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14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课文配套课件ppt
展开
这是一份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14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课文配套课件ppt,共60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学习目标,阅读目标,写作目标,品格素养,作者简介,预习资料速查,背景资料,文体知识,必考字词梳理,读读写写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14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了解演讲者的观点,领悟格物致知精神的内涵和现实意义。
梳理演讲者的思路,把握演讲词层层推进的结构。
理解演讲中的事例对于观点的印证作用。
学会运用事例来印证自己的观点的方法。
感受大家风范,树立格物致知精神,培养自身的科学品质,乐于动手,主动实验,做一个敬业的人。
丁肇中,1936 年生,祖籍山东日照,美籍华裔物理学家,中国科技大学名誉教授,1976 年获诺贝尔物理学奖。丁肇中热心培养中国高能物理学人才,经常选拔中国青年科学工作者去他所领导的小组工作。他的研究方向是高能实验粒子物理学,曾发现“J粒子”。
本文是作者被《瞭望》周刊授予“情系中华”征文特别荣誉奖时的一篇发言稿。受传统教育的影响,我国学生往往重视基础知识,而忽视动手能力,这就难以适应当前社会的发展。鉴于此,科学家丁肇中根据现代学术的发展和个人的经验,向我们提出了忠告。
演讲词的类型1. 叙事型:以记叙为主要表达方式,辅以适当的议论、说明和抒情。叙事型演讲词通过对事件、人物和景物的记叙描述,表达演讲者的思想感情,反映社会生活的本质和规律。2. 说理型:以议论为主要表达方式,它具有正确、深刻的论点,使用确凿、充足、具有说服力的论据,进行富有逻辑性的论证。3. 抒情型:以抒情为主要表达方式,演讲者在演讲中抒发爱恨悲喜等强烈的感情,对听众动之以情,以“情”这把钥匙来打开听众的心灵。
1. 瞭( )望:登高远望。2. 缅( )怀:怀念;追想(已往的人或事,含崇敬意)。3. 探察:探听侦察;察看。4. 探讨:研究讨论。5. 检讨:找出缺点和错误,并做自我批评。6. 彷徨( ):走来走去,犹疑不决,不知往哪个方向去。
7. 激变:急剧变化。8. 格物致知:推究事物的原理法则而总结为理性知识。9. 袖手旁观:比喻置身事外或不协助别人。本课指不做任何实验的消极观察。10. 不知所措:不知道怎么办才好,形容受窘或发急。
( )埋头( )埋怨
( )应该( )应变
治( )治理冶( )冶炼
儒( )儒学懦( )懦弱
彷( )彷徨仿( )仿写
盲( )盲目肓( )病入膏肓
什么是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为什么要有这种精神?
本文是如何层层推进、思路清晰地阐述观点的?
第一部分(1):提出问题——学习自然科学的中国学生应该怎样了解自然科学。
第二部分(2—12 )):分析问题。用中国学生存在的问题和自己的经验,从正、反两方面分析了实验精神在科学上的重要作用。
第三部分(13 ):解决问题。强调实验精神的意义,并对中国新一代提出希望。
这篇文章针对中国的传统教育并不重视真正的格物和致知的弊端,有理有据地论证了格物致知精神的重要性,希望年轻一代对于格物和致知有新的认识和思考,使得实验精神真正变成中国文化的一部分。
道理论证是指运用经典著作中的精辟见解、古今中外名人名言及被人们公认的科学原理、公式等来证明观点的方法。道理论证所引用的材料都是被客观实际证实的科学结论,或者是被人们公认的道理,具有一定的说服力。但是要注意引用材料并非多多益善,一定要根据议论的需要,有的放矢地引用,使引用的材料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同时要准确理解所引用的内容的真正含义,不可以曲解。
在人类的语言中,有一个最神圣、最崇高、最永恒、最能超越时间和空间、具有不朽价值的词,那就是“祖国”。屈原抱石投入汨罗江时,想到的是祖国;文天祥过零丁洋,高歌“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时,想到的是祖国;岳飞发出“直抵黄龙府,与诸君痛饮尔”的豪言时,想到的是祖国;谭嗣同面对刀俎,引颈就戮时,面不改色,“我自横刀向天笑”,他想到的还是祖国;
陆放翁说:“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他魂牵梦萦、念念不忘的也是祖国……对祖国,他们有着浓烈、深沉的爱恋。为了祖国的命运,他们甘愿将血肉之躯献出,化入祖国的大地,“血沃中原肥劲草”。
引用名人名言,论证了他们把祖国放在第一位的观点,点明了爱国这一神圣的主题。
请你以“如何对待失败”为话题,运用道理论证,写一个片段,150 字左右。
提出问题( 1 ):应该怎样了解自然科学
分析问题( 2 —12 )
解决问题(13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正面解释“格物致知” 2
传统教育的弊端( 3 — 5 )
实验精神的重要性( 6 —12 )
1.第②段中引用《大学》里的“格物”“致知”有何用意?
从中国传统儒家经典中提出“格物”“致知”,既点明题目,又说明这一观点由来已久。用《大学》里的“格物”和“致知”来描述现代学术的基础,强调探察物体即实验在现代学术中的重要性。由此可见,要真正地了解现代学术发展,应有格物致知精神,这样使论述更有说服力。
2.“大都”“往往”“常常”在文中有何作用?
本题运用议论文修饰限制性词语作用分析法解答。“大都”指明了范围,“往往”和“常常”则指出了频率上的多。这些词语突出了传统的中国教育对学生的不良影响的普遍性,语言准确严密。
3.判断一个人是否具备“格物致知”精神的关键是什么?
判断一个人是否具备“格物致知”的精神,关键看他是否有对事物客观的、有想象力的,有计划、积极的、主动的探索,也就是我们平日所说的“努力探索”的精神、“勇于实践”“大胆创新”的精神。不具备这些就不具备真正的“格物致知”的精神。
1.[重点] 本文作者的观点是什么?作者是怎样运用举例子来印证自己的观点的?
本文作者的观点是:中国学生应有格物致知精神。为印证这一观点,作者列举了多个例子,如课文第④段,举了明朝大哲学家王阳明“格”竹以失败而告终的事例,很好地证明了在我国古代“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便被埋没了”的观点。
王阳明的失败,是由于他的“格物”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实验, 是不理解“格物致知”真正含义的必然结果。课文第12 段,举“我”初到美国学物理不知所措的例子,证明了中国学生大都偏向于理论而轻视实验,告诉人们“格物”即实验精神在科学上的重要性,为“应有格物致知精神”这一观点提供了事实论据。
2.[发散思维]这篇文章论述的问题有什么现实意义?谈谈你的看法。
我国基础教育的优点是注重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教学,缺点是忽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当今社会中,这个缺点甚至可以说是致命的,它使我国的学生不能适应时代的需要,因而影响到民族的振兴和国家的前途。当然,这个缺点也不是突然形成的,它有久远的文化背景,并与当前的考试体制有关。要改正这个缺点,任重而道远。
这篇文章根据现代学术的发展和个人的经验教训,联系传统的文化背景和我国的现状,精辟地阐明了中国学生应该怎样了解自然科学的问题,为教育改革指明了方向。
1.引用、举例、对比等手法的综合运用。(1)引用:文中引用《大学》里的话证明“传统的中国教育并不重视真正的格物和致知”。(2)举例:文中举王阳明“格”竹的事例论证了古代格物的途径、方法掩盖了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演讲者又以自己的经历,论证了格物致知精神的重要性。(3)对比:把古代的格物致知和当今世界要求的格物致知加以比较,从而突出强调了本文的论点。
2.通俗易懂、事例生动。本文虽然属于学术性演讲,但通俗易懂,听众易于接受。首先,作者在演讲的过程中注意结合个人的经历,如作者讲到了自己初到美国大学念物理时的彷徨恐慌,这样就拉近了与听众的距离,并使他们真切地感受到格物致知精神的重要性。其次,作者运用通俗易懂的语言、生动的事例来表述自己的观点。如在谈儒家对待实验的态度时,作者举出了王阳明“格”竹子的例子,说“他搬了一条凳子坐在院子里,面对着竹子硬想了七天,结果因为头痛而宣告失败”语言非常通俗,但准确地说明了中国传统教育的弊端。
冬夜读书示子聿陆 游原文: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译文:古人学习知识是不遗余力的,年轻时开始努力,到了老年才取得成功。从书本上得到的知识终归是浅薄不完善的,要真正理解书中的深刻道理,必须亲自实践。
鲁班发明锯相传,有一天,鲁班和他的徒弟们接受了一项建造皇家宫殿的任务,此工程相当浩大,采伐大量木材迫在眉睫。于是,鲁班率领徒弟们带上斧头到山上砍伐木材。面对参天大树,仅用斧头去砍,十分费力。鲁班有些焦急。有一天,他到一座险峻的高山上去物色木材。在爬上一个小陡坡的时候,脚下一滑,他急忙伸手抓住了路旁的一丛草。“哎呀!”只见他的手被草划破了。
“这么不起眼的草怎么如此锋利?”望着手掌上被划开的几道小口子,鲁班陷入了沉思。他扯起一把草端详,发现叶子边缘长着许多锋利的小齿。他用这些小齿在手背上轻轻一划,居然又割开了一道口子。正当他琢磨其中的道理的时候,他忽然看见草丛中有几只大蝗虫,它们的大板牙一张一合,飞快地吞嚼着草叶。他把蝗虫捉住认真一看,原来蝗虫的牙齿上也长着密密麻麻的小齿。
他自言自语道:“原来它们是用这种小齿来咬断草叶的,难怪吃得这么快!”他心想:“要是我也用带有许多小齿的工具来工作,不就可以很快得到木材了吗?那肯定比用斧头砍省力多了。”于是,他请铁匠师傅打制了几十块边缘有锋利的小齿的铁片,拿到山上去做实验。他和徒弟各执一端,在一棵树上来来回回拉了起来,很快就把树割断了。鲁班给新发明的工具起了个名字——锯。有了锯,宏伟的宫殿如期竣工了,这个工具也一直沿用至今。
1. 根据拼音写汉字。
(1)中国学生往往念功课成绩很好,考试都得近一百分,但是在研究工作中需要拿主意时,就常常bù zhī suǒ cuò( )了。(2)大家都知道明朝的大哲学家王阳明,他的思想可以代表传统rú jiā( )对实验的态度。(3)探索应该有想象力、有计划,不能消极地xiù shǒu páng guān( )。
本题考查对字词的掌握情况。
2. 填入下列句子中横线上的词语,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1)实验不是毫无选择地______,它需要有细致具体的计划。(2)时至今天,王阳明的思想还在继续______着一些中国读书人的头脑。(3)因为儒家传统的看法认为天下有不变的真理,而真理是“圣人”从内心______的。
A.测量 支配 领悟B.测量 支撑 领会C.测试 支撑 领会D.测试 支配 领悟
按照某种规律,用数据来描述观察到的现象,即对事物作出量化描述。
具有试验性质的测量,即测量和试验的综合。
指领悟了事物中蕴涵的道理并对其深有体会。
3. 下列短语结构类型相同的一项是( )A.中国学生 自然科学 传统教育 社会环境B.抽象思维 轻视实验 一帆风顺 没有准备C.做研究 做主张 出主意 显微镜D.经书里说 盲目接受 栽种竹子 袖手旁观
4. 【2020•泰安改编】下列句子标点符号使用符合规范的一项是( )
A.是让你的生命更加朝气蓬勃?还是让暮气滋生而举步不前?拷问着人生的选择。B.水果之乡的市场上,到处摆着水果,甜瓜啊、西瓜啊、苹果啊、香梨啊……走到哪里都闻得到诱人的香味儿。
本题考查对标点符号的使用能力
C.在上等文学作品中——尤其在诗词中——这种言不尽意的例子处处可见。D.改编自东野圭吾原著小说的国产音乐剧“白夜行”,因为主演演出时播放录音进行“假唱”一事,引发巨大争议。
5. 给下列句子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四书”之一的《大学》里这样说:一个人教育的出发点是“格物”和“致知”。②在中国传统教育里,最重要的书是“四书”。③现代学术的基础就是实地的探察,就是我们现在所谓的实验。④就是说,从探察物体而得到知识。⑤用这两个词语描写现代学术发展是再恰当也没有的了。
本题考查句子排序的能力
A.②①⑤④③ B.③①②④⑤C.②①④⑤③ D.①②④⑤③
6.下列句子中没有蕴涵“实践出真知”这一哲理的一项是( )A.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B.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C.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D.山居者知山,林居者知林,耕者知原,渔者知泽。
B项论述的是学习与思考的关系,与“实践出真知”无关。
7.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是著名科学家对于学习自然科学的经验之谈。文章的论点是“学习自然科学的中国学生应该怎样了解自然科学”。B.丁教授的“格物致知”与《大学》中所说的“格物致知”不一样。
“学习自然科学的中国学生应该怎样了解自然科学”只是论题,不是论点。论点必须是一个完整的能表明作者观点的判断句。
C.实验不是毫无选择的测量,而是需要细致具体的计划,要有一个适当的目标。 D.中国大学生大都俯身于理论而轻视实验,俯身于抽象的思维而不愿动手,功课成绩很好但不会做研究。这是中国传统教育所致。
8. 【训练点:论证方法】有人说,本文论证方法多样,请你结合文章简要分析。
本题考查对轮中方法的理解和掌握能力。主要的几种论证方法: ①举例论证:②道理论证:③对比论证:④比喻论证:
①道理论证。引用古语,如引用《大学》中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八条目。②举例论证。如作者以自己起初在美国的经历为例,生动具体地论证了中国教育偏理论而轻视实验的弊端。③对比论证。如中国传统教育埋没了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强调知识的获得是通过内心体悟和自我检讨,与科学发展的历史说明新的知识只能通过实地实验得到形成鲜明对比。
9.【训练点:限定性语言】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能否删掉?为什么?(1)中国学生大都偏向于理论而轻视实验,偏向于抽象的思维而不愿动手。
答题时,先解释加点词的意思,然后将加点字带入句中进行分析。
不能删掉。“大都”表示范围,指多数学生而并非所有学生都偏向于理论而轻视实验,偏向于抽象的思维而不愿动手,这体现了议论文语言的准确性、严密性。
(2)中国学生往往念功课成绩很好,考试都得近一百分,但是在研究工作中需要拿主意时,就常常不知所措了。
不能删掉。“往往”“常常”表示一般规律、通常情况,不排除特殊情况,体现了议论文语言的准确性、严密性。
阅读课文“我是研究科学的人……变成中国文化的一部分”,回答问题。10.作者主要是从哪几个方面来说明实验精神在科学上的重要性的?
仔细阅读课文,结合题干要求,找出关于描写实验精神在科学相关的内容。
主要是从科学发展的历史、实验的过程、中国学生“大都偏向于理论而轻视实验,偏向于抽象的思维而不愿动手”的弱点这几个方面来论述说明的。
作者举自己的例子,以个人经验为例,从反面论证实验精神在科学上的重要性,使说理更加真实可信。
11.作者以自己起初在美国的经历为例,主要是为了证明什么观点?
本题考查根据论据把握论点的能力,从“在这方面,我有个人的经验为证”一句可看出本段论据是为了论证上一段的观点。
第一,寻求真理的唯一途径是对事物客观的探索;第二,探索应该有想象力、有计划,不能消极地袖手旁观。
12.作者认为“格物致知”精神的真正意义是什么?
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阅读能力,答案在文中找。
示例:应克服学习中只空想而不动手实验的缺点;应改正想当然的毛病,培养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的探究精神。
13.读了选文,你认为在日常生活中应如何培养格物致知的精神?
开放性试题,结合题干要求,言之有理即可。
14. 请概括文章的中心论点。
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要做到德为人先,坚持用明德引领风尚。
请同学们看《点拨训练》第55、56页第14-17题。
本题考查议论文论点的提炼和概括,议论文的论点一般是文章的标题,或出现在文章的首尾段,但是、也有的立论文论点需要根据文章内容自己概括。
15. 文章第③段主要运用了哪种论证方法?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第③段主要运用对比论证的方法,有力地论证了我们要坚持用明德引领风尚的观点,使论证更加有说服力。
本题考查分析常见的论证方法及其作用。议论文的论证方法有:举例论证、道理论证、比喻论证、对比论证。
16. 下列对第⑤段运用的论证方法判断准确的一项是( )A.道理论证 举例论证B.道理论证 比喻论证C.举例论证 对比论证D.对比论证 道理论证
本题考查的是论证方法的判定。第⑤段首先运用道理论证论述了“首先要明大德”,然后举了马克思在青年时期就立下大德的例子,来论证论点。
17. 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能不能删去?为什么?
事实证明,真正的学问都是潜心琢磨而成的,真正的精品都是呕心沥血铸就的。
不能删掉。“事实证明”表示“真正的学问都是潜心琢磨而成的,真正的精品都是呕心沥血铸就的”是经过事实证明了的,它体现了议论文语言的准确性与科学性。
18.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问题。
请同学们看《点拨训练》第56页第18题第(1)-(3)题。
(1)以上两则材料反映了一种什么现象?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本题考查对材料要点的概括,通读两则材料,梳理派洛,分清层次,提取要点,找到关键句,用自己的语言概括即可。
现象: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阅读能力下降。主要原因:一是学生阅读量少;二是音像制品、漫画不断普及带来的负面影响。
(2)请针对这一现象提出合理的建议。
建议:学校加强对学生阅读的引导,引导学生更多地阅读文学作品,开展丰富多彩的读书活动。如举行阅读竞赛、开展午间阅读、举办阅读手抄报等。
通篇阅读题干所给材料,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建议,建议的具体内容要分条列出。
(3)如果就这一现象进行一次采访,请以语文老师为采访对象设计两个问题。
示例:问题一:当前社会上普遍反映学生阅读能力下降,您认为语文教师(或语文教学)应该承担怎样的责任呢?问题二:面对当前不少学生阅读能力下降的现状,您认为语文教师应该怎样改变这一现状呢?
设计问题时要注意被采访者的身份。
19.逆向思维是对司空见惯到似乎已成定论的事物或观点反过来思考的一种思维方式。请参照示例,运用逆向思维,尝试为下列贬义成语“正名”(任选一个)。(100字左右)杞人忧天:借指为不必要忧虑的事情而忧虑。东施效颦:比喻盲目模仿,效果很坏。班门弄斧:比喻在行家面前卖弄本领。
【示例】我认为“近墨者”未必黑。不可否认,环境对于人的影响是很大的,但环境并不是决定性因素。如果这个人意志薄弱,到了肮脏的环境里,就容易变黑;如果这个人意志坚定,在肮脏的环境中,反而会更衬托出他的高洁。可见,对于具有坚定的信仰、明确的人生目标、果敢坚毅的人来说,即便是“近墨”也不会变黑。(成语:近墨者黑)
示例:“杞人”具有忧患意识,倘若大家都高枕无忧,大祸临头而浑然不觉,那么,想挽救时就会措手不及,最终只能束手待毙。就“忧天”本身而言,用现代人的眼光和学识看,也并不是毫无必要的。不要说天体相撞了,单因为臭氧层遭到破坏,地球的生态环境就会受到极大的影响。
仿写句子时,要仿句式、仿修辞,语言风格要一致,话题要一致,字数、结构要相近,重复关键字,语意要连贯。
20.你认为当代中学生最主要的弱点是什么?这一弱点是如何形成的?请简要阐明你的观点,写一段100字左右的短文。
相关课件
这是一份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应有格物致知精神课文配套课件ppt,共29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推究事物的原理,获得知识,格物致知,举例论证,分析问题,应有格物致知精神,培养实验精神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初中语文应有格物致知精神说课ppt课件,共34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丁肇中,什么是格物致知精神,欣赏朗读感知课文,理清课文结构,深入探讨,要有格物致知精神,不断的实践,课堂小结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教学演示课件ppt,共33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丁肇中,检查预习,课前预习整体感知,深入探讨,要有格物致知精神,说一说,谈一谈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