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教学演示课件ppt
展开
这是一份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教学演示课件ppt,共33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丁肇中,检查预习,课前预习整体感知,深入探讨,要有格物致知精神,说一说,谈一谈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朱棣文(Getty Images)1997年获诺贝尔获物理学奖
崔 琦:1998年获诺贝尔获物理学奖
高行健(Getty Images):2000年获诺贝尔文学奖
钱永健(Getty Images):2008年获得诺贝尔化学奖
高 锟(AFP PHOTO):2009年获得诺贝物理学奖
屠呦呦: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莫言:2012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中国籍作家
有人说中国的孩子“高分低能”“会读书不会研究”缺乏创新精神和实践动手能力。问题出在哪里呢?丁肇中教授的文章会给我们极大的启发。
这是一篇著名科学家对学习自然科学的经验之谈的议论文
丁肇中(1936-)美籍华裔物理学家。1936年1月27日出生于美国。三个月后随父母回到中国。1976年因在电磁力探索上发现J/4 粒子获诺贝尔物理学奖金。目前,丁肇中教授仍在美国麻省理工学院任职。
(1)生字 肇( ) 埋没( ) 彷( ) 徨
(2)解释下列词语格物:
致知:
正心 :修身:齐家: 抽象:袖手旁观:一帆风顺:
指努力提高自己的品德修养。
不能具体经验到的,笼统的;空洞的。
比喻置身事外或不协调别人。
比喻非常顺利,毫无挫折。
1、作者怎样解释“格物致知”?2、本文的论点是什么?3、本文的结论是什么?4、理清课文结构
什么叫“格物”和“致知”?
课文中作了解释,请找出来。
格:推究。致:获得。从探察物体而得到知识 有想象力、有计划、客观地探索事物的精神
应有格物致知的精神。(课题即是论点)
希望我们这一代对于格物和致知有新的认识和思考,使得实验精神真正地变成中国文化的一部分。
第一部分( ): 第二部分( ):第三部分( ):
中国学生应该怎样了解自然科学
分析中国教育不重视格物致知的社会根源。
强调我们需要培养实验的精神的意义并对我们这一代提出希望。
1、丁肇中教授在文章中指出中国学生应该怎样了解自然科学?
2、传统儒家“格物”“致知”的途径或态度是什么?这样做的依据是什么?这种做法对中国一些读书人继续支配的具体表现是什么?(1)传统儒家“格物”以“致知”的途径是:(2)这样做的依据是:(3)继续支配中国一些学生的表现是
真理是由圣人领悟并传给一般人,研究圣人之经书即可得到真理。
自我检讨(或:哲理的清谈)
: ①大都偏向于理论而轻视实验。②偏向抽象的思维而不愿动手
3、实验精神在科学上有什么重要性?(用课文原话回答。)
科学进展的历史告诉我们,新的知识只能通过实地实验而得到,不是由自我检讨或哲理的清谈就可求到的。
4、 格物致知真正的意义是什么?(用课文原话回答。)
这意义有两个方面:第一,寻求真理的惟一途径是对事物客观的探索;第二,探索的过程不是消极的袖手旁观,而是有想像力的有计划的探索。
5、传统的中国教育并不重视真正的格物和致知的原因是什么?
可能是因为传统教育的目的并不是寻求新知识,而是适应一个固定的社会制度。
6、〈大学〉里讲的格物致知的目的是什么?这个目的与丁教授讲的格物致知的目的一样不一样?
目的是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不一样。丁教授讲的目的是通过实验得到新知识。
7、第4段举王阳明“格物”失败的例子证明了什么?
归纳:王阳明的“格物”实是“格已”,而不是研究万物的道理,这是无用的,不能适用于现在的世界的。证明传统的中国教育的目的是不正确。
8、第8段举研究竹子的例子证明了什么?
归纳:举研究竹子证明实验的过程不是消极的观察而是积极的动手栽种、研究生长过程、科学的观察。
9、第12段举我个人的经验证明了什么?这是什么论证?
归纳:举我个人的经验证明光“用功”埋头读书,对于实际的需要毫无帮助。属于举例论证。
为论证观点,作者举了哪些事例?这些事例之间有什么关系?
王阳明的事例一种竹子的实验作者本人的经历彼此联系,互相对比
本文就中国学生的现状,指出格物致知的重要性和真正意义,希望我们这一代要培养实验的精神。文章用举事例讲道理论证了中心论点。
从古自今没有哪一个发明创造不是经过一次又一次地探索实验得到富兰克林的风筝实验
大胆地利用放风筝来捕捉雷电,之后便有了避雷针的发明。
试验了1600多种材料才成功发明白炽灯
伽利略的斜塔实验、莱特兄弟的试飞实验……
一次次的实验带来了一次次的发明创新,大家还知不知道这样的事例呢?
《惠崇春江晚景》苏轼(北宋)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篓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大家知道哪句诗说明了正确的认识是来自对外界的探察吗?
7.你认为我们当代中学生最主要的弱点是什么?这一弱点是如何形成的?
言之有理即可。示例:我们中学生目前最主要的弱点是缺乏责任心。这主要是因为中学生大都是独生子女,在家庭里大多都只享受权利而不承担义务,造成意志薄弱;在学校及社会教育中对于公民意识、责任意识的教育力度较为薄弱。
1.作者主要是从哪几个方面来说明实验精神在科学上的重要性的?
从科学发展的历史、实验的过程、中国学生“大都偏向于理论而轻视实践,偏于抽象的思维而不愿动手”的弱点这几个方面来论述说明的。
阅读第六段至结尾回答下列问题
2.作者以自己起初在美国的经历为例,主要是为了证明什么观点?
举自己的例子是为了证明中国学生“大都偏向于理论而轻视实践,偏于抽象的思维而不愿动手”这一观点。
3.文中倒数第三段中加粗词语能否删去?为什么?
不能,这几个词都表明作者所说的是一般情况,不是所有情况,也不包括特殊情况,使语言表达严密。
4.划分最后一段的结构层次,并概括层意。①②③④⑤⑥⑦⑧
第一层是第①句,第二层是②③句,第三层是④—⑦句,第四层是第⑧句 第一层承上启下,点明格物致知精神的意义;第二层从研究学术和应付今天的世界环境两方面来具体论述其意义;第三层揭示格物致知精神的真正含义;第四层得出结论,提出希望。
读了这篇文章,你认为在日常生活中应如何培养格物致知的精神?
示例:应克服只空想只动脑而不动手的学习习惯;克服想当然的毛病,培养“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的探究精神。(言之有理即可。)
本文就中国学生的现状,指出格物致知的重要性和真正意义,希望我们这一代要培养实验的精神。文章用举事例讲道理论证了中心论点——应有格物致知的精神
相关课件
这是一份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应有格物致知精神课文配套课件ppt,共29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推究事物的原理,获得知识,格物致知,举例论证,分析问题,应有格物致知精神,培养实验精神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初中语文应有格物致知精神说课ppt课件,共34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丁肇中,什么是格物致知精神,欣赏朗读感知课文,理清课文结构,深入探讨,要有格物致知精神,不断的实践,课堂小结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应有格物致知精神评课课件ppt,共43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丁肇中,作者简介,整体感知,自主学习,合作探究,送给大家一句话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