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属成套资源:人教统编版语文八下同步课件PPT下载
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14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教学课件ppt
展开
这是一份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14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教学课件ppt,共23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新课引入,新课讲解,背景资料,课前预习整体感知,不知所措,读读写写,格物致知,袖手旁观,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有人说中国的孩子“高分低能”“会读书不会研究”、缺乏创新精神和实践动手能力。问题出在哪里呢?丁肇中教授的文章会给我们极大的启发!
丁肇中,美籍华裔物理学家。祖籍山东日照,1936年出生于美国,三个月后随父母回到中国。在台湾读完中学和大学, 1956年到美国密执安大学学习,1962年获物理学博士学位,1976年因在电磁力探索上发现J 粒子获诺贝尔物理学奖。时年40岁。目前,丁肇中教授仍在美国麻省理工学院任职。他曾多次回国探亲,对祖国的科学事业极为关心。是中国科技大学客座教授。
本文是作者于1991年10月18日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的“情系中华”大会上接受特别荣誉奖时发表的演讲。 如丁肇中先生本人所说:“我非常荣幸地接受《瞭望》周刊授予我‘情系中华’征文特别荣誉奖。我父亲是受中国传统教育长大的,我受的教育一部分是传统教育,一部分是西方教育。缅怀我的父亲,我写了《怀念》这篇文章。多年来,我在美国的学校里接触到不少中国学生,因此,我想借这个机会向大家谈谈学习自然科学的中国学生应该怎样了解自然科学。”
1.作者怎样解释“格物致知”?2.本文的论点是什么?3.本文的结论是什么?4.理清课文结构。
xiù shǒu pánɡ ɡuān
ɡé wù zhì zhī
需要理解并掌握的词语:
格物:
致知:
正心 :修身:齐家:袖手旁观:一帆风顺:
就是指努力提高自己的品德修养。
比喻置身事外,不加过问或协助。
比喻非常顺利,毫无挫折。
快速浏览课文,感知课文:
第一部分(第1段):介绍演讲的基本内容,即向大家谈谈学习自然科学的中国学生应该怎样了解自然科学。第二部分(第2~12段):分析论题。以中国学生存在的问题和作者的亲身经历为例,进一步揭露了传统教育的弊端,再次点明重视实验精神的重要性。第三部分(第13段):得出结论,总结全文,论证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并对中国年轻一代提出希望。
标题中的“格物”“致知”是什么意思?以“应有格物致知精神”为标题有什么作用?
“格物”就是推究事物的道理,“致知”就是获得知识,前者是后者的手段,后者是前者的目的。作者用标题表明了自己的观点,揭示了文章的中心论点。
“格物致知”在《大学》里早已提到,这种精神在中国传统教育里是否得到了大力传扬?为什么?
研读课文第二部分(2~12段):
传统的中国教育并不重视真正的格物和致知,即自然科学的实验精神。以王阳明“格”院子里的竹子为例。(事实论证)原因是:传统的中国教育的目的“并不是寻求新知识,而是适应一个固定的社会制度”,埋没了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
传统儒家“格物”“致知”的途径或态度是什么?这样做的依据是什么?这种做法对中国一些读书人继续支配的具体表现是什么?
传统儒家“格物”以“致知”的途径是:自我检讨(或:哲理的清谈)这样做的依据是:真理是由圣人领悟并传给一般人,研究圣人之经书即可得到真理。继续支配中国一些学生的表现是:①大都偏向于理论而轻视实验。②偏向抽象的思维而不愿动手。
归纳:王阳明的“格物”实是“格已”,而不是研究万物的道理,这是无用的,不能适用于现在的世界的。证明传统的中国教育的目的是不正确的。
讨论:第4段举王阳明“格物”失败的例子证明了什么?
第6段中“实验精神(格物致知精神)”为什么很重要?应该怎样进行实验?
科学发展的历史告诉我们,新的知识只能通过实地实验而得到,不是由自我检讨或哲理的清谈就可求到的。
讨论:第8段举研究竹子的例子证明了什么?
归纳:举研究竹子证明实验的过程不是消极的观察而是积极的动手栽种、研究生长过程、科学的观察。
实验的方法是什么?(用第9段中的原话回答)
实验不是毫无选择的测量,它需要有细致具体的计划。
第10段中“为什么基本知识上的突破是不常有的事情”?“为什么历史上学术的进展只靠很少数人关键性的发现”?
原因是:大多数人缺少完成一个成功的实验所需要的眼光、勇气和毅力。
既然实验精神如此重要,当今的中国学生是否很重视它了呢?为什么?
中国学生大都偏向于理论而轻视实验,偏向于抽象的思维而不愿动手。误以为埋头读书可以应付一切,结果对实际毫无帮助。 以自己的经历为例(事实论证)
讨论:第12段举我个人的经验证明了什么?这是什么论证? 有什么作用? 归纳:举我个人的经验证明光“用功”埋头读书,对于实际的需要毫无帮助。 举例论证。举作者自己的事例来具体论证,极具感染力和说服力。
认真阅读第三部分(第13段),思考并回答:
为什么说当今社会需要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归纳: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不但研究学术不可缺少,而且对应付今天的世界环境也是不可少的。格物致知真正的意义是什么?(用课文原话回答。)这意义有两个方面:第一,寻求真理的唯一途径是对事物客观的探索;第二,探索应该有想象力、有计划,不能消极地袖手旁观。
提出问题: 中国学生应该怎样学习自然科学?
指出中国传统教育的弊端(以王阳明“格”院子里的竹子为例)
分析实验精神在科学上的重要性(以研究竹子的性质为例)
分析在这种文化背景下中国学生的现状(以作者本人的经历为证)
必须重视格物致知精神。(提出希望)
读了这篇文章,你认为在日常生活中应如何培养格物致知的精神?
示例:应克服只空想只动脑而不动手的学习习惯;克服想当然的毛病,培养“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的探究精神。
你还能举一些“通过实验来获取新知识”的例子吗?
伽利略的斜塔试验,莱特兄弟的试飞试验。
本文就中国学生的现状,指出格物致知的重要性和真正意义,希望我们这一代要培养实验的精神。文章用摆事实、讲道理和对比论证等论证方法论证了中心论点——应有格物致知的精神。这是一篇著名科学家对学习自然科学的经验之谈的议论文。
理解本文运用的摆事实、讲道理的论证方法 :
明朝大理论家王阳明“格”竹子,苦思头痛而失败的事例。 传统儒家对实验的态度是把探察外界误认为探讨自己。通过实验了解竹子性质的事例。 实验的过程不是消极的观察,而是积极的、有计划的探测。中国学生功课成绩好,面临研究工作束手无策的事例。 中国学生偏向理论而轻视实验,偏向于抽象的思维而不愿动手。 作者在美国大学念物理时,因事先没有准备,做研究发现需要自己作主张出主意而恐慌的亲身经历。 以埋头读书应付一切,对于实际的需要毫无帮助。
耳闻之不如目见之,目见之不如足践之。—— 刘向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 陆游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后汉书》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 鲁迅
关于“实践”的诗文名句:
示例:下雪了,我伸出双手,接过翩翩飞来的小雪花,在手指温柔的一握中,小雪花不见了,只见手心里泪珠点点,于是我知道雪融化后是水。
你具备真正的“格物致知”的精神吗?请结合自己的经历给大家讲一讲。
相关课件
这是一份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应有格物致知精神课文配套课件ppt,共29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推究事物的原理,获得知识,格物致知,举例论证,分析问题,应有格物致知精神,培养实验精神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初中语文应有格物致知精神说课ppt课件,共34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丁肇中,什么是格物致知精神,欣赏朗读感知课文,理清课文结构,深入探讨,要有格物致知精神,不断的实践,课堂小结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教学演示课件ppt,共33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丁肇中,检查预习,课前预习整体感知,深入探讨,要有格物致知精神,说一说,谈一谈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