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语文第一部分古诗文阅读专题一文言文阅读第14篇马说作业
展开
这是一份中考语文第一部分古诗文阅读专题一文言文阅读第14篇马说作业,共5页。
第14篇 马说一、[原创新题]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16分)马 说韩 愈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马诗二十三首(其四)李 贺此马非凡马,房星【注】本是星。向前敲瘦骨,犹自带铜声。【注】 房星:星宿名,这里指马。《晋书·天文志》载,“房四星,亦曰天驷,为天马,主车驾。房星明,则王者明”。1.请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4分) (1)才美不外见 见: (2)策之不以其道 策: (3)执策而临之 临: (4)犹自带铜声 犹: 2.请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1)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2)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3.《马说》中,千里马“才美不外见”的根本原因是“ ”;《马诗二十三首》(其四)中,瘦马“犹自带铜声”的根本原因是“ ”。(用原文语句填空)(2分) 4.《马说》和《马诗二十三首》(其四)分别采用了什么表现手法?各自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6分) 二、[2021合肥包河区二模]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16分)【甲】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韩愈《马说》)【乙】齐桓深知宁戚①,将任之以政,群臣争谗之,曰:“宁戚卫人,去齐不远,君可使人问之。若果真贤,用之未晚也。”公曰:“不然。患其有小恶者,民人知小恶忘其大美,此世所以失天下之士也。”乃夜举火而爵②之,以为卿相,九合诸侯,一匡③天下。桓公可谓善求士矣。(节选自《刘子·妄瑕》)【注】 ①宁戚:春秋时齐国大夫,为卫国人。②爵:授予爵位。③匡:正,纠正。1.请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4分)(1)一食或尽粟一石 或: (2)策之不以其道 以: (3)食之不能尽其材 食: (4)患其有小恶者 患: 2.请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1)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2)此世所以失天下之士也。 3.【乙】文运用语言描写的描写方法,刻画了齐桓公“ ”的形象,他认为“失天下之士”的原因是“ ”。(用原文语句填空)(2分) 4.【甲】文中的千里马和【乙】文中的宁戚各有怎样的命运?对此你有怎样的认识?请简要说说。(6分) 三、[原创新题]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15分) 【甲】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韩愈《马说》) 【乙】臣闻古之人君,有以千金求千里马者,三年不能得。涓人①言于君曰:“请求之。”君遣之。三月得千里马,马已死,买其首五百金,反以报君。君大怒曰:“所求者生马,安事死马而捐②五百金?”涓人对曰:“死马且买之五百金,况生马乎?天下必以王为能市马,马今至矣。”于是不能期年,千里之马至者三。(节选自《战国策》)【注】 ①涓人:宫中主管洒扫清洁的人。泛指亲近的内侍。②捐:白白费掉。 1.请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5分)(1)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且: (2)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通: (3)其真不知马也 其: (4)反以报君 反: (5)于是不能期年 期年: 2.请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1)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 (2)死马且买之五百金,况生马乎? 3.【乙】文故事所阐明的道理可用【甲】文中的“ , ”进行概括。(2分) 4.【甲】【乙】两文中“千里马”的命运截然不同,请说说它们的不同之处。(4分) 第14篇 马说一1.(4分)(1)同“现”,表现,显露 (2)马鞭,这里是动词,用马鞭驱赶 (3)面对 (4)尚,还,仍(每小题1分)2.(4分)(1)只能在奴仆的手中受到屈辱,(和普通的马)一同死在马槽里,不以千里马而著称。(2)日行千里的马,吃一次有时能吃下一石粮食。(每小题2分。意思对即可)3.(2分)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此马非凡马(每空1分)4.(6分)《马说》采用托物寓意的表现手法,表达了作者对统治者埋没人才、摧残人才的行为的讽刺和控诉,抒发了自己怀才不遇的愤懑之情。《马诗二十三首》(其四)采用借物喻人的表现手法。作者通过写“房星(瘦马)”,表达自己怀才不遇的怨愤之情。(表现手法各1分;思想感情各2分,意思对即可)【参考译文】马诗二十三首(其四)这匹马不是一匹平常的马,本是天上驾车的天马星。(它看上去瘦骨嶙峋,可)你上前去敲一敲它的瘦骨,还能听见它自带的清亮的铜声。二1.(4分)(1)有时 (2)按照 (3)同“饲”,喂 (4)忧虑,担忧 (每小题 1分)2.(4分)(1)想要和普通的马同样尚且办不到,(又)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2)这就是世上失去天下人才的原因啊。(每小题2分。意思对即可)3.(2分)善求士 知小恶忘其大美(每空1分)4.(6分)命运:千里马的才能被埋没,得不到重用,享受不到应有的待遇,还饱受各种屈辱;(2分)宁戚得到齐桓公的赏识和重用,实现了自己的抱负与价值。(2分)认识:每个时代都有人才,“伯乐”对人才非常重要。(2分。意思对即可)【参考译文】【乙】齐桓公很了解宁戚,打算把国家的政务交给他管理,群臣争相进谗言,说:“宁戚是卫国人,(卫国)离齐国不远,您可以派人去询问。如果他果真贤德,(到时)再重用他也不迟。”齐桓公说: “不能这样。我担忧他有小的过失,一般人(就往往)只知道他的小过失,而忘记他的大才美德,这就是世上失去天下人才的原因啊。”于是连夜点灯,授予宁戚爵位,请他担任齐相,(宁戚担任齐相之后,协助齐桓公)多次联合诸侯,匡扶天下。齐桓公可以说是善于发现人才和任用人才的君主了。三1.(5分)(1)犹,尚且 (2)通晓,懂得 (3)表示推测,大概,或许 (4)同“返”,返回 (5)满一年(每小题1分)2.(4分)(1)用马鞭赶它,却不按照(驱使千里马的)正确方法,喂它,却不能让它竭尽才能。(2)死马尚且花五百金购买,何况活马呢?(每小题2分。意思对即可)3.(2分)世有伯乐 然后有千里马(每空1分)4.(4分) 【甲】文中的“千里马”因为不能得到统治者的赏识、任用,最终不能“以千里称”;【乙】文中的“千里马”因为君主渴求并能够采纳正确的建议,得以脱颖而出。(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参考译文】 【乙】我听说古代有一位国君,用千金求购千里马,三年都没能买到。他身边的侍臣对他说:“请让我去寻求吧。”国君就派他去了。三个月后得到了千里马,(可)马已经死了,他就用五百金买下死马的头,回去向国君复命。国君非常生气地说:“我寻求的是活马,怎么去买死马而白白费掉我五百金呢?”侍臣答道:“死马尚且花五百金购买,何况活马呢?天下一定都知道了大王喜欢买好马,千里马就会来到了。”于是不到一年,买到的千里马就有三匹。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中考语文第一部分古诗文阅读专题一文言文阅读第21篇邹忌讽齐王纳谏作业,共5页。试卷主要包含了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中考语文第一部分古诗文阅读专题一文言文阅读第20篇曹刿论战作业,共3页。
这是一份中考语文第一部分古诗文阅读专题一文言文阅读第18篇鱼我所欲也作业,共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