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语文第一部分古诗文阅读专题一文言文阅读第4篇河中石兽作业
展开
这是一份中考语文第一部分古诗文阅读专题一文言文阅读第4篇河中石兽作业,共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第4篇 河中石兽一、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16分)河中石兽(节选)纪 昀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过沙头(其二)杨万里过了沙头渐有村,地平江阔气清温。暗潮巴到无人会,只有篙师识水痕。1.请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4分) (1)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 啮: (2)转转不已 已: (3)遂反溯流逆上矣 溯流: (4)暗潮巴到无人会 会: 2.请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1)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 (2)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 3.《过沙头》(其二)中,“地平江阔气清温”描绘了怎样的画面?该句在诗中具有什么作用?(4分) 4.“只有篙师识水痕”和老河兵能对河中石兽的位置做出正确推断的共同原因是什么?请简要概括。(不超过10个字)(4分) 二、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15分) 【甲】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节选自纪昀《河中石兽》)【乙】蜀中有杜处士,好书画,所宝以百数。有戴嵩《牛》一轴,尤所爱,锦囊玉轴,常以自随。一日曝书画,有一牧童见之,拊掌大笑,曰:“此画斗牛也。牛斗,力在角,尾搐①入两股间,今乃掉②尾而斗,谬矣。”处士笑而然之。古语有云:“耕当问奴,织当问婢。”不可改也。(选自《苏东坡文集》)【注】 ①搐(chù):肌肉抽缩,此处指“夹”。②掉:摆动,摇。1.请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4分) (1)尔辈不能究物理 物理: (2)不亦颠乎 颠: (3)所宝以百数 宝: (4)处士笑而然之 然: 2.请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1)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 (2)尤所爱,锦囊玉轴,常以自随。 3.结合【甲】【乙】两文,用自己的话说说讲学家和牧童“笑”的具体原因。(4分) 4.【甲】【乙】两文阐述了一个相同的道理: 。(3分) 三、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16分) 【甲】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纪昀《河中石兽》)【乙】彭蠡①之口有石钟山焉。郦元②以为下临深潭,微风鼓浪,水石相搏,声如洪钟。至唐李渤始访其遗踪,得双石于潭上,扣而聆之,枹③止响腾,余韵徐歇。自以为得之矣。元丰七年六月,余得观所谓石钟者。寺僧使小童持斧,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硿硿④然,余笑而不信也。夜与迈⑤乘小舟至绝壁下,大声发于水上,噌吰⑥如钟鼓不绝。徐而察之,则山下皆石穴罅⑦,不知其浅深,微波入焉,涵澹⑧澎湃而为此也。有大石空中而多窍,与风水相吞吐,与向之噌吰者相应,如乐作焉。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郦元之所见闻殆⑨与余同,而言之不详。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自以为得其实。余是以记之。(节选自苏轼《石钟山记》,有删改)【注】 ①彭蠡:今鄱阳湖。②郦元:郦道元。③枹(fú):鼓槌。④硿(kōng)硿:象声词,击打金石声。⑤迈:苏迈,苏轼长子。⑥噌吰(chēnghóng):象声词,钟鼓声。⑦罅(xià):裂缝,缝隙。⑧涵澹:水摇荡的样子。⑨殆:大概,恐怕。 1.请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4分)(1)棹数小舟 棹: (2)湮于沙上 湮: (3)如其言 如: (4)余韵徐歇 徐: 2.请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1)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2)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自以为得其实。 3.善于对比是一种智慧的学习方法。请对比【甲】【乙】两文,完成下面题目。(8分)(1)金倩同学在阅读完上面两文后,发现【乙】文中的人物与【甲】文中的人物有相似之处。请你帮她从【乙】文中找出与【甲】文中的讲学家相似的人物。 ( )(2分)A.郦道元 B.李渤C.寺僧 D.苏轼(2)请根据提示填空。(6分)选文内容概述主旨句写作手法同作用【甲】寺僧、讲学家和老河兵推求① 。 ③ 寓理于事⑤ 【乙】李渤、苏轼等探求② 。 ④ 第4篇 河中石兽一1.(4分)(1)冲刷 (2)停止 (3)逆流 (4)发觉(每小题1分)2.(4分)(1)到下游寻找石兽,固然颠倒;在原地深处寻找它们,不是更颠倒吗?(2)既然这样,那么天下的事,仅了解其一,不了解其二的情况太多了。(每小题2分。意思对即可)3.(4分)画面:地势平坦,江面开阔,空气清新而温润。作用:为下文写“暗潮已到”做铺垫。(画面2分,作用2分。意思对即可)4.(4分)实践出真知。(不超过10个字,意思对即可)【参考译文】过沙头(其二)过了沙头渐渐看到了村庄,这里地势平坦,江面开阔,空气清新而温润。一股暗潮盼望着到来,却无人发觉,只有(经验丰富的)篙师能通过水流动的波痕看出暗潮的到来。二1.(4分)(1)事物的道理、规矩 (2)颠倒,错乱 (3)珍藏 (4)认为……正确(每小题1分)2.(4分)(1)凡是落入河中的石头,应当到上游寻找它们。(2)(杜处士)特别喜爱,用锦囊装画,用玉做画轴,经常随身携带(它)。(每小题2分。意思对即可)3.(4分)讲学家“笑”找石头的人弄不清沙轻石重的性质,不在原地找,而是顺流而下去寻找;牧童“笑”杜处士珍藏的斗牛图把牛尾巴的位置画错了。(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4.(3分)示例一:考虑问题不能主观臆断,应该尊重事实示例二:要注意观察生活,向生活学习,实践才能出真知(意思对即可)【参考译文】【乙】蜀中有位杜处士,喜好书画,(他)所珍藏的书画有数百件。(其中)有戴嵩画的《牛》这幅画,(杜处士)特别喜爱,用锦囊装画,用玉做画轴,经常随身携带(它)。有一天,(他)晾晒书画,有一个牧童看到了(这幅画),拍手大笑,说道:“这画上画的是斗牛。牛争斗时,力量集中在角上,尾巴夹在两条后腿中间,现在(这幅画上的牛却)摇着尾巴在争斗,错了。”杜处士笑了笑,认为牧童的话是对的。古语说:“种田要问(耕种的)奴仆,织布要问(织布的)婢女。”(这个道理)是不会改变的。三1.(4分)(1)划(船) (2)埋没 (3)依照,按照 (4)慢,缓慢(每小题1分)2.(4分)(1)这不是木片,怎么能被突然上涨(的河水)带走呢?(2)然而浅陋的人竟然用斧头敲打(石头)来寻求石钟山得名的原因,自以为得到了正确答案。(每小题2分。意思对即可)3.(8分)(1)C(2分) 【解题思路】 本题考查文意理解。考生根据【甲】文可知,【甲】文中的讲学家自以为懂得“物理”,并未进行调查就得出结论。阅读【乙】文,由“至唐李渤始访其遗踪……自以为得之矣”及苏轼实地探究得出的结论可知,李渤得出的结论虽不正确,但其主动“访其遗踪”,有一定的探究精神。由“寺僧使小童持斧,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硿硿然”可知,寺僧自以为懂得了石钟山得名的原因,与【甲】文中的讲学家相似。由苏轼实地探究的经过可知,苏轼能够深入思考并实地探究。由“郦元之所见闻殆与余同,而言之不详”可知,郦道元和苏轼一样能够深入地进行实地探究,只是郦道元没有详细阐述。由此可判断答案选C。(2)①(沉在河里的)石兽的位置 ②石钟山命名的原因 ③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④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 ⑤以通俗化、趣味化的故事说明抽象、深奥的道理,让读者更容易领悟、接受该道理。(6分。第①~④空每空1分,第⑤空2分。其中,第①②⑤空意思对即可) 【参考译文】 【乙】鄱阳湖的湖口有一座石钟山。郦道元认为(石钟山)下面对着深潭,微风吹动波浪,水和石头互相撞击,发出的声音好像大钟一般。到了唐代李渤(,他)才开始寻求石钟山的旧址,在深潭上面找到两块山石,敲击它们,聆听它们的声音,鼓槌停止了敲击,声音还在传播,余音慢慢消失。(他)自认为知道了石钟山命名的原因。元丰七年六月,我得以看到所说的石钟山。庙里的和尚让小童拿着斧头,在乱石中间选了一两块来敲击,(石块)发出硿硿的声响,我笑笑并不相信。晚上(我)和苏迈坐着小船到陡峭的石壁下面,巨大的声音从水上发出,洪亮得像不断地敲击钟鼓一样。(我)慢慢地观察,山下都是石穴和裂缝,不知它们有多深,细微的水波涌进那里面,水波激荡而发出这种声音。有块大石头中间是空的,而且有许多窟窿,把风和水吞进去又吐出来,同先前类似钟鼓声的声音相互应和,好像在演奏音乐。任何事情,不用眼睛看,不用耳朵听,只主观判断它有或没有,可以吗?郦道元所看到的、所听到的,大概和我一样,但是描述得不详细。然而浅陋的人竟然用斧头敲打(石头)来寻求石钟山得名的原因,自以为得到了正确答案。我因此记下以上内容。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中考语文第一部分古诗文阅读专题一文言文阅读第21篇邹忌讽齐王纳谏作业,共5页。试卷主要包含了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中考语文第一部分古诗文阅读专题一文言文阅读第20篇曹刿论战作业,共3页。
这是一份中考语文第一部分古诗文阅读专题一文言文阅读第18篇鱼我所欲也作业,共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