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一单元综合练习题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展开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综合练习题
一、积累与运用
1.下列词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
A.绝壁 膝盖 脑怒 欺侮
B.困惑 挑剔 胆祛 委曲
C.叛徒 诚肯 鉴别 宛转
D.惊异 鞠躬 奖励 家眷
2.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归省(xǐng) 麋子(mí) 羁绊(jī) 恬静(tián)
B.纨绔(wán) 蕴藻(zāo) 行辈(háng) 闭塞(sāi)
C.分量(fèn) 冗杂(rǒng) 撺掇(cuān) 踱步(duó)
D.亢奋(kàng) 静穆(mù) 蓦然(mù) 斡旋(wò)
3.关于课文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社戏》一文作者以饱含深情的笔触,写出了“我”十一二岁时在平桥村夜航到赵庄看社戏的一段生活经历。
B.《安塞腰鼓》中“好一个安塞腰鼓!”出现三次,形成一唱三叹、回环往复的气势,推动情节和情绪向高潮发展,还提示了文章的内容层次;“好一个”抒发了对安塞腰鼓的赞美之情,可以说是文章的抒情线索。
C.《回延安》用陕北民歌“信天游”的形式写成,使用了富有地方色彩的词语,展现出浓郁的陕北风情。
D.《灯笼》一文作者以小说的自由笔法,抒写了他关于灯笼的一些记忆,从不同方面表达了灯笼对于他乃至民族的重要意义。
4.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通过阅读中国建筑类文章,使我感受到了前人的非凡智慧和杰出创造力。
B.也许是因为杜小康太困了的缘故,杜雍和居然没有能够将他叫醒。
C.日常聊天时的讲述也要注意内容合适和言语得体,避免不要引起误解。
D.一个人是否真正有教养,首先要看他在自己家里、在亲属之间的表现。
5.班级拟开展以“关爱弱者”为主题的实践活动,请你参与并完成下列任务。
(1)开展一次“向孤寡老人献爱心”的活动,请你为活动拟写一条宣传标语,号召大家积极参与。
(2)组织一次“爱心助学”活动,帮助贫困山区的学校建一个“爱心图书馆”。作为本次活动志愿者,请你向全班同学作一次捐书动员。(40字左右)
(3)针对社会上出现的做好事反遭诬陷的现象,如救助被撞倒的老人,却遭到讹诈,“见危不扶”“见死不救”屡见报端。对此,你怎么看?
二、现代文阅读
(一)阅读下面的选文,回答小题。
①我的很重的心忽而轻松了,身体也似乎舒展到说不出的大。一出门,便望见月下的平桥内泊着一只白篷的航船,大家跳下船,双喜拔前篙,阿发拔后篙,年幼的都陪我坐在舱中,较大的聚在船尾。母亲送出来吩咐“要小心”的时候,我们已经点开船,在桥石上一磕,退后几尺,即又上前出了桥。于是架起两支橹,一支两人,一里一换,有说笑的,有嚷的,夹着潺潺的船头激水的声音,在左右都是碧绿的豆麦田地的河流中,飞一般径向赵庄前进了。
②两岸的豆麦和河底的水草所发散出来的清香,央杂在水气中扑面的吹来:月色便朦胧在这水气里。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地向船尾跑去了,但我却还以为船慢。他们换了四回手,渐望见依稀的赵庄,而且似乎听到歌吹了,还有几点火,料想便是戏台,但或者也许是渔火。
③那声音大概是横笛,宛转,悠扬,使我的心也沉静,然而又自失起来,觉得要和他弥散在含着豆麦蕴藻之香的夜气里。
6.请用一个四字短语为选文拟个标题。
7.结合语境,赏析句子中加点字的表达效果。
我们已经点开船,在桥石上一磕,退后几尺,即又上前出了桥。
8.请选出下列对选文内容理解分析有误的一项( )
A.“身体也似乎舒展到说不出的大”一句运用夸张手法,形象地表明了“我”心情之好。
B.“年幼的都陪我坐在舱中,较大的聚在船尾。”一句写出了水乡少年们的善良、友好。
C.山“向船尾跑去”句化静为动,写出了船速之快,也写出了“我”悠然轻松的心情。
D.选文分别从视觉、嗅觉、听觉等多种感官角度描绘了江南水乡的美丽迷人的景色。
(二)阅读《安塞腰鼓》选文,完成下面小题。
①但是:
②看!——
③一捶起来就发狠了,忘情了,没命了!百十个斜背响鼓的后生,如百十块被强震不断击起的石头,狂舞在你的面前。骤雨一样,_________;旋风一样,_________;乱蛙一样,_________;斗虎一样,_________。黄土高原上,爆出一场多么壮阔、多么豪放、多么火烈的舞蹈哇一一安塞腰鼓!
④这腰鼓,使冰冷的空气立即变得燥热了,使恬静的阳光立即变得飞溅了,使困倦的世界立即变得亢奋了。
⑤使人想起:落日照大旗,马鸣风萧萧!
⑥使人想起:千里的雷声万里的闪!
⑦使人想起:晦暗了又明晰,明晰了又晦暗,尔后最终永远明晰了的大彻大悟!
⑧容不得束缚,容不得羁绊,容不得闭塞。是挣脱了、冲破了、撞开了的那么一股劲!
⑨好一个安塞腰鼓!
9.请选出填入第③段画线处最恰当的句子排列顺序。( )
骤雨一样,_________;旋风一样,_________;乱蛙一样,_________;斗虎一样,_________。
①是强健的风姿 ②是急促的鼓点 ③是闪射的瞳仁 ④是飞扬的流苏 ⑤是蹦跳的脚步
A.②⑤①③④ B.⑤②③④① C.④②⑤③① D.②④⑤③①
10.安塞腰鼓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读完选段你感受到安塞腰鼓哪些特有的美?
(三)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问题。
市声拾趣
张恨水
①我也走过不少的南北码头,所听到的小贩吆唤声,没有任何一地能赛过北平的。
②北平小贩的吆唤声,复杂而谐和,无论其是昼是夜,是寒是暑,都能给予听者一种深刻的印象,虽然这里面有部分是极简单的,如“羊头肉”“肥卤鸡”之类。可是他们能在声调上,助字句之不足。至于字句多的,那一份优美,就举不胜举,有的简直是一首歌谣,例如夏天卖冰酪的,他在胡同的绿槐荫下,歇着红木漆的担子,手扶了扁担,吆唤着道:“冰琪林,雪花酪,桂花糖,搁的多,又甜又凉又解渴。”这就让人听着感到趣味了。又像秋冬卖大花生的,他喊着:“落花生,香来个脆啦,芝麻酱的味儿啦。”这就含有一种幽默感了。
③也许是我们有点主观,我们在北平住久了的人,总觉得北平小贩的吆唤声,很能和环境适合,情调非常之美。如现在是冬天,我们就说冬季了,当早上的时候,黄黄的太阳,穿过院树落叶的枯条,晒在人家的粉墙上,胡同的犄角儿上,兀自堆着大大小小的残雪。这里很少行人,有两三个小学生背着书包上学,于是有辆平头车子,推着一个木火桶,上面烤了大大小小二三十个白薯,歇在胡同中间。小贩穿了件老羊毛背心儿,腰上来了条板带,两手插在背心里,喷着两条如云的白气,站在车把里叫道:“A噢……热啦……烤白薯啦……又甜又粉,栗子味。”当你早上在大门外一站,感到又冷又饿的时候,你就会因这种引诱,要买他几大枚白薯吃。
④在北平住家稍久的人,都有这么一种感觉,卖硬面饽饽的人极为可怜,因为他总是在深夜里出来的。当那万籁俱寂、漫天风雪的时候,屋子外的寒气,像尖刀那般割人。这位小贩,却在胡同遥远的深处,发出那漫长的声音:“硬面……饽饽哟……”我们在暖温的屋子里,听了这声音,觉得既凄凉,又惨厉,像深夜钟声那样动人,你不能不对穷苦者给予一个充分的同情。
⑤其实,市声的大部分,都是给人一种喜悦的,不然,它也就不能吸引人了。例如:炎夏日子,卖甜瓜的,他这样一串的吆唤着:“B哦!吃啦,甜来一个脆,又香又凉冰琪林的味儿。吃啦,嫩藕似的青脆甜瓜啦!”在碧槐高处一蝉吟的当儿,这吆唤是够刺激人的。因此,市声刺激,北平人是有着趣味的存在,小孩子就喜欢学,甚至借此凑出许多趣话。例如卖馄饨的,他吆喝着第一句是“馄饨开锅”。声音洪亮,极像大花脸喝倒板,于是他们就用纯土音编了一篇戏词来唱;“馄饨开锅……自己称面自己和,自己剁馅自己包,虾米香菜又白饶。吆唤了半天,一个子儿没卖着,没留神丢了我两把勺。”因此,也可以想到北平人对于小贩吆唤声的趣味之浓了。
11.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的感知和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A.本文的市声就是指街头小贩的吆唤声。
B.大部分市声都给人一种喜悦的感觉,否则它就不吸引人了。
C.作者描述了小孩子喜欢学小贩的吆唤声,是为了批评孩子们不懂生活情趣。
D.作者能融入北平的普通市民生活,并从中感受到不同的趣味。
12.第③段中“当早上的时候,黄黄的太阳,穿过院树落叶的枯条,晒在人家的粉墙上,胡同的犄角儿上,兀自堆着大大小小的残雪”这句场景描写有何作用?请联系上下文,简要分析。
13.好的语言能在实际运用中引发心理共鸣,起到很好的沟通作用。吆唤声,作为一个口头广告语,也有这样的效果。结合语境,分析下面语句在实际运用中的表现力。(任选一句)
A.噢……热啦……烤白薯啦……又甜又粉,栗子味。
B.哦!吃啦,甜来一个脆,又香又凉冰琪林的味儿。吃啦,嫩藕似的青脆甜瓜啦!
14.作者笔下的大部分市声,都给人一种喜悦的感觉,为什么又在第④段描述了“既凄凉,又惨厉”的卖硬面饽饽的吆唤声?请联系全文谈谈你的理解。
三、诗歌鉴赏(共0分)
阅读杜甫的《中宵》,完成下面小题。
中宵①
杜甫
西阁百寻②馀,中宵步绮疏③。
飞星过水白,落月动沙虚。
择木知幽鸟,潜波想巨鱼。
亲朋满天地,兵甲少来书。
【注】①此诗是大历元年(766)杜甫寓居夔州西阁时作。中宵,半夜。②寻:古代长度单位,八尺为一寻。③绮疏,指雕花的窗户。
15.“西阁百寻馀”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
16.请简要说说“亲朋满天地,兵甲少来书”的意思。
四、作文
17.题目:期盼
要求:①说真话,抒真情,忌抄袭;②书写工整,不少于600个字;③文中不得透露个人信息。
参考答案
1.D
2.C
3.D
4.D
5.(1)示例:关爱孤寡老人,传承中华美德!
(2)示例:同学们,请献出你的一份爱心吧,为他们捐出几本书,让他们也能和我们一样享受阅读的快乐!
(3)示例:“见危不扶”“见死不救”是不对的,面对弱者,我们应该伸出援助之手。
6.月夜行船(看戏途中) 7.动作描写,生动形象地展现了少年们娴熟的驾船技巧,也折射出少年们去看戏时急切愉快的心情。 8.D
9.D 10.壮阔豪放、激情火烈(或粗犷豪迈、刚健雄浑、充满活力、激情澎湃、充满生机)(答出两点,意近即可)
11.C 12.这个场景描写了北平冬日的景象,营造了慵懒而富有诗意的氛围;与下文烤白薯小贩的吆喝声形成了呼应;表现了吆喝声“很能和环境适合,情调非常之美”。 13.示例一:A这句吆喝声里先突出了烤白薯的热气腾腾,在寒冷的冬日更加引起吃客的食欲;同时强调了烤白薯的口感和香味,更加引起人们的注意;和“环境适合”。示例二:B这句吆喝声连用了两个“吃啦!”对食客起到了招徕作用;同时从颜色、香味、口感等方面对甜瓜进行描绘;在炎炎夏日带给人一种凉爽的喜悦之感,引发大家的购买欲。(意近即可) 14.这里的凄凉、惨厉的声音恰与当时万籁俱寂、漫天风雪的环境相“适合”;虽然大部分市声都是给人喜悦感觉的,但在特定的环境下,吆唤声与人物活动、处境相融合,引发了作者的联想和同情;可见,作者描写的“趣”,更不单单是声音上的有趣或者字句上的有味,更是对人情的体悟和洞察,既是市声之趣,更是人情之悟。(意近即可)
15.夸张 写建筑物之高。 16.亲人朋友流落在天下不同的地方;因为战争,很少能收到他们的书信。
17.例文:
期盼
1995年10月份的最后一天,一个小生命呱呱坠地了。她的啼哭是响亮的,她的四肢是舞动着的,当她睁开紧闭的双眼时,看到的是一双双闪着光亮的眸子。她是在期盼中出生的,那些明亮美好的祝愿与期盼便是她睁眼看见的第一个世界。
我是在亲人的期盼中出生的,成长中亦是这样。尤其是我的父母,几乎把我当成了他们自己的生命。然而这强烈的期盼却没有成为我想要的无限的疼爱,那或许就是溺爱吧,因为有了期盼,他们不会选择这种方式——那只会使他们的期盼落空,我将沉湎于那份爱,而失去了独立。
我从小就知道,我的身上被寄予了那份厚厚的期盼,它们在沉甸甸的爱中变得清晰起来,随着年龄的增长,我心中的这份责任越来越大。小学二年级,在外校的跳远比赛中,因为有了妈妈和外婆的注视,我在跌倒后没有抹一下眼泪,那时我不能言喻我在她们的目光中读懂了什么,但是却有一种感觉使我精神为之一振。小学五年级,竞选绍兴娱乐周报的版小记者,那是我第一次在这么多的陌生领导和家长中展示自己,然而当我望见台下领导的微笑和远处爸爸坚定的眼神时,发抖的手逐渐平稳,洪亮的声音响彻了大厅,那一场演讲至今仍是我最美好骄傲的回忆,我因良好的表现最终当上了版编辑,那是眼神中我已能明了的力量。进入初中,那场市里的作文比赛,使我明白了更多。进入考场前,老师略有紧张却又很放心似地看着我们每一个人,此时,我终于能说出那目光中闪烁的是什么了。这么多年来,陪伴着我的,一直是那最珍贵的东西——期盼。
因为有了期盼,我在摔倒时不哭泣,因为有了期盼,我在挑战时从容应对,因为有了期盼,我在失败时不气馁,因为有了期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