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语文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3 古诗三首寒食第一课时教案设计
展开
这是一份语文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3 古诗三首寒食第一课时教案设计,共8页。
课 题3 古诗三首部编版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1课时学 校 授课班级 授课教师 学习目标 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寒食》《十五夜望月》。 借助图片和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想象古诗中所描绘的景物,感受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3.了解相关中华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学习重难点 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寒食》《十五夜望月》。2.借助图片和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想象古诗中所描绘的景物,感受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学情分析本课的三首古诗都与我国传统节日习俗或传说有关,学生的学习兴趣浓厚。另外,学生对古诗的学习已经初步具备了阅读方法,但品析语句,感受奇特的想象还是有难度的,因此,可以借助图画进行适当引导,用拓展阅读来比较阅读,进而达到体会诗⼈的情感和诗句的语言之美的目的。教学辅助1.多媒体课件。2.学生完成自主预习卡。 教学过程 学习任务一 :创设情境,激趣导入(设计意图:以学生熟悉的传统节日诗句谈话导入,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为本课的学习打下良好基础。)1.出示传统节日诗句:同学们,在学习新课之前,大家先来猜一猜老师下面所说的古诗或者词描写的是哪个传统节日的场景。(课件出示):(1)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2)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2.学生自由回答。清明节 中秋节3.追问:那你知道清明节的前一两天是什么节日吗?(寒食节)4.课件出示《寒食》和《十五夜望月》的插图这节课我们就走进两首诗,感受两位诗人的浓浓思绪。学习任务二:学习《寒食》(设计意图:本环节运用学习古诗“四步法”,即:“理解诗题,走近作者;读准字音,读准诗句;结合注释,理解诗意;想象画面,感悟诗情。”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教师适时点拨,通过补充资料等形式辅助学生深入理解诗情。) 理解诗题,走近作者。(1)交流资料,了解寒食节。(2)指名学生说。【预设】寒食节已有两千余年的历史,曾被称为民间第一大祭日。寒食节是汉族传统节日中唯一以饮食习俗来命名的节日。(寒食节禁火习俗、取新火习俗、“改火”习俗)(3)小结:寒食节也称“禁烟节”“冷节”“百五节”,通常在冬至后的第105天。过去在这一天,人们禁烟火,只吃冷食。在后世的发展中,逐渐增加了祭扫、踏青、荡秋千、踢蹴鞠、斗鸡等风俗。(4)了解作者韩翃(课件出示)韩翃(719—788),唐代诗人,字君平,南阳(今属河南)人,是“大历十才子”之一。天宝十三年(公元754年)考中进士。建中年间,因作《寒食》而被唐德宗所赏识,最终官至中书舍人。韩翃的诗笔法轻巧,写景别致,在当时传诵很广。2.朗读古诗,读准字音,读准节奏。(课件出示) [唐]韩翃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1)指名读。(2)教师适时强调:“侯”字读“hóu”,书写时要与“候”区别开来,中间没有短竖。(3)齐读。3.结合注释,理解诗意。(1)再读诗歌,借助书本和教师补充的注释,试着理解诗句意思。(课件出示前两句)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注释:春城:指春天的京城。御柳:皇城里的柳树。(2)指名学生说。【预设】春天的京城到处都飘散着落花,寒食节里皇城中的柳树在春风中摇曳。(3)(课件出示后两句)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注释:汉宫:这里用汉代皇宫来借指唐代皇宫。传蜡烛:指宫中传赐新火。五侯:这里泛指权贵豪门。(4)指名学生说。【预设】日落天黑,皇宫里忙着传送蜡烛,蜡烛燃烧时升起的轻烟飘进了王侯贵族之家。(5)师生文白对读,加深对诗意的理解。4.想象画面,体会情感。(1)这首诗中哪些句子描写了春意?发挥想象,用自己的话描述一下这个画面。学生交流:【预设】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诗人立足高远,视野开阔,将全城景物尽收眼底。“春城”一词,高度凝练而华美。“春”是自然气候,“城”是人间都邑,这两者的结合呈现出无限美好的景观。春风吹遍全城,自然也吹入御花园。园中垂柳也随风飘动起来了。风是无影无形的,我们只能从花之飞、柳之斜来间接感知。照此说来,“斜”字也是在间接写风。(2)小组合作探究:诗人说“无处不飞花”而不说“处处飞花”,为什么?这句诗好在哪里,说说你的理解。 【预设】“无处不飞花”是诗人抓住的典型画面。诗人不说“处处飞花”,因为那只是一般性的概括,而说“无处不飞花”,用双重否定的句式极大地增强了肯定的语气,有力地烘托出城内春意之浓郁。这句诗中的“飞”字极富动感,不仅有助于表现春天的勃勃生机,还说明了诗人在描写时措辞之精当。“飞花”就是指落花随风飞舞,这是典型的暮春景色。不说“落花”而说“飞花”,这是明写花而暗写风。一个“飞”字,意蕴深远。(3)小结:是啊,古人说“一字值千金”哪,可以说,这首诗能传诵千古,主要是得益于其中的名句“春城无处不飞花”,而这一句诗中最引人注目的,就在于一个“飞”字。(4)《寒食》是按什么顺序描写的?诗中描写了哪些景物?【预设】按从白天到夜晚的时间顺序描写的,描写了落花、杨柳、轻烟等景物。(5)合作深入探究:①寒食节那天全国禁火,夜幕降临后,大地一片漆黑。但在皇宫里却出现了一个怎样奇特的景象呢?是谁可以享有如此特权?如果你是长安的百姓,看到这些你会有什么感受?【预设】普天之下,家家禁火,但宫廷里却正忙着传赐新火。(不满,轻蔑)②“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有何深意?【预设】讽喻皇宫的特权以及宦官的专宠。5.总结:这首诗主要描写了寒食节里,全城处处飘飞着落花,皇城里的柳枝随风飘拂。夜幕降临,普天之下,家家禁火,但宫廷里却正忙着传赐新火,轻烟飘进了权贵豪门之家。诗人借古喻今,流露出对现实的不满。6.有感情地朗读《寒食》,想象画面。7.指导学生背诵全诗。学习任务三:学习《十五夜望月》(设计意图:通过前一首古诗的学习,回顾了学习古诗的方法,本环节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达到运用学法的目的。) 出示学习要求,明确学习任务。 (课件出示学习方法)*理解诗题,走近作者;*读准字音,读准诗句;*结合注释,理解诗意;*想象画面,感悟诗情。 2.学生自主学习,教师巡观,重点指导。3.小组内交流学习成果,互相补充修改,达成一致意见后进行组内预展。4.展示交流,评价指导。【预设】(1)1号组交流:①从课题知道了这首诗描写了诗人中秋夜赏月的情景。②简介诗人王建。(教师相机出示课件)王建(768—835),唐代诗人,字仲初,许州(今河南许昌)人。王建是大历进士,早年即离家寓居魏州乡间。 20岁左右,与张籍相识,一道从师求学,并开始写乐府诗。他写了大量的乐府诗,同情百姓疾苦,反映时政弊端。他的乐府诗与张籍齐名,世称“张王乐府”。 所作《宫词》百首,在表达传统的宫怨之外,还广泛地描绘宫中风物,是研究唐代宫廷生活的重要材料。本诗选自《王司马集》。(2)2号组交流:【预设】①展读诗歌:(教师相机出示课件)十五夜望月[唐]王建中庭/地白/树栖鸦, 冷露/无声/湿桂花。今夜/月明/人尽望, 不知/秋思/落谁家。 ②教师及时补充强调:第一句中的“栖”读作“qī”,在这里是指“乌鸦在树上休息”;“湿桂花”的“湿”是翘舌音,“冷露”的“冷”是后鼻音,“尽”是前鼻音。③请男女生比赛读,读出这首诗的节奏。(3)3号组交流:【预设】①结合注释,理解诗句。(相机出示课件)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A.指名学生朗读诗句。B.结合注释,理解重点词语。生1:十五夜:农历八月十五中秋节的夜晚。生2:中庭:即庭中,庭院中。生3:地白:月光照在庭院地上的样子。C.交流诗意:中秋的月光照在庭院的地上,树枝上栖息着乌鸦。夜深了,清冷的秋露悄悄地打湿了庭中的桂花。②(课件出示)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A.指名读。B.交流诗意:今夜人们都望着明月,不知那茫茫的秋思落在谁的身上?③师引读,文白读,引导学生加深理解诗意。(4)师生合作学习:想象画面,感悟诗情。①诗歌前两句描写的景物中,你最喜欢的是哪一个景物?发挥想象,描绘一下当时的场景吧。【预设】生1:我最喜欢桂花,因为之前我学过《桂花雨》,总感觉它淡淡的幽雅的香味。生2:我补充,桂花是中秋时节有代表性的花。桂花常在农历八月,也就是中秋时节盛开。②用自己的语言说说,“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中的“冷”字写出了景物怎样的特点?它是从哪个角度来描写的?这两句诗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景色?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心情?【预设】“冷”字写出了秋夜露珠的清冷,是从触觉的角度写的。这两句诗展现了一幅寂寥、冷清的中秋之夜的图景,表现了诗人在异乡孤寂、怅然的心情。③诗歌后两句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预设】深切的思乡之情④全诗营造了怎样的氛围?诗人借此抒发了怎样的感情?【预设】全诗营造了月圆人缺、静寂孤苦的氛围,抒发了诗人的离别之情、思念之情。(5)深入探究:《全唐诗》在收录这首诗时将末句的“落”字作“在”字,你认为哪一个字更有表现力?①学生思考后交流。②教师点拨:“落”字更有表现力,“落”字新颖妥帖,不同凡响,给人以形象的动感,仿佛那秋思随着银月的清辉一起洒落人间,同时也与“无声”相契合,凸显月夜的静。而“在”字则相形见绌,平淡寡味。(6)指导朗读,想象画面,体会诗人的思念之情。(7)背诵古诗。课堂小结:这节课,我们运用“四步法”自主学习了《寒食》《十五夜望月》这两首诗,通过想象画面,感悟了诗人蕴含在诗句中的浓浓情意,也领略了古人的传统节日,下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迢迢牵牛星》。自主作业:根据自己的情况,可以选择一项或两项完成。1.配乐朗读古诗,尝试背诵。2.课外收集有关传统节日的古诗,准备展示。 板书:
相关教案
这是一份人教部编版六年级下册匆匆获奖第一课时教学设计,共5页。
这是一份小学语文人教部编版六年级下册寒食第二课时教案设计,共6页。
这是一份人教部编版六年级下册石灰吟第3课时教案设计,共5页。教案主要包含了设计意图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