚至到对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周期性危机的批判与解读,“内卷化”一词成了公众对复杂现象进行描述与深入剖析的概念切口。
②然而,同基于内卷化概念的相关讨论方兴未艾的图景相悖的是,人们对内卷化的具体内涵究竟是什么往往不甚明朗。“内卷化”,这一源自文化人类学领域,最初被用作描述社会文化变迁规律与分析经济发展阶段问题的专业词汇,其原义已然在当下的互联网语境中,经由不断的解构与重构延伸出了更多新含义。
③“内卷化”,亦称“过密化”,最初由文化人类学家亚历山大·戈登威泽提出,用于描述社会文化模式的变迁规律,即当一种文化模式进入最终的固定状态时,便逐渐局限于自身内部不断进行复杂化的转变,从而再也无法转化为新的文化形态。而在中国语境下,内卷化概念最初闻名自历史学家杜赞奇对于古代中国经济生活的研究成果中:杜赞奇借用“内卷化”一词描述清代人口爆炸,廉价劳动力过剩,从而无法带动技术革新,使得古代中国的经济形态长期停滞于小农经济阶段的发展状态。其后,历史学家黄宗智在其著作《华北的小农经济与社会变迁》中,将内卷化总结概括为对于“没有发展的增长”的经济状态的描述,由此形成了中国社会科学界对于内卷化定义的共识性理解。由此,中国社会科学领域开始逐渐将内卷化概念延伸至更广泛的研究领域当中,以求借其分析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所存在的各种问题。
④在当下的互联网语境中,内卷化的具体内涵从最初对于社会文化变迁规律与分析经济发展阶段问题的描述,已逐渐产生了演变:对于个体而言,内卷化——无论体现在考生之间的升学竞争当中,还是体现在各行各业内正在日趋普遍化的“996”工作模式当中——更多指代其学习、工作与生活需要投入更多精力与成本,却并不能相应地获得更多回报的“无效努力”的状态;而对于宏观社会而言,诸多个体的内卷化又能够引发整个行业乃至社会为了实现同一个目标,却需要付出同以往相比更多的人力和物力的整体效率下降的状态。
⑤内卷化相关话题的主要参与者,通常是接受过良好教育,受雇于学术机构、金融领域与互联网行业等部门的青年白领群体。一方面,面对社会福利制度尚不健全、就业形势日益严峻等旧问题,以及“996”工作模式的普遍化、社会阶层固化与不平等进一步加剧等新问题,这些群体基于自身晋升困难、劳动权益难以获得保障、暴露于潜在的经济与健康风险却又无力改变,从而不得不继续从事日益常态化的过度劳动的处境,往往可以在内卷化概念对于“没有发展的增长”状态的描述当中取得情感上的共鸣。另一方面,由于高等教育文凭在近年来愈发陷入通货膨胀化的趋势,社会竞争的压力并未伴随着全民教育程度的普遍提高而得到抑制,反而被不断地加剧;在这一背景下,“高学历”标签在就业市场当中所扮演的角色逐渐从锦上添花之物沦为最基本的“敲门砖”,而受过良好教育的青年白领群体,其“身价”同样亦相应地快速贬值。
⑥在此基础上,内卷化所映射出的,由诸多个体的内卷化所引发整个行业乃至社会为了实现同一个目标,却需要付出同以往相比更多的人力和物力的整体效率下降的状态,成为一种足以令人信服的合理解释,并同白领群体们所面临的无奈而迷茫的处境高度契合。
⑦“内卷化”一词的流行,反映出当下大众对于既有社会问题的反思欲望正在逐渐激活,但即便如此,相关讨论仍存在诸多局限之处。一方面,滥用“内卷化”一词对各类相互之间并不存在直接关联的问题进行分析的做法仍略显牵强,即便是在专业的社会科学领域内,面对流变而复杂的现代社会及其林林总总的症结,没有任何单一的概念拥有对其一言以蔽之的能力;另一方面,“内卷化”一词武断而过度的使用往往会导致我们对于复杂问题的理解变得过于简单化。
(摘编自冯皓辰《内卷化:一个学术名词如何赢得考生、社畜和时代的共鸣》)
材料二:
随着经济增速的放缓,人口老龄化加剧,社会阶层开始固化,内卷成了一件越来越普遍的事情,就像卷心菜,始终在原地卷自己,既不会再长高了,也不会再变大了,从此停滞不前。
在整个社会还没有出现新的变化之前,面对这个“内卷化”的时代,我们该如何跳脱出简单的自我重复,没有任何变化和改观的圈层,实现人生的跃迁呢?
首先要做的,不是自怨自艾,而是反思自己当下的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如此,你才能开启自我成长、自我进化,避免被卷入无效的低水平重复中。成长的过程中,最重要的就是要去实践,去行动。换句话说,你需要一步一步地去行动,去试错,然后通过这个过程中的思考,来对行动的方向和节奏进行调整。就像你要学游泳,不是先去找一本游泳的书,而是先下水去试着感知水的属性,然后在练习的过程中不断反思自己的动作哪里做对了,哪里做错了,进而去调整游泳的动作,这样才能够真正地学会游泳。所以,认知升级的最重要的工具就是行动中的反思。之所以行动中的反思可以对抗“内卷”,是因为在内卷化的时代,我们会倾向于在舒适区里画地为牢,虽然看起来很努力,但却并没有什么用。而行动中反思,不仅要求我们通过行动来获取认知,并且要在行动中去反思自己获得的认知,去伪存真,改良我们的行动,然后真正地让我们的认知升级。只有你获得了人与人之间认知上的差异,你才有可能避免卷入一场毫无意义的人为竞争,进而在生活中做出正确的选择。
很多人的内卷,来自从众,完全没有认识到自己真正的价值所在,更分不清自己人生里的轻重缓急。就像别人加班了,你也一头扎进去加班,别人家的小孩练琴了,你也要给自己家的小孩报班,结果就进入了内卷化的陷阱。爱因斯坦曾说,这个层次的问题,很难靠这个层次的思考来解决。这其实就是一个升维解决问题的过程,而这个过程其实就是一个创新的过程。改变自身看问题的视角,提升自己的思维层次,拓展出新的人生视角,发掘出一个全新的人生格局,你才有机会跳脱出内卷化的生活,从自身真正的价值观出发,打破低效的自我重复,避免无效的竞争,完成人生的破局。
“内卷”的一个特点是僵化,我们待在原有的圈层里,看似在不断努力不断精进,其实都是一些无效的自我重复。在生活的各种“内卷化”之下,我们中的很多人会失去工作和生活的热情,感觉人生无趣无聊。这时候,超越“内卷”的关键,就是创新,通过找到新的人生赛道,拓展自身能力圈,从而走出当下的囚徒困境,获得再次发展。
(摘编自《“内卷化”的时代,我们该如何实现人生跃迁?》)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文化人类学家戈登威泽指出,一种文化模式发展到瓶颈期时,自身内部难以产生新的文化形态。
B.近年来,随着对内卷化的热议,这一词语成了大众对一切复杂现象进行描述与剖析的入口。
C.清代时期中国的经济形态长期停滞于小农经济阶段的发展状态,所以廉价劳动力过剩,从而无法带动技术革新。
D.历史学家黄宗智对“没有发展的增长”的经济状态的描述,促进了中国社会科学界对于内卷化定义的共识性理解。
答案 D
解析 A项“自身内部难以产生新的文化形态”错,材料一第③段说“便逐渐局限于自身内部不断进行复杂化的转变,从而再也无法转化为新的文化形态”,应是这种文化无法转化为新的文化形态,不是自身内部难以产生新的文化形态。B项“对一切复杂现象”错,根据材料一第①段“‘内卷化’一词成了公众对复杂现象进行描述与深入剖析的概念切口”可知,是“复杂现象”,不是“一切复杂现象”,选项说法过于绝对。C项说法有误,材料一第③段说“廉价劳动力过剩,从而无法带动技术革新,使得古代中国的经济形态长期停滞于小农经济阶段的发展状态”,选项因果倒置。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内卷化”本来是一个专业化的概念,但是在现在互联网的讨论中其含义也发生了一些变化。
B.面对这个“内卷化”越来越明显的时代,我们唯一能做的就是提高认知能力,让自己的认知升级。
C.内卷的特点是僵化,所以很多人的内卷来自随波逐流,看似在不断努力精进,实际都是一些无效的自我重复。
D.作为内卷化相关话题的主要参与者,往往能在内卷化概念对于“没有发展的增长”状态的描述当中得到情感上的共鸣。
答案 B
解析 “唯一能做的”错,根据材料二第三段“而行动中反思,不仅要求我们通过行动来获取认知,并且要在行动中去反思自己获得的认知”可知,我们能做的除了提高认知能力,还要在行动中反思。
3.根据材料二的观点,下列各项中符合内卷化效应的一项是(3分)( )
A.王阳是名牌大学毕业生,毕业后三年换了六份工作,每次刚熟悉工作就离职,下次重新开始。
B.图书管理员李老师已工作十几年,经常有研究成果发表,但一直没有升职。
C.老张近二十年在城里打工,长期在某家公司做保安,一直没有什么改变。
D.刘阿姨抱怨丈夫张先生性格固执,一起过了几十年,经常督促他,也没有什么改变。
答案 C
解析 根据材料二提炼关键句“就像卷心菜,始终在原地卷自己,既不会再长高了,也不会再变大了,从此停滞不前”“简单的自我重复”“没有任何变化和改观的圈层”,这些都是内卷化效应。A项王阳每次刚熟悉工作就离职,一直在挑战自我,不符合内卷化效应。B项李老师经常有新的研究成果,没有停滞不前,不符合内卷化效应。C项老张长期做保安,一直没有改变,是“简单的自我重复”,符合内卷化效应。D项刘阿姨经常督促丈夫,丈夫的性格也没有改变,不是属于“卷自己”,不符合内卷化效应。
4.材料一第⑤段中,作者所述理由的两个方面能否互换?请说明理由。(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可以互换。(1)第一方面从社会角度阐述白领群体是内卷化话题的参与者的原因;第二方面从白领群体自身学历通货膨胀导致内卷化现象分析。(2)由点及面,由一个群体到整个社会的角度变化分析更符合人们的认知规律。
5.根据以上材料,谈谈现代年轻人应该如何应对当下的“内卷”现象。(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在行动中的反思,改良我们的行动,让我们的认知升级。(2)提升自己的思维层次,拓展出新的人生视角,发掘出一个全新的人生格局。(3)不断创新,通过找到新的人生赛道,拓展自身能力圈,从而走出当下的囚徒困境,获得再次发展。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2021·诸暨中学高一检测)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感 悟 春 天
朱国良
①江南的春天,总是在淅淅沥沥的春雨中悄悄来临的,“杏花春雨江南”,这是上了名诗之页的。数落我经历的几十个春天,总是乍暖还寒,反反复复需要冲破凛冽的西风和反攻的寒潮才降临人间。因此春光很金贵,春色也往往只能在雨中窥视,总在不经意中,只一眨眼,便进入了初夏的境地了,常常令人生出春光难觅的感慨。
②珍爱春天,是热爱生活的一种执着,这也是对照冬天的岁月,有比较、有鉴别的一种实际行动。虽然说,冬天的寒冷对于世界,是净化、是考验、是生命的再生前提和生活的新生要素。这也是一种反衬和折射:没有坚冰,谁去认可红梅的烂漫?没有白雪,谁去判定青松的高洁?没有严寒,谁去仰视乔木的耸立?但是那似乎是哲学的命题和诗人的想象。只有春天才是大众的,才是为伟人和凡人、诗人和农人共同承认和赞美的。
③谁不承认春天是美好的?“遇物尽欣欣,爱春非独我”,诗人白居易就是这样说的。翻翻一部唐诗吧,那里面尽有李白、杜牧、韩愈、李贺对春的感慨。摆着道学面孔的人物,是不是不咏唱春天呢?北宋理学家程颢写下了《春日偶成》,还成了选本《千家诗》的第一首。朱熹更是有名的“老夫子”,他面对朗朗春光,盈盈春意,也唱了“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的《春日》诗。和尚是讲究四大皆空的佛门子弟,也不能不被春天打动“凡心”。宋朝的志南和尚写下了这样的名句:“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在中国的古诗中,可以看出诗人们从各个角度歌唱春天,从春风、春水、春雨、春草、春柳、春鸟、春山、春游、春宵、春眠等来尽情歌唱,进而从欣赏春天写到珍惜春光。
④品味春色、目送春鸟、沐浴春风,可以感召人性、感受浮生、感叹世事、感谢生活。这可以说是中外一致,概莫能外的。“闺中少妇不曾愁,春日凝妆上翠楼。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如果说这位生在封建时代的女子奈何不了这种生活,从一缕春色中感悟到人伦之乐才是大乐,那么现代的那位美国哲人桑塔耶那则更是出奇,甘愿被春天俘虏。这先生长期在哈佛教书,50岁那年,春日的一天在讲台上,偶有知更鸟飞来,立在窗格子上,他注意到了,感受到又一个春天的到来。他回过头来,向学生们说:“我与阳春有约!”冲出教室,开始了他云游欧洲大陆之行。
⑤生命四季,是我们每个人都共有的,而春天更能开启人们的感情之源、心灵之泉。英国诗人拜伦有一年春天看见一位盲人在沿街乞讨,旁边还有一个牌子写着八个字:“自幼失明,沿街乞讨。”但盆中只有稀稀落落几个钱。拜伦同情之下,马上给他改了八个字:“春天来了,我看不见!”哪里还有比看不见春天更痛苦的呢!路人一见之下,纷纷给予施舍。这是文字的力量,更是春天的魅力!难怪首次在甲骨文里露面的形声字就是“春”,难怪古人殷殷切切地寄语他的友人“此行江南去,千万和春住”。居住在大观园中的湘云更是大声疾呼:“且住,且住!莫使春光别去!”可是事实上春光难永驻,有来必有去,谁也挡不住“流水落花春去也”的结局。不管是落花有意,还是流水无情,都表现了时间之易逝的自然迹象,但是精神上的青春,意志里的春色,进取中的春光,则当常驻于有志人和奋斗者的岁月年华里!
6.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作者认为“春光很金贵”是因为春“总是乍暖还寒,反反复复需要冲破凛冽的西风和反攻的寒潮才降临人间”。
B.“只有春天才是大众的,才是为伟人和凡人、诗人和农人共同承认和赞美的”是因为在春天的怀抱里,不论什么样的身份和地位,人人都能尽享春天带来的欢乐。
C.“这可以说是中外一致”中的“这”是指品味春色、目送春鸟、沐浴春风,可以感召人性、感受浮生、感叹世事、感谢生活。
D.第④段中所引诗句中的“悔”字表现了怀春思夫的女子内心的压抑和无奈,段尾的“冲”字则充分显示出了桑塔耶那的草率与放荡不羁。
【答案】D
【解析】“草率与放荡不羁”错误,联系语境,应理解为显示出其自由奔放的内心世界和性格特征。
7.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在开篇作者引用“杏花春雨江南”的诗句,把读者带入江南春天蒙蒙细雨、缕缕花香的美妙意境之中,为后文的抒情议论做好铺垫。
B.第②段“但是那似乎是哲学的命题和诗人的想象”一句,“那”指代对冬天“有比较、有鉴别”的哲理的分析,对事物“反衬和折射”出的品质。
C.第②段中的三个反问句,运用了反衬和比喻的手法,突出春天到来之不易。
D.作者在文中引用大量事例,从古今中外不同角度,揭示春天的品质内涵,激励人们在人生岁月里永远珍爱美好的春天。
【答案】C
【解析】没有运用比喻的手法。
8.作者引用大量诗句丰富思想内容,第③段中这一特点尤为突出,请概括说明本段大量引用诗句的作用。(4分)
答:
【答案】突出表现只有春天才是大众的,人们从各个角度歌唱春天,进而从欣赏春天、珍惜春光这一中心说明赞美春天的普遍性,使文章更具文采。
9.结合全文内容,概括说明作者从春天那里获得的感悟。(5分)
答:
【答案】①春天美好,要享受春天,享受生活;②春光易逝,春色难觅,要珍爱春天,珍爱生活;③春光动人却难以永驻,要积极进取,永葆青春。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浙江台州市书生中学2022高一上学期开学检测)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劝学》
荀子
君子曰:学不可以已。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南方有鸟焉,名曰蒙鸠,以羽为巢,而编之以发,系之苇苕,风至苕折,卵破子死。巢非不完也,所系者然也。西方有木焉,名曰射干,茎长四寸,生于高山之上,而临百仞之渊,木茎非能长也,所立者然也。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兰槐之根是为芷其渐之滫,君子不近庶人不服其质非不美也所渐者然也。故君子居必择乡,游必就士,所以防邪辟而近中正也。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兰槐之根是为芷/其渐之/君子不近/远人不服/其质非不美也/所渐者然也。
B. 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兰槐之根/是为芷其渐之/君子不近远人/不服其质非不美也/所渐者然也。
C. 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兰槐之根是为芷/其渐之/君子不近/远人不服/其质非不美也/所渐者然也。
D. 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兰槐之根/是为芷/其渐之/君子不近远人/不服其质非不美也/所渐者然也。
【答案】A
【解析】句意:蓬草长在麻地里,不用扶持也能挺立住,白沙混进了黑土里,就再不能变白了。兰槐的根叫香艾,一旦浸入臭水里,君子下人都会避之不及,不是艾本身不香,而是被浸泡臭了。“蓬生麻中”是“蓬生(于)麻中”的省略句,中间不能断开,排除CD;“兰槐之根”作“是为芷”的主语,中间不能断开,排除B。
11. 下列对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劝学》作者是荀子,名况,字卿,战国末期赵国人,先秦儒家学派最后代表。
B. “金就砺则利”中的“金”代指金属制的刀斧等。
C. 与孟子的“性善论”相对,荀子提出“性恶论”,认为人的本性是“恶”。
D. 《诗》《书》指《诗经》和《尚书》,与《礼》《易》《春秋》并称为道家“五经”。
【答案】D
【解析】D.“并称为道家‘五经’”错误,应该是并称为儒家“五经”。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课文首先提出“学不可以已”这个观点,足见学习的意义重大。
B. 课文第2段连用了五个比喻论述学习的重大意义。
C. 课文第5段论述学习的方法和态度,强调要逐步积累,坚持不懈,专心致志。
D. 文章条理清晰,论述严密,全文围绕“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展开论述。
【答案】 D
【解析】D.“全文围绕‘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展开论述”错误,全文是围绕“君子曰:学不可以已”展开论述的。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2)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答案】
(1)君子广博地学习并且每天检验反省自己,那么他就会智慧明达而且行为没有过失了。
(2)如果刻几下就停下来了,那么腐朽的木头也刻不断;如果不停地刻下去,那么金石也能雕刻成功。
【解析】
(1)“博学”,广泛地学习;“日”,名词作状语,每天;“省”,反省;“知”,通“智”,智慧。
(2)“锲”,雕刻;“舍”,停下来;“镂”,雕刻。
14.《劝学》第二段中运用的几个比喻在意义上有何内在联系?
【明确】这一段作者用了五个比喻。第一个比喻“青出于蓝”和第二个比喻“冰寒于水”,是说明事物经过一定的变化,可以提高自己。第三个比喻“直木为轮”说明事物经过一定的变化,还可以改变原来的状态。这样,三个比喻分了两层意思。作者在这一基础上,用“故”归纳上文,又用了“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两个比喻作为事例,进而推论出人必须通过学习和参省才能达到“知明而行无过”的境界。后面两个比喻并列说明:肯下功夫,必见成效。
参考译文:
君子说:学习是不可以停止的。
靛青是从蓝草里提取的,可是比蓝草的颜色更深;冰是水凝结而成的,却比水还要寒冷。木材直得符合拉直的墨线,用煣的工艺把它制成车轮,那么木材的弯度就合乎圆的标准了。即使又被风吹日晒而干枯了,木材也不会再挺直,是因为经过加工使它成为这样的。所以木材用墨线量过再经辅具加工就能取直,刀剑在磨刀石上磨过就能变得锋利,君子广博地学习并且每天检验反省自己,那么他就会智慧明达而且行为没有过失了。
我曾经整天思索,却不如片刻学到的知识多;我曾经踮起脚远望,却不如登到高处看得广阔。登到高处招手,胳膊没有加长,可是别人在远处也能看见;顺着风呼叫,声音没有变得洪亮,可是听的人在远处也能听得很清楚。借助车马的人,并不是脚走得快,却可以达到千里之外;借助舟船的人,并不善于游泳,却可以横渡江河。君子的资质秉性跟一般人没有不同,只是君子善于借助外物罢了。
南方有一种叫“蒙鸠”的鸟,用羽毛作窝,还用毛发把窝编结起来,把窝系在嫩芦苇的花穗上,风一吹苇穗折断,鸟窝就坠落了,鸟蛋全部摔烂。不是窝没编好,而是不该系在芦苇上面。西方有种叫“射干”的草,只有四寸高,生长在高山之上,却能俯瞰百里之遥,不是草能长高,而是因为它长在了高山之巅。蓬草长在麻地里,不用扶持也能挺立住,白沙混进了黑土里,就再不能变白了。兰槐的根叫香艾,一旦浸入臭水里,君子下人都会避之不及,不是艾本身不香,而是被浸泡臭了。所以君子居住要选择好的环境,出游必定要接近有学问品行的人,才能够防微杜渐保其中庸正直。
堆积土石成了高山,风雨从这里兴起;汇积水流成为深渊,蛟龙从这儿产生;积累善行养成高尚的道德,精神得到提升,圣人的心境由此具备。……;不积累细小的水流,就没有办法汇成江河大海。骏马一次跨跃,也不足十步远;劣马连走十天(也能走很远),它的成功在于不停止。如果刻几下就停下来了,那么腐朽的木头也刻不断;如果不停地刻下去,那么金石也能雕刻成功。蚯蚓没有锐利的爪子和牙齿,也没有强健的筋骨,却能向上吃到泥土,向下喝到地下的泉水,这是由于它用心专一。螃蟹有六条腿,两个蟹钳,但是没有蛇、鳝的洞穴它就无处藏身,这是因为它用心浮躁。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衡阳市2021年高一月考)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15~16题。
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题松汀驿①
张祜
山色远含空,苍茫泽国②东。
海明先见日,江白迥闻风。
鸟道高原去,人烟小径通。
那知旧遗逸③,不在五湖中。
【注】①这是诗人到太湖拜访朋友,在湖畔的松汀驿落脚时,题在壁上的诗。②泽国:形容水多的地方。这里指太湖及吴中一带。③旧遗逸:旧日的隐逸之士。这里指遗世独立的老朋友。
15.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首句中的“含”有“包含连接”之意,首联写无边的山色远连天空,诗人目之所及都笼罩在傍晚苍茫的烟波之中。
B.诗歌颔联主要描绘了诗人站在松汀驿上见到的一幅东海日出、白浪汹涌的画面,营造了雄浑、壮阔的意境。
C.诗歌前六句侧重写实,最后两句写诗人的心理活动,属于虚写,虚实结合,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的空间和余味。
D.全诗描写了山、水、日、小径等极具江南水乡特色的景物,达到了景与神会、情景交融的艺术效果。
【答案】15.A
【解析】
A项,“诗人目之所及都笼罩在傍晚苍茫的烟波之中”理解有误,从后面的诗句“海明先见日”看,应是清晨之景。
16.诗歌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
【答案】①前六句通过对山色、水光、日出、山间险峻的羊肠小道等的描写,表达了诗人对松汀驿美景的喜爱之情;②最后两句写未遇见隐居旧友,表达了诗人的遗憾之情。
【解析】诗歌前六句借景抒情,借助“山色远含空”即山色、水光(泽国)、日出(海日)、羊肠小道(鸟道)、人烟等意象,这些江南水乡的特有景物构成了一幅气象壮阔、风光明丽的风景画,表达了诗人对松汀驿美景的喜爱之情。最后两句 “那知旧遗逸,不在五湖中”,通过写未遇见“旧遗逸的”隐居旧友,“不在”一词表达了诗人访友未遇的遗憾之情。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原创)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韩愈在《师说》中针对“士大夫之族”耻于从师的现象,以“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来分析士大夫的心理,这种心理使得从师学习的风尚难以恢复。
(2)《荀子·劝学》中指出:“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这与韩愈《师说》中“_________,_________”的观点是相同的。
(3)韩愈在《师说》中谈及择师标准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位卑则足羞 官盛则近谀
(2)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 师不必贤于弟子
(3)道之所存 师之所存也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依据2022新高题型改编)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
苏轼一生并未退隐,也从未真正“归田”,( ),却比前人任何口头上或事实上的“退隐”“遁世”要更深刻,更沉重。正是这种对整体人生的空幻、淡漠感,求超脱而未能,欲排遣反戏谑,使苏轼奉儒家而出入佛老,谈世事而颇作玄思;于是,________,初无定质,嬉笑怒骂,皆成文章。苏轼在美学上追求的是一种朴质无华、平淡自然的情趣韵味,一种退避社会、厌弃世间的人生理想和生活态度,反对________和装饰雕琢,并把这一切提到某种透彻了悟的哲理高度。无怪乎在古今诗人中,就只有陶渊明最合苏轼的标准了。只有“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的陶渊明,才是苏轼所愿顶礼膜拜的对象。终唐之世,陶诗并不显赫,甚至也未受李、杜重视。直到苏轼这里,才被抬高到独一无二的地步。苏轼发现了在极平淡朴质的形象意境中陶诗所表达出来的美,看作人生的真谛,艺术的极峰。千年以来,陶诗就一直以这种苏化的面目流传着。
尽管苏轼不断地进行自我安慰,时时流露出________的“乐观”情绪,“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但其中总深深地埋藏着某种要求彻底解脱的出世意念。无怪乎朱熹、王船山不喜欢苏轼,他们都感受到苏轼这一套对当时的社会秩序具有潜在的破坏性。
18.依次在文中横线上填入恰当的成语。(3分)
答案 行云流水 矫揉造作 随遇而安
解析 第一空,行云流水:飘浮的云,流动的水,形容诗文、书画、歌唱等自然流畅。结合“初无定质,嬉笑怒骂,皆成文章”分析,语境主要讲创作,应选用“行云流水”。第二空,矫揉造作:形容过分做作,极不自然。结合“反对”“装饰雕琢,并把这一切提到某种透彻了悟的哲理高度”分析,语境指反对不自然的,应选用“矫揉造作”。第三空,,随遇而安:能适应各种环境,在任何环境中都能满足。结合“乐观情绪”分析,应选用“随遇而安”。
19.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他的诗文表达出那种人生空漠之感
B.但他那种人生空漠之感是通过诗文所表达出来的
C.但他通过诗文表达出那种人生空漠之感
D.但他通过诗文所表达出来的那种人生空漠之感
答案 D
解析 结合上文“苏轼一生并未退隐,也从未真正‘归田’”和下文“却比前人任何口头上或事实上的‘退隐’‘遁世’要更深刻,更沉重”分析,此处话题应为“人生空漠之感”,排除A、C两项;结合下文可知话题重点是“人生空漠之感”,而不是强调其表达方式,据此排除B。
20.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苏轼发现了在极平淡朴质的形象意境中陶诗所表达出来的美,把它看作人生的真谛,艺术的极峰。
B.苏轼发现了陶诗在极平淡朴质的形象意境中所表达出来的美,把它看作人生的真谛,艺术的极峰。
C.苏轼发现了陶诗在极平淡朴质的形象意境中所表达出来的美,是人生的真谛,艺术的极峰。
D.苏轼发现了陶诗在极平淡朴质的形象意境中表达出了美,被看作人生的真谛,艺术的极峰
答案 B
解析 画横线句共有两处语病:一是语序不当,“陶诗”应放在“在极平淡朴质”前;二是结构混乱,“人生的真谛,艺术的极峰”应是指“所表达出来的美”,前一句主语为“苏轼”,保持主语一致,后一句改为“把它看作人生的真谛,艺术的极峰”即可。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2题。
历代的文学作品,与其说是艺术实践,__①__,宋代大文豪苏轼的《卜算子·缺月挂疏桐》为人熟知,这首词是苏轼初贬黄州时所作,作者借月夜孤鸿既表现了内心深处的幽独、寂寥,也表达了孤高自许、蔑视流俗的心境。艺术追求上的旨趣淡远、含蓄蕴藉与人格上的追求的本真高洁交融在创作中,使艺术追求与人格信仰完美地融合。如果没有深厚的艺术修养则无法呈现这种审美人格。
魏晋风度能永远地让人铭记,这和那个时期人物磊落坦荡的心胸息息相关。王羲之堪称这方面的代表。《世说新语》记载,郗太傅派人向王丞相家求女婿,__②__,唯有王羲之“坦腹卧,如不闻”,却获郗太傅赞赏,把女儿嫁给他,这也是“东床快婿”一词的来源。它启示我们,无论生活的境遇如何,呈现出本真的生命状态,表现出磊落坦荡的心胸,也许会拥有高出俗流的人格。
21.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6分)
答案 ①倒不如说是“审美人格”的构建(关键词:倒不如、审美人格) ②王家男儿们个个表现矜持
解析 第一处和前面的连词“与其说”相搭配的连词为“倒不如说”,而后文强调的是身后的艺术修养对构建审美人格的重要性,所以第一处可填“倒不如说是审美人格的构建”。第二处通过后文“唯有王羲之‘坦腹卧,如不闻’”可知,这里应填王家的其他男儿们的所作所为,王家其他男儿们和王羲之的率性形成对比,所以第二处可填“王家男儿们个个表现矜持”。
22.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可改写为:“创作中,艺术与人格上的高雅追求完美融合。”从语意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但原文表达效果更好,为什么?(5分)
答案 ①原句中用“旨趣淡远”“含蓄蕴藉”“本真高洁”等词语描述艺术追求与人格追求的具体内容,突出强调两者完美相融之处;②艺术追求上与人格上的追求两句句式对称,“淡远”“蕴藉”等词语用词典雅,富有文采,与全文风格和谐统一。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作家史铁生曾写道:“生病的经验是一步步懂得满足。发烧了,才知道不发烧的日子多么清 爽。咳嗽了,才体会不咳嗽的嗓子多么安详。刚坐上轮椅时,我老想,不能直立行走岂不把人 的特点搞丢了?便觉天昏地暗,等又生出褥疮,一连数日只能歪七扭八地躺着,才看见端坐的 日子其实多么晴朗。后来又患尿毒症,经常昏昏然不能思想,就更加怀恋起往日时光。
终于醒悟:其实每时每刻我们都是幸运的,任何灾难前面都可能再加上一个‘更’字。”
要求: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 得抄袭:不少于 800 字
【写作指导】
本题考查材料作文的写作能力。材料作文的审题:第一步,读懂材料,抓住主旨。首先要注意材料的特点:单则材料要从整体上把握其主旨;多则材料应弄清它们的异同,从而把握中心;比喻性材料要理解其比喻意义;含哲理性寓言材料,要把握其寓意。所谓抓住主旨(即材料的意向倾向和感情倾向)。第二步,选择角度,准确立意主旨单一的材料据材料立意即可。蕴涵丰富的材料,可从多角度立意,即发散思维多向立意。
一般说来,一则材料至少可从肯定与否定两个角度审视:“一事多人”的材料,有几个“人”往往就有几个审视角度;“一事多因”的材料,有几个“因”往往就有几个审视角度。一个事件,针对其背景、写作目的的不同,就产生了几个不同的审视角度。
【审题与立意】
材料是史铁生的一段话,立意时注意抓住话语的含义,第一段列举具体的事例,最后点明句子的中心“其实每时每刻我们都是幸运的,任何灾难前面都可能再加上一个‘更’字”,由此提出重点的词语“每时每刻我们都是幸运的”,由此可以立意为“珍惜当下”“懂得知足”等,行文时可以有个人到国家,珍惜国家取得成绩,进而上升到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四个自信的高度,会让文章深刻。行文时注意先明确自己的观点,然后现实论述,做到论据充分,结构严谨。
【例文展示】
幸福的底线
“你幸福吗?”
我用这句话去问所有熟悉的朋友和同事,他们的表现大同小异:先愣怔一下,接着紧锁眉头,沉思半晌,然后点头复摇头,最后未置可否地笑一笑,匆匆离去;也有的不答反问:“您幸福吗?”
“我很幸福呀。”我女儿说,“我在学校有老师爱着,有书读着,在家里有爸妈疼着,有电脑玩儿着,所以我感到我很幸福。”
“你觉得爸爸幸福吗?”
“您当然幸福了。您看,您有女儿宠着,有我妈守着,有班儿上着,有工资奖金发着,大名儿还能经常上一上报纸杂志,最重要的是还有那么多天南地北的朋友,您都幸福到天上去了……”
女儿掰着手指如数家珍,而我的思绪早已倏然飞散。
我想到了很小的时候听过的渔夫的故事。我想说的是,也许渔夫心中的幸福底线,仅仅是能满足现实的心理需求:我快乐,所以我幸福.就是这样.“知足者长乐”和“不知足者长乐”并无丝毫的相悖,只不过双方立论的幸福底线不同罢了。
我的父母至今仍生活在河南老家的偏远村庄里。虽然两位老人都年事已高,却不愿到儿女们生活的长沙、深圳、北京等大城市去,而且坚决不放弃名下的几亩田地,依然劳作不辍.他们的最大骄傲就是把生养的四个儿女都培养上了大学,有了“出息”,而到了需要儿女们赡养的年纪,他们却拒绝来自儿女的义务,继续用自己的双手养活自己.对于他们来说,幸福的底线只有四个字:心里踏实。
在伊朗电影《天堂的孩子》里,主人公小阿里一心只想跑第三名,以拿到梦寐以求的奖品——那双并不漂亮的小鞋子,他想让妹妹每天穿着它,而不是光着脚去上学。
他被别人推倒了又爬起来再跑,情急之下竟然冲到了第一名。
当老师欣喜如狂地祝贺他,主办单位安排大官和他合影时,阿里竟然难过得流下了眼泪.虽然冠军能够得到更丰盛的奖品,却不是阿里最需要的,他不但没有得到原来想要的鞋子,而且连仅剩的一双鞋子也跑坏了.在那个百味杂陈的时刻,也许你会想,能够拥有你最急需的就是最幸福的。
当我们在茫茫红尘中奔走,陷在名与利的泥潭里不能自拔时,蓦然回首,才发现真正的幸福恰恰就在出发的原点,而当初我们却坚信它在更远的远方!
给自己的幸福画一条最浅的底线,我们才会从最平常的日子、最琐碎的事情里品尝到幸福的滋味。
2022—2023学年高一语文分层训练
第八单元 A卷·知识通关练
(150分钟,150分)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深圳市2022年高一月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①近一段时间,“内卷化”成了一个网络热词,被频繁地用于各类社交媒体针对诸多社会热点事件的讨论之中:从对各行各业内日益普遍化的“996”工作模式的声讨,到对高考负担过重与教育资源分配不平等趋势的担忧,甚至到对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周期性危机的批判与解读,“内卷化”一词成了公众对复杂现象进行描述与深入剖析的概念切口。
②然而,同基于内卷化概念的相关讨论方兴未艾的图景相悖的是,人们对内卷化的具体内涵究竟是什么往往不甚明朗。“内卷化”,这一源自文化人类学领域,最初被用作描述社会文化变迁规律与分析经济发展阶段问题的专业词汇,其原义已然在当下的互联网语境中,经由不断的解构与重构延伸出了更多新含义。
③“内卷化”,亦称“过密化”,最初由文化人类学家亚历山大·戈登威泽提出,用于描述社会文化模式的变迁规律,即当一种文化模式进入最终的固定状态时,便逐渐局限于自身内部不断进行复杂化的转变,从而再也无法转化为新的文化形态。而在中国语境下,内卷化概念最初闻名自历史学家杜赞奇对于古代中国经济生活的研究成果中:杜赞奇借用“内卷化”一词描述清代人口爆炸,廉价劳动力过剩,从而无法带动技术革新,使得古代中国的经济形态长期停滞于小农经济阶段的发展状态。其后,历史学家黄宗智在其著作《华北的小农经济与社会变迁》中,将内卷化总结概括为对于“没有发展的增长”的经济状态的描述,由此形成了中国社会科学界对于内卷化定义的共识性理解。由此,中国社会科学领域开始逐渐将内卷化概念延伸至更广泛的研究领域当中,以求借其分析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所存在的各种问题。
④在当下的互联网语境中,内卷化的具体内涵从最初对于社会文化变迁规律与分析经济发展阶段问题的描述,已逐渐产生了演变:对于个体而言,内卷化——无论体现在考生之间的升学竞争当中,还是体现在各行各业内正在日趋普遍化的“996”工作模式当中——更多指代其学习、工作与生活需要投入更多精力与成本,却并不能相应地获得更多回报的“无效努力”的状态;而对于宏观社会而言,诸多个体的内卷化又能够引发整个行业乃至社会为了实现同一个目标,却需要付出同以往相比更多的人力和物力的整体效率下降的状态。
⑤内卷化相关话题的主要参与者,通常是接受过良好教育,受雇于学术机构、金融领域与互联网行业等部门的青年白领群体。一方面,面对社会福利制度尚不健全、就业形势日益严峻等旧问题,以及“996”工作模式的普遍化、社会阶层固化与不平等进一步加剧等新问题,这些群体基于自身晋升困难、劳动权益难以获得保障、暴露于潜在的经济与健康风险却又无力改变,从而不得不继续从事日益常态化的过度劳动的处境,往往可以在内卷化概念对于“没有发展的增长”状态的描述当中取得情感上的共鸣。另一方面,由于高等教育文凭在近年来愈发陷入通货膨胀化的趋势,社会竞争的压力并未伴随着全民教育程度的普遍提高而得到抑制,反而被不断地加剧;在这一背景下,“高学历”标签在就业市场当中所扮演的角色逐渐从锦上添花之物沦为最基本的“敲门砖”,而受过良好教育的青年白领群体,其“身价”同样亦相应地快速贬值。
⑥在此基础上,内卷化所映射出的,由诸多个体的内卷化所引发整个行业乃至社会为了实现同一个目标,却需要付出同以往相比更多的人力和物力的整体效率下降的状态,成为一种足以令人信服的合理解释,并同白领群体们所面临的无奈而迷茫的处境高度契合。
⑦“内卷化”一词的流行,反映出当下大众对于既有社会问题的反思欲望正在逐渐激活,但即便如此,相关讨论仍存在诸多局限之处。一方面,滥用“内卷化”一词对各类相互之间并不存在直接关联的问题进行分析的做法仍略显牵强,即便是在专业的社会科学领域内,面对流变而复杂的现代社会及其林林总总的症结,没有任何单一的概念拥有对其一言以蔽之的能力;另一方面,“内卷化”一词武断而过度的使用往往会导致我们对于复杂问题的理解变得过于简单化。
(摘编自冯皓辰《内卷化:一个学术名词如何赢得考生、社畜和时代的共鸣》)
材料二:
随着经济增速的放缓,人口老龄化加剧,社会阶层开始固化,内卷成了一件越来越普遍的事情,就像卷心菜,始终在原地卷自己,既不会再长高了,也不会再变大了,从此停滞不前。
在整个社会还没有出现新的变化之前,面对这个“内卷化”的时代,我们该如何跳脱出简单的自我重复,没有任何变化和改观的圈层,实现人生的跃迁呢?
首先要做的,不是自怨自艾,而是反思自己当下的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如此,你才能开启自我成长、自我进化,避免被卷入无效的低水平重复中。成长的过程中,最重要的就是要去实践,去行动。换句话说,你需要一步一步地去行动,去试错,然后通过这个过程中的思考,来对行动的方向和节奏进行调整。就像你要学游泳,不是先去找一本游泳的书,而是先下水去试着感知水的属性,然后在练习的过程中不断反思自己的动作哪里做对了,哪里做错了,进而去调整游泳的动作,这样才能够真正地学会游泳。所以,认知升级的最重要的工具就是行动中的反思。之所以行动中的反思可以对抗“内卷”,是因为在内卷化的时代,我们会倾向于在舒适区里画地为牢,虽然看起来很努力,但却并没有什么用。而行动中反思,不仅要求我们通过行动来获取认知,并且要在行动中去反思自己获得的认知,去伪存真,改良我们的行动,然后真正地让我们的认知升级。只有你获得了人与人之间认知上的差异,你才有可能避免卷入一场毫无意义的人为竞争,进而在生活中做出正确的选择。
很多人的内卷,来自从众,完全没有认识到自己真正的价值所在,更分不清自己人生里的轻重缓急。就像别人加班了,你也一头扎进去加班,别人家的小孩练琴了,你也要给自己家的小孩报班,结果就进入了内卷化的陷阱。爱因斯坦曾说,这个层次的问题,很难靠这个层次的思考来解决。这其实就是一个升维解决问题的过程,而这个过程其实就是一个创新的过程。改变自身看问题的视角,提升自己的思维层次,拓展出新的人生视角,发掘出一个全新的人生格局,你才有机会跳脱出内卷化的生活,从自身真正的价值观出发,打破低效的自我重复,避免无效的竞争,完成人生的破局。
“内卷”的一个特点是僵化,我们待在原有的圈层里,看似在不断努力不断精进,其实都是一些无效的自我重复。在生活的各种“内卷化”之下,我们中的很多人会失去工作和生活的热情,感觉人生无趣无聊。这时候,超越“内卷”的关键,就是创新,通过找到新的人生赛道,拓展自身能力圈,从而走出当下的囚徒困境,获得再次发展。
(摘编自《“内卷化”的时代,我们该如何实现人生跃迁?》)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文化人类学家戈登威泽指出,一种文化模式发展到瓶颈期时,自身内部难以产生新的文化形态。
B.近年来,随着对内卷化的热议,这一词语成了大众对一切复杂现象进行描述与剖析的入口。
C.清代时期中国的经济形态长期停滞于小农经济阶段的发展状态,所以廉价劳动力过剩,从而无法带动技术革新。
D.历史学家黄宗智对“没有发展的增长”的经济状态的描述,促进了中国社会科学界对于内卷化定义的共识性理解。
答案 D
解析 A项“自身内部难以产生新的文化形态”错,材料一第③段说“便逐渐局限于自身内部不断进行复杂化的转变,从而再也无法转化为新的文化形态”,应是这种文化无法转化为新的文化形态,不是自身内部难以产生新的文化形态。B项“对一切复杂现象”错,根据材料一第①段“‘内卷化’一词成了公众对复杂现象进行描述与深入剖析的概念切口”可知,是“复杂现象”,不是“一切复杂现象”,选项说法过于绝对。C项说法有误,材料一第③段说“廉价劳动力过剩,从而无法带动技术革新,使得古代中国的经济形态长期停滞于小农经济阶段的发展状态”,选项因果倒置。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内卷化”本来是一个专业化的概念,但是在现在互联网的讨论中其含义也发生了一些变化。
B.面对这个“内卷化”越来越明显的时代,我们唯一能做的就是提高认知能力,让自己的认知升级。
C.内卷的特点是僵化,所以很多人的内卷来自随波逐流,看似在不断努力精进,实际都是一些无效的自我重复。
D.作为内卷化相关话题的主要参与者,往往能在内卷化概念对于“没有发展的增长”状态的描述当中得到情感上的共鸣。
答案 B
解析 “唯一能做的”错,根据材料二第三段“而行动中反思,不仅要求我们通过行动来获取认知,并且要在行动中去反思自己获得的认知”可知,我们能做的除了提高认知能力,还要在行动中反思。
3.根据材料二的观点,下列各项中符合内卷化效应的一项是(3分)( )
A.王阳是名牌大学毕业生,毕业后三年换了六份工作,每次刚熟悉工作就离职,下次重新开始。
B.图书管理员李老师已工作十几年,经常有研究成果发表,但一直没有升职。
C.老张近二十年在城里打工,长期在某家公司做保安,一直没有什么改变。
D.刘阿姨抱怨丈夫张先生性格固执,一起过了几十年,经常督促他,也没有什么改变。
答案 C
解析 根据材料二提炼关键句“就像卷心菜,始终在原地卷自己,既不会再长高了,也不会再变大了,从此停滞不前”“简单的自我重复”“没有任何变化和改观的圈层”,这些都是内卷化效应。A项王阳每次刚熟悉工作就离职,一直在挑战自我,不符合内卷化效应。B项李老师经常有新的研究成果,没有停滞不前,不符合内卷化效应。C项老张长期做保安,一直没有改变,是“简单的自我重复”,符合内卷化效应。D项刘阿姨经常督促丈夫,丈夫的性格也没有改变,不是属于“卷自己”,不符合内卷化效应。
4.材料一第⑤段中,作者所述理由的两个方面能否互换?请说明理由。(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可以互换。(1)第一方面从社会角度阐述白领群体是内卷化话题的参与者的原因;第二方面从白领群体自身学历通货膨胀导致内卷化现象分析。(2)由点及面,由一个群体到整个社会的角度变化分析更符合人们的认知规律。
5.根据以上材料,谈谈现代年轻人应该如何应对当下的“内卷”现象。(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在行动中的反思,改良我们的行动,让我们的认知升级。(2)提升自己的思维层次,拓展出新的人生视角,发掘出一个全新的人生格局。(3)不断创新,通过找到新的人生赛道,拓展自身能力圈,从而走出当下的囚徒困境,获得再次发展。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2021·诸暨中学高一检测)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感 悟 春 天
朱国良
①江南的春天,总是在淅淅沥沥的春雨中悄悄来临的,“杏花春雨江南”,这是上了名诗之页的。数落我经历的几十个春天,总是乍暖还寒,反反复复需要冲破凛冽的西风和反攻的寒潮才降临人间。因此春光很金贵,春色也往往只能在雨中窥视,总在不经意中,只一眨眼,便进入了初夏的境地了,常常令人生出春光难觅的感慨。
②珍爱春天,是热爱生活的一种执着,这也是对照冬天的岁月,有比较、有鉴别的一种实际行动。虽然说,冬天的寒冷对于世界,是净化、是考验、是生命的再生前提和生活的新生要素。这也是一种反衬和折射:没有坚冰,谁去认可红梅的烂漫?没有白雪,谁去判定青松的高洁?没有严寒,谁去仰视乔木的耸立?但是那似乎是哲学的命题和诗人的想象。只有春天才是大众的,才是为伟人和凡人、诗人和农人共同承认和赞美的。
③谁不承认春天是美好的?“遇物尽欣欣,爱春非独我”,诗人白居易就是这样说的。翻翻一部唐诗吧,那里面尽有李白、杜牧、韩愈、李贺对春的感慨。摆着道学面孔的人物,是不是不咏唱春天呢?北宋理学家程颢写下了《春日偶成》,还成了选本《千家诗》的第一首。朱熹更是有名的“老夫子”,他面对朗朗春光,盈盈春意,也唱了“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的《春日》诗。和尚是讲究四大皆空的佛门子弟,也不能不被春天打动“凡心”。宋朝的志南和尚写下了这样的名句:“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在中国的古诗中,可以看出诗人们从各个角度歌唱春天,从春风、春水、春雨、春草、春柳、春鸟、春山、春游、春宵、春眠等来尽情歌唱,进而从欣赏春天写到珍惜春光。
④品味春色、目送春鸟、沐浴春风,可以感召人性、感受浮生、感叹世事、感谢生活。这可以说是中外一致,概莫能外的。“闺中少妇不曾愁,春日凝妆上翠楼。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如果说这位生在封建时代的女子奈何不了这种生活,从一缕春色中感悟到人伦之乐才是大乐,那么现代的那位美国哲人桑塔耶那则更是出奇,甘愿被春天俘虏。这先生长期在哈佛教书,50岁那年,春日的一天在讲台上,偶有知更鸟飞来,立在窗格子上,他注意到了,感受到又一个春天的到来。他回过头来,向学生们说:“我与阳春有约!”冲出教室,开始了他云游欧洲大陆之行。
⑤生命四季,是我们每个人都共有的,而春天更能开启人们的感情之源、心灵之泉。英国诗人拜伦有一年春天看见一位盲人在沿街乞讨,旁边还有一个牌子写着八个字:“自幼失明,沿街乞讨。”但盆中只有稀稀落落几个钱。拜伦同情之下,马上给他改了八个字:“春天来了,我看不见!”哪里还有比看不见春天更痛苦的呢!路人一见之下,纷纷给予施舍。这是文字的力量,更是春天的魅力!难怪首次在甲骨文里露面的形声字就是“春”,难怪古人殷殷切切地寄语他的友人“此行江南去,千万和春住”。居住在大观园中的湘云更是大声疾呼:“且住,且住!莫使春光别去!”可是事实上春光难永驻,有来必有去,谁也挡不住“流水落花春去也”的结局。不管是落花有意,还是流水无情,都表现了时间之易逝的自然迹象,但是精神上的青春,意志里的春色,进取中的春光,则当常驻于有志人和奋斗者的岁月年华里!
6.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作者认为“春光很金贵”是因为春“总是乍暖还寒,反反复复需要冲破凛冽的西风和反攻的寒潮才降临人间”。
B.“只有春天才是大众的,才是为伟人和凡人、诗人和农人共同承认和赞美的”是因为在春天的怀抱里,不论什么样的身份和地位,人人都能尽享春天带来的欢乐。
C.“这可以说是中外一致”中的“这”是指品味春色、目送春鸟、沐浴春风,可以感召人性、感受浮生、感叹世事、感谢生活。
D.第④段中所引诗句中的“悔”字表现了怀春思夫的女子内心的压抑和无奈,段尾的“冲”字则充分显示出了桑塔耶那的草率与放荡不羁。
【答案】D
【解析】“草率与放荡不羁”错误,联系语境,应理解为显示出其自由奔放的内心世界和性格特征。
7.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在开篇作者引用“杏花春雨江南”的诗句,把读者带入江南春天蒙蒙细雨、缕缕花香的美妙意境之中,为后文的抒情议论做好铺垫。
B.第②段“但是那似乎是哲学的命题和诗人的想象”一句,“那”指代对冬天“有比较、有鉴别”的哲理的分析,对事物“反衬和折射”出的品质。
C.第②段中的三个反问句,运用了反衬和比喻的手法,突出春天到来之不易。
D.作者在文中引用大量事例,从古今中外不同角度,揭示春天的品质内涵,激励人们在人生岁月里永远珍爱美好的春天。
【答案】C
【解析】没有运用比喻的手法。
8.作者引用大量诗句丰富思想内容,第③段中这一特点尤为突出,请概括说明本段大量引用诗句的作用。(4分)
答:
【答案】突出表现只有春天才是大众的,人们从各个角度歌唱春天,进而从欣赏春天、珍惜春光这一中心说明赞美春天的普遍性,使文章更具文采。
9.结合全文内容,概括说明作者从春天那里获得的感悟。(5分)
答:
【答案】①春天美好,要享受春天,享受生活;②春光易逝,春色难觅,要珍爱春天,珍爱生活;③春光动人却难以永驻,要积极进取,永葆青春。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浙江台州市书生中学2022高一上学期开学检测)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劝学》
荀子
君子曰:学不可以已。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南方有鸟焉,名曰蒙鸠,以羽为巢,而编之以发,系之苇苕,风至苕折,卵破子死。巢非不完也,所系者然也。西方有木焉,名曰射干,茎长四寸,生于高山之上,而临百仞之渊,木茎非能长也,所立者然也。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兰槐之根是为芷其渐之滫,君子不近庶人不服其质非不美也所渐者然也。故君子居必择乡,游必就士,所以防邪辟而近中正也。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兰槐之根是为芷/其渐之/君子不近/远人不服/其质非不美也/所渐者然也。
B. 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兰槐之根/是为芷其渐之/君子不近远人/不服其质非不美也/所渐者然也。
C. 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兰槐之根是为芷/其渐之/君子不近/远人不服/其质非不美也/所渐者然也。
D. 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兰槐之根/是为芷/其渐之/君子不近远人/不服其质非不美也/所渐者然也。
【答案】A
【解析】句意:蓬草长在麻地里,不用扶持也能挺立住,白沙混进了黑土里,就再不能变白了。兰槐的根叫香艾,一旦浸入臭水里,君子下人都会避之不及,不是艾本身不香,而是被浸泡臭了。“蓬生麻中”是“蓬生(于)麻中”的省略句,中间不能断开,排除CD;“兰槐之根”作“是为芷”的主语,中间不能断开,排除B。
11. 下列对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劝学》作者是荀子,名况,字卿,战国末期赵国人,先秦儒家学派最后代表。
B. “金就砺则利”中的“金”代指金属制的刀斧等。
C. 与孟子的“性善论”相对,荀子提出“性恶论”,认为人的本性是“恶”。
D. 《诗》《书》指《诗经》和《尚书》,与《礼》《易》《春秋》并称为道家“五经”。
【答案】D
【解析】D.“并称为道家‘五经’”错误,应该是并称为儒家“五经”。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课文首先提出“学不可以已”这个观点,足见学习的意义重大。
B. 课文第2段连用了五个比喻论述学习的重大意义。
C. 课文第5段论述学习的方法和态度,强调要逐步积累,坚持不懈,专心致志。
D. 文章条理清晰,论述严密,全文围绕“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展开论述。
【答案】 D
【解析】D.“全文围绕‘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展开论述”错误,全文是围绕“君子曰:学不可以已”展开论述的。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2)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答案】
(1)君子广博地学习并且每天检验反省自己,那么他就会智慧明达而且行为没有过失了。
(2)如果刻几下就停下来了,那么腐朽的木头也刻不断;如果不停地刻下去,那么金石也能雕刻成功。
【解析】
(1)“博学”,广泛地学习;“日”,名词作状语,每天;“省”,反省;“知”,通“智”,智慧。
(2)“锲”,雕刻;“舍”,停下来;“镂”,雕刻。
14.《劝学》第二段中运用的几个比喻在意义上有何内在联系?
【明确】这一段作者用了五个比喻。第一个比喻“青出于蓝”和第二个比喻“冰寒于水”,是说明事物经过一定的变化,可以提高自己。第三个比喻“直木为轮”说明事物经过一定的变化,还可以改变原来的状态。这样,三个比喻分了两层意思。作者在这一基础上,用“故”归纳上文,又用了“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两个比喻作为事例,进而推论出人必须通过学习和参省才能达到“知明而行无过”的境界。后面两个比喻并列说明:肯下功夫,必见成效。
参考译文:
君子说:学习是不可以停止的。
靛青是从蓝草里提取的,可是比蓝草的颜色更深;冰是水凝结而成的,却比水还要寒冷。木材直得符合拉直的墨线,用煣的工艺把它制成车轮,那么木材的弯度就合乎圆的标准了。即使又被风吹日晒而干枯了,木材也不会再挺直,是因为经过加工使它成为这样的。所以木材用墨线量过再经辅具加工就能取直,刀剑在磨刀石上磨过就能变得锋利,君子广博地学习并且每天检验反省自己,那么他就会智慧明达而且行为没有过失了。
我曾经整天思索,却不如片刻学到的知识多;我曾经踮起脚远望,却不如登到高处看得广阔。登到高处招手,胳膊没有加长,可是别人在远处也能看见;顺着风呼叫,声音没有变得洪亮,可是听的人在远处也能听得很清楚。借助车马的人,并不是脚走得快,却可以达到千里之外;借助舟船的人,并不善于游泳,却可以横渡江河。君子的资质秉性跟一般人没有不同,只是君子善于借助外物罢了。
南方有一种叫“蒙鸠”的鸟,用羽毛作窝,还用毛发把窝编结起来,把窝系在嫩芦苇的花穗上,风一吹苇穗折断,鸟窝就坠落了,鸟蛋全部摔烂。不是窝没编好,而是不该系在芦苇上面。西方有种叫“射干”的草,只有四寸高,生长在高山之上,却能俯瞰百里之遥,不是草能长高,而是因为它长在了高山之巅。蓬草长在麻地里,不用扶持也能挺立住,白沙混进了黑土里,就再不能变白了。兰槐的根叫香艾,一旦浸入臭水里,君子下人都会避之不及,不是艾本身不香,而是被浸泡臭了。所以君子居住要选择好的环境,出游必定要接近有学问品行的人,才能够防微杜渐保其中庸正直。
堆积土石成了高山,风雨从这里兴起;汇积水流成为深渊,蛟龙从这儿产生;积累善行养成高尚的道德,精神得到提升,圣人的心境由此具备。……;不积累细小的水流,就没有办法汇成江河大海。骏马一次跨跃,也不足十步远;劣马连走十天(也能走很远),它的成功在于不停止。如果刻几下就停下来了,那么腐朽的木头也刻不断;如果不停地刻下去,那么金石也能雕刻成功。蚯蚓没有锐利的爪子和牙齿,也没有强健的筋骨,却能向上吃到泥土,向下喝到地下的泉水,这是由于它用心专一。螃蟹有六条腿,两个蟹钳,但是没有蛇、鳝的洞穴它就无处藏身,这是因为它用心浮躁。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衡阳市2021年高一月考)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15~16题。
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题松汀驿①
张祜
山色远含空,苍茫泽国②东。
海明先见日,江白迥闻风。
鸟道高原去,人烟小径通。
那知旧遗逸③,不在五湖中。
【注】①这是诗人到太湖拜访朋友,在湖畔的松汀驿落脚时,题在壁上的诗。②泽国:形容水多的地方。这里指太湖及吴中一带。③旧遗逸:旧日的隐逸之士。这里指遗世独立的老朋友。
15.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首句中的“含”有“包含连接”之意,首联写无边的山色远连天空,诗人目之所及都笼罩在傍晚苍茫的烟波之中。
B.诗歌颔联主要描绘了诗人站在松汀驿上见到的一幅东海日出、白浪汹涌的画面,营造了雄浑、壮阔的意境。
C.诗歌前六句侧重写实,最后两句写诗人的心理活动,属于虚写,虚实结合,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的空间和余味。
D.全诗描写了山、水、日、小径等极具江南水乡特色的景物,达到了景与神会、情景交融的艺术效果。
【答案】15.A
【解析】
A项,“诗人目之所及都笼罩在傍晚苍茫的烟波之中”理解有误,从后面的诗句“海明先见日”看,应是清晨之景。
16.诗歌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
【答案】①前六句通过对山色、水光、日出、山间险峻的羊肠小道等的描写,表达了诗人对松汀驿美景的喜爱之情;②最后两句写未遇见隐居旧友,表达了诗人的遗憾之情。
【解析】诗歌前六句借景抒情,借助“山色远含空”即山色、水光(泽国)、日出(海日)、羊肠小道(鸟道)、人烟等意象,这些江南水乡的特有景物构成了一幅气象壮阔、风光明丽的风景画,表达了诗人对松汀驿美景的喜爱之情。最后两句 “那知旧遗逸,不在五湖中”,通过写未遇见“旧遗逸的”隐居旧友,“不在”一词表达了诗人访友未遇的遗憾之情。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原创)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韩愈在《师说》中针对“士大夫之族”耻于从师的现象,以“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来分析士大夫的心理,这种心理使得从师学习的风尚难以恢复。
(2)《荀子·劝学》中指出:“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这与韩愈《师说》中“_________,_________”的观点是相同的。
(3)韩愈在《师说》中谈及择师标准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位卑则足羞 官盛则近谀
(2)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 师不必贤于弟子
(3)道之所存 师之所存也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依据2022新高题型改编)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
苏轼一生并未退隐,也从未真正“归田”,( ),却比前人任何口头上或事实上的“退隐”“遁世”要更深刻,更沉重。正是这种对整体人生的空幻、淡漠感,求超脱而未能,欲排遣反戏谑,使苏轼奉儒家而出入佛老,谈世事而颇作玄思;于是,________,初无定质,嬉笑怒骂,皆成文章。苏轼在美学上追求的是一种朴质无华、平淡自然的情趣韵味,一种退避社会、厌弃世间的人生理想和生活态度,反对________和装饰雕琢,并把这一切提到某种透彻了悟的哲理高度。无怪乎在古今诗人中,就只有陶渊明最合苏轼的标准了。只有“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的陶渊明,才是苏轼所愿顶礼膜拜的对象。终唐之世,陶诗并不显赫,甚至也未受李、杜重视。直到苏轼这里,才被抬高到独一无二的地步。苏轼发现了在极平淡朴质的形象意境中陶诗所表达出来的美,看作人生的真谛,艺术的极峰。千年以来,陶诗就一直以这种苏化的面目流传着。
尽管苏轼不断地进行自我安慰,时时流露出________的“乐观”情绪,“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但其中总深深地埋藏着某种要求彻底解脱的出世意念。无怪乎朱熹、王船山不喜欢苏轼,他们都感受到苏轼这一套对当时的社会秩序具有潜在的破坏性。
18.依次在文中横线上填入恰当的成语。(3分)
答案 行云流水 矫揉造作 随遇而安
解析 第一空,行云流水:飘浮的云,流动的水,形容诗文、书画、歌唱等自然流畅。结合“初无定质,嬉笑怒骂,皆成文章”分析,语境主要讲创作,应选用“行云流水”。第二空,矫揉造作:形容过分做作,极不自然。结合“反对”“装饰雕琢,并把这一切提到某种透彻了悟的哲理高度”分析,语境指反对不自然的,应选用“矫揉造作”。第三空,,随遇而安:能适应各种环境,在任何环境中都能满足。结合“乐观情绪”分析,应选用“随遇而安”。
19.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他的诗文表达出那种人生空漠之感
B.但他那种人生空漠之感是通过诗文所表达出来的
C.但他通过诗文表达出那种人生空漠之感
D.但他通过诗文所表达出来的那种人生空漠之感
答案 D
解析 结合上文“苏轼一生并未退隐,也从未真正‘归田’”和下文“却比前人任何口头上或事实上的‘退隐’‘遁世’要更深刻,更沉重”分析,此处话题应为“人生空漠之感”,排除A、C两项;结合下文可知话题重点是“人生空漠之感”,而不是强调其表达方式,据此排除B。
20.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苏轼发现了在极平淡朴质的形象意境中陶诗所表达出来的美,把它看作人生的真谛,艺术的极峰。
B.苏轼发现了陶诗在极平淡朴质的形象意境中所表达出来的美,把它看作人生的真谛,艺术的极峰。
C.苏轼发现了陶诗在极平淡朴质的形象意境中所表达出来的美,是人生的真谛,艺术的极峰。
D.苏轼发现了陶诗在极平淡朴质的形象意境中表达出了美,被看作人生的真谛,艺术的极峰
答案 B
解析 画横线句共有两处语病:一是语序不当,“陶诗”应放在“在极平淡朴质”前;二是结构混乱,“人生的真谛,艺术的极峰”应是指“所表达出来的美”,前一句主语为“苏轼”,保持主语一致,后一句改为“把它看作人生的真谛,艺术的极峰”即可。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2题。
历代的文学作品,与其说是艺术实践,__①__,宋代大文豪苏轼的《卜算子·缺月挂疏桐》为人熟知,这首词是苏轼初贬黄州时所作,作者借月夜孤鸿既表现了内心深处的幽独、寂寥,也表达了孤高自许、蔑视流俗的心境。艺术追求上的旨趣淡远、含蓄蕴藉与人格上的追求的本真高洁交融在创作中,使艺术追求与人格信仰完美地融合。如果没有深厚的艺术修养则无法呈现这种审美人格。
魏晋风度能永远地让人铭记,这和那个时期人物磊落坦荡的心胸息息相关。王羲之堪称这方面的代表。《世说新语》记载,郗太傅派人向王丞相家求女婿,__②__,唯有王羲之“坦腹卧,如不闻”,却获郗太傅赞赏,把女儿嫁给他,这也是“东床快婿”一词的来源。它启示我们,无论生活的境遇如何,呈现出本真的生命状态,表现出磊落坦荡的心胸,也许会拥有高出俗流的人格。
21.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6分)
答案 ①倒不如说是“审美人格”的构建(关键词:倒不如、审美人格) ②王家男儿们个个表现矜持
解析 第一处和前面的连词“与其说”相搭配的连词为“倒不如说”,而后文强调的是身后的艺术修养对构建审美人格的重要性,所以第一处可填“倒不如说是审美人格的构建”。第二处通过后文“唯有王羲之‘坦腹卧,如不闻’”可知,这里应填王家的其他男儿们的所作所为,王家其他男儿们和王羲之的率性形成对比,所以第二处可填“王家男儿们个个表现矜持”。
22.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可改写为:“创作中,艺术与人格上的高雅追求完美融合。”从语意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但原文表达效果更好,为什么?(5分)
答案 ①原句中用“旨趣淡远”“含蓄蕴藉”“本真高洁”等词语描述艺术追求与人格追求的具体内容,突出强调两者完美相融之处;②艺术追求上与人格上的追求两句句式对称,“淡远”“蕴藉”等词语用词典雅,富有文采,与全文风格和谐统一。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作家史铁生曾写道:“生病的经验是一步步懂得满足。发烧了,才知道不发烧的日子多么清 爽。咳嗽了,才体会不咳嗽的嗓子多么安详。刚坐上轮椅时,我老想,不能直立行走岂不把人 的特点搞丢了?便觉天昏地暗,等又生出褥疮,一连数日只能歪七扭八地躺着,才看见端坐的 日子其实多么晴朗。后来又患尿毒症,经常昏昏然不能思想,就更加怀恋起往日时光。
终于醒悟:其实每时每刻我们都是幸运的,任何灾难前面都可能再加上一个‘更’字。”
要求: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 得抄袭:不少于 800 字
【写作指导】
本题考查材料作文的写作能力。材料作文的审题:第一步,读懂材料,抓住主旨。首先要注意材料的特点:单则材料要从整体上把握其主旨;多则材料应弄清它们的异同,从而把握中心;比喻性材料要理解其比喻意义;含哲理性寓言材料,要把握其寓意。所谓抓住主旨(即材料的意向倾向和感情倾向)。第二步,选择角度,准确立意主旨单一的材料据材料立意即可。蕴涵丰富的材料,可从多角度立意,即发散思维多向立意。
一般说来,一则材料至少可从肯定与否定两个角度审视:“一事多人”的材料,有几个“人”往往就有几个审视角度;“一事多因”的材料,有几个“因”往往就有几个审视角度。一个事件,针对其背景、写作目的的不同,就产生了几个不同的审视角度。
【审题与立意】
材料是史铁生的一段话,立意时注意抓住话语的含义,第一段列举具体的事例,最后点明句子的中心“其实每时每刻我们都是幸运的,任何灾难前面都可能再加上一个‘更’字”,由此提出重点的词语“每时每刻我们都是幸运的”,由此可以立意为“珍惜当下”“懂得知足”等,行文时可以有个人到国家,珍惜国家取得成绩,进而上升到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四个自信的高度,会让文章深刻。行文时注意先明确自己的观点,然后现实论述,做到论据充分,结构严谨。
【例文展示】
幸福的底线
“你幸福吗?”
我用这句话去问所有熟悉的朋友和同事,他们的表现大同小异:先愣怔一下,接着紧锁眉头,沉思半晌,然后点头复摇头,最后未置可否地笑一笑,匆匆离去;也有的不答反问:“您幸福吗?”
“我很幸福呀。”我女儿说,“我在学校有老师爱着,有书读着,在家里有爸妈疼着,有电脑玩儿着,所以我感到我很幸福。”
“你觉得爸爸幸福吗?”
“您当然幸福了。您看,您有女儿宠着,有我妈守着,有班儿上着,有工资奖金发着,大名儿还能经常上一上报纸杂志,最重要的是还有那么多天南地北的朋友,您都幸福到天上去了……”
女儿掰着手指如数家珍,而我的思绪早已倏然飞散。
我想到了很小的时候听过的渔夫的故事。我想说的是,也许渔夫心中的幸福底线,仅仅是能满足现实的心理需求:我快乐,所以我幸福.就是这样.“知足者长乐”和“不知足者长乐”并无丝毫的相悖,只不过双方立论的幸福底线不同罢了。
我的父母至今仍生活在河南老家的偏远村庄里。虽然两位老人都年事已高,却不愿到儿女们生活的长沙、深圳、北京等大城市去,而且坚决不放弃名下的几亩田地,依然劳作不辍.他们的最大骄傲就是把生养的四个儿女都培养上了大学,有了“出息”,而到了需要儿女们赡养的年纪,他们却拒绝来自儿女的义务,继续用自己的双手养活自己.对于他们来说,幸福的底线只有四个字:心里踏实。
在伊朗电影《天堂的孩子》里,主人公小阿里一心只想跑第三名,以拿到梦寐以求的奖品——那双并不漂亮的小鞋子,他想让妹妹每天穿着它,而不是光着脚去上学。
他被别人推倒了又爬起来再跑,情急之下竟然冲到了第一名。
当老师欣喜如狂地祝贺他,主办单位安排大官和他合影时,阿里竟然难过得流下了眼泪.虽然冠军能够得到更丰盛的奖品,却不是阿里最需要的,他不但没有得到原来想要的鞋子,而且连仅剩的一双鞋子也跑坏了.在那个百味杂陈的时刻,也许你会想,能够拥有你最急需的就是最幸福的。
当我们在茫茫红尘中奔走,陷在名与利的泥潭里不能自拔时,蓦然回首,才发现真正的幸福恰恰就在出发的原点,而当初我们却坚信它在更远的远方!
给自己的幸福画一条最浅的底线,我们才会从最平常的日子、最琐碎的事情里品尝到幸福的滋味。
相关资料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