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生物一轮复习【讲通练透】 专题25 人体内环境与稳态
展开高考一轮生物复习策略
1、落实考点。
一轮复习时要在熟读课本、系统掌握基础知识、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后,要找出重点和疑点;通过结合复习资料,筛选出难点和考点,有针对地重点复习。这就需要在掌握重点知识的同时,要善于进行知识迁移和运用,提高分析归纳的能力。
2、注重理论联系实际,高三生物的考试并不仅仅是考概念,学会知识的迁移非常重要,并要灵活运用课本上的知识。
不过特别强调了从图表、图形提取信息的能力。历年高考试题,图表题都占有比较大的比例。那些图表题虽不是教材中的原图,但它源于教材而又高于教材,是对教材内容和图表的变换、深化、拓展,使之成了考查学生读图能力、综合分析能力、图文转换能力的有效途径。
3、一轮复习基础知识的同时,还要重点“攻坚”,突出对重点和难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这部分知识通常都是学生难于理解的内容,做题时容易出错的地方。分析近几年的高考生物试题,重点其实就是可拉开距离的重要知识点。
4、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这一点对高三生物一轮复习很重要。尤其是对于错题。错题整理不是把错题抄一遍。也不是所有的错题都需要整理。
专题25 人体内环境与稳态
专题导航
目录
常考点01 内环境的构成及作用
常考点02 内环境的稳态与维持........................................................4
常考点归纳
常考点01 内环境的构成及作用
【典例1】
如图表示人体内的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过程,其中A、B代表系统。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从外界环境摄入的O2进入肝脏细胞的途径为:外界环境→呼吸系统→A→①→②→肝脏细胞
B.①中含有葡萄糖、胰岛素、血浆蛋白等物质
C.毛细淋巴管壁细胞生活的环境是②③
D.肾小球肾炎导致①渗透压增加,②渗透压减少
【典例2】
如图为高等动物体内细胞与外界环境的物质交换示意图,①~④表示相关过程。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人体的体液包括内环境和细胞内液
B.内环境包括组织液、血浆和淋巴
C.④可运送糖原和氧气等供组织细胞利用
D.完成①③过程需消化系统和泌尿系统参与
【技巧点拨】
1.内环境各组分间的关系
(1)血浆中的水分和一切能透过毛细血管的物质都可以通过毛细血管壁进入组织间隙形成组织液,绝大部分组织液又可以通过毛细血管壁渗透到血浆中。
(2)少部分组织液可以渗入毛细淋巴管形成淋巴。
(3)淋巴经淋巴循环由左右锁骨下静脉汇入血浆中。可见,通过相互转化这三者之间构成了一个统一的整体。
2.内环境的成分
(1)内环境的成分指存在于血浆、淋巴和组织液中的物质成分,可分为三类:
①小肠吸收的需要在血浆和淋巴中运输的物质,如水、无机盐、葡萄糖、氨基酸、甘油、脂肪酸、维生素等。
②细胞合成的分泌蛋白(如抗体、淋巴因子)、神经递质、激素等。
③细胞的代谢产物如CO2、水、尿素等。
(2)不存在于内环境中的物质一般指存在于细胞内的物质和分泌到胃、肠腔中的物质。可分为三类:
①细胞合成的结构蛋白,如血红蛋白、载体等。
②胞内酶,如DNA聚合酶、RNA聚合酶、呼吸酶等。
③由于消化道属于人体外部环境,所以分泌到消化道内的消化酶不存于内环境中。
(3)内环境各组分的成分并不完全相同,最主要的差别在于血浆中含有较多的蛋白质,而组织液和淋巴中蛋白质的含量较少。
3.内环境的作用
(1)内环境是细胞生存的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2)正常情况下,细胞内部的大分子和外界环境(如肠道)的大分子是不会出现在内环境中的:如血红蛋白、绝大多数的酶、结构蛋白、DNA、纤维素、淀粉等。
【变式演练1】
【变式演练2】
如图为动物的某组织,其中1为毛细血管壁、2为红细胞、3为血浆、4为细胞内液、5为组织液,据图判断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图中二氧化碳浓度最高的部位是5
B.葡萄糖由3经1和5到达4的过程,依靠自由扩散来完成
C.过敏反应的抗体主要分布在3和5中,3和5的成分没有区别
D.2中的氧气到达4需要经过4层膜,2生活的内环境是血浆
【变式演练3】
根据体内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模型来判断下列相关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在图中①~⑤处只有④应该用双箭头表示
B.血红蛋白、葡萄糖和尿素均属于内环境成分
C.神经系统与内分泌系统参与图中所示的物质交换过程
D.组织液、淋巴和血浆在含量及成分上完全相同
常考点02 内环境的稳态与维持
【典例3】
“酸碱体质理论”有两种错误观点:其一,人的体质有酸性与碱性之分,酸性体质是“万病之源”,纠正偏酸的体质就能维持健康;其二,人若要想健康,应多摄入碱性类食物。下列关于人体酸碱平衡的叙述错误的是( )
A.人体各细胞所在的内环境pH大致相同,不会因食物的酸碱性而发生剧烈变化
B.正常人血浆pH的维持与其所含有的HCO3﹣、H2PO4﹣等离子有关
C.丙酮酸在组织液中转化成乳酸会导致人体血浆的pH暂时降低
D.内环境pH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之一
【典例4】
长跑活动中,人体很多器官所处的状态以及内环境的成分和理化性质都会发生相应的改变,但可以通过多种调节过程维持内环境的稳态。下列相关叙述中错误的是( )
A.长跑过程中,流出肝脏的血液中葡萄糖含量比流入的高
B.长跑过程中骨骼肌呼吸强度增大,释放的能量大部分以热能形式散失
C.长跑过程中流出的汗液中既有水分也有无机盐,所以流汗过多也不会引起内环境渗透压改变
D.长跑过程中细胞呼吸产生的乳酸会与血浆中的一些缓冲物质反应,因此血浆的pH变化不明显
【技巧点拨】
1.内环境稳态的调节及意义
内涵 | 稳态并不是指内环境的各种化学成分和理化性质维持在一个固定不变的值,而是在一定范围内维持相对稳定的状态 |
2.血浆pH的调节
(1)缓冲物质:H2CO3/NaHCO3、NaH2PO4/Na2HPO4。
(2)正常范围:7.35~7.45。
(3)调节过程:
【变式演练4】
在日常生活中,很多因素都可能会引起内环境稳态的变化,下列相关叙述中错误的是( )
A.饮食过咸,会导致血浆渗透压升高
B.食物中长期缺少蛋白质会导致血浆蛋白含量下降进而引起组织水肿
C.剧烈运动会导致血浆中pH明显下降,甚至出现酸中毒
D.佝偻病与内环境的稳态失调有一定的关系
【变式演练5】
地震发生时,灾民们面对的困难不仅仅是恶劣的自然环境,还有各种疾病等,例如,许多人会因为食物缺乏而出现全身浮肿的现象。造成这些人全身浮肿的原因主要是( )
A.体内严重缺少无机盐 B.感染了病毒或细菌
C.体内严重缺少蛋白质 D.感染了寄生虫
【变式演练6】
2019年12月8日在重庆举行国际半程马拉松比赛,人们在运动过程中,机体会发生一系列生理活动以维持内环境稳态。下列与此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内环境稳态是指内环境中的各种成分和理化性质都处于动态平衡
B.运动过程中,线粒体内的葡萄糖氧化分解加快,体温略有升高
C.剧烈运动时会产生大量乳酸进入血液,与血浆中缓冲物质H2CO3发生中和,血浆pH保持相对稳定
D.大量流汗使细胞外液渗透压降低
高考生物一轮复习【讲通练透】 专题28 免疫调节: 这是一份高考生物一轮复习【讲通练透】 专题28 免疫调节,文件包含专题28免疫调节教师版docx、专题28免疫调节学生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25页, 欢迎下载使用。
高考生物一轮复习【讲通练透】 专题21 生物变异: 这是一份高考生物一轮复习【讲通练透】 专题21 生物变异,文件包含专题21生物变异教师版docx、专题21生物变异学生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43页, 欢迎下载使用。
高考生物一轮复习【讲通练透】 专题12 细胞的增殖: 这是一份高考生物一轮复习【讲通练透】 专题12 细胞的增殖,文件包含专题12细胞的增殖教师版docx、专题12细胞的增殖学生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28页, 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