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春季语文备课:《16 最苦与最乐》课件+教案+练习+视频
展开《16 最苦与最乐》教学设计
01【单元概览】
内容概览:
这篇议论文采用摆事实和讲道理相结合的论证手法,从最苦和最乐两个方面来谈人生的责任,告诫我们:人生在世,要对自己、家庭、社会、国家尽到应尽的责任,这样才能得到真正的快乐。
语文知识:孔子、老子的“子”为什么是尊称。
中考考点:
写作要点:怎样选材。
核心素养:
1.语言建构与运用:感受本文说理的清晰透彻、语言庄重又灵活的特点。
2.思维发展与提升:理解文章内容,明确作者观点,理清文章脉络。
3.文化传承与理解:结合生活经验,辩证理解人生苦乐,初步形成尽责的人生观。
4.审美鉴赏与创造:学会抓文章主干,把文章变成一篇小短文,理解文章的论证逻辑。
02【学习目标】
1.识记有关梁启超的文学常识。
2.积累课文中的重点字词:揽、失意、达观、契约、监督、排解、循环、如释重负、海阔天空、悲天悯人等。
3.训练略读能力,有选择地迅速浏览课文,表述作者的观点。(重点)
4.欣赏作者流畅、简练的语言,理解本文论证严密的写作特色。(难点)
5.领悟作者的智慧及苦乐观,增强对社会、对他人、对自己的责任感。
【教学过程】
03激趣导入
★观看视频《梁启超》
★请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谈谈自己对苦与乐的认识。
04精读细研
第一课时
Ⅰ. 作者简介
梁启超(1873—1929),字卓如,号任公,一字任甫,别号饮冰室主人,近代改良主义思想家、教育家。广东新会人。1889年中举人。 1898年参与戊戌变法,他是戊戌变法(百日维新)的领袖之一,也是中国近代维新派的代表人物。著作大多收入《饮冰室合集》,代表作有《李鸿章传》《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中轶国历史研究法》等。晚年任清华学校研究院导师。
Ⅱ. 题目解说
文章标题揭示了本文的论题——最苦 与最乐。题目把“苦”与“乐”这两个意义相反的词放在一起,相互对比,又分别以“最”来修饰,这样既能使论题鲜明、突出,又能深深吸引读者。
Ⅲ. 文体知识
议论文是一种以议论为主要表达方式,通过摆事实、讲道理,直接表达作者的观点和主张的常用文体。论点、论据和论证,是议论文的三要素。论点(证明什么),是作者对所论述的问题提出的观点、主张。论据(用什么证明),是作者用来证明论点的理由和根据,分为事实论据和道理论据两种。论证(怎样证明),是用论据来证明论点的过程。议论文的论证一般分为立论和驳论两大类型。立论是对一定的事件或问题从正面阐述作者的见解和主张的论证方式。驳论是以有力的论据反驳别人错误论点的论证方式。论证的基本结构层次是三段论式,即提出问题(引论)→分析问题(本论)→解决问题(结论)。常见的论证方法有:举例论证、对比论证、比喻论证、道理论证等。
Ⅳ. 创作背景
★观看视频《梁启超迷茫时代中寻找出路的探索者》
本文选自《饮冰室合集-集外文》(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有改动。痛苦与快乐,是人类永恒的话题。哲人志士对此有不少精彩的论述,平常百姓对此也有许多深刻的感悟和思考。思想家梁启超,以他的远见卓识和以天下为己任的情怀,写下此文,道出了自己对痛苦和快乐的独特理解。
Ⅴ. 知识拓展
康有为(1858年3月19日—1927年3月31日),原名祖诒,字广厦,号长素,又号明夷、更甡、西樵山人、游存叟、天游化人,广东省广州府南海县丹灶苏村人,人称康南海,中国晚清时期重要的政治家、思想家、教育家,资产阶级改良主义的代表人物。
Ⅵ. 初读感知
(一)检查预习
1. 1.走近作者。
梁启超,字______,号_______,别号_________,_____________、学者。1898年参与“戊戌变法”,变法失败后流亡日本。晚年任清华大学国学研究院导师。文风流畅、犀利、凝练。著有_____________。
2.读准加点字的字音。
达( )观 安分( ) 恩惠( )
赔( )礼 纵( )然 契( )约
循( )环 悲天悯( )人
3.理解词义。
契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达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如释重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任重而道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悲天悯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整体感知
1.速读全文,为文章划分层次。
第一部分(1—3段),论“负责任是人生最大的痛苦”。
第二部分(4段),论“尽责任是人生最大的快乐”。
第三部分 (5、6段),论“人生当勇于尽责任”。
2.阅读课文,填空。
3.用最精练的语言概括中心论点。
Ⅶ. 合作探究
1. 速读全文,为文章划分层次。
第一部分(1—8段),“我们”在梨树林中发现小屋;
第二部分(9—12段),小屋帮助“我们”解除了饥饿疲劳;
第三部分(13—27段),瑶族老人述说小屋主人名叫梨花;
第四部分(28—36段),写梨花之妹讲出小屋的来历;
第五部分(37段),热情赞美,结束全篇。
2.略读课文,回答:课文在什么时间写了什么人的什么事情。
3.快速阅读课文,梳理文章的思路。
Ⅷ. 问题探究
研读课文 (一)谈苦
1.根据课文内容填空(2个字):
在作者笔下,贫而不苦的原因是 ,失意而不苦的原因是 ,老、病、死不苦的原因是 。作者认为真正的痛苦源自 。
2.为什么“身上背着一种未来的责任”最苦呢?
因为受良心责备,无处逃躲。
3.作者举了哪些例子来证明自己的观点呢?
个人对他人的责任:承诺未完、欠人钱、受人恩惠、得罪人等。
4.作者认为责任有种种,你能从课文中找出有哪几种责任吗?
对人的责任:
对事的责任:
对自己的责任:
研读课文 (二) 论乐
1.作者引用了哪些古语、俗语来形容尽责任之后的乐呢?请找出来,并讲讲它们的含义和作用。
古语——如释重负
含义:本来担心或害怕的紧张心情得到了缓解。
俗语——心上一块石头落了地
含义:好像放下了沉重的负担。形容心情紧张后的轻松愉快。
孔子——无入而不自得
含义:无论到了什么境地,没有不自由自在的。
作用:运用引用论证的方法,有力地证明了尽责任是人生最大的快乐这一论点,使论证更有说服力。
2.作者认为这种乐的决定权在谁呢?结合文中语言谈谈你的理解。
快乐之权,操之在己。
有关句子:
天下事从苦中得来的乐,才算真乐。
人生须知道有负责任的苦处,才能知道有尽责任的乐处。
研读课文 (三) 担责任
1.找出作者引用的名言佳句,并想一想这些话的含义以及要证明什么。
孟子——君子有终身之忧
含义:君子一生担心对社会国家所负的责任没有做好,因而终身都处于忧虑之中,但不会有一朝一夕对个人遭遇的激愤。
曾子——任重而道远
含义:负担沉重而且路途遥远。比喻责任重大。
曾子——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含义:一直走到死的时候才放得下,不也是很远了吗?
引用名言的作用:
证明天下事从苦中得来的乐才是真乐,从而得出了“人生当勇于承担负责”的结论。
2.作者为什么说“仁人志士的忧国忧民”“诸圣诸佛的悲天悯人”是乐而不是苦呢?
因为,“日日尽责任,便日日得苦中真乐”。“尽得大的责任,就得大快乐。”所以苦中真乐,是乐,不是苦。
3.最后一段证明了什么内容?“卸却责任”和“解除责任”有什么不同?
证明了“人生不应当逃避责任”。
“卸却责任”指未尽责任,丢开不管;“解除责任”指尽了责任,再无负担。责任是要解除了才没有,并不是卸了就没有。想躲责任,只是自投苦海,痛苦永远不能解除。
Ⅸ. 问题探究
1.文章的题目叫做《最苦与最乐》,最后一段中哪些句子分别呼应了“最苦”和“最乐”?
最乐——
责任是要解除了才没有,并不是卸了就没有。
尽得大的责任,就得大快乐;尽得小的责任,就得小快乐。
最苦——
你若是要躲,倒是自投苦海,永远不能解除了。
2.文中运用了哪些不同的句式和哪些论证方法?有什么好处?
句式:陈述句、设问句、反问句、感叹句;肯定句、否定句;主动句、被动句等。
论证方法:引证、例证、道理论证、对比论证等。
好处:虽然本文谈的是严肃的话题,但由于句式、论证方法的变化,使得文章的语言凝重却不呆滞,有一股灵动之气。
3.本文还用了哪些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
修辞手法:排比、设问、反问等。
好处:大量的排比,使文章流畅,气势磅礴;设问可以引起读者的注意和思考;反问使语气更强烈,增强语言的说服力。
Ⅹ. 拓展延伸
1.请说出日常生活中与“苦、乐”相关的词语、俗语、谚语。
知足常乐、苦尽甘来、苦中作乐、先苦后甜;一分耕耘,一分收获;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2.结合自己生活实际谈谈对人生的看法,说说作为学生应尽到什么责任。
①培养热爱集体、自觉维护集体利益的责任感。
②建立自信,要有毅力,勇于面对失败。
③培养学习的责任感。
Ⅺ. 课堂小结
《最苦与最乐》的文化品位首先表现在文章的价值取向上。作者提出的快乐和幸福是“尽责任”,这一立意不同凡响,高尚、深刻、朴实、永恒,具有极强的普适性。每个人,无论何时何地都可以尽自己的责任——对亲人、对朋友、对陌生人、对社会。
学习知识亦是如此,为那眼花缭乱的“数字迷宫”呕心沥血,因那令人头痛的作文煞费苦心。这些表面上看确实辛苦,然而在你超越自我之后,尽到责任之时,迎接我们的将是一串串欢乐的音符。
Ⅻ. 布置作业
“责任”一词重如泰山,或甘之如饴,或畏之如虎,趋避之间,最能折射出一个人的价值取向与品格修养。作为中学生的你,知道自己的责任是什么吗?请谈一谈你对“责任”的看法吧!不少于200字。
板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